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01760.3

文献号 : CN10295842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村山真彦比地原邦彦

申请人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该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部,其在顶端具有顶端硬质部主体,该插入部插入孔内,该顶端硬质部主体具有绝缘性;操作部,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接地部电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接地金属构件,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上述插入部的构造体,经由上述连接器连接部与上述接地部相导通;观察光学系统,其具有光学元件和框构件,并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向上述操作部延伸出,该框构件具有导电性并保持上述光学元件;以及导电连接部,其使上述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与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相导通。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子内窥镜,其中,

该电子内窥镜包括:

插入部,其在顶端具有顶端硬质部主体,该插入部插入孔内,该顶端硬质部主体具有绝缘性;

操作部,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接地部电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

接地金属构件,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上述插入部的构造体,经由上述连接器连接部与上述接地部相导通;

观察光学系统,其具有光学元件和框构件,并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向上述操作部延伸出,该框构件具有导电性并保持上述光学元件;以及导电连接部,其使上述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与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相导通,上述接地金属构件呈筒状,上述框构件配置在上述筒状的接地金属构件的内侧,上述导电连接部形成在上述接地金属构件上,并具有接点部,该接点部使上述接地金属构件自身的一部分以与上述框构件相抵接的方式朝向上述框构件突出,上述接点部为舌状,且朝向配置于上述接地金属构件内侧的上述框构件折入而与上述框构件相抵接,上述顶端硬质部主体具有配置在其基端的连接管,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操作部的内部配置有照明光学系统,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具有光导件,上述光导件左右对称的排列且靠近上述连接管的侧的面呈圆弧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中,上述框构件具有以靠近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的方式形成的鸡冠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其中,上述导电连接部在上述接地金属构件与上述框构件之间填充有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

4.一种内窥镜系统,其中,

该内窥镜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以及

外部设备,其具有上述接地部。

说明书 :

电子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例如工业用、医疗用等各种用途的电子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地,在电子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内部配置有观察光学系统,特别是在插入部的顶端部配置有物镜和固体摄像元件(CCD),该固体摄像元件(CCD)连接有朝向插入部的基端侧延伸的摄像线缆。实际上,在物镜保持在物镜框上、固体摄像元件保持在CCD保持框上且CCD保持框组装于物镜框的后端的状态下,将物镜和固体摄像元件配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内窥镜利用固体摄像元件拍摄经由物镜成像在该固体摄像元件上的像,并且将该像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通过摄像线缆向位于内窥镜外部的视频处理器输出而将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
[0003] 近年来,例如有时在电子内窥镜中组合使用高频处理器具。此时,存在自高频处理器具泄漏的电流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向固体摄像元件流动的情况,利用内窥镜获取的观察图像有时会受到杂波的影响。另外,在于内窥镜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静电的情况下,由静电引起的电流有时从内窥镜的顶端部向固体摄像元件流动。
[0004] 例如日本特开2001-128936号公报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主体一般由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形成,其顶端部主体与构成内窥镜的外壳、内部构造体的金属构造构件相连接。例如静电、自高频处理器具泄漏的电流经由顶端部主体而使电流向内窥镜的金属构造构件流动,且使电流流向与该金属构造构件电连接的、内窥镜的外部的视频处理器的接地部,从而防止电流向固体摄像元件流入。
[0005] 而且近年来,存在有插入部的顶端部主体由透明的绝缘性物质(非导电性物质)构成的内窥镜。这是为了实现由设置在顶端部主体的照明透镜与顶端部主体一体化带来的成本降低、顶端部主体的细径化而采用的。在该内窥镜的情况下,由于顶端部主体为非导电物质,因此,如日本特开2001-128936号公报所述,不能够电连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主体与金属构造构件。因此,有可能出现静电、高频泄漏电流向自顶端部主体露出的金属制的物镜框流动、且电流经由CCD保持框流向固体摄像元件的情况。
[000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日本特开2007-8988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利用配置在插入部内部的导线电连接CCD加强框与摄像线缆的GND的技术,该CCD加强框供CCD保持框的后端嵌合并为了确保固体摄像元件、摄像基板的强度而覆盖摄像基板。利用该对策,越过物镜框而向CCD保持框流入的电流不是流入固体摄像元件,而是经由CCD加强框、导线、摄像线缆的GND向视频处理器的GND流动。因此,在日本特开2007-89888号公报的内窥镜中,防止了静电、高频泄漏电流对固体摄像元件的影响。在日本特开2007-89888号公报的内窥镜中,为了提高物镜框、CCD保持框、CCD加强框之间的导通性,利用导电性粘接剂将物镜框与CCD保持框之间粘接起来、将CCD保持框与CCD加强框之间粘接起来。
[0007] 针对近年来的内窥镜,为了减轻插入插入部时患者的痛苦而要求尽可能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外径细径化。但是,如日本特开2007-89888号公报所述,在借助于导线使摄像单元的CCD保持框与摄像线缆的GND导通的情况下,需要确保与将导线装入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的内部相应的空间。因此,无论如何插入部的顶端部的外径都增大了与导线相应的量。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尽可能缩小插入部的外径的基础上能够防止静电、高频泄漏电流等对观察光学系统带来影响的电子内窥镜及内窥镜系统。
[0009] 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部,其在顶端具有顶端硬质部主体,该插入部插入孔内,该顶端硬质部主体具有绝缘性;操作部,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接地部电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接地金属构件,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上述插入部的构造体,经由上述连接器连接部与上述接地部相导通;观察光学系统,其具有光学元件和框构件,并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向上述操作部延伸出,该框构件具有导电性并保持上述光学元件;以及导电连接部,其使上述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与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相导通。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整体的概略图。
