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撷取系统镜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434484.1

文献号 : CN1036760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许志文蔡宗翰陈纬彧

申请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面为非球面。满足特定条件式时,其有利于镜头的小型化以更适合应用于小型光学系统上,利用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可提高其视场角,且通过对第四透镜面型设计以减少影像失真。

权利要求 :

1.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其满足以下条件式:

1.05<T12/T23<2.8;以及

1.25<CT1/CT3<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和该第二透镜之间,该光圈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Sd/Td<0.8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其符合下列条件:1.50<CT1/CT3<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式:30<V1+V3<6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有一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间有一离轴高度为Y,该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该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具有至少一正负变号。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3.8<f/f2+│f/f3│+f/f4<5.5。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34,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05<(T12+T23+T34)/Td<0.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有一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32,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1.1<│Sag 32│/CT3<2.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式:–1.8<(R7+R8)/(R7–R8)<–1.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1.35<T12/T23<2.5。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式:0.40<│Y11/Y42│<0.85。

14.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沿着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以下条件式:

1.05<T12/T23<2.8;以及

1.0<Td/ImgH<2.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和该第二透镜之间,该光圈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60<Sd/Td<0.8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1.35<T12/T23<2.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1.1<Td/ImgH<1.65。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式:30<V1+V3<65。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1.50<CT1/CT3<3.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40<│Y11/Y42│<0.85。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3.8<f/f2+│f/f3│+f/f4<5.5。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四透镜的其中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x和fy,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75<│fx/fy│<1.33;

x为2至4的任一值;

y为2至4的任一值;以及

x≠y。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有一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间有一离轴高度为Y,该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该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具有至少一正负变号。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32,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其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下列条件式:1.1<│Sag 32│/CT3<2.5。

25.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其中,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有一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间有一离轴高度为Y,该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该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满足以下条件:DDsag42具有至少一正负变号;

1.05<T12/T23<2.8;

1.0<Td/ImgH<2.0;以及

1.0<CT1/CT3<5.0。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34,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05<(T12+T23+T34)/Td<0.25。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式:–1.8<(R7+R8)/(R7–R8)<–0.7。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系统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3.8<f/f2+│f/f3│+f/f4<5.5。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四透镜的其中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x和fy,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75<│fx/fy│<1.33;

x为2至4的任一值;

y为2至4的任一值;以及

x≠y。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式:

0.40<│Y11/Y42│<0.85。

说明书 :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特别涉及一种由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背景技术

