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204075.2

文献号 : CN10350399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国文张海斌杨美清程海强董强

申请人 :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法,所述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牛奶中添加还原糖作为发酵底物接种副干酪乳杆菌培养,得到酸奶基料;将所述酸奶基料与一糖液混合,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和乳双歧杆菌,制得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本发明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其中副干酪乳杆菌含量≥3×108cfu/mL;嗜酸乳杆菌含量≥1×106cfumL;乳双歧杆菌含量≥1×106cfumL;乳铁蛋白含量10-15mg/100mL。本发明还涉及上述褐色乳酸菌饮料在作为具有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效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牛奶中添加还原糖,然后进行均质,之后在90-121℃杀菌10分钟-120分钟,然后冷却到34-37℃,接种副干酪乳杆菌,34-37℃培养至滴定酸度为200-220°T,得到酸奶基料;

将白砂糖和/或果葡糖浆与水配制而得到糖液,且控制该糖液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占所述糖液总质量的17.0%-20.0%;

将所述酸奶基料与所述糖液按照1:2.8-3.2的重量比例混合,并在无菌条件下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以及乳双歧杆菌菌粉,制得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酸奶基料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制备酸奶基料的原料的配比为:副干酪乳杆菌0.002-0.003%、还原糖3%-5%,余量为牛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葡糖浆、果糖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乳铁蛋白的添加量为0.011-0.01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千分比计,所述嗜酸乳杆菌菌粉的添加量为0.01-0.0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千分比计,所述乳双歧杆菌菌粉的添加量为0.02-0.04‰。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

11

法,其中,所述嗜酸乳杆菌菌粉的菌活力达到1×10 cfu/g。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

11

法,其中,所述乳双歧杆菌菌粉的菌活力达到1×10 cfu/g。

9.一种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8

饮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得的乳酸菌饮料,其中,副干酪乳杆菌含量≥3×10cfu/mL;嗜酸乳杆

6 6

菌含量≥1×10cfu/mL;乳双歧杆菌含量≥1×10cfu/mL;乳铁蛋白含量10-15mg/100mL;

且其酸度为58-66°T。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乳酸菌饮料在作为具有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效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说明书 :

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保健食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发酵型活性乳酸菌饮料,营养丰富,口味多样,所含有的活性乳酸菌可以在肠道内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该类饮料深受市场消费者青眯。随着人们对食品的保健功能性与多营养性的重视,向乳饮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类或功能性的原料而生产新型乳饮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0003] 益生菌是指一类非致病的、经过消化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微生物,它们通过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体健康。益生菌的主要功效有:能够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帮助消化;改善自然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细胞),抗过敏;处理乳糖不耐症;供应氨基酸及维生素B群;抑制致癌物质及其它有害微生物;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降低血脂、血压;延缓老化。常见的益生菌菌种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特别是双歧杆菌,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同时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缓解便秘。研究发现益生菌在人体中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对益生菌的益生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获得所期望的治疗效果,益生菌必须达6
