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80402.X

文献号 : CN10298645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世安李鉴张定聪张庆武孙坚政张大来陈永龙韦世宏

申请人 : 肥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方法,包括地沟的建造、培养料的制备、装袋、接种培菌、催蕾出菇、出菇管理、转潮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步骤。地沟具有冬暖夏凉、保温、保湿等特点,采用地沟栽培,可以避免低温、干燥、多风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同时建造地沟造价低,又可以长期使用,适合大规模推广。本发明通过采用中草药液对地沟、种菌杀菌消毒、喷施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大大减少金针菇的病虫害,净化了金针菇的生长环境,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本发明栽培出来的金针菇品相好,安全无公害。

权利要求 :

1.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地沟的建造

地沟多设在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的冬闲土地上,按东西走向,以利于避开南面的直射光,两边设门,天冷时加盖草帘,可用作出口和通气口,地沟宽1.4-1.5m,深1.8-2m,挖出的土堆于沟的两边,形成一垛土墙,墙外侧与地面形成斜坡,沟顶用竹片搭成拱形棚架,上覆薄膜和草帘,沟与沟之问的距离为2-2.5m,这样就为金针菇营造了一个潮湿、避光和能增加CO2含量的生态环境,地沟使用前要用400-500倍中草药液喷洒墙壁和地面,以杀虫和灭菌;

(2)培养料的制备

培养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棉籽壳30-40%、椰壳粉10-15%、改性米糠

8-12%、玉米芯5-10%、甘蔗渣10-15%、木薯渣5-10%、卡拉胶滤渣5-8%、石灰1-2%、石膏

1-2%、过磷酸钙1-1.5%,其中,所述的改性米糠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向米糠中加入1-2%的纳米碳、3-4%的冬青油、1-2%的硼砂、2-3%的红糖、5-6%的酒精,搅拌混匀,按上述配方称取各原料,先将各原料混匀,再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料水比为

1:1.15-1.25,再闷2-4小时,即可装袋;

(3)装袋

选用15-17cm宽、55-60cm长的塑料袋一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

(4)接种培菌

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选择无虫、无杂、抗逆性强,适应地沟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的优良品种进行接种,接种前菌种要用400-500倍中草药液清洗2次,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12毫升、高锰酸钾5-6克进行灭菌20-30分钟,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塑料袋两端接种,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发菌期间,要检查2-3次,第一次是接种后6-7天,第二次是在接种后10-15天,发现污染杂菌的菌袋应立即作灭菌处理,发现害虫及时喷施

400-5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培菌过程中,保持温度在22-24℃,湿度在80-90%,必要时开窗通风,30-35天后,菌丝基本长到中心点相交时,即可移到地沟内进行催蕾出菇,在进袋前,沟中先灌些水,待水渗失后,将已发好菌的菌袋解开一端袋口,并把袋膜拉直成圆柱状,纵向整齐排放在沟内,每排横向竖立紧排6-8袋,最高码10-12层,每层用竹竿做隔离;

(5)催蕾出菇

用地膜盖袋口保湿,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10-15℃,弱光,每日通风2-3次,在通风之后揭膜换气1—2次,3-5天后,菇蕾大量产生,当温度高于18℃时不应催蕾;

(6)出菇管理

①抑制期

在发育初期采取低温、吹风和光照抑制菌柄生长,抑制期温度以4-5℃为宜,当菌柄长到1-1.2cm,盖径l-1.5mm时,在夜间开棚口膜,让微风直吹菇体,延缓菇体生长,后长的菇体跟上长势,但风量不可过高,以防菌面失水过多造成干枯,以菌面长的菇尖稍凉为宜,在抑制期,要给予稍强的散射光补助,另外,全面检查一下菇面,把个别冒尖的大菇小心除去,让菇均匀生长,②伸长期

菇柄长到2-3m时进入伸长期,伸长期温度要比抑制期稍高,为8-10℃,当菇长到

3-5cm时,盖严地膜进行密闭培养,盖膜前,加水增湿,棚内湿度保持在80-90%,并保持黑暗,这期间若发现针尖菇,或菇体湿度过大,通过揭膜、抖膜即盖来解决;

