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209048.9

文献号 : CN1032396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胡崇惜

申请人 : 崔新明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提供一种治疗或预防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7.5份,枸杞10份,牛膝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该中药搽剂在治疗或预防皮肤瘙痒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药物副作用低,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 :

1.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得:姜黄30份 、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香橼5份和远志9份;

所述中药搽剂中包含如下重量份的辅料:丙三醇5份、尿素3份、苯扎溴铵0.1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步骤:取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4-9倍加入体积浓度为40%-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辅料后充分混匀并调整溶液的pH值即可制得中药搽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搽剂的pH为5.0-7.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搽剂的pH为6.0。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在制备治疗皮肤瘙痒药物中的用途。

说明书 :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该病虽对生命安全无直接威胁,但因病因复杂,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化学品的滥用,外界有害物质刺激增多,皮肤瘙痒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开发一种对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0003] 目前治疗的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中、西药都已有应用。如西药中的口服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A、维生素C 及复合维生素B。而中医则认为本病属血虚风燥,治疗宜养血润肤,疏风止痒。常见的中药配方有:当归、赤芍、川芎、防风各10 克,生地、熟地、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地肤子各15 克。水煎服2 次,每日1 剂。这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外用药物辅助治疗,例如在瘙痒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及止痒药水和润肤药水等。上述这些现有的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的药物,有的副作用太大、有的效果不佳、有的有使用禁忌。
[0004] 纵观世界新药的研究方向,80年代以前主要是研究开发单一的化学药物及其制剂,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生物技术和天然植物药物,药物研究方向趋于多样性。结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理论,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的角度出发,经过对中药成分进行筛选提取和/或配伍制得的制剂,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具有化学合成药不能比拟的优势。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皮肤瘙痒化学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皮肤瘙痒治疗效果难以持续的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该中药搽剂对皮肤瘙痒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
[0006] 姜黄性辛、苦、温,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等症。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姜黄素或姜黄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利胆、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
[0007] 苍耳子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性味辛、苦、温,归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鼻窍的功效,主治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0008] 羌活为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 于独活项下。羌活味苦、辛、性温。具有散表寒去风湿,利关节之功效。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痛、风水浮 肿、痛肿疮毒等。现代分析表明,羌活主要含有菠烯,拧橡烯,话品烯醇和乙酸龙胆脑醋等成分。临床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羌活具有显著的解热抗炎以及阵痛效果。
[0009] 当归为常用补血、调经、止痛中药,其味甘苦,性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症瘕结聚、虚寒腹痛、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对于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都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0010] 防风性味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荆芥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的功能,主治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0011] 泽泻又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性味甘、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小便、清湿热的功能,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白蒺藜:性味苦、辛、平,入肝经,疏肝解郁,祛风止痛,益精明目,用于治疗虚劳腰痛、遗精带下、头痛、目赤多泪、咳逆肺痿、症结积聚、乳闭不通、皮肤瘙痒、风疹、白癜风。黄柏又称黄皮、黄檗、川黄柏、关黄柏、黄菠罗,为清热燥湿药,归肾、膀胱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性能,用于阴虚火旺、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0012] 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
