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10387493.5

文献号 : CN10312387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许建士陈基煌周瑞崇林奇成

申请人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按键,包括壳体、键帽以及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于壳体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壳体可转动地连接。壳体与键帽二者的其中之一具有第一磁性区,且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其中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因此,本发明的按键不需安装现有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壳体;

键帽;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键帽之间,且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键帽二者的其中之一具有第一磁性区,且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所述键帽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时,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板,且所述底板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框架以及底板,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框架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键帽及所述壳体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

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12.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底板;

键帽,所述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键帽之间,且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底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所述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磁性区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键帽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远离时,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键帽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17.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

键帽;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键帽之间,且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底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所述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磁性区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键帽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远离时,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还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所述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键帽,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点部,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V字形结构中,所述第一端点部与所述第二端点部之间夹角大于90度。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顶点部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底板有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部被局限在所述连接座中,使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

26.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底板;

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框架具有第一磁性区;

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键帽之间,且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底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所述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磁性区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键帽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所述第二磁性区与所述第一磁性区远离时,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帽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部是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动部是U形槽,所述板状结构插设于所述U形槽中,使得所述板状结构的第一边缘抵接于所述U形槽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当所述外力按压于所述键帽上对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位置时,所述第二边缘下压所述第一边缘,使得所述第二支撑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件,以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区包括第一子磁性区以及第二子磁性区,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相对二侧,所述支撑装置上对应所述第一子磁性区与所述第二子磁性区处具有所述第二磁性区。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框架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34.如权利要求12或2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所述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点部,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V字形结构中,所述第一端点部与所述第二端点部之间夹角大于90度。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点部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底板有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部被局限在所述连接座中,使所述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

37.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磁性件及孔洞,所述磁性件容纳于所述孔洞中;

键帽;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键帽之间,且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底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支撑装置具有导磁性材料,所述导磁性材料的位置对应所述磁性件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键帽未被按压时,所述导磁性材料与所述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所述导磁性材料与所述磁性件远离时,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磁性件与所述导磁性材料靠近,使得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导磁性材料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导磁性材料远离所述磁性件,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性件及所述导磁性材料磁吸,所述导磁性材料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导磁性材料靠近所述磁性件,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导磁性材料,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磁性件,所述磁性件及所述导磁性材料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磁性件及所述导磁性材料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磁性件及所述导磁性材料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说明书 :