到足够的数量,一般来说,食品中活菌体的数量不应少于10/mL,以确保进入人体后有足够的活菌发挥保健功能;因此,要获得所期望的保健或治疗效果,必须一方面提高益生菌制品中益生菌的数量,另一方面,应确保益生菌制品中的益生菌代谢稳定,活性较强,通过上消化道后有大量存活,进入肠道后发挥益生作用。
[0004] 乳铁蛋白(LF)是一种铁结合糖蛋白,存在于乳汁和动物的体液中,属于中性粒细胞的分泌物。乳铁蛋白(LF)不仅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机体的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症等能力,是一种多功能的免疫调节蛋白,其所具有的免疫调节功能尤其可以直接作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或者药品防治感染性疾病。因此,若能在活性乳酸菌饮料中添加乳铁蛋白,使饮料兼具乳铁蛋白的免疫调节功能,则是一款很好的产品。
[0005] 201010609066.2公开了一种富含乳铁蛋白的活性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益生菌发酵菌种与乳铁蛋白混合后一起加入发酵基料中,进行发酵,然后配制饮料,并在发酵基料中加入大豆蛋白和白砂糖以抵消乳铁蛋白对发酵的影响;其中所述的发酵菌种为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0006] 然而,实践表明,在较高酸度下(酸度为200-220°T),乳铁蛋白会发生降解,从而影响产品中乳铁蛋白的含量,进而影响产品的风味。
[0007] 另外,乳双歧杆菌也不耐受强酸环境(酸度为200-220°T)。
[0008] 目前,未见将乳双歧杆菌与乳铁蛋白有效结合的活性乳酸菌饮料的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中含有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及乳铁蛋白等,在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00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
[0011]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褐色乳酸菌饮料在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效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0012]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 在牛奶中添加还原糖,然后进行均质(具体均质条件:50-60℃、15-30MP),之后在90-121℃杀菌10分钟-120分钟,然后冷却到34-37℃,接种副干酪乳杆菌,34-37℃培养至滴定酸度为200-220°T,得到酸奶基料;
[0014] 将白砂糖和/或果葡糖浆与水配制面得到糖液,且控制该糖液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占所述糖液总质量的17.0%-20.0%;
[0015] 将所述酸奶基料与所述糖液按照1∶2.8-3.2的重量比例混合,并在无菌条件下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以及乳双歧杆菌菌粉,制得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
[0016] 本发明中,除特别注明外,所述比例和含量均为重量比例和含量。
[0017] 本发明所制备的活性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同时包含了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乳双歧杆菌与乳铁蛋白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中,关于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可增强宿主细胞、体液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同时提高机体血清IgG、IgM的含量,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还能够治疗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短链脂肪酸的生成,改善肠道症状,促进肠道通畅,有助于消化吸收;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复配后在肠道中的作用是相似的,二者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同时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缓解便秘。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乳双歧杆菌与乳铁蛋白按照特定量的组合,在协同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效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本发明所制备的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
[0018] 对于本发明的活性乳酸菌饮料,一方面,要保证乳酸菌饮料产品中益生菌的数量及代谢稳定性以使产品充分发挥所述的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的功效,另一方面,饮料产品要具有良好的风味口感以及货架期内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为此,本发明设计了特定的制备工艺路线,在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中:
[0019] 1、对于酸奶基料的制备,是在牛奶中添加还原糖并经高温长时间杀菌,以产生特殊的褐色色泽及焦糖风味,在发酵过程中,是采用副干酪乳杆菌在较低温度下长时间发酵(34-37℃培养至滴定酸度为200-220°T,优选培养至滴定酸度205-220°T),充分产生风味物质,特别有利于最终产品的风味与口感;
