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125079.6

文献号 : CN10319529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柴春林

申请人 : 柴春林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解决现有的车顶帐篷不具备自动排水的功能。该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包括由外舱体和与之连接的内舱体构成的帐篷舱体,与内舱体连接且为一个以上的倒“U”型帐篷支撑架,边缘与内舱体连接并套在倒“U”型帐篷支撑架上的内篷布,以及设置在外舱体中的排水口;所述帐篷舱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进入帐篷内部的入口。本发明设计原理简单,结构合理,耐用性强,稳定性高,其采用双舱体设计,并配置排水口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车顶帐篷的排水问题,因此,本发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 :

1.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舱体(1)和与之连接的内舱体(2)构成的帐篷舱体,与内舱体(2)连接且为一个以上的倒“U”型帐篷支撑架(3),边缘与内舱体(2)连接并套在倒“U”型帐篷支撑架(3)上的内篷布(4),以及设置在外舱体(1)中的排水口(6);所述帐篷舱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进入帐篷内部的入口(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6)为两个以上,且均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跑道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篷布(4)四周均设有窗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为拉链式窗口,且该窗口中还分别设有网布(8)和防水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舱体(1)底部还设置有四根以上的伸缩杆(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有伸缩杆(9)连接并用于完全罩住内篷布(4)的外篷布(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篷布(10)由复合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舱体(1)中还设有一个以上且贯通外舱体(1)和内舱体(2)的走线槽(12)。

说明书 :

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帐篷,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

