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03057.6

文献号 : CN1035349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竹泽龙一

申请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电源装置,其生成应向逆变器及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输出的电源电力,该电源装置具有:第1电源变压器,其具有第1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1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以及第2电源变压器,其具有与1个所述第1二次侧绕组电连接的第2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2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所述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与所述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连接,在所述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中,与使所述逆变器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上栅极电源电路连接的上栅极绕组,以与所述1个第1二次侧绕组分离的方式卷绕在最外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源装置,其生成应向逆变器及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输出的电源电力,该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电源变压器,其具有第1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1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

1二次侧绕组;以及

第2电源变压器,其具有与1个所述第1二次侧绕组电连接的第2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2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所述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与所述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连接,在所述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中,与使所述逆变器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上栅极电源电路连接的上栅极绕组,以与所述1个第1二次侧绕组分离的方式卷绕在最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中,所述1个第1二次侧绕组卷绕在最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一次侧绕组中,以使得多个层中开始卷绕的层位于最内侧的方式,对所述多个层进行卷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中,与使所述逆变器的下桥臂的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下栅极电源电路连接的下栅极绕组,以在所述上栅极绕组和所述1个第1二次侧绕组之间,轴向高度与所述上栅极绕组大致相同的方式进行卷绕。

说明书 :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存在一种电源装置,其从外部电源接受交流电力,生成多个电源电力。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下述技术:在DC-DC转换器中设有过电流保护晶体管,由开关变压器输入侧的控制用绕组的电动势生成用于使过电流保护晶体管接通的保护电路驱动电源,其中,该过电流保护晶体管保护开关变压器输入侧的开关晶体管不受过电流的影响。由此,根据专利文献1,与用于将输出保护电路驱动电源的绕组设置在开关变压器输出侧,而从该输出侧绕组输出保护电路驱动电源的情况相比,使开关变压器的绕组的数量减少一个,从而实现开关变压器小型化。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3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可以认为在开关变压器中,使输出上桥臂电源的绕组与输出向用户开放的电源的绕组相邻地卷绕,其中,上桥臂电源用于向电动机驱动器的上侧晶体管供给基极电流。因此,通过电动机驱动器的上侧晶体管(上桥臂的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噪声(开关噪声),从输出上桥臂电源的绕组传递至输出向用户开放的电源的绕组,可能使向用户开放的电源的输出对象(外部供给对象)设备误动作。
[0006]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能够抑制由上桥臂的开关元件引起的开关噪声传递至外部供给对象。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电源装置,其生成应向逆变器及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输出的电源电力,该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电源变压器,其具有第1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1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以及第2电源变压器,其具有与1个所述第1二次侧绕组电连接的第2一次侧绕组、和卷绕在所述第2一次侧绕组外侧的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所述多个第2二次侧绕组与所述多个外部供给对象连接,在所述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中,与使所述逆变器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接通/断开的上栅极电源电路连接的上栅极绕组,以与所述1个第1二次侧绕组分离的方式卷绕在最外侧。
[0008] 发明的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在第1电源变压器的绕组构造中,能够增大1个第1二次侧绕组和上栅极绕组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开关噪声很难从上栅极绕组传递至1个第1二次侧绕组,能够使开关噪声很难经由1个第1二次侧绕组传递至外部供给对象。由此,能够抑制由上桥臂的开关元件引起的开关噪声向外部供给对象的传递。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的图。
[0011]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电源变压器的绕组构造的图。
[0012] 图3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的图。
[0013] 图4是表示使用基本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而构成的系统的结构的图。
[0014] 图5是表示基本方式中的电源变压器的绕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0016] 实施方式
[0017] 在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100进行说明之前,使用图3及图4,对基本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1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1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使用基本方式所涉及的电源装置1而构成的系统的结构的图。