[0002] 最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光学系统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三片式小型化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第7,957,075号所示。但由于工艺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产品往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下,对于成像品质的要求更加提高,现有的三片式光学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像需求。
[0003] 为满足更高阶的摄像需求,现有光学系统发展出四片式的透镜组合,如美国专利第8,089,704号所示,其因镜间距配置差异较大而造成镜头的小型化受限。此外第一透镜得屈折力也影响了该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因而限制其影像的撷取范围,且近年来的电子产品需搭载有高解析度的光学系统俨然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急需一种具备有广视场角与高成像品质,且不至于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利用缩短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透镜间距,以有效改善大视角镜头因镜间距太大而造成透镜空间过大的问题,进而有利于镜头的小型化,使其更适合应用于小型光学系统上。此外,也利用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提高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视场角,且利用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高度对离轴高度的二次微分值具有正负变号的特性,有效地压制大视角的歪曲,以有效减少影像变形失真。
[0005]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0006] 其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007] 1.05<T12/T23<2.8;以及
[0008] 1.25<CT1/CT3<4.0。
[0009]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另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0010]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影像撷取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1] 1.05<T12/T23<2.8;以及
[0012] 1.0<Td/ImgH<2.0。
[0013] 根据本发明所再揭露一种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该第四透镜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该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该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
[0014]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影像撷取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5] DDsag42具有至少一正负变号;
[0016] 1.05<T12/T23<2.8;
[0017] 1.0<Td/ImgH<2.0;以及
[0018] 1.0<CT1/CT3<5.0。
[0019] 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T12/T23的条件时,可有效缩短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透镜间距,以有效改善广视角镜头因镜间距太大而造成透镜空间过大的问题,而有利于镜头的小型化。
[0020] 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Td/ImgH的条件时,可使镜组配置较为紧密,以维持镜头的小型化。
[0021] 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CT1/CT3的条件时,可使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厚度配置较为合适,不仅有助于镜片在塑胶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且可避免透镜过厚或过薄而影响机构组装,以使系统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022] 当DDsag42具有正负变号时,有效的压制大视角的畸变,减少影像变形失真。
[0023]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4] 图1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B为图1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焦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26] 图1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27] 图1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28] 图1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29] 图2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B为图2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31] 图2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32] 图2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33] 图2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34] 图3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B为图3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36] 图3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37] 图3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38] 图3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39] 图4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B为图4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41] 图4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42] 图4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43] 图4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44] 图5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5] 图5B为图5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46] 图5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47] 图5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48] 图5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49] 图6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50] 图6B为图6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51] 图6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52] 图6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53] 图6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54] 图7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55] 图7B为图7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56] 图7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57] 图7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58] 图7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59] 图8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60] 图8B为图8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61] 图8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62] 图8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63] 图8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64] 图9A为本发明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65] 图9B为图9A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及其一次微分和二次微分的曲线示意图;
[0066] 图9C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486.1nm、587.6nm与656.3nm的纵向球差曲线示意图;
[0067] 图9D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像散场曲曲线示意图;
[0068] 图9E为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于波长587.6nm的畸变曲线示意图。
[0069] 其中,附图标记
[0070] 10,20,30,40,50,60,70,80,90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
[0071]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光圈
[0072]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第一透镜
[0073]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物侧面
[0074]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像侧面
[0075]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第二透镜
