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009027.8

文献号 : CN1032046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光俊刘建军费红财

申请人 : 上海北玻玻璃技术工业有限公司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加热冷却系统安装在镀膜室,在所述镀膜室设置有辊道,用以放置玻璃,在所述辊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加热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加热冷却模块中的冷却模块固定在所述镀膜室主底板和所述镀膜室的顶板上;在所述冷却模块上方设置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一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为所述辊道上的玻璃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置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冷却模块之间;所述冷却模块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所述加热器的加热电极通过法兰安装在所述镀膜室外部;所述加热冷却系统中包括多个所述加热冷却模块固定在所述镀膜室中。本发明为镀膜室提供加温和降温的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加热冷却模块固定在镀膜室中;在所述镀膜室中设置有辊道,用以放置玻璃,在所述辊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加热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加热冷却模块中的冷却模块固定在所述镀膜室主底板和所述镀膜室的顶板上,用以将加热区中免加热的元件进行降温冷却,所述冷却模块包括铜导管,通过在所述铜导管中注入冷水进行冷却;所述铜导管固定在所述冷却模块的铝板上;在所述冷却模块上方设置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铠装电加热器,所述铠装电加热器包括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固定在所述铠装电加热器的主板上,所述铠装电加热器为所述辊道上的玻璃进行加热,并且在所述铠装电加热器的加热面相背方向设置一层或多层反射板;所述冷却模块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所述铠装电加热器的加热电极通过法兰安装在所述镀膜室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铠装电加热器和所述冷却模块之间竖直排列四层所述反射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均热板,所述均热板设置在所述铠装电加热器和所述辊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热电偶,所述热电偶通过所述法兰固定连接在所述镀膜室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冷却模块通过吊挂杆固定在所述镀膜室的顶板上以及通过支撑杆固定在所述镀膜室的主底板上。

说明书 :

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玻璃镀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TCO玻璃分享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高成长,TCO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主要分为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当前晶体硅占整个光伏市场80%的份额,薄膜电池占比约20%。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将半导体薄膜沉积在载体上形成的电池,在光照条件下,半导体薄膜可以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前电极与背电极将电能输出。对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来说,由于中间半导体层几乎没有横向导电性能,因此必须使用TCO玻璃有效收集电池的电流,同时TCO薄膜具有高透和减反射的功能让大部分光进入吸收层。薄膜电池有其独特的优势使得发展前景广阔: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改善空间巨大,生产工序相对简单、生产能耗少,应用范围广泛;TCO玻璃镀膜线基于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AZO前电极玻璃成本和原料供应不受限制。作为TCO玻璃镀膜线的一部分,镀膜室的加热和冷却系统至关重要,在镀膜室中建立加热和冷却系统用于维持玻璃温度,否则在对于进入镀膜室的已经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热玻璃会散热给镀膜室里辊道及各元件,导致玻璃温度下降影响玻璃工艺参数,利用冷却系统可以对加热区中免加热元件降温冷却,将其维持在自身耐温范围,防止受热变形甚至失效。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可以为镀膜室提供加温和降温的作用,能够充分利用铠装电加热器的热量,并且能够利用通水循环进行元件的普遍降温和集中降温。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包括多个加热冷却模块固定在镀膜室中;在所述镀膜室中设置有辊道,用以放置玻璃,在所述辊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加热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加热冷却模块中的冷却模块固定在所述镀膜室主底板和所述镀膜室的顶板上,所述冷却模块包括铜导管,通过在所述铜导管中注入冷水进行冷却;所述铜导管固定在所述冷却模块的铝板上;在所述冷却模块上方设置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所述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为所述辊道上的玻璃进行加热,并且在所述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的加热面相背方向设置一层或多层反射板;所述冷却模块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所述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的加热电极通过法兰安装在所述镀膜室外部。
[0006] 上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在所述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和所述冷却模块之间竖直排列四层所述反射板。
[0007] 上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均热板,所述均热板设置在所述铠装电铠装电加热器和所述辊道之间。
[0008] 上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热电偶,所述热电偶通过所述法兰固定连接在所述镀膜室外。
[0009] 上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加热冷却模块通过吊挂杆固定在所述镀膜室的顶板上以及通过所述支撑杆固定在所述镀膜室的主底板上。
[0010]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 本发明将加热、冷却制作成一集中的、独立的加热冷却模块,通过在镀膜室中的玻璃上下方分别设置多个加热冷却模块,形成加热冷却系统,受热均匀,维持温度。
[0012] 其次,在加热模块中还增加了多层抛光反射板,利用反射板能够充分利用铠装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减少热量损失。
[0013] 最后,在冷却模块中,利用铜管通水循环的普遍降温的同时,还能够利用设置在需要降温的元件设置铝片,进行集中降温。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发明的图1中A部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 图3是本发明中的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的位置关系图;
[0017]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的中的冷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原理图和具体操作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0019]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一种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镀膜线加热冷却系统,其中,加热冷却系统安装在镀膜室1,加热冷却系统中包括多个加热冷却模块3,在镀膜室1中设置有辊道(图中未标示),用以放置玻璃2,在辊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加热冷却模块3,其中,加热冷却模块3中的冷却模块31分别固定在镀膜室1的主底板和镀膜室的顶板上;在冷却模块31上方设置加热模块32,加热模块32包括一铠装电加热器41,铠装电加热器41包括电热丝43,通过加热器功率、电压等多因素确定选择合适的大小的电热丝43,将其固定在铠装电加热器41主板上,其中,可以通过使用可拆卸细焊丝(图中未标示)将电热丝43固定在铠装电加热器41的主板上。铠装电加热器41为辊道上的玻璃2进行加热,加热模块32还包括反射板42,反射板42设置在铠装电加热器41和冷却模块31之间;冷却模块31的入口(图中未标示)和出口(图中未标示)以及铠装电加热器41的加热电极(图中未标示)通过密封法兰5安装在镀膜室1外部;
[002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铠装电加热器41和冷却模块31之间设置了四层反射板42,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量损耗,同时能够是其余无需加热元件受到热辐射压力相应减轻,以免发生因受热使得元件变形的情形。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加热模块32还包括均热板33,均热板33设置在铠装电加热器41和辊道之间,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玻璃表面温度加热的均匀性。
[002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模块32还包括热电偶(图中未标示),将热电偶安装在镀膜室1上,用以精确测量镀膜室1中的温度。
[0023] 冷却模块31主要是将加热区中免加热的元件进行降温冷却,从而将该免加热元件维持在自身耐温范围内,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模块31包括铜导管61,通过从铜导管61的进水口注入冷却水经过铜导管61,最终从出水口流出。另外,通过将铜导管61固定在冷却模块31的铝板62上,利用铝板62的大面积,可以对元件进行集中降温。
[002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以为玻璃上侧加热冷却的加热冷却模块3通过吊挂杆7固定在镀膜室1的顶板上,而用以为玻璃下侧进行加热冷却的加热冷却模块3通过支撑杆(图中未标示)固定在镀膜室1的主底板上。
[002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加热的实际需求,在玻璃上侧的加热模块32与玻璃下侧的加热模块32的个数可以不同,另外,根据实际需求,在玻璃下侧的加热模块32的每个模块中的加热功率可以相同或不同。
[0026]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