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80036727.X

文献号 : CN1030381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深渡瀬修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通过将充气装置(20)固定在被形成于后侧底壁部(22E)的车辆前侧且上侧上的前侧底壁部(22F)上,从而使充气装置(20)相对于壳体(22)的中心轴线(L3)而向车辆前侧偏移。而且,前侧底壁部(22F)相对于后侧底壁部(22E)而倾斜,以使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和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在与安全气囊门(12、14)相比靠车辆上侧处相交,由此,使充气装置(20)倾斜。因此,与例如以双点划线(L5)所示的方式而使前侧底壁部(22F)被设定为与后侧底壁部(22E)的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权利要求 :

1.一种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安全气囊门,其被设置在上下方向中间部上,所述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仪表板的副驾驶席前方部位中的上部与下部之间,以向车辆上侧且后侧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形成;

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并且在受到气体的供给时开放所述安全气囊门而向所述仪表板的表面侧膨胀展开;

圆盘型的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且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

后侧收纳部,其具有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并朝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的后侧底壁部,并且对膨胀完成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中位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的表面侧的下部膨胀部进行收纳;

前侧收纳部,其具有前侧底壁部,且和所述后侧收纳部一起构成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开口的箱状的壳体,并且对所述安全气囊的一般部和所述充气装置进行收纳,其中,所述前侧底壁部被形成在所述后侧底壁部的车辆前侧且上侧,并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安全气囊中除所述下部膨胀部之外的一般部中的基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后侧底壁部而倾斜,以使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后侧底壁部的法线在与所述安全气囊门相比靠车辆上侧处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充气装置上,于圆周方向上并列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射孔,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具有周壁部,所述周壁部以沿着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为高度方向而从所述前侧底壁部朝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延伸,且包围所述充气装置的周围,并且,所述周壁部的前部被设定于,对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前侧的气体喷射孔进行覆盖的高度,所述周壁部的后部被设定于,使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露出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将沿着所述后侧底壁部的法线的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时,所述后侧底壁部被设定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比靠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处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侧底壁部的车辆下侧,设置有手套箱,

所述后侧底壁部以与所述手套箱的上壁部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通过如下方式而被设置成所述折叠状态,即,从被平坦地展开了的状态起,将左右的侧部分别向中央侧折叠而形成折皱状,之后,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将所述下部膨胀部卷成卷筒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门被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且在彼此的开放端部之间形成有撕裂线的一对安全气囊门,所述撕裂线被设定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相比靠车辆后侧、且与将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上的后端部沿着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延长了的延长线相比靠车辆前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具有:

第一燃烧室;

第二燃烧室,其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燃烧室相比靠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并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燃烧室相比为低输出;

多个第一气体喷射孔,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并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

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其与所述第二燃烧室连通,并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

第一点火器,其用于使被收纳在所述第一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燃烧;

第二点火器,其用于使被收纳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燃烧,

相对于所述周壁部的后部而被露出的气体喷射孔被设定为,所述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在根据对应于车辆的减速度而从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从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第一阈值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根据从所述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所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根据对应于由副驾驶席的乘员实施的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而从座椅安全带开关输出的信号,从而判断为所述副驾驶席的乘员系绑了座椅安全带时,使所述第一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根据从所述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所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根据从所述座椅安全带开关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所述副驾驶席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时,使所述第一点火器和所述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说明书 :

