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555070.4

文献号 : CN10312768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贺光伟

申请人 : 贺光伟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包括由上方横梁(102)、下方横梁(103)、前置倒T型支架(104)、后置方形支架(105)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共同组成的支撑架(1),还包括设置在前置倒T型支架(104)上的手臂拉力转动器(3)、设置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的承重板(2)、设置在上方横梁(102)中间位置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后部位置的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设置在下方横梁(103)上的倒梯形架(7)和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前部位置上的入水点标志杆(4)。本发明采用由上板、弹簧和下部滑动板组合而成的承重板支撑人体躯干主要部分,通过手臂拉力转动器的设置、腿部悬吊拉力器的变换和手部入水标志杆的利用,能使学习者充分体验四种不同泳姿中的身体姿态变化,强化其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整体协调性,有效解决了游泳技术教学与训练的重难点问题,本装置也可以用于游泳中的专项素质如力量的专门训练。

权利要求 :

1.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包括由上方横梁(102)、下方横梁(103)、前置倒T型支架(104)、后置方形支架(105)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共同组成的支撑架(1),其中,中部悬空弧形梁(101)近地端与支撑架(1)的下方横梁(103)后端相连,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另一端悬空,悬空的末端部分近似水平且设置有平直的滑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前置倒T型支架(104)上的手臂拉力转动器(3)、设置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的承重板(2)、设置在上方横梁(102)中间位置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后部位置的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和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前部位置上的入水点标志杆(4),上方横梁(102)上有三段中空的平直滑槽,分布于上方横梁(102)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用于安装入水点标志杆(4)、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和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置倒T型支架(104)由小方形框架和处于小方形框架平面中间的支柱(114)共同组成,小方形框架包括两侧短立柱(124)、下方横梁(134)和上方横轴(144),小方形框架上方横轴(144)沿水平方向穿过中间支柱(114)偏下方位置的圆孔且两端置于两侧短立柱(124)上端的圆孔中,小方形框架下方横梁(134)的中心部位与中间支柱(114)的近地端相连;手臂拉力转动器(3)包括内侧方形架(302)、外侧三角形架(301)、钢丝绳(306)、弹簧(305)和两根橡胶拉力带(303)及两个套环(304),内侧方形架(302)和外侧三角形架(301)相交的两个端点设有供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上方横轴(144)穿过的圆孔,两者共用上方横轴(144)为一公共边,内侧方形架(302)和外侧三角形架(301)形成的两个平面成固定的钝角角度且二 者能够绕着上方横轴(144)上下转动,外侧三角形架(301)靠外侧的端点处固定两根细钢丝绳的一端,其中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上部横梁(102)前端的弹簧(305)相连,另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数个滑轮最终与承重板(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均由滑块、两根拉力带和两个套环组成,两根拉力带的一端均与滑块相连,两根拉力带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套环相连,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均通过滑块与支撑架(1)上方横梁(102)上的滑槽相配合而安装在上方横梁(1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与上方横梁(102)中部的滑槽配合,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