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经编机以及导纱器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097358.6

文献号 : CN1031322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K·米斯塔

申请人 : 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经编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经编机以及导纱器组,梳栉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横移列,横移列上具有设置在共同支承装置中的导纱器组,每个导纱器列都可以沿横移方向运动,所述的导纱器组由至少一个长带构成,长带设置在支承装置中,长带下方具有一个孔段,在孔段上,沿横移方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纱孔,长带沿横移方向有延伸,以及由支承装置中的支承段下方到导纱孔的孔段设置有延伸。本发明的梳栉结构,带有此梳栉结构的经编机,以及此梳栉上的导纱器组,使得原本单调的经编机织造可具有丰富的花型设计,且结构简单。

权利要求 :

1.一种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横移列,横移列上具有设置在共同支承装置(27)中的导纱器组(17),其特征是,所述的导纱器组(17)由至少一个长带(19)构成,长带(19)设置在支承装置(27)中,长带(19)下方具有一个孔段(20),在孔段(20)上,沿横移方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纱孔(21),长带(19)沿横移方向有延伸,长带(19)的长度与经编机(1)的工作幅宽基本相符,以及由位于支承装置(27)中的支承段(25)到导纱孔(21)的孔段(20)设置有延伸,长带(19)的厚度在0.1-0.6mm 范围内,所述的长带(19)具有与孔段(20)相邻的通孔一(22),所述的长带(19)在支承段(25)上具有通孔二(26),所述的孔段(20)与一个喂纱装置(31)相邻设置,所述的长带(19)与支承装置(27)相互协调设置,使孔段(20)与喂纱装置(31)保持一定的间距范围相互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长带(19)由金属带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其特征是,至少有两个通孔一(22)由一个分隔条(23)隔开,分隔条(23)横移方向上的宽度沿由支承段(25)向孔段(20)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长带(19)上方与一个驱动元件(24)相连接,且该驱动元件(24)设置在支承装置(27)的一个槽(30)中。

5.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其特征是,两个以上长带(19)位于同一个支承装置(27)中,至少两条长带(19)在沿支承段(25)向孔段(20)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 所述的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长带(19)的孔段(20)之间在横向于横移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

7.一种经编机,其特征是,带有按照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梳栉结构的经编机。

8.一种导纱器组,其特征是,为按照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梳栉结构的导纱器组。

说明书 :

