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卷绕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39559.8

文献号 : CN1029921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村浩之桂强之

申请人 :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用增大接触辊的可动范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接触辊也不会从可动范围逸出的纺纱卷绕装置。在使接触辊(35)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LS)的状态下开始纱线(Y)的卷绕,在从纱线(Y)的卷绕开始到达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第1期间(P1),使接触辊(35)从第1辊位置(LS)移动到第2辊位置(L1),在从达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到达满卷的第2期间(P2),使接触辊(35)从第2辊位置(L1)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LF)。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F)的距离比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1)的距离短。

权利要求 :

1.一种纺纱卷绕装置,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其特征在于,具备:机体;转台,具备保持卷绕筒管的2根筒管支架,并且相对于上述机体转动;接触辊,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及上述转台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压接在卷绕筒管上的状态,并且使离上述转台的转动轴的距离变动地移动;设定部,设定使上述转台的转动开始的转台转动开始条件;检测部,检测纱线的卷绕状态;判定部,判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纱线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控制部,控制上述转台的转动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以及,保护装置,将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比规定的最小停止距离长、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的范围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可动范围,在上述接触辊的位置从上述可动范围逸出了时使纱线的卷绕停止;

上述控制部这样进行控制:在使上述转台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转台位置、使上述接触辊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向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在从纱线的卷绕开始到上述判定部判定为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第1期间,使上述转台位于上述第1转台位置,并且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1辊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在从上述判定部判定为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起到卷绕筒管到达满卷的第2期间,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2辊位置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并且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1转台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相对应地转动;

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1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卷绕筒管达到了满卷后到开始下一个卷绕筒管的卷绕的第3期间,上述接触辊从第3辊位置移动到第1辊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卷绕开始位置的上述第1辊位置被设定为: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1辊位置的距离比上述最小停止距离短,并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开始纱线的卷绕后直到最初超过上述最小停止距离为止,使上述保护装置不动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卷绕开始位置的上述第1辊位置被设定为: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1辊位置的距离比上述最小停止距离短,并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开始纱线的卷绕后直到最初超过上述最小停止距离为止,使上述保护装置不动作。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的减少率在上述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变大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在上述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减少、从上述第2期间的中途起成为固定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说明书 :

纺纱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的纺纱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纺纱卷绕装置中在转台上设置有2根筒管支架,纱线卷绕到安装在一个筒管支架上的卷绕筒管上。将接触辊压接在卷绕中的卷绕筒管上。另一个筒管支架上在变成满卷的卷绕筒管(卷装)落纱后,被安装新的卷绕筒管。当向新的卷绕筒管切换时,在变成满卷的卷绕筒管(卷装)落纱之际,转台旋转约半圈。当卷绕筒管的切换结束时,向新的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开始。满卷的卷装的落纱由落纱装置进行。
[0003] 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纺出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时,使接触辊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地控制转台转动的纺纱卷绕装置。
[0004] 专利文献1的纺纱卷绕装置中,由于将接触辊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因此从刚刚切换到新的卷绕筒管开始转台的旋转角度时刻变化。由于转台的旋转角度一直变化,因此变成满卷的卷装的位置也一直变化。因此,落纱时必须使落纱装置追随卷装的动作,存在落纱装置的结构变复杂这样的问题。并且,自动进行落纱的自动落纱装置中追随卷装的动作进行落纱是困难的。
[0005] 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切换到新的卷绕筒管后到结束变成满卷的卷装的落纱之前不进行转台的转动的纺纱卷绕装置。专利文献2的纺纱卷绕装置中在结束卷装的落纱之前使接触辊上升来与卷装的卷绕增粗(巻き太り)相对应。因此,在卷装落纱之际卷装的位置不变化,落纱变得容易。在卷装的落纱完了后,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控制接触辊的位置和转台的旋转角度,在卷绕筒管变成满卷的时刻使接触辊下降到下限附近。
[0006] 但是,专利文献2的纺纱卷绕装置在卷绕筒管变成满卷的时刻接触辊下降到可动范围的下限附近。此时,存在由于卷装卷绕增粗的误差等使接触辊超过可动范围的下限、保护装置动作使纺纱卷绕装置停止这样的问题。
[0007] 为了解决该问题,欲使接触辊不超出可动范围,有使可动范围具有足够的余量的必要。但是,如果增大接触辊的可动范围,则存在纺纱卷绕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98508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24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不用增大接触辊的可动范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接触辊也不会超出可动范围的纺纱卷绕装置。
