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70708.7

文献号 : CN1029100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方义王蔚茹吴远启胡春华封敏宇董林茂

申请人 : 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摘要 :

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元件依次包括光变油墨层、配色油墨层、去金属保护层、金属层;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在一定角度下反射观察呈相同颜色,在其它角度下反射观察呈不同颜色;所述去金属保护层和所述金属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光变配对防伪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去金属工艺,实现了光变配对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防伪效果。此外,还通过调整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的光透过率,解决了精确套印控制过程的问题,提高了成品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依次包括光变油墨层、配色油墨层、去金属保护层、金属层;

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在一定角度下反射观察呈相同颜色,在其它角度下反射观察呈不同颜色;

所述去金属保护层和所述金属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形成的所述缩微图案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采用光学密度大于1OD的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采用光学密度为2OD~3OD的铝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柔性支撑层;

所述柔性支撑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分别位于所述金属层相应的两个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层的厚度不小于12μ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保护结构层和粘结层;

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相应的两个端面,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之间;或者,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光变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粘结层相应的两个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相应的两个端面,则所述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12μm;

如果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光变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粘结层相应的两个端面,则所述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6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磁性介质层,所述磁性介质层位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之间,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12.一种制作光学防伪元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分别以柔性支撑层和保护结构层为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在所述保护结构层上依次印刷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且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通过粘结层将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光透过率的方式包括: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和/或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和/或,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的颜料颜色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以调整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则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保护结构层上依次印刷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之后,还在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印刷磁性介质层,且所述配色油墨层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磁性介质层之间;

所述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所述磁性介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

或者,

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形成缩微图案之后,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且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位于所述磁性介质层与所述金属层之间;

所述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磁性介质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17.一种制作光学防伪元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柔性支撑层为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

0.2mm;

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

在所述配色油墨层上部分印刷形成光变油墨层,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所述光透过率的方式包括: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和/或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和/或,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的颜料颜色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以调整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则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印刷形成所述光变油墨层之后,

在所述光变油墨层上通过粘结层粘合一保护结构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之前,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则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满版印刷在所述磁性介质层上,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说明书 :

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防伪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变配对防伪和缩微图案防伪在钞票、有价证券等高端防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其中,光变配对防伪是一种通过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实现的防伪技术,二者部分层叠,在一定角度观察时呈相同颜色,在其它角度观察时则呈现不同的颜色,且这种特征是其它油墨和印刷方法所无法效仿的。缩微图案防伪则是一种通过印刷或者其它技术制作出的具有精细线条结构的图案的防伪技术,其线条的典型尺寸一般为0.1mm。
[0003] 现有技术中,虽然光变配对防伪技术和缩微图案防伪技术的应用很广泛,但二者均是单独分离使用的,不存在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防伪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光变油墨层中光变颜料的平均直径约为[15μm,60μm],采用这种颜料印刷的线条的尺寸最细为0.25mm,与缩微图案要求的典型尺寸相差较大;另外,对于配色油墨层来说,其一般采用金属墨制成,而金属墨中颜色颗粒的尺寸比光变颜料的尺寸还要大,采用这种颜料印刷的线条的尺寸要超过0.25mm,与缩微图案要求的典型尺寸相差的更大。因此,不能利用光变配对防伪技术中的光变油墨和/或配色油墨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缩微图案,也不存在将光变特征和缩微图案有机结合的防伪技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在不影响光变防伪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光变特征和缩微图案的有机结合。
[0005]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光学防伪元件,所述元件依次包括光变油墨层、配色油墨层、去金属保护层、金属层;
[0007] 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在一定角度下反射观察呈相同颜色,在其它角度下反射观察呈不同颜色;
[0008] 所述去金属保护层和所述金属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
[0009] 优化的,形成的所述缩微图案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010] 优化的,所述金属层采用光学密度大于1OD的金属制成。
[0011] 优化的,所述金属层采用光学密度为2OD~3OD的铝制成。
[0012] 优化的,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0013] 优化的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0014] 优化的,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柔性支撑层;所述柔性支撑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分别位于所述金属层相应的两个端面。
[0015] 优化的,所述柔性支撑层的厚度不小于12μm。
[0016] 优化的,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保护结构层和粘结层;
[0017] 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相应的两个端面,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之间;或者,
[0018] 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光变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粘结层相应的两个端面。
[0019] 优化的,如果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相应的两个端面,则所述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12μm;
[0020] 如果所述保护结构层与所述光变油墨层分别位于所述粘结层相应的两个端面,则所述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6μm。
[0021] 优化的,所述光学防伪元件还包括磁性介质层,所述磁性介质层位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之间,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022]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作光学防伪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23] 分别以柔性支撑层和保护结构层为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在所述保护结构层上依次印刷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且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0024] 通过粘结层将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
[0025] 优化的,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0026] 优化的,调整所述光透过率的方式包括:
[0027]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和/或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和/或,
[0028]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的颜料颜色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0029] 优化的,如果以调整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则
[0030] 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0031] 优化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2] 在所述保护结构层上依次印刷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之后,还在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印刷磁性介质层,且所述配色油墨层位于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磁性介质层之间;
[0033] 所述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所述磁性介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
[0034] 或者,
[0035] 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形成缩微图案之后,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且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位于所述磁性介质层与所述金属层之间;
[0036] 所述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磁性介质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037]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作光学防伪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38] 以柔性支撑层为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
[0039] 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
[0040] 在所述配色油墨层上部分印刷形成光变油墨层,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0041] 优选的,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所述配色油墨层未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
[0042] 优选的,调整所述光透过率的方式包括:
[0043]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和/或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和/或,
[0044]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的颜料颜色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0045] 优选的,如果以调整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则
[0046] 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为5μm~7μm,所述配色油墨层的厚度为4μm~5μm。
[0047]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0048] 在印刷形成所述光变油墨层之后,
[0049] 在所述光变油墨层上通过粘结层粘合一保护结构层。
[0050]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0051] 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之前,
[0052] 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则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满版印刷在所述磁性介质层上,且所述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所述配色油墨层被所述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053]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光变配对防伪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去金属工艺,实现了光变配对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防伪效果。此外,还通过调整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的光透过率,解决了精确套印控制过程的问题,提高了成品率。

