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80028277.X

文献号 : CN1029342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尾弘达高津亮一石井郁轰木直人

申请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件。该电池组件(1)包括具有单电池(41)的电池单元(40)和用于收容电池单元(40)的外壳,其中,外壳包括:第1构件,其具有第1引导部(17);第2构件,其具有通过在第1引导部(17)上滑动而与第1引导部(17)嵌合的第1轨道部(27)。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具有单电池的电池单元和用于收容上述电池单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包括:

第1构件,其具有顶面壁、底面壁以及侧面壁,该顶面壁和底面壁均包括第1引导部,上述顶面壁和上述底面壁具有弹性;

第2构件,其包括两个侧构件,上述侧构件均具有第1轨道部,上述第1轨道部用于沿着上述第1引导部滑动,使上述第1构件与上述第2构件嵌合以形成上述外壳的侧面;和第3构件,其用于保持上述电池单元的侧面,该第3构件具有顶面壁、底面壁,上述顶面壁和底面壁均包括第2引导部,上述第1轨道部的凸状部分与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的凹状部分嵌合,并且,第三构件的靠电池单元侧的侧面壁上形成有突起形状的卡定部,当上述外壳处于闭合外壳位置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上述第1构件的顶面壁的一端与上述第1构件的底面壁的一端卡定于对应的上述卡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单电池是扁平状的电池;

上述第1引导部形成在与上述单电池的主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在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部上还包括允许上述第2构件插入且禁止上述第2构件拔出的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在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部上还包括允许上述第2构件插入且禁止上述第2构件拔出的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是长方体状构件,

上述第1构件包括:

一对外壳主面壁,其由上述第1构件的顶面壁和底面壁构成,该一对外壳主面壁能分别抵接于上述电池单元的在层叠方向上的电池单元两主面,上述第1引导部形成在该一对外壳主面壁上的至少一边侧;

上述第1构件的外壳侧面壁,其自上述一对外壳主面壁延伸出,能抵接于上述电池单元的侧面;以及第1开口部,其与上述第1构件的外壳侧面壁相邻,上述第2构件覆盖上述第1开口部,能抵接于上述电池单元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构件具有与上述第1构件的外壳侧面壁相面对的第2开口部;

上述第3构件具有用于卡定上述第2开口部的端部的卡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构件以随着自上述第1构件的外壳侧面壁朝向上述第2开口部去而张开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部用于限制上述一对外壳主面壁中的至少一个外壳主面壁向主面方向张开。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外壳主面壁中的至少一个外壳主面壁具有向上述电池单元侧凹陷的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外壳主面壁中的至少一个外壳主面壁具有向上述电池单元侧凹陷的凹部。

说明书 :