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经编机以及导纱器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经编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经编机以及导纱器组。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专利CN02127580中公开了一种此类型的梳栉结构。在该梳栉结构中,导纱孔设置在导纱器的末端。每个导纱器固定在一个驱动元件上,该驱动元件可以在支承装置的导槽中移动。每个驱动元件由此带动一组固定在其上的导纱器一同移动,这些导纱器的排列根据所需的花型来确定。为了能够在机器上使用尽可能多的导纱器组,将多个导纱器组一起布置在同一横移列中。布置在同一横移列中的导纱器在横移过程中,不能够相互避让,由此造成了对花型设计的局限。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的梳栉结构对花型设计的局限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使经编机具有实现丰富的花型设计的可能性。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经编机上的梳栉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横移列,横移列上具有设置在共同支承装置中的导纱器组,所述的导纱器组由至少一个长带构成,长带设置在支承装置中,长带下方具有一个孔段,在孔段上,沿横移方向并排设置有至少一个导纱孔,长带沿横移方向有延伸,以及由位于支承装置中的支承段到导纱孔的孔段设置有延伸。该导纱器组不再具有相互分离的导纱器,而是所有的导纱孔都共同位于一条长带的孔段上。各导纱孔之间具有一定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机器织针间距相对应,其他间隔大小也是可能的。该长带沿横移方向,也即是平行于机器的工作幅宽延伸,从而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得其能够在针织过程中,有效地带动穿在导纱孔中的纱线做横移运动。多个此类型长带可以横向于横移方向并排布置。由于不存在横向于横移方向的突出部分,这些长带可以相对运动,而不会互相阻碍。
[0005] 优选地,所述的长带由金属带构成。金属具有足够的机械稳定性,以承受在针织过程中引导纱线所需的力。
[0006] 优选地,所述的长带的厚度在0.1-0.6mm范围内。长带可以很薄。在针织过程中主要的力沿横移方向产生。即使长带很薄,在这个方向上也具有足够的机械稳定性。
[0007] 优选地,所述的长带具有与孔段相邻的通孔一。这些通孔有很多益处。一个显著的益处在于,机器操作人员可以穿过通孔来对相邻的另一长带上的导纱孔进行穿纱操作。此外,通过开通孔可以降低整个长带的重量,从而可以使驱动长带所需的力相对较小。
[0008] 优选地,至少有两个通孔一由一个分隔条隔开,分隔条横移方向上的宽度沿由支承段向孔段的方向逐渐减小。分隔条在接近孔段处可以再扩宽,以避免形成尖转角。由此可以使孔段附近有足够大的自由空间,以供机器操作人员进行穿纱操作。
[0009] 优选地,所述的长带在支承段上具有通孔二。这些通孔二也起到减轻重量的作用。
[0010] 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包括所述的长带上方与一个驱动元件相连接,且该驱动元件设置在支承装置的一个槽中。长带与驱动元件可以选择多种连接方式,例如粘接或者焊接。此外,还可以借助接合元件来连接,例如夹持或者用螺栓固定。该驱动元件可以受外部驱动,例如通过花型驱动或者线性电机。驱动元件的运动传递到长带上,从而使得穿过导纱孔的纱线根据所需要的花型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0011] 优选地,两个以上长带位于同一个支承装置中,至少两条长带在沿支承段向孔段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由此可以使每一条长带所对应的一个驱动元件分别布置在一个槽内,这些槽在由支承段向孔段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由于具有不同的高度,这些长带不会互相碰撞。
[0012] 优选地,所述的长带的孔段之间在横向于横移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不需要很大。这样的孔段布置使得穿过导纱孔的纱线可以在导纱孔中自由的运动,而不会产生过大的摩擦力。在理想情况下,该间距大小至少等于纱线的粗细。但这不是必需的。在孔段之间间距小于纱线的粗细的情况下,尽管纱线与两边长带会发生摩擦,但摩擦力可以保持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这些长带伸出支承装置的部分呈扇形排列,孔段之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间距。
[0013] 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包括所述的孔段与一个喂纱装置相邻设置。
[0014] 特别优选地是,所述的长带与支承装置相互协调设置,使孔段与喂纱装置保持一定的间距范围相互运动。该喂纱装置要能够与该孔段非常靠近。理想情况下,最大距离在0.2-1.0mm范围内。当使用多个横移列时,肯定可能出现,一个横移列中的长带比另一个横移列中的长带更远地伸出支承装置。在这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长带与支承装置的相互协调。可以配置具有不同高度的长带。各个支承装置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布局来设置用来容纳驱动元件的槽。最后,还可以将驱动元件与长带不同的部位固定连接。
[0015] 通过具有上述梳栉结构的经编机也可以解决所提出的发明任务。
[0016] 最后,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梳栉结构的导纱器组。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梳栉结构,使得经编机可具有丰富的花型设计,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9] 图1是一个经编机侧视示意图;
[0020] 图2是图1局部放大图,带有喂纱装置;
[0021] 图3是图2相对应的视图,喂纱装置位于另一侧;
[0022] 图4是一个横移列的示意图;
