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39563.4

文献号 : CN1030857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工藤信宽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摘要 :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抑制液体在支承轴的上方的转动体与保持部件之间积存。在车门后视镜装置(10)中,在罩(100)的开口孔(102)的周缘部设置有除水壁(104),与除水壁(104)的下方分离地配置有第一倾斜面(68)。在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流入罩(100)的开口孔(102)内的情况下,液体沿着除水壁(104)流向下方。然后液体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并从除水壁(104)的前端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的液体沿着第一倾斜面(68)向连通孔(66)流出。由此,液体经由连通孔(66)向支架的下方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支承轴的上方的罩(100)(转动体43)与马达基座(48)之间积存。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具备:

支承部件,其与车身连结,构成为包括支承轴,该支承轴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插通孔的筒状;

转动体,其构成为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且借助马达的驱动而能够与车辆的外后视镜一体转动,并在所述插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开口孔;

保持部件,其在保持所述马达的状态下与所述马达一起收容在所述转动体内;

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开口孔周缘,将浸入到所述开口孔内的液体向下方引导;

排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并且相对所述引导部而言向下方分离地配置,以使由所述引导部引导至下方的液体向所述插通孔排出;以及上端罩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且覆盖所述支承轴的上端部,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插通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开口孔周缘形成为筒状,并且从所述转动体向下方突出,所述排出部设置在所述上端罩部的所述连通孔的上缘部,并且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连通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所述引导部的外周面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

2.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具备:

支承部件,其与车身连结,构成为包括支承轴,该支承轴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插通孔的筒状;

转动体,其构成为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且借助马达的驱动而能够与车辆的外后视镜一体转动,并在所述插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开口孔;

保持部件,其在保持所述马达的状态下与所述马达一起收容在所述转动体内;

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开口孔周缘,将浸入到所述开口孔内的液体向下方引导;

排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并且相对所述引导部而言向下方分离地配置,以使由所述引导部引导至下方的液体向所述插通孔排出;以及上端罩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且覆盖所述支承轴的上端部,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插通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开口孔周缘形成为筒状,并且从所述转动体向下方突出,所述排出部设置在所述上端罩部的所述连通孔的上缘部,并且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连通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所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还具备外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转动体,相对所述引导部而言在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外侧从所述转动体向下方突出,并且配置在所述上端罩部的上方,所述排出部相对所述外筒部的前端而言配置在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具备被嵌合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上端罩部,相对所述外筒部而言在所述外筒部的径向外侧从所述上端罩部向上方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筒部的外周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的前端部以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具备防止浸入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转动体,并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向上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设置有不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间隙。

说明书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过马达的驱动而使车辆的外后视镜转动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下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构成为,通过储存机构的马达的驱动而使外后视镜转动。另外,该储存机构的构成包括:支架(支承部件)、外壳、罩(转动体)以及马达基座(保持部件)。而且,外壳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架的支承轴,在外壳内收容有马达基座。该马达基座保持马达,并在该状态下利用罩关闭外壳。
[0003] 其中,在这样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通常支承轴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用于向马达等供给电力的电线束(线)在支承轴的内部配线。因此,在马达基座和罩上且是在支承轴的上方形成有与支承轴的内部连通的孔。
[0004] 并且,在该孔的周围,在罩和马达基座上分别立起设置有筒状的凸缘,该凸缘相互嵌合。由此,例如利用该凸缘可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内的液体向罩以及外壳内浸入。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915号公报
[0006] 然而,在上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假设液体浸入到罩的凸缘的前端与马达基座之间的情况下,液体可能会积存在其间。