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件(日文:電池モジュール)。

背景技术

[0002] 公知有一种电池收容容器,该电池收容容器包括一个面开口且用于在内部收容将薄型电池层叠而成的扁平型电池组的金属容器主体、用于闭塞金属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金属盖,将金属容器主体的开口端部周边和金属盖的盖端部周缘卷起结合。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2884号公报
[0004] 但是,在为了再循环等而将以往的电池收容容器的通过卷起而形成的结合部分解体的情况下,存在解体作业量变多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解体的电池组件。
[0006] 本发明通过利用第1构件和第2构件收容电池单元来解决上述课题;上述第1构件具有第1引导部;上述第2构件具有通过在第1引导部上滑动而与第1引导部嵌合的第1轨道部。
[0007] 本发明在将电池组件解体时,使第2构件滑动而将外壳的至少一部分解体,因此,起到能够削减解体作业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09] 图2是图1的电池组件的分解俯视图。
[0010] 图3是图1中的电池组件的A-A局部剖视图。
[0011] 图4是图1中的电池组件的A-A局部剖视图。
[0012] 图5是图3和图4中的电池组件的B部分的放大图。
[0013] 图6是表示图4中的电池组件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0014] 图7是图6中的电池组件的C部分的放大图。
[0015] 图8是表示图1中的电池组件的变形例的分解侧视图。
[0016]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0017] 图10是图9中的电池组件的D部分的放大图。
[0018] 图11是图9中的电池组件的E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0] 第1实施方式
[0021]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例子的电池组件的分解俯视图。本例子的电池组件1包括多个单电池41层叠而成的电池单元40、用于收容电池单元40的外壳。
[0022] 构成电池单元40(单电池的层叠体)的单电池41可以采用例如能量密度和密封性较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采用由内部电极对、隔板和电解液构成的发电元件被俯视为长方形状且具有挠性的袋状封装构件密封而成的片状电池。由于这样的扁平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充放电原理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袋状封装构件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内层、金属箔制的中间层、绝缘性树脂制的外层的层压膜形成,发电元件被袋状封装构件密封,因此,除了被导出到袋状封装构件的外部的电极端子之外能够确保电绝缘性。
[0023] 如图1所示,作为单电池41的层叠体的电池单元40通过堆叠多个(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是4个)单电池41而构成,虽未图示,但从两短边导出来的正极端子(正极引板)和负极端子(负极引板)直接或者利用母线依次连接。由此,成为例如4个单电池41串联连接的电路结构。
[0024] 外壳是长方体状构件,其包括第1外壳10、一对第2外壳20、第3外壳30,外壳由铝合金、塑料等构成。
[0025] 如图1所示,第1外壳10是形成为长方体状的壳体,其包括第1外壳底面壁12、第1外壳顶面壁13、自第1外壳底面壁12和第1外壳顶面壁13延伸而成的第1外壳侧面壁
14。第1外壳底面壁12是第1外壳10的主面壁,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一个主面42,第1外壳顶面壁13是第1外壳10的主面壁,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另一个主面43,第1外壳侧面壁14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短边侧的侧壁面44。另外,在与第1外壳侧面壁14相邻的两壁面分别设有第1开口部15,在与第1外壳侧面壁14相对的面设有第2开口部16。由此,第1外壳10成为呈U字形状的壳体。
[0026] 另外,在第1外壳顶面壁13中,在靠一个第1开口部15侧的边部分沿着该边形成有第1引导部17,在靠另一个第1开口部15侧的边的部分也沿着该边形成有第1引导部17。同样,在第1外壳底面壁12中,在靠一个第1开口部15侧的边的部分沿着该边形成有第1引导部17,在靠另一个第1开口部15侧的边的部分也沿着该边形成有第1引导部17。
第1引导部17自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分别朝向内侧凹陷成轨道形状而形成,第1引导部17通过沿着靠第1开口部15侧的边平行地切出槽而形成。第1引导部17的靠第2开口部16侧的一端以朝向作为第2开口部16的开口面的方式形成,第1引导部17的靠第1外壳侧面壁14侧的另一端并未形成为与第1外壳侧面壁14平齐,在第1外壳顶面壁13上被阻截。另外,由于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主体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电池单元40的主面的主面方向)垂直,因此,第1引导部17形成在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0027] 如图1所示,第3外壳30是安装在电池单元40的短边侧的外壳,其用于保持电池单元40的短边侧的侧面。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第3外壳30中设置由塑料等绝缘体构成的绝缘性罩,利用该绝缘性罩确保电池单元40与第3外壳30的绝缘性。于是,第3外壳30也可以隔着该绝缘性罩保持电池单元40。