[0011]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0012] 即,第1方案为一种纺纱卷绕装置,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具备:机体;转台,具备保持卷绕筒管的2根筒管支架,并且相对于上述机体转动;接触辊,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及上述转台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压接在卷绕筒管上的状态,并且使离上述转台的转动轴的距离变动地移动;设定部,设定使上述转台的转动开始的转台转动开始条件;检测部,检测纱线的卷绕状态;判定部,判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纱线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控制部,控制上述转台的转动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以及,保护装置,将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比规定的最小停止距离长、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的范围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可动范围,在上述接触辊的位置从上述可动范围逸出了时使纱线的卷绕停止;
[0013] 上述控制部这样进行控制:在使上述转台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转台位置、使上述接触辊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向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在从纱线的卷绕开始到上述判定部判定为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第1期间,使上述转台位于上述第1转台位置,并且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1辊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在从上述判定部判定为达到了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起到卷绕筒管到达满卷的第2期间,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2辊位置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并且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1转台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相对应地转动;
[0014] 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1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
[0015] 第2方案为在第1方案的基础上,在卷绕筒管达到了满卷后到开始下一个卷绕筒管的卷绕的第3期间,上述接触辊从第3辊位置移动到第1辊位置。
[0016] 第3方案为在第1或第2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卷绕开始位置的上述第1辊位置被设定为: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1辊位置的距离比上述最小停止距离短,并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开始纱线的卷绕后直到最初超过上述最小停止距离为止,使上述保护装置不动作。
[0017] 第4方案为在第1至第3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0018] 第5方案为在第1至第3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的减少率在上述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变大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0019] 第6方案为在第1至第3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控制部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在上述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减少、从上述第2期间的中途起成为一定地控制上述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0020]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0021] 根据第1方案,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1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因此,在第2期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接触辊的位置也不容易逸出可动范围。由此,即使不增大接触辊的可动范围,接触辊也不容易逸出可动范围,能够避免保护装置动作引起的纱线的卷绕停止。
[0022] 根据第2方案,在第3期间,接触辊从第3辊位置移动到第1辊位置。因此,能够使接触辊的位置回到第1辊位置,开始向新的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
[0023] 根据第3方案,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1辊位置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短地设定。并且,此时使保护装置不动作。因此,能够确保长的使接触辊从第1辊位置移动到第2辊位置的时间,能够确保更长的用于卷装落纱的时间。
[0024] 根据第4方案,在第2期间中的接触辊的移动被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能够确实地使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由此,在第2期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也不容易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长,能够使接触辊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
[0025] 根据第5方案,第2期间内的接触辊的移动被使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的减少率在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变大地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能够使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快速地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
[0026] 由此,在第2期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也不容易变得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长,能够使接触辊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
[0027] 根据第6方案,第2期间内的上述接触辊的移动被使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在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减少、从第2期间的中途起变成一定地进行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的初期阶段,能够使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快速地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由此,在第2期间,即使存在卷装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的转动轴到接触辊的距离也不容易变得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长,能够使接触辊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并且,由于从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第2期间的中途起变成一定地被控制,因此转台和接触辊的控制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
