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冷却水无磷缓蚀阻垢剂及其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241420.4

文献号 : CN1033327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军李运玮刘茂宣赵小娟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东京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由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无磷阻垢剂、含磺酸基共聚物、锌盐和水组成,它们的配比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非酶褐变反应产物5~20%、无磷阻垢剂(以固体含量计)4~8%、含磺酸基共聚物(以固体含量计)5~15%、锌盐(以Zn2+计)2~10%、水余量。采用本发明的复合缓蚀阻垢剂可以对钙离子浓度为600~1600mg/L、总碱度为50~300mg/L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处理,其加入量为每升水50~150mg,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常用含磷复合缓蚀阻垢剂的处理效果。本发明的复合缓蚀阻垢剂中不含磷,不存在因磷排放而导致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权利要求 :

1.一种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缓蚀阻垢剂由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无磷阻垢剂、含磺酸基共聚物、锌盐和水组成;

所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无磷阻垢剂、含磺酸基共聚物、锌盐和水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其中,无磷阻垢剂和含磺酸基共聚物的重量百分比以固体含量计,锌盐的重量百分比

2+

以Zn 计;所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为美拉德反应产物;所述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反应物为还原糖和氨基酸;所述美拉德反应的反应温度为50~200℃,反应时间为10~100分钟;所述还原糖和氨基酸的摩尔比为0.5~1.5:1;所述还原糖选自还原单糖和还原双糖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所述无磷阻垢剂选自聚环氧琥珀酸、聚天冬氨酸和水解聚马来酸酐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单糖选自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和木糖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还原双糖选自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氨基酸选自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磺酸基共聚物选自含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共聚物、含烯丙基磺酸的共聚物和含苯乙烯磺酸的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共聚物选自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中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含烯丙基磺酸的共聚物为丙烯酸/烯丙基磺酸共聚物;所述含苯乙烯磺酸的共聚物为马来酸/苯乙烯磺酸共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选自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锌盐选自七水合硫酸锌和氯化锌中任意一种或两种。

7.一种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待处理的循环冷却水中加入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加入量为50~150mg/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的钙离子浓度为600~1600mg/L,总碱度为50~300mg/L。

说明书 :