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下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充气装置,其向该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壳体,其对安全气囊及充气装置进行收纳,并且,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被设置在仪表板的副驾驶席前方部位中的上部处。此外,在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之中,存在如下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后侧收纳部,其对安全气囊的下部膨胀部进行收纳;前侧收纳部,其对除安全气囊中的下部膨胀部之外的一般部和充气装置进行收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9267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42245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30356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17893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5-529784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2819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2] 但是,将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如下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上,在空间上比较困难,所述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仪表板的副驾驶席前方部位中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以向车辆上侧且后侧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形成。尤其在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小型化了的薄型的仪表板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向仪表板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搭载,需要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0013]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5]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门,其被设置在上下方向中间部上,所述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仪表板的副驾驶席前方部位中的上部与下部之间,以向车辆上侧且后侧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形成;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并且在受到气体的供给时开放所述安全气囊门而向所述仪表板的表面侧膨胀展开;圆盘型的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且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后侧收纳部,其具有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并朝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的后侧底壁部,并且对膨胀完成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中位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的表面侧的下部膨胀部进行收纳;前侧收纳部,其具有前侧底壁部,且和所述后侧收纳部一起构成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开口的箱状的壳体,并且对所述安全气囊的一般部和所述充气装置进行收纳,其中,所述前侧底壁部被形成在所述后侧底壁部的车辆前侧且上侧,并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安全气囊中除所述下部膨胀部之外的一般部中的基部,并且相对于所述后侧底壁部而倾斜,以使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后侧底壁部的法线在与所述安全气囊门相比靠车辆上侧处相交。
[0016]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通过将充气装置固定在被形成于后侧底壁部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前侧底壁部上,从而使充气装置相对于壳体的中心轴线向车辆前侧偏移。而且,前侧底壁部相对于后侧底壁部而倾斜,以使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和后侧底壁部的法线在与安全气囊门相比靠车辆上侧处相交,由此,使充气装置倾斜。因此,例如与前侧底壁部被设置成与后侧底壁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0017]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充气装置上,于圆周方向上并列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射孔,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还具备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具有周壁部,所述周壁部以沿着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为高度方向而从所述前侧底壁部朝向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延伸,且包围所述充气装置的周围,并且,所述周壁部的前部被设定于,对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前侧的气体喷射孔进行覆盖的高度,所述周壁部的后部被设定于,使所述多个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露出的高度。
[0018]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从多个气体喷射孔中除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之外的气体喷射孔喷射出的气体,将撞到保持器的周壁部上并向安全气囊门侧改变方向,从而使安全气囊的一般部膨胀。另一方面,多个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相对于周壁部的后部而被露出。因此,从位于该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喷射出的气体,将通过周壁部的后部的车辆上侧而使安全气囊的下部膨胀部膨胀。
