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80057197.7

文献号 : CN1032289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茶圆胜也

申请人 : 京瓷株式会社

摘要 :

光源装置(11)具有:发光元件(23);被射入来自发光元件(23)的光的导光板(15);向发光元件(23)供给电力的配线(17),导光板(15)具有对配线(17)进行定位的引导部(31)。

权利要求 :

1.一种光源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

能够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侧与所述配线抵接的第一卡止部;

能够从所述导光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与所述配线抵接的第二卡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沿着所述导光板的缘部延伸,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槽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卡止部及所述第二卡止部在所述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在沿着所述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卡止部与所述第二卡止部的间隙比所述配线的直径窄。

5.一种光源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

形成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第一凹槽;

形成于所述导光板的另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第二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且彼此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在所述导光板形成有狭缝,该狭缝以能够使所述配线通过的宽度,从所述一方的主面向所述另一方的主面贯通,并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续地延伸而与所述第二凹槽并排行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缘部的一边的两端的角部,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对从一方的所述光源侧向另一方的所述光源侧沿着所述一边延伸而向所述一方的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进行引导,所述狭缝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而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主面内方,在沿着所述一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位于中央,且在该第一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狭缝。

9.一种光源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通过使所述配线旋转而对所述配线进行方向转换的突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配线沿着所述导光板的缘部延伸,绕所述突部旋转而折回,再次沿着所述缘部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光源的非照射区域。

12.一种光源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

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并使来自所述导光板的光透过的光学片,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形成于所述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凹槽,所述光学片对所述凹槽进行闭塞。

13.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

能够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侧与所述配线抵接的第一卡止部;

能够从所述导光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与所述配线抵接的第二卡止部。

14.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

形成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第一凹槽;

形成于所述导光板的另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第二凹槽。

15.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通过使所述配线旋转而对所述配线进行方向转换的突部。

16.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

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并使来自所述导光板的光透过的光学片,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形成于所述一方的主面,并对所述配线进行收容的凹槽,所述光学片对所述凹槽进行闭塞。

17.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光源;

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

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面板或者有机EL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主面而偏靠地设置,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导光板的缘部之中的、与所述显示区域的距离大的缘部而形成。

