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580827.X

文献号 : CN1035570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杜志刚陶鹏鹏魏培荣郑展骥史晓花肖尧

申请人 :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在隧道出口前设置隧道出口防眩设施,缓和隧道出口由于照明灯具不足造成的亮度过渡剧烈,在隧道顶棚、侧墙、路面从高到低设置反射系数逐渐降低的有色涂抹材料,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及光束发散度,并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同时在路面设置路面横向标线、路面车道保持线、在侧墙设置侧墙竖向标线、侧墙双层轮廓标共同构成闭合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并且在检修道路缘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标记线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构成高频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距离感,实现隧道照明节能和隧道交通安全的协调统一。

权利要求 :

1.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隧道顶棚设置有照明灯具(12);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出隧道出口前设置隧道出口防眩设施,缓和隧道出口由于照明灯具(12)不足造成的亮度过渡剧烈,具体方法如下:在隧道顶棚、侧墙、路面从高到低设置反射系数逐渐降低的有色涂抹材料,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及光束发散度,并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障碍物的视认,降低隧道出口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同时在路面设置路面横向标线(1)、路面车道保持线(10)、在侧墙设置侧墙竖向标线(3)、侧墙双层轮廓标(11),四者共同构成闭合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并且在检修道路缘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标记线(4)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共同构成高频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距离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出隧道出口前60m开始设置隧道出口防眩设施,形成反射系数由小到大逐渐升高的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的反射系数小于0.15;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的反射系数为0.3~0.5,且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的下边界为检修道边界;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的反射系数为0.5~0.7;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的反射系数为0.7~0.9;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的反射系数为0.8~0.9。

4.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之间的三道分界线均为Boltzmann形延伸,且从隧道内到隧道外逐渐抬高,有助于进一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提示驾驶员隧道出口所在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并警示减速慢行。

5.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之间的三道分界线均为Boltzmann形延伸,且从隧道内到隧道外逐渐抬高,有助于进一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提示驾驶员隧道出口所在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并警示减速慢行。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侧墙竖向标线(3)和路面横向标线(1)这两种中频标线沿行车方向均中间为红色,两侧为白色,且红色宽度为白色宽度2倍,以与侧墙背景、路面背景相区分,使驾驶员及时准确发现标线,增加驾驶员的车距感及方向感,提高隧道交通安全性。

7.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4)构成的高频视觉信息流的频率为8~12Hz。

8.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路面横向标线(1)、侧墙竖向标线(3)、车道保持线(10)、侧墙双层轮廓标(11)构成的中频视觉信息流的频率为0.2~0.5Hz。

9.如权利要求2-5之一所述的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路面横向标线(1)、路面车道保持线(10)采用全天候反光标线;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侧墙双层轮廓标(11)采用钻石级反光膜;侧墙竖向标线(3)、检修道红白相间标记线(4)采用热熔型标线;侧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采用防火、易清洗、防水性能高的涂料。

说明书 :

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通过构筑隧道顶棚、侧墙、路面空间的多色彩、多频率立体视觉信息系统,以达到隧道出口照明节能与交通安全的协调统一。

