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及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084951.7

文献号 : CN1032253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振宝解咏平郭二伟张岩

申请人 :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

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及制备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将钢板网绑扎在柱塑性铰区的钢筋笼外侧,不仅能够对混凝土提供良好的约束作用,还能够防止混凝土过早的脱落,提高柱延性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钢筋笼的绑扎、钢板网的裁剪、钢板网的弯折、钢板网的安装、柱的支模与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本发明能有效提高柱塑性铰区的转动能力,提高柱的延性,改善混凝土的工作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笼,其由柱四周纵筋(1)以及箍筋(2)绑扎而成的柱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板网(3),所述钢筋笼四个角部绑扎L型限位垫块(5),以及在钢筋笼的四个面上绑扎有限位垫块(6),形成钢板网的骨架,骨架外侧四周包裹钢板网(3),钢板网(3)在柱的某一个角的位置处弯折重复搭接,钢板网(3)与柱塑性铰区钢筋笼通过扎丝(4)绑扎固定,钢板网(3)及钢筋笼内部浇筑有混凝土,钢板网(3)外部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所述的由柱四周纵筋(1)以及箍筋(2)绑扎而成的柱形,其中箍筋(2)在垂直纵筋(1)的平面上纵横交错组成九宫格网状结构,在柱形四周九宫格的交点处均设有纵筋(1),且钢板网(3)的网孔为菱形结构,菱形网孔的边与纵筋(1)和箍筋(2)不是平行垂直的位置关系,而是存在斜角关系的;所述钢板网为普通钢板网,厚度d为0.5mm~2mm,网格尺寸TB为12.5mm~50mm,TL为8mm~1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的最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垫块(6)间距≤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的高度B取柱横截面边长b或h的最大值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搭接重合部分设置在某个角的两边,重叠部分的长度为所在面边长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重叠部分绑扎间距不大于150mm,其它部分绑扎间距为100mm~200mm。

7.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L型限位垫块(5)和限位垫块(6)与钢筋笼绑扎固定,形成钢板网的骨架,L型限位垫块(5)和限位垫块(6)上预留扎丝(4),便于将L型限位垫块(5)和限位垫块(6)与钢筋笼和钢板网的绑扎;

步骤二:将钢板网(3)弯折成四边形套在垫块骨架的外侧,重叠部分设置在某个角的两边,用扎丝(4)将钢板网(3)与箍筋(2)绑扎固定,首先绑扎重叠部分,绑扎过程中对钢板网(3)施加预紧力,形成牢固的四边形,有效地约束混凝土;

步骤三,内部浇注混凝土,并在外部设上混凝土保护层。

说明书 :