[0019] 在此,在安全气囊的膨胀初期的阶段,通过从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喷射出的气体的压力,将使安全气囊的下部膨胀部被压贴在壳体的后壁部上。由此,由于安全气囊的中心轨道将进一步偏向于车辆后侧,因此能够提前使安全气囊膨胀完成。
[0020]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将沿着所述后侧底壁部的法线的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时,所述后侧底壁部被设定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比靠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处的高度。
[0021]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后侧底壁部被设定于,与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与充气装置的最下端相比靠安全气囊门侧处的高度。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后侧底壁部向车辆下侧的突出,故此能够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进一步小型化。
[0022]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后侧底壁部的车辆下侧,设置有手套箱,所述后侧底壁部以与所述手套箱的上壁部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0023]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由于后侧底壁部以与手套箱的上壁部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因此能够确保该后侧底壁部和手套箱的上壁部之间的空间。由此,例如能够将该空间有效地灵活运用于其他装置的搭载。
[0024]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通过如下方式而被设置成所述折叠状态,即,从被平坦地展开了的状态起,将左右的侧部分别向中央侧折叠而形成折皱状,之后,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将所述下部膨胀部卷成卷筒状。
[0025]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通过如下方式而被设置成折叠状态,即,从被平坦地展开了的状态起,将左右的侧部分别向中央侧折叠而形成折皱状,之后,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将下部膨胀部卷成卷筒状。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该安全气囊收纳在壳体内。此外,由于下部膨胀部被卷成卷筒状,因此在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能够比较容易地使该下部膨胀部沿着仪表板的下部的表面而膨胀。
[0026]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门被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且在彼此的开放端部之间形成有撕裂线的一对安全气囊门,所述撕裂线被设定于,与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相比靠车辆后侧、且与将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上的后端部沿着所述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延长了的延长线相比靠车辆前侧。
[0027]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被形成在一对安全气囊门中的彼此的开放端部之间的撕裂线被设定于,与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相比靠车辆后侧、且与将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上的后端部沿着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线延长了的延长线相比靠车辆前侧。因此,能够缩短一对安全气囊门中的、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上的从开放端部至铰链部的长度。由此,例如在随着安全气囊的膨胀而开放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时,即使在副驾驶席的乘员接近该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从该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向乘员施加的冲击。
[0028] 另一方面,能够延长一对安全气囊门中的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上的、从开放端部至铰链部的长度。由此,与一对安全气囊门的长度被设定为相等的情况相比,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将被缓慢地开放,因此能够通过该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而对安全气囊施加朝向车辆后侧的反力。
[0029]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充气装置具有:第一燃烧室;第二燃烧室,其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燃烧室相比靠所述安全气囊门侧,并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燃烧室相比为低输出;多个第一气体喷射孔,其与所述第一燃烧室连通,并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其与所述第二燃烧室连通,并且用于喷射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的气体;第一点火器,其用于使被收纳在所述第一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第二点火器,其用于使被收纳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中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相对于所述周壁部的后部而被露出的气体喷射孔被设定为,所述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所述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还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在根据对应于车辆的减速度而从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从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第一阈值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