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26210.7

文献号 : CN1035827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神坂直志岩切健一郎荻田浩司

申请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率并且抑制热回浸现象的发生同时提高冷却性能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利用流过在轴承壳体(13)形成的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冷却水对轴承壳体(13)及轴承(52)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以与环状冷却水路(13f)连通的方式,在轴承壳体(13)设置供给冷却水的水路入口(13h)和排出冷却水的水路出口(13j),设置将形成这些水路入口(13h)与水路出口(13j)之间的最短路径的水路局部地分隔的局部分隔件(14a)。

权利要求 :

1.一种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收纳涡轮转子的涡轮壳体与收纳压气机转子的压气机壳体隔着轴承壳体而安装,将所述涡轮转子、所述压气机转子之间连结的轴经由轴承而由所述轴承壳体支承为旋转自如,利用在以将这些轴及轴承包围的方式形成于轴承壳体的环状冷却水路流动的冷却水对轴承壳体及轴承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环状冷却水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轴承壳体设有供给冷却水的水路入口和排出所述冷却水的水路出口,设有将位于这些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局部地分隔的局部分隔件,该局部分隔件位于所述水路入口、所述水路出口之间的所述水路的最短路径上,设有侧方水路,该侧方水路相对于所述环状冷却水路在轴向上偏移配置并设有所述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且形成所述最短路径,所述局部分隔件设定为相对于由所述环状冷却水路及所述侧方水路构成的水路的沿所述轴的轴向的轴向高度为20~80%的轴向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隔件在其轴向高度上将所述侧方水路基本堵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促进从所述水路入口向所述环状冷却水路、或从环状冷却水路向所述水路出口的冷却水流动,所述局部分隔件具备相对于所述轴的轴向倾斜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设有多组所述水路入口及所述水路出口的情况下,对每一组的所述水路入口及所述水路出口设置所述局部分隔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隔件分割成多个。

说明书 :

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旋转自如地支承涡轮增压器的涡轮转子及压气机转子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特别是涉及在轴承壳体形成的冷却水路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 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壳体中,为了在废气产生的高温环境中保护将涡轮转子和压气机转子一体地连结的轴的支承部,而设置水冷式或空冷式的冷却结构。
[0003] 例如已知如下结构:将循环水通路的出入口和水套连接,在该连接部以将入口侧和出口侧分隔的方式设置隔板,促进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动(专利文献1);在冷却水套的顶部设置顶部分隔壁,隔着该分隔壁而在两侧设置冷却水的入口和出口(专利文献2)。
[0004] 根据专利文献1的第1图、第4图,在中央壳体6形成水套7,以面对该水套7的方式在中央壳体6安装水通路突缘1,在该水通路突缘1设置向水套7内导入冷却水的入水通路2、将水套7内的冷却水排出的排水通路3,以将所述入水通路2和排水通路3之间分隔并且向水套7内突出的方式在水通路突缘1设置隔板5。
[0005] 根据专利文献2的图1、图2,在轴承壳体3形成将轴承轴5的大致全周包围的环状的冷却水套31,在该冷却水套31的上部形成顶部分隔壁32,冷却水套31的环状的局部被封闭,另外,在轴承壳体3上,在隔着顶部分隔壁32的位置以与冷却水套31连通的方式形成冷却水入口33和冷却水出口34。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84922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41259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924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隔板5,被入水通路2导入的冷却水被隔板5限制流动,容易沿水套周壁16流动,但通过在中央壳体6利用多个止动螺钉4安装水通路突缘1而形成冷却水路,因此部件数量增多,生产率较低。
[0011] 另外,在发动机停止时水泵已停止时,由于隔板5,而在入水通路2、水套7、排水通路3各自之间难以产生自然对流,因此产生由于从涡轮侧向中央壳体6、涡轮轴13传递的热而变为发动机运转中以上的严酷的温度环境这样的热回浸(Heat soak back)现象,径向轴承12成为高温,径向轴承12周围的润滑油可能会碳化。
[0012] 专利文献2中,冷却水套31在上部被顶部分隔壁32分隔,因此在冷却水套31中的从冷却水入口33、冷却水出口34直到顶部分隔壁32的部分,冷却水的流动容易堵塞,在冷却水中混入了空气的情况下,在上述部分容易积存空气,冷却性能下降。另外,也容易产生上述的热回浸现象。