按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的按键。

背景技术

[0002]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是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只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0003] 请参考图1,图1是现有技术的按键1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按键1包括底板10、键帽12、电路板14、支撑装置16以及弹性件18。电路板14设置于底板10上。支撑装置16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用以支撑键帽12。弹性件18也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当键帽12被使用者按压后,弹性件18提供键帽12弹性回复力,使键帽12可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由于弹性件18往往是橡胶制成,橡胶于长期使用下会有疲劳状况,进而使按键1的使用寿命减短。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按键,其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
[0005] 本发明的按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按键包括壳体、键帽以及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于壳体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壳体可转动地连接。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壳体与键帽二者的其中之一具有第一磁性区,且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其中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
[0007] 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0008] 所述键帽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09]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且所述底板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
[0010]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11] 所述壳体还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0012] 所述壳体包括框架以及底板,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框架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区。
[0013]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14] 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0015]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0016]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键帽及所述壳体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与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17]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按键包括底板、键帽以及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底板可转动地连接。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远离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
[0018]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19]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0020]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键帽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21] 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0022]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按键包括底板、键帽以及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底板可转动地连接。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远离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
[0023] 所述按键还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键帽设置于所述框架中且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0024]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25]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0026]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底板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27] 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0028]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所述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键帽,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点部,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29] 所述V字形结构中,所述第一端点部与所述第二端点部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030] 所述中段顶点部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底板有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部被局限在所述连接座中,使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
[0031]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按键包括底板、框架、键帽以及支撑装置。框架设置于底板上。键帽设置于框架中。支撑装置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底板可转动地连接。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框架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远离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
[0032] 所述键帽与所述框架以可挠性材料连结。
[0033]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且所述第二连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以在所述键帽被按压或所述外力被释放时,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0034] 所述第一连动部是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连动部是U形槽,所述板状结构插设于所述U形槽中,使得所述板状结构的第一边缘抵接于所述U形槽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当所述外力按压于所述键帽上对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位置时,所述第二边缘下压所述第一边缘,使得所述第二支撑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件,以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
[0035]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键帽,当所述键帽被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二磁性区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所述第二磁性区带动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36] 所述第一磁性区包括第一子磁性区以及第二子磁性区,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相对二侧,所述支撑装置上对应所述第一子磁性区与所述第二子磁性区处具有所述第二磁性区。
[0037]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所述第二磁性区,所述框架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区,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之间的所述磁吸力,使所述键帽维持于所述未按压位置;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所述磁吸力减弱,而可让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磁吸力使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38] 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是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另一是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0039]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所述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点部,当所述键帽被所述外力按压,且所述外力足够克服所述磁吸力时,所述支撑装置以所述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所述第二磁性区远离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所述按压位置;当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第一磁性区及所述第二磁性区磁吸,使所述第二磁性区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区,且所述键帽伴随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按压位置移动回所述未按压位置。
[0040] 所述V字形结构中,所述第一端点部与所述第二端点部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041]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按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第一磁性区选择性地设置于壳体(壳体可以是底板或底板与框架的组合)与键帽二者的其中之一上,且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其中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可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现有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42] 图1是现有技术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
[0043]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0044] 图3是图2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0045] 图4是图2中的按键沿A-A线的剖面图。
[0046] 图5是图3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0047]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0048] 图7是图6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0049] 图8是图6中的按键沿B-B线的剖面图。
[0050] 图9是图7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0051]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0052] 图11是图10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0053] 图12是图10中的按键沿C-C线的剖面图。
[0054] 图13是图12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0055] 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0056] 图15是图14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0057] 图16是图14中的按键沿D-D线的剖面图。
[0058] 图17是图16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0059] 图1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0060] 图19是图18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0061] 图20是图18中的按键沿E-E线的剖面图。
[0062] 图21是图20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0063]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64] 1、2、3、4、5、按键 10、20、30、40、底板
[0065] 6 50、60
[0066] 12、22、32、42、键帽 14、28、38、48、电路板
[0067] 52、62 58、68
[0068] 16、24、34、44、支撑装置 18 弹性件
[0069] 54、64
[0070] 26、36、410、第一磁性区 31、41、51、61 框架
[0071] 56、66
[0072] 39、49、59 可挠性材料 200、220、300、连接座
[0073] 400、500、600、
[0074] 620
[0075] 240、340、440、第一支撑件 242、342、442、第二支撑件[0076] 540、640 542、642
[0077] 244、344、46、第二磁性区 2400、3400、第一连接部
[0078] 544、644 4400、5400、
[0079] 6400
[0080] 2420、3420、第二连接部 2404、3404、第一连动部
[0081] 4420、5420、 4404、5404、
[0082] 6420 6404
[0083] 2424、3424、第二连动部 3406、3426、触发部
[0084] 4424、5424、4406、5406、
[0085] 6424 5426、6426
[0086] E1 第一边缘 E2 第二边缘
[0087] A-A、B-B、 剖面线
[0088] C-C、D-D、E-E