说明书 :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及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具有点状或者线状的光源和用于将来自该光源的光转换为面状的光的导光板的光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光源装置例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中。在光源连接有用于向该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配线适当地被拉回,例如向光源装置或者显示装置的外部延伸出。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39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从减少配线对亮度及色度等带来的影响、或实现光源装置的薄型化的目的考虑,与光源连接的配线优选配置在导光板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将配线配置在导光板的外侧时,例如在光源装置或者显示装置的组装中途时,配线变得容易向成为框体的构件的外侧露出,导致组装的作业性降低。另外,例如导光板与其周边的构件(例如框体)的间隙存在伴随着装置的小型化而变窄的倾向,其结果是,配线承受来自周边的构件的应力的盖然性变高。如此,向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由于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板的存在,难以进行适宜的配置。
[0008] 因而,期望提供能够相对于导光板来适宜地配置配线的光源装置及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具有:光源;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
[0011]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有:光源;被射入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导光板;被照射由所述导光板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向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的配线,所述导光板具有对所述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相对于导光板适宜地配置配线。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0015] 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0016]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0017] 图4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0018] 图5是图4的光源装置的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0019] 图6是表示一光源单元的周边的立体图。
[0020] 图7是表示另一光源单元的周边的立体图。
[0021] 图8是将图4的光源装置的导光板的配线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22] 图9是将图8的区域IX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23] 图10是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0024] 图11是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的符号而言,往往如“第一光源单元13A、第二光源单元13B”等那样对相同的符号标以大写的字母的附加符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仅仅称为“光源单元13”等而省略名称开头的编号及上述的附加符号。
[0026]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
[0027] 显示装置1由例如能够在显示面1a中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装置来构成。显示装置1具有框体3。框体3形成为例如大致薄型的长方体状,具有第一角部3a、第二角部3b、第三角部3c及第四角部3d,且具有这些角部间的第一侧面3ab、第二侧面3bc、第三侧面3cd及第四侧面3da。显示面1a设于框体3的一主面。显示面1a为例如与框体3的主面大致相似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且相对于框体3的主面而偏向第一角部3a侧地设置。
[0028] 图2是显示装置1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0029] 显示装置1具有构成框体3的正面板5及背面板7。另外,显示装置1在框体3的内部具有显示面板9和作为对显示面板9进行照明的背灯的光源装置11。
[0030] 背面板7形成为例如能够收容光源装置11及显示面板9的箱状。正面板5形成为例如比背面板7大一圈的箱状,且被覆于收容有光源装置11及显示面板9的背面板7上,闭塞背面板7的开口且环绕背面板7的外周。在正面板5开设有用于让显示面板9露出的显示窗5a。显示窗5a相对于正面板5而偏向第一角部3a侧地设置。
[0031] 正面板5及背面板7由例如金属形成。更具体而言,例如,正面板5及背面板7通过板金的冲压加工而构成。不过,正面板5及背面板7也可以由树脂形成。正面板5及背面板7虽未特别图示,但通过卡合部、螺钉、焊料及/或粘接剂而彼此固定。
[0032] 显示面板9由所谓的液晶显示面板构成。即,显示面板9具有彼此对置配置且在间隙中封入有液晶的两张透明基板(狭义的液晶显示面板9a(参考图3))和层叠于这些透明基板的两面上的偏振板9b(参考图3)。在两张透明基板上,虽未特别图示,但层叠有像素电极、通用电极、(狭义的)滤色片等。