[0013] 而且,在铸造轴承壳体3的情况下,由于为冷却水套31被顶部分隔壁32分隔的结构,因此冷却水套31的芯砂的排出较难,在生产率方面存在问题。
[001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其能够提高生产率且抑制热回浸现象的发生,并提高冷却性能。
[0015]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收纳涡轮转子的涡轮壳体与收纳压气机转子的压气机壳体隔着轴承壳体而安装,将所述涡轮转子、所述压气机转子之间连结的轴经由轴承而由所述轴承壳体支承为旋转自如,利用在以将这些轴及轴承包围的方式形成于轴承壳体的环状冷却水路流动的冷却水对轴承壳体及
轴承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环状冷却水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轴承壳体设有供给冷却水的水路入口和排出所述冷却水的水路出口,设有将位于这些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局部地分隔的局部分隔件,该局部分隔件位于所述水路入口、所述水路出口之间的所述水路的最短路径上。
[0016] 根据本发明,从水路入口向轴承壳体内供给的冷却水利用局部分隔件不直接流向水路出口,而流向环状冷却水路。其结果是,在环状冷却水路循环的冷却水量增加。
[0017] 局部分隔件位于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的最短路径,由此冷却水不直接从水路入口流向水路出口,容易绕过局部分隔件而流向环状冷却水路侧,流向环状冷却水路的冷却水量增加。
[0018] 由以上,能够促进从轴到轴承、轴承壳体以及环状冷却水路内的冷却水的热传递,能够提高对轴承进行冷却的冷却性能。
[0019] 另外,环状冷却水路不被局部分隔件完全堵塞,因此例如在利用铸造制造轴承壳体的情况下,在利用喷丸排出用于形成环状冷却水路的砂型型芯时芯砂的排出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轴承壳体的生产率,能够降低成本。
[0020] 而且,在发动机停止时水泵已停止的情况下,不进行环状冷却水路内的冷却水的强制循环,但通过形成局部分隔件,通过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及环状冷却水路的未分隔的部分而在冷却水产生自然对流。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冷却性能,难以产生热回浸现象,防止在轴承循环的润滑油的碳化。
[0021] 而且,混入到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及环状冷却水路等的空气通过水路的未分隔的部分排出。因此,不会导致基于空气混入的冷却性下降,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0022] 另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有侧方水路,该侧方水路相对于所述环状冷却水路在轴向上偏移配置并设有所述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且形成所述最短路径,所述局部分隔件设定为相对于由所述环状冷却水路及所述侧方水路构成的水路的沿所述轴的轴向的轴向高度为20~80%的轴向高度。
[0023]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局部分隔件的轴向高度设定为20~80%,能够根据环状冷却水路的形状及大小、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的位置及内径、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的数量等变更在环状冷却水路流动的循环冷却水量。由此,能够根据涡轮增压器的使用条件调节环状冷却水路的循环冷却水量。
[0024]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局部分隔件在其轴向高度上将所述侧方水路基本堵塞。
[0025] 由此,从水路入口流入侧方水路的冷却水沿局部分隔件在轴向流动,到达环状冷却水路之后,沿局部分隔件流向水路出口,向侧方水路外流出。其结果是,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的冷却水循环,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0026] 另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为了促进从所述水路入口向所述环状冷却水路、或从环状冷却水路向所述水路出口的冷却水流动,所述局部分隔件具备相对于所述轴的轴向倾斜的斜面。
[0027] 通过如此在局部分隔件设置斜面,冷却水容易从水路入口流向环状冷却水路、或从环状冷却水路流向水路出口。因此,能够增加循环冷却水路内的循环水量,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0028] 另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设有多组所述水路入口及所述水路出口的情况下,对每一组的所述水路入口及所述水路出口设置所述局部分隔件。
[0029] 由此,容易从多组的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中选择与涡轮增压器搭载发动机对应的位置的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的组。因此,能够与各发动机机种的水路入口、出口的组合无关地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性能的稳定性。