背景技术

[0002] 中西部公路隧道出口的照明水平存在不足,隧道内外亮度过渡剧烈,易产生眩光,驾驶员难以及时发现前方障碍物,并诱发交通事故。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隧道照明节能与运营安全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为了减少照明费用,中西部公路隧道普遍采用降低隧道开灯率的做法,即降低隧道照明水平。公路隧道出口照明水平不足,造成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剧烈,同时驾驶员视野中存在巨大的亮度差,这一亮度差造成的眩光对驾驶员生理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生理上,眩光易造成驾驶员视力下降、视觉适应时间增加、视觉立体性减弱、视野范围减少(驾驶员习惯性避开眩光区域)等不良视觉,使驾驶员难以及时发现障碍物;在心理上,眩光使驾驶员紧张程度增加,难以正常行驶,驾驶操作动作的速度以及准确性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0003] 隧道内部装饰能够改善隧道照明。隧道为特殊半封闭结构,其主要由顶棚、侧墙、路面构成,而隧道照明水平受这三者影响较大。杨韬(2009)、史玲娜(2012)对隧道侧壁反光性的研究指出合适的隧道内壁材料能够改善隧道照明水平、降低能耗。同时鉴于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性相对水泥路面较低,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更好地帮助驾驶员发现路面障碍物。
[0004] 基于光流率的车速控制方法得到应用。光流率被认为是影响速度感知的重要视觉因素。光流率是人运动时,空间中各点穿过视野的相对速度。国内外学者通过光流率在交通中“无意识”地进行速度控制的使用来提升公路环境速度知觉,刘兵在硕士论文“基于驾驶员视知觉的车速控制和车道保持机理研究”中(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通过心理物理实验得出当光缘率小于2Hz,或大于32Hz时,驾驶员会出现速度低估,光流率在4Hz~16Hz时,实验者对速度产生了高估,其中光流率为12Hz高估达到30%以上。
[0005] 逆反射材料及技术已日趋成熟。近些年,反光膜、反光片、反光漆等逆反射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本越来越低,这就为隧道内部采用“逆反射照明”夯实了基础。逆反射技术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车辆前灯的亮光,通过逆反射材料的表面结构,为驾驶人感知,从而改善驾驶者的安全视距,优化道路沿线交通设施视认效果,让驾驶者获得更多的时间、更强化的感受,来判断路况和获取指导信息,以便及时正确的采取安全措施。它是以物理手段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行驶安全,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低成本道路安全解决方案。
[0006] 隧道中部低照度、狭窄空间,使驾驶员产生压抑感,这使得驾驶员急于逃离隧道,从而诱发超速;同时隧道出口驾驶员视机能下降的危害常常被驾驶员低估。因此亟需在保障交通安全效益的前提下,从视觉诱导系统整体设计出发,利用隧道侧墙、检修道等空间,设置良好的逆反射照明过渡系统。
[0007] 在隧道开灯率低的情况下,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剧烈,同时驾驶员视野中出现较大的亮度差,极易出现眩光。隧道出口交通安全性高低与眩光有很大关系,而眩光强弱主要受光源的强弱、光源表面积的大小、光源的背景亮度、光源与视线的相对位置、视野内光束发散度的分布、眼睛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因此如何减弱驾驶员视野内眩光,尤其是如何避免驾驶员视线高度(不高于1.8m)以下出现大面积眩光,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是解决隧道出口眩光关键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隧道开灯率低的情况下,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剧烈,同时驾驶员视野中出现较大的亮度差,极易出现眩光,隧道出口交通安全性高低与眩光有很大关系,而眩光强弱主要受光源的强弱、光源表面积的大小、光源的背景亮度、光源与视线的相对位置、视野内光束发散度的分布、眼睛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因此如何减弱驾驶员视野内眩光,尤其是如何避免驾驶员视线高度(不高于1.8m)以下出现大面积眩光,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是解决隧道出口眩光关键技术问题。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0] 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隧道顶棚设置有照明灯具(12);其特征在于;通过在隧道出口前设置隧道出口防眩设施,缓和隧道出口由于照明灯具(12)不足造成的亮度过渡剧烈,具体方法如下:在隧道顶棚、侧墙、路面从高到低设置反射系数逐渐降低的有色涂抹材料,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及光束发散度,并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障碍物的视认,降低隧道出口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同时在路面设置路面横向标线(1)、路面车道保持线(10)、在侧墙设置侧墙竖向标线(3)、侧墙双层轮廓标(11)共同构成闭合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并且在检修道路缘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标记线(4)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共同构成高频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距离感。
[0011] 本发明的方法中,在隧道出口前60m开始设置隧道出口防眩设施,形成反射系数由小到大逐渐升高的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