与上方横梁(102)后部的滑槽配合,腿部悬吊拉力器的滑块能够在上方横梁(102)的滑槽上滑动,也能通过螺栓结构将滑块固定于上方横梁(102)的滑槽的某个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下方横梁(103)上的倒梯形架(7),倒梯形架(7)呈无底开口式形状,由两根长度相同的侧边支柱(701、702)和顶部横杆(703)组成,顶部横杆(703)倒置于底部、两根侧边支柱沿顶部横杆(703)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侧边支柱一端与顶部横杆末端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从而形成无底开口式倒梯形,倒梯形架(7)的两根侧边支柱的另一端也分别有一孔,分别用于固定两根拉力带(704)的一端,该拉力带(704)将倒梯形架(7)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套环(503)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架(1)的下方横梁(103)中部偏后端处设置有多个等距的螺丝孔(113), 倒梯形架(7)的顶部横杆(703)中间设有螺丝孔(705),该螺丝孔(705)通过与下方横梁(103)上的螺丝孔(113)配合以实现倒梯形架(7)在下方横梁(103)上的不同位置的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倒梯形架(7)可根据使用者的腿长调整其两根侧边支柱向外侧张开的角度并能通过螺栓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承重板(2)由上板(201)、下部的滑动板(203)、滚轴(204)和弹簧(202)组成,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相对的靠内侧的那一面中部均设置有较浅的弧形凹槽,供安置滚轴(204),在上板(201)和滑动板(203)之间、在滚轴(204)两边对称设置有偶数个弹簧,承重板的下部的滑动板(203)能够沿着中部悬空弧形梁(101)平直部分前后滑动,也能够固定在带滑槽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平直部分;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第二腿部 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分别和承重板(2)的滑动板(203)通过滑轮和细钢丝绳相连,能使使用者腿部随承重板(2)的滑动板(203)的前后移动而上下联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滚轴纵向中心线与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的纵向垂直或平行从而形成承重板I或承重板II。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入水点标志杆(4)由滑块(401)、悬垂杆(402)、短横杆(403)、两根标志杆(404)及两根橡胶棒(405)组成;悬垂杆(402)上端固定在滑块(401)下方,悬垂杆(402)下端固定在短横杆(403)中部,短横杆(403)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标志杆(404)连接,两根标志杆(404)的下端部分套入长约30厘米的软橡胶材料做成的橡胶棒(405);入水点标志杆(4) 的滑块(401)与上方横梁(102)前部的滑槽配合以使入水点标志杆(4)安装在上方横梁(102)的前部位置,可根据使用者的肩宽调节两根标志杆间的距离,同时根据使用者的臂长利用滑块来对标志杆(4)在上方横梁(102)上所处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并能利用螺栓将滑块(401)固定在上方横梁(102)上的某一位置。

说明书 :

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体育运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游泳教学训练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陆上进行游泳教学训练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游泳是一项技术动作极其复杂的运动项目。在专业游泳技术教学与训练中,身体姿态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技术动作的效率,影响游泳速度的快慢,而控制身体姿态的关键在于对身体躯干尤其是腰腹的控制,不同的泳姿下,身体前进过程中的躯干动作是不同的。同时游泳中的打腿是靠腰部发力,进而大腿带动小腿运动。因此,手腿与躯干的协调配合是掌握游泳技术的关键,也是游泳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重难点问题。
[0003]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游泳练习器械不能同时进行四种泳姿的技术动作练习,且练习者在使用这些器械的过程中,无法体验不同泳姿下整个身体姿态的动态变化,无法高度模仿水中人体躯干的运动过程,不能真正有效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完整性和协调性及其节奏感。