[0020] 2、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的制备中,并没有选择将嗜酸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在酸奶基料的制备过程中添加,主要是因为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将嗜酸乳杆菌与副干酪乳杆菌混合共同发酵,所得到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风味不佳,难以通过后期调配而使产品风味易于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0021] 3、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的制备中,没有添加如传统饮料所必需的稳定剂(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稳定剂的添加对于本发明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发酵过程、产品风味以及维持活菌稳定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是通过调整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酸奶基料与所述糖液的混合比例来实现饮料产品料液体系的稳定性;
[0022] 4、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的制备中,是在发酵后将酸奶基料与所述糖液混合时无菌后添加益生菌(嗜酸乳杆菌以及乳双歧杆菌)与乳铁蛋白,避免了乳双歧杆菌不耐强酸环境的弊端,也避免了乳铁蛋白在强酸环境下的降解,同时较好的保证了产品的风味。
[0023]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酸奶基料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制备酸奶基料的原料的配比为:副干酪乳杆菌0.002-0.003%、还原糖3%-5%,余量为牛奶。
[0024] 本发明的所述酸奶基料的主要原料——牛奶是指符合我国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的鲜奶或还原乳,可以是全脂牛奶、部分脱脂的低脂牛奶、全部脱脂的牛奶、全脂奶粉、脱脂奶粉或部分脱脂奶粉。
[0025]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葡糖浆、果糖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还原糖的添加可以使发酵底物在高温杀菌过程中产生美拉德反应,使产品具有特殊的褐色色泽。
[0026]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乳铁蛋白的添加量为0.011-0.016%。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嗜酸乳杆菌菌粉的添加量为0.01-0.03‰。
[0028]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以所述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总质量的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乳双歧杆菌菌粉的添加量为0.02-0.04‰。
[0029]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11
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嗜酸乳杆菌菌粉的菌活力达到1×10 cfu/g。
[0030]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11
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乳双歧杆菌菌粉的菌活力达到1×10 cfu/g。
[003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上述方法制备而得的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8
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得的乳酸菌饮料,其中,副干酪乳杆菌含量≥3×10cfu/
6 6
mL;嗜酸乳杆菌含量≥1×10cfu/mL;乳双歧杆菌含量≥1×10cfu/mL;乳铁蛋白含量
10-15mg/100mL。本发明提供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1.0g/100mL。本发明提供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的酸度为58-66°T。
[0032]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在制备中,并没有添加如传统饮料所必需的稳定剂,除前述工艺中所提到的酸奶基料、糖液、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以及乳双歧杆菌菌粉外,本发明的乳酸菌饮料还可选择性地添加常规量的香精,以增强产品风味。即,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该乳酸菌饮料由以下配料制成:酸奶基料(其原料组成:牛奶、还原糖以及副干酪乳杆菌菌种)、糖液(由白砂糖和/或果葡糖浆与水配制而成)、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以及乳双歧杆菌菌粉。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该乳酸菌饮料由以下配料制成:酸奶基料(其原料组成:牛奶、还原糖以及副干酪乳杆菌菌种)、糖液(由白砂糖和/或果葡糖浆与水配制而成)、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乳双歧杆菌菌粉、以及香精(该香精可与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菌粉、乳双歧杆菌菌粉一起无菌后添加至饮料中)。