[0012] 本发明的方法中,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的反射系数小于0.15;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的反射系数为0.3~0.5,且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的下边界为检修道边界;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的反射系数为0.5~0.7;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的反射系数为
0.7~0.9;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的反射系数为0.8~0.9。
[0013] 本发明的方法中,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之间的三道分界线均为Boltzmann形延伸,且从隧道内到隧道外逐渐抬高,有助于进一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提示驾驶员隧道出口所在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并警示减速慢行。
[0014] 本发明的方法中,侧墙竖向标线(3)和路面横向标线(1)这两种中频标线沿行车方向均中间为红色,两侧为白色,且红色宽度为白色宽度2倍,以与侧墙背景、路面背景相区分,使驾驶员及时准确发现标线,增加驾驶员的车距感及方向感,提高隧道交通安全性。
[0015] 本发明的方法中,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4)构成的高频视觉信息流的频率约为8~12Hz。
[0016] 本发明的方法中,路面横向标线(1)、侧墙竖向标线(3)、车道保持线(10)、侧墙双层轮廓标(11)构成的中频视觉信息流的频率约为0.2~0.5Hz。
[0017] 本发明的方法中,路面横向标线(1)、路面车道保持线(10)采用全天候反光标线;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侧墙双层轮廓标(11)采用钻石级反光膜;侧墙竖向标线(3)、检修道红白相间标记线(4)采用热熔型标线;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采用防火、易清洗、防水性能高的涂料。
[0018]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 在隧道顶棚、侧墙、路面从高到低设置反射系数逐渐降低的涂抹材料,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及光束发散度,并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障碍物的视认,降低隧道出口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同时在路面设置横向标线、车道保持线及侧墙设置竖向标线、双层轮廓标,共同构成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在检修道路缘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标记线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共同构成高频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距离感。本方法依据防眩原理设置反射材料,同时辅以逆反射多频信息,能够实现隧道照明节能和隧道交通安全的协调统一。
[0020] 具体优点如下:
[0021] 1)在公路隧道出口侧墙、顶棚、路面上构筑的不同反射系数的多色彩防眩视觉体系,有助于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微缩模型实验表明亮度过渡长度将增加10%~25%),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的眩光面积(大约为20%~30%),降低光束发散度(20%~40%),增加对前方车辆尾部的视认,降低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并提升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缓解驾驶疲劳,实现隧道照明节能和隧道交通安全的协调统一。
[0022] 2)本方法设置的Boltzmann曲线有助于进一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提示驾驶员隧道出口所在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警示驾驶员减速慢行。
[0023] 3)本方法设置的路面、路侧红白相间中频标线,能够使驾驶员及时准确发现标线,增加驾驶员的车距感及方向感,提高隧道交通安全性。
[0024] 4)本方法在路面设置横向标线、车道保持线及侧墙设置竖向标线、轮廓标,共同构成封闭的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在隧道检修道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的立面标记线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共同构成高频逆反射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模拟实验表明速度错觉将由改善前的30%左右下降到改善后的10%)、方向感。
[0025] 5)本方法采用低成本的标志标线以及隧道出口不同反射系数的多色彩、多频率视觉体系,不涉及大规模道路基础设施,投资少,施工易,见效快,为改善防治隧道出口眩光、确保隧道出口交通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0026] 6)本方法综合考虑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和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的眩光面积的多色彩视觉信息为主,并以提升驾驶员速度感、距离感、方向感的逆反射多频信息为辅,共同降低眩光作用,全面提升隧道出口安全性,是一种典型的人因工程改善方法,此种方法在工程上可行性高,同时容易为驾驶员所理解接受。