发明内容

[0004]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是一种包括承重板、手臂拉力转动器和腿部悬吊拉力器的联动装置,既能使人体躯干水平方向前后行进、前升后降、前降后升、左右可接近45°转动,又能使手腿同时比较准确、协调运动。本发明主要用于陆上游泳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整体协调性练习,也可以用于陆上专项力量素质练习;既适用于大中小学日常游泳教学和专业游泳培训机构的陆上游泳技术动作训练,也适用于普通游泳爱好者游泳技术学习。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套能模拟比较完整的游泳技术动作尤其是不同泳姿身体姿态、划水动作和打腿动作动态变化过程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带滑槽的中悬空弧形梁平直部分上通过滚动轴和弹簧连接起来的的承重板,设置在前置倒T型支架上能随承重板滑动而转动的手臂拉力转动器,设置在下方横梁上的倒梯形架以及设置在带滑槽上方横梁上的既可变换位置和方向又可固定的腿部悬吊拉力器。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包括由上方横梁、下方横梁、前置倒T型支架、后置方形支架和中部悬空弧形梁共同组成的支撑架,其中,中部悬空弧形梁近地端与支撑架的下方横梁后端相连,中部悬空弧形梁的另一端悬空,悬空的末端部分近似水平且设置有平直的滑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前置倒T型支架上的手臂拉力转动器、设置在中部悬空弧形梁上的承重板、设置在上方横梁中间位置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设置在上方横梁后部位置的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和设置在上方横梁前部位置上的入水点标志杆,上方横梁上有三段中空的平直滑槽,分布于上方横梁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用于安装入水点标志杆、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和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
[0007] 进一步的,前置倒T型支架由小方形框架和处于小方形框架平面中间的支柱共同组成,小方形框架包括两侧短立柱、下方横梁和上方横轴,小方形框架上方横轴沿水平方向穿过中间支柱偏下方位置的圆孔且两端置于两侧短立柱上端的圆孔中,小方形框架下方横梁的中心部位与中间支柱的近地端相连;手臂拉力转动器包括内侧方形架、外侧三角形架、钢丝绳、弹簧和两根橡胶拉力带及两个套环,内侧方形架和外侧三角形架相交的两个端点设有供前置倒T型支架的上方横轴穿过的圆孔,两者共用上方横轴为一公共边,内侧方形架和外侧三角形架形成的两个平面成固定的钝角角度且二者能够绕着上方横轴上下转动,外侧三角形架靠外侧的端点处固定两根细钢丝绳的一端,其中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上部横梁前端的弹簧相连,另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数个滑轮最终与承重板相连。
[0008] 进一步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均由滑块、两根拉力带和两个套环组成,两根拉力带的一端均与滑块相连,两根拉力带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套环相连,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均通过滑块与支撑架上方横梁上的滑槽相配合而安装在上方横梁上。
[0009] 进一步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的滑块与上方横梁中部的滑槽配合,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的滑块与上方横梁后部的滑槽配合,腿部悬吊拉力器的滑块能够在上方横梁的滑槽上滑动,也能通过螺栓结构将滑块固定于上方横梁的滑槽的某个位置。
[0010]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下方横梁上的倒梯形架,倒梯形架呈无底开口式形状,由两根长度相同的侧边支柱和顶部横杆组成,顶部横杆倒置于底部、两根侧边支柱沿顶部横杆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侧边支柱一端与顶部横杆末端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从而形成无底开口式倒梯形,倒梯形架的两根侧边支柱的另一端也分别有一孔,分别用于固定两根拉力带的一端,该拉力带将倒梯形架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的套环相连接。
[0011] 进一步的,在支撑架的下方横梁中部偏后端处设置有多个等距的螺丝孔,倒梯形架的顶部横杆中间设有螺丝孔,该螺丝孔通过与下方横梁上的螺丝孔配合以实现倒梯形架在下方横梁上的不同位置的安装。
[0012] 进一步的,倒梯形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腿长调整其两根侧边支柱向外侧张开的角度并能通过螺栓固定。