[0033] 显示面板9形成为例如比显示窗5a大一圈的矩形状。显示面板9与显示窗5a同样地,相对于框体3的主面而偏向第一角部3a侧地配置,并从内侧闭塞显示窗5a。通过显示面板9的从显示窗5a露出的部分来构成显示面1a。
[0034] 虽未特别图示,但显示面板9与柔性基板(例如TAB带)连接,柔性基板与配线基板连接。在配线基板安装有将显示信息转换为显示信号的IC,在柔性基板安装有驱动IC,该驱动IC根据来自IC的显示信号,按照像素向像素电极与通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这些柔性基板及配线基板相对于显示面板9而配置在框体3的第二侧面3bc侧及第三侧面3cd侧。需要说明的是,驱动IC等也可以通过COG技术而安装在显示面板9上。
[0035] 光源装置11具有:生成光的第一光源单元13A及第二光源单元13B(参考图4);对光源单元13所生成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板15;用于向光源单元13供给电力的第一配线
17A及第二配线17B(参考图4)。进而,光源装置11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由导光板15引导出的光,还具有光学片19及反射板21。
[0036] 导光板15形成为例如大概矩形状的平板状,具有第一主面15e及第二主面15f。另外,导光板15由例如透光性的丙烯酸板来形成。在第二主面15f设有例如与导光板15一体形成的、或者由不同于导光板15的构件形成的未图示的点图案(多个突部)。
[0037] 光源单元13作为点状光源而构成。光源单元13与导光板15的侧面(包括角部在内)对置配置。更具体而言,例如,导光板15的角部被倒角,光源单元13与该导光板15的倒角面对置。
[0038] 在光源单元13中生成的光从上述的倒角面(导光板15的侧面)射入导光板15。射入到导光板15的侧面的光一边由第一主面15e及第二主面15f进行全反射,一边沿着这些主面被引导。被引导的光被点图案散射而从第一主面15e射出。如此,在光源单元13中生成的光转换为面状的光。
[0039] 光学片19通过例如形成有细微的凹凸的两张棱镜片层叠而构成,层叠在第一主面15e上。棱镜片由例如聚酯或者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从第一主面15e射出的光在透过光学片19时被赋予指向性,由此,光源装置11的亮度得以提高。
[0040] 反射板21形成为例如能够收容导光板15的箱状(不过,无第三侧面3cd侧的侧面),且覆盖导光板15的第二主面15f及侧面。反射板21通过例如金属、由金属涂敷树脂而成的物质、或者使树脂中含有散射材料等而成的物质来形成。从导光板15的第二主面15f或者侧面泄漏的光由反射板21反射,再次射入导光板15。由此,光源装置11的亮度得以提高。
[0041] 导光板15大致与反射板21嵌合。另外,收容有导光板15的反射板21大致与背面板7(框体3)嵌合(还参考图4)。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5或者反射板21也可以经由适当的构件而与框体3的内侧面间接地抵接。另外,导光板15、光学片19及反射板21可以通过粘接剂等适当的手段而彼此固定。
[0042] 图3是图1的III-III线中的剖视图。
[0043] 如上所述,框体3具有正面板5及背面板7。另外,在框体3内从显示面1a侧依次层叠有显示面板9、光学片19、导光板15、反射板21。光源单元13与导光板15的侧面对置配置。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在框体3的内部还设有保持构件6,该保持构件6在光源装置11、显示面板9等各构件与框体3的间隙嵌合等,来对各构件的对于框体3的定位作出贡献。
[0045] 图4是光源装置11的俯视图。不过,光学片19的图示省略。另外,框体3(背面板7)的内侧面由双点划线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框体3(背面板7)也可以被认为是光源装置11的一部分。
[0046] 如上所述,导光板15形成为大致矩形,具有与框体3的第一角部3a~第四角部3d对应的第一角部15a~第四角部15d,并且具有这些角部间的第一侧面15ab、第二侧面
15bc、第三侧面15cd及第四侧面15da。
[0047] 显示面板9中的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9c(由单点划线表示)或者框体3的显示窗5a(图2)相对于导光板15的第一主面15e而偏向第一角部15a侧地配置。换而言之,在导光板15中,就显示区域9c的外侧区域而言,第二侧面15bc及第三侧面15cd侧比第一侧面
15ab及第四侧面15da侧宽。因而,第二侧面15bc及第三侧面15cd与第一侧面15ab及第四侧面15da相比较,成为反射等对显示区域9c的亮度带来的影响相对低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区域9c通过例如像素(像素电极)的配置范围来限定。
[0048] 两个光源单元13与导光板15的一边的两端的角部对置配置。具体而言,例如,光源单元13与导光板15的、显示区域9c的外侧区域相对大的一侧的短边(第三侧面15cd)的两端的第三角部15c及第四角部15d对置。
[0049] 光源单元13将大致导光板的对角线方向作为放射方向,并以规定的放射角度α放射光。对于放射角度α而言,例如将相对照度50%的范围定义为放射角度,且其大小例如为60度。
[0050] 在基于导光板15等的导光、反射及散射的作用下,光源单元13生成的光从第一主面15e被均匀地取出。不过,光难以到达导光板15的侧面之中的、未收敛于放射角度α的范围的区域(非照射区域)。因而,第三侧面15cd的整体、第二侧面15bc的第三角部15c侧部分及第四侧面15da的第四角部15d侧部分与导光板15的侧面的其他的部分相比较,成为对显示区域9c的亮度带来的影响相对低的部分。
[0051] 第一配线17A为用于向第一光源单元13A供给电力的配线。第一配线17A从第一光源单元13A(第四角部15d)沿着第三侧面15cd延伸至第三角部15c,进而从形成于框体3的第三角部3c周边的未图示的孔部向框体3的外部延伸出。因而,第一配线17A沿着与显示区域9c的距离相对大的侧面设置,且设于光源单元13的非照射区域中。
[0052] 第二配线17B为用于向第二光源单元13B供给电力的配线。第二配线17B配置于第二侧面15bc的第三角部15c侧的部分。并且,与第一配线17A合流并从形成于框体3的第三角部3c周边的未图示的孔部向框体3的外部延伸出。因而,第二配线17B沿着与显示区域9c的距离相对大的侧面设置,且设于光源单元13的非照射区域中。