根据从所述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所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根据对应于由副驾驶席的乘员实施的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而从座椅安全带开关输出的信号,从而判断为所述副驾驶席的乘员系绑了座椅安全带时,使所述第一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根据从所述减速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碰撞速度为所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根据从所述座椅安全带开关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所述副驾驶席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时,使所述第一点火器和所述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0030]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控制单元在对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之前,对碰撞速度进行判断,并且在碰撞速度为第一阈值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在不对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的条件下,使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因此,例如与在对碰撞速度进行判断之前,对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控制单元的处理功能,故此能够使安全气囊的展开开始提前。
[0031] 此外,在碰撞速度为第一阈值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使第二点火器工作并且在低压状态下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另一方面,在碰撞速度为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副驾驶席的乘员系绑了座椅安全带时,使第一点火器工作以使安全气囊在中压状态下膨胀展开。此外,在碰撞速度为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副驾驶席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时,使第一点火器和第二点火器工作以使安全气囊在高压状态下膨胀展开。因此,由于通过与碰撞速度及座椅安全带的系绑与否相对应的适当的压力,来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故此能够可靠地对副驾驶席的乘员进行保护。
[0032] 此外,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充气装置中,被设定为低输出的第二燃烧室位于与第一燃烧室相比靠安全气囊门侧。因此,即使在例如副驾驶席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且靠近仪表板的状态下,也能够提前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能够迅速地对该乘员进行约束。
[0033] 发明效果
[0034] 如以上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中的、车厢前部的侧剖视图。
[0036]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37] 图3为用于对在图1所示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被展开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0038] 图4为用于对将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设置成折叠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0039] 图5为图1所示的充气装置的放大侧剖视图。
[0040] 图6为表示图2所示的后侧底壁部的改变例的主要部分侧剖视图。
[0041] 图7为表示图2所示的撕裂线的设定位置的改变例的侧剖视图。
[0042] 图8为表示应用例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0043] 图9为对图8所示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5] 另外,在各个附图中所图示的箭头标记UP及箭头标记FR分别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及车辆前后方向前侧。
[0046]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具备: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保持部件16、安全气囊18、充气装置20、壳体22、保持器24。
[0047] 在应用了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车辆26的车厢前部处,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仪表板28。在该仪表板28中的副驾驶席30的前方部位处形成有上下方向中间部28C,所述上下方向中间部28C在上部28A和下部28B之间,以向车辆上侧且后侧凸起的方式而弯曲,并且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被设置在该上下方向中间部28C上。
[0048] 即,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被设定为,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被设置在上下方向中间部28C上的、中部安装式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
[0049] 如图2所示,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且在该彼此的开放端部12A、14A之间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撕裂线32。该撕裂线32被设定在后述的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和壳体22的中心轴线L3的交叉部上。
[0050] 保持部件16被设置在仪表板28的背面侧,并被构成为,具有凸缘部16A、框架部16B、一对门加强部16C、16D、一对铰链部16E、16F。凸缘部16A沿着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的周围部而被形成为框架状,并且例如通过熔敷等的方式而被接合在仪表板28的背面28D上。
[0051] 框架部16B沿着凸缘部16A的内侧部而被形成为框架状,并且从该凸缘部16A起朝向车辆前侧且车辆下侧突出。在该框架部16B中的前壁部16B1及后壁部16B2上,分别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卡止孔16G、16H。
