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189520.2

文献号 : CN1033669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大气金泰成南炫吉安璨光李泫锡张基源韩昌穆裴相宇赵圣恩成宰硕

申请人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所述薄膜线圈包括:基板;线圈图案,包括分别形成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其中,形成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包括穿过基板的另一表面并回旋的至少一个回旋路径。

权利要求 :

1.一种薄膜线圈,设置在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中,所述薄膜线圈包括:基板;

第一线圈束,形成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包括第一螺线图案和引出图案,引出图案被设置为从第一螺线图案的设置在最内侧的一端横跨第一螺线图案,且第一螺线图案在靠近引出图案的位置被中断;

第二线圈束,形成在基板的另一表面上,与第一线圈束并联连接,包括第二螺线图案;

多个回旋通孔,在引出图案两侧贯穿基板而形成,连接第一螺线图案和第二螺线图案,第一螺线图案的在引出图案两侧对峙的中断部分分别通过回旋通孔连接到第二螺线图案,形成绕过引出图案的回旋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中,所述薄膜线圈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螺线图案的外部的两个接触垫,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线圈束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线圈,其中,还包括与第二螺线图案的设置在最外侧的一端电连接的接触垫,该接触垫和与第一螺线图案的设置在最外侧的一端电连接的接触垫分别形成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通过导电连接通孔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中,所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或所述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直接附着到电子装置壳体的内表面或者被设置为靠近电子装置壳体的内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中,第二线圈束包括导电连接通孔,所述导电连接通孔被形成为设置在第二线圈束的两端中的每端,第二线圈束通过导电连接通孔电连接到第一线圈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中,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设置在基板的两个表面的第一线圈束与第二线圈束在竖直方向上对应的部分上。

7.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线圈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

壳体,其中容纳所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直接附着到壳体的内表面或者被设置为靠近壳体的内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将从外部供应的交流电转换成具有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压提供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储存由所述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提供的电能。

说明书 :

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

[0001]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3月29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2-0032341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利用电磁感应来无线地传送电能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及用于该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薄膜线圈。

背景技术

[0003] 近来,为了给安装在移动终端等中的可再充电电池充电,已经在研究一种用于无线传送电能的系统,即,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电能的系统。
[0004] 通常,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包括传送电能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以及接收并储存电能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
[0005] 这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通过利用电磁感应传送电能和接收电能,为此,在每个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中包括线圈。
[0006] 现有技术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被构造为具有平行于其底表面(即,外接触表面)缠绕的线圈。另外,线圈可被构造为通过粘合剂、结合片等被固定到底表面。
[0007]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普通的线型线圈(wire-type coil)。因此,线圈以重叠、堆叠的方式进行缠绕。这会引起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厚度由于线圈的厚度和线圈的匝数而增加的缺陷。
[0008] 因此,为了跟上相对较薄的装置更受欢迎的最近趋势,需要开发一种更薄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
[0009] 另外,因为现有技术主要使用单线型线圈,所以在低频,AC电阻值会由于涡电流、趋肤效应等而增加,从而产生损耗。
[0010] [现有技术文件]
[0011] 第2008-172872号日本专利特许公开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被形成为相对较薄的薄膜线圈以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
[0013]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使用薄膜线圈而具有显著减小的厚度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
[0014]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显著减小在低频由涡电流、趋肤效应等造成的损耗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薄膜线圈,该薄膜线圈包括:基板;线圈图案,包括分别形成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其中,形成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包括穿过基板的另一表面并回旋的至少一个回旋路径。
[0016] 回旋路径可共用形成在基板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线圈束的一部分。
[0017] 回旋路径可随着第一线圈束通过回旋通孔连接到第二线圈束而形成。
[0018] 所述至少一个回旋路径可包括:两个回旋通孔,将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电连接;共用部分,是第二线圈束的设置在所述两个回旋通孔之间的部分。
[0019] 薄膜线圈还可包括两个接触垫,所述两个接触垫设置在线圈图案的外部,并且电连接到线圈图案的两端。
[0020] 第一线圈束的一端可通过基板的一个表面的与回旋路径对应的部分电连接到接触垫。
[0021] 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可并联连接。
[0022] 第二线圈束可包括导电连接通孔,所述导电连接通孔被形成为设置在第二线圈束的两端中的每端,第二线圈束可通过导电连接通孔电连接到第一线圈束。
[0023] 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可设置在基板的两个表面的第一线圈束与第二线圈束在竖直方向上对应的部分上。
[002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薄膜线圈,该薄膜线圈包括:基板;线圈图案,包括分别形成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两个接触垫,设置在线圈图案的外部,并且电连接到线圈图案的两端,其中, 形成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包括:螺线图案;引出图案,被设置为从螺线图案的设置在最内侧的一端横跨螺线图案,以被电连接到接触垫。
[0025] 第一线圈束的螺线图案的设置引出图案的部分可穿过基板的另一表面,螺线图案可基于引出图案回旋。
[0026] 第一线圈束的回旋部分可共用形成在基板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线圈束的一部分。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具有薄膜线圈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所述薄膜线圈包括分别形成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且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束和第二线圈束,形成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包括至少一个回旋路径,所述至少一个回旋路径穿过基板的另一表面并回旋;壳体,其中容纳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
[0028] 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可直接附着到壳体的内表面或者可被设置为靠近壳体的内表面。
[0029] 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储存从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产生的电能。
[0030] 电子装置还可包括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将从外部供应的交流(AC)电转换成具有特定频率的AC电压,并将转换后的AC电压提供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