[0013] 进一步的,承重板由上板、下部的滑动板、滚轴和弹簧组成,上板和滑动板相对的靠内侧的那一面中部均设置有较浅的弧形凹槽,供安置滚轴,在上板和滑动板之间、在滚轴两边对称设置有偶数个弹簧,承重板的下部的滑动板既能够沿着中部悬空弧形梁平直部分前后滑动,也能够固定在带滑槽中部悬空弧形梁平直部分;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的滑块分别和承重板的滑动板通过滑轮和细钢丝绳相连,能使使用者腿部随承重板的滑动板的前后移动而上下联动。
[0014] 进一步的,滚轴纵向中心线与上板和滑动板的纵向垂直或平行从而形成承重板I或承重板II。
[0015] 进一步的,入水点标志杆由滑块、悬垂杆、短横杆、两根标志杆及两根橡胶棒组成;悬垂杆上端固定在滑块下方,悬垂杆下端固定在短横杆中部,短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标志杆连接,两根标志杆的下端部分套入长约30公分的软橡胶材料做成的橡胶棒;入水点标志杆的滑块与上方横梁前部的滑槽配合以使入水点标志杆安装在上方横梁的前部位置,可根据使用者的肩宽调节两根标志杆间的距离,同时根据使用者的臂长利用滑块来对入水点标志杆在上方横梁上所处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并能利用螺栓将滑块固定在上方横梁上的某一位置。
[0016]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
[0017] 手臂拉力转动器和腿部悬吊拉力器的组合设置能锻炼训练者的手腿同时准确、协调地运动。
[0018] 手臂拉力转动器和腿部悬吊拉力器均通过钢丝绳与承重板相连,从而实现手臂、腿部和躯干的联动、协调锻炼。
[0019] 承重板的结构能够使承重板的上板根据使用者重心位置的变化绕中间的滚轴上下或左右转动,能使人体躯干水平方向前后行进、前升后降、前降后升、左右可接近45°转动,从而满足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各种泳姿训练的不同需求。
[0020] 倒梯形架和两个腿部悬吊拉力器的联合使用增强了该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对使用者进行蛙泳训练的功能。
[0021] 入水点标志杆的结构可使训练者根据自身的身长、肩宽、以及不同泳姿对手臂动作的不同要求而调节入水点标志杆的前后位置和两根标志杆间的距离,从而增强对使用者手臂入水点准确性的训练。此外,软橡胶材料的使用能使训练者在训练中双手触碰入水点标志杆时免受伤害。
[0022] 通过承重板、手臂拉力转动器、入水点标志杆、腿部悬吊拉力器和倒梯形架这些部件以及部分部件不同型号的组合应用,能提高手臂入水位置和腿部动作的准确性以及不同泳姿整体技术动作的协调性;能使游泳过程中身体姿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上下起伏和左右摆动)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还能利用部件上的拉力带来训练使用者的身体不同部位的力量。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支撑架的结构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手臂拉力转动器的结构图。
[0026]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倒梯形架的结构图。
[0027]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腿部悬吊拉力器的结构图。
[0028]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承重板I的结构图。
[0029]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承重板II的结构图。
[0030]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的入水点标志杆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32]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照附图1-8对本发明提供的游泳教学训练装置作进一步的描述。
[0033] 参照图1,一种游泳教学训练装置,包括由上方横梁102、下方横梁103、前置倒T型支架104、后置方形支架105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共同组成的支撑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前置倒T型支架104上的手臂拉力转动器3、设置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的承重板2、设置在上方横梁102中间位置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后部位置的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设置在下方横梁103上的倒梯形架7和设置在上方横梁102前部位置上的入水点标志杆4。
[0034] 参照图2,支撑架1由上方横梁102、下方横梁103、前置倒T型支架104、后置方形支架105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共同组成。
[0035] 后置方形支架105由两根竖向立柱115和上下两根横梁125、135组成,两根竖向立柱115的末端和上下两根横梁125、135的末端连为一体形成方形支架。
