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21371.0

文献号 : CN1035679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柯永昌

申请人 : 宝资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是一种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在一本体的基座的两侧分别枢接有一把手,两把手之间设有一连动座,两把手与连动座之间以连杆枢接,连动座结合在一套管的外侧,套管的内壁面设有一安装槽,安装槽中容置有一弹性环,套管内部贯穿设有一拉杆,拉杆的外环侧面设有一与弹性环相对应的定位槽,弹性环以其内侧环面迫紧于定位槽的槽面,使拉杆可稳定地定位在套管中,又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板,限位板贯穿设有一卡合孔,限位板以卡合孔卡在拉杆的环凸缘的外侧,使拉杆无法相对于套管转动。本发明能够达到降低制造工时及成本的目的,同时能方便快捷的解决拉帽及拉栓卡死在拉杆上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包括有一本体、一套管、一弹性环、一拉杆以及一限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基座,所述基座上贯穿设有一通孔,基座的两侧分别枢接有一把手,所述两把手之间设有一连动座,两把手与连动座之间以连杆枢接;

所述套管的环侧内壁面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套管可移动地穿设于基座的通孔中,且套管的底端突出于基座的底端并结合在连动座上;

所述弹性环容置于套管的安装槽中,且弹性环的内侧环面突出于套管的内壁面;

所述拉杆具有一插杆,所述插杆的底端设有一头部,所述插杆的外环侧面设有一定位槽,插杆的顶端设有螺纹部,所述拉杆以所设的插杆可转动地贯穿于套管中,且弹性环以其内侧环面迫紧于插杆的定位槽的槽面,所述拉杆的头部的外环侧面形成有一环凸缘,所述环凸缘的外形呈非圆形;

所述限位板贯穿设有一卡合孔,所述卡合孔的形状呈非圆形,所述限位板以卡合孔卡合在拉杆的环凸缘的外侧,使拉杆无法相对于套管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为一拉帽拉杆,所述拉帽拉杆的螺纹部为外螺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为一拉栓拉杆,所述拉栓拉杆的螺纹部为内螺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头部的顶端面抵靠于连动座的底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的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凹槽,两把手收容于限位板的所述两凹槽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把手抵顶于限位板的两边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环凸缘的外形呈多边形,所述限位板的卡合孔的形状呈相对应配合的多边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环凸缘的外形呈多边形,所述限位板的卡合孔的形状呈相对应配合的多边形。

说明书 :