[0053] 在多个配线17的前端设有用于将多个配线17与其他的设备连接的连接器18。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配线17也可以在第一配线17A与第二配线17B的合流地点或者从该合流地点到达连接器18为止的适当的位置、范围内,通过适当的构件来捆束或将配线17的绝缘膜彼此粘接起来。
[0054] 图5是光源单元13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配线17等的一部分的构件被示意性地示出。
[0055] 光源单元13具有:作为点状光源的发光元件23;安装有发光元件23的基板25;对基板25进行保持的散热板27。
[0056] 发光元件23由例如LED构成,更具体而言,由大致长方体状的芯片LED构成。
[0057] 配线17通过例如由绝缘膜被覆一根或者多根金属线而形成。配线17相对于一个光源单元13而言,与电位的正负对应地设置两根。需要说明的是,配线17的剖面外形通常为圆形,但由于图5为示意图,故由矩形来表示。另外,两根配线17的被膜也可以彼此结合。被膜设为适当的颜色即可,但为了对导光板15的亮度提高作出贡献且避免对色度带来影响而优选设为白色。
[0058] 基板25例如通过以硬质的树脂或者陶瓷作为基体的硬式电路基板、或者在聚酯薄膜或者聚酰亚胺薄膜的单面或者两面使用铜箔叠层板而成的柔性印刷基板来构成,且在一方的主面上具有安装面25a。基板25形成为例如矩形。
[0059] 在安装面25a通过焊料而表面安装有发光元件23,并且通过焊料而连接有配线17。发光元件23和配线17经由基板25的未图示的配线图案而电连接。发光元件23安装在例如安装面25a的长边方向的一方侧,配线17与例如安装面25a的长边方向的另一方侧连接且向该另一方侧延伸。
[0060] 散热板27通过例如对一张板金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散热板27具有:与基板25的安装面25a的背面对置的背面部27a;与背面部27a正交的延伸部27b;在背面部27a的与延伸部27b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与延伸部27b对置的突部27c。在延伸部27b形成有作为空处的孔部27h。
[0061] 基板25通过例如由焊料、粘接剂或者双面胶带而使安装面25a的背面与背面部27a粘接,由此固定在散热板27上。需要说明的是,将基板25与散热板27粘接的材料或者构件优选导热性高。
[0062] 突部27c能够与基板25的一侧面抵接,从而对基板25的移动的限制作出贡献。该限制方向为例如基板25的短边方向、与发光元件23及配线17的安装区域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与配线17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0063] 另外,基板25通过其一侧面部分收容尤其是嵌合于孔部27h,来限制相对于散热板27而在孔部27h的径向上的移动。限制方向为例如基板25的长边方向、发光元件23及配线17的安装区域的排列方向、配线17所延伸的方向、与突部27c的限制方向正交的方向。
[0064]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基板25的收容于孔部27h中的侧面(面向图5的纸面下方的侧面)同延伸部27b的与背面部27a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图5的纸面下方的面)成为齐面。
[0065] 在延伸部27b的背面部27a侧的面配置有双面胶带29。更具体而言,双面胶带29配置为比孔部27h靠延伸部27b的前端侧。并且,如图3所示,通过双面胶带29与反射板21的背面(与导光板15相反的一侧的面)粘接,由此将散热板27相对于反射板21及导光板15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双面胶带29而采用粘接剂或者焊料。
[0066] 如图3所示,延伸部27b与背面板7的内侧面抵接。进而,基板25的收容于孔部27h中的部分也与背面板7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基板25的热量经由散热板27而间接地向背面板7传递,另外,基板25的热量直接地向背面板7传递。
[0067] 图6是表示第一光源单元13A的周边的立体图。
[0068] 在俯视观察下,在导光板15的第四角部15d(倒角面)形成有欠缺部。第一光源单元13A以收容于该欠缺部中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相对于导光板15的移动。换而言之,导光板15具有:侧面包含第一光源单元13A所对置的对置面15r在内的导光板主体15q;从导光板主体15q突出并对第一光源单元13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
[0069] 止动件15s相对于第一光源单元13A(或者发光元件23)而位于第一配线17A的配置侧,从而对第一光源单元13A(或者发光元件23)的向第一配线17A的配置侧的移动进行限制。更具体而言,止动件15s以也向导光板主体15q的背面侧(图6的纸面里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且散热板27的延伸部27b的缘部与止动件15s抵接。
[0070] 定位部15t相对于第一光源单元13A(或者发光元件23)而位于第一配线17A的配置侧的相反侧,从而对第一光源单元13A(或者发光元件23)的向第一配线17A的配置侧的相反侧的移动进行限制。更具体而言,定位部15t以与导光板主体15q同等的厚度形成,且散热板27的背面部27a的缘部与定位部15t抵接。
[0071] 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通过例如在注塑成形出导光板15的模具中形成有与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对应的形状,由此与导光板主体15q一体形成。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光源单元13、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收敛于假定在导光板15未设有倒角面或欠缺部时的矩形内,如图4所示那样,收敛于导光板15大致嵌合的矩形的框体3内。