发明内容

[0007]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在支承轴的上方的转动体与保持部件之间积存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0008]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支承部件,其与车身连结,构成为包括支承轴,该支承轴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插通孔的筒状;转动体,其构成为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轴并且借助马达的驱动而能够与车辆的外后视镜一体转动,并在所述插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开口孔;保持部件,其在保持所述马达的状态下与所述马达一起收容在所述转动体内;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体的所述开口孔周缘,将浸入到所述开口孔内的液体向下方引导;以及排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并且相对所述引导部而言向下方分离地配置,以使由所述引导部引导至下方的液体向所述插通孔排出。
[0009]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支承部件与车身连结。该支承部件的构成包括筒状的支承轴,在支承轴上形成有插通孔。另外,转动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在转动体上且在插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开口孔。并且在转动体内收容有保持部件和该保持部件所保持的马达。
[0010] 其中,在转动体的开口孔周缘设置有引导部,引导部将浸入到开口孔内的液体向下方引导。另外,在保持部件上设置有排出部,排出部相对引导部而言向下方分离地配置,并且将由引导部引导至下方的液体向插通孔排出。
[0011] 由此,在例如水等液体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内后该液体浸入(流入)转动体的开口孔内的情况下,利用引导部使该液体流向下方。而且,液体从引导部落到排出部,并通过排出部而向插通孔流出。由此经由插通孔将液体向支承部件的下方排出。
[0012]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具备上端罩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且覆盖所述支承轴的上端部,并且形成有与所述插通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开口孔周缘形成为筒状,并且从所述转动体向下方突出,所述排出部设置在所述上端罩部的所述连通孔的上缘部,并且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连通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
[0013]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引导部沿着开口孔周缘形成为筒状,并从转动体朝下方突出。由此在液体浸入(流入)开口孔内的情况下,液体沿着引导部的突出方向流下,因此能够使液体可靠地流向下方。
[0014] 另外,在保持部件上设置有上端罩部,上端罩部覆盖支承轴的上端部。在该上端罩部上形成有与插通孔连通的连通孔。而且,在该连通孔的上缘部设置有排出部,排出部越趋向下方越向连通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由此,通过在上端罩部的上缘部倾斜地设置排出部,从而能够使液体容易地向连通孔排出。
[0015]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的外周面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
[0016]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引导部的外周面越趋向下方越向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因此在沿着引导部流向下方的液体到达引导部的前端后,抑制该液体浸入引导部的外周面侧。另外,假设该液体浸入引导部的外周面侧,则在该液体附着于引导部的外周面后,该附着的液体会沿着引导部的外周面流向引导部的前端,并落到排出部。
[0017]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具备外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转动体,相对所述引导部而言在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外侧从所述转动体向下方突出,并且配置在所述上端罩部的上方,所述排出部相对所述外筒部的前端而言配置在下方。
[0018]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转动体上设置有筒状的外筒部。外筒部相对引导部而言在开口孔的径向外侧从转动体向下方突出,并配置在上端罩部的上方。由此假设在沿着引导部到达引导部的前端的液体浸入到引导部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该液体被外筒部阻挡而落到上端罩部上。
[0019] 其中,排出部相对外筒部的前端而言配置在下方。因此通过将落到上端罩部的液体从排出部向连通孔排出,从而抑制外筒部的前端浸泡在落到上端罩部的液体中。由此,能够抑制落到上端罩部的液体再次流到外筒部。
[0020]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具备被嵌合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上端罩部,相对所述外筒部而言在所述外筒部的径向外侧从所述上端罩部向上方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筒部的外周部嵌合。
[0021]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上端罩部设置有筒状的被嵌合筒部,被嵌合筒部相对外筒部而言在外筒部的径向外侧从上端罩部向上方突出。另外,被嵌合筒部与外筒部的外周部嵌合。
[0022] 由此,假设液体从引导部与排出部之间浸入到引导部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利用外筒部与被嵌合筒部可抑制该液体向转动体内浸入。
[0023]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5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的前端部以越趋向下方越向所述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弯曲。