[0018] 电源装置1从外部电源PS接受交流电力,使用接受到的交流电力生成多个电源电力(例如直流电力),将所生成的电源电力供给至逆变器INV及多个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多个外部供给对象)UP1至UP3。逆变器INV例如为通用的逆变器,设置在逆变器装置AP中。在逆变器装置AP中,通过将从外部电源PS接受到的交流电力由转换器CNV转换为直流电力,将直流电力由逆变器INV转换为交流电力,并将交流电力供给至电动机IM,从而对电动机IM进行驱动。多个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至UP3例如是在用户设备中使用的电源电路。
[0019] 具体地说,电源装置1具有电源变压器T1、输入电路2、多个输出电路3-1至3-3、4-1至4-6。
[0020] 电源变压器T1从输入电路2接受直流电力,将直流电力例如以多个变压比进行变压(例如升压),将变压得到的多个直流电力供给至多个输出电路3-1至3-3、4-1至4-6。
[0021] 电源变压器T1具有铁心CR1、一次侧绕组P1、多个二次侧绕组P3至P5、BP1至BP6及控制绕组P2。如图5所示,在电源变压器T1中,在铁心CR1的外侧卷绕有一次侧绕组P1,在一次侧绕组P1的外侧卷绕有多个二次侧绕组P3至P5、BP1至BP6。
[0022] 以下,有时也将多个二次侧绕组P3至P5、BP1至BP6以表示其供给对象的名称称为用户端电源绕组P3、用户端电源绕组P4、用户端电源绕组P5、U相上栅极绕组BP1、V相上栅极绕组BP2、W相上栅极绕组BP3、U相下栅极绕组BP4、V相下栅极绕组BP5、W相下栅极绕组BP6。另外,有时也将U相上栅极绕组BP1、V相上栅极绕组BP2、W相上栅极绕组BP3统称为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将U相下栅极绕组BP4、V相下栅极绕组BP5、W相下栅极绕组BP6统称为下栅极绕组BP4至BP6。
[0023] 图5是表示电源装置1中的电源变压器T1的绕组构造的图。在图5中,附图中的左侧表示内侧(铁心CR1侧),而附图中的右侧表示外侧(与铁心CR1相反的那一侧),与其相对应地,在图3中,附图中的上侧表示内侧,附图中的下侧表示外侧。即,如图3及图5所示,在一次侧绕组P1的外侧依次卷绕有用户端电源绕组P3、用户端电源绕组P4、用户端电源绕组P5、U相上栅极绕组BP1、V相上栅极绕组BP2、W相上栅极绕组BP3、W相下栅极绕组BP6、V相下栅极绕组BP5、U相下栅极绕组BP4。
[0024] 输入电路2将从外部电源PS接受到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将转换得到的直流电力供给至电源变压器T1。例如,在输入电路2中,由输入端子R1、S1接受两相(R相、S相)的交流电力,交流电力由桥接的多个二极管D1至D4整流化而生成直流电力,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平滑化。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力经由电阻R2、电容器C2、二极管D5及晶体管TR,传递至电源变压器T1的一次侧绕组P1。另外,晶体管TR与经由电阻R3从控制绕组P2由栅极接受到的电力(电压)相对应,进行接通/断开。
[0025] 多个输出电路3-1至3-3、4-1至4-6与多个二次侧绕组P3至P5、BP1至BP6相对应。输出电路3-1至3-3将从二次侧绕组P3至P5传递的直流电力供给至多个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至UP3,输出电路4-1至4-6将从二次侧绕组BP1至BP6传递的直流电力供给至多个栅极电源电路GP1至GP6。
[0026] 以下有时也将多个栅极电源电路GP1至GP6以用于区别其供给对象的名称称为U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1、V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2、W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3、U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4、V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5、W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6。另外,有时也将U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1、V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2、W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3统称为上栅极电源电路GP1至GP3,将U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4、V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5、W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6统称为下栅极电源电路GP4至GP6。
[0027] 例如,输出电路3-1具有经由二极管D11-1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连接的电容器C11-1,输出电路3-1在将从用户端电源绕组P3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1-1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输出电路3-2具有经由二极管D11-2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4连接的电容器C11-2,输出电路3-2在将从用户端电源绕组P4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1-2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2。输出电路3-3具有经由二极管D11-3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5连接的电容器C11-3,输出电路3-3在将从用户端电源绕组P5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1-3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3。由此,1个或多个用户设备使用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5V电压的电力)、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2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10V电压的电力)、以及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3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10V电压的电力)而动作。
[0028] 例如,输出电路4-1具有经由二极管D12-1与U相上栅极绕组BP1连接的电容器C12-1,输出电路4-1在将从U相上栅极绕组BP1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1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U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1。输出电路4-2具有经由二极管D12-2与V相上栅极绕组BP2连接的电容器C12-2,输出电路4-2在将从V相上栅极绕组BP2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2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V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2。输出电路4-3具有经由二极管D12-3与W相上栅极绕组BP3连接的电容器C12-3,输出电路4-3在将从W相上栅极绕组BP3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3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W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3。由此,U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1、V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2及W相上栅极电源电路GP3分别在控制电路(未图示)的控制下进行使逆变器INV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Uu、Vu、Wu(参照图4)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