(7)转潮管理

头潮菇采收后,随即将残根、死菇和碎屑清理干净,并视菌面表层菌丝的旺盛程度来决定搔菌与否,如果表层菌丝旺盛、结实、伴有色斑、显出水珠状分泌物,仍不搔菌,潮间菇以搔菌为好,处理后,用钢针扎孔,不可刺破袋底,扎5孔以上,用0.5%的尿素溶液灌进袋内,灌水量在100-150g,水分高出料面2-2.4cm,数分钟后可渗入料内,如一次水量不够,补第

2次,数小时后,料面仍有积水,要倒掉,随后进入催蕾管理,按此管理,10-15d后可出下茬菇;(8)病虫害防治

地沟栽培中,最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是菇蚊、菇蝇和褐斑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菇蚊、菇蝇,每隔6-7天喷喷施400-500倍植物源杀虫剂,连喷3-4次,出现褐斑病,要及时通风降温,使菇房湿度下降,并用0.1-0.2%的漂白粉控制病区;

(9)采收

菌柄停止生长,菌盖直径1.5-2.5cm,边缘开始放开,孢子开始释放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按袋,一手将菇轻轻拔出,金针菇可鲜销上市,也可扎把后加工再上市;

以上步骤中所述的中草药液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10-20份萹蓄、10-15份乌桕、20-30份地丁、15-20份苦参、10-15份儿茶、10-20份贯众、20-30份银线草、10-20份防风经粉碎、煎煮、过滤、浓缩步骤而制成;所述的植物源杀虫剂由下列重量份原料:10-15份泽漆、8-10份猫儿眼、8-10份竹叶椒、10-12份鱼腥草、8-10份山蚂蟥、8-10份白蔹加入水煎煮、收集滤液浓缩成干燥粉末制成。

说明书 :