[0029] 图2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
[0030] 图3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
[0031] 图4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方框图;
[0032] 图5为表示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
[0033]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
[0034]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
[0035] 图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
[0036] 图9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纺纱卷绕装置的控制的图;
[0037] 图10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纺纱卷绕装置的控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使用图说明发明的实施形态。
[0039] [实施例1]
[0040] 用图1至图5和图9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本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为边切换卷绕筒管B边卷绕纺出的纱线Y形成卷装18的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卷绕管17和卷装18统称为卷绕筒管B。即,没有形成纱层的卷绕筒管B为卷绕管17,形成了纱层的卷绕筒管B为卷装18。
[0041] 如图1、图4所示,纺纱卷绕装置11主要具备机体12、转台21、滑动箱31和控制部51。转台21和滑动箱31设置在机体12上。转台21为相对于机体12旋转的部件。转台21能够在转台驱动装置24的作用下以转动轴23为中心转动。在转台21的关于转动轴23对称的位置上突设有安装卷绕筒管B的2根筒管支架25。通过用转台驱动装置24使转台21旋转约半圈,能够使筒管支架25的一个成为上方的卷绕位置、另一个成为下方的落纱和待机位置地交换2个筒管支架25的位置。
[0042] 设置在转台21上的2根筒管支架25分别连接在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上,能够旋转。各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被电连接在控制部51上。
[0043] 控制部51作为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具备作为运算装置的CUP和ROM、RAM等存储机构。控制部51根据后述说明的各种传感器产生的信号控制各种驱动装置的驱动。
[0044] 滑动箱31为相对于机体12升降自由地设置的部件,设置有接触辊35和横动装置41。滑动箱31通过作为接触辊35的接触压力调整机构的升降驱动装置33支承在机体12上。
升降驱动装置33由汽缸等构成。通过升降驱动装置33的操作,滑动箱31承受相对于机体12向上的力,接触辊35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卷绕筒管B接触。升降驱动装置33与控制部51电连接,控制驱动。
[0045] 接触辊35为在纱线Y的卷绕过程中从动卷绕筒管B旋转,继承被横动装置41横动的纱线Y将纱线Y转交给卷绕筒管B的外周的部件。并且,接触辊35通过滑动箱31升降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和转台21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与卷绕筒管B压接的状态并移动。接触辊35的移动方向与滑动箱31相同为上下方向。通过接触辊35移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变动。接触辊35位置的检测通过用位置传感器37检测滑动箱31的位置来进行。
[0046] 接触辊35的旋转速度用旋转传感器38检测,由此检测卷绕筒管B的圆周速度。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部51。并且,使旋转传感器38检测的接触辊35的旋转速度一定地控制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驱动。具体为,如果旋转传感器38的检测到的值低于与卷绕速度相对应的规定值,控制部51增加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旋转速度。反之,如果检测到的值大于规定的值,控制部51减少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旋转速度地进行控制。
[0047] 横动装置41相对于接触辊35配置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一侧,相对于滑动箱31位置被固定。横动导纱器22通过在与从图1的上方提供的纱线Y卡合的状态下在横动范围内往复运动使送给下游方向的纱线Y横动运动。
[0048] 纺纱卷绕装置11还具备设定部53、检测部55、判定部57和保护装置59。
[0049] 设定部53为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后设定使转台21的转动开始的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单元。本实施例中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设定卷绕筒管B的卷径=D1。转台转动开始条件并不局限于卷绕筒管B的卷径。转台转动开始条件也可以是从开始某个卷绕筒管B的卷绕到使转台21的转动开始的时间或卷绕到某个卷绕筒管B上的纱线Y的长度。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考虑落纱所需要的时间而决定。
[0050] 检测部55为检测纱线Y的卷绕状态的单元。检测部55作为纱线Y的卷绕状态而检测卷绕过程中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和卷绕过程中卷绕筒管B的卷绕经过时间、卷绕过程中的卷绕到卷绕筒管B上的纱线Y的长度。这些检测基于旋转传感器38或未图示的传感器或计时器等的信号进行。由于纱线Y的卷绕状态在判定部57中与上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进行比较,因此至少检测能够与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进行比较的纱线Y的卷绕状态。
[0051] 判定部57判断由检测部55检测到的纱线Y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纱线Y的卷绕条件是否达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判定发送给控制部51。其中,在尽管达到了转台转动开始条件但落纱没完成的情况下,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而且,转台转动开始条件也可以不是卷径或时间等条件的设定,而是落纱的完成。即,例如也可以将卷绕卷装排出、新的卷绕管插入并被筒管支架保持作为触发来使转动动作开始。
[0052] 保护装置59为在接触辊35的位置逸出规定的范围时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防范纺纱卷绕装置11的损伤于未然的装置。接触辊35与滑动箱31一起相对于机体12升降,但滑动箱31的升降范围有机械性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不能够超越它使滑动箱31升降。如图5所示,将滑动箱31位于机械性上限位置时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大界限距离L(max2)。将滑动箱31位于机械性下限位置时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小界限距离L(min2)。
[0053] 在纱线Y的卷绕过程中,当接触辊35到达上述最大界限距离L(max2)或最小界限距离L(min2)的位置时,不仅不能继续纱线Y的卷绕,而且还损伤了纺纱卷绕装置11。因此,保护装置59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达到最大界限距离L(max2)或最小界限距离L(min2)之前停止纱线Y的卷绕。
[0054] 具体为,将接触辊35上升、在到达最大界限距离L(max2)之前保护装置59动作的位置作为最大停止位置。并且,将接触辊35位于最大停止位置时的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大停止距离L(max1)。并且,将接触辊35下降、到达最小界限距离L(min2)之前保护装置59动作的位置作为最小停止位置。并且,将接触辊35位于最小停止位置时的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小停止距离L(min1)。而且,将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min1)长、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的范围作为接触辊35的可动范围。在接触辊35的位置逸出了可动范围时保护装置59动作,停止纱线Y的卷绕。
