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269846.0

文献号 : CN1032844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德文托斯滕·斯特辛鲍阳生谢庆风

申请人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上表面;缓冲元件,其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以及减震垫,其整体轮廓呈“З”形状结构,从所述鞋底的层次关系上,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从所述鞋底的水平位置上,该减震垫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所述减震垫在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为凸起结构。本发明解决了传统跑鞋没有同时适应后足着地或中足着地时减震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该鞋底包括:

上表面;

缓冲元件,其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以及

减震垫,其整体轮廓呈“З”形状结构,从所述鞋底的层次关系上,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从所述鞋底的水平位置上,该减震垫为一体成型,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所述减震垫在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为凸起结构;

该减震垫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之上和/或之下;

所述减震垫,进一步为EVA或者其他具有良好缓冲性、舒适性的材料构成的减震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该减震垫为一体成型,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进一步为:该减震垫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为起点以锐角放射结构延伸至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后足区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放射结构中靠近前脚掌一边以平滑曲线的方式延伸至所属鞋底的外侧;所述锐角放射结构中靠近足内侧一边以呈“З”弧状的方式或多曲线弧形的方式向所述鞋底的后跟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该减震垫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所述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鞋底内侧位置,所述减震垫设置于所述鞋底外侧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凸起结构的厚度大于紧邻该凸起结构的周围区域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还包括地面接触表面,设置于该鞋底的底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接触表面,进一步为由高耐磨工程橡胶、泡沫橡胶和/或粘性发泡橡胶或者其他具有高耐磨性的材料制成的地面接触面。

说明书 :

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运动跑步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

背景技术

[0002] 跑步运动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运动之一,不仅是竞技比赛的代表性项目,也是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良好的运动方式。跑鞋,在跑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减震性、稳定性和运动控制性,在辅助提升使用者的跑步性能时,也为使用者的足部、腿部以及脊椎骨骼提供减震保护。
[0003] 现有技术中,跑鞋减震的功能主要针对后足着地的跑步方式来设计,大部分针对后足着地设计的跑鞋,只是在后足的相应位置设计一减震装置。
[0004]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当跑者在高速跑动、由慢速跑转变为加速跑,或跑者采用后足跑和中足跑相结合的跑步方式下,现有传统跑鞋的后足上设计的减震装置是无法解决当足踏地的瞬间所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落于中足区域或者中足外侧等区域,而这种冲击力往往都会造成对跑者的足部和腿部不同程度的损伤。
[0005] 因此,如何解决传统跑鞋没有同时适应后足着地或中足着地的减震,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以解决传统跑鞋没有同时适应后足着地或中足着地的减震的问题。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该鞋底包括:
[0008] 上表面;
[0009] 缓冲元件,其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以及
[0010] 减震垫,其整体轮廓呈“З”形状结构,从所述鞋底的层次关系上,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从所述鞋底的水平位置上,该减震垫为一体成型,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所述减震垫在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为凸起结构。
[0011] 优选地,该减震垫为一体成型,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进一步为:该减震垫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为起点以锐角放射结构延伸至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后足区的外侧。
[0012] 优选地,所述锐角放射结构中靠近前脚掌一边以平滑曲线的方式延伸至所属鞋底的外侧;所述锐角放射结构中靠近足内侧一边以呈“З”弧状的方式或多曲线弧形的方式向所述鞋底的后跟方向延伸。
[0013] 优选地,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进一步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之下。
[0014] 优选地,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进一步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所述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鞋底内侧位置,所述减震垫设置于所述鞋底外侧位置。
[0015] 优选地,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进一步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之上。
[0016] 优选地,该减震垫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进一步还包括: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之上和下。
[0017]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凸起结构的厚度大于紧邻该凸起结构的周围区域的厚度。
[0018] 优选地,所述鞋底还包括地面接触表面,设置于该鞋底的底面。
[0019] 优选地,所述地面接触表面,进一步为由高耐磨工程橡胶、泡沫橡胶和/或粘性发泡橡胶或者其他具有高耐磨性的材料制成的地面接触面。
[0020]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进一步为EVA或者其他具有良好缓冲性、舒适性的材料构成的减震垫。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达到了如下效果:
[0022] 1)本发明所述的鞋底能够解决当跑者在后足跑和中足跑相结合的跑步方式下,落于后足区半部域或者中足外侧区域的强大的冲击力,起到良好的缓冲冲击力,达到减震效果的目的;
[0023] 2)由于本发明所述的鞋底,其内部设置的减震垫采用一体式设计,可以在使用者加速踏地产生强大冲击力时,着力点从后足、中后足一直到中足甚至前足依次顺序方向将所受到的不同的冲击力延伸扩散化解掉,从而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足部。