[0076]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物侧面
[0077]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像侧面
[0078]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第三透镜
[0079]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物侧面
[0080]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像侧面
[0081]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第四透镜
[0082]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物侧面
[0083]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像侧面
[0084]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
[0085]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 成像面
[0086]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 影像感测元件
[0087] Sag42 第四透镜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0088] Y 第四透镜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
[0089] Dsag42 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0090] DDsag42 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具体实施方式
[0091]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以下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镜组成及配置关系,以及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条件式,而其他相异之处将于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
[0092]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其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和一第四透镜。
[0093]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其像侧面为凹面,有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且其面形有利于加强视场角配置与修正系统像散。
[0094]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面为凸面,可提供系统所需的正屈折力并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
[0095] 第三透镜的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有助于对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
[0096]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可为凹面,有利于分配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降低系统的敏感度,且同时可修正系统的像散。
[0097]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05<T12/T23<2.8时,可有效缩短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透镜间距,以有效改善广视角镜头因镜间距太大而造成透镜空间过大的问题,而有利于镜头的小型化。较佳地,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35<T12/T23<2.5。
[0098] 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00<CT1/CT3<5.0时,可使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厚度配置较为合适,不仅有助于镜片在塑胶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且可避免透镜过厚或过薄而影响机构组装,以使系统有良好的成像品质。较佳地,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25<CT1/CT3<4.0。更佳地,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50<CT1/CT3<3.0。
[0099]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影像撷取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最大成像高度ImgH。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0<Td/ImgH<2.0时,可使镜组配置较为紧密,以维持镜头的小型化。较佳地,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1<Td/ImgH<1.65。
[0100] 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0.60<Sd/Td<0.85时,可在远心与广角特性中取得良好平衡,使系统获得充足的视场角且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
[0101]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30<V1+V3<65时,可较有效修正系统所产生的色差。
[0102]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3.8<f/f2+│f/f3│+f/f4<5.5时,适当调整透镜间的屈折力配置,可有降低系统的敏感度与效修正像差,并同时有助于加强其望远效果以缩短后焦距而可减少总长。
[0103]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34,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0.05<(T12+T23+T34)/Td<0.25时,有助于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组装及提高透镜制造的良率。
[0104] 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32,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1<│Sag32│/CT3<2.5时,可使该第三透镜的形状不会太过弯曲,除有利于透镜的制作与成型外,更有助镜组的配置可更为紧密。
[0105] 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8<(R7+R8)/(R7–R8)<–0.7时,其适当的曲率半径可修正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像散。较佳地,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1.8<(R7+R8)/(R7–R8)<–1.0。
[0106]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11,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半径为Y42。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0.40<│Y11/Y42│<0.85时,可有效压制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107] 第二透镜至第四透镜的其中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x和fy,其中,x为2至4的任一值,y为2至4的任一值,且x≠y。当影像撷取系统镜组满足0.75<│fx/fy│<1.33时,可使第二透镜至第四透镜的其中两个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平衡,有助于像差的修正与敏感度的降低。
[0108] 此外,在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若透镜表面系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是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09] 另外,本发明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0110] 本发明影像撷取系统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之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影像撷取系统镜组的出射瞳(Exit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0111]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将以下述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方案。此外,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条件式ASP)表示:
[0112]
[0113] 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离轴高度),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R为曲率半径,在各实施例中i可为但不限于4、6、8、10、12、14、16。
[0114] <第一实施例>
[0115] 请参照图1A至图1E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1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也即沿着图1A的左侧至右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110、一光圈10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一成像面1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170。
[0116]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111为凸面,像侧面112为凹面,且物侧面111和像侧面1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121和像侧面1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131为凹面,像侧面132为凸面,且物侧面131和像侧面1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141为凸面,像侧面142为凹面,且物侧面141和像侧面142均为非球面。
