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185391.X

文献号 : CN1034743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朱熹邵向荣

申请人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刻蚀倒梯形沟槽;2)在沟槽内生长栅氧,并沉积栅极多晶硅;3)回刻栅极多晶硅,并过刻蚀至沟槽内部;4)沉积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使沟槽上部完全填满;5)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至与沟槽齐平;6)进行阱、源注入;7)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至外延表层;8)自对准接触孔刻蚀;9)沉积顶层金属,按照现有工艺完成MOS管的制备。本发明通过改进栅极沟道及介质层的结构,利用氧化硅与硅的刻蚀速率不同的原理,进行自对准接触孔刻蚀,从而解决了传统工艺在线宽缩小过程中遇到的接触孔套刻精度问题,使线宽的进一步缩小成为可能。

权利要求 :

1.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刻蚀倾斜角度为87~89度的倒梯形沟槽;

2)采用温度范围为900~1050℃的高温干氧工艺在沟槽内生长厚度为 的栅极氧化层,然后沉积厚度为 的栅极多晶硅;

3)回刻栅极多晶硅,并过刻蚀至沟槽内部2000~3000埃;

4)沉积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使沟槽上部完全填满;

5)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直至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与沟槽齐平,且外延层上残留的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厚度在200~300埃;

6)进行阱区和源区的注入,所述源区的注入深度为4000~5000埃;

7)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至外延层的表层;

8)自对准接触孔刻蚀,形成接触孔和接触孔注入区;

9)沉积厚度为3.5~4微米的顶层金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采用等离子干法刻蚀方法刻蚀所述沟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沉积所述栅极多晶硅,沉积温度为500~600摄氏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采用等离子干法刻蚀方法回刻栅极多晶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沉积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的厚度为7000~10000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用化学机械研磨方法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采用等离子干法刻蚀方法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采用等离子干法刻蚀方法刻蚀所述接触孔。

说明书 :

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现有典型的沟槽型功率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下至上包括硅漏极(衬底)、外延层、阱区、源区、栅极沟槽、接触孔、层间电介质和顶层金属,栅极沟槽内依次生长栅氧和多晶硅。
[0003] 在线宽(沟槽与接触孔的间距)日益缩小的工艺当中,接触孔与栅极沟道间的套刻精度逐渐成为影响器件的重要因素,接触孔的偏移不仅会直接影响沟道区的掺杂浓度分布,造成阈值电压的不可控,还可能导致源极与栅极短接,造成器件失效。因此,若要进一步缩小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线宽,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必须首先解决接触孔的套刻精度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它可以提高接触孔与栅极沟道的套刻精度,缩小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线宽。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0006] 1)刻蚀倾斜角度为87~89度的倒梯形沟槽;
[0007] 2)在沟槽内生长厚度为 的栅极氧化层,然后沉积厚度为的栅极多晶硅;
[0008] 3)回刻栅极多晶硅,并过刻蚀至沟槽内部2000~3000埃;
[0009] 4)沉积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使沟槽上部完全填满;
[0010] 5)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直至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与沟槽齐平,且外延层上残留的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厚度在200~300埃;
[0011] 6)进行阱区和源区的注入,所述源区的注入深度为4000~5000埃;
[0012] 7)回刻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至外延层的表层;
[0013] 8)自对准接触孔刻蚀,形成接触孔和接触孔注入区;
[0014] 9)沉积厚度为3.5~4微米的顶层金属,后续按照现有工艺完成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
[0015] 本发明在传统的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结构及其工艺基础上,通过改进栅极沟道及介质层的结构,并利用氧化硅与硅的刻蚀速率不同的原理,进行自对准接触孔刻蚀,解决了传统工艺在线宽缩小过程中遇到的接触孔套刻精度问题,使线宽的进一步缩小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现有典型的功率MOS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的小线宽沟槽式MOS晶体管的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8] 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0] 1:衬底(硅基板,作为MOS器件漏极)
[0021] 2:外延层
[0022] 3:栅极氧化层
[0023] 4:栅极多晶硅
[0024] 5:层间电介质
[0025] 6:阱区
[0026] 7:源区
[0027] 8:接触孔
[0028] 9:接触孔注入区
[0029] 10:顶层金属
[0030] 11:背面金属
[0031] 12: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有更具体的了解,现结合图示的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0033] 步骤1,用等离子干法刻蚀方法,在刻蚀过程中减轻侧壁刻蚀保护,形成带87~89度倾斜角度的倒梯形沟槽12,如图2(a)所示,以增加沟槽与接触孔之间的间距。
[0034] 步骤2,如图2(b)所示,在沟槽12内通过高温干氧工艺生长一层厚度为150~500埃(视器件要求而定)的栅极氧化层3,工艺的温度范围为900~1050摄氏度。然后,在生长完栅极氧化层3的沟槽12内,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沉积一层栅极多晶硅4,沉积温度范围为500~600摄氏度,栅极多晶硅4的厚度为8000~12000埃。
[0035] 步骤3,等离子干法刻蚀栅极多晶硅4,并过刻蚀至沟槽12内部2000~3000埃,以栅极氧化层3为刻蚀停止层,如图2(c)所示。
[0036] 步骤4,用CVD(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沉积一层致密二氧化硅作为层间电介质5,如图2(d)所示,层间电介质5的厚度范围为7000~10000埃,以确保栅极沟槽上部完全填满。
[0037] 步骤5,用CMP(化学机械研磨)方法回刻二氧化硅,使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5与沟槽齐平,并且外延层2上残留的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5厚度在200~300埃,如图2(e)所示。
[0038] 步骤6,以残留的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5作为注入保护层,进行阱区6、源区7注入(具体注入离子、能量、剂量视器件性能而定,源区注入深度确保在4000~5000埃),如图2(f)所示。
[0039] 步骤7,等离子干法刻蚀二氧化硅层间电介质5至外延层2的表层,以外延层2为刻蚀停止层,如图2(g)所示。
[0040] 步骤8,层间电介质5曝光,完全打开元胞区,利用接触孔刻蚀机台对硅与氧化硅的刻蚀选择比不同的原理,进行自对准接触孔等离子干法刻蚀,形成接触孔8和接触孔注入区9,如图2(h)所示。
[0041] 步骤9,沉积一层厚度3.5~4微米的顶层金属10,如图2(i)所示。
[0042] 后续按照现有工艺进行背面金属11层的刻蚀及硅片背面工艺,完成功率MOS晶体管的制备,最终得到如图3所示的结构。
[0043] 比较图1和图3可以明显看出,在本发明的小线宽沟槽式功率MOS晶体管结构中,元胞内的接触孔刻蚀呈现自对准,从而避免了传统制备工艺中接触孔的套刻精度问题,使沟槽式MOS晶体管的线宽进一步缩小成为可能,并最终有助于实现芯片面积缩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