[0011] 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0012] 图2B是沿着图2A中的2B-2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13] 图2C是沿着图2A中的2C-2C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14] 图2D是放大了图2A中的附图标记2D所示的部分的纵剖视图。
[0015] 图2E是表示图2D所示的纵剖视图中的连接管的接点部的概略俯视图。
[0016]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固体摄像元件与视频处理器之间的电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0017] 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0018] 图4是从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卸下了顶端硬质部的主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019] 图5是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0020] 图6是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0021] 图7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中使用的光导件的概略立体图。
[0022] 图7B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中使用的光导件的概略立体图。
[0023]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部的概略横截面图。
[0024] 图9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中使用的光导件的概略图。
[0025] 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9B-9B线的、表示使观察光学系统与光导件排列设置在连接管的内部的状态的概略横截面图。
[0026] 图10A是表示使观察光学系统与光导件排列设置在连接管的内部的状态的概略横截面图。
[0027] 图10B是表示使观察光学系统与光导件排列设置在连接管的内部的状态的概略横截面图。
[0028] 图11是表示在光导件上覆盖了具有切口的覆盖管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0029] 图12是与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不同形状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0030] 图13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0031] 图14A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4A-14A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32] 图14B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4B-14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33] 图15A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5A-15A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34] 图15B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5B-15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35] 图15C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图13中的15C所示的位置的概略放大图。
[0036] 图16A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6A-16A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0037] 图16B是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沿着图13中的16B-16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39] 使用图1~图3B说明第1实施方式。
[004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具有电子内窥镜12、能够装卸于该电子内窥镜12的视频处理器14及光源装置16。相对于电子内窥镜12,视频处理器14和光源装置16分别是外部设备。在视频处理器14上连接有监视器20。
[0041] 电子内窥镜12具有操作部34和细长的插入部32,该插入部32用于插入到例如管孔内等狭窄空间内,该操作部34设置在插入部32的基端部并用于操作插入部32。
[0042] 操作部34具有操作部主体42、通用线缆44、光导件连接器46、视频线缆48以及电连接器(连接器连接部)50,该操作部主体42具有弯曲操作旋钮(弯曲操作部)42a。
[0043] 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作为容纳从插入部32的内部延伸而出的各种构造体、并且容纳用于使后述的弯曲部64弯曲的皮带轮、链轮等转动部42b的容纳部来发挥作用,操作部主体42的外部作为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来发挥作用。弯曲操作旋钮42a借助于轴部42c而与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的转动部42b连动。因此,若操作弯曲操作旋钮42a,则能够借助于转动部42b使后述的操作线84动作而使弯曲管82、即弯曲部64弯曲。另外,优选的是,转动部42b由金属材料形成,且具有导电性。另一方面,操作部主体42和弯曲操作旋钮
42a被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至少覆盖外周。
[0044] 从操作部主体42延伸出通用线缆44。通用线缆44例如被聚氨酯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覆盖。在通用线缆44的相对于操作部主体42的远端部配置有光导件连接器46,该光导件连接器46具有与光源装置16的凹部16a相连接的光导件端部46a。从光导件连接器46的侧表面延伸出视频线缆48,在视频线缆48的相对于光导件连接器46的远端部配置有与视频处理器14相连接的电连接器50。
[0045] 图1和图2A所示的插入部32从其顶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顶端硬质部62、弯曲部64和管状部66。
[0046] 如图2A所示,顶端硬质部62具有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72和配置在主体的基端的连接管74。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和连接管74分别形成为例如大致圆筒状。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基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供连接管74的顶端配置的凹部72a。因此,通过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基端侧的凹部72a上配置连接管74的顶端,能够对主体72与连接管74之间的配置进行定位。另外,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是非导电性(绝缘性)的。另一方面,优选的是,连接管74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
[0047] 弯曲部64具有弯曲管82,该弯曲管82是沿轴向排列设有多个弯曲块(节环)82a、82b、82c、…而成的。在最顶端的弯曲块82a中,用于使弯曲管82弯曲的多个操作线84的顶端分别固定在操作线固定部84a上。另外,操作线固定部84a例如通过对最顶端的弯曲块82a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而且,操作线84从操作线固定部84a延伸至图1所示的操作部34的操作部主体42,操作线84的基端与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的转动部42b相连结。