[0033] 本发明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具有良好的风味和稳定性,其中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乳双歧杆菌与乳铁蛋白,且这些功效成分在货架期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可作为日常饮品,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饮用。并且,本发明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在免疫调节(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肠道调节(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从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在作为具有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效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0034]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无菌后添加工艺克服了乳双歧杆菌不耐强酸环境的弊端,也避免了乳铁蛋白因强酸环境的降解;产品不含传统的稳定剂,而是通过特定的配方调整及工艺,较好的保证了产品的良好稳定性,并保证了产品的良好风味。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及产品风味考察实验、稳定性考察实验以及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临床试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及特点,但这些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6] 实施例1
[003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包括以下原料(以1000千克计):酸奶基料250.0千克、白砂糖150.0千克、乳铁蛋白粉0.11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038] 其中,制备上述酸奶基料的原料(以1000千克计)包括:脱脂奶粉125千克、葡萄糖50千克、副干酪乳杆菌菌种0.02千克、纯水余量。
[0039]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40] 1.酸奶基料的制备:在化料罐中加入制备酸奶基料的配料用水,加热到45-50℃,在搅拌配料用水的状态下,将脱脂奶粉与葡萄糖干混后通过筛网缓慢加入化料罐中,搅拌分散,待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后,恒温静置水合30-40分钟;
[0041] 将溶解好的还原奶50℃进行均质,压力为50/180Bar;
[0042] 均质后的还原奶进行121℃/10min或95℃/120min保温褐变;
[0043] 将褐变好的还原奶降温至接种温度36-37℃;
[0044] 降温后的物料在进入酸奶发酵罐过程中,将副干酪乳杆菌在线加入还原奶中,搅拌10-15分钟,使菌种均匀地分散于发酵罐;
[0045] 将加入菌种的牛奶在36-37℃下保温发酵72-110小时,使其凝固,在发酵过程中不得开启搅拌,待滴定酸度达到为200-220°T停止发酵,降温至20℃以下,备用。
[0046] 按照上述方案制备的酸奶基料指标为:滴定酸度为205°T,蛋白质含量约为4.60g/100mL。
[0047]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2。
[0048] 3.饮料的配制:将上述酸奶基料与上述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在线混合过程中,在线无菌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及乳双歧杆菌,配制成饮料。
[0049]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12g/100mL,酸度为60°T。
[0050] 实施例2
[005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原料包括:酸奶基料250.0千克、白砂糖130千克、果葡糖浆30千克、乳铁蛋白粉0.11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052] 其中,所述酸奶基料的配方如实施例1。
[0053]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54] 1.酸奶基料的制备过程如实施例1。
[0055]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果葡糖浆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2。
[0056] 3.饮料的配制:将上述酸奶基料与上述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在线混合过程中,在线无菌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及乳双歧杆菌,配制成饮料。
[0057]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10g/100mL,酸度为60°T。
[0058] 实施例3
[005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包括以下原料(以1000千克计):酸奶基料250.0千克、白砂糖150.0千克、乳铁蛋白粉0.16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060] 其中,制备上述酸奶基料的原料(以1000千克计)包括:脱脂奶粉125千克、葡萄糖50千克、副干酪乳杆菌菌种0.02千克、纯水余量。
[0061]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62] 1.酸奶基料的制备:在化料罐中加入制备酸奶基料的配料用水,加热到45-50℃,在搅拌配料用水的状态下,将脱脂奶粉与葡萄糖干混后通过筛网缓慢加入化料罐中,搅拌分散,待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后,恒温静置水合30-40分钟;