[0036] 前置倒T型支架104由一个小方形框架和处于小方形框架平面中间的一根支柱114共同组成;小方形框架包括两侧短立柱124、下方横梁134和上方横轴144;小方形框架上方横轴144沿水平方向穿过中间支柱114偏下方位置的圆孔且两端置于两侧短立柱124上端的圆孔中,小方形框架下方横梁134的中心部位与中间支柱114的近地端相连。
[0037] 前置倒T型支架104和后置方形支架105以前后的位置关系设置,二者形成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支撑架1的上方横梁102垂直于前置倒T型支架104和后置方形支架105形成的两个平面。上方横梁102后端部分与后置方形支架105的上横梁125的中部相连,上方横梁102前端与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中间支柱114的顶端相连。上方横梁102上有三段中空的平直滑槽,分布于上方横梁102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用于安装入水点标志杆4、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和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
[0038] 支撑架1的下方横梁103垂直于前置倒T型支架104和后置方形支架105形成的两个平面。下方横梁103的后端与后置方形支架105的下横梁135的中部相连,下方横梁103的前端与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中间支柱114的底端相连。在下方横梁103中部偏后端处设置有多个等距的螺丝孔113,供安装倒梯形架7使用。由于螺丝孔113为多个,因此倒梯形架7能够通过与不同位置的螺丝孔113进行配合连接而实现在下方横梁103位置上的调整。
[0039] 中部悬空弧形梁101近地端与支撑架1的下方横梁103后端相连,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另一端悬空,悬空的末端部分近似水平且设置有平直的滑槽(图中未示出)。下方横梁103靠近后端的部分设有一斜向支柱123,该斜向支柱123位于螺丝孔113和下方横梁103的后端之间,该斜向支柱123的一端连接在下方横梁103上,另一端连接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以形成对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斜向支撑。
[0040] 参照图3,手臂拉力转动器3包括内侧方形架302、外侧三角形架301、钢丝绳306(参见图1)、弹簧305(参见图1)和两根橡胶拉力带303及两个套环304。内侧方形架
302和外侧三角形架301相交的两个端点设有供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上方横轴144穿过的圆孔,两者共用上方横轴144为一公共边,内侧方形架302和外侧三角形架301形成的两个平面成钝角且二者能够绕着上方横轴144上下转动。内侧方形架302靠内侧的两端各设一个滑轮(图中未示出),两根橡胶拉力带303分别绕过这两个滑轮与便于使用者双手抓握的套环304连接,两根橡胶拉力带303的另一端均固定在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中间支柱
114的近地端上(图中未示出)。参见图1,外侧三角形架301靠外侧的端点处固定两根细钢丝绳的一端,其中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上部横梁102前端的弹簧305相连,另一根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数个滑轮(图中未示出)最终与承重板2相连。可将支撑架1的下方横梁103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梁结构设置成中空形式,与承重板2相连的另一根钢丝绳可从外侧三角形架301靠外侧的端点开始通过前置倒T型支架104的中间支柱114上设置的环状结构经由下方横梁103和中部悬空弧形梁101的中空部分与承重板2连接。
[0041] 参照图4,倒梯形架7呈无底开口式形状,由两根长度相同的侧边支柱701、702和顶部横杆703组成,顶部横杆703倒置于底部、两根侧边支柱沿顶部横杆703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侧边支柱一端与顶部横杆末端连接另一端向外延伸从而形成无底开口式倒梯形。顶部横杆703中间设有螺丝孔705,该螺丝孔705通过与下方横梁103上的螺丝孔113配合以实现倒梯形架7在下方横梁103上的不同位置的安装。顶部横杆703两末端部分中空,倒梯形架7的两根侧边支柱701、702的下端也分别设有一个螺丝孔706,侧边支柱的下端被抽入顶部横杆两末端中空部分,通过螺栓连接起来,并能在达到合适的张角将其固定。倒梯形架7的两根侧边支柱的另一端也分别有一孔,分别用于固定两根拉力带704的一端(参见图1),该拉力带704将倒梯形架7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连接。倒梯形架7可根据使用者的腿长调整其两根侧边支柱向外侧张开的角度并能通过螺栓固定,也可根据使用者的腿长调整其在下方横梁103上的前后距离,以满足蛙泳教学训练中的蹬夹腿动作练习的需要。