[0055] 接着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纺纱卷绕装置11卷绕纱线Y时转台21的转动和接触辊35的移动的控制。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对于进行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的情况也进行说明。
[0056] 首先说明进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附图标记等使用与本实施例的纺纱卷绕装置11部分共同的标记进行说明。假定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1,卷绕结束时的卷径=DF。
[0057] 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1的控制中在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使接触辊35位于第1辊位置LS',从第1辊位置LS'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L1'。第1辊位置LS'与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相对应,第2辊位置L1'与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1相对应。
[0058] 接着使转台21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和接触辊35的移动相对应地转动,使接触辊35从第2辊位置L1'开始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LF'。第3辊位置LF'与卷绕结束时的卷径=DF相对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中第3辊位置LF'设定为与第1辊位置LS'相同。
[0059] 但是,纱线Y的卷绕中存在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接触辊35的位置存在不一致。如图9所示,用双点划线表示了卷装18的卷径的偏差引起的接触辊35的位置不一致的范围ΔL。接触辊35的位置不一致的范围ΔL随纱线Y卷绕的进行、卷绕筒管B的卷径变大而变大。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由于将第3辊位置LF'设定在与靠近最小停止距离L(min1)的第1辊位置LS'相同的位置,因此接触辊35的位置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地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图9中,当接触辊35的位置由于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比设定值低时,接触辊35的位置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地从可动范围逸出。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从可动范围逸出,则每次保护装置59动作,都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
[0060] 并且,如图10所示,将第3辊位置LF'设定为与第2辊位置L1'相同时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在将第3辊位置LF'设定在靠近最大停止距离L(max1)的第2辊位置L1'时,由于接触辊35的位置不一致ΔL,接触辊35的位置容易超过最大停止距离L(max1)地从可动范围逸出。图10中在接触辊35的位置由于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变得比设定值高了时,接触辊35的位置小于最大停止距离L(max1)而从可动范围逸出。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从可动范围逸出,依然每次保护装置59动作,都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
[0061]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首先,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F的距离设定为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1的距离短。即,第3辊位置LF设定在既离开第1辊位置LS又离开第2辊位置L1的位置上。使第3辊位置LF离开第1辊位置LS的距离最好设定为即使接触辊35的位置在ΔL的范围内不一致,接触辊35的位置也不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的距离。并且,使第3辊位置LF离开第2辊位置L1的距离最好设定为即使接触辊35的位置在ΔL的范围内不一致,也不超过最大停止距离L(max1)的距离。例如,使第3辊位置LF为第1辊位置LS与第2辊位置L1的中间位置,或者其附近的位置。
[0062] 像上述那样设定第1辊位置LS、第2辊位置L1及第3辊位置LF,然后如图1、图5所示,控制部51在使转台21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转台位置、使接触辊35位于作为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LS的状态下开始向卷绕筒管B的纱线Y的卷绕。第1辊位置LS与纱线Y卷绕开始时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相对应,第1转台位置为图1所示的转台21的位置。
[0063] 如图2、图5所示,如果将纱线Y的卷绕开始到判定部57判定为达到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期间作为第1期间P1,则控制部51在第1期间P1使转台21位于第1转台位置,并且使接触辊35从第1辊位置LS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L1。即,在第1期间P1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仅使接触辊35移动,不使转台21转动。因此,在卷装18落纱时卷装18的位置不变化,落纱变得容易。另外,转台转动开始条件为预先设定在设定部53中的条件,本实施例中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设定卷绕筒管B的卷径=D1。第2辊位置L1与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1对应。到达卷径=D1所需的时间取卷装18落纱所需并且充分的时间。
[0064] 如图3、图5所示,如果将从判定部57判定达到作为转台转动开始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1开始到卷绕筒管B达到满卷为止的期间作为第2期间P2,则控制部51在第2期间P2内使接触辊35从第2辊位置L1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LF。第3辊位置LF与卷绕结束时的卷径=DF相对应。在第2期间P2,使转台21从第1转台位置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和接触辊35的移动相对应地转动。
[0065] 并且,控制部51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
[0066] 第3辊位置LF被设定在既离开第1辊位置LS又离开第2辊位置L1的位置上。因此,即使接触辊35的位置在ΔL的范围内不一致,接触辊35的位置也不容易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或者大于最大停止距离L(max1)。由于接触辊35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因此能够减少保护装置59动作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的频度。
[0067] 如图5所示,如果将卷绕筒管B达到满卷后到下一个卷绕筒管B的卷绕开始的期间作为第3期间P3,则在第3期间P3接触辊35从第3辊位置LF移动到第1辊位置LS。进行这样的动作是因为如果接触辊35变成不与卷绕筒管B接触的状态,则在滑动箱31的自重作用下下降,移动到作为机械性下限位置的最小界限距离L(min2)。如果卷绕筒管B与接触辊35接触,则接触辊35被卷绕筒管B抬起,从最小界限距离L(min2)移动到第1辊位置LS。在第3期间P3,即使检测到接触辊35的位置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保护装置59也不动作地设定。
[0068]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具有以下效果。