[0073] 另外,为了使发光元件23与对置面15r抵接且同时抑制配线17与导光板15的干涉,而在对置面15r上形成有台阶。不过,既可以不形成台阶,也可以不使发光元件23与对置面15r抵接。
[0074] 图7是表示第二光源单元13B的周边的立体图。
[0075] 在第二光源单元13B侧,也与第一光源单元13A侧同样地设有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第二光源单元13B侧的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光源单元13A侧的止动件15s及定位部15t同样。
[0076] 图8是将导光板15的配线17附近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77] 导光板15具有:对第一配线17A进行定位的第一引导部31A;对第二配线17B进行定位的第二引导部31B。引导部31通过例如在注塑成形出导光板15的模具中形成有与引导部31对应的形状,由此与导光板15的其他的部分一体形成。
[0078] 图9是将图8的区域IX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79]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引导部31A沿着导光板15的第三侧面15cd设置(第一引导部31A也可以认为是构成第三侧面15cd。),从而沿着第三侧面15cd对第一配线17A进行引导。
[0080] 更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31A具有沿着第三侧面15cd延伸的槽部31a,通过将第一配线17A收容于槽部31a中而对其进行引导。
[0081] 槽部31a具有形成于导光板15的第一主面15e的第一凹槽31b和形成于第二主面15f的第二凹槽31c。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在沿着第三侧面15cd的方向(第一配线17A的配设方向)上交替设置且连接。
[0082] 更具体而言,从第一光源单元13A侧向第二光源单元13B侧依次设有第一凹槽31b、第二凹槽31c、第一凹槽31b、第二凹槽31c及第一凹槽31b。这些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相对于例如第三侧面15cd的中央而大概对称配置。例如,第一凹槽31b位于第三侧面15cd的中央,第二凹槽31c以大致同等的位置及长度位于该第一凹槽31b的两侧,进而,第一凹槽31b位于该第二凹槽31c的两侧。
[0083] 在第一引导部31A形成有从第一主面15e向第二主面15f贯通的狭缝31s。狭缝31s以能够使第一配线17A(的至少一根量)通过的宽度形成,与第一凹槽31b连续且相对于第二凹槽31c并排行进。狭缝31s的与第二凹槽31c并排行进的部分相对于第二凹槽
31c而位于导光板15的主面内方。
[008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1s的与第二凹槽31c并排行进的部分向第二凹槽31c的底部开口。能够使第一配线17A通过的宽度无需比第一配线17A的直径大,也可以为能够边使第一配线17A的皮膜弹性变形边使该第一配线17A通过的宽度。
[0085] 第一配线17A首先从第一主面15e侧收容于第一凹槽31b中,并且通过狭缝31s。然后,第一配线17A的通过了狭缝31s的部分被向导光板15的主面外方移动,由此由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来定位该第一配线17A。
[0086] 图10是图9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
[0087] 关于上述的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而言,可以从另一观点来考虑。即,可以认为是,第一引导部31A具有:能够从侧方一方侧(第二主面15f侧)与第一配线17A抵接的第一卡止部31d;能够从侧方另一方侧(第一主面15e侧)与第一配线17A抵接的第二卡止部31e。并且,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在第一配线17A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另外,第一引导部31A具有在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的配置位置上配置,且在与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的抵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配线17A抵接的第三卡止部31j及导光板主体15q。
[0088] 在沿着第一配线17A的延伸设置方向观察时,第一卡止部31d与第二卡止部31e的间隙d(第一凹槽31b的底面与第二凹槽31c的底面的间隙)比第一配线17A的一根量的直径窄。因而,第一配线17A通过第一卡止部31d和第二卡止部31e以稍稍蜿蜒的方式被定位。
[0089]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比第一引导部31A靠导光板15的主面内方的突条15j(还参考图9)为用于通过与光学片19的缘部抵接而对光学片19进行定位的构件。不过,也可以为,突条15j配置在其他的位置处,且光学片19扩展至闭塞第一凹槽31b及狭缝31s的位置处。
[0090] 已经参考的图7也成为将第二引导部31B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91] 第二引导部31B具有:第一主面15e侧的表面比导光板主体15q低的薄壁部31f;从薄壁部31f向第一主面15e所面向的方向突出的突部31g。
[0092] 突部31g相对于第二光源单元13B而位于大致沿着第二侧面15bc的方向上。突部31g的俯视形状适当地设定即可,例如形成为以沿着第二侧面15bc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
[0093] 并且,第二配线17B在薄壁部31f上,从第二光源单元13B侧向突部31g侧沿着第二侧面15bc延伸,之后,绕突部31g旋转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80度)。第二配线17B绕突部31g旋转,由此进行方向转换且进行定位。进行方向转换后的第二配线17B再次沿着第二侧面15bc,从突部31g侧向第二光源单元13B侧延伸。