[0029] 例如,输出电路4-6具有经由二极管D12-6与W相下栅极绕组BP6连接的电容器C12-6,输出电路4-6在将从W相下栅极绕组BP6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6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W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6。输出电路4-5具有经由二极管D12-5与V相下栅极绕组BP5连接的电容器C12-5,输出电路4-5在将从V相下栅极绕组BP5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5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V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5。输出电路4-4具有经由二极管D12-4与U相下栅极绕组BP4连接的电容器C12-4,输出电路4-4在将从U相下栅极绕组BP4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2-4保持的同时,将其输出至U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4。由此,W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6、V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5、及U相下栅极电源电路GP4分别在控制电路(未图示)的控制下进行使逆变器INV的下桥臂的开关元件Wd、Vd、Ud(参照图4)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
[0030] 在该结构中,由于逆变器INV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Uu、Vu、Wu的开关动作而产生开关噪声,所产生的开关噪声有时会通过多种路径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
[0031] 例如,如图3及图4所示,开关噪声传递(传播)至上栅极电源电路GP1至GP3、输出电路4-1至4-3、上栅极绕组BP1至BP3。此时,在电源变压器T1中,如图5所示,由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相邻卷绕,因此,容易使传递至上栅极绕组BP1至BP3的开关噪声进一步传递(传播)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由此,由于开关噪声容易经由输出电路3-1至3-3传递(传播)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至UP3,因此可能使使用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至UP3的电源电力而动作的1个或多个用户设备误动作。
[0032] 对此,可以考虑利用被动式滤波器(共模电抗器或1次滤波器)应对。但是,在利用被动式滤波器应对的情况下,会使得电源装置大型化,从而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电源装置。
[0033]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源装置100中,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减少第1级电源变压器中的用户端电源绕组的数量,并且,将上栅极绕组以与用户端电源绕组分离的方式卷绕在最外侧,从而使得开关噪声不易从上栅极绕组传递至用户端电源绕组。
[0034]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取代电源变压器T1及输出电路3-1至3-3,电源装置100具有电源变压器(第1电源变压器)T101、电源变压器(第2电源变压器)T102、中继电路
105及输出电路103-1至103-4。图1是表示电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
[0035] 电源变压器T101从输入电路2接受直流电力,将直流电力例如以多个变压比进行变压(例如升压),将变压得到的多个直流电力供给至中继电路105及多个输出电路4-1至4-6。
[0036] 电源变压器T101具有铁心CR1、一次侧绕组(第1一次侧绕组)P1’、多个二次侧绕组(多个第1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以及控制绕组P2。在电源变压器T101中,如图2所示,在铁心CR1的外侧卷绕有一次侧绕组P1’,在一次侧绕组P1’的外侧卷绕有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
[0037] 图2是表示电源装置100中的电源变压器T101的绕组构造的图。在图2中,附图中的左侧表示内侧(铁心CR1侧),附图中的右侧表示外侧(与铁心CR1相反那一侧),与其相对应地,在图1中,附图中的上侧表示内侧,附图中的下侧表示外侧。即,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次侧绕组P1’的外侧依次卷绕有用户端电源绕组P3’、规定的多个绕组、W相下栅极绕组BP6、V相下栅极绕组BP5、U相下栅极绕组BP4、U相上栅极绕组BP1、V相上栅极绕组BP2、W相上栅极绕组BP3。
[0038] 在一次侧绕组P1’中,以多个层中开始卷绕的层位于最内侧的方式对多个层进行卷绕。图2中由虚线圆示出的位置为开始卷绕的位置。
[0039] 在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数量减少至一个,将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卷绕在最内侧,并且,将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卷绕在最外侧。另外,在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下栅极绕组BP4至BP6按照在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一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之间,轴向高度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大致相同的方式卷绕。
[0040] 电源变压器T102从电源变压器T101经由中继电路105接受直流电力,将直流电力例如以多个变压比进行变压(例如升压),将变压得到的多个直流电力供给至多个输出电路103-1至103-4。
[0041] 电源变压器T102具有铁心CR102、一次侧绕组P11、多个二次侧绕组P13至P16及控制绕组P12。一次侧绕组P11经由中继电路105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电连接。在电源变压器T102中,一次侧绕组P11卷绕在铁心CR102的外侧,多个二次侧绕组P13至P16卷绕在一次侧绕组P11的外侧)。
[0042] 中继电路105将从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传递来的直流电力供给至电源变压器T102。例如,在中继电路105中,从用户端电源绕组P3’经由二极管D11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1保持,从电容器C11经由二极管D13传递来的直流电力由电容器C13保持。由电容器C13保持的直流电力经由电阻R11、电容器C14、二极管D14及晶体管TR11,传递至电源变压器T102的一次侧绕组P11。另外,晶体管TR11对应于经由电阻R12从控制绕组P12由栅极接受到的电力(电压)而接通/断开。