[0063] 将溶解好的还原奶进行50℃均质,压力为50/180Bar;
[0064] 均质后的还原奶进行121℃/10min或95℃/120min保温褐变;
[0065] 将褐变好的还原奶降温至接种温度36-37℃;
[0066] 降温后的物料在进入酸奶发酵罐过程中,将副干酪乳杆菌在线加入还原奶中。搅拌10-15分钟,使菌种均匀地分散于发酵罐;
[0067] 将加入菌种的牛奶在36-37℃下保温发酵72-110小时,使其凝固,在发酵过程中不得开启搅拌,待滴定酸度达到为200-220°T停止发酵,降温至20℃以下,备用。
[0068] 按照上述方案制备的酸奶基料指标为:滴定酸度为205°T,蛋白质含量约为4.66g/100mL。
[0069]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3。
[0070] 3.饮料的配制:将上述酸奶基料与上述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在线混合过程中,在线无菌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及乳双歧杆菌,配制成饮料。
[0071]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10g/100mL,酸度为60°T。
[0072] 实施例4
[007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包括以下原料(以1000千克计):酸奶基料250.0千克、白砂糖150.0千克、乳铁蛋白粉0.14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074] 其中,制备上述酸奶基料的原料(以1000千克计)包括:脱脂奶粉125千克、葡萄糖50千克、副干酪乳杆菌菌种0.02千克、水余量。
[0075]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76] 1.酸奶基料的制备:在化料罐中加入制备酸奶基料的配料用水,加热到45-50℃,在搅拌配料用水的状态下,将脱脂奶粉与葡萄糖干混后通过筛网缓慢加入化料罐中,搅拌分散,待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后,恒温静置水合30-40分钟;
[0077] 将溶解好的还原奶进行均质,压力为50/180Bar;
[0078] 均质后的还原奶进行121℃/10min或95℃/120min保温褐变;
[0079] 将褐变好的还原奶降温至接种温度36-37℃;
[0080] 降温后的物料在进入酸奶发酵罐过程中,将副干酪乳杆菌在线加入还原奶中。搅拌10-15分钟,使菌种均匀地分散于发酵罐;
[0081] 将加入菌种的牛奶在36-37℃下保温发酵72-110小时,使其凝固,在发酵过程中不得开启搅拌。待滴定酸度达到为200-220°T停止发酵,降温至20℃以下,备用。
[0082] 按照上述方案制备的酸奶基料指标为:滴定酸度为205°T,蛋白质含量约为4.59g/100mL。
[0083]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3。
[0084] 3.饮料的配制:将酸奶基料与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在线混合过程中,在线无菌添加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及乳双歧杆菌,配制成饮料。
[0085] 本实施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08g/100mL,酸度为61°T。
[0086] 对比例1
[0087]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包括以下原料(以1000千克计):酸奶基料250.0千克、白砂糖150.0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088] 其中,制备上述酸奶基料的原料(以1000千克计)包括:脱脂奶粉125千克、葡萄糖50千克、副干酪乳杆菌菌种0.02千克、乳铁蛋白粉0.44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余量。
[0089] 本对比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90] 1.酸奶基料的制备:在化料罐中加入酸奶基料配料用水,加热到45-50℃,在搅拌配料用水的状态下,将脱脂奶粉与葡萄糖干混后通过筛网缓慢加入化料罐中,搅拌分散,待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后,恒温静置水合30-40分钟;
[0091] 将溶解好的还原奶进行55℃均质,压力为50/180Bar;
[0092] 均质后的还原奶进行121℃/10min或95℃/120min保温褐变;
[0093] 将褐变好的还原奶降温至接种温度36-37℃;
[0094] 降温后的物料在进入酸奶发酵罐过程中,将副干酪乳杆菌、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在线加入还原奶中。搅拌10-15分钟,使其均匀地分散于发酵罐;
[0095] 将加入菌种的牛奶在36-37℃下保温发酵72-75小时,使其凝固,在发酵过程中不得开启搅,待滴定酸度达到为200-220°T停止发酵,降温至20℃以下,备用。
[0096] 按照上述方案制备的酸奶基料指标为:滴定酸度为210°T,蛋白质含量为4.58%。
[0097]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2。
[0098] 3.饮料的配制:将上述酸奶基料与上述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配制成饮料。本对比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09g/100mL,酸度60°T。
[0099] 对比例2
[0100]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其有免疫调节和肠道调节功效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其包括以下原料(以1000千克计):酸奶基料250.0千克、果胶2.5千克、白砂糖150.0千克、纯水补至1000千克;