附图说明

[005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5]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1的结构图;
[0056]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2的结构图;
[0057]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3的结构图;
[0058]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4的结构图;
[0059]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5的结构图;
[0060]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制作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0061]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103和104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62]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制作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0063]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的第一种观察效果示意图;
[0064]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的第二种观察效果示意图;
[0065]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的第三种观察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67]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光学防伪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光变配对防伪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去金属工艺,实现光变配对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防伪效果。下面对防伪元件的构成及制作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0068] 参见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1的结构图。
[0069]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光学防伪元件至少应包括:用于实现光变配对防伪的光变油墨层101和配色油墨层102、用于实现缩微图案防伪的去金属保护层103和金属层104。
[0070] 对于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来说,二者可采用色差大、色彩鲜艳的两种颜料印刷而成,以保证在较小面积内实现良好的视觉变化效果。具体地,可采用光干涉型光变油墨形成光变油墨层,采用半透明的金属墨形成配色油墨层。二者部分层叠形成特定的防伪图案,因为在一定角度(优选垂直角度)下反射观察二者呈相同颜色,因此就会隐藏防伪图案,而在其它角度下反射观察时,光变油墨层会转变成另一种颜色,即二者呈不同颜色,就会将隐藏的防伪图案显现出来。其中,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形成的防伪图案一般由具有特定信息的数字、文字、图像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图案和背景组合而成。具体地,图案可以由光变油墨层形成,而配色油墨层作为背景;另外,图案也可以由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配色油墨层形成,而光变油墨层作为背景。
[0071] 对于去金属保护层和金属层来说,二者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线条非常细密的缩微图案。具体地,可以形成线条、点、文字、图像或者它们的组合等多种精细镂空图案。所谓“去金属”是指在镀有金属的材料上未涂布金属保护层组合物的区域的金属被腐蚀液腐蚀,涂布金属保护层组合物的区域的金属仍保留。
[0072] 如上所说的光学防伪元件就实现了光变配对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在符合光变观察角度透视观察时,不仅能看见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形成的光变防伪图案,还能看见去金属保护层与金属层形成的缩微防伪图案,在不影响光变防伪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两种防伪特性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元件的防伪效果。
[0073] 参见图1~图5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还可包括柔性支撑层105,且柔性支撑层与去金属保护层分别位于金属层相应的两个端面。柔性支撑层作为防伪元件的加工基材,用以对光变油墨层、配色油墨层、去金属保护层、金属层(这四层都可称为“防伪信息层”)起整体支撑承载的作用。柔性支撑层可体现为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酰胺薄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复合薄膜。其中,聚酯薄膜耐性和力学性能优异,因此柔性支撑层优选为聚酯薄膜。
[0074]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还可包括保护结构层106和粘结层107,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图5所示,此处暂不详述。因为光学防伪元件要配合应用到钞票、有价证券等物品上,为了保证应用本发明光学防伪元件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有效保护防伪信息层不受损,应使光学防伪元件具有优良的耐物化性能,因此,可通过复合工艺,将防伪信息层包裹在柔性支撑层与保护结构层之间。