附图说明

[0024]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 图1为跑步者在后足跑时足部的受力区域分布图;
[0026] 图2为跑步者在中足跑时足部的受力区域分布图;
[0027]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所述鞋底中的所述减震结构的正视图及竖直方向的侧视图;
[0028] 图3b为图3a中所述减震结构A-A’线的剖面图;
[0029] 图3c为图3a中所述减震结构B-B’线的剖面图;
[0030] 图3d为图3a中所述减震结构C-C’线的剖面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所述鞋底中减震垫与缓冲元件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所述鞋底中减震垫与缓冲元件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所述鞋底中减震垫与缓冲元件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所述鞋底中减震垫与缓冲元件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35] 图8为基于图3至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二至五中所述鞋底中增加底面接触表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9为不同跑步者在后足跑时足部的受力点轨迹以及受力函数关系示意图;
[0037] 图10为不同跑步者在中足跑时足部的受力点轨迹以及受力函数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003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40] 经科学研究发现,在慢速跑的时候约80%的人采用脚后跟着地(即后足着地),其中约40%的人在高速跑时会改变为中足着地(即从脚的中部开始受力),约20%的人始终保持中足着地。
[0041] 从鞋底压力分部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着地的跑步方式的鞋底上所受到的冲击力的区域有明显不同。如图1所示,该研究发现,跑步者在进行慢速跑时,通常采用脚跟着地的方式,即后足跑(需要说明的是,在跑步者每一次足部踏地的同时,也将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冲击力),后足部的受力区域集中于区域A101,图1中的受力区域A10反映的是后足跑时足部的平均受力区域。如图2所示,该研究还发现,部分跑步者增加跑速时,足部着地的位置将前移,延伸至足部的中间位置,即中足跑,足部的受力区域集中于区域A201;当然,每个跑步者的跑步习惯及方式不同,从而足部的受力区域也不相同,图2中的受力区域A20反映的是中足跑时足部的平均受力区域。
[0042] 同时,结合图9和10所示,均是对不同跑步者进行跑步动作时右脚的受力数据采集,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跑步者以后跟先着地(即后足跑)时足部的压力集合形成一条压力重心点轨迹80,可以看出不同的跑步者在后足跑时足部的受力重心点从足跟外侧部分作为起点延伸到中前足处,从受力函数关系上看,在该足跟处的区域,足部所受到的冲击力加载率最大;如图9所示,不同的跑步者以中足着地(即中足跑)时足部的压力集合形成一条压力重心点轨迹90,可以看出在中足跑着地时足部的受力重心点主要分布于中足外侧区,很少分布于后足区,受力函数关系上看,在该中足区,足部所受到的冲击力加载率最大。需要说明的是,在压力重心点轨迹80和90中,足部前掌部分的受力点密集,是因为跑步中,无论是中足跑或后足跑,足部都是从后至前逐渐触地完成一次跑步动作,即足部前掌部分都会触地,但足部前掌部分受到的反作用力加载率较小。
[0043] 因此,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如图3a-3d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上表面(图中未示出)、减震垫21以及缓冲元件22,其中,
[0044] 所述缓冲元件22,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
[0045] 所述减震垫21,其整体轮廓呈“З”形状结构,从所述鞋底的层次关系上,该减震垫21位于所述上表面之下,与所述缓冲元件22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从所述鞋底的水平位置上来说,该减震垫21为一体成型,其从所述鞋底的中足区的中间位置(所述中足区的中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鞋底的中线与鞋底中足区的中线交接的点为圆心呈圆形延伸至鞋外侧的区域位置)开始延伸到所述鞋底的外侧,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所述后足区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为鞋底后跟整体到达的最外侧边缘处),并同时向所述鞋底的后跟延伸至该鞋底的后足区的外侧;所述减震垫21在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为凸起结构。
[0046] 具体来说,在上述实施例一中,所述减震垫21也可以采用分段式结构,每一段所述减震垫21都覆盖于所述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作为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一中采用一体结构,无论采用分段式还是一体结构由于所述减震垫21所设置的位置均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因此不再具体赘述。
[0047] 在上述实施例一中,所述减震垫21在所述中足区的中间部位靠近前掌的位置S1处为起点,向所述鞋底的足外侧方向和后足方向以顶角为圆弧状的锐角放射结构延伸,所述锐角放射结构靠近前脚掌一边以平滑曲线的方式延伸至所属鞋底的外侧;所述锐角放射结构中靠近足内侧一边以呈“З”弧状的方式或多曲线弧形的方式向所述鞋底的后跟方向延伸。该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该结构的可以将中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L1所受到的冲击力引申至所述鞋底的前掌内侧区域,从而化解或减弱该冲击力,对跑步者的足部产生保护作用。当然,所述位置S1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略微调整,在此不作出限定。
[0048] 同时,在中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L2处设置有朝向足内侧的突出结构,在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L3处设置有朝向脚跟内侧方向且与S1处类似的延伸结构,也是为了将所述重点受力位置L2和L3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减弱或化解。