背景技术

[0002] 车顶帐篷作为一种新型的野外宿营方式已逐步受到越来越多自驾旅游用户的青睐,车顶帐篷安装在车的顶部,使用时只需将其打开,便可供人们进行使用,因此,其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0003] 由于在行车时需要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因此,帐篷舱体的外形通常是不规则的,而不规则形状的帐篷舱体在遇到风雨天气时会出现帐篷舱体积水的现象,然而,基于自身结构的缺陷,现有市面上的车顶帐篷均不具备自动排水的功能,即其无法将进入帐篷舱体的水自动排出,当遇到下雨天时,其帐篷会因为帐篷舱体积水潮湿而加重帐篷内部的湿气,从而给人带来不适,特别是暴雨天时,该种情况会特别严重。
[0004]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排水,并确保帐篷在阴雨天时能够保持内部干燥不受湿气影响的车顶帐篷,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和生产厂家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主要解决现有的车顶帐篷不具备自动排水的功能。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具有自动排水功能的双舱体式车顶帐篷,包括由外舱体和与之连接的内舱体构成的帐篷舱体,与内舱体连接且为一个以上的倒“U”型帐篷支撑架,边缘与内舱体连接并套在倒“U”型帐篷支撑架上的内篷布,以及设置在外舱体中的排水口;所述帐篷舱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进入帐篷内部的入口。
[0008] 为增大帐篷的排水量,作为优选,所述排水口为两个以上,且均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跑道形状。
[0009] 为方便帐篷内部透气,所述内篷布四周均设有窗口;并且作为优选,所述窗口为拉链式窗口,且该窗口中还分别设有网布和防水布。
[0010] 作为本发明的延伸部分,所述外舱体底部设置有四根以上的伸缩杆,并且本发明还包括与所有伸缩杆连接并用于完全罩住内篷布的外篷布。
[0011] 作为优选,所述外篷布由复合材料制成。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外舱体中还设有一个以上且贯通外舱体和内舱体的走线槽。
[0013]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为:将帐篷架设在车顶,使其完全盖住车顶,并将帐篷舱体设为内外两层舱体,内舱体安装内篷布,并通过支撑架将内篷布撑开,以便作为正常的帐篷进行使用,外舱体中设有排水口,遇到阴雨天时,雨水会顺着内篷布流进外舱体中,然后其便可顺着外舱体流到排水口处,经由排水口排出。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 (1)本发明功能繁多,结构合理,使用方便。
[0016] (2)本发明将帐篷舱体设置为内外舱体两层结构,并在外舱体中设置排水口,外舱体用于雨水在其中进行流动,使其能够顺着排水口排出,并且外舱体的设计可以将帐篷的功能进行拓展,本发明中,其在外舱体的底部均匀设置有伸缩杆,并设置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外篷布,外篷布与伸缩杆连接,其打开后可完全罩住内篷布,由于外篷布是完全撑开的状态,因此,其外表面上各个点可以均匀受力,从而使得外篷布具有显著的抗压能力,加上内篷布在依靠支撑架的作用下也是完全打开的,因此,两层篷布的设置可增强整个帐篷的抗风、抗冰雹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帐篷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可以适应任何环境下的使用。
[0017] (3)本发明将排水口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跑道的形状,其尺寸大小和数量可根据当地雨水量进行设置,不论遇到降雨量多大的阴雨天,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均可以保证帐篷舱体内雨水的正常排出,从而全方面避免了帐篷内部受到湿气影响的问题,确保帐篷内部的干燥,特别是放置在帐篷内部的铺垫和被子的干燥,帐篷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完全的保证。
[0018] (4)本发明中的内篷布设有拉链式窗口,可以为帐篷内部进行透气,并且在窗口上还设有网布和防水布,在为帐篷内部透气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虫、防水的作用。
[0019] (5)本发明中内外舱体均可以采用各种流线型的方式进行外形设计,形状规则,且符合流体力学的要求,并且在不影响正常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其流线型的设计可以在行车时有效地降低油耗和减小逆风的阻力,因此,本发明具备了帐篷外形美观、大方,稳固性好、实用性高,便于制造生产等众多优点。
[0020] (6)本发明在外舱体中设有多个贯通内舱体和外舱体的走线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电线从外部经走线槽穿到帐篷内部,从而进行各种活动(例如上网、安装吊灯、给手机充电,等等),走线槽的设置使得帐篷不仅外部功能繁多,而且其内部也具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
[0021] (7)本发明创新性强,突破了现有技术的束缚,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24] 图3为图2中A-A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剖面图。
[0025] 图4为图2中B处排水口的放大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打开外篷布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挂钩与环形圈的配合示意图。
[0028]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0029] 1-外舱体,2-内舱体,3-倒“U”型帐篷支撑架,4-内篷布,5-环形圈,6-排水口,7-入口,8-网布,9-伸缩杆,10-外篷布,11-挂钩,12-走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31] 实施例
[0032]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包括外舱体1、内舱体2、倒“U”型帐篷支撑架3以及内篷布4。外舱体1和内舱体2相互连接构成帐篷的舱体,外舱体1设置在外,内舱体2设置在内,二者既可以是以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是固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连接,本发明采用的是二者固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连接,并在外舱体1中设置一个以上的排水口6,本实施例中,排水口6设为四个。外舱体1可用于雨水在其中流动,排水口6则是将流动在外舱体1中的雨水排出到车顶或地面上,考虑到排水口6的形状与排水量之间的关系,排水口6可设置成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或跑道形,等等,如图4所示,本发明优选将排水口6的形状设计为跑道的形状,以便能够及时、快速地将雨水排出,并且根据我国各地降雨量的不同,厂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对排水口6的孔径大小进行设置,以便能够很好地将其应用在帐篷排水方面。