另外,操作线84在管状部66的内部被线圈管86覆盖。因此,若操作弯曲操作旋钮42a,则借助于转动部42b使操作线84沿轴向移动而能够使弯曲管82自由弯曲。
[0048] 另外,优选的是,操作线84由金属材料制的线材形成,并具有导电性。
[0049] 而且,弯曲管82的最顶端的弯曲块82a的外周面固定在连接管74的内周面上。优选的是,具有各个弯曲块82a、82b、82c、…的弯曲管82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在此,连接管74和弯曲管82借助于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螺钉等在连结部90处固定。图2A是使用后述的导电性的粘接剂连接了两者的例子。在连结部90处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利用在连接管74与弯曲管82之间呈圆周状涂敷的粘接剂进行固定。
即,连接管74在与弯曲管82之间具有导电性并电连接。
[0050] 因而,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接地金属构件)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接地金属构件)82及操作线(接地金属构件)84、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的转动部(接地金属构件)42b电连接,并具有导电性。另外,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接地金属构件)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接地金属构件)82及操作线(接地金属构件)84形成插入部32的构造体。因此,这些接地金属构件不需要另外设置导线等来使接地金属构件导通,能够防止插入部32的直径变大。
[0051] 如图3A所示,转动部42b借助于导线EL1在操作部34的内部、例如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与后述的作为GND的信号线的电线L2电连接。虽然将转动部42b与电线L2电连接起来的部位优选位于操作部34的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但是也可以是通用线缆44的内部、光导件连接器46的内部、视频线缆48的内部、电连接器50的内部中的任意一者。
[0052] 另外,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的外周面和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的外周面被共用的外皮80覆盖。由于外皮80具有绝缘性,因此防止了电从插入部32的径向外侧向连接管74、弯曲管82流动。另外,如图2A和图2D所示,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外周面和外皮80的外周面上卷绕有线80a,并从线80a的外侧涂敷有粘接剂80b。
[0053] 图1和图2A所示的管状部66在该实施方式中设为挠性管。管状部66具有螺旋管92、编织层94及外皮96。优选的是,螺旋管92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在此,弯曲管82和螺旋管92借助于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螺钉等进行固定。即,弯曲管82在与螺旋管92之间具有导电性并与该螺旋管92进行电连接。另外,弯曲管82与螺旋管92之间也可以使用独立于上述连接管74的导电性的连接管(未图示)进行连接。
[0054] 而且,如图3A所示,螺旋管92借助于导线EL2在操作部34的内部、例如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与后述的作为GND的信号线的电线L2电连接。虽然将螺旋管92与电线L2电连接起来的部位优选位于操作部34的操作部主体42的内部,但是也可以是通用线缆44的内部、光导件连接器46的内部、视频线缆48的内部、电连接器50的内部中的任意一者。
[0055] 另外,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接地金属构件)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接地金属构件)82及螺旋管(接地金属构件)92形成插入部32的构造体。因此,这些接地金属构件不需要另外设置导线等来使接地金属构件导通,能够防止插入部32的直径变大。
[0056] 在电子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和操作部34的内部配置有照明光学系统102(参照图2B和图2C)和观察光学系统104(参照图2A~图2C)。
[0057] 照明光学系统102具有光导件112,该光导件112的一端(顶端)配置在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上,另一端(基端)配置在操作部34的光导件连接器46上。如图2B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光导件112的一端配置在形成于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上的孔部72b内。而且,光导件112的一端与形成在孔部72b的底部的未图示的R形状部相抵接而固定。
[0058] 本实施方式的光导件端部46a能够与光源装置16的凹部16a相连接。因此,光源装置16的照明光从凹部16a通过光导件端部46a在光导件112内传输,并从顶端硬质部62内的照明光学系统102出射照明光。此时,照明光利用R形状部广角化,能够从由透明树脂形成的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向较广的范围内照射照明光。因而,被摄体被照明。
[0059] 这样,由于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72内不借助于金属构件而使光导件112的顶端与主体72相抵接,因此不需要与金属构件相应的壁厚,能够使插入部32的顶端直径变细。
[0060] 如图2A所示,观察光学系统104具有物镜单元122、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及摄像线缆126。物镜单元122和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配置于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另外,物镜单元122配置在观察光学系统104中的最靠近顶端的位置,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配置在物镜单元122的基端。摄像线缆126的一端配置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基端,另一端与电连接器50相连接。通过使该电连接器50与视频处理器14相连接,能够将从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内部的摄像元件148输出的电信号作为影像映出到监视器20上。
[0061] 物镜单元122具有第1透镜组(光学元件)132和保持第1透镜组132的第1保持框(框构件)134。第1保持框134插嵌到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通孔72c内而固定,第1保持框134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顶端面上至少露出一部分。另外,优选的是,第
1保持框134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
[0062] 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具有第2透镜组(光学元件)142、保持第1保持框134并且保持第2透镜组142的第2保持框(框构件)144、配置在第2保持框144的基端的外周部上的加强框(框构件)146、容纳在加强框146的内部并与第2透镜组142相连接的摄像元件(光学元件)148以及摄像基板150。另外,优选的是,第2保持框144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同样,优选的是,加强框146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电性。在第2保持框144与摄像元件148之间、加强框146与摄像元件148之间填充有粘接剂。而且,加强框146和第2保持框144通常不采用与摄像元件148积极导通的构造。但是,由于粘接剂存在有不少空气层等而未成为完全绝缘的状态。
