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329805.1

文献号 : CN1036696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詹玲郎

申请人 : 洽兴包装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以使用状态为基准,包括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所述中空气泡层位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外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一气泡空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内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二气泡空间,所述第一气泡空间与所述第二气泡空间交替排布,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本发明不但具有优良的保温作用,还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和缓冲性能,无需粘着剂,复合保温板各层之间融合固定牢固,且有利于环保,经济实用,且可以根据需要,达到柔软和抗滑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其特征在于:以使用状态为基准,包括外层(1)、内层(2)和中空气泡层(3),所述中空气泡层位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外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一气泡空间(4),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内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二气泡空间(5),所述第一气泡空间与所述第二气泡空间交替排布,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的结构相同,且均为双层结构,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均为PP双层材质,分别由一层硬PP材质层(6)和一层软PP材质层(7)组成,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或者,所述外层为双层结构、所述内层为三层结构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外层由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7)组成,所述内层由两层软PP材质层和一层硬PP材质层组成,所述中空气泡层为一层硬PP材质层,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或者,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所述中空气泡层为硬PP材质层(6),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至少有一层由一层硬PP材质层(6)和一层TPO材质层(8)组成,所述TPO层与所述中空气泡层无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正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倒等腰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其特征在于:以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硬PP材质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软PP材质层的厚度。

说明书 :

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保温板,具体是涉及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适用于包装和建筑材料。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建筑行业及包装行业对保温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保温技术已逐渐成为目前保温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是建筑外墙保温应用方面,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外墙保温板产品,比如在建筑物外墙表面制作外墙保温板中空气泡聚苯颗粒水泥聚合物砂浆保温层,在建筑物外贴粘聚苯板加耐候保护层等。这些很好的解决了诸如开裂、不易装修、火灾毒气排放、节能等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外墙保温板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保温板的纵、横向抗压强度大小不一,容易受到损坏,此外,现有的外墙复合保温板的各层之间通常需要增设一层粘着剂固定结合,工艺复杂,而且,回收利用比较繁琐,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不但具有优良的保温作用,还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和缓冲性能,无需粘着剂,复合保温板各层之间融合固定牢固,且有利于环保,经济实用,且可以根据需要,达到柔软和抗滑的效果。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 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以使用状态为基准,包括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所述中空气泡层位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外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一气泡空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内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二气泡空间,所述第一气泡空间与所述第二气泡空间交替排布,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
[000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正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倒等腰梯形。
[000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的结构相同,且均为双层结构。
[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均为PP双层材质,分别由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组成,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
[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为双层结构、所述内层为三层结构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由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组成,所述内层由两层软PP材质层和一层硬PP材质层组成,所述中空气泡层为一层硬PP材质层,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以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硬PP材质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软PP材质层的厚度。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空气泡层为PP材质层,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至少有一层由一层PP材质层和一层TPO材质层组成,所述TPO层与所述中空气泡层无接触,TPO材质层的使用,可以达到柔软和抗滑的效果。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包括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中空气泡层位于外层和内层之间,外层与中空气泡层之间以及内层与中空气泡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一气泡空间和第二气泡空间,第一气泡空间与第二气泡空间交替排布,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且抗压强度高,优选的,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特别的,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结构相同,且均为双层结构,包括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硬PP材质层与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更特别的,外层由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组成,内层由两层软PP材质层和一层硬PP材质层组成,中空气泡层为一层硬PP材质层,且硬PP材质层与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融合固定;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TPO材质层,以达到柔软和抗滑的效果。此外,本发明中的复合保温板还能够全部回收利用,环保实用。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外层、内层和中空气泡层的结构相同,且均为双层结构);
[0016]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外层为双层结构、内层为三层结构和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
[0017]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外层和内层为双层结构);
[0018] 图4为图1和图2中A-A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0020] 1——外层             2——内层
[0021] 3——中空气泡层       4——第一气泡空间
[0022] 5——第二气泡空间     6——硬PP材质层
[0023] 7——软PP材质层       8——TPO材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高强度可回收中空气泡复合保温板,以使用状态为基准,包括外层1、内层2和中空气泡层3,所述中空气泡层位于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外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一气泡空间4,所述中空气泡层与所述内层之间围成若干个第二气泡空间5,所述第一气泡空间与所述第二气泡空间交替排布,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这样,所述外层与所述中空气泡层之间,以及所述内层与所述中空气泡层之间形成了若干个中空气泡,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0025]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正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气泡空间沿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的切面呈倒等腰梯形。
[0026] 优选的,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的结构相同,且均为双层结构。
[0027] 优选的,所述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中空气泡层均为PP双层材质,分别由一层硬PP材质层6和一层软PP材质层7组成,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这样,硬PP材质层与软PP材质层交错结合,可以更好的融合固定。
[0028] 优选的,所述外层为双层结构、所述内层为三层结构和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
[0029] 优选的,所述外层由一层硬PP材质层和一层软PP材质层7组成,所述内层由两层软PP材质层和一层硬PP材质层组成,所述中空气泡层为一层硬PP材质层,且所述硬PP材质层与所述软PP材质层之间交替结合,这样,硬PP材质层与软PP材质层交错结合,可以更好的融合固定。
[0030] 优选的,以垂直所述复合保温板板面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硬PP材质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软PP材质层的厚度。
[0031] 优选的,所述中空气泡层为单层结构,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中至少有一层为双层结构。
[0032] 优选的,所述中空气泡层为PP材质层6,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至少有一层由一层PP材质层6和一层TPO材质层8组成,所述TPO层与所述中空气泡层无接触,TPO材质层的使用,可以达到柔软和抗滑的效果。
[0033] 以上实施例是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形式上的修改或变更,但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的情况下,都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