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573526.X

文献号 : CN1030552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税典奎谢胜

申请人 : 柳州市中医院

摘要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法半夏、茯苓、白术、薏苡仁、灸甘草、莪术、仙鹤草、茜草、海螵蛸、浙贝母。本发明以清热利湿、和胃止痛为主、对各脏器全面调节,辨清虚实,做到补中有清,清中有降,这是全方位调节人体的综合疗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良好,尤其适合治疗湿热型的慢性胃炎,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2倍的水,提取

1~3小时,第二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2倍的水,提取1~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0~1.26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

50%~60%,搅拌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2~1.30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8~10倍的水,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8~10倍的水,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3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6%,搅拌匀,静置12~

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6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胶囊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取全部13味药材,清洗,烘干灭菌,粉碎,过80目~l20目筛,装入胶囊,即得。

7.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与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说明书 :

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因此严格地讲应称之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根据Schindler的记载,“慢性胃炎”是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的,其后不断有所报道。但对这一诊断始终存在分歧。特别在1830年Cruveilhier发现胃溃疡之后,对于有上腹部疼痛的病人,常诊断为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胃炎。
[0003] 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感、暖气、恶心、反酸等。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与感受外邪、情致内伤、饮食不节以及体质虚弱等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识,慢性胃炎主要由胃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多数以胃窦为主的全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后期可表现为腺体萎缩和化生。我国H. pylori感染人群估计在50%~70%,且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据此估计我国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至少在50%以上。
[0004]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 随着当前疾病谱的改变, 人们体质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湿热证愈来愈多见。对脾胃病实证中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显示, 慢性胃炎中脾胃湿热证占首位。慢性胃炎的关键要“防治”,慢性胃炎患者普遍存着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进展导致消化性溃疡、胃癌,症状时好时坏,药物维持治疗疗效有限,甚至住院治疗,而效果不理想,得不到根治,其原因主要是没从根本上加以施治。
[0005]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良好,尤其适合治疗湿热型的慢性胃炎,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0007]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0008] 黄连3~20 黄芩5~40 陈皮5~40 法半夏5~40
[0009] 茯苓10~50 白术10~50 薏苡仁20~60 灸甘草5~40
[0010] 莪术10~50 仙鹤草10~50 茜草2~15 海螵蛸20~60
[0011] 浙贝母5~40。
[0012]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0013] 黄连5~15 黄芩10~30 陈皮10~30 法半夏10~30
[0014] 茯苓20~40 白术20~40 薏苡仁30~50 灸甘草10~30[0015] 莪术20~40 仙鹤草20~40 茜草3~9 海螵蛸30~50
[0016] 浙贝母10~30。
[0017]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进一步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0018] 黄连8 黄芩20 陈皮20 法半夏24
[0019] 茯苓30 白术30 薏苡仁40 灸甘草20
[0020] 莪术30 仙鹤草30 茜草6 海螵蛸40
[0021] 浙贝母20。
[0022]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 [0023]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2倍的水,提取1~3小时,第二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2倍的水,提取1~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0~1.26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0%~60%,搅拌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2~1.30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24]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的优选方法制备而成的:
[0025]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8~10倍的水,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8~10倍的水,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3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6%,搅拌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6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26]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它的胶囊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取全部13味药材,清洗,烘干灭菌,粉碎,过80目~l20目筛,装入胶囊,即得。
[0027]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可以与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配合,制成各种常用制剂。
[0028] 本发明中中药详细情况如下:
[0029] 黄连
[0030]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l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 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来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0031] 黄芩
[0032]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0033] 陈皮
[0034]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0035] 法半夏
[0036] 本品为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块茎。生半夏的用甘草石灰液浸泡后干燥而成的炮制加工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0037] 茯苓
[0038]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于,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味甘、淡,性平。 归心、肺、脾、肾经。功能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0039] 白术
[0040]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0041] 薏苡仁
[0042]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 (Roman.) 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0043] 灸甘草
[0044]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0045] 莪术
[0046] 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u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和杂质。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瘕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0047] 仙鹤草
[0048]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味苦、涩,性平。归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
[0049] 茜草
[0050]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味苦,性寒。归肝经。功能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0051] 海螵蛸
[0052]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干燥内壳。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功能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
[0053] 浙贝母
