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系统中计算ZC序列DFT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380003.8

文献号 : CN1034419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丹石伟萍罗佳李小文陈发堂王华华刘宇

申请人 :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 :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用于简化LTE系统中ZC序列DFT计算的方法,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针对LTE系统上行物理信道PRACH的收发过程中ZC序列DFT变换计算量大、不易实现的问题,本发明首先确定所有物理根序列号u值(u=0,1,…,NZC-1,NZC表示PRACH中ZC序列长度)需要离线计算和存储的DFT计算公式中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个数,并进行离线计算存储。然后再根据旋转因子指数p值序列的对称性以及递推关系推算出所需的全部p值,最后求出ZC序列DFT变换结果。能够有效的降低计算复杂度,实现了计算的高效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LTE系统中计算ZC序列DFT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物理根序列号:u=0,1,...,NZC-1确定需要存储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个数Num(u),ZC序列中的前Num(u)个p值的区域作为A区域,根据占用带宽内的RB索引k计算单元调用公式: 计算对应A区域的旋转因子指数 并将其输出到存储器中以表格形式存储,其中,k=0,1,...,Num(u)-1,j=0,1,2…,j为满足p值为整数时的最小取值,NZC表示上行物理信道中ZC序列长度;确定物理根序列中的第一对称点symm_0,根据公式: 计算关于第一对称点对称的点数Mid_0,获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 根据公式 得到第一对称点后Mid_0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其中,

i=1,2,...Mid_0;确定物理根序列中后u-1个p值的第二对称点symm_1,获得第二对称点前或后区域中的一半p值 根据对称性调用公式 获得剩余区域的p值将获得的p值代入DFT变换式得到对于某物理根序列号u所生成的ZC序列DFT变换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存储的旋转因子指

数p值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对称点为前NZC-u+1个点的p值的对称点,当u为偶数时第一对称点有两点,计算单元根据公式 和计算;当u为奇数时只有一个第一对称点,根据公式 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具体为: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A区域p值 计算单元根据公式 计算第一对称点前与之对称的p值 由此获得B区域的前 个p值,其中,kA=i,kb=u-i,以u为周期,计算单元根据公式 计算第u+1个到第一对称点symm_0之间的所有p值,其中,kA+b=nu+i,kB=(n+1)u+i, i=0,1...u-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u为偶数时,根据公式:计算第二对称点,当u为奇数时第二对称点有两点,根据公式:和 计算两点第二对称点,第二对称点前后对称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个数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 时,第二对称点到第NZC-1的E区域内p值个数等于A区域内p值的个数,根据公式: 计算E区域内p值,其中,kA=1+i,kE=NZC-1-i, 而当 时,根据公式计算E区域内的p值,其中,kA=i,kE=i+2*Mid_0=i+NZC-u,

说明书 :

LTE系统中计算ZC序列DFT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LTE系统在PRACH基带信号的生成过程中的DFT变换。