[0075] 参见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实施例3的结构图,具体地,元件还包括用于实现机读的磁性介质层108。需要说明的是,磁性介质层应介于配色油墨层与去金属保护层之间,且在位置上必须对应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这样磁性介质层才不会影响到光变防伪图案和缩微防伪图案的显现效果。
[0076] 由上述内容可知,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实现光变配对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印刷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防伪效果,一般都要求不同技术形成的图案或者不同阶段形成的图案要精确对位,例如,钞票的正反纸面上往往具有精确对位的图案。同样的,光变防伪图案也需要与缩微防伪图案实现精确对位,以此进一步提高防伪效果。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精确套印的印刷控制过程来实现图案的精确对位,因此,也可通过精确套印控制过程实现光变防伪图案与缩微防伪图案的精确对位,但是这对印刷过程的要求较高,控制过程也很困难,导致成品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还要求,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这样,在透视观察时,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的叠层区域(即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是不透光的,而光变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是透光的,因此就可在未被覆盖的区域观察到去金属保护层和金属层形成的精细缩微防伪图案,无需精确套印就可实现图案的精确对位,在提高防伪效果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成品率。
[0077]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的构成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下面结合图2对光学防伪元件的制作方法进行解释说明。
[0078] 如图6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光学防伪元件制作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包括:
[0079] 步骤201,以柔性支撑层为第一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
[0080] 金属层可采用光学密度大于1OD(吸光度)的金属制成,优选的可采用光学密度为2OD~3OD的铝制成所述金属层,相应地,去金属工艺即为脱铝工艺,而去金属保护层则是起脱铝保护作用。
[0081] 一般情况下,金属层缩微图案的精细程度主要是由去金属工艺影响和决定的。常用的去金属工艺主要是脱铝工艺,具体过程如下:根据缩微图案的图文设计需要,先在铝膜上通过凹版印刷工艺印刷上保护胶(即去金属保护层),形成所需要的缩微图案,然后通过碱洗工艺进行去金属,这样,没有印刷保护胶的区域的铝层就会被腐蚀脱掉,印刷了保护胶的区域的铝层被保护而未被腐蚀,就形成了金属层的缩微图案。由此可知,金属层缩微图案的精细程度主要与保护胶的印刷精细程度有关,而影响印刷精细度的主要因素是凹版印刷版辊质量。
[0082] 为了实现精细的印刷质量,凹版版辊制版时要采用一种特有的制版技术,即Outline技术。Outline技术就是制版时在阴图或阳图图文的边缘轮廓上制作一种“轮廓线”,印刷时“轮廓线”就可以阻止边缘处网穴的油墨向外扩散,从而使印刷出来的图文边缘的线条比较平滑;如果制作“轮廓线”技术不达标,就不能有效地阻止图文边缘网穴的油墨向外扩散,使印刷出来的图文边缘呈“锯齿”状,损害图文细节,从而不能实现精细印刷效果,也就是不能实现精细的金属层图案效果。
[0083] 以制作形成线条尺寸为0.08mm的缩微图案为例,凹版制版工艺的各项指标可体2 2
现为:加网线数为120L/cm;网眼容积为7ml/m ~8ml/m ;W网眼深度为15μm;网眼形状为俯视方形,截面盆形;网眼尺寸为X=76.9μm,Y=77.1μm;表面粗糙度为0.4μm~
0.45μm。
[0084] 步骤202,以保护结构层为第二基材,在所述保护结构层上依次印刷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且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0085] 根据光变防伪图案的设计需要,在保护结构层上部分印刷干涉光变颜料油墨,形成光变油墨层;然后在光变油墨层上满版印刷或涂布半透明金属油墨,形成配色油墨层。进一步地,印刷形成光变油墨层时各项指标可体现为:版辊目数100~150;网穴深度为
50μm~70μm;网墙厚度为5μm~10μm。这样的版辊结构对光变油墨有着较好的印刷适性,且得到的光变油墨层有着较厚的厚度。
[0086] 参见图7,可将光变油墨层划分为三个区域a1、a2(根据光变防伪图案的设计需要,该区域未印刷光变颜料)、a3,配色油墨层亦被相应的划分成三个区域b1、b2、b3,在一定角度下观察时,因为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颜色匹配,因此区域a1、a2、a3显现相同的颜色,从而隐藏光变防伪图案,具体可参见图9所示的观察效果示意图;在其它角度观察时,因为光变油墨层颜色发生变化,而配色油墨层仍保持原来颜色,因此光变油墨层的a1和a3区域就会显现变化后的颜色,而a2则显现配色油墨层保持的颜色,从而可以显现出光变防伪图案,具体可参见图10所示的观察效果示意图。图9、图10是将光学防伪元件制成条状,并通过烫印方式与纸张结合后所能观察到的效果图。
