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女鳟选育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456954.4

文献号 : CN1029191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贾智英张玉勇石连玉白庆利

申请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摘要 :

山女鳟选育方法,它涉及一种鱼的选育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引进的山女鳟群体小近亲繁殖所导致遗传漂变、抗逆能力减弱、种质分化、品质退化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建立F1代家系:二、F1代家系培育;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四、对F2代群体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选育;五、F3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六、F4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七、F5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八、F6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山女鳟生产性状具有体色饱满、生长速度快、产后存活率高的特点。

权利要求 :

1.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建立F1代家系:

a、将2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3龄性成熟,作为选育基础群;

b、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 * *

c、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 *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

d、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将步骤c中选出的山女鳟,按照1尾雄鱼与1-3尾雌鱼配对的配组方案,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即得F1代家系;

二、F1代家系的培育:

e、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受精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然后将3cm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3.2-15.8℃、水流量0.2-0.3L/s、溶解氧6.0mg/L以上,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150尾鱼苗,鱼苗达到10月龄为80尾/缸,鱼苗达到15月龄为45尾/缸,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2龄性成熟;

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

f、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10%以上的家系;

g、从步骤f选择出的2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F1代家系;

* * *

h、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 *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 *差20以上的山女鳟,从步骤g选择出F1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10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得到家系内F2代自繁系,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培育;

i、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j、结合步骤i统计数据,从步骤h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40%的F2代自繁系,并分别保留300尾所选各家系苗种,混合培育,即得F2代群体;

四、对F2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

k、从步骤j得到的F2代群体的苗种上浮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完成第一级选育;

l、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完成第二级选育;

* * *

m、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l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也完成了山女鳟F2代选育;

五、F3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从步骤m中选择出F2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3代群体;

o、从步骤n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饲育步骤o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 * *

q、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中选择腹* *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六、F4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1、从步骤r中选择出F3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4代群体;

o1、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1、饲育步骤o1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 * *

q1、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1中选择* *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1、将步骤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七、F5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2、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5代群体;

o2、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2、饲育步骤o2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 * *

q2、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2中选择* *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2、将步骤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八、F6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3、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6代群体;

o3、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3、饲育步骤o3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 * *

q3、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3中选择* *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3、将步骤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8-10个的山女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应用色彩色差计* * *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 *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5以上的山女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10℃、水流量0.25L/s、溶解氧6.0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20%以上的家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l中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6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8-9个的山女鳟。

说明书 :