[0024]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由于引导部的前端部以越趋向下方越向开口孔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弯曲,因此在俯视观察时能够将引导部的前端相对连通孔而言配置在连通孔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将沿着引导部流到引导部的前端的液体向连通孔以及插通孔直接排出。
[0025]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具备防止浸入筒部,其以筒状设置于所述转动体,并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向上方突出。
[0026] 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转动体上设置有防止浸入筒部。防止浸入筒部设置为筒状,并且从开口孔的周缘部朝上方突出。因此利用防止浸入筒部可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内的液体浸入开口孔内。
[0027]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排出部之间设置有不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间隙。
[0028]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引导部与排出部之间设置有不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间隙,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液体积存在引导部与排出部之间。
[0029]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抑制液体积存在支承轴的上方的旋转体与保持部件之间。
[0030]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向下方可靠地引导浸入到开口孔内的液体,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向插通孔排出液体。
[0031]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使沿着引导部流动的液体可靠地落到排出部上。
[0032]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抑制落到上端罩部上的液体再次到达外筒部。
[0033]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利用外筒部和被嵌合筒部能够抑制液体浸入转动体内。
[0034]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向插通孔有效地排出从开口孔浸入的液体。
[0035]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内的液体浸入开口孔内。
[0036]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积存在引导部的前端与排出部之间。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所使用的储存机构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将图3的A部放大后的图)。
[0038] 图2是从表示本车辆后方观察的、表示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0039] 图3是图1所示的储存机构整体的纵剖视图。
[0040] 图4是从车辆上方观察表示图3所示的储存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0041] 图5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所使用的储存机构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
[0042] 图6是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所使用的储存机构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
[0043] 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20...外后视镜;32...支架(支承部件);36...支承轴;38...插通孔;44...外壳(转动体);48...马达基座(保持部件);58...上端罩部;66...连通孔;68...第一倾斜面(排出部);70...被嵌合壁(被嵌合筒部);78...马达;100...罩(转动体);104...除水壁(引导部);106...嵌合壁(外筒部);108...防止浸入壁(防止浸入筒部);20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30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G...间隙具体实施方式
[0044] (第一实施方式)
[0045] 图2中示出了从车辆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视图。此外,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OUT表示车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右方),箭头UP表示上方。另外,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车门(省略图示),并配置于车辆的车宽度方向外侧。
[0046] 如该图所示,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的构成包括支撑件12和车门后视镜主体16。
[0047] 支撑件12配置于车辆的车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支撑件12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固定于车辆的车门(车身)。在支撑件12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部分设置有固定部14,该固定部14用于固定后述的储存机构30。
[0048] 车门后视镜主体的构成16包括:保护盖18、外后视镜20以及储存机构30。车门后视镜主体16经由后述的储存机构30而设置在支撑件12的固定部14的上方。保护盖18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容器状,保护盖18的车辆后方面开放。将外后视镜20设置于保护盖18的开放部分,并利用保护盖18覆盖外后视镜20的整个周部以及车辆前方的面。另外,外后视镜20以使外后视镜20的镜面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因而乘坐者通过外后视镜20能够视觉辨认车辆后方。