具体实施方式

[0089] 请参考图2至图5,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2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图4是图2中的按键2沿A-A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3中的键帽2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2至图5所示,按键2包括底板20、键帽22、支撑装置24以及电路板28。于此实施例中,底板20就是按键2的壳体。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28可以是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0090] 支撑装置24设置于底板20与键帽2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22及底板20可转动地连接。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4可包括第一支撑件240以及第二支撑件242。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端点部)2400以及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其中第一连接部2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20,且第二连接部2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22。于本实施例中,
[0091] 第一连接部2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20的连接座200,且第二连接部2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22的连接座220,但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2400被局限在连接座200中,使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底板20。因此,键帽22可伴随支撑装置24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与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240具有第一连动部2404,且第二支撑件242具有第二连动部2424。第一连动部2404与第二支撑件
2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2424与第一支撑件240抵接,以在键帽2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产生连动。
[0092] 键帽22具有第一磁性区26,支撑装置24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端点部)244,且第一磁性区26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244的位置。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244的其中之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244的其中另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6可以是磁性件,且第二磁性区244可以是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2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6与第二磁性区244皆可以是磁铁。
[0093] 当键帽2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244与第一磁性区26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当键帽22被外力按压,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244与第一磁性区26远离时,第二磁性区244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为支点转动,以使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26与第二磁性区244靠近,第二磁性区244带动支撑装置24的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为支点转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当键帽22被按压而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240的第一连动部2404和/或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连动部2424触发电路板2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0094] 请参考图4,第一支撑件240呈V字形结构,第一支撑件240具有第一端点部2400以及第二端点部244,第一端点部2400与第二端点部244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095] 请参考图6至图9,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3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的按键3的爆炸图,图8是图6中的按键3沿B-B线的剖面图,图9是图7中的键帽3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6至图9所示,按键3包括底板30、框架31、键帽32、支撑装置34以及电路板38。于此实施例中,底板30与框架31的组合就是按键3的壳体。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38可以是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0096] 框架31设置于底板30上,且键帽32设置于框架31中。于此实施例中,键帽32与框架31可以可挠性材料39连结。支撑装置34设置于底板30与键帽3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32及底板30可转动地连接。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34可包括第一支撑件340以及第二支撑件342。支撑装置34的第一支撑件340与第二支撑件342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中段顶点部)3400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端点部)3420,其中第一连接部3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30,且第二连接部3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3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30的连接座300,且第二连接部3420以抵接的方式可转动地连接键帽32,但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3400被局限在连接座300中,使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底板30。因此,键帽32可伴随支撑装置34于未按压位置(如图8所示)与按压位置(如图9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340具有第一连动部3404,且第二支撑件342具有第二连动部3424。第一连动部3404与第二支撑件3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3424与第一支撑件340抵接,以在键帽3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340与第二支撑件342产生连动。
[0097] 底板30具有第一磁性区36,支撑装置34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端点部)344,且第一磁性区36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344的位置。第一磁性区36及第二磁性区344的其中之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36及第二磁性区344的其中另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36可以是磁性件,且第二磁性区344可以是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3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36与第二磁性区344皆可以是磁铁。
[0098] 当键帽3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344与第一磁性区36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3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8所示)。当键帽32被外力按压,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344与第一磁性区36远离时,第二磁性区344以第一连接部(中段顶点部)3400为支点转动,以使键帽32伴随支撑装置3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9所示)。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36与第二磁性区344靠近,第二磁性区344带动支撑装置34的第一支撑件340与第二支撑件342分别以第一连接部(中段顶点部)3400为支点转动,使得键帽32伴随支撑装置34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如图9所示,当键帽32被按压而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340的触发部3406与第二支撑件342的触发部3426触发电路板3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0099] 请参考图8,第一支撑件340呈V字形结构,第一支撑件340具有第一端点部3420以及第二端点部344,第一端点部3420与第二端点部344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100] 此外,如图7至图9所示,底板30与电路板38可分别具有对应的孔洞,因此,本发明可将作为第一磁性区36的磁性件容纳于底板30与电路板38的孔洞中,以使支撑装置34上作为第二磁性区344的导磁性材料的位置对应作为第一磁性区36的磁性件的位置。需说明的是,作为第一磁性区36的磁性件与作为第二磁性区344的导磁性材料的作用原理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0101] 请参考图10至图13,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4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中的按键4的爆炸图,图12是图10中的按键4沿C-C线的剖面图,图13是图12中的键帽4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10至图13所示,按键4包括底板40、框架41、键帽42、支撑装置44以及电路板48。于此实施例中,底板40与框架41的组合就是按键4的壳体。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48可以是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0102] 框架41设置于底板40上,且键帽42设置于框架41中。于此实施例中,键帽42与框架41可以可挠性材料49连结。支撑装置44设置于底板40与键帽4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42及底板40可转动地连接。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44可包括第一支撑件440以及第二支撑件442。支撑装置44的第一支撑件440与第二支撑件442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4400以及第二连接部4420,其中第一连接部4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40,且第二连接部4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4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40的连接座400,且第二连接部4420以抵接的方式可转动地连接键帽42,但不以此为限。因此,键帽
42可伴随支撑装置44于未按压位置(如图12所示)与按压位置(如图13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440具有第一连动部4404,且第二支撑件442具有第二连动部4424。
第一连动部4404与第二支撑件4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4424与第一支撑件440抵接,以在键帽4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440与第二支撑件442产生连动。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动部4404是板状结构,且第二连动部4424是U形槽,其中板状结构插设于U形槽中,使得板状结构的第一边缘E1抵接于U形槽的第二边缘E2。