[0042] 参照图5,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由滑块501、两根拉力带502和两个套环503组成。滑块501下端有固定两根拉力带502一端的环扣,两根拉力带502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套环503相连。滑块501与上方横梁102上的滑槽配合从而实现腿部悬吊拉力器与上方横梁102的连接。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结构相同,只不过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与上方横梁102中部的滑槽配合,故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设置在上方横梁102的中部;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与上方横梁102后部的滑槽配合,故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设置在上方横梁102的后部。滑块可在滑槽上滑动,也能通过螺栓结构将滑块固定于滑槽的某个位置,这样在训练中,可根据需要固定腿部悬吊拉力器所处的位置。两根拉力带704将倒梯形架7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两个套环503连接。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或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分别和承重板2的滑动板203通过滑轮和细钢丝绳相连,能使使用者腿部随承重板2的滑动板203的前后移动而上下联动。腿部悬吊拉力器可根据不同泳姿需要而与倒梯形架7进行安装、拆卸或组合。可变换其拉力带弹性、长度等,也可根据需要换用细绳等代替拉力带,并可根据不同泳姿调整腿部悬吊拉力器套环在空间中的位置,比如人体躯干中轴线腿部位置的中部偏上方、中部偏下方或左右两侧偏上方等。
[0043] 参照图6,承重板2由上板201、下部的滑动板203、滚轴204和弹簧202组成。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相对的靠内侧的那一面中部均设置有较浅的弧形凹槽,供安置滚轴204。
在上板201和滑动板203之间、在滚轴204两边对称设置有偶数个弹簧,优选为8个。训练者通过将身体放置在上板201上,从而实现承重板2对身体的托举功能。下部的滑动板203相对于滑动板203的靠外侧设有与中部悬空弧形梁101悬空末端平直部分的滑槽相配合的滑块或滑轮(图中未示出)从而实现承重板2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悬空末端部分的前后滑移,同时,可以用螺栓将滑块或滑轮固定,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使承重板固定在带滑槽的中部悬空弧形梁101悬空末端的平直部分。
[0044] 承重板2按滚轴的纵向中心线与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纵向平行和垂直而分为两种不同的型号。滚轴纵向中心线与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的纵向垂直从而形成承重板I。当承载使用者时,承重板I的弹簧板能够根据使用者重心位置的变化绕中间的滚轴上下转动。
[0045] 参照图7,滚轴纵向中心线与上板201和滑动板203的纵向平行从而形成承重板II。当承载使用者时,承重板II的弹簧板能够根据使用者重心位置的变化绕中间的滚轴左右转动。
[0046] 参照图8,入水点标志杆4由滑块401、悬垂杆402、短横杆403、两根标志杆404及两根橡胶棒405组成。入水点标志杆4悬吊在支撑架1上方横梁102上并与地面垂直,滑块401与上方横梁102前部的滑槽配合以使入水点标志杆4安装在上方横梁102的前部位置,可根据使用者的臂长利用滑块401对入水点标志杆4的在上方横梁102上所处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并能利用螺栓将滑块401固定在上方横梁102上的某一位置。悬垂杆402上端固定在滑块401下方,悬垂杆402下端固定在短横杆403中部。短横杆403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标志杆404连接。两根标志杆404的下端部分套入长约30厘米的软橡胶材料做成的橡胶棒405,软橡胶材料的使用能使训练者在训练中双手触碰入水点标志杆时免受伤害。短横杆403与两根标志杆404具体连接方式为:短横杆403下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槽,滑槽的长度小于短横杆的长度,因此短横杆两端点处封闭;两根标志杆404的上末端部分是小滑块,通过这两个小滑块将两根标志杆404悬挂在短横杆403对称两侧的位置,短横杆上设有螺孔,可用螺栓穿过螺孔将两个小滑块固定在短横杆403的合适位置,可根据使用者的身长、肩宽、以及不同泳姿对手臂动作的不同要求而调节入水点标志杆的前后位置和两根标志杆间的距离。
[0047] 以下具体介绍本发明在蛙泳、蝶泳、自由泳和仰泳训练中的使用方法。
[0048] 1.蛙泳练习过程中本装置的使用