[0049] 该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后述的储存机构30的转动体43(外壳44以及罩100)连结,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构成为:通过储存机构30而能够在图2所示的使用位置和外后视镜20与车辆的车门大致对置地配置的储存位置之间转动。
[0050] 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储存机构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储存机构30具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架32、作为“保持部件”的马达基座48、以及转动体43。另外,转动体43的构成包括外壳44和罩100。
[0051] 支架32构成储存机构3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在支架32的下端部设置有被固定部34,被固定部34固定于支撑件12的固定部14内。由此,支架32经由支撑件12与车辆的车门(车身)连结。另外,在支架32且在被固定部34的上方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支承轴36,支承轴36从被固定部34向上方突出。
[0052] 在支承轴36内沿着轴心贯通形成有截面呈圆形的插通孔38。该插通孔38具有:构成插通孔38的下侧部分的下侧插通孔38A、构成插通孔38的上端部的上侧插通孔38C、以及配置于下侧插通孔38A与上侧插通孔38B之间的中间插通孔部38B。
[0053] 下侧插通孔38A的直径设定为从下端趋向上方则逐渐减小,在下侧插通孔38A的上端,插通孔38的直径尺寸形成为最小直径尺寸D1。另外,上侧插通孔部38C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设定为:上侧插通孔部38C的直径尺寸比最小直径尺寸D1大。其中,将支承轴36的上端设为支承部40。另外,中间插通孔部38B的直径设定为从上端趋向下方则逐渐减小,中间插通孔部38B将下侧插通孔38A与上侧插通孔38B连结。
[0054] 外壳44构成储存机构30的下部。外壳4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容器状,外壳44的上表面开放。支架32的支承轴36从下方插入外壳44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外壳4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36。在外壳44的下壁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圆柱状的轴支承孔46,轴支承孔46朝上方开放。
[0055] 马达基座48设置于外壳44内。马达基座48由树脂(例如,POM(聚甲醛))制成,并且以覆盖外壳44的上表面的状态嵌入(压入)到外壳44的上端内。
[0056] 在马达基座4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罩部50。罩部50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大致圆筒状,并且与支承轴36配置在同轴上,来覆盖支承轴36的外周部。罩部50具有:构成罩部50的下侧部分的下侧罩部52、和构成罩部50的上侧部分的上侧罩部54。该上侧罩部54的直径尺寸设定为小于下侧罩部52的直径尺寸,上侧罩部54的下端部与下侧罩部52的上端部通过连结部56连结。
[0057] 在上侧罩部54的上端的整周上设置有上端罩部58,上端罩部58形成为截面呈大致曲柄形。如图1所示,该上端罩部58的构成包括:侧壁60、上壁62以及作为“被嵌合筒部”的被嵌合壁70。
[0058] 侧壁60形成为圆筒状,相对上侧罩部54而言设置于上侧罩部54的径向内侧,并且与支承轴36配置在同轴上。另外,上壁62配置在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将侧壁60的上端与上侧罩部54的上端连结。由此在侧壁60、上壁62以及上侧罩部54之间设置有槽部64,槽部64形成为圆环形,与支承轴36配置在同轴上,并且朝下方开放。在槽部64内插入有支承轴36的支承部40(上端部),上端罩部5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40。由此由上端罩部58覆盖支承部40。
[0059] 另外,将侧壁60的轴心部分做成连通孔66,连通孔66与支承轴36的插通孔38(下侧插通孔38A和中间插通孔38B)连通。另外,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设定为与插通孔38的最小直径尺寸D1相同的尺寸(参照图3)。此外,与插通孔38的最小直径尺寸D1相比,可以将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设定得较大。即,可以将侧壁60的内周面配置于俯视观察(从上方观察)时,相对于下侧插通孔38A的上端而配置在支承轴36的径向外侧。
[0060] 在上端罩部58且在连通孔66的上缘部的整周上设置有作为“排出部”的第一倾斜面68。第一倾斜面68越趋向下方越向连通孔66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此外,第一倾斜面68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圆弧形状。
[0061] 被嵌合壁70设置于上侧罩部54的上方。被嵌合壁7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从上壁62朝上方突出。在上壁62与被嵌合壁70的边界部分形成有第二倾斜面72。第二倾斜面72以越趋向下方越向被嵌合壁70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配置。
[0062] 如图3所示,在马达基座48的车宽度方向外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大致矩形筒状的固定筒74,固定筒74从马达基座48朝上方突出。另外,在马达基座48上且在固定筒74内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76,贯通孔76与外壳44的轴支承孔46配置在同轴上。
[0063] 在固定筒74内固定(保持)有马达78。马达78的构成包括大致矩形筒状的主体部78A和从主体部78A向下方突出的输出轴78B(轴),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旋转。输出轴78B贯通马达基座48的贯通孔76,且输出轴78B插入到外壳44内。在输出轴78B的整周与贯通孔76之间形成有间隙,输出轴78B未轴支承于马达基座48。
[0064] 在输出轴78B上设置有蜗轮80。蜗轮80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蜗轮80内沿着轴心形成有插入孔80A,输出轴78B从上方插入插入孔80A。由此构成为通过输出轴78B旋转能够使蜗轮80与输出轴78B一体地旋转。
[0065] 蜗轮80的上端与马达基座48抵接,由此利用马达基座48可限制(卡止)蜗轮80向上方移动。此外输出轴78B构成为:未插入到插入孔80A的下端,而是允许蜗轮80在输出轴78B与蜗轮80之间相对于输出轴78B向上侧(主体部78A侧)移动。