[0054]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0055] 本发明中黄连、黄芩清肝泻火,清热燥湿,并能抗菌消炎,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降低炎症因子作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白术、薏苡仁具有降气利湿,健脾消食,可促进胃肠蠕动,小分子物质具有修复胃粘膜,抗氧化作用,增强免疫功能;莪术、仙鹤草、茜草能活血祛瘀,养血通经,去瘀生新,有效成分能全面激活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使受损的细胞修复再生;海螵蛸、 浙贝母具有抑制胃酸、固摄止血的功效,含5-羟色胺及另一种物质,可能吸附有毒素和细菌的血液与渗出粘液,药物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作制酸剂;炙甘草能补益气血,缓急止痛,有效成分能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抗氧化,使血液循环在平稳降压中恢复自我调节功能,对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肿瘤都有很好抑制作用。本发明以清热利湿、和胃止痛为主、对各脏器全面调节,辨清虚实,做到补中有清,清中有降,这是全方位调节人体的综合疗法。
[0056] 如实施例7和实施例8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效率可达到96%以上;并且在临床施治的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0057]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地进步。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实施例1
[0059] 黄连30g 黄芩50g 陈皮50g 法半夏50g
[0060] 茯苓100g 白术100g 薏苡仁200g 灸甘草50g
[0061] 莪术100g 仙鹤草100g 茜草20g 海螵蛸200g
[0062] 浙贝母50g
[0063]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6600g的水,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入6600g的水,提取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0%,搅拌匀,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2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64] 实施例2
[0065] 黄连 200g 黄芩 400g 陈皮 400g 法半夏 400g
[0066] 茯苓 500g 白术 500g 薏苡仁 600g 灸甘草 400g
[0067] 莪术 500g 仙鹤草 500g 茜草 150g 海螵蛸 600g
[0068] 浙贝母 400g
[0069]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71400g的水,提取3小时,第二次加入71400g的水,提取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6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60%,搅拌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70] 将活性成分与适量淀粉和糊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即得本发明的片剂。
[0071] 实施例3
[0072] 黄连80g 黄芩200g 陈皮200g 法半夏240g
[0073] 茯苓300g 白术300g 薏苡仁400g 灸甘草200g
[0074] 莪术300g 仙鹤草300g 茜草60g 海螵蛸400g
[0075] 浙贝母200g
[0076]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31800g的水,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入25440g的水,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3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6%,搅拌匀,静置18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6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77] 将活性成分与适量蔗糖和防腐剂混合,加水至3000g,即得本发明口服液。
[0078] 实施例4
[0079] 黄连120g 黄芩100g 陈皮100g 法半夏100g
[0080] 茯苓200g 白术200g 薏苡仁300g 灸甘草100g
[0081] 莪术200g 仙鹤草200g 茜草90g 海螵蛸300g
[0082] 浙贝母100g
[0083]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16880g的水,提取1.5小时,第二次加入18990g的水,提取2.5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2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3%,搅拌匀,静置16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8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84] 将活性成分与适量蔗糖混合,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本发明颗粒剂。
[0085] 实施例5
[0086] 黄连140g 黄芩270g 陈皮300g 法半夏280g
[0087] 茯苓400g 白术400g 薏苡仁500g 灸甘草300g
[0088] 莪术400g 仙鹤草400g 茜草90g 海螵蛸500g
[0089] 浙贝母300g
[0090] 取全部13味药材,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47080g的水,提取2.5小时,第二次加入29960g的水,提取1.8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8%,搅拌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23的浸膏,即得所述的活性成分。
[0091] 将活性成分置真空干燥箱中70℃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加入适量淀粉、二氧化硅 、硬脂酸镁,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即得本发明胶囊剂。
[0092] 实施例6
[0093] 黄连50g 黄芩90g 陈皮90g 法半夏90g
[0094] 茯苓150g 白术150g 薏苡仁260g 灸甘草240g
[0095] 莪术250g 仙鹤草250g 茜草130g 海螵蛸260g
[0096] 浙贝母240g
[0097] 取全部13味药材,清洗,烘干灭菌,粉碎,过80目~l20目筛,装入胶囊,即得。
[0098] 实施例7
[0099] 本发明所述中药的临床试验情况:
[0100] 1、病例选择,患者年龄范围,病程时间
[0101] 选取慢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0岁,平均46.5岁;病程10周-2年,平均1.65年。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
年龄19-69岁,平均45.8岁;病程10周-2.5年,平均1.71年。
[0102] 2、诊断标准简介
[0103]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辨证为脾胃湿热型。临床表现:上腹部或胃脘痞满灼热、胀痛,嗳气,或泛酸,口苦,口臭,舌红,苔黄厚或腻。胃镜检查:内镜下见胃黏膜明显水肿、充血、糜烂。
[0104] 3、疗效判定标准:
[0105]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均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达不到有效标准,也无恶化者。
[0106] 4、药物使用方法
[0107]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药物,每日两次,饭前30 min口服,每次服用相当于生药量20g的药物。
[0108] 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373)20 mg,每日2次,饭前30 min口服。
[0109] 5、临床治疗结果,以表格形式汇总
[0110] 5.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0111] 表l 2组临床疗效比较
[0112]组别 n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32 21 5 2 96.7*
对照组 6021 14 16 9 85
[011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0114] 由表1可见,两组总有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0115] 5.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011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0117]
[011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0119]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除胃中嘈杂、口苦口干外,其余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0120] 5.3 两组复发率比较 两组均随访12周,治疗组60例,治愈32例,复发3例,占9.4%;对照组60例,治愈2l例,复发7例,占33.3%。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0121] 5.4 不良反应治疗组60例,出现便秘2例,腹泻2例,灰褐色便1例;对照组60例,出现失眠3例,腹痛4例,黑褐色便1例。2个疗程结束后2周内,两组不良反应均消失。
[0122] 实施例8
[0123] 1、韦×,男,56岁,广西柳城县人,病历6年,症状胃脘部灼热隐痛6年,口苦,咽干,大便干结难解,3-5天1行,舌红,苔黄腻,人民医院门诊间断就诊,胃镜检查示:慢性糜烂性胃炎。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bid,症状时好时坏;经本发明药物施治,治疗14天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0124] 2、黄×,女,26岁,广西桂林人,病历1年,症状胃脘痞满胀痛,嗳气,口臭,舌红,苔黄厚。当地医院门诊间断就诊,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多潘立酮片”10 mg,每日3次,症状时好时坏;经本发明药物施治,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1年未见复发。”
[0125] 3、“高×,男,38岁,广西三江县人,病历10年,症状胃脘部灼热胀痛10年,口苦,咽干,大便干结难解,2天1行,舌红,苔黄腻,当地医院间断就诊(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缓解;经本发明药物施治,治疗18天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0126] 4、陈×,男,56岁,广西柳州人,病历3年,症状胃脘部灼热隐痛3年,口苦,咽干,大便干结难解,1天1行,舌红,苔黄厚,工人医院门诊间断就诊,胃镜检查示:慢性糜烂性胃炎。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bid,症状时好时坏;经本发明药物施治,治疗14天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0127] 5、“刘×,女,65岁,广西柳江县人,病历7月,症状胃脘部灼热隐痛2年,口苦,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