[0049] 使用者腰腹部分俯卧在承重板I上;双臂前伸至双手刚好接触入水点标志杆4下端橡胶棒405,两手握住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套环304;两腿并直,小腿分别伸进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套环503中,倒梯形架7上的两个拉力带704分别与两个套环503连接。根据使用者身高调整好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和倒梯形架7的位置,然后固定好小腿;整个身体保持流线型准备姿势。随着双臂划水至抱水结束,承重板I向前滑动,带动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内侧方形架302上旋,产生向上的升力,承重板2的上板201前升后降,并往前滑行到最大限度,使用者上半身抬起;此时,承重板2的向前滑动带动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前移,通过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拉力带502使小腿做收腿动作;为避免收腿时出现大腿下沉的错误动作,可通过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套环分别大致固定大腿位置,此时用细绳作为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拉力带,可根据身高腿长调整细绳的长度。
[0050] 当双臂前伸时,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内侧方形架302开始在弹簧305作用力下将回复原位,承重板I后退,产生向下的力并带动身体下倾;但紧接着蹬腿动作开始,又使承重板I开始前滑,为避免承重板I前升后降,同时也是为了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双臂前伸时就应抓住承重板I后退并带动身体下倾的那一瞬间有意识地顺势压低头部,改变身体重心,保持承重板I和整个身体处于水平位置。小腿在双臂刚刚前伸后开始做蹬夹腿动作,当双臂完全伸直后,腰腹力量带动腿部发力,同时,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和倒梯形架7上的拉力带502、704分别给腿部形成向两外侧方向和向前方向的阻力作用,两腿在蹬夹直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支撑作用,使整个身体很容易形成舒展的流线型姿势。
[0051] 2.蝶泳练习过程中本装置的使用
[0052] 使用者腰腹部分俯卧在承重板I上,双臂前伸至双手刚好接触入水点标志杆4下端的橡胶棒405,两手握住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套环304做完向身体两外侧幅度不大的划水动作(此时承重板I应略前移);两腿并直,大腿伸进完全固定在支撑架上方横梁102合适位置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不能移动)的套环503中,此时,与两套环503连接的两根拉力带502在接近套环的适当位置开始至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的连接处为止合并成一根长短合适弹性较小的拉力带,该合并成一根的拉力带从大腿中间与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相连,刚好能对大腿起支撑作用。两个小腿均伸进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其中一个套环,以避免打腿时两腿分开的错误动作,根据使用者身长和腿长调整好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在上方横梁102上的位置(位置靠近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一些),选择长短合适和弹性较强的橡胶拉力带,然后固定好小腿;因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上的拉力带作用,可通过外力辅助,让使用者小腿打直并保持除双臂外的其它身体保持流线型准备姿势。
[0053] 随着双臂内划至抱水结束,承重板I应前移至最大限度,带动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内侧方形架302上旋,产生向上的升力,承重板I的上板201前升后降,使用者上半身抬起;此时,承重板I的向前滑动带动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前移,通过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拉力带带动小腿做收腿动作;接着双臂后划至刚出水面,此前承重板I已经前移至最大限度,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也前移至最大限度,因而必须做更有力的打腿(正好符合两次蝶泳腿动作的不同要求)。打腿结束后,双臂前伸,承重板I后移;由于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还通过钢丝绳和数个滑轮与承重板相连,因此可以在滑块和钢丝绳之间设置弹簧连接,这样,承重板I后移时,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在弹簧作用下回复原位,身体暂时放松,双腿向上打腿。当双臂再次尽量前伸入水并作向身体两外侧划水时,此时因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已经回复原位,双腿的再次打腿动作相对来说强度就低些,正好符合两次蝶泳腿动作的不同要求。
[0054] 3.自由泳练习过程中本装置的使用