[0101] 其中,制备上述酸奶基料的原料(以1000千克计)包括:脱脂奶粉125千克、葡萄糖50千克、副干酪乳杆菌菌种0.02千克、乳铁蛋白粉0.44千克、嗜酸乳杆菌菌粉0.02千克、乳双歧杆菌菌粉0.03千克、纯水余量。
[0102] 本对比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103] 1.酸奶基料的制备:在化料罐中加入酸奶基料配料用水,加热到45-50℃,在搅拌配料用水的状态下,将脱脂奶粉与葡萄糖干混后通过筛网缓慢加入化料罐中,搅拌分散,待脱脂奶粉充分溶解后,恒温静置水合30-40分钟;
[0104] 将溶解好的还原奶进行55℃均质,压力为50/180Bar;
[0105] 均质后的还原奶进行121℃/10min或95℃/120min保温褐变;
[0106] 将褐变好的还原奶降温至接种温度36-37℃;
[0107] 降温后的物料在进入酸奶发酵罐过程中,将副干酪乳杆菌、乳铁蛋白、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在线加入还原奶中。搅拌10-15分钟,使其均匀地分散于发酵罐;
[0108] 将加入菌种的牛奶在36-37℃下保温发酵72-75小时,使其凝固,在发酵过程中不得开启搅,待滴定酸度达到为200-220°T停止发酵,降温至20℃以下,备用。
[0109] 按照上述方案制备的酸奶基料指标为:滴定酸度为210°T,蛋白质含量为4.57%。
[0110] 2.糖液的制备:用白砂糖、果胶和水配制糖液,糖液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8.3。
[0111] 3.饮料的配制:将上述酸奶基料与上述糖液按照1∶3比例进行在线混合,配制成饮料。本对比例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08g/100mL,酸度60°T。
[0112] 产品对比试验
[0113] 以实施例1-4及对比例1-2的产品为观察样品,在0-6℃静置条件下放置21天,进行乳铁蛋白检测、乳双歧杆菌检测及风味品尝。乳铁蛋白含量是委托江南大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乳双歧杆菌含量依据GB 4789.35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0114] 表1乳铁蛋白含量(mg/100mL)
[0115]放置天数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比例1 对比例2
0天 10.2 10.1 15.0 13.2 6.8 6.9
7天 10.2 10.0 15.0 13.2 6.7 6.6
14天 10.0 10.0 15.0 13.1 6.7 6.4
21天 10.0 10.0 14.8 12.9 6.6 6.2
[0116] 从检测结果来看,乳铁蛋白添加阶段会影响其在产品中的含量。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有效减少其降解量。从实施例1-4来看,果葡糖浆、白砂糖对产品乳铁蛋白含量几乎无影响。
[0117] 表2乳双歧杆菌检测结果(cfu/mL)
[0118]放置天数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比例1 对比例2
0天 2.1×106 1.9×106 1.8×106 2.2×106 1.8×105 1.5×105
7天 1.9×106 1.7×106 1.8×106 2.0×106 1.7×105 1.5×105
14天 1..8×106 1.7×106 1.7×106 1.7×106 1,4×105 1.4×105
21天 1.8×106 1.6×106 1.6×106 1.7×106 1.3×105 1.4×105
[0119] 从检测结果来看,乳双歧杆菌添加阶段会影响其在产品中的含量。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活菌数的衰减。从实施例1-4来看,果葡糖浆、白砂糖对乳双歧杆菌的活菌数几乎无影响。
[0120] 以实施例1-4及对比例1-2产品为准,进行口感风味品尝实验。品尝人数共200人(18~28岁的男性和女性各100人),分别进行产品品尝(品尝样品均为一周内生产得到的新鲜样品),采用不记名打分制,每项满分20分,分数高则表示效果好,并对是否喜欢产品程度进行总体评价。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3。
[0121] 表3口感风味品尝结果
[0122]品尝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比例1 对比例2
口感顺滑度(分) 18.0 18.0 17.6 18.1 18.0 14.2
风味(分) 18.2 19.0 18.0 18.6 15.0 16.5
爽口度(分) 19.0 18.7 18.7 17.7 18.7 14
喜欢(人) 157 153 146 150 107 121
一般(人) 33 40 40 40 50 47
不喜欢(人) 10 7 14 10 43 32
[0123] 从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产品口感、风味以及喜好度上明显好于对比例1-2。对比例1在风味上表现较差,尾香存在异味;对比例2口感、爽口度上表现较差,原因在于加入稳定剂的影响。
[0124] 产品临床实验
[0125] 1对象与方法
[0126] 1.1实验对象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招募志愿者,实验对象为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遵从试验设计的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年龄在25-45岁之间,两地最终分别纳入120例实验对象。
[0127] 1.1.1纳入标准(1)亚健康白领,在过去1年内患感冒次数4-6次,免疫力低下;(2)患有非病理性,和/或轻度便秘;(3)不定期或偶见胃肠道症状(胃肠胀气,肠鸣音异常,进餐后沉重感,腹痛);(4)肠道动力缓慢或不规律肠道活动(粪便硬度异常,排便减少,如2-3天排便1次,或每周少于3次排便);(5)志愿者能够理解本次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包括可能的风险及不良反应。