[0028] 第3外壳30是形成为长方体状的壳体,其包括第3外壳底面壁32、第3外壳顶面壁33、第3外壳侧面壁34和第3外壳侧面壁35。在第3外壳30中设有未图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是用于将电池单元40和外部的连接端子(未图示)电连接的端子。第3外壳侧面壁34是自第3外壳底面壁32和第3外壳顶面壁33各自的长边延伸而成的侧壁,第3外壳侧面壁35是自第3外壳底面壁32和第3外壳顶面壁33各自的短边延伸而成的两侧壁。
[0029] 在第3外壳顶面壁33中,在靠一个第3外壳侧面壁35侧的边的部分沿着该边形成有第2引导部37,在靠另一个第3外壳侧面壁35侧的边的部分也沿着该边形成有第2引导部37。同样,在第3外壳底面壁32中,在靠一个第3外壳侧面壁35侧的边的部分沿着该边形成有第2引导部37,在靠另一个第3外壳侧面壁35侧的边的部分也沿着该边形成有第2引导部37。第3外壳顶面壁33的第2引导部37通过自第3外壳侧面壁34的长边侧的一部分起沿着第3外壳顶面壁33朝向电池单元40地切出槽而形成,第3外壳顶面壁33的第2引导部37自第3外壳30的主面壁(第3外壳顶面壁33)朝向内侧凹陷成轨道形状而形成。另外,第2引导部37的一端形成为与第3外壳侧面壁34平齐,第2引导部37的另一端形成为与第3外壳30的靠电池单元侧的侧壁面(与第3外壳侧面壁34相对的面)平齐。另外,由于第3外壳顶面壁33和第3外壳底面壁32的主体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电池单元40的主面的主面方向)垂直,因此,第2引导部37形成在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0030] 保持电池单元40的第3外壳30将第2开口部16作为入口地插入到第1外壳10中,从而将电池单元40收容在第1外壳10内,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
[0031] 如图2所示,在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时,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一部分与第3外壳顶面壁33平齐,第1引导部17和第2引导部37接合,第1引导部17和与其相对应的第2引导部37成为槽状的轨道。另外,底面壁部分的第1引导部17和第2引导部37虽未图示,但却是与顶面侧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0032] 接着,使用图3~图5说明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的卡定部分。图3和图4是第1外壳10的顶端部分和第3外壳的剖视图,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表示嵌合之前的状态,图4表示嵌合之后的状态。图5是图3和图4中的由B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其中,虚线表示嵌合前的状态(与图3相当),实线表示嵌合后的状态(与图4相当)。
[0033] 如图3所示,在第3外壳30的靠电池单元40侧的侧面壁36上形成有突起形状的卡定部38。卡定部38自第3外壳侧面壁36朝向第1外壳10侧突出成凸状形状而形成。第1外壳顶面壁13的靠第2开口部16侧的一端的端部弯曲,以易于勾挂于该卡定部38,第
1外壳顶面壁13的靠第2开口部16侧的一端与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主体平行,被加工形成为比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主体低。同样,第1外壳底面壁12的靠第2开口部16侧的一端的端部弯曲,以易于勾挂于该卡定部38,第1外壳底面壁12的靠第2开口部16侧的一端与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主体平行,被加工形成为比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主体高。
[0034] 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为板状,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在各个面的面方向上成为板簧,具有弹性。因此,通过夹压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而向第1外壳10的主面方向施加压力,第2开口部16缩窄。于是,使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一端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一端之间的间隔小于卡定部38的间隔,使该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一端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一端抵接于第3外壳侧面壁36,在该状态下,释放第1外壳10的主面方向的压力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一端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一端卡定于对应的卡定部38。由此,第2开口部16的端部被卡定部38卡定,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
[0035] 返回到图1,第2外壳20包括第2外壳侧面壁24、25、26、第2外壳顶面壁23和第2外壳底面壁22。第2外壳20成为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长边侧的侧面、从两侧面侧进行覆盖的结构。在第2外壳顶面壁23上,沿着与第2外壳侧面壁25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向下侧成为凸状的第1轨道部27。同样,在第2外壳底面壁22上,沿着与第2外壳侧面壁
