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355850.9

文献号 : CN10339594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美杉胡细全

申请人 : 武汉新天达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包括反应处理槽、至少一个厌氧池、至少一个缺氧池、至少一个好氧池、污泥池、斜管沉淀池、至少一个脱氮池、不饱和炭池及接触过滤池;每一厌氧池、每一缺氧池、每一好氧池、每一脱氮池及不饱和炭池均包括一隔水墙及一过水墙,每一隔水墙的底端设有进污水的进水间隙,每一过水墙的顶端设有排出污水的过水间隙,且过水墙的高度沿着从厌氧池向接触过滤池的方向依次降低;斜管沉淀池面设有过水侧壁,过水侧壁的高度小于相邻的好氧池的过水墙的高度,大于相邻的脱氮池的过水墙的高度;污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流动式在反应处理槽内折向迂回流动,无需使用多级提升设备和回流设备,节约成本,降低设备占地面积。

权利要求 :

1.一种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包括反应处理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还包括依次并排安置在所述反应处理槽内并顺次连接的至少一个厌氧池、至少一个缺氧池、至少一个好氧池、污泥池、斜管沉淀池、至少一个脱氮池、不饱和炭池及接触过滤池;

所述污泥池内设有一个贯通与所述污泥池相邻的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斜管沉淀池的管道;

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及所述不饱和炭池均包括一个隔水墙及过水墙,其中,每一所述隔水墙的底端设有进水间隙,每一所述过水墙的顶端设有过水间隙,且所述过水墙的高度沿着从所述厌氧池向所述接触过滤池的方向依次降低;

所述斜管沉淀池面向相邻的所述脱氮池的一侧设有一个留有间隙的过水侧壁,且所述过水侧壁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好氧池的过水墙的高度,大于相邻的所述脱氮池的过水墙的高度;

每一所述厌氧池内还设有安装支架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除磷填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及每一个所述脱氮池的长宽比例不大于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均包括一个具有倾斜坡度的倾斜池底,且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度为0.004-0.008,且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均设有一个连通对应所述进水间隙的进水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设有一个用于聚集污泥的污泥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底壁,且每一所述倾斜池底由所述底壁的对应部位向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内倾斜凸设而成;且每一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与所述底壁平齐,每一所述进水缺口由每一对应的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与对应的所述进水间隙间隔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与所述底壁相对的顶壁,每一所述隔水墙的顶端连接于所述顶壁,每一所述过水墙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底壁;每一所述隔水墙的底端与所述底壁间隔以形成对应的所述进水间隙;每一所述过水墙的顶端与所述顶壁间隔以形成对应的所述过水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分别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相对端的第一端壁及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及所述第二端壁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处理槽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沿着从所述第一端壁向所述第二端壁的长度方向顺次连接地安装在所述反应处理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面向所述第一端壁的最外端的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第一端壁之间设有储水区,且所述储水区通过最外端的所述厌氧池的隔水墙底端的所述进水间隙与所述储水区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地面的观察维护窗,且所述观察维护窗分别与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所述污泥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池位于所述反应处理槽的中间位置。

说明书 :