[0023] 图5是多个导纱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是长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经编机,2、底梳栉,3、导纱针,4、针床,5、织针,6、脱圈梳,7、针芯床,8、导向装置,9、梳栉一,10、梳栉二,11、横移列一,12、横移列二,13、横移列三,14、横移列四,15、横移列五,16、横移列六,17、导纱器组,18、提花纱线,19、长带,20、孔段,21、导纱孔,22、通孔一,23、分隔条,24、驱动元件,25、支承段,26、通孔二,27、支承装置,28、半壳一,29、半壳二,30、槽,31、喂纱装置,32、喂纱片床,33、运动轨迹,34、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图1显示的经编机1具有一个底梳栉2,该底梳栉2带有多个沿垂直于纸面方向连续排列的导纱针3。还设置有针床4,该针床4带有织针5。与织针5相邻地设置有脱圈梳6。一个针芯床7与织针5配合工作。针床4通过一个导向装置8引导。
[0027] 这种类型的经编机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已经广泛为人所知,在此不做进一步叙述。
[0028] 除了底梳栉2之外还设有其他的梳栉,梳栉一9,梳栉二10。此外设置有多个横移列,如横移列一11、横移列二12、横移列三13,这些横移列可以按照例如中国专利CN02127580中所描述的形式构成。
[0029] 除此之外,经编机1还具有其他的横移列,如横移列四14、横移列五15、横移列六16,这些横移列将在下文根据图2-图6进一步地说明。
[0030] 每一个横移列,横移列四14、横移列五15或横移列六16,具有多个导纱器组17。每个导纱器组17引导一组提花纱线18。每组纱线根据预定的花型来进行布置。
[0031] 图5和图6进一步地描绘了一个导纱器组17。该导纱器组17由长带19构成,该长带19沿横移方向,也即是经编机的幅宽方向延伸。该长带19的长度与经编机1的工作幅宽基本相符。图6只是一个片断的视图。该长带19能够达到7m长。
[0032] 该长带19由金属构成,具有较小的厚度。厚度在0.1-0.6mm的范围内。
[0033] 该长带19具有一个孔段20,在该孔段20上,沿横移方向并排设置着很多的导纱孔21。这些导纱孔21可以如图6所示采用缝隙的形式,也可以如图5所示采用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形式。穿入提花纱线18时,应当使纱线始终紧贴在导纱孔21在横移方向上的一个侧壁上。从而确保能够准确控制提花纱线18的运动。
[0034] 该长带19具有多个通孔一22,这些通孔一22与孔段20相邻。这些通孔一22通过分隔条23相互隔开。该分隔条23在横移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并沿向孔段20方向逐渐变窄,在直接与孔段20相接的部分可以再重新扩宽,如图5所示,从而避免形成尖转角。否则,尖转角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
[0035] 这些通孔一22具有多方面益处。首先它们使得长带19的重量降低,从而使长带19在针织过程中来回横移运动时,只须加减速较小的质量。由此可以达得较高的工作速度。
[0036] 此外,机器操作人员可以穿过通孔一22将纱线18穿入其他并排长带19上的导纱孔21内,如图5所示。
[0037] 长带19与一个驱动元件24相连接。长带19与该驱动元件24可以例如粘连或者焊接。此外,还可以借助接合元件例如夹具或类似元件来连接。驱动元件24设置在长带19的支承段25上。该支承段25具有多个通孔二26,这些通孔也可以起到降低长带19重量的作用。
[0038] 图4表现了多个长带19是怎样布置在支承装置27中的。支承装置27具有两个半壳,半壳一28和半壳二29。在每个半壳中有多个从上到下排列的槽30。这些槽30的开口相对。这些槽30用于容纳长带19的驱动元件24。长带19的支承段25设置在支承装置27中。
[0039] 在半壳一28和半壳二29中设置的长带19具有不同的高度。该高度指的是支承段25到孔段20方向。由此可以使得一个横移列14中的多个孔段20与织针5的距离都相同。从而使所有由同一个横移列14中的多个孔段20引导的提花纱线18平均地输向织针。
[0040] 如图4和图5所示,这些长带19伸出支承装置27的部分向两边张开一些。一般这些长带19安装之后会自然地张开。如果没有的话,须要人为地使这些长带19有所弯曲。从而确保,相邻的长带19的孔段2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理想情况下,该间距至少等于提花纱线18的粗细。由此使得提花纱线可以无阻碍地穿过两相邻长带19孔段20间的空隙。
[0041] 如图1至图3所示,机器具有一个设置在喂纱片床32上的喂纱装置31。该喂纱装置31呈梳形,且具有与织针5针距相同的间距。在图中还表现了织针5针头的运动轨迹33。该喂纱装置31可在横向于梳栉横移方向,也即是平行于所谓的“梳栉摆动方向”的方向上运动,运动中可穿过织针5间隙。
[0042] 该喂纱装置31也可以在梳栉横移方向上运动。
[0043] 该喂纱装置31具有很多的薄片34,这些薄片34设置在喂纱片床32上。这些薄片34之间的间距与织针5的针距一致。每块薄片34在朝向织针5方向的工作面上具有一个内凹的表面。喂纱装置31从导纱器组17处收集提花纱线18,并送至织针5处。
[0044]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对导纱器组17的位置安排,使得喂纱装置31的薄片34可以很紧地靠近导纱装置17的孔段20下部运动。该间距在0.2-1.0mm范围内。
[0045] 因为横移列四14,横移列五15,以及横移列六16相对于喂纱装置31的运动轨迹位于不同的位置,每个横移列中的长带19和支承装置27必须相互协调,使得喂纱装置31能够理想地与导纱器组17相对应。为此,导纱器组17可能须要以不同的长度伸出支承装置27。同一个横移列中的导纱器组17也可能以不同的长度伸出支承装置27。
[0046]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上述效果。在不同的横移列中,支承装置27的半壳一28和半壳二29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设置槽30。也可以将驱动元件24固定在长带19不同的位置上。还可以配置具有不同高度的长带19。
[0047] 本发明的梳栉结构,带有此梳栉结构的经编机,以及此梳栉上的导纱器组,使得原本单调的经编机织造可具有丰富的花型设计,且结构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0048]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和精神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