一种循环冷却水无磷缓蚀阻垢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循环冷却水处理的不含磷的复合缓蚀阻垢剂以及该缓蚀阻垢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循环冷却水化学处理技术在我国应用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目前常用缓蚀阻垢剂还是以含磷的化合物为主要成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节水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必然要向提高系统浓缩倍数和药剂低磷、无磷化的方向发展。
[0003]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低磷和无磷化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CN1743281公开一种以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PBTCA)和/或2-羟基膦酸基乙酸(HPAA)、锌盐、钼酸盐或钨酸盐和含羧酸基共聚物为主要成分的低磷复合阻垢缓蚀剂。将其应用于高硬、高碱水质或低硬、低碱水质的循环冷却水处理中循环冷却水系统时,在水中总磷含量小于等于1mg/L的条件下,可完全满足循环冷却水处理的要求。
同时,CN1743282也公开了一种低磷复合阻垢缓蚀剂,其主要成分为PBTCA和/或HPAA、聚天冬氨酸(PASP)和/或聚环氧琥珀酸和含羧酸基聚合物。上述阻垢缓蚀剂也可在循环冷却水中总磷含量小于等于1mg/L的条件下应用,综合性能良好。再如:CN1338437公开了一种使用无磷缓蚀剂来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方法,缓蚀剂中主要含有由C1-C5烷基羧酸取代的水杨醛肟,还可以含有酰基取代的肌氨酸钠、烷基取代的琥珀酰亚胺、丙烯酸类共聚物、无机锌盐、钼酸盐等。以上述方法处理循环冷却水时,所需缓蚀剂剂量较小,缓蚀效果良好。
CN1621362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水的无磷复合阻垢缓蚀剂,该阻垢缓蚀剂由PASP与聚乙烯醇、氧化淀粉、聚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含磺酸基的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有机酸的钠盐/钾盐/铵盐、硼酸钠/钾/铵、含氮有机物、可溶性钼酸盐、可溶性钨酸盐、可溶性硝酸盐、可溶性亚硝酸盐、可溶性锌盐等多种成分组合而成,尤其适合高钙硬和高碱硬的循环水处理。从适用范围上讲,上述专利主要适用于循环冷却水pH值较高的系统。
[0004] 为了进一步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尤其是以高硬度高碱度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目前国内已开发了通过加酸控制系统pH值来抑制结垢和投加高效缓蚀剂抑制腐蚀相结合的循环冷却水处理工艺,这就对缓蚀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非含磷缓蚀剂,也包括上文提及的专利所述的缓蚀剂,还均未达到较佳效果的水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加酸控制pH值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运行工艺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在满足循环冷却水处理缓蚀的要求同时,还消除了由于使用含磷药剂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000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将本发明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应用于加酸控制pH值的循环冷却水处理工艺。
[0007]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缓蚀阻垢剂由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无磷阻垢剂、含磺酸基共聚物、锌盐和水组成;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0009]
[0010]
[0011] 本发明所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为美拉德反应产物。优选地,所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为还原糖与氨基酸为反应物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优选的还原糖为还原单糖、还原双糖或者它们的组合。所述还原单糖选自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和木糖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还原双糖选自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氨基酸选自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的美拉德反应,还原糖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0.5-1.5:1,优选为0.8-1.2:1;反应温度为50-200℃,优选为100-150℃;反应时间为10-100分钟,优选20-60分钟。
[0012] 本发明所述的无磷阻垢剂选自聚环氧琥珀酸、聚天冬氨酸和水解聚马来酸酐。
[0013] 本发明所述的含磺酸基共聚物选自含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共聚物、含烯丙基磺酸的共聚物和含苯乙烯磺酸的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优选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丙烯酸/烯丙基磺酸共聚物和马来酸/苯乙烯磺酸共聚物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丙烯酸酯选自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4] 本发明所述的锌盐选自七水合硫酸锌和氯化锌中任意一种或两种。
[0015] 可用常规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各组分的加料次序并不重要,例如可直接将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无磷阻垢剂、含磺酸基共聚物、锌盐和水按预定比例混合,即可制得所需的复合缓蚀阻垢剂。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方法,向待处理的循环冷却水中加入本发明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加入量为50~150mg/L。
[0017]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特别适用于钙离子浓度为600-1600mg/L、总碱度为50-300mg/L的循环冷却水的处理。
[0018]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不仅可以满足加酸控制pH值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对缓蚀和阻垢的要求,而且可以消除循环冷却水系统因排放磷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20] 本发明参照中国石化《冷却水分析和试验方法》407所述的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法对以下的实施例和对比例进行缓蚀和阻垢效果评价。试管材质为20#碳钢,外表镀铬,尺寸为 换热管进口温度为32.0℃,进出口温差为10.0℃;系统保有水量为100L,循环水量为180L/h。试验中采用pH自动控制设备向系统中加入硫酸,稳定控制循环冷却水的钙硬度和总碱度,试验用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指标见表1。
[0021] 表1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指标
[0022]试验用水 钙硬度/(mg/L) 总碱度/(mg/L)
1#循环冷却水 1400-1600 50-120
2#循环冷却水 1000-1200 100-200
3#循环冷却水 800-1000 150-220
4#循环冷却水 600-800 200-300
[0023] 表中钙硬度和总碱度均以CaCO3计。
[0024] 实施例1
[0025] 称取18.0g(0.1mol)葡萄糖和7.5g(0.1mol)甘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3.1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00℃下反应4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25.0g。称取10.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37.9g水中;加入17.0g聚环氧琥珀酸(固体含量为35.2%)和26.2g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5%,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5dL/g,丙烯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再加入8.8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00mg/L的浓度向1#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26] 实施例2
[0027] 称取18g(0.1mol)甘露糖和8.1g(0.09mol)丙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3.1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20℃下反应5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25.5g。称取12.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39.8g水中;加入14.7g聚天冬氨酸(固体含量为40.8%)和29.3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7%,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81dL/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1);再加入4.2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90mg/L的浓度向2#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28] 实施例3
[0029] 称取18g(0.1mol)半乳糖和16.2g(0.11mol)赖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4.1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80℃下反应6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33.5g。称取9.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42.0g水中;加入10.3g水解聚马来酸酐(固体含量为48.7%)和32.5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8%,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69dL/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2);再加入6.3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10mg/L的浓度向1#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30] 实施例4
