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281796.3

文献号 : CN1034525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庆兰陈蓉凌毅立张彬

申请人 : 凌毅立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其中,方法包括: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等时速率VP与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的实测等时速率曲线;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根据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的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对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

权利要求 :

1.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所述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

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等时速率曲线;其中,P2与P1分别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采集到的压力值;

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根据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

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所述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为: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其中,VP表示模型等时速率VP’;t1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开始时刻t1’;t2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tP表示生产时间;Q表示平均生产产量;B表示地层流体体积系数;u表示粘度;K表示地层流体的渗透率;h表示储层厚度;λ表示地层流体的窜流系数,为预设大于零的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λ的取值根据储层的介质类型以及窜流时间tc预设为1.81~2.5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根据介质类型包括单介质渗流储层与多介质渗流储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单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为: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多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为:

VP= λQBu【lg((((t 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t2-t1)/Kh;

其中,tc表示裂缝性储层导致的窜流时间,tS表示储层受污染后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与未受污染时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的差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方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包括:绘制实测等时速率曲线中等时速率VP与对数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之间的第一曲线图,以及绘制采集的井底压力P与等时速率VP之间的第二曲线图;

分别利用曲线末端线性求解方法对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求解,获取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近似渗透率K’和近似地层压力Pi’,并根据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曲率获取窜流系数λ;

对近似渗透率K’、近似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进行精细调整,直至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重合,以重合时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对应的渗透率K、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作为储层特征参数。

9.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

参数选取单元,用于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基于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得到的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建立,所述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参数选取单元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和存储单元中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采集单元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等时速率曲线;其中,P2与P1分别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采集到的压力值;以及获取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模型等时速率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

拟合单元,用于将获取单元获取的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所述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为: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其中,VP表示模型等时速率VP’;t1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开始时刻t1’;t2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tP表示生产时间;Q表示平均生产产量;B表示地层流体体积系数;u表示粘度;K表示地层流体的渗透率;h表示储层厚度;λ表示地层流体的窜流系数,为预设大于零的常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λ的取值根据储层的介质类型以及窜流时间tc预设为1.81~2.59。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根据介质类型包括单介质渗流储层与多介质渗流储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中还包括根据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的单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中还包括根据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的多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VP= λQBu【lg((((t 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t2-t1)/Kh;

其中,tc表示裂缝性储层导致的窜流时间,tS表示储层受污染后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与未受污染时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的差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根据建立的等时速率方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拟合单元包括:

绘制子单元,用于绘制获取单元获取的实测等时速率曲线中等时速率VP与存储单元存储的等时速率方程中的对数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之间的第一曲线图,以及绘制采集单元采集的井底压力P与等时速率VP之间的第二曲线图;

获取子单元,用于分别利用曲线末端线性求解方法对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求解,获取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近似渗透率K’和近似地层压力Pi’,并根据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曲率获取窜流系数λ;

调整子单元,用于对获取子单元获取的近似渗透率K’、近似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进行精细调整,并指示绘制子单元重新绘制第一曲线图与第二曲线图,直至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重合,以重合时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对应的渗透率K、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作为储层特征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中除采集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可操作性地耦合在用户设备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中除采集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可操作性地耦合在用户设备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中除采集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可操作性地耦合在用户设备中。

说明书 :