[0055] 使用者腰腹部分俯卧在承重板II上,承重板II固定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不能前后滑动;双臂前伸至双手刚好接触入水点标志杆4下端的橡胶棒405,两手握住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套环304;两腿并直,大腿分别伸进位置合适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两个套环503(形似缩短的护腿且柔软)中,采用环扣使连接两套环503和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的长短合适弹性适中的的两根拉力带502并行在一起并刚好处于两大腿中间,让两大腿可做不同步运动,又能对两大腿起支撑作用。两小腿分别伸进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
6的两个套环中,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下设置一滑轮,用一根拉力带(弹力较大)绕过滑轮,拉力带两端固定在两个套环上,调整好整个身体,调整好入水标志杆4、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及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位置,调整好所有拉力带的长短等(滑块位置调整好后固定),然后在绕过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滑块下滑轮的拉力带的合适位置用卡扣卡住,使拉力带能在滑轮上一定范围内上下滑动。此时保持整个身体处于水平状态。
[0056] 一只手臂开始做划水动作(另一侧手臂仍在前面),当该臂向下划水时,身体重心侧倾,身体由水平面向划水手臂的同侧转动;当该臂抓水时,身体侧转至45°;当该臂向里划水时,身体转动逐渐回复到水平面;当该臂向上划水时,另一手臂开始入水,身体完全恢复到水平姿态。前面的另一手臂开始入水并向下划水,身体向入水手臂的一侧转动;至抓水时,身体又侧转至这只手臂同侧45°;至向里划水时,身体转动向水平面逐渐回复;至向上划水时,身体又完全恢复到水平姿态。一只手臂划水结束并出水而另一手臂入水并下划时,身体又开始侧转并在抓水时转动至最大限度(45°)。在划臂和身体左右摆动的同时,大腿发力带动小腿做打腿动作,一侧腿向下踢腿,带动另一侧小腿向上踢腿;一侧腿向上踢腿,带动另一侧小腿向下踢腿。随后开始重复上面所述的周期性动作,
[0057] 4.仰泳练习过程中本装置的使用
[0058] 使用者腰腹部分仰卧在承重板II上,承重板II固定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不能前后滑动;双臂前伸至双手刚好接触入水点标志杆4下端的橡胶棒405,两手握住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套环304;两腿并直,大腿分别伸进位置合适的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两个套环503(形似缩短的护腿且柔软)中,采用环扣使连接两套环503和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的滑块501的长短合适弹性适中的的两根拉力带502并行在一起并刚好处于两大腿中间,让两大腿可做不同步运动,又能对两大腿起支撑作用。两小腿分别伸进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两个套环中,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下设置一滑轮,用一根拉力带(弹力较大)绕过滑轮,拉力带两端固定在两个套环上,调整好整个身体,调整好入水标志杆4、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及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位置,调整好所有拉力带的长短等(滑块位置调整好后固定),然后在绕过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滑块下滑轮的拉力带的合适位置用卡扣卡住,使拉力带能在滑轮上一定范围内上下滑动。此时保持整个身体处于水平姿态。
[0059] 一只手臂(另一侧手臂仍在前面)将手臂拉力转动器3的一根拉力带303拉至身体同侧并使手臂平行于躯干,手置于大腿傍边(可在外力辅助下做好该动作),整个身体保持水平姿态。当身体前面的那只手臂开始入水时,身体开始向同侧倾斜;当手臂抓水时,身体向同侧转动至45°,另一手臂开始收手动作;当手臂向上划水时,另一手臂结束动作,身体开始向另一侧转动;当手臂第二次向下划水时,身体呈水平姿势;另一手臂开始入水,身体向入水手臂的一侧转动,至抓水时,身体又侧转至这只手臂同侧45°;至二次向下划水时,身体又完全恢复到水平姿态。在划臂和身体摆动的同时,大腿发力带动小腿做踢腿动作,一侧腿向上踢腿,带动另一侧小腿向下踢腿;一侧腿向下踢腿,带动另一侧小腿向上踢腿。随后开始重复上面所述的周期性动作。
[0060] 5.专项力量和单一动作练习过程中本装置的使用
[0061] 使用者腰腹部分俯卧或仰卧在承重板2上,承重板2固定在中部悬空弧形梁101上不能滑动,调整第一腿部悬吊拉力器5或第二腿部悬吊拉力器6的滑块位置并固定,将橡胶拉力带换成合适长度的细绳,就能单独进行手臂划水动作练习和手臂的力量练习;也可将手臂拉力转动器3上的橡胶拉力带换成无弹性的合适长度细绳,使双臂伸展并握住套环304后位置固定,然后单独进行腿部动作练习和腿部力量练习。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