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帽及拉栓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提供拉杆可获得稳固定位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同时进一步提供拉帽及拉栓卡死在拉杆的解决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拉帽及拉栓工具的运用是将拉帽及拉栓固设在工件上,现有技术的拉帽工具,如图8及图9所示,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308093号实用新型专利案,其在一本体60的一侧枢接有一压柄61,所述本体60的顶端穿设有可被所述压柄61带动的一套管70,所述套管70设有一安装孔71,所述安装孔71中依序设有一钢珠72、一弹簧73及一定位件74,所述弹簧73推顶于所述钢珠72,使钢珠72突出于套管70的内壁面,套管70内部贯穿设有一可转动的拉杆80,所述拉杆8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81,拉杆80另一端的外环侧面设有一与钢珠72相对应的定位槽82,钢珠72抵顶于所述定位槽82的槽面使拉杆80定位;使用时,先将待铆接的拉帽90旋入拉杆80的外螺纹81后,再将已旋入拉杆80的拉帽90插入已事先穿孔的工件内,通过按压压柄61带动套管70与拉杆80移动,移动的拉杆80迫使拉帽90变形进而铆接在工件上,最后再将拉杆80旋出铆接完成的拉帽90。
[0003] 上述拉杆80定位于套管70的结构为一快拆结构,故操作人员可迅速抽换不同尺寸的拉杆80以配合不同尺寸的拉帽90,然而,此种定位结构存在有以下缺点:
[0004] 1、所述定位结构的制造程序,必须在套管70上垂直于所述套管70轴向位置贯穿设有安装孔71,于所述安装孔71内依序置入钢珠72及弹簧73以及结合定位件74等繁复步骤,影响生产效率,进而造成制造工时及成本的提高。
[0005] 2、钢珠72是以单点接触于拉杆80的定位槽82的槽面,钢珠72与拉杆80两者间的接触面积过小,在实际操作时,拉杆80仍可能产生松脱,故拉杆80的定位效果不甚理想。
[0006] 3、当发生拉帽90卡死在拉杆80上时,只能以破坏工件或破坏拉帽工具的方式,才能将拉杆80脱离卡死的拉帽90,如此造成操作上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7] 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在套管内设计有弹性环,利用弹性环即可令拉杆定位,进而达到降低制造工时及成本的功效,同时更进一步提供拉帽及拉栓卡死在拉杆的解决方法。
[0008] 为达到前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包括有一本体、一套管、一弹性环、一拉杆以及一限位板,其中:
[0009] 所述本体具有一基座,所述基座上贯穿设有一通孔,基座的两侧分别枢接有一把手,所述两把手之间设有一连动座,两把手与连动座之间以连杆枢接;
[0010] 所述套管的环侧内壁面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套管可移动地穿设于基座的通孔中,且套管的底端突出于基座的底端并结合在连动座上;
[0011] 所述弹性环容置于套管的安装槽中,且弹性环的内侧环面突出于套管的内壁面;
[0012] 所述拉杆具有一插杆,所述插杆的底端设有一头部,所述插杆的外环侧面设有一定位槽,插杆的顶端设有螺纹部,所述拉杆以所设的插杆可转动地贯穿于套管中,且弹性环以其内侧环面迫紧于插杆的定位槽的槽面,所述拉杆的头部的外环侧面形成有一环凸缘,所述环凸缘的外形呈非圆形;
[0013] 所述限位板贯穿设有一卡合孔,所述卡合孔的形状呈非圆形,所述限位板以卡合孔卡合在拉杆的环凸缘的外侧,使拉杆无法相对于套管转动。
[0014] 优选的,所述拉杆为一拉帽拉杆,所述拉帽拉杆的螺纹部为外螺纹。
[0015] 优选的,所述拉杆为一拉栓拉杆,所述拉栓拉杆的螺纹部为内螺纹。
[0016] 优选的,所述拉杆的头部的顶端面抵靠于连动座的底端面。
[0017]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凹槽,两把手收容于限位板的所述两凹槽中。
[0018] 优选的,所述两把手抵顶于限位板的两边缘。
[0019] 优选的,所述拉杆的环凸缘的外形呈多边形,所述限位板的卡合孔的形状呈相对应配合的多边形。
[0020] 优选的,所述拉杆的环凸缘的外形呈多边形,所述限位板的卡合孔的形状呈相对应配合的多边形。
[0021] 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可以获得的优点及功效增进至少包括:
[0022] 1、拉杆定位于套管的结构的制造程序在套管内凹设安装槽并置入弹性环即完成,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繁复步骤,本发明可提升生产效率,以达到降低制造工时及成本的目的。
[0023] 2、弹性环以环弧面接触于拉杆的定位槽的槽面,弹性环与拉杆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可使拉杆获得稳固定位而不会有松脱的疑虑。
[0024] 3、当发生拉帽及拉栓卡死在拉杆上时,可利用限位板套设于拉杆的外侧,使拉杆无法相对于套管转动,再通过转动整支拉帽及拉栓工具以带动拉杆转动,即可令拉杆顺利退出卡死的拉帽及拉栓。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发明拉帽工具的立体外观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拉帽工具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0027] 图3是本发明拉帽工具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0028] 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
[0029] 图5是本发明拉栓工具的立体外观图。
[0030] 图6是本发明拉栓工具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0031] 图7是本发明拉栓工具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0032] 图8是现有技术的立体外观图。