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田勘探开发中试井资料的评价分析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试井(也称为:测试)是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及时获取油藏特征信息和对油气层进行定量评价分析的重要手段,其成果是进行油田的储量计算、油藏模型、制定勘探方
案、开发方案和措施优选所必需的储层特征参数资料。
[0003] 试井解释是对地层测试与试井资料评价分析处理的关键环节,试井工艺取得的资料都要应用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试井资料的综合评价分析处理求取储层特性参
数,即:储层的各项特征参数,是一种以线性流渗流理论为基础的解释评价技术。试井解释
理论与方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以压降解释理论为基础的霍
纳解释方法和格林卡登图版解释方法为主体的手工解释时代,以霍纳解释理论与压降解释
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模型解释阶段,和以叠加解释理论和现代试井解释理论为基础的多模
型解释阶段。
[0004] 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试井解释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以建立最新试井解释理论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应用系统为发展主体,形成不同时期的试井解释
理论与方法,实现对压降资料或压力恢复资料的高精度分析处理,但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都是建立于达西渗流理论与径向流理论基础上,并在此理论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储层特征,通过各类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形成了多种试井解释图版。
[0005] 随着试井工艺技术、测量仪器和解释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试井的工艺技术方法越来越多,*获取的测试资料精度越来越高,试井解释评价分析的模型
范围越来越多,建立起了一套以稳定试井和不稳定试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试井理论与方法
的体系。但不论是何种试井工艺,其应用的理论基础仍然是达西渗流理论与径向流试井基
础理论体系,在对测试资料分析处理和获取储层特性参数的工作中,无论是半对解释方法、
改进的混合分布假说(Mixture Of Distribution Hypothesis,以下简称:MDH)法或者是现
代试井解释方法,其基础主要是研究径向流条件下压力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对压力变化特
征的研究建立不同储层的基础模型,通过对基础模型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求解测试
储层的压力、渗透率、外界干扰和损害程度等特性参数。由于受到基础理论与模型建立受到
假设条件的制约,上述方法的应用基础是获取的压力数据以达到消除井筒干扰和储层续流
干扰为基础时的形态----径向流状态下实现求解。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随着油气勘探
开发向低渗、特低渗储层的发展,一方面受非达西流渗流影响,使建立于径向流理论基础上
的模型应用受到限制,试井解释误差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测试时间不合理、储层物性低渗等
原因,导致储层导流能力差、生产过程产出少、压力传导慢等问题突出,使得测试过程中无
法测取达到径向流条件下的试井数据,要获取符合径向流试井解释理论要求的资料难度极
大。特别是在特低渗储层测试中,虽然通过大量的工艺技术改进、优化测试时间等措施,测
试资料品质只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取得符合径向流试井解释理论的测试资料仍然很低,
大量的测试资料不能有效的进行储层评价,造成储层评价分析第一手资料缺失,使勘探开
发和储层改造的针对性降低,导致测试成本和勘探开发大幅度增加,低产出和高投入的问
题突出。
[0006] 在试井过程中,实际测试的压力数据按照阶段从前至后依次分为井筒储集数据、续流数据(也称为过渡段数据)、径向流数据和晚期数据四部分。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或实际
测试时间分配不合理的原因,在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的试井过程中,总有大量的测试数
据达不到径向流试井解释理论条件的要求,所取得的资料处于续流阶段,通称为续流数据,
这将导致应用传统的径向流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无法对测试的续流数据进行评价分析,
无法通过试井数据和资料的评价分析获取储层特性参数,导致试井资料失去应用价值。由
于不能取得试井解释评价成果,无法对储层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分析,使得油田勘探与开
发综合分析资料缺失,给油田的勘探开发方案制定带来难度。特别是对致密岩性储层勘探
开发工作展开后,在对油田储层的评价分析工作中,试井工艺无论采取什么测试方法和补
救措施,在实际的地层测试过程中,储层渗流能力低,导压性能差,要取得径向流段数据的
难度极大,不仅需要大量的测试费用,而且需要很长的测试时间,大部分储层仍然无法达到
获取径向流试井数据的要求。
[0007] 由此,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0008] 以径向流渗流理论为基础的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无法对续流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基础与评价分析方法,在长期的应用研究中,研究人员应用生产史
叠加分析方法、力学校正法、早期续流时间校正方法和单井数学模型等方法,通过对细分流
量、关井时间校正、生产时间补偿等,都离不开将续流数据通过一定的经验校正或力学校
正,使不符合径向流理论的数据,通过校正后应用径向流理论进行分析处理,由于其理论基
础的应用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由此而建立的解释方法复杂且具极大的局限性,仅能作为
经验性对比研究和个性分析评价中参考性的分析,无法满足试井资料的评价分析和矿场应
用要求。
[0009] 因此,应用径向流试井理论与方法无法系统全面的进行续流数据的处理和评价分析,以通过试井为手段而获取储层的特性参数资料缺失成为制约油田勘探开发的主导因
素。同时,随着致密岩性、裂缝性火山岩等非达西流储层的不断增多,由于其渗流状态完全
不符合径向流理论,采用以径向流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处理评价的精度降低,储层特征分
析难度增大,解决续流资料和非达西流储层的评价分析成为国内外近年来重点的技术攻关
研究的内容。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针对在试井过程中取得的实测资料达不到径向流条件时,实现对试井资
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以实现对非达西流储层的评价分析。
[001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包括:
[0012] 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所述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0013] 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
