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094869.2

文献号 : CN10314150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波申云龙王宏年王旭吴本林

申请人 :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虫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嗪与噻虫胺,两者的重量比为1:0.5~4,优选1:1~3。本发明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且拓宽了杀虫谱;药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时间长,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权利要求 :

1.一种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虫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及重量百分含量为:噻虫嗪30%、噻虫胺30%、分散剂聚羧酸盐7%、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3%、崩解剂玉米淀粉15%,余量为载体凹凸棒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虫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及重量百分含量为:噻虫嗪15%、噻虫胺30%、分散剂萘磺酸盐3%、润湿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防冻剂乙二醇4%、增稠剂黄原胶0.1%、余量为载体是自来水。

说明书 :

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虫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噻虫胺是新烟碱类中的一种杀虫剂,是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又一新品种。其结构新颖、特殊,性能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更为优异,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型杀虫剂品种。
[0003] 噻虫嗪,英文名:thiamethoxam,该品种是1991年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机时死亡。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害虫及结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无交互抗性。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用于土壤处理。适宜作物为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桔等。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0004]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虫剂品种在农业田间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用药剂量大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虫范围窄,施用次数多加重环境污染等。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跟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办法比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谱广、成本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杀虫组合物。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噻虫嗪。
[0007] 所述有效成分噻虫嗪与噻虫胺的重量比为1:0.5~4,优选1:1~3。
[0008] 上述有效成分噻虫胺与噻虫嗪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虫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0009] 根据使用的需要,加入农药领域表面活性剂、载体、防冻剂、增稠剂或崩解剂等常用辅料,可将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或水悬浮剂或油悬浮剂。
[0010] 本发明所述的噻虫胺与噻虫嗪复配杀虫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果树食叶蛾、蔬菜上的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等,药效大幅度提高,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降低,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降低害虫抗药性,延长防效时间的目的。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 1、本发明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且拓宽了杀虫谱;
[0013] 2、本发明药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时间长,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0015] 首先采用噻虫胺与噻虫嗪复配后联合毒力生物测定试验来证明两者复配后药效增强。
[0016] 一、试验方法
[0017] 对蚜虫的毒力测定采用浸液法。将待测农药用水稀释为系列浓度梯度以清水为对照,从实验室豌豆苗上用毛笔选留大小、体形基本一致的无翅成蚜每处理约50头。将带有蚜虫的叶片浸入药液10s然后用滤纸吸掉多余的药液放入培养皿内,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5±2℃恒温箱中24h后检查结果。
[0018] 二、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0019] 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实验数据用几率值分析法予以分析,用Abbott公式校正死亡率,将稀释倍数换算成百分比浓度后再进行对数换算,校正死亡率做机率值转换求出毒力回归方程Y=a+bx,再根据毒力回归方程求出LC50。计算出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与理论毒力指数,并求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系数CTC评价混剂的增效作用,确定最佳配比。计算公式如下:
[0020]
[0021]
[0022]
[0023]