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 、冻菌、金菇、智力菇等,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白蘑科金针菇属,是一种菌藻地衣类,金针菇既是食用菌、观赏真菌,也是一种药用菌,经常食用可降低癌症发病率,并具有增长智力等作用,。近年来,市场对金针菇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对种植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但由于金针菇对种植要求较高,推广有一定的难度。以往,栽培金针菇多利用人防工程、地窑以及山洞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很难适应对金针菇产品需求量增加的要求。此外,由于化学农药投入较大,竹荪的品质差,而且还使土壤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探索新的竹荪栽培技术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地沟的建造
[0007] 地沟多设在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的冬闲土地上,最好按东西走向,以利于避开南面的直射光,两边设门,天冷时加盖草帘,可用作出口和通气口,地沟宽1.4-1.5m,深1.8-2m,挖出的土堆于沟的两边,形成一垛土墙,墙外侧与地面形成斜坡,沟顶用竹片搭成拱形棚架,上覆薄膜和草帘,沟与沟之问的距离为2-2.5m,这样就为金针菇营造了一个潮湿、避光和能增加CO2含量的生态环境,地沟使用前要用400-500倍中草药液喷洒墙壁和地面,以杀虫和灭菌;
[0008] (2)培养料的制备
[0009] 培养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棉籽壳30-40%、椰壳粉10-15%、改性米糠8-12%、玉米芯5-10%、甘蔗渣10-15%、木薯渣5-10%、卡拉胶滤渣5-8%、石灰1-2%、石膏1-2%、过磷酸钙1-1.5%,其中,所述的改性米糠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向米糠中加入1-2%的纳米碳、3-4%的冬青油、1-2%的硼砂、2-3%的红糖、5-6%的酒精,搅拌混匀,
[0010] 按上述配方称取各原料,先将各原料混匀,再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料水比为1:1.15-1.25,再闷2-4小时,即可装袋;
[0011] (3)装袋
[0012] 选用15-17cm宽、55-60cm长的塑料袋一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
[0013] (4)接种培菌
[0014] 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选择无虫、无杂、抗逆性强,适应地沟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的优良品种进行接种,接种前菌种要用400-500倍中草药液清洗2次,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12毫升、高锰酸钾5-6克进行灭菌20-30分钟,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塑料袋两端接种,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发菌期间,要检查2-3次,第一次是接种后6-7天,第二次是在接种后10-15天,发现污染杂菌的菌袋应立即作灭菌处理,发现害虫及时喷施400-5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培菌过程中,保持温度在22-24℃,湿度在80-90%,必要时开窗通风,30-35天后,菌丝基本长到中心点相交时,即可移到地沟内进行催蕾出菇,在进袋前,沟中先灌些水,待水渗失后,将已发好菌的菌袋解开一端袋口,并把袋膜拉直成圆柱状,纵向整齐排放在沟内,每排横向竖立紧排6-8袋,最高码10-12层,每层用竹竿做隔离;
[0015] (5)催蕾出菇
[0016] 用地膜盖袋口保湿,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10-15℃,弱光,每日通风2-3次,在通风之后揭膜换气1—2次,3-5天后,菇蕾大量产生,当温度高于18℃时不应催蕾;
[0017] (6)出菇管理
[0018] ①抑制期
[0019] 在发育初期采取低温、吹风和光照抑制菌柄生长,抑制期温度以4-5℃为宜,当菌柄长到1-1.2cm,盖径l-1.5mm时,可在夜问开棚口膜,让微风直吹菇体,延缓菇体生长,后长的菇体跟上长势,但风量不可过高,以防菌面失水过多造成干枯,一般以菌面长的菇尖稍凉为宜,在抑制期,要给予稍强的散射光补助。另外,全面检查一下菇面,把个别冒尖的大菇小心除去,让菇均匀生长,
[0020] ②伸长期
[0021] 菇柄长到2-3m时进入伸长期,伸长期温度要比抑制期稍高,为8-10℃,当菇长到3-5cm时,盖严地膜进行密闭培养,盖膜前,加水增湿,棚内湿度保持在80-90%,并保持黑暗,这期间若发现针尖菇,或菇体湿度过大,可通过揭膜、抖膜即盖来解决;
[0022] (7)转潮管理
[0023] 头潮菇采收后,随即将残根、死菇和碎屑清理干净,并视菌面表层菌丝的旺盛程度来决定搔菌与否,如果表层菌丝旺盛、结实、伴有色斑、显出水珠状分泌物,仍可不搔菌,潮间菇以搔菌为好,处理后,用钢针扎孔,不可刺破袋底,扎5孔以上,用0.5%的尿素溶液灌进袋内,灌水量在100-150g,水分高出料面2-2.4cm,数分钟后可渗入料内,如一次水量不够,可补第2次,数小时后,料面仍有积水,要倒掉,随后进入催蕾管理,按此管理,10-15d后可出下茬菇;
[0024] (8)病虫害防治
[0025] 地沟栽培中,最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是菇蚊、菇蝇和褐斑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菇蚊、菇蝇,每隔6-7天喷喷施400-500倍植物源杀虫剂,连喷3-4次,出现褐斑病,要及时通风降温,使菇房湿度下降,并用0.1-0.2%的漂白粉控制病区;
[0026] (9)采收
[0027] 菌柄停止生长,菌盖直径1.5-2.5cm,边缘开始放开,孢子开始释放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按袋,一手将菇轻轻拔出,金针菇可鲜销上市,也可扎把后加工再上市。
[0028] 所述的中草药液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10-20份萹蓄、10-15份乌桕、20-30份地丁、15-20份苦参、10-15份儿茶、10-20份贯众、20-30份银线草、10-20份防风经粉碎、煎煮、过滤、浓缩等步骤而制成。