[0014] 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等时
速率曲线;其中,P2与P1分别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采集到的压力
值;
[0015] 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根据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
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根
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
[0016] 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所述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001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包括:
[0018] 采集单元,用于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
[0019] 参数选取单元,用于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
[0020]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所述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基于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得到的等时速率
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建立,所述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
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
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0021]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参数选取单元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和存储单元中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
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
[0022]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采集单元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
等时速率曲线;其中,P2与P1分别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采集到的
压力值;以及获取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模型等时速率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t2’-t1’
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
[0023] 拟合单元,用于将获取单元获取的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所述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0024] 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和系统,以研究储层在相等时间内压力的变化速率为基础,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
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
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
学模型。基于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在试井过程中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所取得的压
力恢复或压力降落资料未达到稳定的径向流状态条件时,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
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表示等时速率VP与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关系的实测等
时速率曲线,并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
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表示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模型
等时速率曲线,然后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
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从而实现了对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可应用于全面分析测
试半径范围内储层的渗流特征,实现对续流资料的解释处理,取得储层的特征参数,达到同
径向流资料相同的分析处理之目的,以实现对非达西流储层的评价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是
对续流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的全新的续流解释理论与方法,是通过研究压力传导过程中的等
时速率为分析对象的新型解释理论与方法。
[0025]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 图1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等时速率与岩性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等时速率与污染特征的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等时速率与有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0032]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等时速率与无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发明方法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0034]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VP~t曲线的一个具体示例。
[0035]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曲线图的一个具体示例。
[0036]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曲线图的一个具体示例。
[0037]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测P~t曲线的一个具体示例。
[0038] 图12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3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国外以线性流渗流理论为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早,早期就形成了以砂岩储层、复合储层、裂缝性储层为主体的多种渗流解释理论,并形成了美国信息及通信技术(ICT)公