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许多江河湖泊水质日益恶化,并逐渐丧失自净能力,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势必加重江河湖泊的负担,造成环境水质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控制指标。强化对污水的净化处理,使排入江河湖泊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已成为国家环保要求的必然。传统2
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常规的污水二级处理工艺主要有:A/O工艺、氧化沟技术、SBR工艺系列、生物膜法、生物处理结合人工湿地工艺等。然而,以上所有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只能满足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而无法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0003] 曝气生物滤池是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因为对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效果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而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曝气生物滤池包括反应处理槽、设置在反应处理槽内的多个污水处理区、多级提升设备及回流设备。通过多级提升设备及回流设备使得污水在反应处理槽的每一个污水处理区内流动,以通过各个污水处理区去除污水中的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AOX(有害物质)等,以达到来净化污水。然而,多级提升设备及回流设备的投资成本高,且运行和维护费用高;此外,安装多级提升设备及回流设备需要占据很大面积,难以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投资小,占地面积小,运行和维护费用低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其包括反应处理槽;所述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还包括依次并排安置在所述反应处理槽内并顺次连接的至少一个厌氧池、至少一个缺氧池、至少一个好氧池、污泥池、斜管沉淀池、至少一个脱氮池、不饱和炭池及接触过滤池;所述污泥池内设有一个贯通与所述污泥池相邻的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斜管沉淀池的管道;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及所述不饱和炭池均包括一个隔水墙及过水墙,其中,每一所述隔水墙的底端设有进水间隙,每一所述过水墙的顶端设有过水间隙,且所述过水墙的高度沿着从所述厌氧池向所述接触过滤池的方向依次降低;所述斜管沉淀池面向相邻的所述脱氮池的一侧设有一个留有间隙的过水侧壁,且所述过水侧壁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好氧池的过水墙的高度,大于相邻的所述脱氮池的过水墙的高度。
[0006]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及每一个所述脱氮池的长宽比例不大于1.5:1。
[0007]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均包括一个具有倾斜坡度的倾斜池底,且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度为0.004-0.008,且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均设有一个连通对应所述进水间隙的进水缺口。
[0008]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设有一个用于聚集污泥的污泥坑。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底壁,且每一所述倾斜池底由所述底壁的对应部位向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内倾斜凸设而成;且每一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与所述底壁平齐,每一所述进水缺口由每一对应的所述倾斜池底的坡底与对应的所述进水间隙间隔而成。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与所述底壁相对的顶壁,每一所述隔水墙的顶端连接于所述顶壁,每一所述过水墙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底壁;每一所述隔水墙的底端与所述底壁间隔以形成对应的所述进水间隙;每一所述过水墙的顶端与所述顶壁间隔以形成对应的所述过水间隙。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处理槽包括分别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相对端的第一端壁及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及所述第二端壁分别位于所述反应处理槽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沿着从所述第一端壁向所述第二端壁的长度方向顺次连接地安装在所述反应处理槽内。
[0012] 进一步地,面向所述第一端壁的最外端的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第一端壁之间设有储水区,且所述储水区通过最外端的所述厌氧池的隔水墙底端的所述进水间隙与所述储水区连通。
[0013] 进一步地,所述顶壁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地面的观察维护窗,且所述观察维护窗分别与每一个所述厌氧池、每一个所述缺氧池、每一个所述好氧池、所述污泥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每一个所述脱氮池、所述不饱和炭池及所述接触过滤池连通。
[0014]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池位于所述反应处理槽的中间位置。