[0063] 电子内窥镜12使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接地金属构件)74与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物镜单元122的导电性构件(例如第1保持框134)及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导电性构件(第2保持框144或加强框146)中的至少一者电导通。
[0064]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如图2E所示,在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上形成有大致U字形、大致月牙形的狭槽74a,将由狭槽74a形成的舌状的接点部(爪部)
74b折入内侧,如图2C和图2D所示那样与第2保持框144相抵接。对于接点部74b,事先将接点部74b向连接管74的径向内侧折入,在该状态下将连接管74组装于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因此,接点部74b与第2保持框144相接触,连接管74与第2保持框144相导通。由此,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组装作业来确保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导电性构件(第2保持框144或加强框146)与连接管74之间的导通。即,接点部74b作为导电连接部发挥作用。另外,由于接点部74b向例如金属材料制的连接管74的内侧折入而形成,因此能够弹性变形并具有弹簧性(作用力),能够维持始终与第2保持框144相抵接的状态。
[0065] 另外,观察光学系统104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2保持框144的外形形状是任意的,但是为了易于采取可确保第2保持框144与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之间的导通的构造,优选的是第2保持框144与连接管74配置在尽可能近的位置。与形成在连接管74上的接点部74b相比,使第2保持框144靠近接点部74b的构造易于维持强度。因此,第2保持框144采用图2C中的沿上下方向具有壁厚的鸡冠那样的外形形状,使第2保持框144靠近连接管74、即接地金属构件。第2保持框144若以观察光学系统104为中心轴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对称延伸,则第2保持框144在制作上较容易,因此是优选的。
[0066] 摄像线缆126穿过插入部32而与配置在操作部34的电连接器50上的端子相连接。而且,电连接器50与视频处理器14电连接。在获取电子内窥镜12的像的情况下,利用物镜单元122取入被照明的被摄体的像,利用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拍摄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摄像线缆126向视频处理器14输送信号并向监视器20输出影像。
[0067] 在此,如图3A所示,摄像线缆126是由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1~φV4)、水平驱动系统信号(φH1、φH2、φR)、视频输出信号(Vout)、电源(VDD)、接地(GND)这10条信号线构成的复合线缆。VDD的信号线使用电线L1,GND的信号线使用电线L2,其他8条信号线使用同轴线L3、...、L10。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1、φV3是包括负电压(Low)的三值脉冲(High、Middle、Low)的信号。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2、φV4是包括负电压(Low)的双值脉冲(Middle、Low)的信号。水平驱动系统信号(φH1、φH2、φR)是不包括负电压的双值脉冲(High、Middle)的信号。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VD D用端子借助电线L 1连接于视频处理器14的VDD用端子,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GND用端子借助电线L2连接于视频处理器14的GND用端子。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1~φV4)、水平驱动系统信号(φH1、φH2、φR)、视频输出信号(Vout)用的端子分别借助同轴线L3、…、L10的芯线连接于视频处理器14的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1~φV4)、水平驱动系统信号(φH1、φH2、φR)、视频输出信号(Vout)用的端子。另外,在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附近,所有同轴线L3、…、L10的外部导体(屏蔽线)一并连接于GND的电线L2。在电连接器50内,垂直驱动系统信号(φV1~φV4)的同轴线L3、…、L6的内部导体(芯线)与屏蔽线借助于电容器C1、…、C4相连接。另外,在电连接器50内,垂直驱动系统信号的同轴线L3、…、L6的屏蔽线一并连接于GND的电线L2。
[0068] 接着,使用图3B说明电连接器50的结构。
[0069] 在电连接器50的图1中的连接器壳体52的内部设有图3B所示的基板162。在基板162上设有接点部P1、…、P10和同轴接点D1、…、D4。
[0070] 接点部P1、…、P10使用于VDD、GND、垂直驱动系统信号的芯线与屏蔽线用。即,接点部P1、P2分别与电线L1、L2相连接,接点部P3、…、P6分别与同轴线L3、…、L10的芯线相连接,接点部P7、…、P10分别与同轴线L3、…、L6的屏蔽线相连接。
[0071] 同轴接点D1、…、D4的内部接点与同轴线L7、…、L10的各个芯线相连接,同轴接点D1、…、D4的外部接点以与内部接点的外周绝缘的状态设置在内部接点的外周上,并与同轴线L7、…、L10的各个屏蔽线相连接。
[0072] 垂直驱动系统信号的屏蔽线的接点部P7、…、P10与GND的接点部P2在基板162上的GND部164处设置为同电位。期望GND部164为尽可能大的面积。垂直驱动系统信号的芯线的接点部P3、…、P6与GND部164分别借助片形态的电容器C1、…、C4相连接。由此,实现了图3A所示的电连接器50的连接。
[0073] 根据这种构造,电子内窥镜12利用操作部34的电连接器50将摄像线缆126连接于外部接点部,该摄像线缆126具有与插入部32的顶端部的内部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电连接的多个信号线(电线L1、L2、同轴线L3、…、L10)。
[0074] 在电子内窥镜12中,借助电容器C1、…、C4将摄像线缆126的多个信号线中的、用于传输包括负电压的摄像元件驱动脉冲的信号线(同轴线L3、…、L6的芯线)连接于摄像元件单元124的接地端子。
[0075] 因而,位于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与操作部34之间的、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第2保持框144、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操作线84、转动部42b分别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以下,称作接地金属构件)形成,这些接地金属构件彼此相连结并电连接而相导通。而且,在电线EL1与电线L2相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电连接器50与视频处理器14相连接,从而这些接地金属构件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GND)14a相导通。
[0076] 另外,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第2保持框144、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分别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以下,称作接地金属构件)形成,这些接地金属构件彼此相连结而电连接。而且,在电线EL2与电线L2相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电连接器50与视频处理器14相连接,从而这些接地金属构件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GND)14a相导通。
[0077] 因此,通过使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第2保持框144、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连接管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操作线84、转动部42b、电线EL1、电线L2电连接,从而这些构件在从插入部32的顶端到电连接器50的所有部位成为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同电位。同样地,通过使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第2保持框144、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