[0117] 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1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118] 关于影像撷取系统镜组1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1–1所示:
[0119] 表1–1
[0120]
[0121]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2:
[0122] 表1–2
[0123]
[0124]
[0125] 关于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1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3:
[0126] 表1–3
[0127]
[0128] 从表1–1中可推算出表1–4所述的内容:
[0129] 表1–4
[0130]f(mm) 1.61 f/f2+|f/f3|+f/f4 4.49
Fno 2.20 |Sag32|/CT3 1.19
HFOV(deg.) 47.7 |Y11/Y42| 0.67
V1+V3 47.6 (T12+T23+T34)/Td 0.16
CT1/CT3 2.004 Sd/Td 0.69
T12/T23 1.974 Td/ImgH 1.33
(R7+R8)/(R7–R8) –1.23 - -
[0131] <第二实施例>
[0132] 请参照图2A至图2E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2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210、一光圈20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第四透镜2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50及一成像面2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270。
[0133]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211为凸面,像侧面212为凹面,且物侧面211和像侧面2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221和像侧面2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231为凹面,像侧面232为凸面,且物侧面231和像侧面2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241为凸面,像侧面242为凹面,且物侧面241和像侧面242均为非球面。
[0134] 第四透镜240的像侧面2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240像侧面2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135]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2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2-1所示:
[0136] 表2–1
[0137]
[0138]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2–2:
[0139] 表2–2
[0140]
[0141]
[0142] 关于第四透镜240的像侧面2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2–3。
[0143] 表2–3
[0144]
[0145] 此外,从表2-1中可推算出表2-4所述的内容:
[0146] 表2–4
[0147]f(mm) 1.62 f/f2+|f/f3|+f/f4 4.73
[0148]Fno 2.45 |Sag32|/CT3 1.39
HFOV(deg.) 47.7 |Y11/Y42| 0.63
V1+V3 47.6 (T12+T23+T34)/Td 0.16
CT1/CT3 1.948 Sd/Td 0.70
T12/T23 1.893 Td/ImgH 1.33
(R7+R8)/(R7–R8) –1.46 - -
[0149] <第三实施例>
[0150] 请参照3A图至3E图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3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310、一光圈30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第四透镜3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50及一成像面3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370。
[0151]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311为凸面,像侧面312为凹面,且物侧面311和像侧面3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321和像侧面3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331为凹面,像侧面332为凸面,且物侧面331和像侧面3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341为凸面,像侧面342为凹面,且物侧面341和像侧面342均为非球面。
[0152] 第四透镜340的像侧面3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340像侧面3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153]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3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3–1所示:
[0154] 表3–1
[0155]
[0156]
[0157]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3–2:
[0158] 表3–2
[0159]
[0160]
[0161] 关于第四透镜340的像侧面3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3–3。
[0162] 表3–3
[0163]
[0164] 从表3–1中可推算出表3–4所述的内容:
[0165] 表3–4
[0166]f(mm) 1.53 f/f2+|f/f3|+f/f4 4.59
Fno 2.35 |Sag32|/CT3 1.23
HFOV(deg.) 48.8 |Y11/Y42| 0.52
V1+V3 46.6 (T12+T23+T34)/Td 0.15
[0167]CT1/CT3 1.871 Sd/Td 0.73
T12/T23 1.419 Td/ImgH 1.39
(R7+R8)/(R7–R8) –1.32 - -
[0168] <第四实施例>
[0169] 请参照4A图至4E图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4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410、一光圈40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第四透镜4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50、一成像面4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470。
[0170]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411为凸面,像侧面412为凹面,且物侧面411和像侧面4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421为凹面,像侧面422为凸面,且物侧面421和像侧面4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431为凹面,像侧面432为凸面,且物侧面431和像侧面4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441为凸面,像侧面442为凹面,且物侧面441和像侧面442均为非球面。
[0171] 第四透镜440的像侧面4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440像侧面4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172]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4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4–1所示:
[0173] 表4–1
[0174]
[0175]
[0176]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4–2:
[0177] 表4–2
[0178]
[0179] 关于第四透镜440的像侧面4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4–3。
[0180] 表4–3
[0181]
[0182] 从表4–1中可推算出表4–4所述的内容:
[0183] 表4–4
[0184]f(mm) 1.61 f/f2+|f/f3|+f/f4 4.61
Fno 2.25 |Sag32|/CT3 2.06
HFOV(deg.) 47.2 |Y11/Y42| 0.61
V1+V3 46.6 (T12+T23+T34)/Td 0.22
CT1/CT3 2.100 Sd/Td 0.72
T12/T23 1.528 Td/ImgH 1.50
(R7+R8)/(R7–R8) –1.11 - -
[0185] <第五实施例>
[0186] 请参照5A图至5E图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5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510、一光圈50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第四透镜5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50、一成像面5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570。
[0187]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511为凸面,像侧面512为凹面,且物侧面511和像侧面5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521和像侧面5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531为凹面,像侧面532为凸面,且物侧面531和像侧面5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541和像侧面5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
[0188] 第四透镜540的像侧面5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540像侧面5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189]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5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5–1所示:
[0190] 表5–1
[0191]
[0192]
[0193]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5–2:
[0194] 表5–2
[0195]
[0196] 关于第四透镜540的像侧面5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5–3。