[0031] 称取18g(0.1mol)果糖和25.5g(0.125mol)色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5.0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40℃下反应3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43.0g。称取14.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24.5g水中;加入22.7g聚环氧琥珀酸(固体含量为35.2%)和32.2g丙烯酸/丙烯酸乙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1.1%,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85dL/g,丙烯酸、丙烯酸乙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4:1:2);再加入6.6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80mg/L的浓度向3#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32] 实施例5
[0033] 称取15.0g(0.1mol)果糖和9.8g(0.083mol)缬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3.0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50℃下反应10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24.2g。称取15.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33.3g水中;加入9.8g聚天冬氨酸(固体含量为40.8%)和39.7g丙烯酸/烯丙基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2%,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7dL/g,丙烯酸与烯丙基磺酸的重量比为3:1);再加入2.2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20mg/L的浓度向4#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34] 实施例6
[0035] 称取34.2g(0.1mol)蔗糖和8.8g(0.067mol)亮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5.5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60℃下反应2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43.5g。称取8.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19.6g水中;加入17.0g聚环氧琥珀酸(固体含量为35.2%)和44.9g马来酸/苯乙烯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1.2%,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90dL/g,马来酸与苯乙烯磺酸的重量比为2:1);再加入10.5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70mg/L的浓度向1#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36] 实施例7
[0037] 称取34.2g(0.1mol)乳糖和8.9g(0.07mol)天冬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5.0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200℃下反应1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42.3g。称取20.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38.3g水中;加入14.4g水解聚马来酸酐(固体含量为48.7%)和16.3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7%,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81dL/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1);再加入11.0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50mg/L的浓度向2#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38] 实施例8
[0039] 称取36g(0.1mol)麦芽糖和34.8g(0.20mol)精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8.5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50℃下反应5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70.0g。称取5.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26.7g水中;加入17.0g聚环氧琥珀酸(固体含量为35.2%)和49.2g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5%,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5dL/g,丙烯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再加入2.1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50mg/L的浓度向4#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40] 实施例9
[0041] 称取18g(0.1mol)葡萄糖和21.0g(0.14mol)谷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5.0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10℃下反应8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38.5g。称取18.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21.8g水中;加入19.6g聚天冬氨酸(固体含量为40.8%)和23.0g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5%,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5dL/g,丙烯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再加入17.7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90mg/L的浓度向1#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42] 实施例10
[0043] 称取18g(0.1mol)果糖和19.2g(0.17mol)脯氨酸,将其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将上述粉末平铺于托盘中,喷洒4.5g去离子水,放入干燥箱,在恒温130℃下反应70分钟;取出托盘,待其冷却后将褐色产物刮入研钵,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得非酶褐变产物约36.3g。称取11.0g上述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溶于39.0g水中;加入12.3g水解聚马来酸酐(固体含量为48.7%)和32.5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8%,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69dL/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2);再加入5.2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00mg/L的浓度向3#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44] 对比例1
[0045] 称取8.0g钼酸钠,溶于50.7g水中;加入4.0g PBTCA(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有效含量为50.5%)和26.4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3%,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0dL/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羟丙酯的重量比为3:1:2);再加入10.9g七水合硫酸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低磷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00mg/L的浓度向2#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46] 对比例2
[0047] 称取5.0g PBTCA(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有效含量为50.5%)、11.4g聚环氧琥珀酸(固体含量为35.2%)、13.0g聚丙烯酸(固体含量为30.7%,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5dL/g)和29.7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3%,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0dL/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羟丙酯的重量比为3:1:2),加入到40.9g水中,搅拌均匀,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低磷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00mg/L的浓度向4#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48] 对比例3
[0049] 称取15.0g钼酸钠和3.0g苯甲酸钠,溶于48.3g水中;加入9.8g聚天冬氨酸(固体含量为40.8%)、9.9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3%,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70dL/g,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羟丙酯的重量比为3:1:2)和9.8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固体含量为30.7%,
30℃时的极限粘数为0.081dL/g,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重量比为3:1:1);再加入4.2g氯化锌,搅拌溶解,即得所需配制的100g无磷复合缓蚀阻垢剂。按100mg/L的浓度向1#循环冷却水中投加上述复合缓蚀阻垢剂,进行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见表2。
[0050] 表2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