[0030] 而且,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局部分隔件分割成多个。
[0031] 通过如此分割局部分隔件,更容易将从水路入口流入的冷却水向环状冷却水路引导,能够进一步增加流过环状冷却水路的冷却水量。
[0032] 【发明效果】
[0033] 如以上记载,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从水路入口向涡轮壳体内供给的冷却水利用局部分隔件在环状冷却水路循环,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的循环,增加循环水量。因此,能够促进从轴到轴承、轴承壳体以及环状冷却水路内的冷却水的热传递,能够提高对轴承进行冷却的冷却性能。
[0034] 另外,利用局部分隔件而不使冷却水从水路入口直接流向水路出口,能够增加流向环状冷却水路的冷却水量,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0035] 另外,环状冷却水路不被局部分隔件堵塞,因此例如在利用铸造制造轴承壳体,并利用砂型型芯形成环状冷却水路时,能够容易地利用喷丸将芯砂排出。因此,能够提高轴承壳体的生产率,能够降低成本。
[0036] 而且,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时水泵已停止的情况下,利用在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及环状冷却水路发生的冷却水的自然对流,能够避免热回浸现象,能够确保冷却性能,因此能够防止对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油的碳化。
[0037] 而且,能够容易地将混入到水路入口、水路出口之间的水路及环状冷却水路等的空气排出,不会导致基于空气混入的冷却性下降,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0038] 而且,通过具有多组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而能够与各发动机机种的水路入口、出口的组合无关地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性能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形成为具有多组水路入口及水路出口的铸件,能够利用一个铸件柔性地应对各种给排水的布置。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的剖视图。
[0040]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的要部剖视图。
[004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水路的立体图。
[0042]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水路的说明图,图4(a)是图3的a向视图,图4(b)是图3的b-b线剖视图,图4(c)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004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实施方式1)的基于冷却水强制循环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4] 图6是表示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比较例1)的基于冷却水强制循环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5] 图7是表示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比较例2)的基于冷却水强制循环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实施方式1)的基于自然对流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7] 图9是表示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比较例1)的基于自然对流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8] 图10是表示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比较例2)的基于自然对流的冷却作用的说明图。
[0049]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实施方式2)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冷却水路整体的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局部分隔件的要部剖视图。
[0050]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局部分隔件(实施方式3)的要部剖视图。
[0051]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实施方式4、5)的说明图,图13(a)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剖视图,图13(b)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剖视图。