附图说明

[0031]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点以及其他优点将会被更加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0032]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透视图;
[0033]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0034]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0035] 图4是沿图3中的B-B’线截取的分解剖视图;
[0036] 图5是图4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组装截面图;
[0037] 图6是示出图3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0038]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膜线圈的下表面的透视图;
[0039] 图8是示出图7中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0040] 图9是沿图6中的D-D’线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0041]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薄膜线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词语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通常的含义或字典中的定义,而是应该基于发明人能够适当地限定术语的概念以最适当地描述他或她知晓的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合适方法这样的原则而被解释为具有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相关的含义和概念。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和附图中描述的构造仅仅是合适的实施例,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技术精神。因此,本发明应该被解释为涵盖在提交本申请时包括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等同物和替代物。
[0043]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在理解附图时,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此外,将省略与公知的功能或构造相关的详细描述,以免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主题模糊。基于相同的理由,应该注意的是,在附图中示出的一些组件被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示出,并且每个组件的尺寸并非精确反映其实际尺寸。
[0044]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程中,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总体上涉及传送电能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以及接收并储存电能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
[0045]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0046]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可以是便携式装置10或充电装置20,或者可以是设置在便携式装置10中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或设置在充电装置20中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
[0047] 便携式装置10可包括电池12以及将电能提供到电池12以给电池12充电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
[0048] 电池12可以是可再充电电池(或二次电池),并且可被可拆卸地附着于便携式装置10。
[0049] 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可被容纳于便携式装置10的壳体11内,并且可被直接附着到壳体11的内表面或者可被设置为尽可能靠近壳体11的内表面。
[0050]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0被设置为给便携式装置10的电池12 充电。为此,充电装置20可包括位于壳体21内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
[0051] 充电装置20可将从外部提供的家用AC电转换成DC电,将DC电转换成具有特定频率的AC电压,并将转换后的AC电压提供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为此,充电装置20可包括将家用AC电转换成具有特定频率的AC电压的电压转换单元22。
[0052] 当AC电压被施加到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内的薄膜线圈(未示出)时,薄膜线圈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而后,基于磁场变化的电压被施加到便携式装置10的被设置为与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相邻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因此,电池12被充电。
[0053]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设置在便携式装置10中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
[0054]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沿图3中的B-B’线截取的分解剖视图。图5是图4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组装截面图。