[0128] 1.1.2排除标准(1)已诊断为慢性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低下;(2)胃肠道症状治疗中;(3)目前患有腹泻;(4)患有慢性鼻炎、喉炎、胸腔或呼吸不畅等与流感症状相仿者,例如慢性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5)使用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等镇痛药物;(6)在试验开始前2周使用过缓泻剂或其它促进消化物质;(7)在试验开始前10天使用过含益生源/菌的奶制品或其他食品;(8)长期使用有抑制或预防流感类症状作用的药物,如抗组胺类药、止咳药、高剂量维生素C等;(9)在过去3个月服用过对免疫反应有影响的药物,如抗生素等;(10)在过去6个月内接种过流感疫苗,或15天内接种过其他疫苗;(11)有酒精或药物成瘾者;(12)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或者在试验期间有计划怀孕者;(13)在过去3个月中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14)研究员认为志愿者不能完全配合试验安排。
[0129] 1.2试验方法
[0130] 1.2.1试验分组干预试验采用二中心安慰剂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分安慰剂对照组和试验产品组。为了确保研究小组中预后因素的平衡,各个试验点将符合要求的120名志愿者根据男女1∶1比例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安慰剂对照组60名,产品试验组60名。
[0131] 1.2.2试验操作安慰剂组实验对象服用对比例1提供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产品组对象服用实施例1提供的添加副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总活菌量
3×108cfu/m1,添加乳铁蛋白10mg/100mL的褐色活性乳酸菌饮料。每组实验对象每天服用
1瓶,每瓶100mL,于每天早晨10点饮用。干预时间为12周。
[0132] 1.2.3随访试验进行后定期进行随访,报告试验期间志愿者发生的任何症状、主诉或与研究产品相关的不良反映记录等。
[0133] 1.2.4质量控制负责试验过程中所有试验产品的产品质量控制,包括生产和包装;思博灵公司根据中国相关规定负责准备所有相关文件以便申办方将所有产品送到试验地点;每一个实施步骤和事件都以报告的形式记录,详细报告不良事件或与产品相关反应记录。
[0134]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运用2
(χ±s)表示,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χ检验等。
[0135] 2结果
[0136] 2.1试验对象基本情况上海和北京2个试验中心各有120名志愿者,共计240名志愿者入组。分析显示,安慰剂组和产品组受试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和舒张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0137] 表4试验对象基本情况
[0138]
[0139] 2.2产品干预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影响随访期间记录志愿者每天体温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情况,如在试验期间任何时候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出现至少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鼻塞、咽喉痛,可伴有发热、头疼、肌肉痛、虚弱感、呼吸困难、胸骨后痛或食欲下降),无论是否重复发生,则被记录为一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
[0140] 试验过程中,上海试验点共有50人出现上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安慰剂组30人,产品组20人;北京试验点共有58人出现上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安慰剂组35人,产品组23人。性别分层后显示,在2个试验点,产品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修正性别因素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0141] 表5试验期间各试验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生率按性别分层[(%)]
[0142]
[0143] 注:a修正性别因素。
[0144] 2.3产品干预对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累计天数的影响
[0145] 2.3.1对全体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天数,定义为试验期间从志愿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到所有症状消失的累计天数。性别分层后显示,在2个试验点,产品组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累计天数均值明显小于安慰剂组,修正性别因素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0146] 表6试验期间各试验组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累计天数
[0147]
[0148] 注:a修正性别因素。
[0149] 2.3.2针对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志愿者对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天数组间差异进一步分析。以组别作为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个试验点,产品组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天数短于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8),见表7。
