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692893.6

文献号 : CN1036277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建民肖江锋邵丽琴杜尔凤闻亚红

申请人 :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0.05%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发酵温度控制35~37℃,通气量1:0.5~1,用浓氨水调节PH值至6.5,控制溶氧20~5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本发明采用该发酵工艺,有利于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产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0.05%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发酵温度控制35~37℃,通气量1:0.5~1,用浓氨水调节PH值至6.5,控制溶氧20~5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

8~20小时,向发酵液中流加总量为0.01~0.1%谷胱甘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的体积为4.5 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肠杆菌种液的体积为500ml。

说明书 :

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产量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基因工程技术和高细胞密度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原本无法大规模微生物发酵的产品能大量生产。目前生产L-色氨酸的主要方法为微生物发酵法,基本都是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大肠杆菌的遗传背景研究清晰,易于改造,容易培养,发酵周期也不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从葡萄糖到L-色氨酸的代谢途径漫长,代谢流弱,代谢调控复杂,导致生产过程中L-色氨酸积累缓慢,积累浓度和转化率偏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采用该发酵工艺,有利于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产量。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0.05%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发酵温度控制35~37℃,通气量1:0.5~1,用浓氨水调节PH值至6.5,控制溶氧20~5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
[0005] 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8~20小时,向发酵液中流加总量为0.01~0.1%谷胱甘肽。
[0006] 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基的体积为4.5 L。
[0007] 优选地,所述大肠杆菌种液的体积为500ml。
[0008]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丙酮酸钠和谷胱甘肽,并利用精确控制流加葡萄糖的方式应用于L-色氨酸发酵法生产过程,使得发酵终点L-色氨酸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工艺稳定,实用性强。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以下通过实施案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0] 本发明采用的菌种是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 W3110)为出发菌株构建的基因工程菌。
[0011] 本发明提高L-色氨酸发酵产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0.05%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发酵温度控制35~37℃,通气量1:0.5~1,用浓氨水调节PH值至6.5,控制溶氧20~5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
[0012] 实施例1:
[0013] 对照组:
[0014] 将培养好的500ml重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4.5 L发酵培养基中(采用上述原工艺发酵培养基配方,原工艺发酵培养基配方(%):磷酸氢二钾1.6,七水硫酸镁0.4,硫酸铵0.2,柠檬酸0.2,葡萄糖0.7,酵母粉0.2,微量元素0.3 (Al2(SO4)3·18H2O
2,CoSO4·7H2O 0.75,CuSO4·5H2O 2.5,H3BO3 0.5, Na2MoO4·2H2O 3, MnSO4·H2O 2.4, NiSO4·6H2O 2.5,ZnSO4·7H2O 15,FeSO4·7H2O 50),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所用发酵容器为10L自动发酵罐,发酵温度控制37℃,通气量1:0.8,用浓氨水控制发酵PH值到 6.5,控制发酵过程溶氧20~3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葡萄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本批发酵周期46小时,发酵液终点L-色氨酸产量33.2g/L。
[0015] 实验组:
[0016] 将培养好的500ml重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4.5 L发酵培养基中,本次发酵培养基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添加0.01%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所用发酵容器为10L自动发酵罐,发酵温度控制37℃,通气量1:0.8,用浓氨水控制发酵PH值到 6.5,控制发酵过程溶氧20~30%,发酵至8小时,向发酵液补加0.01%谷胱甘肽,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葡萄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本批发酵周期42小时,发酵液终点L-色氨酸产量43.8g/L。
[0017] 实施例2:
[0018] 对照组:
[0019] 将培养好的400ml重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4.5 L发酵培养基中(采用上述原工艺发酵培养基配方),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所用发酵容器为10L自动发酵罐,发酵温度控制36℃,通气量1:1,用浓氨水控制发酵PH值到 6.5,控制发酵过程溶氧30~40%,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葡萄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本批发酵周期48小时,发酵液终点L-色氨酸产量36.1g/L。
[0020] 实验组:
[0021] 将培养好的400ml重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4.5 L发酵培养基中,本次发酵培养基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添加0.05%丙酮酸钠,按8~12%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容器,所用发酵容器为10L自动发酵罐,发酵温度控制36℃,通气量1:1,用浓氨水控制发酵PH值到 6.5,控制发酵过程溶氧30~40%,发酵至12小时,向发酵液补加0.08%谷胱甘肽,当发酵培养基中初始葡萄糖耗尽,流加800g/L的葡萄糖溶液,整个过程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小于0.1g/L,当体系中L-色氨酸不再积累时发酵结束,本批发酵周期43小时,发酵液终点L-色氨酸产量46.3g/L。
[0022] 实施例3:
[0023] 对照组:
[0024] 将培养好的5L重组大肠杆菌种液接入到已经灭菌的4.5 L发酵培养基中(采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