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滩潭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171996.3

文献号 : CN1034520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南妮赵东华白献宇

申请人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河流滩潭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涉及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一段弯曲的河道作为构建区域,构建区域中有一段是河流弯道中心角90°~160°的河段,并且有2个以上弯曲部位,构建区域的线性长度为该河段主河槽平均宽度的5-7倍,其特征是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上下端转弯处的弯顶下挖50cm-2m构建深潭;开挖深潭的土方用于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两弯之间顺直段的河道中央及转弯处的临凸岸侧构建浅滩,浅滩高出原河底10cm-50cm,形成河心滩或河边滩,在构建浅滩的迎水面侧堆放规格为30~80cm大石块;构建的河心滩下游河道中央构建下凹深度为20-50cm鱼类通道。本发明用于河流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权利要求 :

1.一种河流滩潭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采用一段弯曲的河道作为构建区域,该构建区域中有一段是河流弯道中心角为90°~160°的河段,并且具有2个以上弯曲部位,构建区域的线性长度(1)为该河段主河槽平均宽度的5-7倍,其特征是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上下端转弯处的弯顶,即临近凹岸一侧下挖50cm-2m,构建深潭;将开挖深潭的土方用于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两弯之间顺直段的河道中央及转弯处的临凸岸侧构建浅滩,浅滩高出原河底10cm-50cm,形成河心滩或河边滩,在构建浅滩的迎水面侧堆放规格为30~

80cm大石块;在构建的河心滩下游河道中央构建鱼类通道,鱼类通道下凹深度为20-50cm。

说明书 :

一种河流滩潭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近些年来开展河流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实践中常用的是生态河道、生态堤岸、人工湿地以及河道内增氧曝气等等,这些措施也是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都是通过人为辅助改造和设计,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0003] 目前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的基本原理均是来源于河流自然状态下的形成的结构启发,实际上还有很多天然河流的特征及结构,值得在河流生态修复中进行模仿与设计,比如河流中自然形成的浅滩和深潭,其水流动静结合、快慢结合,在水体流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中溶解氧,淤泥泥沙,增强栖息地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优势。目前为止,在河流内通过人工措施实现河流的滩潭生态净化系统,在我国尚无报道与应用的先例。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河流内通过人工措施实现河流的滩潭生态净化系统的方法。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一段弯曲的河道作为构建区域,该构建区域中有一段是河流弯道中心角为90°~160°的河段,并且具有2个以上弯曲部位,构建区域的线性长度为该河段主河槽平均宽度的5-7倍,其特征是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上下端转弯处的弯顶,即临近凹岸一侧下挖50cm-2m,构建深潭;将开挖深潭的土方用于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两弯之间顺直段的河道中央及转弯处的临凸岸侧构建浅滩,浅滩高出原河底10cm-50cm,形成河心滩或河边滩,为防止水流冲刷,在构建浅滩的迎水面侧堆放规格为30~80cm大石块;在构建的河心滩下游河道中央构建鱼类通道,鱼类通道下凹深度为20-50cm。
[0006] 本方法具有构建工程简单便捷、易操作、易普及推广,工程中土方平衡利用,无弃土,系统稳定后不需要人工维护的突出特点,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结构,对环境净化、泥沙沉积、增强栖息地功能、生态及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效果,在河流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河流滩潭生态净化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本发明(参见附图1)利用一段弯曲的河道作为构建区域,该构建区域中有一段是河流弯道中心角为90°~160°的河段,并且具有2个以上弯曲部位,构建区域的线性长度1为该河段主河槽平均宽度的5-7倍,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上下端转弯处的弯顶,即临近凹岸一侧下挖50cm-2m,构建深潭2;将开挖深潭的土方用于在所选构建区域内的河道两弯之间顺直段的河道中央及转弯处的临凸岸侧构建浅滩,浅滩高出原河底10cm-50cm,形成河心滩3或河边滩4,为防止水流冲刷,根据河流流向7在构建浅滩的迎水面侧堆放规格为
30~80cm大石块5;最后在构建的河心滩下游河道中央构建微凹部分作为鱼类通道6,鱼类通道下凹深度为20-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