[0066] 在蜗轮80的下部形成有圆筒状的轴支承部80B,轴支承部80B嵌入外壳44的轴支承孔46。由此轴支承部80B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轴支承孔46,并且利用外壳44的下壁限制(卡止)蜗轮80向下侧移动。
[0067] 在轴支承部80B内形成有插入孔80A的下部,并插入有输出轴78B的下部,轴支承部80B支承于轴支承孔46的轴支承位置与输出轴78B下部插入到插入孔80A下部的插入位置,在蜗轮80以及输出轴78B的轴向上(上下方向)一致(重叠)。由此输出轴78B的下部经由蜗轮80的轴支承部80B而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外壳44(轴支承孔46)。
[0068] 另外,如图4所示,在外壳44内设置有蜗杆轴82。在蜗杆轴82内设置有金属制且为圆轴状的齿轮轴84,齿轮轴84在两端处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外壳44内。在齿轮轴84的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的螺旋齿轮部86(蜗轮齿轮),在齿轮轴84的另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的蜗轮部88。螺旋齿轮部86与蜗轮80的轴向中间部啮合,通过蜗轮80旋转,而使螺旋齿轮部86、齿轮轴84以及蜗轮部88一体地旋转,从而使蜗杆轴82旋转。
[0069] 并且,在外壳44内设置有由金属制成的齿盘90。在齿盘90贯通有支架32的支承轴36,齿盘90与支承轴36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以不能相对于支承轴36旋转的方式被保持。蜗轮部88与齿盘90啮合,通过蜗轮部88旋转,从而蜗轮部88绕齿盘90转动。由此构成为:储存机构30的外壳44以及马达基座48能够与蜗轮部88一体地绕支承轴36转动。
[0070]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罩100构成储存机构30的上部。罩100由树脂(例如,PP(聚丙烯))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容器状,罩100的下面开放。罩100的下端固定于外壳44的上端外周,罩100在覆盖马达78以及马达基座48的状态下关闭外壳44。由此,罩100构成为能够与外壳44一体地绕支承轴36转动。另外,罩10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向下方按压马达基座48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由此马达基座48被夹持在外壳44与罩100之间。
[0071] 在罩100的上壁且在支承轴36的插通孔38以及马达基座48的连通孔66的上方,贯通形成有圆形的开口孔102。开口孔102与插通孔38以及连通孔66配置在同轴上,将开口孔102的直径尺寸D3设定为与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相同的尺寸。
[0072] 如图1所示,在罩100的上壁且在开口孔102的周缘部设置有作为“引导部”的除水壁104。除水壁10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开口孔102的周缘部朝下方突出,除水壁104的内周面与开口孔102的内周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除水壁104的外周面越趋向下方越向开口孔102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除水壁104的内周面的下端与除水壁104的外周面的下端通过除水壁104的前端面(下端面)连结。该除水壁104的前端面配置在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考虑到罩100的成形性而将除水壁104的前端面的厚度尺寸W1设定为例如0.8mm。另外,除水壁104的前端面配置于马达基座48的第一倾斜面68的正上方,将除水壁104的前端面与第一倾斜面68之间的间隙G的最小尺寸G1设定为1mm。
[0073] 另外,在罩100的上壁相对除水壁104而言在开口孔102的径向外侧设置有作为“外筒部”的嵌合壁106。嵌合壁106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罩100的上壁朝下方突出。另外,嵌合壁106的前端部相对于除水壁104的前端面配置在下方,并且将嵌合壁106与除水壁104的前端之间的间隙尺寸G2设定为1mm。
[0074] 此外,嵌合壁106相对被嵌合壁70而言配置在嵌合壁106的径向内侧且在上壁62的上方,在嵌合壁106与被嵌合壁70在嵌合壁106的径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嵌合壁106与被嵌合壁70嵌合。由此在罩100与马达基座48之间形成有空间S。
[0075] 此外,在罩100的上壁且在开口孔102的周缘部设置有作为“防止浸入筒部”的防止浸入壁108。防止浸入壁108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开口孔102的周缘部朝上方突出,防止浸入壁108的内周面与开口孔102的内周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0076] 并且,如图3所示,在支承轴36的插通孔38内、马达基座48的连通孔66内以及罩100的开口孔102内配置有电线束110(线)。电线束110构成为:将车辆侧的电力供给装置(省略图示)与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基板(省略图示)连接,并利用电线束110向马达78供给电力。另外,将上下方向的防止浸入壁108的上端(前端)与除水壁104的下端(前端)之间的尺寸H设定为,比插通孔38的最小直径尺寸D1以及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开口孔102的直径尺寸D3与电线束110的直径尺寸D4之差大。
[0077] 其中,如上所述,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转动体43(外壳44以及罩100)连结,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能够与转动体43(外壳44以及罩100)一体地绕支承轴36转动。因此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向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外壳44以及罩100一体地向车辆后侧并且向车宽度方向内侧转动。由此将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储存于储存位置。另一方面,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外壳44以及罩100一体地向使用位置转动。