[0033] 图9是现有技术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0034]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5] 10 本体 11 基座
[0036] 111 通孔 12 把手
[0037] 121 握把 13 连杆
[0038] 14 连动座 141 螺孔
[0039] 20 套管 21 安装槽
[0040] 22 外螺纹 30 弹性环
[0041] 40、40A 拉杆 41 插杆
[0042] 411 定位槽 412、412A 螺纹部
[0043] 42 头部 421 环凸缘
[0044] 50 限位板 51 卡合孔
[0045] 52 凹槽 60 本体
[0046] 61 压柄 70 套管
[0047] 71 安装孔 72 钢珠
[0048] 73 弹簧 74 定位件
[0049] 80 拉杆 81 外螺纹
[0050] 82 定位槽 90 拉帽
[0051] 90A 拉栓 91A 上部(非外螺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如图1、图2及图5、图6所示,本发明的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其包括有一本体10、一套管20、一弹性环30、一拉杆40、40A以及一限位板50,其中:
[0053] 本体10具有一基座11,基座11的中央处贯穿设有一通孔111,基座11的两侧分别枢接有一把手12,两把手12之间设有一连动座14,在每一把手12上枢设有两连杆13,两连杆13的另一端与所述连动座14枢接,连动座14位于基座11的下方,连动座14的中央处贯穿设有一对应于基座11的通孔111的螺孔141,并且每一把手12上的底端设有一握把121;
[0054] 套管20为一中空管体,其环侧内壁面内凹设有一环状安装槽21,套管20可移动地穿设于基座11的通孔111中,且套管20的底端突出于基座11的底端并设有外螺纹22,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外螺纹22结合于连动座14的螺孔141中;
[0055] 弹性环30容置于套管20的安装槽21中,且弹性环30的内侧环面突出于套管20的内壁面;
[0056] 拉杆40、40A具有一插杆41及插杆41的底端设有一头部42,头部42的外径大于插杆41的外径,插杆41的外环侧面内凹设有一环状定位槽411,插杆41的顶端设有螺纹部412、412A,如图1至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拉杆40为一拉帽拉杆,拉帽拉杆的螺纹部412为外螺纹,外螺纹可设计成不同螺纹尺寸以提供不同螺纹尺寸的拉帽90旋入,如图5至图
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拉杆40A为一拉栓拉杆,拉栓拉杆的螺纹部412A为内螺纹,所述内螺纹可设计成不同螺纹尺寸以提供不同螺纹尺寸的拉栓90A旋入;
[0057] 如图3及图7所示,头部42的外环侧面相邻插杆41处形成有一环凸缘421,环凸缘421的外形呈非圆形,在图中具体实施例所示,环凸缘421的外形呈多边形,例如:六角形,拉杆40、40A以所设的插杆41从连动座14的底端可转动地贯穿于套管20中,且拉杆40、
40A的头部42的顶端面抵靠于连动座14的底端面,前面所述的弹性环30以其内侧环面迫紧于插杆41的定位槽411的槽面,由此使拉杆40、40A可稳定地定位在套管20中而不会轴向滑动,也使操作人员可迅速由套管20中抽换不同的拉帽拉杆40或拉栓拉杆40A以配合不同螺纹尺寸的拉帽90或拉栓90A使用。
[0058]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设有拉帽拉杆40的拉帽工具在实际使用时,先将两把手12向外张开,使连动座14被连杆13拉向基座11,同时带动套管20及拉帽拉杆40移动,使拉帽拉杆40的外螺纹部412突出于基座11的顶端,将待铆接的拉帽90旋入拉帽拉杆40的外螺纹部412,接着将两把手12向内闭合以带动套管20及拉帽拉杆40朝向远离基座11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拉帽拉杆40迫使拉帽90变形进而铆接在工件上,最后再将拉帽拉杆40旋出铆接完成的拉帽90。
[0059]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设有拉栓拉杆40A的拉栓工具在实际使用时,先将两把手12向外张开,使连动座14被连杆13拉向基座11,同时带动套管20及拉栓拉杆40A移动,使拉栓拉杆40A的内螺纹部412A移向基座11内部的顶端,将待铆接的拉栓90A旋入拉栓拉杆40A的内螺纹部412A,接着将两把手12向内闭合以带动套管20及拉栓拉杆40A朝向远离基座11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拉栓拉杆40A迫使拉栓90A的上部(非外螺纹部)91A变形进而铆接在工件上,最后再将拉栓拉杆40A旋出铆接完成的拉栓90A。
[0060] 如图3、图7及图4所示,所述限位板50为一坚硬板体,其中央处贯穿设有一卡合孔51,卡合孔51的形状呈非圆形,卡合孔51的形状配合拉杆40、40A的环凸缘421的外形,如图中具体实施例所示,卡合孔51的形状呈多边形,例如:六角形,限位板50的两侧边分别内凹设有一凹槽52,限位板50以卡合孔51卡合在拉杆40、40A的环凸缘421的外侧,且两把手12收容于限位板50的两凹槽52中,或者两把手12抵顶于限位板50的两边缘,使拉杆40、40A无法相对于套管20转动。
[0061] 当操作拉帽90或拉栓90A旋入结合于拉杆40、40A的过程中发生拉帽90或拉栓90A卡死在拉杆40、40A上时,可利用限位板50的卡合孔51套设于拉杆40、40A的环凸缘
421的外侧,使拉杆40、40A无法相对于套管20转动,进而可利用钳子夹住卡死的拉帽90或拉栓90A的上部(非外螺纹部)91A并转动整支拉帽及拉栓工具以带动拉杆40、40A转动,即可令拉杆40、40A顺利退出卡死的拉帽90或拉栓90A;当操作拉帽及拉栓工具造成拉帽
90或拉栓90A因不正常变形而卡死在拉杆40、40A上时,亦可利用限位板50的卡合孔51套设于拉杆40、40A的环凸缘421的外侧,使拉杆40、40A无法相对于套管20转动,进而可直接转动整支拉帽及拉栓工具以带动拉杆40、40A转动,即可令拉杆40、40A顺利退出卡死的拉帽90或拉栓90A,因此限位板50的使用可轻松解决拉帽90或拉栓90A的卡死问题。
[0062] 上述实施例是用于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如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