[0049] 进一步地,结合图3b-3d,所述减震垫21在中足区、中后足区以及后足区的重点受力位置为凸起结构(当然这里还可以设计成峰状结构或波浪状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任何类似结构其目的是对受力位置的减震作用均属于我们的保护范围),即在3个重点受力位置L1-L3上具有凸起结构,所述减震垫21中该凸起结构的厚度大于紧邻该凸起结构的周围区域的厚度,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减小这三个区域所受到的冲击力,同时,所述减震垫21采用一体成型式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所受冲击力达到延伸扩散化解掉的目的。
[005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b-3d所示,所述减震垫21与所述缓冲元件22的接触面为圆滑曲面。所述减震垫21和缓冲元件22的可以由EVA材料(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者其他具有良好缓冲性、舒适性的材料构成,区别在于,所述减震垫21的材质较软,舒适度较高,当然,在此对上内容不作出限定。
[0051] 所述上表面,是所述鞋底贴合于足底一面的一层薄垫,具有轻、薄等特点,可以采用任意透气性强、舒适度高的材料制成,在此不作出限定。
[0052] 在该缓冲元件22的底面设置有尺寸与所述减震垫21的尺寸相对应的凹陷结构,用于与所述减震垫21连接。
[0053]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所述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中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的结构关系,其中,在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21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22之下。采用该结构产生的技术效果在于可以有效提升所述鞋底针对冲击力的缓冲作用。
[0054] 如图5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所述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中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的结构关系,其中,在所述减震结构中所述缓冲元件22设置于所述鞋底内侧位置,所述减震垫21设置于所述鞋底外侧位置。采用该结构产生的技术效果在于可以将所述鞋底的缓冲作用加强至最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三中,所述减震垫21在重点受力位置L1-L3处可以不设置凸起结构,其目的是为了使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组成的减震结构整体与上表面之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0055] 如图6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所述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中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的结构关系,其中,在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21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22之上。采用该结构产生的技术效果在于可以加强所述鞋底的舒适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四中,所述减震垫21在重点受力位置L1-L3处设置的所述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之间,同时在所述缓冲元件2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减震垫21上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凹陷结构,采用此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减震垫21的减震效果,同时达到如前所述加强所述鞋底的舒适度。
[0056] 如图7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所述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中减震垫21与缓冲元件22的结构关系,其中,在所述减震结构中该减震垫21设置于所述缓冲元件22之上和下。采用该结构产生的技术效果在于既可以有效提升所述鞋底针对冲击力的缓冲作用,又可以加强所述鞋底的舒适度。
[0057]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减震垫21与所述缓冲元件22相配合组成所述鞋底的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减震垫21与所述缓冲元件22之间其位置关系可以如上实施例二至五所示的方式,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对上内容不作出限定。
[0058] 如图8所示,上述实施例二至五中所述的鞋底还可以包括地面接触表面23,设置于该鞋底的底面,主要起到抗磨损的作用,保护所述鞋底,并延长使用寿命。所述地面接触表面23,可以由高耐磨工程橡胶、泡沫橡胶和/或粘性发泡橡胶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高耐磨性的材料制成。当然,该地面接触表面23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采用该地面接触表面23。在此对上内容不作出限定。
[005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同时适于中足和后足跑步方式的鞋底,达到了如下效果:
[0060] 1)本发明所述的鞋底能够解决当跑者在后足跑和中足跑相结合的跑步方式下,落于后足区半部域或者中足外侧区域的强大的冲击力,起到良好的缓冲冲击力,达到减震效果的目的;
[0061] 2)由于本发明所述的鞋底,其内部设置的减震垫采用一体式设计,可以在使用者加速踏地产生强大冲击力时,着力点从后足、中后足一直到中足甚至前足依次顺序方向将所受到的不同的冲击力延伸扩散化解掉,从而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足部。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