山女鳟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属于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是马苏大马哈鱼的陆封淡水种鱼类,在分类上被定为马苏大马哈的一个亚种,我国1996年引进,原产国人们对这种生活在山间溪流、体型典雅、体态轻盈小巧的鲑鱼的甚是喜爱,称其为“山之女神”,国内尊重这种认知,引进后称其中文名为“山女鳟”。该鱼区别于降海型或其他冷水性鱼类的主要标志是其终生保有幼鲑斑,这也是其深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作为引进种的山女鳟,由于最初群体较小、在连续近10代的繁殖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近亲繁殖,致使其经历连续多代近亲交配后,导致遗传漂变、抗逆能力减弱,出现严重的种质分化、品质退化现象。目前,养殖群体中山女鳟产后死亡率居高不下、个体小型化严重、相当比例的山女鳟所具有的标志性的幼鲑斑色彩变淡,甚至消失。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山女鳟养殖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山女鳟种质进行遗传改良。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引进的山女鳟群体小近亲繁殖所导致遗传漂变、抗逆能力减弱、种质分化、品质退化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山女鳟选育方法。
[0004] 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05] 一、建立F1代家系:
[0006] a、将2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3龄性成熟,作为选育基础群;
[0007] b、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08] c、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
[0009] d、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将步骤c中选出的山女鳟,按照1尾雄鱼与1-3尾雌鱼配对的配组方案,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即得F1代家系;
[0010] 二、F1代家系的培育:
[0011] e、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受精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然后将3cm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3.2-15.8℃、水流量0.2-0.3L/s、溶解氧6.0mg/L以上,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150尾鱼苗,鱼苗达到10月龄为80尾/缸,鱼苗达到15月龄为45尾/缸,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2龄性成熟;
[0012] 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
[0013] f、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10%以上的家系;
[0014] g、从步骤f选择出的2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F1代家系;
[0015] h、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从步骤g选择出F1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
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10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得到家系内F2代自繁系,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培育;
[0016] i、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0017] j、结合步骤i统计数据,从步骤h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40%的F2代自繁系,并分别保留300尾所选各家系苗种,混合培育,即得F2代群体;
[0018] 四、对F2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
[0019] k、从步骤j得到的F2代群体的苗种上浮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完成第一级选育;
[0020] l、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完成第二级选育;
[0021] m、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1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也完成了山女鳟F2代选育;
[0022] 五、F3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23] n、从步骤m中选择出F2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3代群体;
[0024] o、从步骤n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25] p、饲育步骤o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26] q、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27] r、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28] 六、F4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29] n1、从步骤r中选择出F3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4代群体;
[0030] o1、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31] p1、饲育步骤o1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32] q1、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1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33] r1、将步骤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34] 七、F5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35] n2、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5代群体;
[0036] o2、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37] p2、饲育步骤o2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38] q2、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2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39] r2、将步骤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40] 八、F6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41] n3、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6代群体;
[0042] o3、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43] p3、饲育步骤o3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44] q3、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3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45] r3、将步骤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0046]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47] ①有效利用了群体变异产生的3龄山女鳟为亲本构建选育基础群;
[0048] ②从基础群体中选择体色数值范围和斑点数量符合标准的个体,采用“1雄对2-3雌的交配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山女鳟选育F1代家系,各家系分别培育,培育时对各家系的生长、存活、体色等生产性状进行详细记录(构建系谱数据库)。家系的建立保证了对有益变异的固定;
[0049] ③依据各家系系谱数据库选择体色和生长符合标准的家系进行二代家系建立工作,同时根据各家系亲本的成活情况,进一步选择产后死亡率符合选育要求的家系作为F2代群体,并对其进行混合培育。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既保证了选育效果又提高了选育实践可操作性;
[0050] ④F2代成熟后依据体色和生长指标选择繁殖群体进行繁殖构建F3代,并对F3代及随后的F4~F6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连续多代选育保证了选育效果;
[0051] 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山女鳟生产性状具有体色饱满、生长速度快、产后存活率高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0053]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54] 一、建立F1代家系:
[0055] a、将2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3龄性成熟,作为选育基础群;
[0056] b、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个的山女鳟;
[0057] c、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
[0058] d、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将步骤c中选出的山女鳟,按照1尾雄鱼与1-3尾雌鱼配对的配组方案,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即得F1代家系;
[0059] 二、F1代家系的培育:
[0060] e、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受精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然后将3cm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中,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3.2-15.8℃、水流量0.2-0.3L/s、溶解氧6.0mg/L以上,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150尾鱼苗,鱼苗达到10月龄为80尾/缸,鱼苗达到15月龄为45尾/缸,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2龄性成熟;
[0061] 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
[0062] f、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10%以上的家系;
[0063] g、从步骤f选择出的2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F1代家系;
[0064] h、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从步骤g选择出F1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
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10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得到家系内F2代自繁系,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培育;
[0065] i、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0066] j、结合步骤i统计数据,从步骤h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40%的F2代自繁系,并分别保留300尾所选各家系苗种,混合培育,即得F2代群体;
[0067] 四、对F2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
[0068] k、从步骤j得到的F2代群体的苗种上浮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完成第一级选育;
[0069] l、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完成第二级选育;
[0070] m、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l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也完成了山女鳟F2代选育;
[0071] 五、F3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72] n、从步骤m中选择出F2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3代群体;