[0078]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79] 在以上的结构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中,在储存机构30中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旋转,由此使蜗轮80与输出轴78B一体地旋转,从而使蜗杆轴82旋转(螺旋齿轮部86、齿轮轴84以及蜗轮部88一体旋转)。由此,通过使蜗轮部88绕齿盘90转动,而使外壳44以及罩100与蜗轮部88一体地绕支承轴36转动,从而使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外壳44以及罩100一体地转动。
[0080] 因此,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向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外壳44以及罩100一体地向储存位置转动。另一方面,通过马达78驱动而使输出轴78B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保护盖18以及外后视镜20与外壳44一体地向使用位置转动。
[0081] 然而,在高压洗车时等水等液体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后,有时该液体会从罩100的开口孔102的上方流入(浸入)到开口孔102内。
[0082] 其中,在罩100的开口孔102的周缘部设置有除水壁104,并且在除水壁104的下方分离地配置有第一倾斜面68。
[0083] 因此,在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流入(浸入)到罩100的开口孔102内的情况下,该液体会沿着除水壁104流向下方。然后该液体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并从除水壁104的前端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的液体沿着第一倾斜面68向连通孔66流出。由此液体经由连通孔66以及插通孔38向支架32的下方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支承轴36的上方的罩100(转动体43)与马达基座48之间积存。
[0084] 另外,除水壁104沿着开口孔102的周缘形成为筒状,并从罩100的上壁朝下方突出。由此在液体流入(浸入)开口孔102内的情况下,液体会沿着除水壁104的突出方向流动,因此能够使液体可靠地流向下方。
[0085] 此外,在上端罩部58的连通孔66的上缘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面68,第一倾斜面68越趋向下方越向连通孔66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液体容易地排出到连通孔66。
[0086] 另外,除水壁104的外周面以越趋向下方越向开口孔102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沿着除水壁104流向下方的液体在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后浸入除水壁104的外周面侧。另外,假设液体浸入除水壁104的外周面侧而在除水壁104的外周面附着有液体后,附着于除水壁104的外周面的液体沿着除水壁104的外周面流向下方。然后该液体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并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由此能够使沿着除水壁104流动的液体可靠地落到第一倾斜面68。
[0087] 此外,罩100的嵌合壁106相对除水壁104而言在开口孔102的径向外侧从罩100朝下方突出,并且配置在上端罩部58的上方。由此,假设在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后的液体浸入到除水壁104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嵌合壁106阻挡该液体,并使该液体落到上端罩部58的上壁62上。
[0088] 另外,第一倾斜面68相对嵌合壁106的前端而言配置在下方。因此通过将落到上端罩部58的上壁62上的液体从第一倾斜面68向连通孔66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嵌合壁106的前端浸泡在落到上端罩部58上的液体中。由此能够抑制落到上端罩部58上的液体再次到达嵌合壁106。
[0089] 此外,在上端罩部58设置有被嵌合壁70。并且在被嵌合壁70与嵌合壁106在嵌合壁106的径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被嵌合壁70与嵌合壁106嵌合。由此,假设液体从除水壁104与第一倾斜面68之间浸入到嵌合壁106的空间S内后,利用嵌合壁106和被嵌合壁70能够抑制该液体浸入罩100内。
[0090] 另外,将除水壁104的前端面与第一倾斜面68之间的间隙G的最小尺寸G1设定为1mm。另外马达基座48由POM制成,罩100由PP制成。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沿着除水壁104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后产生毛细管现象。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沿着除水壁104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浸入到空间S内,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空间S内积存。
[0091] 此外,在罩100的上壁设置有防止浸入壁108,防止浸入壁108从开口孔102的周缘部朝上方突出。因此利用防止浸入壁108例如能够阻挡附着于罩100的上壁的液体向开口孔102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流入(浸入)开口孔102内。
[0092] 另外,将嵌合壁106与除水壁104的前端之间的间隙尺寸G2设定为1mm。因此能够抑制沿着除水壁104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在除水壁104与嵌合壁106之间因表面张力而向上方上升。由此能够使沿着除水壁104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更可靠地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
[0093] 并且,将防止浸入壁108的上端(前端)与除水壁104的下端(前端)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设定为,比插通孔38的最小直径尺寸D1以及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开口孔102的直径尺寸D3与电线束110的直径尺寸D4之差大。因此能够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相对于开口孔102从斜上方浸入开口孔102内。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向开口孔102内浸入。