[0069] 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F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1的距离短。因此,在第2期间P2即使存在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接触辊35的位置也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由此,即使不增大接触辊35的可动范围,接触辊35也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能够避免保护装置59动作引起的纱线Y的卷绕停止。
[0070] 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被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P2能够确实地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短。由此,在第2期间P2即使存在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也不容易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长,能够使接触辊35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
[0071] 在第3期间P3,接触辊35从第3辊位置LF起移动到第1辊位置LS。因此,能够使接触辊35的位置回到第1辊位置LS,开始向新的卷绕筒管B的纱线Y的卷绕。
[0072] [实施例2]
[0073] 接着,用图6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纺纱卷绕装置11。实施例1中作为接触辊35的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LS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min1)长地设定(参照图5)。这样设定的理由是因为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小于最小停止距离L(min1)、从可动范围逸出,则保护装置59动作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但设置保护装置59的原本的理由是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到达作为机械性下限位置的最小界限距离L(min2)的位置,则不能进行正常的卷绕,会损伤纺纱卷绕装置11。
[0074] 但是,第1辊位置LS与纱线Y卷绕开始时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相对应,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的时刻及其后不久,卷绕筒管B上几乎没被卷绕纱线Y,卷绕筒管B的卷径上不会产生大的不一致。因此,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的时刻及其后不久,即使使接触辊35的位置靠近最小界限距离L(min2),也几乎没有损伤纺纱卷绕装置11的危险。
[0075] 并且,通过使接触辊35的位置靠近最小界限距离L(min2),能够延长接触辊35的位置到达第2辊位置L1的时间,具有能够延长用于卷装18的落纱的时间这样的优点。
[0076] 因此实施例2中如图6所示,作为接触辊35的卷绕开始位置的第1辊位置LS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min1)短地设定。并且,为了不至于保护装置59动作而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从开始纱线Y的卷绕后到最初超过最小停止距离L(min1)之前,使保护装置59不动作。
[0077]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实施例2的纺纱卷绕装置11,具有以下效果。
[0078] 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min1)短地设定。并且,此时使保护装置59不动作。因此,能够确保长的使接触辊35从第1辊位置LS移动到第2辊位置L1的时间,能够确保更长的用于卷装18落纱的时间。
[0079] [实施例3]
[0080] 接着用图7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纺纱卷绕装置11。实施例1中控制部51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单调减少地控制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
[0081] 实施例3中如图7所示控制部51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的减少率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变大地控制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例如,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2次函数地减少,从第2期间P2的中期阶段开始,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1次函数地减少。
[0082]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实施例3的纺纱卷绕装置11,具有以下效果。
[0083] 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被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的减少率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变大地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能够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快速地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短。由此,在第2期间P2,即使存在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也不容易变得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长,能够使接触辊35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
[0084] [实施例4]
[0085] 接着用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例4的纺纱卷绕装置11。实施例1到实施例3中控制部51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一直减少地控制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
[0086] 实施例4中如图8所示,控制部51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减少、从第2期间P2的中途起变成一定地控制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
[0087]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实施例4的纺纱卷绕装置11,具有如下效果。
[0088] 第2期间P2内的接触辊35的移动被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减少、从第2期间P2的中途起变成一定地进行控制。因此,在第2期间P2的初期阶段,能够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快速地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短。由此,在第2期间P2,即使存在卷装18的卷绕增粗误差等,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也不容易变得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L(max1)长,能够使接触辊35的位置不容易从可动范围逸出。并且,由于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从第2期间P2的中途起开始变成一定地进行控制,因此转台21和接触辊35的控制变得容易。而且,还可以采用像日本特许第2693243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通过利用检测接触辊35的位置的传感器的开、关来使转台动作驱动、停止,能够将接触辊35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的方式。
[0089]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尤其是纺纱卷绕装置11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接触辊35虽在铅垂方向升降,但接触辊35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是倾斜等。并且,接触辊35的移动没有必要是直线状,也可以采用以任意一点为中心旋转动作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