附图说明

[0027] 图1:现状眩光分布与合理眩光分布示意图
[0028] 图2:现状亮度过渡与合理亮度过渡示意图
[0029] 图3:不同光流率下感知速度与物理速度关系示意图
[0030] 图4:根据本发明方法设计的隧道出口交通安全设施横断面图
[0031] 图5:根据本发明方法设计的隧道出口交通安全设施平面图
[0032] 图6:根据本发明方法设计的隧道出口交通安全设施侧面图
[0033] 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如下:
[0034] 1-路面横向标线;2-路侧反光突起路标;3-侧墙竖向标线;4-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5-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6-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7-侧墙上部白色涂料;8-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9-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10-路面车距保持线;11-侧墙双层轮廓标;12-照明灯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36] 基于防眩原理的公路隧道出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善方法,利用隧道顶棚、侧墙、路面构筑从高到低反射系数逐渐降低的多色彩视觉体系,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降低光束发散度、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障碍物(主要是前车尾部)的视认,降低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设置路面横向标线、车道保持线、侧墙竖向标线、双层轮廓标,共同构成中频逆反射信息流;在隧道检修道路缘设置高频的红白相间立面标记线及路侧反光突起路标,共同构成高频逆反射视觉信息流,增大驾驶员瞬时速度知觉,提升驾驶员速度感和方向感。最终达到实现隧道出口照明节能及行车安全的统一。
[0037] 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的不同反射率防眩设施主要为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侧墙防眩区域从隧道出口内离洞口60m开始设置,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喷涂边界上限以距路面60cm高度车灯高度,洞内为起点,距路面1.8m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洞口为终点的横向长度为60m的Boltzmann曲线形,喷涂下限为检修道边界;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喷涂边界上限以路面1.8m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为起点,距路面3m高度为终点的横向长度为
60m的Boltzmann曲线形,喷涂下限为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喷涂的边界上限;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喷涂边界上限为距路面3m高度为起点,距路面4.2m高度为终点的横向长度为60m的Boltzmann曲线形,喷涂下限为侧墙中灰色涂料6喷涂的边界上限;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
8涂抹边界上限为隧道的顶部,喷涂下限为侧墙白色涂料7喷涂的边界上限;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在隧道内60m区域摊铺。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之间的三道分界线均为Boltzmann曲线形延伸,且从隧道内到隧道外,逐渐抬高,有助于进一步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提示驾驶员隧道出口所在位置,诱导驾驶员视线,并警示减速慢行。不同反射率的防眩设施能够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降低光束发散度、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从而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车辆尾部的视认,降低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