62的连接管74、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电线EL2、电线L2电连接,从而这些构件在从插入部32的顶端到电连接器50的所有部位成为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同电位。而且,与第2保持框144电连接的第1保持框134和加强框146也成为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同电位。
[0078] 在此,若设为例如未使连接管74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金属构件相导通的构造,则在与内窥镜一起使用例如高频处理器具的情况下,施加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例如顶端的泄漏电流、静电向第1保持框134流动,并且流动至第2保持框144、加强框146。之后,没有去处的电荷存在飞向固体摄像元件148的风险。其结果,有可能产生在利用内窥镜获取的画像中例如载有杂波等的不良情况。
[0079]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通过将第2保持框144设为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同电位,由于第2保持框144与第1保持框134电连接,因此例如流入插入部32的顶端的电流向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向固体摄像元件148流入不需要的电流,从而能够防止在利用电子内窥镜12获取的画像中载有杂波等电影响。
[0080] 因而,在一并使用电子内窥镜12与高频处理器具(未图示)时、静电(电荷)不慎施加到顶端时,使电流不流入摄像元件148而是流入接地金属(GND),从而能够防止对利用电子内窥镜12获取的画像带来电影响。
[0081] 另外,例如在上述日本特开2007-89888号公报中,在CCD保持框上安装有摄像线缆的导通用导线。即,需要与导线部分相对应地增大插入部的外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部32的内部不必连接第2保持框(CCD保持框)144与导线。因此,能够抑制对插入部32的外径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使直径较细。
[008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动部42b与电线EL1电连接的构造,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取代转动部42b而使轴部42c与电线EL1电连接的构造。
[0083]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螺旋管92也与连接管74、弯曲管82电连接、且借助电线EL2与电线L2电连接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利用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螺旋管92。在该情况下,由于操作线84具有导电性,因此能够防止对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带来影响的电流流动。
[0084] 另外,在图2C中,示出了接点部74b以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的状态,但是并不限于两个,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三个以上)。
[0085]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操作部34的内部将电线EL1、EL2连接于摄像线缆126的电线L2、并连接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电线EL1、EL2不借助于摄像线缆126的电线L2而直接连接于视频处理器14的接地部14a。例如,也可以是在操作线84上直接连接有能够与接地部14a相连接的电线的构造。
[0086] 接着,使用图4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这在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0087] 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在连接管74上形成舌状的接点部74b(参照图2B和图2C),如图4所示,与连接管74电连接并具有导电性的突起(接点部)74c形成为朝向连接管74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而且,突起74c形成为夹持观察光学系统104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2保持框144。
[0088] 这样,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舌状的接点部74b相比,使具有作为导电连接部的功能的突起74c与第2保持框144相抵接的构造节省了折入接点部74b的工时,能够削减组装的准备时间,因此作业效率提高。
[0089] 另外,在图4所示的连接管74的外周上实际上配置有未图示的外皮80(参照图2A)。
[0090] 接着,使用图5说明第3实施方式。
[0091] 如图5所示,在连接管74与观察光学系统104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2保持框144之间涂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172,在第2保持框144与物镜单元122的第1保持框134之间涂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174。而且,在第2保持框144与加强框146之间涂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176。优选的是,这些粘接剂172、174、176使用相同的粘接剂。因此,连接管
74、第1保持框134、第2保持框144及加强框146电连接,确保了这些构件之间的导通。
[0092] 另外,作为导电性的粘接剂(导电连接部)172、174、176,列举在环氧类的粘接剂中混合了银而得到的粘接剂作为一个例子。
[0093]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连接管74、第1保持框134、第2保持框144及加强框146的连接中仅使用导电性的粘接剂172、174、176,因此能够减少如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抵接连接管74的接点部74b、突起74c而施加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对第2保持框144的应力。因而,能够减轻朝向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外力所带来的恒常的负担。
[0094] 另外,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管74的接点部74b一起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粘接剂172、174、176、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管74的突起74c一起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粘接剂172、174、176的情况也是合适的。同样地,在后述的作为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导电性构件的销构件182与第1保持框134之间以及销构件182与第2保持框144之间的至少一者上涂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174的情况也是合适的。
[0095] 接着,使用图6说明第4实施方式。
[0096] 如图6所示,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上,从径向外侧形成有通孔72d。而且,在该通孔72d内插入有优选为金属材料制、并具有导电性的销构件(导电连接部)182。图6中的销构件182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1保持框134和第2保持框144中的至少一者相抵接。而且,通过使销构件182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连接管74相接触,能够确保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1保持框134及第2保持框144与连接管
74之间的导通。