司的试井解释软件、江斯顿的试井系统和美国SSI公司的workbench试井解释软件等。在
后期的发展中,美国SSI公司不断完善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生产应用需求和计算
机网络技术,研发成为集试井设计、试井解释和油藏数字模型为主体的试井网络应用系统
和解释工作站,试井解释技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软件开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90年代开始,
英国的EPS公司和法国Kappa公司的SaPhir试井解释软件逐步以强劲的试井基础理论和
解释方法研究成果占据了世界试井解释的较大空间。并通过不断的解释理论创新和解释方
法个性化研究,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矿场应用需要,将试井解释、试井设计和油藏数字模
型技术可视化、人性化,不断的完善试井解释模型的数量,模型也由单一的均质储层向裂缝
性储层、复合储层发展,井类由单一的直井,向水平井、斜井、多支井发展,并建立了气井、水
井、油井、稠油井等多种复杂的解释理论模型和多类型边界影响模型,使线性流基础理论为
解释基础的试井解释技术发展到较完善的水平,系统地指导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地质评价。
[0042] 近年以来,随着非线性流测试资料和续流测试资料的不断增多,研究工作注重于以麦金利续流理论的深度研究与应用,建立了数字试井解释方法,并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
果,但受到多重影响因素的影响,技术研究取得的突破较小,非线性流资料与续流资料解释
系统的发展与解释精度仍然不能达到高精度分析的需要。
[0043] 早期国内的试井解释工作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的解释图版或系统软件,80年代由华北测试公司通过引进消化美国ICT公司的试井解释软件,帅先研制开发了WTC试井解释
软件,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研制开发了super-WTIS试井解释软件,成为国内试
井解释主导应用软件。随着国内勘探开发储层类型的复杂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国产软件模
型单一和功能低下的问题表现出较大的不适用性,很快受到国外先进试井解释软件的冲击
而退出应用领域。针对国内油田以低渗、特低渗为主的现状和勘探开发向低渗透火山岩储
层的发展,非达西流储层和低渗透续流资料的不断增多,国内外勘探开发对象的完全不同,
引进的试井解释软件系统和国外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要,使国内在非线性流
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启动较早,解释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领先于国外的发展。但由于试井
解释软件系统的研究工作长期以径向流渗流理论为基础,导致试井解释技术无法取得较大
的突破,应用条件受限、精度低和分析评价应用难度大的问题突出,导致对续流数据的分析
评价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0044] 目前以径向流理论为基础对续流数据的评价分析的方法,是基于径向流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以此理论为基础的续流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关井时间或产量
进行叠加分析而使续流数据通过补偿转化而形成径向流段数据后,应用径向流理论进行分
析处理。由于其补偿转化的方法和多个未知参数影响,建立系统的解释模型与方法难度高、
误差大。而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以储层在相等时间内压力的变化
速率为基础,从根本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达西渗流理
论相结合,以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参数回归转化。
[0045]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对压力变化规律性特征进行的大量室内试验、矿场试验与对试井资料的数学分析研究发现,储层流体的压力的传导速率是储层
特征的真实反映,压力传导速率在井筒储集阶段完成后,规律性变化特征已经形成,可以表
述为:
[0046] VPL=(P2-P1)/(t2-t1) (1)
[0047] 上述公式(1)中,P1表示储层流体在时间【t1,t2】的开始时刻t1的压力,P2表示储层流体在时间【t1,t2】的结束时刻t2的压力;VPL表示压力的传导速率(以下简称:压力速
率)。
[0048]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不同岩性条件的岩矿进行了大量的渗流试验和导压特性试验,证明岩石的压力速率随储层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压力速率的变化特征
在达西流和非达西流状态下都具有规律性变化的特征,流动相态的变化反映到压力速率特
征上总是表现为压力速率的增大与减小。而将储层压力速率按同一时间间隔进行处理后建
立的等时速率,其规律性变化出现的时间,远早于径向流态,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等时
速率就形成了规律的变化特征,可以表述为:
[0049] VP=(P2-P1)/t (2)
[0050] 上述公式(2)中,VP表示储层流体在等时时间间隔t内的压力速率(以下简称:等时速率),可以真实反映储层特征;t可以表示为t2-t1,P1表示储层流体在等时时间间隔t的
开始时刻t1的压力,P2表示储层流体在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的压力。上述公式
(2)所表示的理论在本发明中可以称为等时速率解释理论,是试井解释基础理论与方法的
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储层渗流特征。
[0051] 等时速率早期规律性变化特征和随流动相态的规律性变化特征,使应用等时速率曲线的早期线性回归求解得到实现,也使非达西流的针对性分析得到理论支持。本发明将
等时速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储层特征参数研究相结合,应用等时速率曲线规律性特征进行
评价分析,并以此为模型分析计算储层特性参数,从而取得储层特性参数,达到了以续流的
压力速率变化进行续流数据的评价分析,将规律性的压力速率变化量转化为储层渗透率,
并求解其它的储层特性参数。等时速率解释理论成为对续流数据和非达西流储层针对性评
价分析处理的理论基础。
[0052] 图1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包括:
[0053] 步骤101,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
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0054] 步骤102,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
[0055] 步骤103,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例如,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
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等时速率曲线。
[0056] 其中,P2与P1分别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采集到的压力值。