[0013] 枸杞(学名:Lycium chinense)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国内外均有分布。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代研究,枸杞子有降低血糖、 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0014] 牛膝为苋科牛膝属的植物,其性味苦甘酸平,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跌打损伤,肾虚之腰膝酸痛、下肢无力,尿血,小便不利,尿道涩痛以及火热上炎引起的头痛、眩晕、吐血、衄血等证。
[0015] 黄连又名王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皮肤瘙痒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皮肤瘙痒鼠的血糖。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0016] 白芷,性温,味辛微甘,具有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临床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也可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
[0017] 白芍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芍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白芍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芍药甙对豚鼠、大鼠的离体肠管和在胃运动,以及大鼠子宫平滑机均表现抑制,并能拮抗催产素所引起的收缩;用醋酸注射于小鼠腹腔,以扭体反应作为疼痛的指标,芍药甙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芍药的浸膏能拮抗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白芍煎剂在试管内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芍药甙对小白鼠正常体温有降温作用,对人工发热的小鼠也有解热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后足跖浮肿有抗炎作用;芍药甙在试管内或静脉注射时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芍药甙对由于紧张剌激而诱发的大鼠消化道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18]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为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气血亏虚,风邪乘虚而入,血虚生风,体肤失养而发病,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灼、油腻、酒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或因情志抑郁,烦恼焦虑,脏腑气机失调,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而致皮肤瘙痒,故治以养血补肾祛风止痒。方中当归、枸杞、牛膝、生地、黄柏等药材养血补肾,荆芥、防风、白芷、苍耳等药能祛风止痒,散风通窍的效果,羌活、川芎、白芷、苍术可疏风止痒,兼具除积痹的效果,黄连、黄柏、白蒺藜等具有清热燥湿的效果。甘草为常用调和药物,其用于调和诸药,增强治疗效果。故方中诸药配合,共奏养血补肾、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之功效。。
[0019] 优选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搽剂还进一步含有香橼5份,远志9份。香橼又名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香橼味辛、微苦、酸,性温;归肝、肺、脾经;气香行散,可升可降;具有疏肝理气,宽胸化痰,除湿和中的效果,主治胸胁胀痛,咳嗽痰多,脘腹痞痛,食滞呕逆,水肿脚气。远志为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被视为养命要药,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0020]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搽剂,还含有丙三醇1-20份、尿素0.1-10份和苯扎溴铵0.01-0.8份和一定体积的水(比如100mL),其中丙三醇作为润湿剂,尿素作为促透剂,苯扎溴铵作为防腐剂,三种辅料联用通过皮肤局部吸收给药,有利于皮肤吸收,可以有效提高皮肤表面的局部药物浓度,更为有效的发挥其抗止痒效果。当本发明中药搽剂中丙三醇为5份、尿素为3份、苯扎溴铵为0.1份时,中药搽剂的透皮吸收效果更好,止痒效果更为迅速。
[0021]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的PH值为5.0-7.0,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的PH值为6.0。本发明提供的调节中药搽剂PH值的物质为碱性的钾盐、碱性的钠盐、碱性的磷酸盐或者它们的组合。优选地,调节中药搽剂PH值的物质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或磷酸氢二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调节PH值的物质为氢氧化钠或碳酸钠,再进一步优选地,调节PH值所用到的物质为氢氧化钠。
[002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中药搽剂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包含下述步骤: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4~9倍加入体积浓度为40%~9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辅料后充分混匀并调整溶液的pH值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23] 本发明还请求保护上述中药搽剂在制备治疗皮肤瘙痒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通过实施例6、实施例7和实施例8分别证实了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的止痒作用、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局部红肿和瘙痒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实验结果分别表明:
[0024] 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搽剂各组与阳性对照组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止痒作用的均有显著性差异。与阳性对照组组、中药搽剂组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的止痒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其中尤以中药搽剂A组和中药搽剂B组的止痒效果最好。
[0025] 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搽剂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中药搽剂各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中药搽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影响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发明中药搽剂的抗过敏疗效更为显著。
[0026] 临床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有效率达90%以上,中药搽剂的高剂量组(2.5mg/100ml)、低剂量组(0.5mg/100ml)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2分钟和9分钟,并且患者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后并未出现病情加重以及其它不良反应。而参比药物组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有效率为80%,平均起效时间为