[0055] 参照图3至图5,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可包括磁性单元120和薄膜线圈110。
[0056] 磁性单元120具有平板状的形状(或片状的形状),磁性单元120被设置在薄膜线圈110的一个表面上,并被固定地附着到薄膜线圈110。磁性单元120被设置为有效地形成由薄膜线圈110的线圈图案113产生的磁场的磁路。为此,磁性单元120可由能够容易地形成磁路的材料形成,具体地说,铁氧体片(ferrite sheet)可被用作磁性单元120的材料。
[0057]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磁性单元120不限于前述构造。即,可以实现可变应用;例如,铁氧体粉末或磁性溶液可以被涂覆到薄膜线圈110的一个表面等。
[0058] 同时,虽然未示出,但是根据需要可将金属片进一步添加到磁性单元120的外表面,以屏蔽电磁波或漏磁通量。金属片可由铝等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0059]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中,为了稳固地固定和附着薄膜线圈110与磁性单元120,可以在薄膜线圈110和磁性单元120之间放置结合单元140。
[0060] 结合单元140设置于薄膜线圈110和磁性单元120之间,并且将磁性单 元120和薄膜线圈110结合。结合单元140可由结合片或结合带形成,或者具有粘性的树脂或粘合剂可以被涂覆到基板112或磁性单元120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单元140可随磁性单元120一起包含铁氧体粉末,以具有磁性。
[0061] 薄膜线圈110可包括基板112和形成在基板112上的线圈图案113。
[0062] 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的基板112是薄膜基板,例如,薄膜基板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任何基板(诸如膜、薄PCB等)均可被可变地使用,只要基板相对薄且能够形成布线图案即可。
[0063] 图6是示出图3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膜线圈的下表面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图7中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9是沿图6中的D-D’线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0064] 参照图6至图9,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图案113被形成为位于基板112的两个表面上的布线图案,并且可在由基板112形成的平面上具有螺线形状。
[0065] 线圈图案113可包括平行地设置的多个线圈束(coil strand)117和118。这里,各个线圈束117和118可被并联连接,以形成单个线圈图案113。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束117和118形成在基板112的两个表面上,以形成单个线圈图案113。
[0066] 为了将线圈束117和118并联连接,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可包括多个导电连接通孔114。连接通孔114可在线圈束117和118的两端将线圈束117和118电连接。
[0067]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连接通孔114形成在接触垫(contact pad)119和螺线图案117a的内端处的情况作为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线圈图案113的形状或结构,连接通孔114可形成在各种位置,具有各种尺寸以及各种形状。
[0068]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形成在基板112的两个表面上的线圈束117和118中的任意一个(例如,第一线圈束117)可包括螺线图案117a和引出图案117d,引出图案117d被设置为从螺线图案117a的设置在最内部的一端横跨螺线图案117a。
[0069] 引出图案117d被设置为将螺线图案117a的端部连接到线圈图案113的外部,即,连接到如下文中所述的接触垫119。因此,引出图案117d被形成 为将接触垫119与螺线图案117a的设置在最内部的端部电连接的图案。
[0070] 因此,如图9所示,第一线圈束117的螺线图案117a被形成为在设置引出图案117d的部分处基于引出图案117d回旋。即,第一线圈束117的螺线图案117a形成至少一个回旋路径,所述至少一个回旋路径在设置引出图案117d的部分中穿过基板112的另一表面,因此,螺线图案117a可以在不受引出图案117d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线圈形状。
[0071] 回旋路径(未示出)可被形成为不与设置在基板112的另一表面上的线圈束(在下文中,称为“第二线圈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回旋路径可被设置在第二线圈束118之间的空间中。
[0072]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回旋路径而使得薄膜线圈的总面积可增加。
[0073]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薄膜线圈110通过利用第二线圈束118而形成回旋路径。即,在本实施例中,回旋路径共用第二线圈束118的一部分。
[0074] 如图6至图9所示,导电回旋通孔115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螺线图案117a的被引出图案117d中断的部分处。第一线圈束117通过回旋通孔115被电连接到第二线圈束118。回旋路径随着第一线圈束117通过回旋通孔115连接到第二线圈束118而形成。
[0075]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回旋路径可包括两个回旋通孔115以及第二线圈束118的设置在所述两个回旋通孔115之间的部分(即,图9中的共用部分“S”)。可以按照与螺线图案117a的匝数相对应的数量形成回旋路径。
[007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线圈图案113的第一线圈束117和第二线圈束118设置在第一线圈束117和第二线圈束118以基板112为媒介相互投影的位置(即,设置在第一线圈束117和第二线圈束118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对应的位置)。因此,当回旋通孔115被形成为与基板112垂直时,第一线圈束117和第二线圈束118可以凭借回旋通孔115容易地电连接到相互对应的图案。