[0097] 另外,优选的是,销构件182预先形成为比连接管74稍微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一起对连接管74的外周面与销构件182例如实施锉磨,使销构件182与连接管74之间的导通性可靠。
[0098] 可是,该实施方式的观察光学系统104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2保持框144的顶端侧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圆筒状。即,该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框144的形状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2保持框144的形状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像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分别说明的接点部74b、突起74c、粘接剂172那样使第2保持框144靠近连接管74。因此,能够排除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框144中采用的上下方向上具有壁厚的部分,销构件182担负起上下方向上具有壁厚的部分的作用。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框144加工容易。因而,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相比,与第2保持框144相嵌合的第
1保持框134、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成型能够设为简单的构造。
[0099] 以下,说明光导件112的优选构造。
[0100] 如图7A和图7B所示,光导件112从其顶端朝向基端侧形成为顶端部附近具有大致半圆状的横截面的状态。即,如图2B所示,使光导件112的上下方向形成为比左右方向长。因此,与将具有相同断面积的、截面为圆形状的光导件配置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外径形成得较小。
[0101] 优选的是,光导件112例如从弯曲部64的周围分为图7A和图7B中的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两支(两组)。优选的是,分为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两支的部位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形状,这些光导件112a、112b的外周面分别被保护管114覆盖。优选的是,保护管114例如使用尼龙类或有机硅类树脂。
[0102] 另外,优选的是,保护管114使用光透过性较高的、浅色的管。这样,在光导件112内进行导光时,在保护管内存在光导件折断的部位的情况下,光从侧面泄漏,能够识别光导件112a、112b的折断位置。
[0103] 另外,图7A表示利用保护管114覆盖至分为两支的根部附近的状态,图7B表示利用保护管114覆盖了比根部附近靠后端侧的状态。而且,光导件112成型为使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部分相分离。
[0104] 在光导件未成型为使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部分相分离的情况(分为两组的手柄笔直排列的情况)下,易于在弯曲管82的铆钉83a与摄像线缆126之间配置光导件且易于进行夹持。因此,难以避免对光导件施加较大的力。
[0105] 与此相对,如图7A和图7B所示,通过将一对光导件112分别分为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两支并使其相分离地成型,从而光导件112a、112b在弯曲部64的内部如图8所示地进行配置。因此,当在弯曲管82的铆钉83a与摄像线缆126之间夹持有光导件112时,能够使光导件112的附图标记112a、112b所示的部分移动,以避开施加在光导件112上的力。因此,能够防止在光导件112上施加较大的力而导致构成光导件112的纤维产生折断的情况。
[0106] 另外,如图8所示,供操作线84穿过的弯曲管82的线引导件84b的位置位于上下方向正中间的位置。由此,例如能够将摄像线缆126配置在中心位置,并能够左右对称地排列光导件112a、112b。即,通过将光导件112a、112b形成为上述形状,从而弯曲管82的内置物能够左右对称地排列。因此,能够均匀地使用插入部32的内部空间,从而能够减轻内置物的干扰。
[0107]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光导件112分为两支的位置附近,在分开的光导件112a、112b的外周上覆盖有覆盖管114。在光导件112a、112b中的、光导件112分为两支的位置附近,靠近连接管74侧的面与两个光导件112a、112b相配合地呈圆弧状,离开连接管74侧的面沿着观察光学系统104的例如第1保持框134的外形而形成。因此,能够维持光导件
112a、112b的面积,并且能够减少无用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
62的外径。
[0108] 图10A和图10B表示比图9B所示的位置靠插入部32的顶端侧。即,图10A和图10B中的光导件112与图9A中的附图标记112所示的位置相对应。
[0109] 如图10A所示,光导件112中的、靠近连接管74的侧的面呈圆弧状,离开连接管74侧的面沿着观察光学系统104的例如第2保持框144的外形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由于第2保持框144具有大致L字状部分144a,因此光导件112也具有大致L字状部分112c。
[0110] 如图10B所示,光导件112中的、靠近连接管74的侧的面呈圆弧状,离开连接管74侧的面也沿着观察光学系统104的例如第2保持框144的外形呈圆弧状。在该情况下,由于第2保持框144具有圆弧状部分144b,因此光导件112也具有圆弧状部分112d。
[0111] 因而,能够维持光导件112的面积,并且能够减少无用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插入部32的顶端硬质部62的外径。
[0112] 而且,如图11所示,在光导件112上覆盖有保护管116。该覆盖管116成形为在其顶端侧添加有切口116a的状态。因此,能够使保护管116的顶端侧的周长可变。因而,能够使保护管116以更紧密接触的方式覆盖成型光导件112而成的形状。即,能够增大使保护管116与光导件112的外周面紧密接触时的紧密接触性。因而,能够防止保护管116向光导件112的后端侧偏移。另外,能够缩小保护管116的直径,相应地,能够使电子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的顶端直径变细。
[0113] 在图2A、图5、图6中,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1保持框134相接触而嵌合。在图12中与此相反,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第2保持框144相接触而嵌合。
[0114] 在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的孔部72e内嵌合有观察光学系统104的第2保持框144。在该情况下,与使第1保持框134和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相嵌合时相比,第1保持框134与第2保持框144组装时的倾斜难以影响到顶端硬质部62的主体72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倾斜。因此,减轻了由主体72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组装带来的倾斜。因而,结果是能够减轻组装在主体72上的光导件112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之间的倾斜。因此,能够减轻插入部32内的观察光学系统104倾斜对光导件112与观察光学系统
104之间的干扰,从而能够防止例如由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压迫造成的光导件112的纤维折断。
[0115] [参考方式]
[0116] 接着,使用图13~图16B说明内窥镜12的参考方式。另外,该参考方式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可能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0117] 如图13~图16B所示,在该参考方式的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中配置有照明光学系统102、观察光学系统104及通道管106。
[0118] 照明光学系统102具有图14A和图14B所示的横截面为大致圆形状的一对光导件212a、212b。观察光学系统104具有物镜单元122、图14A所示的横截面为例如大致矩形状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摄像部)124以及图15A所示的横截面为例如大致圆形状的摄像线缆