[001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6] 本发明实施例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的每一所水墙的底端设有用于进污水的进水间隙,每一过水墙的顶端设有用于排放污水的过水间隙,这样污水通过对应的进水间隙进入每个厌氧池、每个缺氧池、每个好氧池、斜管沉淀池、每个脱氮池、不饱和炭池及接触过滤池,浸满之后再从对应过水间隙排出;且由于过水墙的高度沿着从第一端壁向第二端壁的长度方向依次降低;斜管沉淀池的过水侧壁的高度小于相邻好氧池的过水墙的高度,大于相邻脱氮池的过水墙的高度。因此,污水以自身重力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流动式在反应处理槽内折向迂回流动,无需使用多级提升设备和回流设备,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投入,节约了成本;且无需另外的场地来安置多级提升设备和回流设备,大大缩小了安装设备所需的占地面积,并大大节省了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此外,本发明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全埋在地下,与周围景观融合,无噪声、臭气等二次污染,且本发明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的上方地面可另作它用,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是本发明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包括反应处理槽、至少一个厌氧池、至少一个缺氧池、至少一个好氧池、至少一个脱氮池、不饱和炭池及接触过滤池。
[0019] 图2是图1中包括多个好氧池时,该多个好氧池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图1中反应处理槽的底壁、厌氧池的池底、缺氧池的池底、好氧池的池底、脱氮池的池底、不饱和炭池的池底及接触过滤池的池底的其中截取部分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2] 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用于污水处理。该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设置在地下,与周围景观融合,无噪声、臭气等二次污染。该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包括反应处理槽1、至少一个厌氧池2、至少一个缺氧池3、至少一个好氧池4、污泥池5、斜管沉淀池6、至少一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其中,厌氧池
2、缺氧池3、好氧池4、污泥池5、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沿着反应处理槽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反应处理槽1内,且顺次连接。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及每一个脱氮池7的长宽比例不大于1.5:1。
[0023] 请参照图1,反应处理槽1包括顶壁11、与顶壁11相对的底壁13、第一端壁15及第二端壁17。第一端壁15及第二端壁17分别位于反应处理槽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分别连接顶壁11、底壁13的对应端。
[0024] 请参照图1,顶壁11上间隔设有多个贯穿地面的观察维护窗111,且这些观察维护窗111分别与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污泥池5、斜管沉淀池6、每一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连通。通过这些观察维护窗111便于观察或维护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污泥池5、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顶壁11上方的地面上可以设置绿色植被,一方面保护反应处理槽1;另外一方面起到美观、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隔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异味、声响等,不会造成此类的二次污染。需要说明的是顶壁11上方的地面上除设置绿色植被,还可根据需求,用作其它用途,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0025] 请参照图1,第一端壁15靠近顶壁11的上部设有一个进水口151;第二端壁17靠近顶壁11的上部设有一个出水口17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沿着从第一端壁15向第二端壁17的长度方向顺次连接地安装在反应处理槽1内。且面向第一端壁15的最外端的厌氧池2与第一端壁15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并暂时存放污水的储水区18,且储水区18与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的底部连通;优选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储水区18内还设有隔油过滤装置(图未示),通过该隔油过滤装置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以初步沉淀污水中的杂质和隔离污水中的油物质。
[0026] 请参照图1,污水通过该进水口151进入储水区18后,并依此通过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进行净化处理后,通过出水口171排出。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进水口151及出水口171上均安装有用于排导污水的水管19。
[0027] 请参照图1,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及不饱和炭池8均包括一个隔水墙22及与隔水墙22平行的过水墙23。其中,每一隔水墙22的顶端连接于顶壁11,且每一隔水墙22的底端与底壁13之间留有进水间隙221。每一个过水墙23的顶端与顶壁11之间留有过水间隙231,且每一过水墙23的底端连接于底壁13。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及不饱和炭池8的任意相邻两个之间形成有一个由隔水墙22和过水墙23隔开的过水通道24。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的隔水墙22底端的进水间隙221与储水区18连通。过水墙23的高度沿着从第一端壁15向第二端壁17的长度方向依次降低。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及不饱和炭池8靠近底壁13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25。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邻近连接污泥池5的好氧池4只在远离污泥池5的一端处设有隔水墙22,在面向污泥池5的一端处设置不过污水的阻挡墙(未标号),以避免污水从好氧池4中流入污泥池
5。
[0028] 根据上述描述,请结合参照图2,可以想象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当好氧池4需要为多个时,反应处理槽1内设有一个尺寸较大的好氧区,并在该好氧区内交错设置隔水墙22及过水墙23,而分割成需要的多个好氧池4;这样相邻两个好氧池4之间无过水通道24,节省了空间。由此处可显而易见地得出,当厌氧池2、缺氧池3、脱氮池7需要设置多个时,均可以现在反应处理槽1内设有一个尺寸较大的厌氧区、缺氧区、脱氮区,再分别在对应的厌氧区、缺氧区、脱氮区内交错设置隔水墙22及过水墙23而将对应的厌氧区、缺氧区、脱氮区分隔成需要个数的对应的厌氧池2、缺氧池3、脱氮池7。