[0057] 步骤104,选取与实际测试等时速率曲线相符合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例如,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较为接近的平均生产产量Q、地层流体体积系数B、地层流体粘度u、层流
体的渗透率K、窜流时间tc、生产时间tP、窜流系数λ,根据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
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VP’与等时时间间隔
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
[0058] 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
[0059] 步骤105,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该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006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以研究储层在相等时间内压力的变化速率为基础,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
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
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
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基于
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在试井过程中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所取得的压力恢复或压
力降落资料未达到稳定的径向流状态条件时,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采集时刻分
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表示等时速率VP与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关系的实测等时速率曲
线,并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
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表示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模型等时速率
曲线,然后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
透率K与窜流时间tc,从而实现了对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可应用于全面分析测试半径范围
内储层的渗流特征,实现对续流资料的解释处理,取得储层的特征参数。
[0061] 本发明实施例将等时速率解释理论用于续流数据进行评价分析时,针对等时速率变化特征与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依据储层的渗流特征建立典型的等时速率曲线,并建立
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导出等时速率数学模型。通过对实测等时速率
曲线与典型等时速率曲线的拟合对比分析,获取实测储层的各项特征参数数据。本发明人
通过大量的试验室岩石渗流试验,全面测定了各种岩性条件下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等时速率与储层的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的关系数据λQBu/K。其
中,λ表示地层流体的窜流系数,为预设大于零的常数;Q表示平均生产产量;B表示地层流
体体积系数;u表示粘度;K表示地层流体的渗透率,均为无因次物理量。如下图2~图6所
示,依次为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储层的岩性特征的关系示意图,等时速率与渗透率
的关系示意图,等时速率与污染特性的关系示意图,等时速率与有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
示意图,等时速率与无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示意图,其中,图5与图6所示的有限导流裂
缝干扰与无限导流裂缝干扰属于裂缝窜流特征。图2~图6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
表示等时速率。
[0062]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储层岩性特征、渗透率、污染特征、裂缝窜流特征对等时速率的影响的分析,建立了如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
[0063]
[0064]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4)
[0065] 上述公式(3)和(4)中,VP表示模型等时速率;t1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开始时刻t1’;t2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tP表示生产时间;Q表示平均生产产量,为
预知取值;B表示地层流体体积系数,为预知取值;u表示地层流体粘度,为预知取值;K表
示地层流体的渗透率;h表示储层厚度,可以预先测试获得;λ表示地层流体的窜流系数,
为预设大于零的校正常数,与储层的岩性特征与导流特征具有相关性。上述物理量均为无
因次物理量。其中,导流特征是岩性、流体特征条件下的一种导流方式的总称。
[0066] 根据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限制,窜流系数λ的取值根据储层的介质类型以及窜流时间tC预设为1.81~2.59。
[0067] 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等时速率解释理论对续流数据和非达西流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处理时,将储层分为单介质渗流(均质)储层和多介质渗流(非均质)储层两大类。
[0068] 对于单介质渗流储层,具有井筒储集特征、均质、等厚、无限大储层特征,除层的岩石弹性压缩时符合虎克定律,储层各点的压力均衡,生产产量恒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的
单介质渗流储层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为:
[0069]
[0070]
[0071] 定解条件为:VP(r,t-ts)=VPo,VP(ω,t-ts)=0 (7)
[0072] 上述公式(5)~(7)中,rd表示对储层流体的无因次测试半径;td表示无因次渗流时间,为预知取值;表示地层流体粘度,为预知取值;CD表示地层总压缩系数,为预知取
值;VPo表示无因次等时速率,为预知取值。
[0073] 根据上述单介质渗流储层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与定解条件可以导出单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为公式(4),即为:
[0074]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0075] 大量的试验证实,储层的等时速率与渗流特征的关系表现为:在以等时速率为分析前提条件下,储层的渗流过程,直接受制于储层的流体特性、生产压差和储层渗透率,是
储层特性的直接反映。在测试开井过程中,对于单介质渗流储层而言,开井流动过程分为介
质内渗流、介质向井筒渗流和井筒流动三个过程;关井后流动态为:关井初期介质向井筒
渗流。测试开井过程中人为建立的生产压差,将形成不同渗流特征。当开井时间较长时,井
筒流动压力与介质压力呈规律性降低,等时速率表现为规律性变化。