[0150] 表7试验期间各试验组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志愿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累计天数
[0151]
[0152] 2.4产品干预对志愿者消化系统改善度的的影响志愿者消化系统改善度的评估将每周志愿者对自身消化情况的评分与基线评分比较,记录评分改善、不变、加重的比例。
[0153] 2.4.1对每周排便次数的影响表8、表9分别列出了上海和北京试验点两组腹胀现象变化情况,组0代表安慰剂组,组1代表产品组。
[0154] 表8试验期间不同分组志愿者腹胀现象变化情况-上海单位:%
[0155]
[0156] 表8列出了上海试验点各组志愿者腹胀现象的变化情况。组1在第1周有63.8%的志愿者腹胀现象有所改善,从第4周开始改善比例超过90%;组1的腹胀改善度显著高于组0,且差异显著(p<0.001)。组0志愿者的腹胀现象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57] 表9试验期间不同分组志愿者腹胀现象变化情况-北京单位:%
[0158]
[0159] 表9列出了北京试验点各组志愿者腹胀现象的变化情况。组1志愿者在第1周腹胀现象改善明显,改善比例达到75%,从第4周开始改善比例超过90%;组1的腹胀改善度显著高于组0,且差异显著(p<0.001)。组0志愿者的腹胀现象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60] 2.4.2肠道排气改善度表10、表11分别列出了上海和北京试验点肠道排气变化情况,组0代表安慰剂组,组1代表产品组。
[0161] 表10试验期间不同分组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改善率比较-上海单位:%[0162]
[0163] 表10列出了上海试验点各组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的变化情况。组1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增加明显,从第1周开始与组0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从第5周开始,组1超过90%的志愿者出现肠道排气增加的现象。组0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64] 表11试验期间不同分组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改善率比较-北京单位:%[0165]
[0166]
[0167] 表11列出了北京试验点各组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的变化情况。组1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增加明显,从第1周开始与组0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从第5周开始,组1超过90%的志愿者出现肠道排气增加的现象。组0志愿者肠道排气现象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68] 2.5产品干预对排便情况的影响
[0169] 2.5.1对每周排便次数的影响表12、表13分别列出了上海和北京试验点两组每周排便次数比例变化情况,组0代表安慰剂组,组1代表产品组。
[0170] 表12试验期间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比例变化-上海单位:%
[0171]
[0172]
[0173] 表12列出了上海试验点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比较不同试验组别对排便次数影响的卡方检验结果。上海试验点基线时两组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组1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从第1周开始,与组0相比有统计差异(P<0.001);每周排便次数为4-6次的志愿者在第1周比例最高,约为58.6%;大于6次的从第4周开始维持在94.8%-96.6%。组0志愿者的每周排便次数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74] 表13试验期间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比例变化-北京单位:%
[0175]
[0176]
[0177] 表13列出北京试验点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的变化情况。北京试验点基线调查时两组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组1志愿者每周排便次数在第1周有明显改善,与组0相比有统计差异(P<0.001);一周无排便现象从第1周开始未再出现;每周排便次数为4-6次的志愿者在第1周比例最高,约为48.2%;从第4周开始每周排便大于6次的志愿者达到90%以上。组0志愿者的每周排便次数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78] 2.5.2排便时间表14、表15分别列出了上海和北京试验点两组排便时间变化情况。组0代表安慰剂组,组1代表产品组。
[0179] 表14试验期间志愿者排便时间变化-上海单位:%
[0180]
[0181]
[0182] 表14为试验期间上海试验点两组志愿者排便时间的变化情况。基线调查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组1志愿者的排便时间从第1周开始有所改善,大部分志愿者的排便时间从大于16分钟缩短到5-15分钟,另有13.8%缩短到小于5分钟,与组0相比有统计差异(P<0.001);第3周组1排便时间小于5分钟的志愿者人数大幅度提高,达到82.8%,排便时间大于30分钟的志愿者已不再出现;从第5周开始,组1超过90%的志愿者排便时间小于5分钟。组0的排便时间在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
[0183] 表15试验期间志愿者排便时间变化-北京单位:%
[0184]
[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