15分钟,甚至出现不良反应6例。这进一步表明中药搽剂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参比药物小,并且见效快。这表明在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方面,中药搽剂比参比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凡不违反本发明精神或方案的前提下的任何等同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8] 实施例1 本发明中药搽剂
[0029] 处方: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
[0030] 辅料:丙三醇5份、尿素3份、苯扎溴铵0.1份。
[0031]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辅料后充分混匀,调整溶液的pH值为7.0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32] 实施例2 本发明中药搽剂
[0033] 处方: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香橼5份、远志9份。
[0034] 辅料:丙三醇5份、尿素3份、苯扎溴铵0.1份。
[0035]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辅料后充分混匀,调整溶液的pH值为6.0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36] 实施例3 本发明中药搽剂
[0037] 处方: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
[0038] 辅料:丙三醇1份、尿素0.1份、苯扎溴铵0.01份。
[0039]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辅料后充分混匀,调整溶液的pH值为6.0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40] 实施例4本发明中药搽剂
[0041] 处方: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香橼5份、远志9份。
[0042] 辅料:丙三醇10份、尿素5份、苯扎溴铵0.5份。
[0043]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辅料后充分混匀,调整溶液的pH值为7.0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44] 实施例 5 本发明中药搽剂
[0045] 处方:姜黄30份、苍耳子20份、羌活15份、当归12份、防风10份、荆芥12份、川芎8.5份、泽泻11份、白蒺藜10份、黄柏20份、生地 7.5份、枸杞10份、牛膝 12份、黄连12份、白芷13.5份、苍术8份、白芍9份、甘草10份、香橼5份、远志9份。
[0046] 辅料:丙三醇20份、尿素10份、苯扎溴铵0.8份。
[0047]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上述中药材碎成粗粉,按照粗粉总重量的5倍加入体积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三次,回流时间为2.5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即得中药浸膏;将中药浸膏干燥、粉碎制得中药干膏粉;将中药干膏粉溶于蒸馏水中,加入处方量辅料后充分混匀,调整溶液的pH值为5.0即可制得本发明中药搽剂。
[0048] 实施例6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搽剂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的止痒作用研究
[0049] 1、实验造模与分组给药
[0050] 取体重20-25g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按照CN101785811 B实施例1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中药搽剂A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中药搽剂B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中药搽剂C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3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
2.5g/100mL)、中药搽剂D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4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中药搽剂E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5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共8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所有小鼠颈背部用8%硫化钠脱毛,脱毛面积为1.5cm*2cm, 然后将各组对应的外用药物等体积的(0.025ml)涂或洒于小鼠颈背部脱毛区固定部位(1.5cm*2cm),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0分钟后,将除正常对照组外的所有小鼠皮下注射浓度为0.01%的4-氨基吡啶(4-AP),给药剂量1mg/kg。给药完毕后,将鼠分别放入鼠笼内,30s左右小鼠即出现反复扭头舔两侧背部的行为,即舔体反应。以小鼠连续舔体至出现短暂停顿作为舔体一次计算,记录给4-AP后30分钟内小鼠的舔体次数。以舔体次数作为衡量止痒作用的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性。
[0051] 2、实验结果
[0052] 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搽剂各组与阳性对照组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止痒作用的均有显著性差异。与阳性对照组组、中药搽剂组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的止痒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其中尤以中药搽剂A组和中药搽剂B组的止痒效果最好。
[0053] 表1 中药搽剂对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舔体反应模型止痒效果
[0054]* **
[0055]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1;▲ ▲▲
[0056]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5;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1。
[0057] 实施例7 中药搽剂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影响
[0058] 1、实验造模与分组给药
[0059] 取体重20-25g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按照CN101785811 B实施例1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5g/100mL)、中药搽剂低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0.5g/100mL)、中药搽剂中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2g/100mL)、中药搽剂高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3处方和工艺制得,生药量