126。该参考方式中,相对于弯曲部64的中心轴C,光导件212a配置在U方向与L方向之间,光导件212b配置在D方向与R方向之间,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配置在D方向与L方向之间,通道管106配置在U方向与R方向之间。
[0119] 另外,图14A所示的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图15A所示的摄像线缆126的横截面的面积。即,观察光学系统104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相比,摄像线缆126形成得较小。
[0120] 插入部32的弯曲部64具有外皮80和弯曲管82。在该参考方式中,在外皮80与弯曲管82之间配置有编织层(网状管)81。
[0121] 弯曲管82具有多个弯曲块(节环)82a、82b、82c、…、82m-1、82m、82m+1、…、82n-2、82n-1、82n和将相邻的弯曲块连结为能够相互转动的铆钉83a、83b、…、83m-2、83m-1、83m、…、
83n-2、83n-1。最顶端的弯曲块82a嵌合在顶端硬质部62上而固定。最基端的弯曲块82n嵌合在与管状部66之间的连接部222上而固定。另外,在该参考方式中,在弯曲管82的最顶端的弯曲块82a与最基端的弯曲块82n之间限定有中间弯曲块82m。另外,中间弯曲块82m既可以比弯曲管82中的中间靠顶端,也可以比中间靠基端。
[0122] 在各个弯曲块82a、82b、82c、…、82m-1、82m、82m+1、…、82n-2、82n-1、82n中,供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232b与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分别贯穿的操作线引导件(线引导件)236从各个弯曲块的内周面朝向中心轴C突出。
[0123] 如图13和图14A所示,在弯曲管82中的最顶端的节环82a的内周面上分别焊接固定有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232b。如图14A所示,将操作线引导件236的内侧形成为角度操作线232a、232b的顶端的焊接固定部238a、238b,并固定角度操作线232a、232b。
[0124] 如图13和图14B所示,在比最顶端的节环82a中的焊接有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232b的位置靠基端侧的位置的内周面上焊接固定有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如图14B所示,将操作线引导件236的内侧形成为角度操作线234a、234b的顶端的焊接固定部240a、240b,并固定角度操作线234a、234b。
[0125] 即,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232b固定在相对于中心轴C大致相对的位置,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固定在相对于中心轴C大致相对的位置,而且,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沿着中心轴C固定在相对于U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的后方位置处,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沿着中心轴C固定在相对于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b的后方位置处。这样,U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b、R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b的相对于节环82a的固定位置分别位于相分离的位置。因而,能够抑制热量从正焊接在弯曲块82a上的角度操作线向已经固定在弯曲块82a上的角度操作线传递。即,能够抑制对已经固定在弯曲块82a上的角度操作线产生热影响。
[0126]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观察光学系统104,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的横截面相比摄像线缆126的横截面的占有面积较小。因此,将最顶端的节环82a中的、焊接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2a、232b的顶端的位置(焊接固定部238a、238b)设在与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4相对的位置,将焊接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的顶端的位置(焊接固定部240a、240b)设在与摄像线缆126相对的位置,并设在最顶端的弯曲块82a中的沿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因此易于确保用于焊接的空间。因而,相对于具有外径和内径比较小的弯曲块82a的弯曲部64,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多个角度操作线232a、232b、234a、234b的顶端的固定。
[0127] 如上所述,在弯曲部64与管状部66之间配置有连接部222。连接部222具有第1连接管242和第2连接管244。另外,第1连接管242与第2连接管244之间例如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固定。
[0128] 如图13和图15C所示,第1连接管242具有圆筒部252和设置在圆筒部252的顶端的朝外凸缘部254。第2连接管244具有主体圆筒部262、设置在主体圆筒部262的顶端的圆筒状的顶端侧薄壁圆筒部264以及设置在主体圆筒部262的基端的圆筒状的基端侧薄壁圆筒部266。在主体圆筒部262的顶端侧的内周侧形成有供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基端抵接的内侧抵接部262a。在主体圆筒部262的顶端侧的外周侧形成有供弯曲部64的弯曲管82中的最靠基端侧的节环82n的基端抵接的外侧抵接部262b。当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基端与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的内侧抵接部266相嵌合时,优选的是,第1连接管242的内周面与第2连接管244的内周面形成为同一面或大致同一面。
[0129] 另外,在主体圆筒部262的基端侧的内周侧形成有例如供管状部66的螺旋管66a的顶端抵接的内侧抵接部262c。
[0130] 如图15A所示,在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内周面上,优选的是,从其顶端到基端分别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有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线圈管272a、272b的顶端。即,如图15A所示,将连接部222的第1连接管242的内侧形成为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线圈管272a、272b的顶端的焊接固定部276a、276b,并固定线圈管272a、272b。
[0131] 如图15B所示,在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上,优选的是,从其顶端到基端分别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有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线圈管274a、274b的顶端。即,如图15B所示,将连接部222的第2连接管244的内侧形成为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线圈管274a、274b的顶端的焊接固定部278a、278b,并固定线圈管274a、274b。
[0132] 另外,在U方向侧线圈管272a内贯穿有U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2a,在D方向侧线圈管272b内贯穿有D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2b,在R方向侧线圈管274a内贯穿有R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4a,在L方向侧线圈管274b内贯穿有L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4b。
[0133] 如图15A所示,U方向侧及D方向侧的线圈管272a、272b固定在相对于中心轴C相对的位置。因此,供线圈管272a、272b安装的位置位于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内周面中的较远的位置,能够抑制热量从正焊接在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内周面上的线圈管272b向已经固定在圆筒部252的内周面上的线圈管272a传递。因而,能够抑制对已经固定在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上的线圈管272a产生热影响。