[0052] 一对门加强部16C、16D例如通过熔敷等的方式而被接合在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的各自的背面12B、14B上。此外,该一对门加强部16C、16D经由铰链部16E、16F而分别与框架部16B中的前壁部16B1及后壁部16B2连结在一起。该铰链部16E、16F分别被形成为,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切断了的截面形状呈V字状。
[0053] 安全气囊18以折叠状态被设置在后述的壳体22内。如图3所示,该安全气囊18在从充气装置20受到气体的供给的情况下,将开放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而向仪表板28的表面侧膨胀展开。
[0054] 如图3的右图所示,该安全气囊18由下部膨胀部18A、和除该下部膨胀部18A之外的一般部18B构成,其中,所述下部膨胀部18A在膨胀完成时位于仪表板28的下部28B的表面侧。一般部18B在安全气囊18的膨胀完成时,成为被按压接触于上下方向中间部28C(开放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而形成的开口部的周边部)与前挡风玻璃34上的状态。
[0055] 该安全气囊18通过如下方式而被设置成上述的折叠状态(参照图2),即,如图4的上图所示,从被平坦地展开了的状态起,将左右的侧部18C、18D分别向中央侧折叠而形成折皱状,之后,如图4的下图所示,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L4为中心将下部膨胀部18A卷成卷筒状。更具体而言,当从左侧方观察时,下部膨胀部18A以顺时针方向被卷起。
此外,如图4的上图所示,在被设置成袋状的一般部18B的基部18B1(底部)上形成有安装孔18E和多个孔部18F,其中,所述多个孔部18F位于该安装孔18E的周围。
[0056] 如图2所示,充气装置20被设置在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的背面侧,并被构成为圆盘型。如图5所示,该充气装置20具备:杯状的下侧壳体36、倒杯状的第一上侧壳体38、同为倒杯状的第二上侧壳体40。
[0057] 第一上侧壳体38和下侧壳体36形成了第一燃烧室42。在该第一燃烧室42内收纳有第一气体发生剂44。另一方面,第二上侧壳体40具有顶壁部40A及周壁部40B,该顶壁部40A及周壁部40B、和第一上侧壳体38的顶壁部38A一起形成了第二燃烧室46。该第二燃烧室46被形成在与第一燃烧室42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处(参照图2)。在该第二燃烧室46内收纳有第二气体发生剂48。
[0058] 该第二燃烧室46通过将高度设定成与第一燃烧室42相比而较低,从而被设定为小容量,被收纳在该第二燃烧室46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48被设定为,与被收纳在第一燃烧室42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剂44相比为少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第二燃烧室46设定为,与第一燃烧室42相比为低输出。
[0059] 此外,在第一上侧壳体38的周壁部38B上,以在该圆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第一气体喷射孔50,并且在第二上侧壳体40的周壁部40B上,以在该圆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第一气体喷射孔50与第一燃烧室42连通,第二气体喷射孔52与第二燃烧室46连通。
[0060] 此外,在第一燃烧室42内设置有圆筒状的第一内筒部件54。在该第一内筒部件54上形成有于圆周方向上并列并向第一燃烧室42开口的多个引爆孔56,并且在该第一内筒部件54的内部收纳有第一引爆炸药58,所述第一引爆炸药58用于使被收纳于第一燃烧室42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剂44燃烧。
[0061] 在该第一内筒部件54的旁边设置有圆筒状的第二内筒部件60,所述圆筒状的第二内筒部件60被形成为,在轴向上与该第一内筒部件54相比而较长。该第二内筒部件60被插穿在形成于第一上侧壳体38的顶壁部38A上的孔部38C中,且从第一燃烧室42跨至第二燃烧室46而设置。
[0062] 在该第二内筒部件60中的、被设置在第二燃烧室46的内部的上部60A上,形成有于圆周方向上并列并向第二燃烧室46开口的多个引爆孔62,并且在该第二内筒部件60的内部收纳有第二引爆炸药64,所述第二引爆炸药64用于使被收纳在第二燃烧室46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48燃烧。
[0063] 此外,在该第一内筒部件54的下部及第二内筒部件60的下部处,分别收纳有第一点火器66及第二点火器68。该第一点火器66及第二点火器68被设定为如下的结构,即,在被供给工作电流时进行点火,从而分别点燃上述的第一引爆炸药58及第二引爆炸药64。
[0064] 此外,在第一燃烧室42内收纳有沿着第一上侧壳体38的周壁部38B而被形成为环状的第一过滤器70,并且在第二燃烧室46内收纳有沿着第二上侧壳体40的周壁部40B而被形成为环状的第二过滤器72。
[0065] 如图2所示,壳体22被收纳在框架部16B的内侧,所述框架部16B被形成在上述的保持部件16上。该壳体22具有底壁部22A、和被形成于该底壁部22A的周围的周壁部22B,并且被构成为向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开口的箱状。
[0066] 周壁部22B在从车辆上侧观察时呈长方形,且在其前壁部22B1及后壁部22B2上分别设置有一对卡止片22C、22D。该一对卡止片22C、22D分别被卡止在上述的卡止孔16G、16H中。
[0067] 底壁部22A具有朝向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的后侧底壁部22E、被形成在该后侧底壁部22E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前侧底壁部22F。后侧底壁部22E在周壁部22B的后部处形成有后侧收纳部22G,并且在该后侧收纳部22G中收纳有安全气囊18的下部膨胀部18A。
[0068] 另一方面,前侧底壁部22F在周壁部22B的前部处形成有前侧收纳部22H,并且在该前侧收纳部22H中收纳有安全气囊18的一般部18B及充气装置20。沿着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的后侧收纳部22G的深度被设定为,与沿着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的前侧收纳部22H的深度相比而较深。
[0069] 此外,前侧底壁部22F相对于后侧底壁部22E而倾斜,以使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和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在与安全气囊门12、14相比靠车辆上侧处相交。也就是说,虽然后侧底壁部22E及前侧底壁部22F均以使前端部位于与后端部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的方式而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但是前侧底壁部22F与后侧底壁部22E相比,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更大。