[0094] 在突部31g与导光板主体15q之间形成有沿着突部31g的外周的一部分的第三凹槽31h。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凹槽31h的一部分沿着第二侧面15bc延伸,其他的一部分与第二侧面15bc正交。第三凹槽31h收容第二配线17B,由此对第二配线17B进行定位。第三凹槽31h由光学片19(由双点划线表示)闭塞。
[0095]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配置第二配线17B的薄壁部31f与第二光源单元13B侧的止动件15s连续或者共用。第一引导部31A的两端与第一光源单元13A侧的止动件15s(图6)及第二光源单元13B侧的定位部15t(图7)连续或者共用。
[0096]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在第一观点当中,光源装置11具有发光元件23、被射入来自发光元件23的光的导光板15、向发光元件23供给电力的配线17,导光板15具有对配线17进行定位的引导部31。
[0097] 因而,配线17相对于导光板15被定位。其结果是,例如可抑制因配线17的相对于导光板15的浮动所引起的作业性的降低。另外,例如可抑制配线17被不期望的构件夹持而承受应力的情况。即,相对于导光板15适宜地配置配线17。引导部31设于导光板15,故构件个数也不会增加。
[0098] 第一引导部31A包括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延伸,并对第一配线17A进行收容的槽部31a。
[0099] 因而,第一引导部31A将第一配线17A配置在导光板15的外周侧而能够减少第一配线17A给亮度等带来的影响,且同时收容第一配线17A而能够抑制第一配线17A被夹持在导光板15与其他的构件(例如框体3)之间的情况来保护第一配线17A。另外,第一配线17A被夹持在导光板15与框体3之间的情况得到抑制,故使光源装置11与背面板7嵌合的作业也容易化。
[0100] 第一引导部31A具有:能够从侧方一方侧与第一配线17A抵接的第一卡止部31d;能够从侧方另一方侧与第一配线17A抵接的第二卡止部31e。
[0101] 因而,能够在侧方一方侧及侧方另一方侧这两方向上对第一配线17A进行可靠的定位。
[0102] 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在第一配线17A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
[0103] 因而,与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夹着第一配线17A而对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对第一配线17A施加过度的载荷(压缩载荷)的情况,且同时进行上述那样的两方向上的定位,另外,还能够柔和地应对第一配线17A的直径所涉及的误差或者设计变更。
[0104] 在沿着第一配线17A的延伸设置方向观察时,第一卡止部31d与第二卡止部31e的间隙d比第一配线17A的直径(剖面的宽度)窄。
[0105] 因而,既能够避免如上所述过度的压缩载荷,同时又能够利用对于第一配线17A的弯曲的阻力而从两方向对第一配线17A进行可靠的定位。进而,第一配线17A通过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更可靠地抵接,故还可期待相对于第一配线17A的拉伸的摩擦阻力的增加。
[0106] 第一引导部31A具有:形成于导光板15的一方的主面(第一主面15e),并对第一配线17A进行收容的第一凹槽31b;形成于导光板15的另一方的主面(第二主面15f),并对第一配线17A进行收容的第二凹槽31c。
[0107] 因而,在径向的整个方向上对第一配线17A进行定位,从而更加可靠地抑制第一配线17A的浮动。
[0108] 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在第一配线17A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地连接。
[0109] 因而,与由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交替配置所实现的效果同样地,能够通过第一凹槽31b的底面及第二凹槽31c的底面来抑制施加过度的载荷(压缩载荷)的情况,且同时通过这些底面来进行定位,另外,还能够柔和地应对第一配线17A的直径所涉及的误差或者设计变更。
[0110] 在导光板15形成有狭缝31s,该狭缝31s以能够使第一配线17A通过的宽度,从第一主面15e向第二主面15f贯通,并且与第一凹槽31b连续地延伸而与第二凹槽31c并排行进。
[0111] 因而,如已经所述那样,并不是使第一配线17A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移动并向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插入,而是能够使第一配线17A沿着径向移动并收容于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中。即,能够简单地将第一配线17A配置在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中。
[0112] 光源单元13分别设置在导光板15的缘部的一边(第三侧面15cd)的两端的第三角部15c及第四角部15d。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对从第一光源单元13A侧向第二光源单元13B侧沿着第三侧面15cd延伸而向第一光源单元13A供给电力的第一配线17A进行引导。狭缝31s相对于第二凹槽31c位于导光板15的主面内方。在沿着第三侧面15cd的方向上,第一凹槽31b位于中央,且在该第一凹槽31b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凹槽31c及狭缝31s。
[0113] 因而,与第二凹槽31c及狭缝31s的组合相比较,使显示区域9c的亮度相对降低的可能性低的第一凹槽31b配置在距两个光源单元13最分离的位置。其结果是,可期待亮度的局部性降低的抑制。另外,通过在第一凹槽31b的两侧配置第二凹槽31c及狭缝31s,可期待第一凹槽31b的两侧的亮度的均等化、及双方的光源单元13中的第一配线17A的可靠的定位。