背景技术

[0002] 在3GPP TS36.211协议中,LTE系统中上行PRACH信道中物理根序列号为u时ZC序列(Zadoff-Chu序列)定义为:
[0003] 0≤n≤NZC-1
[0004] 其中n表示ZC序列索引,NZC表示某一u值的生成的ZC序列长度,当PRACH格式为0-3时,NZC=839;当PRACH格式为4时,NZC=139。
[0005] 基带生成过程中的随机接入信号为:
[0006]
[0007] 其中t表示时间序号,k0表示PRACH占用的RB起始位置,k表示占用带宽内的RB索引,K表示随机接入前导与上行数据之间的子载波间隔的差别,βPRACH表示PRACH信道发射功率的放大系数,n表示ZC序列索引,TCP表示CP的长度。ΔfRA表示随机接入子载波间隔,当PRACH格式为0-3时,ΔfRA=1250Hz;当PRACH格式为4时,ΔfRA=7500Hz。表示资源块中随机接入前导的频域位置,是一个固定的偏移值,当PRACH格式为0-3时, 当PRACH格式为4时, 
[0008] 由基带生成信号公式可知,在生成基带信号时首先需要求出ZC序列xu(n)的DFT变换:
[0009]
[0010] 将ZC序列xu(n)公式代入DFT变换公式,可以得到更新的DFT变换式Xu(k):
[0011]
[0012] 其中 对于不同的u值Xu(0)的计算只需将xu(n)做NZC次加法即可,计算较简单。
[0013] 而上述Xu(k)式中ZC序列DFT的计算,除了计算ZC序列本身的加权和Xu(0)外,还需要乘以一个旋转因子 才可以求出k从0到NZC-1点的频域ZC的值。对于旋转因子指数中由于NZC和π为已知的,所以计算旋转因子的值转化为计算旋转因子指数 的值,为了方便表示,将 记为p。
[0014] 本发明主要针对上述Xu(k)式中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计算,其中  为了保证p值为整数,将p值计算公式更新为
[0015]
[0016] 其中k=0,1,2,...,NZC-1表示占用带宽内的RB索引,j=0,1,2...为满足p值为整数时的最小取值。
[0017] 采用现有技术的方式中,前导格式0-3时,对应某一个物理根序列号u需要计算839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前导格式4时,对应某一个物理根序列号u需要计算139个p值。并且每计算一个p为了使得[k(k+u)+jNZC]mod2u=0,j=0,1,2...需要进行(j+1)次加法乘法和模运算,而随着k和u的不断增大j值也不断的增大,计算出满足条件的j后还要再进行加法、乘法、除法以及模运算后才可以得到p值。整个p的计算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在具体实现时也会耗费很长时间。