25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向上侧成为凸状的第1轨道部27。各个第1轨道部27由自第2外壳侧面壁26起沿着第2外壳底面壁22和第2外壳顶面壁23朝向第2外壳侧面壁24延伸的凸状的1根轨道形成。各个第1轨道部27的一端形成为与第2外壳侧面壁26平齐,各个第1轨道部27的另一端形成为与第2外壳侧面壁24平齐。另外,第1轨道部27的凸状部分能与第1引导部17和第2引导部37的凹状部分嵌合,第1轨道部27的轨道长度与将第1引导部17的轨道长度和第2引导部37的轨道长度相加而得到的长度相等。另外,由于第2外壳顶面壁23和第2外壳底面壁22的主体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电池单元
40的主面的主面方向)垂直,因此,第1轨道部27形成在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0036] 于是,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将各个第2外壳20从第3外壳侧面壁34侧插入,第1轨道部27在第1引导部17和第2引导部37上滑动,第1引导部17、第2引导部37和第1轨道部27嵌合。由此,第2外壳20覆盖第1开口部15,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侧面,收容电池单元40。
[0037] 如上所述,本例子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在第1外壳10上设置第1引导部17,在第2外壳20上设置第1轨道部27,使第1轨道部27在第1引导部17上滑动,从而使第2外壳20嵌合于第1外壳10,收容电池单元40。由此,在将本例子的电池组件1解体时,能够通过使第2外壳20滑动而自第1外壳10解体,因此,能够削减解体作业量。即,在例如像以往那样通过卷起使外壳结合的电池组件中,在解体时利用开罐器(日文:缶きり)等剖开外壳,使外壳变形而使各外壳分离,因此,存在解体作业量增加的倾向。但是,在本例子中,由于与以往相比削减了解体作业量,因此,能够降低解体成本。另外,以往使用开罐器等通用工具打开外壳时,有可能损伤电池单元40。但是,本例子在解体时不必频繁使用开罐器等通用工具,因此,能够降低对电池单元40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其结果,也能够提高作业安全性。并且,本例子通过削减解体作业量,能够削减电池单元40所含有的稀有金属的再循环成本。
[0038] 另外,本例子通过设置由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构成的滑动机构,能够抑制电池单元40的由劣化导致的膨胀。即,在本例子中,使第1轨道部27在第1引导部17上滑动而收容电池单元40时,第2外壳20未变形,第2外壳20以保持其形状的状态嵌合于第1外壳10。第2外壳20在滑动时不需要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第2外壳20的刚性。于是,在第2外壳20的刚性较高的情况下,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的部分发挥作用,从而抑制因电池单元40膨胀而产生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电池单元40膨胀。由此,本例子通过设置该滑动机构,将第2外壳20构成为不会在因电池单元40膨胀而产生的压力的作用下变形,从而能够抑制电池单元40膨胀。
[0039] 另外,本例子设有由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构成的滑动机构,因而没有形成自电池组件1的侧面突起的突起部分,因此,在配置多个电池组件1构成电池组时,能够提高电池布局的自由度,而且能够谋求电池组的小型化。即,例如在利用自电池组件1的侧面突起的锁定机构收容电池单元40的情况下,将电池组件1解体时,通过将该锁定机构解锁,能够使电池单元40和外壳分离。但是,在具有该锁定机构的结构中,会形成自电池组件1的侧面突起的突起部分。而在本例子中,由于利用滑动机构来收容电池单元40,因此,未形成自电池组件1的侧面突起的突起部分,能够提高电池布局的自由度,并能在解体时削减作业量。
[0040] 另外,本例子在与扁平状的单电池41的主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像本例子这样,层叠扁平状锂离子二次电池而成的电池组件存在因经时劣化而向该主面方向膨胀的情况。但是,本例子具有使第1轨道部在被设置于与单电池41的主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第1引导部17上滑动的嵌合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向主面方向的膨胀所产生的压力。因而,能够确保电池单元40的保持状态,并像上述那样实现容易解体的电池组件。
[0041] 另外,本例子构成为:沿着第1外壳顶面壁的靠第1开口部15侧的边将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分别设置在第1外壳10和第2外壳20上,从而第2外壳20能从电池单元40的上下的主面方向隔着第1外壳10夹持电池单元40,利用第2外壳20覆盖第1开口部15,因此,能够使因电池单元40膨胀而对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施加的压力均匀化。即,例如,在相对于第1外壳顶面壁的靠第1开口部15侧的边的长度而言、与该边平行的第1引导部17的长度极短的情况下,与第1引导部17嵌合的第1轨道部27的长度也变短,因此,第1开口部15中的大部分的开口部分未被具有滑动机构的外壳覆盖。在这种情况下,电池单元40膨胀时,压力集中地施加于滑动机构的部分、换言之是第1开口部15中的被第2外壳20覆盖的部分,结果,无法抑制电池单元40膨胀。另外,在电池单元40劣化而膨胀、因膨胀而产生的压力施加于局部部位的情况下,在电池单元4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滞留,有可能导致电池的输出降低。