[0114] 第二引导部31B具有通过使第二配线17B旋转而对第二配线17B进行方向转换的突部31g。
[0115] 因而,能够简单地实现使第二配线17B所延伸的方向变化的定位。进而,当对第二配线17B施加张力时,通过突部31g的摩擦阻力来抵消该张力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抑制张力传递至前端的情况。其结果是,例如能够保护第二配线17B与第二光源单元13B的连接部。
[0116] 第二配线17B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第二侧面15bc)延伸,绕突部31g旋转而折回,再次沿着所述缘部延伸。
[0117] 因而,通过第二配线17B折回那样的旋转,由此可靠地获得上述的张力传递的抑制效果。进而,由于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进行那样的折回,因此,能够将第二配线17B配置在导光板15的外周侧而缓和对亮度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能够确保第二配线17B折回的空间。
[0118] 引导部31配置在发光元件23的非照射区域(第三侧面15cd侧部分等)中。
[0119] 因而,可缓和引导部31或者由引导部31定位的配线17对亮度带来的影响。另外,在导光板15中,发光元件23的非照射区域对显示区域9c的亮度提高带来的影响低,可认为是成为无用空间的区域,从而可实现这样的区域的有效利用。
[0120] 光源装置11还具有层叠于导光板15的第一主面15e,并使来自导光板15的光透过的光学片19。第二引导部31B包括设于第一主面15e,并对第二配线17B进行收容的第三凹槽31h。光学片19对第三凹槽31h进行闭塞。
[0121] 因而,光学片19兼作抑制第二配线17B从第三凹槽31h脱离的构件。即,能够削减构件个数,同时更加可靠地对第二配线17B进行定位。
[0122] 显示装置1具有:发光元件23;被射入来自发光元件23的光的导光板15;被照射由导光板15引导后的光的显示面板9;向发光元件23供给电力的配线17。导光板15具有对配线17进行定位的引导部31。因而,在显示装置1中,也可实现上述的第一观点的光源装置11的效果。
[0123] 显示面板9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9c相对于导光板15的主面而偏靠地设置。引导部31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之中的、与显示区域9c的距离大的缘部(第二侧面15bc或者第三侧面15cd)而形成。
[0124] 因而,可缓和引导部31或者由引导部31定位的配线17对显示区域9c的亮度带来的影响。另外,在导光板15中,与显示区域9c的距离大的区域对显示区域9c的亮度提高带来的影响低,可认为是成为无用空间的区域,从而可实现这样的区域的有效利用。
[0125] 另外,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在第二观点当中,光源装置11具有:发光元件23;被射入来自发光元件23的光的导光板15;从发光元件23侧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第二侧面15bc或者第三侧面15cd)延伸,并向发光元件23供给电力的配线17。导光板15具有相对于发光元件23而位于配线17的配置侧,并对发光元件23的向配线17的配置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动件15s。
[0126] 因而,即便对配线17施加张力,也能够抑制发光元件23的相对于导光板15的错位。其结果是,导光板15中的亮度的降低或者亮度的均匀性的降低得到抑制。进而,由于止动件15s形成在导光板15上,故不会产生构件个数的增加,另外,通过止动件15s,也可期待对从发光元件23向其侧方泄漏的光进行反射等而加以利用。
[0127] 导光板15具有相对于发光元件23而位于配线17的配置侧的相反侧,并对发光元件23的向所述相反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定位部15t。
[0128] 因而,发光元件23的错位得到更加可靠的抑制。进而,定位部15t与止动件15s同样地形成在导光板15上,故不会产生构件个数的增加,另外,也可期待对从发光元件23向其侧方泄漏光进行反射等而加以利用。
[0129] 导光板15具有以将从第二光源单元13B的发光元件23侧延伸的第二配线17B向发光元件23侧折回的方式使第二配线17B旋转的突部31g。
[0130] 因而,即便对第二配线17B的外部侧端部施加张力,通过从突部31g承受的摩擦阻力,也可抑制张力传递至发光元件23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地抑制发光元件23的错位。另外,这样的突部31g形成于导光板15,故也不会产生构件个数的增加。
[0131] 光源装置11还具有层叠于导光板15的第一主面15e,并使来自导光板15的光透过的光学片19。导光板15在第一主面15e形成有对第二配线17B进行收容的第三凹槽31h。突部31g通过第三凹槽31h以使第一主面15e的一部分的区域与其他的区域分割开的方式进行延伸而构成在所述一部分的区域中。光学片19对第三凹槽31h进行闭塞。
[0132] 因而,光学片19兼作抑制第二配线17B的相对于突部31g的卡合发生脱离的构件。即,能够削减构件个数,同时更加可靠地抑制第二配线17B的张力的传递。
[0133] 光源装置11还具有:安装有发光元件23及配线17的基板25;对基板25进行保持的散热板27。止动件15s与散热板27抵接而对发光元件23的移动进行限制。
[0134] 因而,与避开基板25及散热板27而形成能够与微小的发光元件23抵接的止动件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包含于本申请发明之中)相比较,能够使止动件15s的结构简单化,另外,无需细微的加工。
[0135] 散热板27具有位于比导光板15靠导光板15所面向的方向的一方侧,并与导光板15平行延伸的延伸部27b。在延伸部27b形成有对基板25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的孔部
27h。
[0136] 因而,通过用于放大散热面积的延伸部27b,能够实现基板25的相对于散热板27的定位,并且可实现与延伸部27b和基板25的重复量相对应的光源单元13的小型化(光源装置11的薄型化)。也可以使基板25直接地与框体3等抵接来进行散热。