[0087]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1和步骤202并不用于限定元件制作过程的先后执行顺序,只是要表明光变防伪图案和缩微防伪图案是分开制作形成的,因此二者并不存在时序上的特殊要求,亦或说先执行哪个步骤并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例最终达到的效果。
[0088] 步骤203,通过粘结层将所述配色油墨层与所述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形成所述光学防伪元件。
[0089] 本实施例的光变防伪图案和缩微防伪图案分别在不同基材上加工,然后再将二者的加工面粘合在一起形成光学防伪元件,这种分离加工的方式就可降低元件的加工时间,缩短生产周期。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分别要在柔性支撑层和保护结构层上进行防伪信息层的加工,因此二者的厚度均不应小于12μm。又因为二者均是为了起支撑承载和保护防伪信息层的作用,因此二者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
[0090] 另外,在粘合两个加工面时还需注意的是,缩微防伪图案应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以图7为例,缩微防伪图案应对应b2区域),这样才能在显现光变防伪图案的同时,清晰完整的显示缩微防伪图案。一般情况下,起粘合作用的粘结层可由主体成分为聚氨酯的树脂构成,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将两个加工面粘合在一起,且不影响光变防伪图案和缩微防伪图案的显现效果即可。
[0091] 为了形成图4、图5所示的光学防伪元件,在上述方法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制作形成磁性介质层的步骤,具体地,可体现为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0092] 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基材(即柔性支撑层)的加工面上制作形成磁性介质层。具体包括:
[0093] 步骤201形成缩微防伪图案之后,还在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且去金属保护层位于磁性介质层与金属层之间。
[0094]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步骤203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配色油墨层与磁性介质层相粘合,形成光学防伪元件,且如图4所示的元件实施例4,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095] 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基材(即保护结构层)的加工面上制作形成磁性介质层。具体包括:
[0096] 步骤202形成光变防伪图案之后,还在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印刷磁性介质层,且如图5所示的元件实施例5,磁性介质层位于配色油墨层远离光变油墨层的一个端面上,即配色油墨层位于光变油墨层与磁性介质层之间。
[0097]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步骤203通过粘结层粘合形成光学防伪元件,具体包括:通过粘结层将磁性介质层与去金属保护层相粘合,以形成光学防伪元件。
[0098]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采用上述哪种实现方式制作形成磁性介质层,并进一步制作形成光学防伪元件,都要求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以图7为例,磁性介质层只能对应b1和/或b3区域),这样光变防伪图案的显现效果就不会受磁性介质层的影响。
[0099] 下面结合图1对光学防伪元件的制作方法实施例2进行解释说明,参见图8所示的流程图,包括:
[0100] 步骤301,以柔性支撑层为基材,在所述柔性支撑层上蒸镀金属层,并在所述金属层上精细印刷去金属保护层,通过去金属工艺形成缩微图案,所述缩微图案的线条尺寸为0.08mm~0.2mm。
[0101] 步骤302,在所述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
[0102] 步骤303,在所述配色油墨层上部分印刷形成光变油墨层,所述光变油墨层与所述配色油墨层部分层叠。
[0103]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1相比,方法实施例2的防伪信息层是在一个基材上加工形成的,因此对各层的制作时序有严格要求,具体体现为:为了使缩微防伪图案不影响光变防伪图案的显现效果,先在基材上制作形成缩微防伪图案,制作工艺及制作过程与步骤2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然后在缩微防伪图案的加工面(即去金属保护层)上制作形成光变防伪图案,制作工艺与步骤202相类似,不同的是要先在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或涂布半透明金属油墨形成配色油墨层,再根据光变防伪图案的设计需要,在配色油墨层上部分印刷干涉光变颜料油墨形成光变油墨层。
[0104]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缩微防伪图案应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以图7为例,缩微防伪图案应对应b2区域),这样才能在显现光变防伪图案的同时,清晰完整的显示缩微防伪图案。
[0105]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光学防伪元件的耐物化性能,在方法实施例2的基础上,印刷形成光变油墨层之后,还可在光变油墨层上通过粘结层粘合一保护结构层。这样当光学防伪元件配合应用到钞票、有价证券等产品上,就能有效保护防伪信息层在流通过程中不受损,显著提高光学防伪元件的耐物化性能。