[0094] 另外,将插通孔38的最小直径尺寸D1的直径尺寸、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以及开口孔102的直径尺寸D3设定为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对配置在插通孔38、连通孔66以及开口孔102内的电线束110的插入性造成影响,并且能够抑制在液体在罩100与马达基座48之间积存。
[0095] (第二实施方式)
[0096] 在图5中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200所使用的储存机构30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方面不同。
[0097] 如该图所示,在马达基座48的上端罩部58上且在连通孔66的上缘部整周,设置有截面呈大致梯形的凸部202。凸部202相对于上壁62而朝上方突出,将凸部202的内周面设为第一倾斜面68。即,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面68配置在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面68靠上方。另外,在凸部202与被嵌合壁70之间设置有基座侧槽部206,基座侧槽部206配置在嵌合壁106的正下方。
[0098] 其中,在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流入罩100的开口孔102内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液体沿着除水壁104流向下方。然后该液体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并从除水壁104的前端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的液体沿着第一倾斜面68向连通孔66流出。
[0099] 另外,假设在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浸入到除水壁104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该液体被嵌合壁106阻挡而落到基座侧槽部206内。
[0100] 并且,由于第一倾斜面68相对于嵌合壁106的前端配置在下方,所以落到基座侧槽部206内的液体从第一倾斜面68向连通孔66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嵌合壁106的前端浸泡在落到基座侧槽部206内的液体中。由此能够抑制落到上端罩部58的液体再次到达嵌合壁106。
[0101] 根据以上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也可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02]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基座48的上端罩部58设置有凸部202。因此能够增厚马达基座48的第一倾斜面68与槽部64之间的厚度。由此能够确保马达基座48的上端罩部58的强度,并且能够在上端罩部58设置第一倾斜面68。
[0103] (第三实施方式)
[0104] 图6中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300所使用的储存机构30的一分部放大后的纵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30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下方面不同。
[0105] 如该图所示,罩100的除水壁104的前端部(下端部)朝开口孔102的径向内侧弯曲。即,俯视观察时,除水壁104的前端相对于连通孔66的内周面配置在连通孔66的径向内侧。
[0106] 其中,在浸入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内的液体流入罩100的开口孔102内的情况下,该液体沿着除水壁104流向下方。然后该液体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并从除水壁104的前端直接落到插通孔38内。由此能够将沿着除水壁104流向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直接向插通孔38排出。
[0107]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除水壁104的前端配置在第一倾斜面68的正上方。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除水壁104的前端相对于第一倾斜面68配置在连通孔66的径向内侧。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开口孔102的直径尺寸D3设为比连通孔66的直径尺寸D2小,从而将除水壁104的前端相对于第一倾斜面68配置在连通孔66的径向内侧。
[0108]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除水壁104的外周面越趋向下方越向开口孔102的径向内侧倾斜地配置。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除水壁104的外周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0109] 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除水壁104的前端面的厚度尺寸W设定为0.8mm,但该厚度尺寸W能够任意地设定。特别是通过缩小厚度尺寸W,能够使沿着除水壁104到达除水壁104的前端的液体容易地落到第一倾斜面68上。另外,还可以省略除水壁104的前端面。即,可以将除水壁104的内周面的下端与除水壁104的外周面的下端连接。
[011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除水壁104的前端面与第一倾斜面68之间的间隙G的最小尺寸G1设定为1mm,但间隙G的最小尺寸G1能够任意地设定。即,考虑罩100以及马达基座48的材料,只要在除水壁104的前端面与第一倾斜面68之间设置不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间隙G即可。
[0111]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嵌合壁106与除水壁104的先端之间的间隙尺寸G2设定为1mm,但该间隙尺寸G2能够任意地设定。即,只要将间隙尺寸G2设定为能够抑制在除水壁104与嵌合壁106之间液体因表面张力而向上方上升即可。
[0112]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除水壁104形成为圆筒状,但除水壁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除水壁的截面形成为环状的多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