[0077] 利用这种构造,在本实施例中,线圈图案113的第一线圈束117和第二线圈束118独立地设置在基板112的两个表面上直至形成引出图案117d的位置,但是在形成引出图案117d的位置处,位于基板112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线圈束118被一起共用。
[0078] 因此,线圈图案113具有相应的线圈束117和118按照线圈图案113的匝数在图案的中间电连接的结构,而不是具有相应的线圈束117和118仅在图案的两端电连接的结构。
[0079]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以引出图案117d在形成在基板112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线圈束117处形成的情况作为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引出图案可形成在基板112的下表面上而不是基板112的上表面上,即,引出图案可形成在第二线圈束118上。
[008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形成在基板112的两个表面上的相应的线圈束117和118形成在线圈束117和118以基板112为媒介相互投影的位置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形成在基板112的相应的表面上的相应的线圈束117和118可形成在相互偏离的位置而不是形成在相互投影的位置,等。即,根据需要,线圈束可被可变地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连接线圈束,回旋通孔可以以歪斜的方式或阶梯式方式形成,而不是垂直于基板。
[008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线圈图案113总体上具有四边形螺线形状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线圈图案113可被可变地应用。即,线圈图案113可具有圆形螺线形状或多边形螺线形状。
[0082]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线圈图案113的上部上另外形成绝缘保护层(例如,树脂绝缘层(未示出)),以保护线圈图案113免受外部影响。
[0083] 同时,接触垫119可形成在基板112的一侧处,即,线圈图案113的外部,以将线圈图案113电连接到外部。
[0084] 因为线圈图案113的两端可被认为是电连接到接触垫119,所以可设置至少两个接触垫119。
[0085]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垫119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部。这里,虽然接触垫119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部,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中的线圈图案113的两端可通过前述回旋路径和引出图案117d被容易地连接到接触垫119。
[0086] 另外,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垫119可被设置为从具有四边形形状的基板112突出。因此,当薄膜线圈110和磁性单元120结合时,接触垫119从磁性单元120暴露。
[0087] 因此,即使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被结合到磁性单元120之后,线圈图案113与其他组件(例如,电池、电压转换单元等)也可容易地电连接。
[0088]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以线圈束117或118被形成为单股的情况作为示 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在下文中所述的另一实施例中,线圈束117或118可被形成为多股。
[0089]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中,可形成在基板112的一个表面上的线圈束117或118的数量可根据基板112的尺寸(即,电子装置的尺寸)来确定。
[0090] 即,当基板112被形成为具有相对大的尺寸时,如图10所示,多股线圈束而不是单股线圈束可形成在基板112的一个表面上,当基板112被形成为具有相对小的尺寸时,如在本实施例中,仅有单股线圈束117或118可被形成在基板112的一个表面上。
[0091] 虽然未示出,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还可包括将薄膜线圈110的接触垫119电连接到电子装置的电池12(在图2中)的连接构件,以将从薄膜线圈110的线圈图案113产生的电能提供到电池12。
[0092] 连接构件可以是导线或其中形成有布线图案的薄膜电路板(例如,FPCB)。
[0093]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中,因为线圈图案113形成在薄膜基板112上,而不是使用如现有技术中的线型线圈,所以薄膜线圈110可被形成为相对很薄。
[0094] 另外,单个线圈图案113由并联连接的多个线圈束117和118形成。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图案113被形成为位于基板112上的图案,但是可以实现利用通过搓捻多股线形成的绞线型线圈(例如,李兹线)的效果。绞线型线圈的使用可显著减小在低频由涡电流、趋肤效应等造成的损耗(例如,AC电阻值等)。
[0095] 这样,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中,虽然线圈图案113被形成为具有绞线形式,但是可显著减小薄膜线圈110的厚度(例如,0.1mm或更小),使得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的总体厚度减小。
[0096]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中,薄膜线圈110的接触垫119均设置在基板112的侧边上。另外,不需要用于在基板112的侧边上设置接触垫119的另外的构造。将在下面描述其优势。