[0070] 此外,在将沿着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的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时,后侧底壁部22E被设定为如下的高度,即,位于与相当于充气装置20的最下端的、下侧壳体36的底壁部
36A的后端部36A1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处的高度。
[0071] 保持器24具有底壁部24A和周壁部24B,且被形成为向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开口的容器状。底壁部24A从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与前侧底壁部22F重叠在一起。周壁部22B被形成在该底壁部22A的周围,并且以沿着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的方向为高度方向而从前侧底壁部22F起朝向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延伸。此外,该周壁部22B被形成为与保持器24的外周面呈同心圆状,并对充气装置20的周围进行包围。
[0072] 周壁部24B的前部24B1被设定于,对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中位于车辆前侧的气体喷射孔52A进行覆盖的高度上,周壁部24B的后部24B2被设定于,使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露出的高度上。另外,位于与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相比靠前侧底壁部22F侧的多个第一气体喷射孔50全部被周壁部24B覆盖。
[0073] 此外,该保持器24的底壁部24A在其与前侧底壁部22F之间夹持有一般部18B的基部18B1。在该前侧底壁部22F中的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的相反侧,重叠有被设置在充气装置20上的凸缘部20A。在底壁部24A上固定有双头螺栓74的一端,且该双头螺栓74贯穿凸缘部20A及前侧底壁部22F。并且,通过在该双头螺栓74的另一端侧拧合螺母76,从而将底壁部24A、前侧底壁部22F以及凸缘部20A结合在一起。
[0074] 另外,充气装置20中的与凸缘部20A相比靠上侧的部位,按照被形成于前侧底壁部22F上的孔部22I、被形成于一般部18B的基部18B1上的安装孔18E(参照图4的上图)、以及被形成于保持器24的底壁部24A上的孔部24C的顺序而被插穿,从而被收纳在一般部18B的内侧。此外,在被形成于安装孔18E的周围的多个孔部18F(参照图4的上图)中,插穿有上述的双头螺栓74。
[0075] 并且,在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以如下方式而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
[0076] 即,当工作电流被供给至图5所示的第一点火器66中时,该第一点火器66将进行点火,由此,使收纳在第一内筒部件54中的第一引爆炸药58被点燃。于是,被收纳在第一燃烧室42中的第一气体发生剂44将燃烧并产生气体,并且该气体从第一气体喷射孔50被喷射到安全气囊18(参照图2)的内部。
[0077] 另一方面,当工作电流被供给至第二点火器68时,该第二点火器68将进行点火,由此,使收纳在第二内筒部件60中的第二引爆炸药64被点燃。于是,被收纳在第二燃烧室46中的第二气体发生剂48将燃烧并产生气体,并且该气体从第二气体喷射孔52被喷射到安全气囊18的内部。
[0078] 对于该第一点火器66及第二点火器68,能够通过具有时间差的方式而进行点火、或者同时进行点火。此外,第二燃烧室46被设定为,与第一燃烧室42相比为低输出。因此,当在第二燃烧室46中使第二气体发生剂48燃烧,从而从第二气体喷射孔52喷射气体时,安全气囊18将以低压而膨胀。
[0079] 另一方面,当在第一燃烧室42中使第一气体发生剂44燃烧,并从第一气体喷射孔50喷射气体时,安全气囊18将以中压而膨胀展开,并且当在第一燃烧室42及第二燃烧室
46中分别燃烧第一气体发生剂44及第二气体发生剂48,并从第一气体喷射孔50及第二气体喷射孔52分别喷射气体时,安全气囊18将以高压而膨胀。
[0080] 此外,图2所示的多个第一气体喷射孔50、和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中除了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之外的气体喷射孔,被保持器24的周壁部24B所覆盖。因此,从这些气体喷射孔喷射的气体撞到保持器24的周壁部24B上而向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改变方向,从而使安全气囊18的一般部18B膨胀。
[0081] 另一方面,多个第二气体喷射孔52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相对于保持器24的周壁部24B而被露出。因此,从位于该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喷射的气体将从周壁部24B的后部24B2的车辆上侧通过而使安全气囊18的下部膨胀部18A膨胀。此时,安全气囊18的下部膨胀部18A通过从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喷射的气体的压力,而被压贴在形成于壳体22上的、周壁部22B的后壁部22B2上,由此,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18的中心轨道18G较为偏向车辆后侧。
[0082] 并且,在安全气囊18的膨胀完成时,一般部18B成为被按压接触于上下方向中间部28C与前挡风玻璃34上的状态,且下部膨胀部18A位于仪表板28的下部28B的表面侧。
[0083] 接下来,对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84] 根据该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通过如图2所示而将充气装置20固定在被形成于后侧底壁部22E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前侧底壁部22F上,从而使充气装置20相对于壳体22的中心轴线L3向车辆前侧偏移。而且,前侧底壁部22F相对于后侧底壁部22E而倾斜,以使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和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在与安全气囊门12、14相比为车辆上侧处相交,由此,使充气装置20倾斜。
[0085] 因此,例如,与利用假想线(双点划线)L5所表示的那样、前侧底壁部22F被设定为与后侧底壁部22E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0086] 此外,后侧底壁部22E被设定为如下的高度,即,使所述后侧底壁部22E位于与相当于充气装置20的最下端的、下侧壳体36的底壁部36A的后端部36A1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处的高度。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后侧底壁部22E向车辆下侧的突出,因而能够进一步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其结果为,即使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小型化了的薄型的仪表板,也能够应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