[0043] 多个输出电路103-1至103-4与多个二次侧绕组P13至P16相对应。输出电路103-1至103-4将从二次侧绕组P13至P16传递来的直流电力供给至多个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由此,1个或多个用户设备使用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5V电压的电力)、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2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10V电压的电力)、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3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15V电压的电力)、以及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4的电源电力(例如,包含-15V电压的电力)而动作。
[0044] 在基本方式中,如图3所示,利用一个较大的电源变压器T1,供给各相的IGBT的栅极电源(BP1至BP6)和用户端使用的电源等。
[0045]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分成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和第2级电源变压器T102这两部分,从而能够分离出用户端使用的各电源。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0046] i)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从而通过减少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绕组,而使得电源变压器T101的卷绕空间扩大。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噪声降低效果的绕组构造。
[0047] ii)通过分离出用户端使用的各电源,从而减少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绝缘距离,进一步扩大空间。即,由于用户会接触用户端电源,因此需要增大绝缘距离(强化绝缘),通过减少用户端电源的绕组的数量,而使绝缘距离减少。
[0048] iii)能够将噪声路径一元化为用户端电源绕组P3’,通过在该路径中双重地插入电源变压器T101、T102,从而能够实现噪声降低。
[0049] iv)近年来,在高性能的通用逆变器中,用户端所需的电源增加,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从而能够在不增加噪声的状态下自由地增加所需的电源。
[0050] 利用通过上述的电源变压器双重化而产生的空间,形成图2所示的具有噪声降低效果的绕组构造。
[0051] 首先,通过与1次绕组P1’相邻地卷绕用户端电源绕组P3’,从而能够使作为最大噪声发生源的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距离最远。此时,即使任意地增加用户端使用电源,在本方式中,也能够通过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供给用户端电力,因此,能够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全部与1次绕组P1相邻地配置。
[0052] 但是,在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全部与1次绕组P1相邻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其靠近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发生源(图5中虚线圆所示的位置),因此,如图2所示,将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的一次侧绕组P1’的卷绕起始端配置在最内层,使其与通过开关元件进行电压变化的绕组对齐。由此,能够使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发生源(图5中由虚线圆所示的位置)远离用户端电源绕组P3’。如果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的一次侧绕组P1’内的层数增加,则增加越多效果越大。另外,在图2中例示了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的一次侧绕组P1’内的层数为4层的情况。
[0053] 然后,将作为噪声发生源的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卷绕在最外层,使其远离用户端电源绕组P3’。
[0054] 此时,即使任意地增加用户端使用电源,在本方式中,也不需要增加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的绕组数,能够抑制由于卷绕较粗而导致的与一次侧绕组P1’的耦合的下降(电压下降),能够容易地将上栅极绕组BP1至BP3配置在最外层。
[0055] 另外,通过将作为噪声发生源的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与逆变器的GND侧(N侧)连接的下栅极绕组BP4至BP6以轴向高度相同的方式(沿径向为一列)卷绕,从而能够由GND侧(N侧)的下栅极绕组实现传播路径的屏蔽作用(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传播。
[0056] 在基本方式中,由于如图3所示绕组的数量过多,如图5所示,很难将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下栅极绕组BP4至BP6以轴向高度相同的方式进行卷绕,因此使用以使各层的高度位置交替的方式进行卷绕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例如在上栅极绕组BP3和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之间不存在屏蔽部分,如图5中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噪声容易从上栅极绕组BP3传播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另外,即使将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下栅极绕组BP4至BP6调换,也容易降低由下栅极绕组BP4至BP6形成的屏蔽效果,从而使得噪声容易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传播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另外,也存在在绕组数较多的情况下将不同的绕组配置在相同层中的方法,但同样地,存在屏蔽效果降低、或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之间的距离变近而失去噪声降低效果的倾向。
[00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电源变压器T101、T102双重化,确保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的空间,从而能够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形成图2所示的下述绕组构造,即,该绕组构造中的下栅极绕组BP4至BP6能够有效地屏蔽噪声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向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传播。
[0058] 下面,将基本方式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
[0059] 在基本方式中,对于控制电源来说,如图3所示,由于所需的绕组(电源的种类)较多(例如,IGBT驱动用的6绕组和24V、±10V、5V、3.3V等),因此,容易发生卷绕较粗或卷绕不完的情况。因此,在电源变压器T1中,如图5所示,很难为了有效地使用空间而以轴向高度相同的方式(沿径向为一列)进行卷绕。