[0038] 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的提升整体视知觉水平的中频信息主要为路面横向标线1、侧墙竖向标线3、侧墙双层轮廓标线11,频率约为0.2~0.5Hz。路面设3道间距为25m中频虚线状路面横向标线1(如图5所示),其中每道标线中间为红色,两侧为白色(图5中由于背景纸面颜色为白色(实际施工中背景纸面颜色应该为黑色路面),为区别显示中间红色两侧的白色,将白色显示为黑色),白色虚线宽度宜取25cm,红色虚线宽度取50cm,虚线空白段长度为50cm,同时路面在路面横向标线1两侧分别布设2道白色折线构成路面车距保持线10;侧墙设3道竖向中频实线状的侧墙竖向标线3,均从检修道延伸至洞顶,并将每道侧墙竖向标线3均设置为红白相间,即标线中间为红色,两侧为白色,白色实线宽度宜取25cm,红色实线宽度取50cm;侧墙双层轮廓标11从上至下设置两层,间距为60~100cm,其中最下层距地面60cm。中频信息流的设置可以增加驾驶员的车距感及方向感。
[0039] 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述的提升速度知觉水平的高频信息主要包括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4,针对设计车速为60~80km/h的照明不良的公路隧道出口,其空间频率为8~12Hz,间距宜取2.78m,检修道路缘设置高度为25~35cm不超过检修道高度的立面红白标记线,路缘顶部宽度为15cm的平面红白标记线;同时隧道路段路面边缘线外侧设立突起路标,与立面标记线同频率设置。高频敏感信息流的设置可以提供瞬时速度知觉,增大驾驶员视觉心理响应,并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驾驶员感知速度略大于物理速度。
[0040] 本发明的方法中,路面横向标线1、路面车道保持线10采用全天候反光标线;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侧墙双层轮廓标11采用钻石级反光膜;侧墙竖向标线3、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4采用热熔型标线;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采用防火、易清洗、防水性能高的涂料。
[0041] 本发明基于的原理如下:
[0042] 合理的隧道顶棚、侧墙、路面涂抹材料选取能够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降低光束发散度、抬高眩光区,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以下眩光面积,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增加对前方车辆尾部的视认,降低眩光对驾驶员视认的干扰,保证隧道运营安全。
[0043] 本发明选取隧道出口段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9(反射系数低于0.15)、侧墙下部深灰色涂料5(反射系数0.3-0.5)、侧墙中部浅灰色涂料6(反射系数0.5-0.7)、侧墙上部白色涂料7(反射系数0.7-0.9)、隧道顶棚浅蓝色涂料8(反射系数0.8以上)构成反射系数由小到大逐渐升高的隧道出口防眩设施,降低光束发散度,将眩光区抬高,减少驾驶员视线高度(不高于1.8m)以下眩光面积(参见图1),增加对前方车辆的视认性,缓和隧道出口亮度过渡(参见图2)。以增加视觉适应时间,减少对驾驶员视觉的冲击。
[0044] 在空间频率8~12Hz作用下时,感知速度显著大于物理速度,最高达30%以上,而中频条件下(0.2~0.5Hz),感知速度小于物理速度。在行车环境中,理想感知速度应比物理速度略大为宜(小于10%或者5%),因此需要将高频、中频信息结合起来,以达到感知速度与物理速度相协调,并实现速度控制的长效机制(参见图3)。本发明针对公路隧道出口布设由路侧反光突起路标2、检修道路缘红白相间标记线4、路面横向标线1、侧墙竖向标线3、车道保持线10、侧墙双层轮廓标11共同构成高频、中频组合视觉信息。
[0045] 多色彩、多频率的视觉空间设置,全面缓解隧道出口过程中的亮度剧烈过渡,降低眩光对驾驶员的影响,提升驾驶员出隧道过程中的速度感、方向感、距离感,从而引导安全、正确的驾驶行为,最终将实现隧道出口照明节能和运营安全协调统一。本发明适用于设计车速为60~80km/h的照明水平不良的公路隧道出口。
[0046] 具体步骤如下:
[0047] 1)对隧道侧墙、顶棚进行除污、除油处理,施工前在隧道壁喷洒少量水,采用喷涂设备进行喷涂施工,第一遍喷涂厚度不超过2~3mm,待第一遍的涂料表面干燥后进行下一次喷涂,每次喷涂厚度2~3mm左右;
[0048] 2)施工前检查确认下封层无质量问题后摊铺沥青混凝土,对沥青混凝土进行初压、复压、终压,最后再进行接缝处理;
[0049] 3)清洗隧道出口侧墙、路面,施画侧墙竖向标线(红白相间)、侧墙轮廓标、路面横向标线(红白相间)、车道保持线、检修道路缘标记线(红白相间)及路侧突起路标。
[0050] 注意事项:
[0051] 1)本方法适用于限速为60~80km/h、易出现眩光的公路隧道出口,对现有的照明系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要求隧道内安装有照明系统,且运营照明不能全部关闭;
[0052] 2)本方法中公路隧道侧墙、顶棚的装饰应注意保养、维护,适时清洗隧道装饰材料;
[0053] 3)本方法中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应注意平整度、裂缝及沉降,并适时的清理路面积水和积油;
[0054] 4)本方法中公路隧道逆反射的材料应注意保养、维护,当轮廓标反光系数降低到设计数值的70%以上时,应注意更换反光膜。
[0055]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依本发明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