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77105.X

文献号 : CN1029073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小涛路波刘德富危起伟庄平高勇姜伟杜浩

申请人 : 三峡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摘要 :

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3)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了保护中华鲟的目的,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中华鲟鱼卵可以减少被敌害鱼类捕食的风险,进而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和维持中华鲟物种并从侧面减少了放养中华鲟幼苗的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

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

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不同体长的食卵鱼类进行蚯蚓适口性试验,选择适合各种体长食卵鱼类的蚯蚓规格;

b、进行食卵鱼类摄食节律试验,选择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

步骤3)为: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在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将步骤a选择的特定规格的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捕到的食卵鱼类为瓦氏黄颡鱼。

说明书 :

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一种自然种群中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中华鲟,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0003]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每年的9-11月,发育成熟的中华鲟个体由海入江,洄游至金沙江下游至长江上游适合的江段产卵繁殖。自从修建葛洲坝阻断中华鲟繁殖洄游通道后,中华鲟的产卵场缩减至葛洲坝下游不足5km江段。随着中华鲟产卵场规模的减小和产卵亲鱼数量的减少,生活在长江里的中华鲟物种濒临威胁。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和维持中华鲟资源量,有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方式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从根本上通过对中华鲟卵保护策略的研究报道甚少。中华鲟繁殖季节,受精卵粘附在产卵场江底的石砾上孵化,孵化时间一般需要4-5d。在中华鲟孵化期,90%以上的中华鲟卵未及孵化即被栖息底层分布密集的食卵鱼类如瓦氏黄颡鱼等吞食。目前因为中华鲟卵的损失不足以补给中华鲟生态资源量,所以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的研究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如何进行中华鲟卵保护工作未展开系统研究。此外,中华鲟本身在洄游产卵期不摄食,不会受到饵料的诱惑而影响其繁殖。因此,在不影响中华鲟繁殖行为的前提下,能否利用替代饵料对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进行诱导或为其提供食物,进而减轻食卵鱼对中华鲟卵的危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协助保护中华鲟和维持中华鲟数量。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中华鲟鱼卵可以增加避开敌害鱼类捕食的几率,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同时减少了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幼苗的成本。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
[0007] 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长江边的渔民得知用蚯蚓或蛆虫或豆腐可以钓到食中华鲟卵的鱼类,[0008] 进行筛选试验:在蚯蚓或蛆虫或豆腐与其它饵料(如小鱼、小虾、豆腐、鸡蛋、米饭、人工鱼饲料)同时存在条件下,食卵鱼类喜欢摄食蚯蚓或蛆虫或豆腐,但是蛆虫不易长期保存,因为其容易蜕化成苍蝇,豆腐也不易长期保存,且投食麻烦,而蚯蚓可以长期保存在潮湿的肥沃土壤里,选择蚯蚓作为替代食物的优点如下:
[0009] 一)、多条蚯蚓喜欢缠在一起,其它饵料没有这个优点,缠在一起的蚯蚓越大水流越不易冲散,且沉降速度快,易于沉入江底供底栖鱼类捕食。
[0010] 二)、可以控制缠在一起蚯蚓团的大小,使蚯蚓团在沉到水底的过程中被水流冲散成个体或抱团较小的群体,供食卵鱼类群体摄食;
[0011] 三)、蚯蚓在人工饲养和保存过程中成本低。
[0012] 因此,根据摄食行为试验结果认定蚯蚓为食中华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
[0013] 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前1个月)、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0014] 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5] a、选择不同体长的食卵鱼类进行蚯蚓适口性试验,选择适合各种体长食卵鱼类的蚯蚓规格;
[0016] b、进行食卵鱼类摄食节律试验,选择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昼夜时间区间。
[0017] 增加上述步骤a、b后,步骤3)的内容为: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前1个月)、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在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将步骤b选择的特定规格的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0018] 中华鲟每年的中华鲟产卵期间为当年的10月至12月。
[0019] 中华鲟卵的孵化期间为产卵后的第1天-第5天。
[0020] 步骤1)中捕到的食卵鱼类为瓦氏黄颡鱼。
[0021]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有益效果如下:
[0022] 1、通过研究中华鲟鱼卵食用鱼类的摄食行为,选择一种饵料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用投放替代食物的方法实现了中华鲟鱼卵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保护了中华鲟物种,增加了中华鲟的补充群体数量。
[0023] 2、通过保护中华鲟卵在孵化过程中不遭到食卵鱼类摄食,解决了人工放养中华鲟苗在生存环境突变过程中引起损伤率和死亡率很高的问题。
[0024] 3、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可以使大量的自然中华鲟苗可以避免环境突变问题出现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顺流而下到大海里生活,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和维持中华鲟物种并减少了放养中华鲟幼苗的成本。
[0025] 4、由于蚯蚓在人工饲养和保存过程中成本低,使用蚯蚓作为替代食物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一种中华鲟卵保护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0027]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瓦氏黄颡鱼;
[0028] 2)在实验室中对瓦氏黄颡鱼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长江边的渔民得知用蚯蚓或蛆虫可以钓到瓦氏黄颡鱼,[0029] 进行筛选试验:在蚯蚓或蛆虫与其它饵料(如小鱼、小虾、豆腐、鸡蛋、米饭、人工鱼饲料)同时存在条件下,瓦氏黄颡鱼喜欢摄食蚯蚓或蛆虫,但是蛆虫不易长期保存,因为其容易蜕化成苍蝇,而蚯蚓可以长期保存在潮湿的肥沃土壤里,供试验随时选用;
[0030] 因此,根据摄食行为试验结果认定蚯蚓为瓦氏黄颡鱼的替代食物;
[0031] 3)选择体长为10cm、15cm和20cm瓦氏黄颡鱼进行蚯蚓适口性试验,将体长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