[0029] 所述的植物源杀虫剂由下列重量份原料:10-15份泽漆、8-10份猫儿眼、8-10份竹叶椒、10-12份鱼腥草、8-10份山蚂蟥、8-10份白蔹加入水煎煮、收集滤液浓缩成干燥粉末制成。
[0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1] (1)地沟具有冬暖夏凉、保温、保湿等特点,采用地沟栽培,可以避免低温、 干燥、多风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同时建造地沟造价低,又可以长期使用,适合大规模推广。
[0032] (2)本发明通过采用中草药液对地沟、种菌杀菌消毒、喷施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大大减少金针菇的病虫害,净化了金针菇的生长环境,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本发明栽培出来的金针菇品相好,安全无公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0033] 金针菇的地沟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0034] (1)地沟的建造
[0035] 地沟多设在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的冬闲土地上,最好按东西走向,以利于避开南面的直射光,两边设门,天冷时加盖草帘,可用作出口和通气口,地沟宽1.5m,深1.8-2m,挖出的土堆于沟的两边,形成一垛土墙,墙外侧与地面形成斜坡,沟顶用竹片搭成拱形棚架,上覆薄膜和草帘,沟与沟之问的距离为2.2m,这样就为金针菇营造了一个潮湿、避光和能增加CO2含量的生态环境,地沟使用前要用400倍中草药液喷洒墙壁和地面,以杀虫和灭菌;
[0036] (2)培养料的制备
[0037] 培养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棉籽壳36%、椰壳粉15%、改性米糠12%、玉米芯8%、甘蔗渣12%、木薯渣8%、卡拉胶滤渣6%、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其中,所述的改性米糠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向米糠中加入1%的纳米碳、3%的冬青油、1%的硼砂、2%的红糖、6%的酒精,搅拌混合混匀;
[0038] 按上述配方称取各原料,先将各原料混匀,再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料水比为1:1.2,再闷3小时,即可装袋;
[0039] (3)装袋
[0040] 选用16cm宽、55cm长的塑料袋一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
[0041] (4)接种培菌
[0042] 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选择无虫、无杂、抗逆性强,适应地沟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的优良品种进行接种,接种前菌种要用500倍中草药液清洗2-3次,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进行灭菌30分钟,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塑料袋两端接种,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发菌期间,要检查2次,第一次是接种后7天,第二次是在接种后12天,发现污染杂菌的菌袋应立即作灭菌处理,发现害虫及时喷施4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培菌过程中,保持温度在22℃,湿度在85%,必要时开窗通风,32天后,菌丝基本长到中心点相交时,即可移到地沟内进行催蕾出菇,在进袋前,沟中先灌些水,待水渗失后,将已发好菌的菌袋解开一端袋口,并把袋膜拉直成圆柱状,纵向整齐排放在沟内,每排横向竖立紧排8袋,最高码10层,每层用竹竿做隔离;
[0043] (5)催蕾出菇
[0044] 用地膜盖袋口保湿,湿度保持在90%,温度控制在15℃,弱光,每日通风3次,在通风之后揭膜换气2次,5天后,菇蕾大量产生,当温度高于18℃时不应催蕾;
[0045] (6)出菇管理
[0046] ①抑制期
[0047] 在发育初期采取低温、吹风和光照抑制菌柄生长,抑制期温度以5℃为宜,当菌柄长到1.2cm,盖径1.5mm时,可在夜问开棚口膜,让微风直吹菇体,延缓菇体生长,后长的菇体跟上长势,但风量不可过高,以防菌面失水过多造成干枯,一般以菌面长的菇尖稍凉为宜,在抑制期,要给予稍强的散射光补助。另外,全面检查一下菇面,把个别冒尖的大菇小心除去,让菇均匀生长,
[0048] ②伸长期
[0049] 菇柄长到3m时进入伸长期,伸长期温度要比抑制期稍高,为8℃,当菇长到4cm时,盖严地膜进行密闭培养,盖膜前,加水增湿,棚内湿度保持在90%,并保持黑暗,这期间若发现针尖菇,或菇体湿度过大,可通过揭膜、抖膜即盖来解决;
[0050] (7)转潮管理
[0051] 头潮菇采收后,随即将残根、死菇和碎屑清理干净,并视菌面表层菌丝的旺盛程度来决定搔菌与否,如果表层菌丝旺盛、结实、伴有色斑、显出水珠状分泌物,仍可不搔菌,潮间菇以搔菌为好,处理后,用钢针扎孔,不可刺破袋底,扎5孔以上,用0.5%的尿素溶液灌进袋内,灌水量在110g,水分高出料面2cm,数分钟后可渗入料内,如一次水量不够,可补第2次,数小时后,料面仍有积水,要倒掉,随后进入催蕾管理,按此管理,15d后可出下茬菇;
[0052] (8)病虫害防治
[0053] 地沟栽培中,最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是菇蚊、菇蝇和褐斑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菇蚊、菇蝇,每隔7天喷喷施400倍植物源杀虫剂,连喷3次,出现褐斑病,要及时通风降温,使菇房湿度下降,并用0.1%的漂白粉控制病区;
[0054] (9)采收
[0055] 菌柄停止生长,菌盖直径2.2cm,边缘开始放开,孢子开始释放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按袋,一手将菇轻轻拔出,金针菇可鲜销上市,也可扎把后加工再上市。
[0056] 其中,所述的中草药液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16份萹蓄、15份乌桕、22份地丁、18份苦参、12份儿茶、18份贯众、24份银线草、17份防风经粉碎、煎煮、过滤、浓缩等步骤而制成。
[0057] 所述的植物源杀虫剂由下列重量份原料:15份泽漆、8份猫儿眼、9份竹叶椒、11份鱼腥草、8份山蚂蟥、10份白蔹加入水煎煮、收集滤液浓缩成干燥粉末制成。 [0058] 利用上述栽培技术与传统方法栽培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