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224431.1

文献号 : CN1033331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丹何山王洪强顾斌斌

申请人 : 宁波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点是该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的结构如(I)所示,制备方法包括将温州葡萄的茎和根用粉碎机打碎,所得粉末用95%乙醇浸泡提取三次,减压浓缩获得粗浸膏;将粗浸膏用甲醇溶解后,用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其中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洗脱液为甲醇与水按体积50:50的比例混合而成,其优点是该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温州葡萄的茎和根用粉碎机打碎,所得粉末用95%乙醇重复浸泡提取三次,过滤取乙醇浸泡液减压浓缩获得粗浸膏;将粗浸膏用甲醇溶解后,用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其结构如下式(I)所示:

其中所述的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洗脱液为甲醇与水按体积50:50的比例混合而成,流速为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

说明书 :

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它的制备方法和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保护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天然低聚茋类化合物是由白藜芦醇或其它二苯乙烯单体(如异丹叶大黄素、氧化白藜芦醇等)以不同方式、不同聚合度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随着现代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低聚茋的结构被鉴定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类化合物已分得200多种,通常为2-4个单体聚合。该类化合物普遍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艾滋病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本发明人从温州葡萄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到该化合物的结构及活性的报道,因此市场上也没有见到与此有关的药物。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 1、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
[0006]
[0007] 2、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8] 将温州葡萄的茎和根用粉碎机打碎,所得粉末用95%乙醇重复浸泡提取三次,过滤取乙醇浸泡液减压浓缩获得粗浸膏;将粗浸膏用甲醇溶解后,用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其结构如下式(I)所示:
[0009]
[0010] 所述的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洗脱液为甲醇与水按体积50:50的比例混合而成,流速为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
[0011] 3、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应用,所述的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温州葡萄的茎和根用粉碎机打碎,所得粉末用95%乙醇浸泡提取三次,减压浓缩获得粗浸膏,将该提取物经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该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4] 实施例1
[0015] 一种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0016]
[0017] 实施例2
[0018] 该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9] (1)植物原料
[0020] 温州葡萄(Vitiswenchowensis)采自浙江温州;
[0021] (2)浸膏的获得
[0022] 将温州葡萄的茎和根用粉碎机打碎,所得粉末用95%乙醇浸泡提取三次,减压浓缩获得粗浸膏;
[0023] (3)化合物的分离精制
[0024] 将粗浸膏用甲醇溶解后,用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其结构如下所示:
[0025]
[0026] 上述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洗脱液为甲醇与水按体积50:50的比例混合而成。其中色谱柱为SHIMADZUshimpack-c18(250*20mmi.d),流速为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该新型白藜芦醇低聚茋类化合物在26min时出峰。
-
[0027] 该化合物Ⅰ为无色粉末,分子式C42H34O10,HR-ESI-MSm/z:697.2078[M-H],计算值1 13
697.2074,H和 C-NMR数据见表1。
1 13
[0028] 表1化合物Ⅰ的 H和 C NMR数据(500和125MHz,溶于氘代甲醇),δ单位为ppm[0029]
[0030] 实施例3
[0031] 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测试
[0032] 1、实验材料
[0033] 实验动物Sprague-Dawley成年健康大鼠,清洁级,体重287±16g,均为雄性,在室温为28℃的条件下饲养。实验动物由宁波大学动物中心供应,实验室符合国家动物实验设施屏障系统标准,动物实验条件合格证:SYXK(浙)2003-0003号。
[0034] 实验样品 被测样品溶液的配制测试样品为上述实施例1中分离纯化的化合物Ⅰ纯品,精密称取适量样品,用甲醇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溶液,供测活性。
[0035] 其他试剂 1.尼莫地平胶囊,琼卫药准字(1995)第000076号,为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12;2.多聚赖氨酸,美国Sigma公司产;3.氯化三苯四氮唑(TTC),上海试剂三厂产,批号:031218;4.苏木精,UK进口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分装,批号:2002012;5.伊红,上海试剂三厂产,批号:03112B;其余均为市售分析纯产品。
[0036] 2、实验方法
[0037] 分组与给药:将造模成功的40只SD大白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化-1 -1 -1合物Ⅰ两个剂量(5mg.Kg /24h、10mg.Kg /24h);尼莫地平组(5mg.Kg /24h);另设假手术组(正常组)。化合物Ⅰ、尼莫地平临用前用生理盐水制作口服液,分别于手术前0.5h和再灌注后6h,灌胃给药各一次,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用同样方法给予生理盐水。
[0038] 实验方法 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4g/kg麻醉动物,进行大脑右侧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缺血30min后拔出尼龙线进行再灌注。模型成功的标志是动物苏醒后出现同侧Horner征和对侧以前肢为重的偏瘫。组织学证实,梗死灶位于同侧额顶叶皮质及尾状核与壳核外侧部。
[0039] 在大鼠清醒后观察并记录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为0级;提尾时病灶对侧肢体屈曲为1级;除1级征象外伴有向病灶对侧的侧推阻力下降为2级;除1级2级征象外伴有活动时有向瘫痪侧旋转征象为3级。大鼠手术过程中死亡或死亡后解剖发现为颅底出血者剔除。再灌注24小时后分别断头取脑,并迅速置于冰箱-20℃冷冻10~15min,待一定硬度取出,自前脑额极起沿标尺用锋利刀片切出6片冠状切片,每片厚
2.0mm,各脑片置于2%TTC染色液中,于37℃下孵育30min。然后将脑片置于新鲜配制的
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
[0040] 将固定的脑片按切片顺序排列,用数码相机拍照后输入计算机,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计算每一片的缺血面积。再计算梗死灶体积的近似值。
[0041] 数据统计:结果用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统计均用SPSS6.0统计软件进行,其中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可信。
[0042] 3、实验结果
[0043] 1)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
[0044] 由表1结果可知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化合物Ⅰ及尼莫地平评分相近,均能使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化合物(Ⅰ)10g/kg的作用优为显著。
[0045] 表1 化合物Ⅰ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 )
[0046]
[0047] 注:▲表示假手术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表示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
[0048] 2)化合物Ⅰ对大鼠脑缺血后脑梗死的影响
[0049] 由表2结果可知化合物Ⅰ及尼莫地平评分相近,均能降低大鼠MCAo后脑梗死总体积,皮层和皮层下的梗死体积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0050] 表2 化合物Ⅰ对大鼠脑缺血后脑梗死的影响( )
[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