8g/100mL),每组10只,雌雄各半。正常对照组小鼠耳脱毛(1cm*1cm)。其它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DNP IgE单克隆抗体0.5ml,24小时后两耳分别涂以0.15%DNFB溶液50ul进行激发。并且于激发前1h以测厚仪(哈尔滨刃具厂,精度1μm)分别测定并记录小鼠双侧耳的厚度(μm),然后分别将等量(0.05g)的盐酸西替利嗪软膏剂和中药搽剂Ⅱ涂于小鼠耳脱毛区(1cm*1cm),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脱毛区涂等量的(0.05g)生理盐水。并于激发后1h以测厚仪(哈尔滨刃具厂,精度1μm)分别测定各组小鼠双侧耳的厚度(μm)。
以DNFB激发后1h小鼠耳的厚度与激发前1h小鼠耳的厚度的差值作为DNFB激发后1h小鼠耳肿胀度(μm)。 以小鼠耳肿胀度(μm)作为盐酸西替利嗪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影响的指标 。对小鼠耳肿胀度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性。
[0060] 2、实验结果
[0061] 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搽剂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中药搽剂各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中药搽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小鼠耳肿胀度影响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发明中药搽剂的抗过敏疗效更为显著(见表2)。
[0062] 表2 中药搽剂对IgE诱导的皮肤速发相(IP)过敏反应模型的耳肿胀度比较[0063]* **
[0064]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1;▲ ▲▲
[0065]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5;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0.01。
[0066] 实施例8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搽剂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红肿和瘙痒的疗效观察[0067] 1.临床表现
[0068] 蚊虫的喙刺入皮肤后有刺痛感,蚊虫的口器内会分泌蚁酸。在刺伤处可引起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在损害中央有一针头大暗红色的瘀点,压疹时不能完全褪色,在疼点周围出现苍白圈是其特征。其引起的红肿和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被叮咬后可毫无症状,有的仅有轻度的瘙痒和微痛,但对某些过敏者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甚至大片瘀斑,伴有剧烈的瘙痒和灼痛感。蚊虫的喙刺入皮肤后有刺痛感,在刺伤处可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在损害中央有一针头大暗红色的瘀点,压疹时不能完全褪色,在疼点周围出现苍白圈是其特征。皮疹2~3d自行消退。皮疹反应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被叮咬后可毫无症状,有的仅有轻度的瘙痒和微痛,但对某些过敏者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甚至大片瘀斑,伴有剧烈的瘙痒和灼痛感。
[0069] 2.临床资料
[0070] 本组蚊虫叮咬患者200例,年龄2-70岁,男120例,女患者80例。除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局部红肿和瘙痒外,所有患者身体体征正常,进行本次治疗之前7天内未使用过其它任何药物。
[0071] 3.治疗方法
[0072] 3.1治疗药物:
[0073] 高剂量中药搽剂(具体制备方法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生药量为2.5g/100ml;
[0074] 低剂量中药搽剂(具体制备方法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生药量为0.5g/100ml;
[0075] 参比药物组(具体制备方法按照CN 101785811 B),生药量为2.5g/100ml[0076] 3.2用法与用量:
[0077] 中药搽剂高组:患者50例,给予高剂量中药搽剂涂于患处,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0078] 中药搽剂低组:患者50例,给予低剂量中药搽剂涂于患处,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0079] 参比药物组:患者50例,给予参比药物涂于患处。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0080] 3.3不良反应应急处理
[0081] 如果使用该产品后,病情加重者或者出现其它皮肤损害者,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
[0082] 4.疗效分析
[0083] 4.1疗效标准
[0084] 4.1.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红肿,无瘙痒,且随访72h内无复发为痊愈;
[0085] 4.1.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块至少减少1/3,瘙痒明显减轻,18h内无复发为好转;
[0086] 4.1.3无效:使用两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0087] 4.2数据记录与处理
[0088] 分别记录该病例各治疗组的治愈人数、好转人数(不包括治愈人数)、无效人数和平均起效时间(分钟,min),其中各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从给药到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的时间。
[0089] 数据处理如下:
[0090] 治愈率=治愈人数/该类型病例总数×100%;
[0091] 好转率=好转人数/该类型病例总数×100%;
[0092] 无效率=无效人数/该类型病例总数×100%
[0093] 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0094] 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各治疗组的有效率的 χ2检验。若2 2
χ>χ0.05,1=3.84,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比较各治疗组组间差异性。
[0095] 4.3治疗结果
[0096] 临床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有效率达90%以上,中药搽剂的高剂量组(2.5mg/100ml)、低剂量组(0.5mg/100ml)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2分钟和9分钟,并且患者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搽剂后并未出现病情加重以及其它不良反应。而参比药物组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有效率为80%,平均起效时间为
15分钟,甚至出现不良反应6例。这进一步表明中药搽剂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参比药物小,并且见效快。这表明在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方面,中药搽剂比参比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结果见表3。
[0097] 表3 中药搽剂对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局部红肿和瘙痒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