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030678.X

文献号 : CN10308361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秀香

申请人 : 李秀香

摘要 :

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大叶白头翁、冷蕨子草、南瓜子、醉鱼草、槟榔、郁金、川楝子、忍冬藤、马鞭草、大黄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大叶白头翁30-50份、冷蕨子草20-40份、南瓜子20-40份、醉鱼草15-30份、槟榔15-25份、郁金10-20份、川楝子10-20份、忍冬藤10-20份、马鞭草8-15份、大黄8-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大叶白头翁40份、冷蕨子草30份、南瓜子30份、醉鱼草25份、槟榔20份、郁金15份、川楝子15份、忍冬藤15份、马鞭草12份、大黄10份。

说明书 :

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主要由生食感染蛔虫卵的瓜果、蔬菜所引起,男女老幼皆可感染,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农村更多见,是目前农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胆道蛔虫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胆道蛔虫的中药组合物。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大叶白头翁、冷蕨子草、南瓜子、醉鱼草、槟榔、郁金、川楝子、忍冬藤、马鞭草、大黄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5] 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大叶白头翁30-50份、冷蕨子草20-40份、南瓜子20-40份、醉鱼草15-30份、槟榔15-25份、郁金10-20份、川楝子10-20份、忍冬藤10-20份、马鞭草8-15份、大黄8-15份。
[0006]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大叶白头翁40份、冷蕨子草30份、南瓜子30份、醉鱼草25份、槟榔20份、郁金15份、川楝子15份、忍冬藤15份、马鞭草12份、大黄10份。
[0007]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0008] 大叶白头翁:苦、辛、凉。清热泻火,燥湿,驱虫。用于牙痛,湿热泻痢,蛔虫病,瘰疬等症。
[0009] 冷蕨子草: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杀虫。用于感冒,流脑,崩漏,蛔虫。
[0010] 南瓜子:甘、平。归大肠经。杀虫,下乳,利水消肿。用于绦虫,蛔虫,血吸虫,产后缺乳,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等。
[0011] 醉鱼草:辛、苦、温。祛风解毒、驱虫、化骨硬。痄腮、痈肿、瘰病、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
[0012]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祛虫、消积、下气、利水、截疟。用于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等。
[0013] 热咳嗽。
[0014] 郁金:苦、辛、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闭之证。
[0015]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行气止痛,杀虫疗癣。用于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
[0016] 忍冬藤:甘、寒。归心、肺经。清热解毒、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痈疽肿痛、肠痈、乳痈、热毒血痢、风湿痹痛等。
[0017] 马鞭草:苦、辛、微寒。归肝、脾经。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虐。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癥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
[0018] 大黄: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等。
[0019] 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饮食不洁是发病的根本病因,因肝主疏泄,胆善通降,而蛔虫阻塞胆道,使肝胆郁滞,不通则痛。又蛔虫起伏无时,腹痛时发时止,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本发明中大叶白头翁具有清热泻火,驱虫的功效、为君药,冷蕨子草、南瓜子清热解毒,杀虫、为臣药,醉鱼草驱虫、槟榔驱虫、下气,郁金、川楝子行气止痛、忍冬藤、马鞭草清热解毒,大黄泻火攻积。诸药合用共奏驱蛔利胆、行气止痛、清热解毒之功,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胆道蛔虫具有独特的疗效。
[0020]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6年至2010年临床观察胆道蛔虫60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0021] 1、一般资料
[0022] 60例患者中,年龄15-63岁,病程多在3h到4d,平均年龄30岁。
[0023] 2、诊断标准
[0024] (1)临床表现:突然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呈钻顶样,为阵发性,伴恶心及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伴有胆汁甚至蛔虫,大便燥结,手足部肤温较低。
[0025] (2)体征:上腹部或剑突下右侧压痛,但其程度较轻,与疼痛剧烈的临床症状不符合,舌红苔黄,脉弦数。
[0026] (3)实验室检查:一般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异常,合并胆道感染者则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达10%以上;大便常规检验可找到蛔虫卵;上腹部B超提示胆道蛔虫。
[0027] 3、治疗方法
[0028] 3.1处方:大叶白头翁40g、冷蕨子草30g、南瓜子30g、醉鱼草25g、槟榔20g、郁金15g、川楝子15g、忍冬藤15g、马鞭草12g、大黄10g。
[0029] 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1剂,每日2次。
[0030] 4、治疗结果:
[0031] 4.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0032]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无蛔虫影像。
[0033]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B超检查仍有蛔虫影像。
[0034]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而加剧,B超检查影像无改变。
[0035] 4.2结果: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5例(75%),显效13例(21.7%),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7%。
[0036] 5、典型病例
[0037] 5.1王某,女,36岁,突发右上腹钻顶样疼痛半小时,舌淡红苔微厚腻,脉弦。经B超检查胆总管蛔虫。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天,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减轻,四肢转温,继续服用3天,症状消失,经B超证实胆道未见蛔虫,大便排出蛔虫10余条,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