[0076] 当开井时间过短,人工建立的生产压差没有得到平衡,井筒和近井带介质内压力与远井带介质内压力形成差异,关井初期的等时速率表现为非线性流规律性变化,但时间
较短,进入续流后进入线性流规律性变化。当井筒内压力和近井带介质内压力与远井带介
质内压力成规律性差异时,流动进入介质内渗流和介质向井筒内渗流的同步形态,代表着
井筒储集过程的结束,储层进入相等的速率变化过程中,等时速率表现为线性流的规律性
变化,其等时速率具有储层自身特征表现。
[0077] 因此,对于单介质渗流储层而言,当开井过程中流体流动时间较长,流体的流动达到了线性流的状态,渗流特征符合等时速率方程,采用此等时速率方程进行储层分析研究
是正确的。开井时间过短时,流动未达到线性流状态,渗流特征不符合等时速率方程,但井
储之后便符合等时速率方程。
[0078] 对于多介质渗流储层而言,开井流动过程分为孔隙渗流、裂隙渗流、裂缝窜流、裂缝向井筒窜流、井筒流动五个阶段,关井后流动态为:关井初期为孔隙(或称为:裂隙)向井
筒和裂缝渗流,等时速率表现为非线性流规律性变化,当井筒与裂缝的压力达到孔隙(裂
隙)或微裂缝压力时,进入裂隙渗流阶段,等时速率表现为裂隙线性流规律性变化,当裂隙
的压力达到裂隙周围孔隙压力时,进入孔隙渗流状态,等时速率表现孔隙线性流规律性变
化,而对于基质无储渗条件的裂缝性储层而言,则没有后期的孔隙性线性流阶段。无论是井
筒储集阶段、续流阶段或径向流动阶段,等时速率取决于流动驱动力(也即:流动压差)的大
小,等时速率总是与流动驱动力呈规律性的变化,储层渗流特性是储层真实流动能力的直
接反映,压力速率是储层渗流能力的直接反映。本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裂缝
储层进入裂隙流动阶段后,渗流特征与孔隙的渗流特征虽然不近相同,但速率的变化与孔
隙储层是一致的,呈现线性流动的特征,符合压力恢复等时速率方程,只是压力恢复受到裂
缝非线性窜流影响,导致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实测的压力值远大于了线性流压力值,影响了
压力恢复的时间,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这一时间称为窜流时间,表示为tc。因此,裂缝性储层
实测取得的压力值,将是孔渗模型压力时间t与窜流时间tC之和,由此推导裂缝性储层的
等时速率方程则为:
[0079] VP=λQBu【lg((((t2+tc)(tP+t1+tc))/(((t1+tc)(tP+t2+tc)))】/(t2-t1)/Kh
[0080] (8)
[0081] P2-P1=λQBu【lg((((t2+tc)(tP+t1+tc))/(((t1+tc)(tP+t2+tc)))】/Kh(9)
[0082] 根据储层损害分析试验获知,不论是何种污染,反映在储层渗流特征上则表现为有效渗透度的降低,它将使储层的导流和导压能力降低,导致我们在测压力恢复过程中,单
位时间内实测的压力值则小于未受污染时的压力值,也就是说,受污染后要测取到储层未
受污染时的压力值所需要的时间比原来的时间要长,这个时间差我们定义为tS,则测取的
压力值是理论时间减去tS(tS的具体取值可以为小于或等于零的数值),由此得到,在储层
受到污染后的等时速率方程为:
[0083] VP=λQBu【lg((((t2+tc-tS))/(((t1+tc-tS)(tP+t2+tc-tS)))】/(t2-t1)/Kh
[0084] (10)
[0085] P2-P1=λQBu【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Kh (11)
[0086] 上述公式(8)与(10)即为根据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多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其中,tc表示裂缝性储层导致的窜流时间,tS表示储层受污染后测取未受污染时的
压力所需时间与未受污染时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的差值。特别地,在公式(10)
中,t1、t2表示关井点时刻,t2-t1表示关井总时间。其中,上述公式(10)中,tc和tS的取值
为零时得到单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对于多介质渗流储层,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获
取到的窜流时间为体现污染特征的等效窜流时间,即: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获取到的等效窜
流时间tc=tc-tS。
[0087]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等时速率曲线的斜率自动计算污染时间Ts。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改变上述等时速率方程中的λ和tc,便可建立不同岩性、流体、渗流特征条件
下的单介质渗流储层和多介质渗流储层的典型等时速率曲线模型,从而满足对续流数据和
非达西流储层的评价分析需求。
[0088] 本发明上述各公式中的VP即为模型等时速率VP’,t2与t1即为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
[0089] 图7为本发明方法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包括:
[0090] 步骤201,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
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0091] 步骤202,根据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并建立等时速率数学模型。
[0092] 步骤203,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
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实测等时速率曲线。
[0093] 其中,P2与P1分别为采集时刻t2、t1采集到的压力值。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VP~t曲线的一个具体示例。
[0094] 步骤204,选取与实际测试等时速率曲线相符合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方程和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
取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
曲线。
[0095] 其中,VP’为在等时速率数学模型下,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速率。等时速率方程中的t1与t2分别表示等时时间间隔始点
与未点,t1’与t2’分别模型表示等时时间间隔始点与未点,采用等时速率方程计算模型等
时速率VP’时,t1’与t2’分别为等时速率方程中的t1与t2,计算出的VP即为VP’,此处区分
t1’与t1、t2’与t2、VP’与VP的意义仅在于表示二者的具体取值未必相同,可以相同,也可以
不同。
[0096] 步骤205,绘制实测等时速率曲线中等时速率VP与对数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之间的第一曲线图,以及绘制采集的井底压力
P与等时速率VP之间的第二曲线图。
[0097]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曲线图的一个具体示例,其中的纵坐标表示等时速率VP,横坐标表示对数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
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曲线图的一个具体示例,其中的纵坐标表示等时速率
VP,横坐标表示井底压力P。图9与图10中,第一线段表示实测压力数据对应的关系线,第
二线段表示曲线未端直线段的直线。