[0106] 对于上述在一个基材上加工形成光学防伪元件的实施例来说,因为要在柔性支撑层上进行防伪信息层的加工,因此柔性支撑层的厚度不小于12μm,而保护结构层仅作为元件的保护层覆膜,而不需要在其上进行防伪信息层的加工,因此保护结构层的最小厚度能达到6μm,即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6μm。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光学防伪元件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后续抄纸生产,可以提高纸张质量。
[0107] 对于柔性支撑层、保护结构层、粘结层来说,均可按上述说明的材料制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0108] 为了形成图3所示的光学防伪元件,在上述方法实施例2的基础上,还包括制作形成磁性介质层的步骤,具体地可体现为:
[0109] 步骤302在去金属保护层上满版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之前,还在去金属保护层上印刷磁性介质层,这样,步骤302形成配色油墨层具体包括:配色油墨层被满版印刷在磁性介质层上,且磁性介质层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以图7为例,磁性介质层只能对应b1和/或b3区域),这样光变防伪图案的显现效果就不会受磁性介质层的影响。
[0110] 因为元件加工过程中必须在基材上完成,对于上述在一个基材上加工或是在两个基材上加工制作形成的元件来说,可将包含光变油墨层、配色油墨层、去金属保护层和金属层的部分视为本发明的光学防伪元件,亦可将还包括加工基材的部分视为本发明的光学防伪元件,以及将还包括磁性介质层的部分视为本发明的光学防伪元件。当然,光学防伪元件最主要的是要包括有机结合了光变防伪图案和缩微防伪图案的防伪信息层。
[0111] 按照上述元件制作方法,在实现光变防伪与缩微图案防伪的有机结合之后,本发明还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精确套印控制过程的问题。具体是在图6所示的步骤202或者图8所示的步骤302和303中,严格控制配色油墨层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大于10%,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的光透过率不小于30%。以图
7为例,要求a1与b1、a3与b3叠层部分的光透过率小于等于10%,而a2(该区域未印刷光变油颜料)与b2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30%。这样,在透视观察时,a1与b1、a3与b3是不透光的,而a2与b2是透光的,因此可以在a2与b2对应的区域看到精细缩微防伪图案,无需精确套印就可实现图案的精确对位,在提高防伪效果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成品率。具体可参见图11所示的观察效果示意图,同样是将光学防伪元件制成条状,并通过烫印方式与纸张结合后所观察到的效果图,可以看到未被光变油墨层遮盖的配色油墨层在透视观察时呈现精细镂空效果,且镂空图案组成了未被光变油墨层遮盖的配色油墨层的整体图案,即实现了光变区域和精细缩微图案的精确对位。图示镂空图案即为斜向线条,镂空线条尺寸约0.15mm。
[0112] 具体地,为使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的光透过率达到上述要求,可采用以下方式调整光透过率:
[0113] 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和/或所述光变油墨层的厚度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和/或,通过调整所述配色油墨层的颜料颜色的方式,调整所述光透过率。
[0114] 对于调整厚度的方式来说,光变油墨层的厚度可为5μm~7μm,配色油墨层的厚度可为4μm~5μm。
[0115] 对于调整颜料颜色的方式来说,如果形成配色油墨层的颜料的颜色较深,则光透过率就较低,而如果颜料的颜色较浅,则光透过率就较高,因此可按这一规则选择合适颜色的颜料印刷形成配色油墨层。
[0116] 当然,还可考虑颜料颜色和厚度两个因素,综合调整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的光透过率,使其满足上述要求。
[0117] 在本发明采用调整光透过率方式解决精确套印问题后,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1中,因为缩微防伪图案遍布整个金属层,因此在粘合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两个加工面时也就无需刻意通过精确套印使缩微防伪图案对应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同样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2中,亦无需要求缩微防伪图案在位置上对应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
[0118]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防伪元件可制作成为标签、标识、宽条、贴膜、安全线等产品,并采用抄造、烫印或贴合的方式与纸张结合,配合应用到钞票、有价证券、护照、税票等高端防伪产品上。
[0119] 另外,现有技术中,当表层带有深的颜色层的防伪元件应用到纸张产品上时,会产生背黑现象,例如现有的安全线应用到钞票时,一面能显现安全线上的防伪图案,另一面则呈现为一道黑线。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铝制作形成金属层,与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的颜色相比,金属层的颜色较浅,这样金属层就会对光变油墨层与配色油墨层的颜色进行适当的遮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背黑现象。也就是说,采用铝制成的金属层不仅能通过去金属工艺制成精细缩微图案,实现在配色区域(配色油墨层未被光变油墨层覆盖的区域)显现特殊的镂空透视效果,还能一定程度上淡化光变油墨层和配色油墨层的颜色,消除背黑现象。
[0120]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设备;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