[0073] o、从步骤n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74] p、饲育步骤o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75] q、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76] r、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77] 六、F4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78] n1、从步骤r中选择出F3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4代群体;
[0079] o1、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80] p1、饲育步骤o1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81] q1、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1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82] r1、将步骤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83] 七、F5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84] n2、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5代群体;
[0085] o2、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86] p2、饲育步骤o2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87] q2、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2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88] r2、将步骤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089] 八、F6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090] n3、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6代群体;
[0091] o3、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092] p3、饲育步骤o3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093] q3、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3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094] r3、将步骤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0095]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色彩色差计CR-400(柯尼卡美能达)产自日本。
[0096]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b中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8-10个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97]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c中应用色彩色差* * *计CR-400,选用Lab 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 *
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5以上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98]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e中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10℃、水流量0.25L/s、溶解氧6.0mg/L。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99]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f中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20%以上的的家系。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100]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l中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6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8-9个的山女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101] 采用下述实验验证本发明效果:
[0102] 实验一:
[0103] 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104] 一、建立F1代家系:
[0105] a、在相同的繁殖生产操作规范下,对21200尾2龄山女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产后的山女鳟雌雄亲本进入流水池中进行产后培育,进入第二个繁殖季节的3龄山女鳟数量仅为176尾(其中雄性为29尾),作为选育基础群;
[0106] b、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8-10个的山女鳟;
[0107] c、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的山女鳟(雄性山女鳟15尾、雌性山女鳟32尾);
[0108] d、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将步骤c中选出的山女鳟,按照1尾雄鱼与1-3尾雌鱼配对的配组方案,建立32个全同胞家系和15个半同胞家系,即得F1代家系;
[0109] 二、F1代家系的培育:
[0110] e、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受精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然后将3cm长的上浮的鱼苗分别转移到室内选育缸(选鱼缸规格为圆柱形,直径80cm、高60cm,注水深度45cm)中,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15.8℃、水流量0.3L/s、溶解氧6.0mg/L,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150尾鱼苗,鱼苗达到10月龄为80尾/缸,鱼苗达到15月龄为45尾/缸,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2龄性成熟;
[0111] 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
[0112] f、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15%以上的17个家系;
[0113] g、从步骤f选择出的2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F1代家系;
[0114] h、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 *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
值相差20的山女鳟,从步骤g选择出F1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的山女鳟10尾左右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得到家系内F2代自繁系(17个),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培育;
[0115] i、将步骤h中F1代家系17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9个家系得以选留(亲鱼共计73尾);
[0116] j、结合步骤i统计数据,从步骤h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40%的F2代自繁系,并分别保留300尾所选各家系苗种,混合培育,即得F2代群体;
[0117] 四、对F2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
[0118] k、从步骤j得到的F2代群体的苗种上浮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完成第一级选育;
[0119] l、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7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完成第二级选育;
[0120] m、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l中选择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5%以上的山女鳟,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也完成了山女鳟F2代选育;
[0121] 五、F3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122] n、从步骤m中选择出F2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3代群体;
[0123] o、从步骤n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124] p、饲育步骤o选择的苗种至17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125] q、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中选* *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126] r、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5%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127] 六、F4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128] n1、从步骤r中选择出F3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4代群体;
[0129] o1、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130] p1、饲育步骤o1选择的苗种至17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131] q1、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1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132] r1、将步骤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5%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133] 七、F5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134] n2、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5代群体;
[0135] o2、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136] p2、饲育步骤o2选择的苗种至17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137] q2、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2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138] r2、将步骤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5%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0139] 八、F6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0140] n3、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6代群体;
[0141] o3、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0142] p3、饲育步骤o3选择的苗种至17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0143] q3、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3中* *选择腹部L 值与有斑处L 值相差20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0144] r3、将步骤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5%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0145] 将步骤r3中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的24月龄山女鳟与对照组24月龄山女鳟的体重和体长数据比较如表1:
[0146] 表1
[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