[0087] 此外,在安全气囊18的膨胀初期的阶段,通过从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52B喷射出的气体的压力,而使安全气囊18的下部膨胀部18A压贴在壳体22的后壁部22B2上。由此,由于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18的中心轨道18G较为偏向车辆后侧,因此能够提前使安全气囊18膨胀完成。
[0088] 此外,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18通过如下方式而被设置成折叠状态,即,从平坦地被展开了的状态起,将左右的侧部18C、18D分别向中央侧折叠从而形成折皱状,之后,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L4为中心将下部膨胀部18A卷成卷筒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该安全气囊18收纳在壳体22(参照图2)内。此外,由于下部膨胀部18A被卷成卷筒状,因此如图3所示,在安全气囊18的膨胀展开时,能够容易地使该下部膨胀部18A沿着仪表板28的下部28B的表面膨胀。
[0089] 接下来,对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改变例进行说明。
[0090] 在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后侧底壁部22E被设定为如下的高度,即,使所述后侧底壁部22E位于与下侧壳体36的底壁部36A的后端部36A1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的高度。但是,在将沿着后侧底壁部22E的法线L2的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时,后侧底壁部22E可以被设定为,与下侧壳体36的底壁部36A的后端部36A1相同的高度。
[0091] 由于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后侧底壁部22E向车辆下侧的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0092] 此外,在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如图6所示,后侧底壁部22E可以被形成为,与被设置在该后侧底壁部22E的车辆下侧的手套箱78的上壁部78A平行。另外,在该图6所示的改变例中,后侧底壁部22E及上壁部78A沿着车辆水平方向延伸。
[0093]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能够确保该后侧底壁部22E与上壁部78A之间的空间。由此,例如,能够将该空间作为其他装置的搭载用途而有效地进行灵活运用。
[0094] 此外,在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如图4所示,撕裂线32被设定在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和壳体22的中心轴线L3的交叉部上。但是,如图7所示,撕裂线32也可以被设定在如下位置处,即,与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相比靠车辆后侧处,且与将充气装置20的外周面上的后端部(此时,为第一上侧壳体38的周壁部38B上的后端部38B1)沿着充气装置20的中心轴线L1延长了的延长线L6相比靠车辆前侧处。
[0095]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能够缩短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中的、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14上的从开放端部14A至铰链部14C的长度。由此,例如,在随着安全气囊18的膨胀而使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14开放时,即使在副驾驶席的乘员接近该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14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从该车辆后侧的安全气囊门14向乘员施加的冲击。
[0096] 另一方面,能够延长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中的、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12上的从开放端部12A至铰链部12C的长度。由此,因为与将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相同的情况(图2的情况)相比,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12将被缓慢地开放,所以能够通过该车辆前侧的安全气囊门12而对安全气囊18施加向车辆后侧的反力。
[0097] 接下来,对上述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0098] 如图8所示,在本应用例中,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具备控制单元80。该控制单元80由电子电路构成,所述电子电路具有运算处理装置与存储装置等。在控制单元80的存储装置中,预先存储有用于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的程序。关于该程序的内容,将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动作一起在下文中详细地叙述。此外,在该控制单元80上,连接有减速度传感器82与座椅安全带开关84。
[0099] 减速度传感器82被设置在车身上,并且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向控制单元80输出与车辆的减速度相对应的信号。虽然减速度传感器82在图8中被表示为一个,但是通常情况下在车身上设置有多个减速度传感器82。
[0100] 此外,如图1所示,在副驾驶席30上配备有座椅安全带86。在该座椅安全带86上设置有插舌88,且在车身上设置有能够与插舌88卡合的扣环90。图8所示的座椅安全带开关84被内置在上述的扣环90中,并且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向控制单元80输出与上述的插舌88与扣环90之间的卡合状态及卡合解除状态相对应的信号。
[0101] 并且,在本应用例中,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
[0102] 即,图8所示的控制单元80从减速度传感器82以固定的间隔来检测根据车辆的减速度而输出的信号。并且,控制单元80在随着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根据从减速度传感器82输出的信号而判断为碰撞速度在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用于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的程序,并执行图9所示的各个步骤。
[0103] 首先,控制单元80在图9所示的步骤ST1中,根据从上述的减速度传感器82输出的信号,而对车辆的前方碰撞时的碰撞速度V为第一阈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v2,或者碰撞速度V为第二阈值v2以上进行判断。在此,作为一个示例,分别将第一阈值v1设定为16mph、将第二阈值v2设定为20mph。