[0134] 如图15B所示,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线圈管274a、274b固定在相对于中心轴C大致相对的位置。因此,供线圈管274a、274b安装的位置位于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中的较远的位置,能够抑制热量从正焊接在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上的线圈管274b向已经固定在主体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上的线圈管274a传递。
因而,能够抑制对已经固定在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上的线圈管274a产生热影响。
[0135] 而且,在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内周面上安装了线圈管272a、272b、在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上安装了线圈管274a、274b之后,固定第1连接管242与第2连接管244。此时,将第1连接管242配置在靠近插入部32的顶端的一侧,将第2连接管244配置在靠近插入部32的基端的一侧,而且,在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外侧配置第2连接管244的主体圆筒部262。使第1连接管242的朝外凸缘部254与第
2连接管244的薄壁圆筒部264的顶端抵接。使第1连接管242的圆筒部252的基端与第
2连接管244的内侧抵接部266抵接。然后,使第1连接管242的外周面与第2连接管244的内周面相嵌合并粘接而固定两者。
[0136] 另外,在第1连接管242和第2连接管244的外周上配置有最靠基端侧的弯曲块82n的基端。
[0137] 这样,通过以分别与第1连接管242及第2连接管244相对的方式各配置两个线圈管272a、272b、274a、274b的顶端,能够防止热影响,并且也能够容易地形成组装了第1连接管242及第2连接管244的连接部222。
[0138] 如图13和图16A所示,在中间的弯曲块82m的内周面上通过粘接、焊接等固定有优选紧密卷绕的线圈管282a、282b的顶端。即,如图16A所示,将中间的弯曲块82m的内周面形成为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线圈管282a、282b的顶端的固定部284a、284b,并固定线圈管282a、282b。
[0139] 如图13和图16B所示,在最靠基端的弯曲块82n的内周面上通过粘接、焊接等固定有优选紧密卷绕的线圈管282a、282b的基端。即,如图16B所示,将最靠基端的弯曲块82n的内周面形成为R方向侧及L方向侧的线圈管282a、282b的基端的固定部286a、286b,并固定线圈管282a、282b。
[0140] 在一个线圈管282a内贯穿有R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4a,在另一个线圈管282b内贯穿有L方向侧角度操作线234b。另外,在中间的弯曲块82m与最靠基端的弯曲块82n之间的弯曲块82m+1、…、82n-1上形成有未图示的线圈管引导件而分别引导线圈管282a、282b和贯穿线圈管282a、282b的角度操作线234a、234b。
[0141] 在使弯曲部64向例如R方向(右方向)弯曲时,弯曲管82的弯曲块82a、82b、82c、…、82m-1、82m、82m+1、…、82n-2、82n-1、82n中的、比中间的弯曲块82m靠顶端侧的弯曲块
82a、82b、82c、…、82m-1相互转动。由于线圈管282a、282b对伸缩施加阻力,因此比中间的弯曲块82m靠基端侧的弯曲块82m、…、82n难以借助于线圈管282a相互转动。因而,当最靠顶端的弯曲块82a与最靠基端的弯曲块82n之间的弯曲块82b、82c、…、82m-1、82m、82m+
1、…、82n-2、82n-1使用相同的弯曲块时,与顶端侧相比能够使基端侧难以弯曲。因此,能够将弯曲部64的弯曲角度控制为顶端侧的弯曲角度比基端侧的弯曲角度大。
[0142] 在使弯曲部64向L方向(左方向)弯曲时也能够同样地进行控制。
[0143] 另外,例如优选紧密卷绕的线圈管282a、282b与硬质管不同,若被施加外力则会变形。因此,不是通过使用线圈管282a、282b而形成为硬质部,而是作为能够弯曲的弯曲部64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0144] 另外,在图13、图16A及图16B中,说明了配置R方向侧线圈管282a和L方向侧线圈管282b这两者的例子,但是在R方向侧与L方向侧中的任一侧配置有线圈管的构造也是优选的。
[0145]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包括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0146] [附记]
[0147] 一种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部,其在顶端具有顶端硬质部主体,并插入孔内,该顶端硬质部主体具有绝缘性;操作部,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并具有与接地部电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接地金属构件,其设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上述插入部的构造体,通过上述连接器连接部而与上述接地部相导通;观察光学系统,其具有光学元件和框构件,并从上述插入部的顶端向上述操作部延伸出,该框构件具有导电性并保持上述光学元件;以及导电连接部,其使上述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与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相导通。
[0148] 这样,由于接地金属构件设于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主体与操作部之间并形成插入部的构造体,因此难以对插入部的外径带来影响。另外,通过使导电连接部与接地部电连接而导通,并使导电连接部与观察光学系统的导电性的框构件相导通,从而使接地金属构件和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成为与接地部同电位。因此,能够防止高频泄漏电流、静电等对观察光学系统的例如摄像元件等光学元件带来影响。
[0149] 即,该电子内窥镜在尽可能缩小插入部的外径的基础上,能够防止静电、高频泄漏电流等对观察光学系统带来影响。
[0150] 优选的是,上述接地金属构件呈筒状,上述框构件配置在上述筒状的接地金属构件的内侧,上述导电连接部形成在上述接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上,并具有接点部,该接点部以与上述框构件相抵接的方式朝向上述框构件突出并具有导电性。
[0151] 因此,通过使作为构造体的接地金属构件呈圆筒状,在其内侧配置有框构件,导电连接部形成在接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上并具有朝向框构件突出的接点部,从而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将接地金属构件和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设为与接地部同电位。
[0152] 优选的是,上述导电连接部在上述接地金属构件与上述框构件之间填充有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
[0153] 因此,能够利用导电性的粘接剂这样简单的构造将接地金属构件和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设为与接地部同电位。
[0154] 优选的是,上述导电连接部使上述接地金属构件与上述框构件经由导电性构件相导通。
[0155] 因此,能够利用将导电性构件配置在导电连接部与接地金属部之间这样简单的构造将接地金属构件和观察光学系统的框构件设为与接地部同电位。
[0156] 附图标记说明
[0157] 10内窥镜系统;12电子内窥镜;14视频处理器;14a接地部;20监视器;32插入部;34操作部;42a弯曲操作旋钮;42操作部主体;42b转动部;42c轴部;50电连接器;52连接器壳体;62顶端硬质部;72顶端硬质部主体;74连接管(接地金属构件);74a狭槽;74b接点部(导电连接部);82弯曲管(接地金属构件);84操作线(接地金属构件);90连结部;92螺旋管(接地金属构件);104观察光学系统;122物镜单元;124固体摄像元件单元;126摄像线缆;132第1透镜组(光学元件);134第1保持框(框构件);142第2透镜组(光学元件);144第2保持框(框构件);146加强框(框构件);148固体摄像元件(光学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