[0098] 步骤206,分别利用曲线末端线性求解方法,对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求解,通过求取第一曲线未端的直线斜率获取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近似渗透率K’,通过求取第二曲
线未端的直线斜率获取近似地层压力Pi’,并根据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曲率获取窜流系数
λ,例如,可以依据VP=0.001858λQBu/Kh,在其它参数值已知的情况下获取窜流系数λ的
取值。
[0099] 步骤207,对近似渗透率K’、近似地层压力Pi’、与等效窜流时间tC-tS进行精细调整,直至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重合,以重合时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对应的
渗透率K、地层压力Pi与tc-tS作为储层特征参数。
[0100] 通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储层特征参数后,可以进一步绘制表示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P与采集时刻t之间关系的实测P~t曲线,
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测P~t曲线的一个具体示例。并根据获取的储层特征
参数由公式(11)绘制模型P~t曲线,对比实测P~t曲线与模型P~t曲线是否完全拟
合(即:重合),若不完全重合,可以进一步调整储层特征参数使实测P~t曲线与模型P~
t曲线完全拟合,从而更精确的获得储层特征参数。
[0101]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测P ~t曲线与模型P ~t曲线是否完全拟合,来获取地层压力Pi;并且,可以用来分析判断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拟合时
的模型是否一致,只有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地层实际的类型一致,实测P~t曲线与模型
P~t曲线的形态才完全一致,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拟合的结果才是正
确的,否则便需进一步调整模型等时速率曲线的相关试井解释模型参数。
[0102] 通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储层特征参数后,根据本发明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的进一步实施例,可以基于这些储层特征参数进
一步获取其它的储层特征参数。例如,利用关井总时间和开井生产时间tP,计算获取储层流
体的测试半径rd;基于窜流时间tc计算异常点距离、裂缝半长;基于渗透率K和预知的基质
渗透率K1计算获取窜流系数λ;利用渗透率K计算地层系数KH和流动系数KH/u。
[0103] 图12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分析处理系统可用于实现本发明上述各分析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如图12
所示,其包括采集单元301、参数选取单元302、存储单元303、计算单元304、获取单元305
与拟合单元306。
[0104] 其中,采集单元301,用于在对储层试井过程中,例如,在井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
[0105] 参数选取单元302,用于选取试井解释模型参数。
[0106] 存储单元303,用于存储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该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基于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得到的等时速率
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建立。其中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
间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
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
[0107] 示例性地,该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基于预先测定的各种岩性条件下的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得到的等时速率与储层岩性、储层结构、流体特性之间的关系
数据建立。其中,等时速率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包括等时速率与渗流状态
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等时速率与污染的关系、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
系。其中,等时速率与裂缝窜流特征的关系包括等时速率与有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等时
速率与无限导流裂缝干扰的关系。
[0108] 计算单元304,用于根据参数选取单元302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和存储单元303中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其中,VP’为在等时
速率数学模型下,根据选取的试井解释模型参数获取到的模型等时时间间隔t’对应的等时
速率。
[0109] 获取单元305,用于根据采集单元301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获取等时速率VP=(P2-P1)/(t2-t1)与等时时间间隔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
作为实测等时速率曲线。其中,P2与P1分别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与开始时刻t1
采集到的压力值。以及获取计算单元304计算出的模型等时速率VP’与模型等时时间间隔
t’=t2’-t1’之间的对应关系VP’~t’曲线作为模型等时速率曲线。
[0110] 拟合单元306,用于将获取单元305获取的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该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
[0111]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以研究储层在相等时间内压力的变化速率为基础,基于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在试井过程中在井筒储
层阶段完成后,所取得的压力恢复或压力降落资料未达到稳定的径向流状态条件时,在井
筒储层阶段完成后,在不同采集时刻分别采集井底压力,并获取表示等时速率VP与等时时
间间隔t之间关系的实测等时速率曲线,并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和选取的试
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VP’,并获取表示VP’与模型等时时
间间隔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模型等时速率曲线,然后将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
曲线进行拟合,获取储层特征参数,包括渗透率K与窜流时间tc,从而实现了对续流数据的
分析处理,可应用于全面分析测试半径范围内储层的渗流特征,实现对续流资料的解释处
理,取得储层的特征参数。
[0112] 根据本发明分析处理系统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限制,存储单元303中存储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可以是:
[0113] Vp=λQBu【lg(((t2(tp+t1))/((t1(tp+t2)))】/(t2-t1)/kh (4)
[0114] 其中,VP表示模型等时速率VP’;t1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开始时刻t1’;t2表示等时时间间隔t’的结束时刻t2’;tP表示生产时间;Q表示平均生产产量;B表示地层流体
体积系数;u表示粘度;K表示地层流体的渗透率;h表示储层厚度;λ表示地层流体的窜流
系数,为预设大于零的常数。
[0115] 其中,λ的取值可以根据储层的介质类型以及窜流时间tc预设为1.81~2.59。储层根据介质类型可以包括单介质渗流储层与多介质渗流储层。
[0116] 根据本发明分析处理系统实施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而非限制,存储单元303中还可以包括根据上述公式(4)的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的单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
具体与公式(4)相同。
[0117] 另外,存储单元303中还包括根据等时速率数学模型设定的多介质渗流储层的等时速率方程:
[0118] VP=λQBu【lg((((t2+tC-tS)(tP+t1+tC-tS))/(((t1+tC-tS)(tP+t2+tC-tS)))】/(t2-t1)/Kh (10)
[0119] 其中,tc表示裂缝性储层导致的窜流时间,tS表示储层受污染后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与未受污染时测取未受污染时的压力所需时间的差值。
[0120] 根据本发明分析处理系统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示例而非限制,与本发明上述分析处理方法实施例相应地,计算单元304具体可以根据预先建立的等时速率方程和选取的试
井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在不同模型时刻的模型等时速率。
[0121] 图13为本发明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分析处理系统可用于实现本发明图7所示实施例的分析处理方法流程。如
图13所示,与图12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中,拟合单元306具体包括绘制子单元
401、获取子单元402与调整子单元403。
[0122] 其中,绘制子单元401,用于绘制获取单元305获取的实测等时速率曲线中等时速率VP与存储单元303存储的等时速率方程中的对数lg((((t2+tc-tS)(tP+t1+tc-tS))/
(((t1+tc-tS)(tP+t2+tc-tS)))之间的第一曲线图,以及绘制采集单元采集的井底压力P与等
时速率VP之间的第二曲线图。
[0123] 获取子单元402,用于分别利用曲线末端线性求解方法,对绘制子单元401绘制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求解,获取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近似渗透率K’和近似地层压力
Pi’,并根据实测等时速率曲线的曲率获取窜流系数λ。
[0124] 调整子单元403,用于对获取子单元402获取的近似渗透率K’、近似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进行精细调整,并指示绘制子单元402重新绘制第一曲线图与第二曲线图,
直至模型等时速率曲线与实测等时速率曲线重合,以重合时模型等时速率曲线对应的渗透
率K、地层压力Pi与窜流时间tc作为储层特征参数。
[0125] 根据本发明分析处理系统实施例的再一个具体示例而非限制,试井资料中续流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中除采集单元301以外的其它单元可操作性地耦合在用户设备中。其中
的用户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或者其它终端设备。
[0126]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对于系统实施例
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
分说明即可。
[0127] 可能以许多方式来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例如,可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软件、硬件、固件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的上述顺序
仅是为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不限于以上具体描述的顺序,除非以其它方式特
别说明。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发明实施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这些程序
包括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机器可读指令。因而,本发明还覆盖存储用于执行根据
本发明的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
[0128]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
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
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29]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对续流资料的解释处理,取得储层的特征参数,达到同径向流资料相同的分析处理之目的,以实现对非达西流储层的
评价分析。
[0130]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是针对不同的储层类型进行分析处理的重要的方法,充分发挥其研究对象与传统解释方法的不同,应用等时速率与时间变
化特征理论,以其解释理论基础为模型框架,以实际测试储层的速率特征为模型建立依据,
形成了随实测储层特征而自动建立模型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对各类储层的解释评价能
力,应用于对砂岩、碳酸岩、火山岩、孔隙储层、裂缝储层,双孔储层等的解释评价。
[0131]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建立在渗流速率为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在测试过程中的各种渗流状态下,渗流速度的变化特征均代表储层的自身的渗流能
力,从而实现了对续流资料的评价分析和径向流资料的评价分析。
[0132]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等时速率解释理论与方法,形成的针对续流资料的处理功能,用户可以在进行低渗储层测试时,无需考虑压力降对恢复时间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延长
开井时间,扩大波及半径和测试范围,更加完善的了解低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同时,针对
开发试井中关井时间过长影响产量的问题,用户可以依据测试目的,针对性的缩短关井时
间,实现以测取续流资料为方法的短试井作业工艺,减少测试对油田产量的影响。
[0133]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
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
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