发明内容

[0018]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的ZC序列的DFT计算,本发 明利用离线生成所有u值对应的p值表格,将其存储在内存里,通过查表获得旋转因子的指数p值,可以大大简化计算量。然而如果对所有u值对应的所有p值进行完整存储所消耗的内存空间也是相当大的,对应前导格式0-3时需要存储838*839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对应前导格式4时需要存储138*139个p值。因此,本发明根据旋转因子指数p值序列的对称性以及递推关系,确定需要存储的p值数量,仅仅存储少量的p值,通过简单的加减运算和对称关系可动态推算出所需的全部p值,代入DFT变换式(Xu(k))求出ZC序列DFT变换结果。
[0019]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LTE系统中计算ZC序列DFT的方法,提供一种p值间的数据关系计算p值的方法,包括对称点的计算和数据间规律的计算。具体技术方案为:
[0020] 一种LTE系统中计算ZC序列DFT的方法,根据物理根序列号:u=0,1,...,NZC-1确定需要存储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个数Num(u),ZC序列中的前Num(u)个p值所在区域为A区域,根据占用带宽内的RB索引k计算单元调用公式: 计算对应A区域的旋转因子指数 并将其输出到存储器中以表格形式存储,其中,k=0,1,...,Num(u)-
1,j为满足p值为整数时的最小取值;确定物理根序列中的第一对称点symm_0,关于第一对称点对称的点数 获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 根据
公式 得到C区域内即第一对称点后Mid_0个旋转因子指数值 其中,
i=1 ,
2,...Mid_0;确定物理根序列中后u-1个p值的第二对称点symm_1,获得第二对称点前或后的E区域p值;根据对称性调用公式 获得剩余的D区 域的p值;将获得的p值代入DFT变换式(Xu(k))得到对于某物理根序列号u所生成的ZC序列DFT变换值。
[0021] 根据公式: 计算所需存储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个数。
[0022] 第一对称点为前NZC-u+1个点的p值的对称点,当u为偶数时第一对称点有两点,调用单元根据公式 和 计算;当u为奇数时只有一个第一对称点,根据公式 计算。
[0023] 获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具体为: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A区域p值  计算单元根据公式 计算第一对称点前与之对称的p值 由此获得B区域的前个p值,其中,kA=i,kb=u-i,  以u为周期,计算单元根据
公式 计算第u+1个到第一对称点symm_0之间的所有p值,其中,kA+b=nu
+i,kB=(n+1)u+i, i=0,1...u-1。
[0024] 当u为偶数时,根据公式: 计算第二对称点,当u为奇数时第二对称点有两点,根据公式: 和 计算两点第二对称点,第二对称
点前后对称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个数为
[0025] 当 时,第二对称点到第NZC-1的E区域内p值个数等于A区域内p值的个数,根据公式: 计算E区域内p值,其中,kA=1+i,而当 时,根据公式  计算E区域内的p值,其中,kA=i,kE=i+2*Mid_0=i
+NZC-u, 
[0026] 根据对称性,通过已得到的E区域值 调用公式 获得剩余的D区域的p值 其中,
[0027]
[0028] (i=1,...,Mid_1)
[0029] 本发明仅计算部分ZC序列DFT旋转因子参数p值,并且采用了离线计算方式进行存储,利用了对称关系和加减运算得到剩余的旋转因子的参数p值。不占用程序执行时间。可见,本发明将大量复杂度高的计算转化为加减运算和对称关系,然后再根据幂级数完成DFT的计算,这样计算简单,易于实现,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实现计算的高效性。此发明主要针对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PRACH的发送与接收。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方案的基本流程图;
[0031] 图2表示p值的规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本发明根据旋转因子指数p值序列的对称性以及递推关系,确定需要存储 的p值数量,仅仅存储少量的p值,通过简单的加减运算和对称关系动态推算出所需的全部p值,代入DFT变换式(Xu(k))求出ZC序列DFT变换结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作进一步具体描述。图1表示本发明计算方法的基本流程图,一种用于LTE系统提高ZC序列的DFT计算的方法。