[0042] 而在本例子中,利用由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构成的滑动机构,第2外壳20覆盖第1开口部15整体,因此,施加于滑动机构部分的因电池单元40膨胀而产生的压力被均匀化,能够抑制电池单元40膨胀。另外,通过使因电池单元40劣化、膨胀而产生的压力均匀化,能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其结果,能够延长电池的寿命。
[0043] 另外,本例子通过利用第3外壳30的卡定部38卡定第1外壳10的靠第2开口部16的端部,使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由此,在为了再循环等而进行解体的情况下,本例子的电池组件1能够采用易于解体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少解体作业量。
[0044] 另外,本例子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在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上分别设置凹部131和凹部121。图8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第1外壳10、第3外壳30和电池单元40的分解侧视图,是表示插入第2外壳20之前的状态的图。凹部131和凹部121分别设置在第1外壳顶面壁13的主面上的中央部分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主面上的中央部分,分别自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朝向内侧凹陷。另外,与上述同样,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为板状,由金属材料形成,在各个面的面方向上成为板簧,具有弹性。在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构成为:随着自第1外壳侧面壁14朝向第2开口部16去而张开,换言之,随着自第1外壳侧面壁14朝向第2开口部16去而分别朝向主面方向张开。
[0045] 于是,通过夹压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而向第1外壳10的主面方向施加压力,缩窄第2开口部16,使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各自的一端卡定于卡定部38。卡定部38限制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向主面方向张开,在该状态下,凹部131和凹部121呈朝向电池单元40凹陷的形状,因此,凹部131和凹部121分别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主面43和主面42,从而从主面方向夹持电池单元40。由此,电池单元40被凹部131和凹部121夹持而保持于第1外壳10。
[0046] 如上所述,第1外壳10以随着自第1外壳侧面壁14朝向第2开口部16去而张开的方式形成。由此,在本例子中,夹压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而收容电池单元40,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本例子的电池组件。
[0047] 另外,在本例子中,卡定部38用于限制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向主面方向张开。由此,在将本例子的电池组件解体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由卡定部38限制第1外壳10张开,能够容易地分解第1外壳10和电池单元40,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电池组件解体。
[0048] 另外,本例子在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上分别设有朝向电池单元40凹陷的凹部131和凹部121。由此,通过使凹部131和凹部121分别抵接于电池单元40的主面43和主面42,能够从主面方向夹持电池单元40,因此,能够以电池单元40的主面和第1外壳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方式保持电池单元40。
[0049] 另外,电池组件存在因经时劣化而向层叠方向膨胀的情况。在本例子中,通过在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上分别设有凹部131和凹部121,能够提高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在主面方向上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电池组件膨胀。
[0050] 另外,在本例子中,也可以在凹部131与电池单元40之间或者凹部121与电池单元40之间设有层状的粘接构件,由此,能够牢固地将电池单元40的主面和第1外壳10的内表面粘接、固定。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电池组件解体。
[0051] 另外,本例子将卡定部38做成凸状的形状,但也可以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将卡定部分做成凸缘。图6是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的A-A剖视图的图,是使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之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中的由C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其中,虚线表示嵌合前的状态,实线表示嵌合后的状态(与图4相当)。