[0104] 然后,控制单元80在图9所示的步骤ST1中,在判断为上述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碰撞速度V为第一阈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v2的情况下,则转移至步骤ST2,并向图8所示的第二点火器68输出工作电流。
[0105] 第二点火器68在被输入工作电流时进行工作,并点燃被填充在第二内筒部件60的内部的第二引爆炸药64。并且,由此,使收纳在第二燃烧室46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48被点燃。此外,第二气体发生剂48点燃而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二气体喷射孔52而被供给到安全气囊18的内部,由此,安全气囊18以低压而被膨胀展开。然后,控制单元80结束一系列的步骤。
[0106] 另一方面,控制单元80在图9所示的步骤ST1中,在判断为碰撞速度V为第二阈值v2以上的情况下,则转移到步骤ST3。并且,控制单元80根据从座椅安全带开关84输出的信号,而对图1所示的插舌88和扣环90处于卡合状态或者卡合解除状态、即副驾驶席30的乘员是否系绑了座椅安全带86进行判断。
[0107] 然后,控制单元80在图9所示的步骤ST3中,在判断为副驾驶席30的乘员系绑了座椅安全带86的情况下,则转移到步骤ST4,并向图8所示的第一点火器66输出工作电流。
[0108] 第一点火器66在被输入工作电流时进行工作,并点燃被填充在第一内筒部件54的内部的第一引爆炸药58。并且,由此,使收纳在第一燃烧室42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剂44被点燃。此外,第一气体发生剂44点燃而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一气体喷射孔50而被供给到安全气囊18的内部,由此,安全气囊18以中压而被膨胀展开。然后,控制单元80结束一系列的步骤。
[0109] 与此相对,控制单元80在图9所示的步骤ST3中,在判断为副驾驶席30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86的情况下,则转移到步骤ST5,并向图8所示的第一点火器66及第二点火器68输出工作电流。由此,从第一燃烧室42及第二燃烧室46产生气体,从而使安全气囊18以高压而被膨胀展开。然后,控制单元80结束一系列的步骤。
[0110] 另外,虽然在本应用例中,为了容易理解而对控制单元80所进行的上述各种判断概念性地进行了记载,但是实际上是在控制单元80中执行相当于该被概念性地记载的判断的信息处理。
[0111] 接下来,对本应用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112] 如以上详细所述,根据本应用例,控制单元80在对座椅安全带86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之前,对碰撞速度进行判断,并且在碰撞速度V为第一阈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v2的情况下,在不对座椅安全带86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的条件下使第二点火器68工作,从而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因此,由于与例如在对碰撞速度进行判断之前对座椅安全带86的系绑与否进行判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控制单元80的程序,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18的展开开始提前。
[0113] 此外,在碰撞速度V为第一阈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阈值v2的情况下,使第二点火器68工作,从而使安全气囊18以低压而被膨胀展开。另一方面,在碰撞速度V为第二阈值v2以上的情况下,当副驾驶席30的乘员系绑了座椅安全带86时,使第一点火器66工作,从而使安全气囊18以中压而被膨胀展开。此外,在碰撞速度V为第二阈值v2以上的情况下,当副驾驶席30的乘员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86时,使第一点火器66和第二点火器68工作,从而使安全气囊18以高压而被膨胀展开。因此,由于通过与碰撞速度及座椅安全带86的系绑与否相对应的、适当的压力来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故此能够适当地对副驾驶席30的乘员进行保护。
[0114] 此外,在充气装置20中,被设定为低输出的第二燃烧室46位于与第一燃烧室42相比靠一对安全气囊门12、14侧。因此,例如,即使在副驾驶席30的乘员P没有系绑座椅安全带86而接近仪表板28的状态下,也能够提前使安全气囊18膨胀展开。由此,能够迅速地对该乘员P进行约束。
[0115] 另外,本应用例为一个示例,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也可以执行上述以外的动作。
[0116]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
[0117] 以下,对符号说明进行记载。
[0118] 10 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
[0119] 12、14 安全气囊门;
[0120] 12A、14A 开放端部;
[0121] 18 安全气囊;
[0122] 18A 下部膨胀部;
[0123] 18B 一般部;
[0124] 18B1 基部;
[0125] 18C、18D 侧部;
[0126] 20 充气装置;
[0127] 22 壳体;
[0128] 22E 后侧底壁部;
[0129] 22F 前侧底壁部;
[0130] 22G 后侧收纳部;
[0131] 22H 前侧收纳部;
[0132] 24 保持器;
[0133] 24B 周壁部;
[0134] 24B1 前部;
[0135] 24B2 后部;
[0136] 28 仪表板;
[0137] 28A 上部;
[0138] 28B 下部;
[0139] 28C 上下方向中间部;
[0140] 30 副驾驶席;
[0141] 32 撕裂线;
[0142] 36 下侧壳体;
[0143] 38 第一上侧壳体;
[0144] 38B 周壁部;
[0145] 38B1 后端部(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上的后端部);
[0146] 40 第二上侧壳体;
[0147] 42 第一燃烧室;
[0148] 44 第一气体发生剂;
[0149] 46 第二燃烧室;
[0150] 48 第二气体发生剂;
[0151] 50 第一气体喷射孔;
[0152] 52 第二气体喷射孔;
[0153] 52A 位于车辆前侧的气体喷射孔;
[0154] 52B 位于车辆后侧的气体喷射孔;
[0155] 66 第一点火器;
[0156] 68 第二点火器;
[0157] 78 手套箱;
[0158] 78A 上壁部;
[0159] 80 控制单元;
[0160] 82 减速度传感器;
[0161] 84 座椅安全带开关;
[0162] L1 充气装置的的中心轴线;
[0163] L2 后侧底壁部的法线;
[0164] L3 壳体的中心轴线;
[0165] L4 在安全气囊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
[0166] L6 延长线;
[0167] P 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