[0033] (1)确定获取LTE系统中所有物理根序列号u的ZC序列,生成所需要存储的p值个数Num,根据公式: 离线计算并存储前Num个p值。
[0034] (2)计算某特定物理根序列号u对应的NZC个ZC序列的DFT变换的旋转因子指数前NZC-u+1个p值的第一对称点symm_0,以及该对称点对称的点数Mid_0。
[0035] (3)当 时,根据列表中存储的旋转因子指数p计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
[0036] (4)根据第一对称点的对称关系得到第一对称点后面Mid_0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通过存储的A区域数据及计算得到的B区域数据对称得到C区域的p值,即从第一对称点后一个点Mid_0+1到第NZC-u+1点,据此共获得了symm_0点前后各Mid_0个点的p值。
[0037] (5)计算对于不同的物理根序列号u对应的ZC序列DFT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中后u-1个存在的第二对称点symm_1,以及关于该对称点对称的点数Mid_1。
[0038] (6)根据步骤(4)中前NZC-u+1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计算第二对称点之前或之后的p值(E区域)。
[0039] (7)根据步骤(6)得到与之对称的剩余的p值(D区域)。
[0040] (8)将计算得到的p值代入DFT变换式(Xu(k))计算得到对于某物理根 序列号u所生成的ZC序列DFT变换值。
[0041] 图2为ZC序列中p值的规律示意图,每一行代表同一u值对应的p值序列,每个序列存在两个对称点(下面分别用symm_0和symm_1表示),在实现时,首先离线计算并存储图2的A区域部分的p值,通过对称及递推关系进行简单计算推导出其他区域的p值。
[0042] 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0043] (S1)离线计算并存储Num个旋转因子指数p值。
[0044] (S101)对于不同的物理根序列号u,需要存入列表中的p值的个数不相同,因此根据物理根序列号:u=0,1,...,NZC-1确定存储个数Num(u)的取值满足公式:
[0045]
[0046] 其中NZC表示PRACH中ZC序列长度。
[0047] (S102)根据占用带宽内的RB索引(k=0,1,...,Num(u)-1),计算单元调用公式:计算需要存储(如图2中的A区域)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并将
结果输出到存储器中以表格形式存储,其中,j=0,1,2...(为满足p值为整数时的最小取值)。
[0048] (S2)对于某一u值的物理根序列号,前NZC-u+1个点的p值关于某点对称(即如图2中A+B区域与C区域对称),计算该对称点,记为第一对称点symm_0。当u为偶数时第一对称点有两点,调用单元根据公式 和  计算;当u为奇数时只有一个第一对称点,根据公式 计算。第一对称点前后对称的旋转因子指数p值的个
数记为Mid_0  对称点的确定依据:
[0049] (S201)当u为偶数时前NZC-u+1的对称点为 和 两点,具体分析如下:
[0050]
[0051] i=1,2,...Mid_0
[0052] 将其代入p值计算公式得到关于symm_0对称的前后两点,分别记为
[0053]
[0054]
[0055] 比较 可知存在j1和j2使得4j1-2-4i=4j2+2+4i即
[0056] 因此当u为偶数时前NZC-u+1的对称点为 和 两点。
[0057] (S202)当u为奇数时前NZC-u+1的对称点为 具体分析如下:
[0058] i=1,2,...Mid_0
[0059] 将其代入p值计算公式得到关于symm_0对称的前后两点,分别记为
[0060]
[0061]
[0062] 比较 存在j1和j2使得j1-i=j2+i,此时
[0063] 因此当u为奇数时前NZC-u+1的对称点为
[0064] (S3)当 时,计算图2中B区域对应的序列位于未存储起始点 Num(u)+1到第一对称点symm_0之间各点,从而获得第一对称点前的所有p值。该序列以u为周期遵循一定递推关系,且前 点序列与A区域存储序列满足递推关系,具体如下:
[0065] (S301)当 首先根据存储的u/2+1(u为偶数时)或者(i+1)/2(u为奇数时)个已知的p值(记为 ),根据以下关系式计算出B区域内的前 个p值(记为 ),从而共获得前u个p值:
[0066]
[0067] 其中,
[0068] (S302)根据A+B区域内的值以u为周期,将第u+1个到第一对称点symm_0之间的所有p值计算出来。用 分别表示第n、n+1个u周期内的第i个点的p值,满足关系:其中,kA+b=nu+i,kB=(n+1)u+i, 
n=0时的第一个u周期序列已经由步骤(S1)及(S301)求得。
[0069] (S4)根据第一对称点的对称关系得到第一对称点后Mid_0个(如图2中的C区域)旋转因子指数p值 。第一对称点前后Mid_0个p值分别为 其中, 由步骤(S3)已经全部获得,于是根据公式: 计算获得
[0070] 其中,
[0071]
[0072] (S5)对于某一u值的物理根序列号,后u-1个点的p值关于某点对称(即如图2中D区域与E区域对称),计算该对称点,记为第二对称点symm_1。当 u为偶数时,根据公式:计算第二对称点,当u为奇数时第二对称点有两点,根据公式:
和 计算两点第二对称点。第二对称点前后对称的旋转因子
指数p值的个数记为Mid_1 对称点具体说明如下:
[0073] (S501)当u为偶数时,第二对称点(i=1,2,...Mid_1)将其代入p值计算公式得到关于symm_1对称的前后
两点,分别记为
[0074]
[0075]
[0076] 比较 存在j1和j2使得4j1-8i=4j2+8i,此时
[0077] 此时关于第二对称点 对称。
[0078] (S502)当u为奇数时,第二对称点有 和 两点。具体分析计算如下: (i=1,2,...Mid_1)将其代入p值计算
公式得到关于symm_1对称的前后两点,分别记为
[0079]
[0080]
[0081] 比较 可知存在j1和j2使得-4-8i+4j1=8i+4+4j2即
[0082] 此时得到当u为奇数时后u-1的对称点为 和 两点。
[0083] (S6)根据计算出的前NZC-u+1个p值,根据对称性确定第二对称点 (symm_1)的前或者后一半的p值,即图2中E区域。具体分析如下:
[0084] (S601)当 时,第二对称点到第NZC-1的p值个数等于步骤(S1)中计算并已存入列表中的p值的个数,此时可以由存储器列表中已存储的p值(记为 )计算得到第二对称点到第NZC-1的p值(记为 ):
[0085] 其中,kA=1+i,kE=NZC-1-i,
[0086] (S602)而当 时,第二对称点到第NZC-1的p值 (图2中E区域内的p值)根据公式: 推导获得。
[0087] 其中,kA=i,kE=i+2*Mid_0=i+NZC-u,
[0088] (S7)根据第二对称点的对称关系,可以通过(S6)步骤的数据直接得到剩余的p值,即图2中,通过E区域的p值(记为 )得到D区域的p值( )。
[0089]
[0090] 其中,
[0091]
[0092] (S8)将得到的p值代入DFT变换式(Xu(k))计算得到对于某物理根序列号u所生成的ZC序列DFT变换值。
[009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0094] 假设前导格式4,NZC=139。
[0095] (1)当u为奇数时,假设u=21,根据(S1)可知,表中已存的p值个数为(u+1)/2即11个。根据(S202)和(S502)可知,第一对称点 第二对称点和 (128和129)。
[0096] 已存p值有11个分别是(从第0个到第10个)
[0097]0 27 107 101 9 109 123 51 32 66 14
[0098] 根据(S301)可以得到u个p值即21个p值,从第11到第20个p值分别为[0099]15 69 37 58 132 120 22 116 124 46
[0100] 根据(S302)可以得到前从第21(u)个到第59(symm_0)个p值分别为
[0101]
[0102] 由(S301)、(S302)可以得到前 (见(S2))个p值,再根据第一对称点symm_0由(S4)可以得到第60到第118个p值。
[0103] 根据(S601)可以得到第129(第二对称点)到第138(NZC-1)的p值分别为[0104]
[0105] 由对称性可以对称得到剩余的p值。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地计算出所有的139个p值[0106] (2)当u为偶数时,假设u=56,表中已存p值的个数为
[0107] 根据(S201)和(S501)可知,第一对称点 和 (41和42),第二对称点
[0108] 已存的p值有29个分别为(从第0个到第28个)
[0109]0 106 6 117 22 138 48 30 84 71
130 122 47 44 113 115 50 57 136 9
93 110 60 82 37 64 24 56 21  
[0110] 根据(S301)可以得到56(u)个p值。再根据symm_0=41,42,只取第29个p到第41个p值即可,分别为
[0111]
[0112] 由(S4)计算的symm_0=41,42对称得到第一对称点以后的41个p值。
[0113] 根据(S601) 时,第symm_1(111)到第138(NZC-1)的p值与已存p值之间关系为 可以得到
[0114]
[0115] 根据(S5)计算的symm_1可以对称得到余下的p值,就得到全部的p值。
[0116] (3)当 时,假设u=110,根据(S1)可知,表中已存p值的个数为根据(S201)和(S501)可知,第一对称点 和
(14和15),第二对称点
[0117] 已存表的p值有15个(从第0个到第14个)分别为
[0118]
[0119] 由(S4)当 时已知p值的个数等于Mid_0此时可以直接由对称性等到前30个p值。
[0120] 根据(S602)得到由第30个到第59个p值为
[0121]57 90 99 84 45 121 34 62 66 46
2 73 120 4 3 117 68 134 37 55
49 19 104 26 63 76 65 30 110 27
[0122] 循环运用(S602)可以得到第60到第84(第二对称点)之间的p值
[0123]
[0124] 第二对称点之前的p值已全部计算出,然后根据第二对称点symm_1对称即可得到全部139个p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