[0033] 内篷布4连接在内舱体2四周的边缘,其中间部分套在倒“U”型帐篷支撑架3上,通过支撑架将其撑开。倒“U”型帐篷支撑架3可以是固定在内舱体2上,也可以是通过一般的转动件连接在内舱体2上,两种设计方式均可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并且采用倒“U”型帐篷支撑架3通过转动件连接在内舱体2上的方式可以方便帐篷的拆装,在不使用帐篷时,可以将倒“U”型帐篷支撑架3转动收回到外舱体1中。内篷布4连接到内舱体2上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一样,其可以根据需要或选择粘贴的方式将其贴紧内舱体2,或是在内舱体2上设置绳孔,然后在内篷布4上设置绳索,利用绳索拴紧绳孔的方式,将内篷布4绑在内舱体2上,内篷布4与内舱体2的结合,使得整个内舱成为一个整体,雨水无法进入到内舱中。倒“U”型帐篷支撑架3的数量根据内篷布4的大小设置,可以为一个以上,并将内篷布4均匀划分,本实施例中,倒“U”型帐篷支撑架3的数量优选设为三个,并将内篷布4均匀划分成三等分,利用支撑架倒“U”型的结构设计以及其将内篷布4均匀划分的方式,可以将内篷布4打开并拉撑。
[0034] 进一步地,由于帐篷是架设在车顶上的,因此,帐篷舱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进入帐篷内部的入口7,该入口7的位置可以设置成与车顶天窗的位置对应,方便车里的人从天窗经入口7进入到帐篷中;或是设置在帐篷舱体远离车顶天窗的右边,然后在入口7处另外设置梯子,利用梯子从车底进入入口7,进而进入帐篷内部。值得说明的是,为进一步方便帐篷的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内篷布4可分为内帐和外帐两部分,采用入口7位置与车顶天窗位置对应时,内篷布4对应车顶天窗的左半部分为外帐,右半部分为内帐,入口7设置在外帐的位置,而内帐里面则装有铺垫,可供人们休息;采用梯子进入帐篷的形式时,内篷布4左半部分为内帐,而右半部分为外帐,入口7设置在外帐的位置。外帐中除入口7外,其余部分可用来放置鞋子和其他一些不需要带到内帐的物品,内帐和外帐通过帐门隔开,人们从天窗或梯子经入口7上来后,首先进入外帐,然后将物品放置在帐门的两侧,最后再进入到内帐中休息,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入口7与车顶天窗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
[0035] 此外,考虑到帐篷内部的透气问题,本发明还在内篷布4的四周设置了拉链式窗口,其形状可以是U形、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三角形,该种结构的窗口通过拉环在链上行走可以实现窗口的打开和关闭,并且本发明还在窗口中设置网布8和防水布,窗口打开时,利用网布8可以起到防虫的作用,而利用防水布可以起到雨量小时的防水作用。
[0036]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延伸部分以及另一设计要点,本发明在外舱体1底部还设置有多根伸缩杆9,然后外加一套由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并与所有伸缩杆9连接的外篷布10,外篷布10打开后可用于完全罩住内篷布4,所以伸缩杆9既可以是均匀设置在外舱体1底部,也可以是不均匀设置在外舱体1的底部,其设置的方式只需要满足外篷布10着力点均匀的要求即可。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伸缩杆9均匀设置在外舱体1的底部,其与外篷布10采用的连接方式是,伸缩杆9一端固定在外舱体1底部,另一端设有环形圈5,外篷布10上则设有挂钩11,外篷布10利用挂钩11钩住环形圈5的方式与伸缩杆9连接,通过伸缩杆9对其进行支撑,挂钩11与环形圈5的配合如图6所示。挂钩11的数量与伸缩杆9的数量相同,可根据外舱体1整体大小进行设置,并且外篷布10上挂钩11设置的位置与环形圈5设置的位置对应,伸缩杆9的数量设置为四根以上,本实施例中,伸缩杆9的数量为八根。伸缩杆9可以是电动伸缩杆,也可以是手动伸缩杆,其目的主要是能够在不使用外篷布10时回收,在需要使用外篷布10时拉开,以便挂钩11钩住环形圈5。外篷布10在钩完所有环形圈后可以完全包裹住内篷布4,并且在所有伸缩杆9伸开的情况下,可以将外篷布10完全撑开、撑紧,使其处于完全拉撑的状态,进而可以使其外表面受力均匀,外篷布10主要是在帐篷处于大风、下冰雹或是特大暴雨的条件下进行使用,其可以很好地增强帐篷的强度和耐用性,并进一步扩大车顶帐篷的适用范围,本部分甚至还可以再继续延伸,即根据需要可再在伸缩杆9的环形圈上再额外增加一个环形圈,然后相对应地再增加一套面积更大并设有挂钩的外篷布,然后包裹住第一层的外篷布,这样便是一层内篷布加两层外篷布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帐篷的坚固程度,外篷布的增加并不会影响到帐篷整体的美观。
[0037]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延伸点,其在外舱体1中还设有一个以上、且贯通外舱体1和内舱体2的走线槽12,走线槽12可用于人们从帐篷外部将线穿入到帐篷内部,以解决帐篷使用过程中的照明或充电等各种取电问题。并且根据线的长度,走线槽12可以是直接贯通外舱体1和内舱体2,也可以是一端贯通外舱体1,然后另一端紧贴外舱体1内壁边缘并环绕其半周或是一周后通入到内舱体2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是穿电线,然后在帐篷里安装吊灯,或是把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伸入到帐篷内,接通电脑,然后利用无线网卡进行上网,其甚至也可以为手机充电,等等。两个延伸点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验度,使得帐篷具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
[0038] 本发明双层舱体的设计方式解决了车顶帐篷无法自动排水的难题,外舱体用于排水及其它辅助功能,内舱体与内篷布结合为一个整体,用于分离积水,其很好地解决了帐篷舱体的排水问题。本发明在帐篷布选料与工艺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只依靠内篷布就能抵抗暴雨级别的帐篷进水和排水问题。
[0039]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可塑性极强,其可以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多种其他功能的延伸,因此,在基于本发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或是依靠本发明主体设计思想进行小范围的改动或润色,其大体形式上仍然采用本发明的设计理念,并且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致的,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