[0097] 在连接到线圈图案113的两端的接触垫119中,连接到朝着线圈图案113的内部(即,中央)缠绕的线圈图案113的接触垫119可以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内侧,而不是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内侧的接触垫119应该通过导线、连接板(例如,FPCB)等被 电连接到外部。
[0098] 另外,为了将接触垫119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桥接器可以形成在基板112上以形成图案,或者通过层压多层而形成的多层基板应该被用作基板112。
[0099]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制造时间或制造成本以在基板上形成桥接器或者制造多层基板,并且基板112的总体厚度增加。
[0100] 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110中,接触垫119可在不使用多层基板或桥接器的情况下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部。因此,与前述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制造时间或制造成本,并且可以防止薄膜线圈110的厚度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100的厚度增加。
[0101] 同时,如上所述的薄膜线圈110的构造还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被应用到设置在充电装置20中的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因此,将省略对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200的详细描述。
[0102] 在下文中,除了线圈图案的形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薄膜线圈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的薄膜线圈(图6中的110)的结构相同。因此,相同的标号将用于相同的组件,将省略对相同标号的详细描述,并将详细描述线圈图案的形状。
[0103]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薄膜线圈的透视图。
[0104] 参照图10,如前述实施例中一样,根据本实施例的薄膜线圈可包括薄膜基板112和形成在基板112上的线圈图案113。
[0105] 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图案113可包括平行地设置的多个线圈束117a至117c。多个线圈束117a至117c电连接到相同的接触垫119。因此,相应的线圈束117a至117c平行地连接,以形成单个线圈图案113。
[0106] 在本实施例中,以线圈图案113由位于基板112的一个表面上的三个线圈束117a至117c形成的情况作为示例。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图案113的相应的线圈束117a至117c以一定间隔彼此隔开,并且被设置为彼此平行。
[0107] 如在前述实施例中一样,根据本实施例的线圈图案113包括引出图案117d和多个回旋通孔115。因此,不需要使用多层基板或桥接器,并且接触垫119可在不增加基板112的厚度的情况下设置在线圈图案113的外部,从而减小了薄膜线圈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总体厚度,缩短了制造时间,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0108] 同时,例如,在图10中,引出图案117d被形成为单个线圈束,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与线圈图案113的其他部分类似,引出图案117d也可被形成为多个线圈束。
[0109] 另外,与形成在基板112的上表面上的线圈束117a至117c类似,多个线圈束(未示出)可形成在基板112的下表面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仅有宽度相对大的单个线圈束可以形成在基板112的下部上。即,根据需要,线圈束可具有各种形式,只要形成在基板112的上表面上的线圈束117a至117c可以通过回旋通孔115电连接到基板112的下表面的线圈束即可。
[0110]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膜线圈及具有该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并且可被可变地应用。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薄膜线圈的接触垫被设置在基板的相同方向上,但是根据需要,接触垫可设置在基板的两侧。即,接触垫可被可变地应用。
[0111]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设置在电子装置的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中的薄膜线圈。
[0112]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薄膜线圈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采用线圈的电子组件或电子装置,诸如,变压器、电机等。
[011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线圈图案形成在薄膜基板上,而不是通过利用诸如现有技术的线型线圈而形成,所以薄膜线圈可被形成为相对很薄。
[0114] 另外,因为单个线圈图案由平行地连接的多个线圈束形成,所以可以实现利用通过搓捻多股线形成的绞线型线圈(例如,李兹线)的效果。绞线型线圈的使用可显著减小在低频由涡电流、趋肤效应等造成的损耗(例如,AC电阻值等)。
[0115]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膜线圈中,接触垫均可在不使用多层基板或桥接器的情况下被设置在线圈图案的外部。因此,可以减少薄膜线圈的制造时间或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减小薄膜线圈、包括薄膜线圈的电子装置或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总体厚度。
[0116] 虽然已经结合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修改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