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及制备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结构工程中,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结构性能、经济指标、抗震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柱是框架结构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对地震效应极为敏感。地震作用下,当柱塑性铰区的混凝土在反复荷载的作用下达到极限承载力后,箍筋间的混凝土逐渐脱落,在变形很小时就失去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从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若增加箍筋的数量又会过大的增加建筑成本。因此要保证柱在地震作用下有大的变形,就必须保证塑性铰区的混凝土受到良好的约束。鉴于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柱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来提高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的约束能力,防止在地震过程中混凝土过早的脱落,增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延性,提高耗能能力。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钢筋混凝土柱延性较低的问题,提出在施工中采取一种构造措施,即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及制备方法,以改善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的工作状况。
[0004]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钢板网约束柱塑性铰区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笼,其由柱四周纵筋(1)以及柱箍筋(2)绑扎而成的柱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板网(3),所述钢筋笼四个角部绑扎限位垫块(5),以及在钢筋笼的四个面上也绑扎有限位垫块(6),形成钢板网的骨架,骨架外侧四周包裹钢板网(3),钢板网(3)在柱的某一个角的位置处弯折重复搭接,钢板网(3)与柱塑性铰区钢筋笼通过扎丝(4)绑扎固定,钢板网(3)及钢筋笼内部浇筑有混凝土,钢板网(3)外部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
[0006] 所述钢板网为普通钢板网,厚度d为0.5mm~2mm,网格尺寸TB为12.5mm~50mm,TL为8mm~18mm。
[0007] 所述钢板网的最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mm。
[0008] 所述限位垫块间距≤500mm,重叠部分绑扎间距不大于150mm,其它部分绑扎间距为100mm~200mm。
[0009] 所述钢板网的高度B取柱横截面边长b或h的最大值的1.5倍,搭接重合部分设置在某个角的两边,重叠部分的长度为所在面边长的一半,即为b/2和h/2。
[0010] 利用上述钢板网增强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0011] 步骤一:将限位垫块(5)和(6)与钢筋笼绑扎固定,形成钢板网的骨架,限位垫块(5)、(6)上预留扎丝(4),便于将限位垫块(5)、(6)与钢筋笼和钢板网的绑扎;
[0012] 步骤二:将钢板网(3)弯折成四边形套在垫块骨架的外侧,重叠部分设置在某个角的两边,用扎丝(4)将钢板网(3)与箍筋(2)绑扎固定,首先绑扎重叠部分,绑扎过程中对钢板网(3)施加预紧力,形成牢固的四边形,有效地约束混凝土。
[0013] 步骤三,内部浇注混凝土,并在外部设上混凝土保护层。
[0014]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最终保证钢板网各面平整并牢固的绑在柱塑性铰区钢筋笼外侧。
[0015]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6] 1、约束效果好。从约束混凝土概念出发,通过牢固的固定在钢筋笼外测的钢板网,不仅能够对混凝土提供良好的约束作用,还能够防止混凝土过早的脱落,使柱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减缓刚度衰减速度,避免了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剥落后承载力迅速下降的现象,提高了柱的延性。
[0017] 2、施工简单、易于安装。施工过程中是用扎丝将钢板网固定在钢筋笼的外侧,并可以根据构件尺寸进行任意裁剪,由普通工人即可完成,具有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快捷等特点。
[0018] 3、整体性好。在钢筋笼、钢板网绑扎完成后,一次浇筑混凝土成型,使钢筋、钢板网与混凝土牢固的粘接在一起,相互传递内力。
[0019] 4、经济性强。本方案应用在柱的塑性铰区,效果明显而且不会显著地提高工程造价,性价比较强,适合在工程中广泛推广。
[002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在柱塑性铰区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中钢板网Ⅰ的详图。
[0023] 图3为图1中A-A剖面图。
[0024] 图中1.纵筋,2.箍筋,3.钢板网,4.扎丝,5.L型限位垫块,6.限位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1、钢筋笼的绑扎
[0026] 钢筋笼的绑扎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图纸进行。
[0027] 2、钢板网的裁剪
[0028] 钢板网的宽度B取1.5倍的柱横截面b或h的最大值,搭接重合部分的长度为2(b/2+h/2+2×5mm),其中b和h为柱横截面边长。
[0029] 3、钢板网的弯折
[0030] 以钢板网长度方向最边缘为基准线,用卷尺首先量取截面宽度的一半b/2再减去钢板网保护层即5mm作为第一条弯折线;再以第一条弯折线为基准线,量取整个柱截面高度再减去两个钢板网保护层即10mm作为第二条弯折线;进一步以第二条弯折线为基准线,量取整个柱截面宽度再减去两个钢板网保护层即10mm作为第三条弯折线;进一步以第三条弯折线为基准线,量取整个截面高度再减去两个钢板网保护层即10mm作为第四条弯折线;进一步以第四条弯折线为基准线,量取整个截面宽度再减去两个钢板网保护层即10mm作为第五条弯折线。钢板网3制作成型后再用卷尺对尺寸进行校核,校核合格后进行钢板网3的安装。
[0031] 4、钢板网的安装
[0032] 步骤一:将限位垫块(5)、(6)与柱塑性铰区钢筋笼绑扎固定,形成钢板网的骨架,限位垫块(5)、(6)上预留扎丝(4),便于将限位垫块(5)、(6)与钢筋和钢板网的绑扎;
[0033] 步骤二:将钢板网(3)弯折成四边形套在垫块骨架的外侧,重叠部分设置在某个角的两边,用扎丝(4)将钢板网(3)与箍筋(2)绑扎固定,首先绑扎重叠部分,绑扎间距小于150mm,其它部分绑扎间距为100mm~200mm;绑扎过程中对钢板网(3)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形成牢固的四边形,有效地约束混凝土。
[0034] 5、柱的支模与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0035] 根据柱的尺寸进行支模,检查模板合格后将混凝土浇筑到模板内并进行振捣,直至密实。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钢板网。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其他构件的塑性铰区的混凝土约束。钢板网弯折重叠部分也可以在工厂中批量生产后进行焊接,直接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做的任何修改、变更或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