[0103] 框架41具有第一磁性区410,支撑装置44的第一支撑件440具有第二磁性区46,且第一磁性区410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46的位置。第一磁性区410及第二磁性区46的其中之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410及第二磁性区46的其中另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区46可以是磁性件,且第一磁性区410可以是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4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410与第二磁性区46皆可以是磁铁。
[0104] 当键帽4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46与第一磁性区410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4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12所示)。当键帽42被外力按压于键帽42上对应第一支撑件440的位置,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46与第一磁性区410远离时,键帽42伴随支撑装置4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13所示)。当键帽42被外力按压于键帽42上对应第二支撑件442的位置,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时,第二边缘E2下压第一边缘E1,使得第二支撑件442带动第一支撑件440,以使第二磁性区46远离第一磁性区410,从而使键帽42伴随支撑装置4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13所示)。
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410与第二磁性区46靠近,使得键帽42伴随支撑装置
44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如图13所示,当键帽42被按压而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440的触发部4406触发电路板4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0105] 请参考图14至图17,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5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中的按键5的爆炸图,图16是图14中的按键5沿D-D线的剖面图,图17是图16中的键帽5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14至图17所示,按键5包括底板50、框架51、键帽52、支撑装置54以及电路板58。于此实施例中,底板50与框架51的组合就是按键5的壳体。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58可以是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0106] 框架51设置于底板50上,且键帽52设置于框架51中。于此实施例中,键帽52与框架51可以可挠性材料59连结。支撑装置54设置于底板50与键帽5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52及底板50可转动地连接。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54可包括第一支撑件540以及第二支撑件542。支撑装置54的第一支撑件540与第二支撑件542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端点部)5400以及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5420,其中第一连接部5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50,且第二连接部5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5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50的连接座500,且第二连接部5420以抵接的方式可转动地连接键帽52,但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5400被局限在连接座500中,使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底板50。因此,键帽52可伴随支撑装置54于未按压位置(如图16所示)与按压位置(如图17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540具有第一连动部5404,且第二支撑件542具有第二连动部5424。第一连动部5404与第二支撑件5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5424与第一支撑件540抵接,以在键帽5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540与第二支撑件542产生连动。
[0107] 框架51具有第一磁性区56,支撑装置54的第二支撑件542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端点部)544,且第一磁性区56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544的位置。第一磁性区56及第二磁性区544的其中之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56及第二磁性区544的其中另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56可以是磁性件,且第二磁性区544可以是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5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56与第二磁性区544皆可以是磁铁。
[0108] 当键帽5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544与第一磁性区56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5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16所示)。当键帽52被外力按压,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544与第一磁性区56远离时,第二磁性区544以第一连接部5400为支点转动,以使键帽52伴随支撑装置5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17所示)。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56与第二磁性区544靠近,第二磁性区544带动支撑装置54的第一支撑件540与第二支撑件542分别以第一连接部5400为支点转动,使得键帽52伴随支撑装置54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如图17所示,当键帽52被按压而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540的触发部5406与第二支撑件542的触发部5426触发电路板5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0109] 请参考图16,第一支撑件540呈V字形结构,第一支撑件540具有第一端点部5400以及第二端点部544,第一端点部5400与第二端点部544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110] 请参考图18至图21,图1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6的立体图,图19是图18中的按键6的爆炸图,图20是图18中的按键6沿E-E线的剖面图,图21是图20中的键帽6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18至图21所示,按键6包括底板60、框架61、键帽62、支撑装置64以及电路板68。于此实施例中,底板60与框架61的组合就是按键6的壳体。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68可以是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0111] 框架61设置于底板60上,且键帽62设置于框架61中。支撑装置64设置于底板60与键帽6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62及底板60可转动地连接。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64可包括第一支撑件640以及第二支撑件642。支撑装置64的第一支撑件640与第二支撑件642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端点部)6400以及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6420,其中第一连接部6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60,且第二连接部6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6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60的连接座600,且第二连接部6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62的连接座620,但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6400被局限在连接座
600中,使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底板60。因此,键帽62可伴随支撑装置64于未按压位置(如图20所示)与按压位置(如图21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640具有第一连动部6404,且第二支撑件642具有第二连动部6424。第一连动部6404与第二支撑件6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6424与第一支撑件640抵接,以在键帽6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640与第二支撑件642产生连动。
[0112] 框架61具有第一磁性区66,且第一磁性区66包括第一子磁性区660以及第二子磁性区662,设置于框架61上的相对二侧。支撑装置64的第一支撑件640以及第二支撑件642上对应第一子磁性区660与第二子磁性区662分别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端点部)644。
第一磁性区66及第二磁性区644的其中之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66及第二磁性区644的其中另一可以是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66可以是磁性件,且第二磁性区644可以是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6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66与第二磁性区644皆可以是磁铁。
[0113] 当键帽6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644与第一子磁性区660、第二子磁性区662的磁吸力,使键帽6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20所示)。当键帽62被外力按压,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644与第一磁性区66远离时,第二磁性区644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6420为支点转动,键帽62伴随支撑装置64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如图21所示)。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66与第二磁性区644靠近,第二磁性区644带动支撑装置64的第一支撑件640与第二支撑件642分别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6420为支点转动,使得键帽62伴随支撑装置64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如图21所示,当键帽62被按压而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二支撑件642的触发部6426触发电路板6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0114] 请参考图20,第一支撑件640呈V字形结构,第一支撑件640具有第一端点部6400及第二端点部644,第一端点部6400与第二端点部644之间夹角大于90度。
[0115]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按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第一磁性区选择性地设置于壳体(壳体可以是底板或底板与框架的组合)与键帽二者的其中之一上,且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其中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可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现有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01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