[0024]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数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
[0025] 按照混配杀虫剂联合作用的共毒系数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0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0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26]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0027] 表1 噻虫胺与噻虫嗪复配混剂的共毒系数
[0028]
[0029]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噻虫嗪:噻虫胺=1:0.5~4时共毒系数高于100,有增效作用,尤其是在1:1~3时,明显高于120,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证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对蚜虫有增效作用。
[0030] 以下采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方法,进一步证明噻虫胺与噻虫嗪复配在大田施用对杀虫有增效作用,并可在大田使用。
[0031] 一、试验条件
[0032] 1、试验对象及试验作物
[0033] 试验对象:白粉虱
[0034] 试验作物:甘蓝
[0035] 2、环境条件
[0036] 田间试验在害虫为害严重且程度一致的作物上进行。选用有代表性的,地势平坦、肥力水平均匀一致的露天甘蓝地。
[0037] 二、试验设计
[0038] 1、药剂
[0039] 1.1、试验药剂
[0040] 选用以下实施例1、3、4、5制得的药剂。
[0041] 1.2、对照药剂
[0042] 对比例1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0043] 对比例2药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
[0044] 1.3、空白对照
[0045] 设不使用任何药剂的空白对照
[0046] 2、小区安排
[0047] 小区排列:试验药剂、对照药剂与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0048] 小区面积和重复:每小区面积10m2。
[0049] 重复次数:每个处理重复4次。
[0050] 3、调查记录
[0051] 3.1、调查方法
[0052] 每个处理小区内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3个叶片,共选定15片叶,在试验前挂牌标记。
[0053] 3.2、调查时间和次数
[0054] 基数调查:施药处理前
[0055] 第二次调查:施药处理1d后
[0056] 第三次调查:施药处理3d后
[0057] 第四次调查:施药处理7d后
[0058] 3.3、药效计算方法
[0059] 药效按以下式1、式2计算
[0060]
[0061]
[0062] 4、对作物的影响
[0063] 4.1、对作物药害影响
[0064] 将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进行比较,评价药害:作物生长基本正常,基本无药害影响。
[0065] 4.2、对其他生物影响
[0066] 对周围水、土壤、空气等基本无影响,经口毒性试验,对小鼠经口实际无毒。
[0067] 5、结果
[0068] 通过DMRT(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评价防效。
[0069]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田间药效的处理剂量均为有效成分用量。
[0070] 实施例1:(60%噻虫嗪·噻虫胺可湿性粉剂)
[0071]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15%;噻虫胺、45%;分散剂选用甲基奈磺酸甲醛缩合物硫酸盐(NNO)、3%;润湿剂选用拉开粉、2%;载体选用高岭土、余量。
[0072] 实施例2:(30%噻虫嗪·噻虫胺可湿性粉剂)
[0073]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20%;噻虫胺、10%;分散剂选用甲基奈磺酸甲醛缩合物硫酸盐(NNO)、2%;润湿剂选用拉开粉、4%;载体选用凹凸棒土、余量。
[0074] 实施例1-2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噻虫嗪、分散剂、润湿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
[0075] 实施例3:(60%噻虫嗪·噻虫胺水分散粒剂)
[0076]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30%;噻虫胺、30%;分散剂选用聚羧酸盐、7%;润湿剂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3%;崩解剂选用玉米淀粉、15%;载体选用凹凸棒土、余量。
[0077] 上述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噻虫嗪、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经过加水混合,挤压造粒、烘干即制得水分散粒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造粒机。
[0078] 实施例4:(45%噻虫嗪·噻虫胺水悬浮剂)
[0079]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15%;噻虫胺、30%;分散剂选用萘磺酸盐、3%;润湿剂选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防冻剂选用乙二醇、4%;增稠剂选用黄原胶、0.1%;载体选用自来水、余量。
[0080] 上述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噻虫嗪、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卧式砂磨机湿法粉碎,待粒径合格后加入防冻剂和增稠剂混合均匀即制得水悬浮剂。
[0081] 实施例5:(25%噻虫嗪·噻虫胺油悬浮剂)
[0082]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10%;噻虫胺、15%;乳化分散剂选用吐温80和司盘80、分别为7%和8%;防冻剂选用尿素、2%,增稠剂选用有机膨润土,2%;载体选用油酸甲酯、余量。
[0083] 实施例6:(50%噻虫嗪·噻虫胺油悬浮剂)
[0084] 组分及含量:噻虫嗪、10%;噻虫胺、40%;乳化分散剂选用吐温80和司盘80、分别为9%和8%;防冻剂选用尿素、4%,增稠剂选用有机膨润土,3%;载体选用油酸甲酯、余量。
[0085] 上述实施例5-6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嗪、噻虫胺、乳化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油酸甲酯混合均匀,经卧式砂磨机湿法粉碎,待粒径合格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油悬浮剂。
[0086]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