[0052]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实施方式6~8)的说明图,图14(a)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剖视图,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剖视图,图14(c)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使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该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地特定的记载,就不意味着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
[0054] (实施方式1)
[0055] 如图1所示,涡轮增压器10主要包括:被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具有的能量驱动的涡轮11;以该涡轮11的旋转力为驱动源产生压缩空气而向发动机进气系供给的压气机12;在上述涡轮11、压气机12之间设置的轴承壳体13;在该轴承壳体13的内侧设置的多个径向轴承52、53;将涡轮11、压气机12之间连结并且被径向轴承52、5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41。
[0056] 涡轮11包括:与轴承壳体13的一端利用连结构件15连结的涡轮壳体16;旋转自如地收纳在该涡轮壳体16内的涡轮转子17。
[0057] 涡轮壳体16形成有:废气导入口21;从该废气导入口21起形成为涡旋状并且通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涡轮转子17侧逐渐减少的作为废气通路的涡旋部22;废气排出口23。
[0058] 此外,标号25是通过使废气的一部分分流而调节向涡轮转子17供给的废气量的废气门阀,26是使废气门阀25开闭的执行器。
[0059] 压气机12包括:与轴承壳体13的另一端连结的压气机壳体32;旋转自如地收纳在该压气机壳体32内的压气机转子33。
[0060] 压气机壳体32形成有:将空气导入的压气机导入口35;与该压气机导入口35连通且形成为涡旋状的涡旋部36;与发动机侧连接而排出空气的未图示的压气机排出口。
[0061] 在上述涡轮转子17上安装有轴41的一端部,在该轴4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外螺纹41a,通过该外螺纹41a和螺母42,在轴41的另一端部安装有压气机转子33。
[0062] 上述轴41经由径向轴承52、53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承壳体13。
[0063] 如图2所示,轴承壳体13形成有:将在轴41的涡轮转子17侧的端部设置的大径部41b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支承部13a;供轴承52、53嵌合的轴承嵌合孔13b、13c;配置有推力环54、推力衬套55的轴承收纳部13d;在轴承52的周围形成为环状的环状冷却水路13f;向该环状冷却水路13f供给冷却水的水路入口13h;从环状冷却水路13f排出冷却水的水路出口
13j;向径向轴承52、53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路13k;成为将供给的润滑油排出的通路的空间13m;为了将润滑油向外部排出而在空间13m的下方形成的润滑油排出口13n。
[0064] 环状冷却水路13f为了将轴承壳体13及轴承52、53的靠近涡轮11的部分冷却,以在轴41的轴线41c延伸的方向(轴41的轴向)上与连结构件15的内侧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水路入口13h及水路出口13j相对于环状冷却水路13f在轴41的轴向且离开涡轮11的方向上以偏移量δ偏移配置。
[0065] 润滑油供给路13k包括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导入口13p、从该润滑油导入口13p分支的多个油路13q、13r、13s、13t,通过这些油路13q、13r、13s、13t向径向轴承52、53、推力轴承56的滑动部供给润滑油。
[0066] 润滑油对各轴承52~55的滑动部进行润滑后,从滑动部向空间13m内漏出,从润滑油排出口13n排出,返回到发动机的油盘。
[0067] 图3中,表示环状冷却水路13f、与该环状冷却水路13f的侧方连通的侧方水路13v、与该侧方水路13v连通的入口侧水路13w及出口侧水路13x的形状。这些环状冷却水路13f、侧方水路13v、入口侧水路13w及出口侧水路13x构成壳体冷却水路60。
[0068] 图4(a)是图3的a向视图,双点划线表示轴承壳体13的轮廓。
[0069] 在水路入口13h形成入口侧水路13w,在水路出口13j形成出口侧水路13x。
[0070] 图4(b)是图3的b-b线剖视图,与壳体冷却水路60一起示意地描绘覆盖壳体冷却水路60的周壁,在该周壁的剖面施加剖面线。
[0071] 形成有侧方水路13v的口部13z设置在环状冷却水路13f的侧方,在该口部13z设有水路入口13h及水路出口13j。
[0072] 通过侧方水路13v,使水路入口13h及水路出口13j与环状冷却水路13f连通。
[0073] 另外,在口部13z,与轴承壳体13一体地形成有局部分隔件14a,该局部分隔件14a相比入口侧水路13w位于上方且相比出口侧水路13x位于下方,并把侧方水路13v和环状冷却水路13f合并后的部分局部地分隔。
[0074] 即,局部分隔件14a形成为将把水路入口13h和水路出口13j连接的最短路径遮断且沿轴14(参照图1)的轴向延伸,将位于水路入口13h、水路出口13j之间的、把侧方水路13v和环状冷却水路13f合并后的水路局部地分隔。局部分隔件14a形成于上述位置并且处于不将入口侧水路13w及出口侧水路13x堵塞的位置即可。此外,标号14b是将局部分隔件14a延长后得到的环状冷却水路13f侧的非分隔部,成为冷却水的通路。
[0075] 设局部分隔件14a的轴向高度为HS、环状冷却水路13f及侧方水路13v的轴向高度(壳体冷却水路60的轴向高度)为HT时,HS/HT=0.2~0.8。HS/HT=0.2是假定设置将入口侧水路13w和出口侧水路13x直线连接的水路时,局部分隔件13f与该水路的一部分重叠的值,另外,HS/HT=0.2~0.8是考虑到生产的偏差后的值。