[0197] 表5-3
[0198]
[0199]
[0200] 从表5–1中可推算出表5–4所述的内容:
[0201] 表5–4
[0202]f(mm) 1.65 f/f2+|f/f3|+f/f4 4.87
Fno 2.05 |Sag32|/CT3 1.66
HFOV(deg.) 46.6 |Y11/Y42| 0.65
V1+V3 77.3 (T12+T23+T34)/Td 0.23
CT1/CT3 2.344 Sd/Td 0.68
T12/T23 1.788 Td/ImgH 1.57
(R7+R8)/(R7–R8) –0.96 - -
[0203] <第六实施例>
[0204] 请参照6A图至6E图所示,第六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6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610、一光圈600、一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一第四透镜6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50、一成像面6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670。
[0205]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611为凸面,像侧面612为凹面,且物侧面611和像侧面6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621和像侧面6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631为凹面,像侧面632为凸面,且物侧面631和像侧面6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641为凸面,像侧面642为凹面,且物侧面641和像侧面642均为非球面。
[0206] 第四透镜640的像侧面6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640像侧面6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207]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6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6–1所示:
[0208] 表6–1
[0209]
[0210]
[0211]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6–2:
[0212] 表6–2
[0213]
[0214] 关于第四透镜640的像侧面6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6–3。
[0215] 表6–3
[0216]
[0217]
[0218] 此外,从表6–1中可推算出表6–4所述的内容:
[0219] 表6–4
[0220]f(mm) 1.54 f/f2+|f/f3|+f/f4 4.47
Fno 2.35 |Sag32|/CT3 0.79
HFOV(deg.) 48.8 |Y11/Y42| 0.61
V1+V3 46.6 (T12+T23+T34)/Td 0.19
CT1/CT3 1.921 Sd/Td 0.68
T12/T23 2.469 Td/ImgH 1.45
(R7+R8)/(R7–R8) –1.37 - -
[0221] <第七实施例>
[0222] 请参照7A图至7E图所示,第七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7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710、一光圈70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一第四透镜7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50、一成像面7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770。
[0223]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711为凸面,像侧面712为凹面,且物侧面711和像侧面7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721为凹面,像侧面722为凸面,且物侧面721和像侧面7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731为凹面,像侧面732为凸面,且物侧面731和像侧面7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741为凸面,像侧面742为凹面,且物侧面741和像侧面742均为非球面。
[0224] 第四透镜740的像侧面7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740像侧面7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225]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7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7–1所示:
[0226] 表7–1
[0227]
[0228]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7–2:
[0229] 表7–2
[0230]
[0231] 关于第四透镜740的像侧面7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7–3。
[0232] 表7–3
[0233]
[0234]
[0235] 此外,从表7–1中可推算出表7–4所述的内容:
[0236] 表7–4
[0237]f(mm) 1.65 f/f2+|f/f3|+f/f4 4.76
Fno 2.35 |Sag32|/CT3 1.94
HFOV(deg.) 46.5 |Y11/Y42| 0.57
V1+V3 46.6 (T12+T23+T34)/Td 0.19
CT1/CT3 1.991 Sd/Td 0.74
T12/T23 1.213 Td/ImgH 1.46
(R7+R8)/(R7–R8) –1.02 - -
[0238] <第八实施例>
[0239] 请参照8A图至8E图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8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810、一光圈800、一第二透镜820、一第三透镜830、一第四透镜8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50、一成像面8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870。
[0240]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811为凸面,像侧面812为凹面,且物侧面811和像侧面8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821和像侧面8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831为凹面,像侧面832为凸面,且物侧面831和像侧面8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841为凸面,像侧面842为凹面,且物侧面841和像侧面842均为非球面。
[0241] 第四透镜840的像侧面8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840像侧面8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242]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8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8–1所示:
[0243] 表8–1
[0244]
[0245]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8-2:
[0246] 表8-2
[0247]
[0248] 关于第四透镜840的像侧面8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8–3。
[0249] 表8–3
[0250]
[0251]
[0252] 此外,从表8–1中可推算出表8–4所述的内容:
[0253] 表8–4
[0254]f(mm) 1.55 f/f2+|f/f3|+f/f4 4.58
Fno 2.63 |Sag32|/CT3 1.12
HFOV(deg.) 47.9 |Y11/Y42| 0.45
V1+V3 46.6 (T12+T23+T34)/Td 0.17
CT1/CT3 1.399 Sd/Td 0.76
T12/T23 1.097 Td/ImgH 1.40
(R7+R8)/(R7–R8) –1.35 - -
[0255] <第九实施例>
[0256] 请参照9A图至9E图所示,第九实施例的影像撷取系统镜组9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910、一光圈900、一第二透镜920、一第三透镜930、一第四透镜94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50、一成像面960及一影像感测元件970。
[0257] 第一透镜91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911为凸面,像侧面912为凹面,且物侧面911和像侧面9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921和像侧面9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931为凹面,像侧面932为凸面,且物侧面931和像侧面9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物侧面941和像侧面9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
[0258] 第四透镜940的像侧面942上的点与光轴交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42,第四透镜940像侧面942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42,水平位移距离Sag42对离轴高度Y的二次微分值为DDsag42,其中,二次微分值DDsag42存在一次正负变号。
[0259]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9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9–1所示:
[0260] 表9–1
[0261]
[0262] 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9–2:
[0263] 表9–2
[0264]
[0265]
[0266] 关于第四透镜940的像侧面942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9–3。
[0267] 表9–3
[0268]
[0269]
[0270] 此外,从表9–1中可推算出表9–4所述的内容:
[0271] 表9–4
[0272]f(mm) 1.56 f/f2+|f/f3|+f/f4 4.34
Fno 2.20 |Sag32|/CT3 1.74
HFOV(deg.) 48.6 |Y11/Y42| 0.62
V1+V3 45.2 (T12+T23+T34)/Td 0.23
CT1/CT3 2.065 Sd/Td 0.71
T12/T23 1.928 Td/ImgH 1.80
(R7+R8)/(R7–R8) –0.90 - -
[0273]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