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519285.0

文献号 : CN1030166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忱鑫邓泽燕

申请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双筒式缸体、减震连杆、减震弹簧、油封、活塞体,减震连杆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上,双筒式缸体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的工作缸内,在限位垫与导向座之间的减震连杆上装有缓冲簧,活塞体与限位垫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和阻尼阀片簧;下接头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定位螺钉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的下端,调节螺钉垂直穿过下接头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的下端锥齿啮合。通过旋进、旋出调节螺钉,可对预压阻尼力进行调节,以适用不同车辆工况和路况要求,提高驾驶舒适性和操纵性;同时简化整体结构,降低了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和减震弹簧(5),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1)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并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且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所述活塞体(8)将工作缸(3b)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所述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所述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所述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所述阻尼阀片(17)上;所述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所述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1)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

所述双筒式缸体(3)的顶部固设有储油腔(C)、底阀体(11)和底阀限位片(16),所述储油腔(C)通过设置在底阀体(11)上的过油孔(11a)与上腔体(A)连通,所述底阀体(11)与底阀限位片(16)之间设置有底阀片(20)和底阀片簧(21),所述底阀片(20)将过油孔(11a)盖住,底阀片簧(21)顶在底阀片(20)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筒式缸体(3)的上部套装有弹簧支撑底座(12),所述弹簧支撑底座(12)通过管路(13)与液压调节泵(14)相连,所述减震弹簧(5)的上端抵在弹簧支撑底座(12)的下表面,减震弹簧(5)的下端抵在下接头(2)的上表面。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孔(8a)由轴向通孔和垂直于轴向通孔的径向孔组成,整体呈“L”形。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头(1)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减震套(1a)和间隔环(1b),上接头(1)与双筒式缸体(3)焊接在一起。

说明书 :