[0076] 设侧方水路13v的宽度为W时,优选的是,HS=W。通过设为HS=W,局部分隔件14a不会向环状冷却水路13f突出,不会妨碍环状冷却水路13f内的冷却水循环。
[0077] 图4(c)是图3的c-c线剖视图,局部分隔件14a分别从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内壁14d、口部13z的内壁14e、口部13z的侧壁14f、口部13z的外壁14g、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外壁14h延伸而与轴承壳体13一体成形并且将壳体冷却水路60局部地分隔。
[0078] 即,局部分隔件14a从口部13z的侧壁14f朝向环状冷却水路13f侧延伸。
[0079] 利用图5~图10说明以上说明的轴承壳体的冷却结构的作用。
[0080] 图5~图7表示在发动机运转中水泵工作而利用水泵将冷却水强制地向轴承壳体的水路入口供给的状态,图8~图10表示在发动机停止时水泵停止而不向轴承的水路入口供给冷却水的状态。此外,图5~图10的各(a)是相当于图4(b)的图,图5~图10的各(b)是相当于图4(a)的图。
[0081] 图5(a)、(b)的实施方式1中,从水路入口13h流入侧方水路13v内的冷却水如箭头A所示,被局部分隔件14a遮断而不是直线地进入水路出口13j,而是如箭头B所示,与局部分隔件14a接触而改变方向,向下方前进而在环状冷却水路13f循环,另外,冷却水的一部分如虚线的箭头C所示,进入局部分隔件14a的前端侧的非分隔部14b。
[0082] 在环状冷却水路13f循环后的冷却水一部分如箭头D所示继续循环,一部分如箭头E所示,利用局部分隔件14a改变方向向上方前进,从水路出口13j流出。
[0083] 图6(a)、(b)的比较例1中,在水路入口100与水路出口101之间没有局部分隔件,因此从水路入口100流入的冷却水如箭头G所示,直接以最短路径流向水路出口101,从水路出口101流出。因此,环状冷却水路102内的冷却水不循环。
[0084] 图7(a)、(b)的比较例2中,在水路入口100与水路出口101之间,设有将由水路入口100侧及水路出口101侧的水路与环状冷却水路102构成的壳体冷却水路103完全分隔的分
隔件104,因此从水路入口100流入的冷却水如箭头H所示,与分隔件104接触而改变方向,向下方前进而在环状冷却水路102循环,并如箭头J所示,与分隔件104接触而改变方向向上方前进,从水路出口101流出。
[0085] 图8(a)、(b)的实施方式1中,冷却水通过自然对流如箭头L、M所示,从水路入口13h侧绕过局部分隔件14a流向上方的水路出口13j侧,另外,在环状冷却水路13f内,受到该自然对流的影响并且施加从环状冷却水路13f的下部向上部的自然对流,如箭头N、N所示产生流量比较大的冷却水循环,确保冷却性能。
[0086] 图9(a)、(b)的比较例1中,在水路入口100与水路出口101之间没有分隔件,因此冷却水通过自然对流如箭头Q所示从水路入口100侧以最短路径流向上方的水路出口101侧。
[0087] 另外,在环状冷却水路102内,通过从环状冷却水路102的下部向上部的冷却水的自然对流,如箭头R、R所示产生冷却水的循环,但仅有环状冷却水路102的自然对流,因此与图8(a)、(b)的实施方式1相比冷却水难以循环。
[0088] 图10(a)、(b)的比较例2中,壳体冷却水路103被分隔件104完全分隔,因此在分隔件104的下方及上方的各自的水路仅局部地产生箭头T、T及箭头U、U所示的自然对流,因此与图8(a)、(b)的实施方式1相比冷却水难以循环。
[0089] 如用以上的图5(a)、(b)及图8(a)、(b)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中,通过设置局部分隔件14a,与图6(a)、(b)及图9(a)、(b)所示的比较例1及图7(a)、(b)及图10(a)、(b)所示的比较例2相比,能够确保水泵工作时的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强制的冷却水循环量,并且也能够进行水泵停止时的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基于自然对流的充分的冷却水循环。因此,能够提高对轴承壳体13(参照图2)及径向轴承52、53(参照图2)的滑动部进行冷却的冷却性能,而且,能够避免热回浸现象。
[0090] 另外,通过利用局部分隔件14a将环状冷却水路13f及侧方水路13v局部地分隔,例如在利用铸造制造轴承壳体13而利用砂型型芯形成环状冷却水路13f时,能够利用喷丸容易地将芯砂排出。
[0091] 因此,能够提高轴承壳体13的生产率,能够减少成本。
[0092] 而且,能够容易地将混入水路入口13h、水路出口13j间的侧方水路13v及环状冷却水路13f等的空气从非分隔部14b(参照图4(b))排出,不会导致基于空气混入的冷却性下降,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0093] (实施方式2)
[0094] 如图11(a)所示,局部分隔件71在两面形成有由平面构成的斜面71a、71b。利用上述斜面71a、71b,如箭头所示,能够更有效地将冷却水从水路入口13h向环状冷却水路13f、或从环状冷却水路13f向水路出口13j引导,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冷却水循环。
[0095] 如图11(b)所示,局部分隔件71的斜面71a、71b分别相对于轴41(参照图1)的轴线41c倾斜成角度θ1、θ2。角度θ1和角度θ2考虑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冷却水循环水量而适宜设定。
[0096] (实施方式3)
[0097] 如图12所示,局部分隔件73在两面形成有由具有单一或多个曲率半径的曲面构成的斜面73a、73b。利用上述斜面73a、73b,如箭头所示,能够更有效地将冷却水从水路入口13h向环状冷却水路13f、或从环状冷却水路13f向水路出口13j以抑制剥离的状态引导,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冷却水循环。
[0098] (实施方式4)