[0137] 显示装置1具有:发光元件23;被射入来自发光元件23的光的导光板15;被照射导光板15的光的显示面板9;从发光元件23侧沿着导光板15的缘部(第二侧面15bc或者第三侧面15cd)延伸,并向发光元件23供给电力的配线17。导光板15具有相对于发光元件23而位于配线17的配置侧,并对发光元件23的向配线17的配置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动件15s。因而,在显示装置1中,也可实现上述的第二观点的光源装置11的效果。
[0138]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
[0139] 显示装置不局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具有通过光源装置来照明的薄膜的装置(图像不变化的装置)。另外,例如,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有机EL显示装置(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EL面板。)。有机EL面板为自发光式,故在图像显示自身中无需背灯等(包括导光板在内的光源装置),但通过对有机EL面板进行照明而能够使整体的可见性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为有机EL面板的情况与显示面板为液晶面板的情况是同样的,即,可以是其显示区域相对于导光板的主面偏靠地设置,且引导部沿着导光板的缘部之中的与显示区域的距离大的缘部而形成。另外,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构成触摸面板的装置。
[0140] 光源的个数不局限于两个。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另外,光源不局限于配置在导光板的角部的结构。例如,光源也可以设置在导光板的一边的中央。光源不局限于LED,例如也可以为冷阴极管。
[0141] 配线及对该配线进行定位的引导部不仅仅配置在光源的非照射区域或者距显示区域的距离相对大的区域,也可以配置在照射区域或者距显示区域的距离相对短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既可以将光源配置在导光板的四角等而不存在非照射区域,也可以使显示区域位于导光板的中央而不存在距显示区域的距离相对大的区域。
[0142] 引导部不局限于具有能够收容配线的槽部的结构。例如,引导部也可以为通过沿着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配置多个的销来对配线进行定位的结构。
[0143] 构成引导部的槽部不局限于凹槽,也可以为穿孔状的结构。进而,槽部不局限于设置在导光板的主面,也可以为设于导光板的侧面的结构。
[0144] 在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31d、31e)不局限于在导光板的主面所面向的方向上与配线的侧面抵接,也可以为在沿着导光板的主面的方向上与配线的侧面抵接的结构。
[0145] 另外,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也可以不构成第一凹槽(31b)及第二凹槽(31c)。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三卡止部31j(图10及图1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配线能够从导光板15的侧方与第一卡止部31d及第二卡止部31e卡止,故无需狭缝
31s。
[0146] 另外,在形成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情况下,也可以还设有对配线17的从这些凹槽的脱落进行抑制的卡止部。例如,在图10中,也可以设有从第三卡止部31j的纸面上方侧的端部向第一主面15e的内方突出而对第一凹槽31b的侧方一部分进行闭塞的卡止部。另外,例如,在图11中,也可以设有从第二卡止部31e的狭缝31s侧的端部向第二主面15f侧突出的卡止部。
[0147] 另外,沿着配线的延伸设置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卡止部与第二卡止部的间隙(d)也可以比配线的直径宽。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获得配线的侧方一方侧及另一方侧的定位效果。
[0148] 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个数不局限于合计五个。例如,也可以为合计两个(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各一个)。不过,从获得充分的定位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为合计三个以上。
[0149] 使配线旋转的突部(31g)不局限于使配线折回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进行配线的90度左右的方向转换的结构。另外,所谓配线折回的情况不局限于配线的朝向变化180度的情况,例如也包括配线的朝向变化135度~225度、或者150度~210度的情况。另外,配线也可以在突部上卷绕一周以上。
[0150] 另外,使配线旋转的突部不局限于沿着导光板的主面所面向的方向突出的结构。例如,突部也可以为沿着导光板的侧面所面向的方向突出的结构。进而,突部的形状不局限于长方体状。例如,突部既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为越靠前端侧越扩径的锥形状。
[0151] 光学片及反射板(或者反射片)既可以省略,又可以使用其他的构件来代替它们,也可以使发挥它们的功能的部位一体地形成于导光板。
[0152] 安装发光元件的基板及保持该基板的散热板也可以省略。即,发光元件可以直接地相对于导光板进行定位。散热板的空处不局限于孔部,也可以为欠缺部或凹部。
[0153] 【符号说明】
[0154] 1…显示装置、11…光源装置、13…光源单元(光源)、15…导光板、17…配线、23…发光元件(光源)、31…引导部、15s…止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