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减震装置,特别是摩托车后减震。

背景技术

[0002] 图1所示为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图2所示是该后减震在车架上的安装示意。结合图1、图2可知,该后减震主要由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减震弹簧5、油封6、导向座7、活塞体8、缓冲簧10等组成。减震连杆4的上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上接头1上,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下接头2焊接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下端伸入双筒式缸体
3的工作缸内。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活塞体8将工作缸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在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该后减震的上端通过上接头1铰接在车架18上,下端通过下接头2铰接在后叉19上。当车遇到障碍时,减震弹簧5被压缩,减震连杆4相对向下运动,下腔体B的体积减小,油液通过阻尼孔8a向上腔体A流动。当减震弹簧5复原时油液向下流动,在油液通过阻尼孔8a时受到阻力,实现了减震的作用。
[0003] 随着后减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倒置式后减震,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一种倒置式后减震器”,专利号为200820099733.5,即减震连杆的上端与上接头1连,双筒式缸体的下端与下接头相连,相比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其减震效果更好,驾乘舒适性更高。但是,目前出现的倒置式后减震通常结构较为复杂,零件数量多;同时,缓冲簧及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在设计时已确定,其预压阻尼力只能与某一行驶特性相匹配,并不能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其车辆操控性及舒适性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改进,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调节预压阻尼力的倒置式后减震,以适用不同路况要求,提高驾驶舒适性和操纵性。
[0005]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和减震弹簧(5),关键在于:所述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1)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并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且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所述活塞体(8)将工作缸(3b)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所述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所述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所述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所述阻尼阀片(17)上;所述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所述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1)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
[0006] 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及载重量增加时,需要增大后减震的预压阻尼力,旋进调节螺钉,由于调节螺杆与减震连杆锥齿啮合,带动减震连杆转动的同时向上移动,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增大,反之,则旋出调节螺钉,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减小。行驶过程中的工作原理与现有倒置式后减震的工作原理相同,当车遇到障碍物时,减震弹簧被压缩,减震连杆相对向上运动,上腔体的体积减小,油液通过阻尼孔向下腔体流动。当减震弹簧复原时油液向上流动,在油液通过阻尼孔时受到阻力,实现了减震的作用。
[0007] 所优选为,上述双筒式缸体(3)的顶部固设有储油腔(C)、底阀体(11)和底阀限位片(16),所述储油腔(C)通过设置在底阀体(11)上的过油孔(11a)与上腔体(A)连通,所述底阀体(11)与底阀限位片(16)之间设置有底阀片(20)和底阀片簧(21),所述底阀片(20)将过油孔(11a)盖住,底阀片簧(21)顶在底阀片(20)上。
[0008] 所述双筒式缸体(3)的上部套装有弹簧支撑底座(12),所述弹簧支撑底座(12)通过管路(13)与液压调节泵(14)相连,所述减震弹簧(5)的上端抵在弹簧支撑底座(12)的下表面,减震弹簧(5)的下端抵在下接头(2)的上表面。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或载重量增加时,还可以通过液压调节泵,增大管路内的压力,从而推动弹簧支撑底座向下运动,并压缩减震弹簧,以提高减震弹簧的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后减震的减震性能。
[0009] 所述阻尼孔(8a)由轴向通孔和垂直于轴向通孔的径向孔组成,整体呈“L”形,优化阻尼孔结构,以方便阻尼孔的加工。
[0010] 有益效果:
[0011] (1)通过在下接头上增设定位螺钉和调节螺钉,调节螺钉与减震连杆的下端锥齿啮合,定位螺钉对调节螺钉的旋进、旋出进行限位,从而对后减震的预压阻尼力进行调节,用户可根据车辆状况及路面状况进行预压力调整,使整车减震性能增强,提高车轮与路面的附着性及安全性,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以及人们对车辆舒适性与操纵性的高要求;
[0012] (2)另外,通过增设弹簧支撑底座、管路和液压调节泵,可对减震弹簧的预压力进行调节,以进一步提高后减震的减震性能;
[0013] (2)该倒置式后减震相比现有的倒置式减震,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在车架上的安装示意图。
[0016]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18] 图5是预压阻尼力最小的状态。
[0019] 图6是预压阻尼力最大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结合图3、图4所示的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由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减震弹簧5、油封6、导向座7、活塞体8、限位垫9、缓冲簧10、底阀体11、弹簧支撑底座12、管路13、液压调节泵14、阻尼阀片簧15、底阀限位片16、阻尼阀片17、底阀片20、底阀片簧21、定位螺钉钉22、调节螺钉23等组成。
[0022] 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1固定在一起。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为开口端,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活塞体8通过螺母锁紧在减震连杆4上,活塞体8将工作缸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并通过工作缸下端的收口固定,油封6用于防止工作缸内的油液溢出。在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减震弹簧5设置在弹簧支撑底座12与下接头2之间,减震弹簧5的上端抵在弹簧支撑底座12的下表面,减震弹簧5的下端抵在下接头2的上表面。
[0023] 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阻尼阀片17上;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为平面,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1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调节螺钉23的端头带有锥齿,减震连杆4的下端带有锥齿,两者啮合在一起。
[0024] 如图5、图6所示,当旋出调节螺钉23,带动减震连杆4向下移动,当减震连杆4的下端抵在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时,预压阻尼力最小;当旋进调节螺钉23,带动减震连杆4向上移动,当调节螺钉23的左端抵在定位螺钉22的侧壁时,预压阻尼力最大。
[0025] 进一步,双筒式缸体3的顶部固设有储油腔C、底阀体11和底阀限位片16,底阀限位片16位于底阀体11的内侧,储油腔C通过设置在底阀体11上的过油孔11a与上腔体A连通。底阀体11与底阀限位片16之间设置有底阀片20和底阀片簧21,底阀片20将过油孔11a盖住,底阀片簧21顶在底阀片20上。
[0026] 双筒式缸体3的上部套装有弹簧支撑底座12,弹簧支撑底座12与双筒式缸体3滑动连接,弹簧支撑底座12通过管路13与液压调节泵14相连。液压调节泵14最好选用手动液压泵,以节约成本。通过液压调节泵14,增大或减小管路13内的压力,从而推动弹簧支撑底座12沿双筒式缸体3上下滑动。
[0027] 其次,阻尼孔8a最好由轴向通孔和垂直于轴向通孔的径向孔组成,整体呈“L”形。进一步,上接头1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减震套1a和间隔环1b,上接头1与双筒式缸体3焊接在一起。下接头2上也开有安装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