[0099] 如图13(a)所示,局部分隔件75被分割为从口部13z向环状冷却水路13f侧突出的第一分隔件75a、及从环状冷却水路13f侧向口部13z侧突出的第二分隔件75b,第一分隔件75a及第二分隔件75b均沿轴线41c延伸,在第一分隔件75a和第二分隔件75b之间设有非分隔部75c。
[0100] 第一分隔件75a和第二分隔件75b没有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因此能够使与上述第一分隔件75a和第二分隔件75b接触而改变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大致相同,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冷却水循环。
[0101] (实施方式5)
[0102] 如图13(b)所示,局部分隔件77被分割为从口部13z向环状冷却水路13f侧突出的第一分隔件77a、从环状冷却水路13f侧向口部13z侧突出的第二分隔件77b。在第一分隔件77a与第二分隔件77b之间设有非分隔部77g。
[0103] 第一分隔件77a在两面形成有由平面构成的斜面77c、77d,第二分隔件77b在两面形成有由平面构成的斜面77e、77f。第一分隔件77a的斜面77c与第二分隔件77b的斜面77e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分隔件77a的斜面77d与第2斜面77b的斜面77f处于同一平面上。
[0104]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促进从水路入口13h向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冷却水流动及从环状冷却水路13f向水路出口13j的冷却水流动。
[0105] (实施方式6)
[0106] 如图14(a)所示,在轴承壳体81上作为多个口部形成有第一口部81a和第二口部81b,在第一口部81a设有水路入口81c、水路出口81d及局部分隔件81e,在第二口部81b设有水路入口81f、水路出口81g及局部分隔件81h。
[0107] 通过如第一口部81a、第二口部81b这样设置多个口部,能够从第一口部81a及第二口部81b中选择局部分隔件81e或局部分隔件81h的效果(是环状冷却水路13f中的冷却水循环的促进效果,根据生产的偏差对每个口部其效果不同。)好的一方。
[0108] (实施方式7)
[0109] 图14(b)中,使作为在轴承壳体83形成的多个口部的第一口部83a及第二口部83b的各水路入口83c、水路出口83d、水路入口83f、水路出口83g的布置相对于图14(a)所示的水路入口81c、水路出口81d、水路入口81f、水路出口81g变更。
[0110] 在第一口部83a设置局部分隔件83e,在第二口部83b设置局部分隔件83h。
[0111] 如图所示,通过使水路入口83c、83f朝向局部分隔件83e、83h侧,能够使冷却水容易与局部分隔件83e、83h接触,其结果是,利用局部分隔件83e、83h而冷却水的流动容易朝向环状冷却水路13f,能够促进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冷却水循环,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0112] (实施方式8)
[0113] 如图14(c)所示,轴承壳体85中,以位于环状冷却水路13f的上部侧方及下部侧方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口部85a和第二口部85b。
[0114] 在第一口部85a设有水路入口85c、水路出口85d及局部分隔件85e,在第二口部85b设有水路入口85f、水路出口85g及局部分隔件85h。
[0115] 这样,通过将第一口部85a及第二口部85b设在轴承壳体85的上部及下部,能够根据搭载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来选择冷却水配管连接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水配管的连接。
[0116] 此外,在图13(a)、(b)所示的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中,分别将局部分隔件75、77分割为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分割为三、分割为四的方式增加分割数。
[0117] 另外,图4(b)、(c)中,将侧方水路13v相对于环状冷却水路13f仅在轴线41c延伸的方向(轴向)上偏移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侧方水路13v相对于环状冷却水路13f在轴线41c延伸的方向和环状冷却水路13f的半径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偏移配置。
[0118] 【工业实用性】
[0119] 本发明适用于涡轮增压器用轴承壳体的冷却。
[0120] 【标号说明】
[0121] 10 涡轮增压器
[0122] 13、81、83、85 轴承壳体
[0123] 13f 环状冷却水路
[0124] 13h、81c、81f、83c、83f、85c、85f 水路入口
[0125] 13j、81d、81g、83d、83g、85d、85g 水路出口
[0126] 14a、71、73、77、81e、81h、83e、83h、85e、85h 局部分隔件
[0127] 16 涡轮壳体
[0128] 17 涡轮转子
[0129] 32 压气机壳体
[0130] 33 压气机转子
[0131] 41 轴
[0132] 52、53 径向轴承
[0133] 54 推力环
[0134] 55 推力衬套
[0135] 56 推力轴承
[0136] 71a、71b、73a、73b、77c、77d、77e、77f 斜面
[0137] HS 局部分隔件的轴向高度
[0138] HT 水路的轴向高度(壳体冷却水路的轴向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