[0060]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如图1所示,从而能够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数量减少至一个,能够减少每1个电源变压器的绕组所分担的绕组的数量。由此,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能够确保空间,容易使得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下栅极绕组BP4至BP6以轴向高度相同的方式(沿径向为一列)进行卷绕。
[0061] 在基本方式中,作为很难将噪声发生源即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卷绕在最外层的原因,可以举出:由于所需的绕组较多,容易因卷绕较粗而导致与一次侧绕组之间的耦合下降(电压下降),因此,无法容易地将对于逆变器来说的重要的U/V/W相上栅极绕组配置在最外层。
[0062]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如图1所示,从而能够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数量减少至一个,能够减少每一个电源变压器的绕组所分担的绕组的数量。由此,能够抑制由卷绕较粗而导致的与一次侧绕组之间的耦合下降。
[0063] 在基本方式中,作为很难将与用户设备动作所使用的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连接的用户端电源绕组卷绕在最内侧层(与一次绕组相邻)的原因,可以举出:与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连接的电源的数量(24V或5V、±10V等)较多,很难全部卷绕在内侧层。
[0064]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电源变压器双重化,在第2级电源变压器T102中形成与多个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连接的电源(24V或5V、±10V等),因此,容易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中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全部卷绕在最内侧层(与1次绕组相邻)。
[0065] 在基本方式中,在电源变压器T1中,如图5中由虚线圆所示,由于一次侧绕组P1开始卷绕的位置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相邻,因此如图3中虚线所示,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可能经由用户端电源绕组P3至P5传播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至UP3。
[0066]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中虚线圆所示,由于一次侧绕组P1’开始卷绕的位置远离用户端电源绕组P3’,因此,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很难传播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
[0067]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在电源装置100中,由于将电源变压器T101、T102双重化,因此能够将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的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数量减少至1个。另外,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以与用户端电源绕组P3’远离的方式卷绕在最外侧。由此,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绕组构造中,能够容易地增大用户端电源绕组P3’和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之间的距离,能够使逆变器INV的开关噪声不易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传递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能够使开关噪声不易经由用户端电源绕组P3’传递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由此,能够抑制逆变器INV的上桥臂的开关元件Uu、Vu、Wu的开关噪声向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的传递,能够减少使用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而动作的1个或多个用户设备的误动作。
[0068]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卷绕在最内侧。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用户端电源绕组P3’和上栅极绕组BP1至BP3之间的距离增大。
[0069]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多个二次侧绕组P3’、BP1至BP6中,下栅极绕组BP4至BP6在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和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之间以轴向高度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大致相同的方式卷绕。由此,能够使下栅极绕组BP4至BP6起到屏蔽作用、即抑制噪声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向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传播,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从上栅极绕组BP1至BP3向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的传播。
[0070]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第1级电源变压器T101的一次侧绕组P1’中,以使得多个层中开始卷绕的层位于最内侧的方式对多个层进行卷绕。由此,能够使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发生源(图2中虚线圆所示的部位)远离1个用户端电源绕组P3’,能够使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很难从一次侧绕组P1’传递至用户端电源绕组P3’,使控制电源的开关噪声不易经由用户端电源绕组P3’传递至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由此,能够抑制由输入电路2的晶体管TR产生的开关噪声向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的传递,能够减少使用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UP11至UP14而动作的1个或多个用户设备的误动作。
[0071] 工业实用性
[0072]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可用于逆变器的栅极电源供给。
[0073] 标号的说明
[0074] 1电源装置
[0075] 2输入电路
[0076] 3-1至3-3输出电路
[0077] 4-1至4-6输出电路
[0078] 100电源装置
[0079] 103-1至103-4输出电路
[0080] 105中继电路
[0081] BP1至BP3上栅极绕组
[0082] BP4至BP6下栅极绕组
[0083] GP1至GP3上栅极电源电路
[0084] GP4至GP6下栅极电源电路
[0085] P1、P1’一次侧绕组
[0086] P2控制绕组
[0087] P3至P5、P3’、BP1至BP6二次侧绕组
[0088] T1、T101、T102电源变压器
[0089] UP1至UP3、UP11至UP14用户端使用电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