[0029] 请结合参照图3,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均包括一个具有倾斜坡度的倾斜池底26,且每一个倾斜池底26的坡度为0.004-0.008,且优选地,每一个倾斜池底26的坡度为0.005。每一个倾斜池底26均设有一个连通对应进水间隙221的进水缺口(图未示),以便于污水由对应的进水间隙221进入相应的处理池内进行处理。每一个倾斜池底26的坡底设有一个污泥坑261,这样,污水中的污泥自动从倾斜池底26的坡上往坡下流动,而使污泥聚集在污泥坑261内,便于系统抽提污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的倾斜池底26均由反应处理槽1的底壁13的相应部位向每一厌氧池2、每一缺氧池3、每一好氧池4、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内倾斜凸设而成;且每一倾斜池底26的坡底与底壁13平齐,每一进水缺口由每一对应的倾斜池底26的坡底以与对应的进水间隙221间隔而成。
[0030] 请再次参照图1,污泥池5分别与好氧池4和斜管沉淀池6相邻,且污泥池5内设有一个贯通好氧池4和斜管沉淀池6的管道51,好氧池4内的污水不流入污泥池5而是通过管道51直接流入斜管沉淀池6内。污泥池5内设有气提装置53。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每一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内均设有与污泥池5连通的提泥管道(图未示)。这样,反应处理槽1内的污泥聚集在污泥池5内,再通过气提装置53将污泥提出。优选地,污泥池5位于整个反应处理槽1的中间位置。斜管沉淀池6面向相邻脱氮池7的一侧设有一个与顶壁11留有间隙的过水侧壁61,且该过水侧壁61的高度小于相邻好氧池4的过水墙23的高度,但是大于相邻脱氮池7的过水墙23的高度。
[0031] 请继续参照图1,每一个厌氧池2内还设有安装支架27及固定在安装支架27上的除磷填料层28。每一个脱氮池7内还设有安装支架71及固定在安装支架71上的复合填料层72。不饱和炭池8内还设有安装支架81及固定在安装支架81上的炭系填料层82。
[0032] 当使用本发明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从进水口151内进入储水区18,并从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的隔水墙22底端的进水间隙221进入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污水由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的底部浸满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从而污水与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内的除磷填料层28充分接触,提高了除磷填料层28的利用率并提高了污水的除磷处理效果。污水充满该最外端的厌氧池2后,从最外端的厌氧池2的过水墙23顶端的过水间隙231流向过水通道24,之后,再通过对应的隔水墙22底端的进水间隙221流入相邻的厌氧池2或缺氧池3,然后再通过对应的过水墙23顶端的过水间隙231流向下一个对应的过水通道24。污水按照上述方式以此流过每一个厌氧池2、每一个缺氧池3、每一个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每一个脱氮池7及不饱和炭池8后,从接触过滤池9的底部流入接触过滤池9,再由出水口171流出。这样,污水按照上述描述以折流的方式在每个厌氧池2、每个缺氧池3、每个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每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内流动。且由于过水墙23的高度沿着从第一端壁15向第二端壁17的长度方向依次降低;斜管沉淀池6的过水侧壁61的高度小于相邻好氧池4的过水墙23的高度,大于相邻脱氮池7的过水墙23的高度。因此,污水以自身重力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流动式在反应处理槽
1内折向迂回流动,无需使用多级提升设备和回流设备,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投入,节约了成本;且无需另外的场地来安置多级提升设备和回流设备,大大缩小了安装设备所需的占地面积,并大大节省了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此外,污水均由每个厌氧池2、每个缺氧池3、每个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每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的底部进入,并浸满每个厌氧池2、每个缺氧池3、每个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每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后流出,这样污水在反应处理槽1内停留的时间长,且与每个厌氧池2、每个缺氧池3、每个好氧池4、斜管沉淀池6、每个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内净化填料充分接触,提高了净化效果并提高了净化填料的利用率。
[0033] 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本实施例中,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还包括一个紫外线消毒池(图未示),且接触过滤池9内的污水通过水管19排放至该紫外线消毒池内进行消毒处理。
[00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在用于处理不同的污水源或者不同的污水量时,根据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量的预测结果,上述的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污泥池5、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并不都是必须的。可以根据污水的预测结果,删减相关处理池,比如:在小型污水处理厂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仅仅需要厌氧池2、好氧池4、缺氧池3及接触过滤池9;在处理乡镇污水时,本发明实施例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仅仅需要厌氧池2、好氧池4及斜管沉淀池6;在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碳系载体生物滤池系统仅仅需要厌氧池2、斜管沉淀池6、脱氮池7、不饱和炭池8及接触过滤池9。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具体是包括多少处理池或哪几个处理池,在整体布局上,必须是上述的过水墙23的高度沿着从第一端壁15向第二端壁17的长度方向依次降低;以使污水以自身重力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流动式在反应处理槽1内折向迂回流动。
[003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