[0052] 如图6和图7所示,第3外壳30的靠电池单元40侧的侧壁开口,在第3外壳顶面壁33上形成有朝向下侧成为凸状的卡定部38a,在第3外壳底面壁32上形成有朝向上侧成为凸状的卡定部38a。而且,第3外壳30的截面呈U字形。在第1外壳顶面壁13的靠开口部16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卡定部38a的凸状相匹配的凹部形状的卡定部38b。同样,在第1外壳底面壁12的靠开口部16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卡定部38a的凸状相匹配的凹部形状的卡定部38b。于是,与图3~图5同样,在夹压第1外壳顶面壁13和第1外壳底面壁12的状态下,使卡定部38a和卡定部38b卡定,从而使第1外壳10和第3外壳30嵌合。
[0053] 另外,本例子将第1引导部17、37和第1轨道部27设置在与单电池41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但也可以将第1引导部17、37和第1轨道部27设置与该层叠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还可以设置在除与该层叠方向垂直或者平行的方向之外的方向上。
[0054] 另外,第1引导部17、37和第1轨道部27各自并不一定必须是4根,也可以是1根。
[0055] 另外,在本例子中,利用滑动机构来收容电池单元40的外壳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外壳10、第2外壳20和第3外壳30的结构。第1外壳并不一定必须是U字形状,而且,也可以是第1外壳底面壁12和第1外壳顶面壁13分别与第1外壳侧面壁14分开的形状。
[0056] 上述第1外壳1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构件”,第2外壳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构件”。
[0057] 第2实施方式
[0058] 图9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1的分解立体图。图9所示的电池组件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1的不同之处在于设有固定部。对于其他结构,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记载。图10表示图9中的由D包围的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0059] 如图9和图10所示,固定部50包括设置在第1引导部17上的固定部50a、设置在第1轨道部27上的固定部50b。固定部50a为第1引导部17的侧壁面的一部分朝向第1引导部17的外侧凹陷的形状,在从第1外壳顶面壁13看时,凹陷的形状呈三角形的形状。固定部50a形成为,在从第1外壳顶面壁13看时,靠第2外壳20的插入方向(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侧的边的倾斜度比靠与该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反方向)侧的边的倾斜度平缓。
[0060] 固定部50b为第1轨道部27的侧壁面27a的一部分朝向第1引导部17的外侧突起的形状,在从第2外壳顶面壁23看时,突起的形状呈三角形的形状。固定部50b形成为,在从第2外壳顶面壁23看时,靠第2外壳20的插入方向(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侧的边的倾斜度比靠与该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反方向)侧的边的倾斜度平缓。
[0061] 在将第2外壳20插入第1外壳10的情况下,固定部50b中的倾斜度较小的边抵接于第1引导部17,因此,固定部50形成为允许第2外壳20插入第1外壳10。另一方面,在将第2外壳20从第1外壳10拔出的情况下,固定部50b中的倾斜度较大的边抵接于固定部50a中的倾斜度较大的边,对移动施加限制,因此,固定部50形成为禁止第2外壳20从第1外壳10拔出。
[0062] 由此,本例子能够构成为在通常使用时使第2外壳20难以滑动,因此,能够使保持电池单元40的功能持续。
[0063] 另外,在本例子中,也可以除了图10所示的固定部50之外还设置图11所示的固定部50。图11表示图9中的由E包围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1所示,固定部50是这样形成的,即:切割第1引导部17的底面的一部分并使该部分成为自该底面朝向第1引导部17的内部翘起的形状。在将第2外壳20插入第1外壳10时,固定部50与第1引导部17的底面平齐,因此,固定部50形成为容许第2外壳20插入第1外壳10。另一方面,在将第2外壳20自第1外壳10拔出的情况下,固定部50的一端与第1轨道部27的侧壁抵接,对移动施加限制,因此,固定部50形成为禁止第2外壳20自第1外壳10拔出。
[0064] 另外,图10和图11所示的固定部50并不一定必须两个都设置,也可以仅设置其中的一个。
[0065] 如上所述,本例子在第1引导部17和第1轨道部27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部上设置固定部50,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使第2外壳20难以滑动,从而能够使保持电池单元40的功能持续。
[0066] 附图标记说明
[0067] 1、电池组件;10、第1外壳;12、第1外壳底面壁;121、凹部;13、第1外壳顶面壁;131、凹部;14、第1外壳侧面壁;15、第1开口部;16、第2开口部;17、第1引导部;20、第2外壳;22、第2外壳底面壁;23、第2外壳顶面壁;24、25、26、第2外壳侧面壁;27、第1轨道部;30、第3外壳;32、第3外壳底面壁;33、第3外壳顶面壁;34、第3外壳侧面壁;35、36、第
3外壳侧面壁;37、第1引导部;40、电池单元;41、单电池;42、电池单元的一主面;43、电池单元的另一主面;44、电池单元侧壁面;50、50a、50b、固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