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行流换热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431843.2

文献号 : CN1036976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董长盛

申请人 :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左右集流管内设有左右隔板将左右集流管分隔成左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左右集流管下腔体,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通过右隔板上的通孔相连通,其中左集流管上下腔体分别与右集流管上下腔体的高度相等,且左右集流管上腔体的高度大于左右集流管下腔体的高度;右集流管上还设有“U”形连通管,连通管的一侧竖管管口封闭并从右集流管上端口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且该侧竖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开口,连通管的另一侧竖管管口敞口并延伸穿过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内。本发明改善了工质的流动性,大幅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简化了集流管的结构和生产工艺,降低对生产技术的要求,降低废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一对相互平行且彼此分开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两端分别与左右集流管内腔连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邻扁管之间设有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集流管内设有左隔板将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体和左集流管下腔体,所述右集流管内设有右隔板将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通过右隔板上的通孔相连通,其中左集流管上腔体与右集流管上腔体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体与右集流管下腔体的高度相等,且左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为左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相应地右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也为右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所述右集流管上还设有“U”形连通管,连通管的一侧竖管管口封闭并从右集流管上端口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且该侧竖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开口,连通管的另一侧竖管管口敞口并延伸穿过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竖管管壁上的若干开口,开口的数量为右集流管上腔体内扁管根数的1/3~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竖管管壁上的开口正对扁管的端口。

说明书 :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平行流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平行流换热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平行流换热器一般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集流管,两根集流管之间设有若干根大体上平行的散热扁管,相邻扁管间钎焊有散热用翅片。工作时,介质沿着扁管在集流管之间按设计方向流动,在流动的同时与吹过翅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介质须均匀分配流经每根散热扁管,这就需要对集流管的结构作出改进。本申请人的专利“新型均配结构的平行流式换热器”(申请号:201010246554.1,申请日:2010-08-05)和“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申请号:201010298093.2,申请日:2010-09-29),都对集流管结构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结构能够起到均配介质的作用,但结构仍很复杂,介质的流动性欠佳,影响了工质的换热效率,再就是集流管对生产技术要求也很高,容易出废品,致使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0004]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一对相互平行且彼此分开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两端分别与左右集流管内腔连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邻扁管之间设有翅片,所述左集流管内设有左隔板将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体和左集流管下腔体,所述右集流管内设有右隔板将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通过右隔板上的通孔相连通,其中左集流管上腔体与右集流管上腔体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体与右集流管下腔体的高度相等,且左集流管上腔体与右集流管上腔体的高度大于左集流管下腔体与右集流管下腔体的高度;所述右集流管上还设有“U”形连通管,连通管的一侧竖管管口封闭并从右集流管上端口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且该侧竖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开口,连通管的另一侧竖管管口敞口并延伸穿过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内。
[0005] 作为优选,所述左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为左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相应地右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也为右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
[0006] 作为优选,所述连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竖管管壁上的若干开口,开口的数量为右集流管上腔体内扁管根数的1/3~1/4。
[0007] 作为优选,所述连通管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竖管管壁上的开口正对扁管的端口。
[0008] 制冷使用时,工质从左集流管上腔体均配进入,经上部扁管流动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大部分工质通过右集流管内右隔板上的通孔进入右集流管下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连通管的若干开口进入连通管,然后顺着连通管经进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两股工质在右集流管下腔体内混合后沿下部扁管流动进入左集流管下腔体,最后全部工质从左集流管下腔体流出并汇集;制热使用时,工质从左集流管下腔体均配进入,经下部扁管流动进入右集流管下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右集流管内右隔板上的通孔喷射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大部分工质进入连通管并连通管的若干开口喷射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气液两相工质在右集流管上腔体内混合均匀后再经上部扁管流动进入左集流管上腔体,最后全部工质从左集流管上腔体流出并汇集。本发明通过对集流管结构的改进,使得制冷和制热过程中工质的流动性得以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再就是大大简化了集流管的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而降低了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废品率得以降低,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左集流管,11是左隔板,12是左集流管上腔体,13是左集流管下腔体,2是右集流管,21是右隔板,22是右集流管上腔体,23是右集流管下腔体,24是通孔,3是扁管,31是翅片,4是连通管,41是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1] 实施例:参看图1,本发明包括一对相互平行且彼此分开的左右集流管和若干根两端分别与左右集流管内腔连通且相互平行的扁管,相邻扁管之间设有翅片,其中左集流管内设有左隔板将左集流管分隔成左集流管上腔体和左集流管下腔体,右集流管内设有右隔板将右集流管分隔成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右集流管上腔体和右集流管下腔体通过右隔板上的通孔相连通,左集流管上腔体与右集流管上腔体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下腔体与右集流管下腔体的高度相等,左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为左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相应地右集流管上腔体高度也为右集流管下腔体高度的3~4倍。右集流管上设有“U”形连通管,连通管的一侧竖管管口封闭并从右集流管上端口伸入到右集流管上腔体内,且该侧竖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开口,开口的数量为右集流管上腔体内扁管根数的1/3~1/4,开口正对扁管的端口,连通管的另一侧竖管管口敞口并延伸穿过右集流管管壁伸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内。
[0012] 制冷使用时,工质从左集流管上腔体均配进入,经上部扁管流动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大部分工质通过右集流管内右隔板上的通孔进入右集流管下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连通管的若干开口进入连通管,然后顺着连通管经进入到右集流管下腔体,两股工质在右集流管下腔体内混合后沿下部扁管流动进入左集流管下腔体,最后全部工质从左集流管下腔体流出并汇集;制热使用时,工质从左集流管下腔体均配进入,经下部扁管流动进入右集流管下腔体,少部分工质通过右集流管内右隔板上的通孔喷射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大部分工质进入连通管并连通管的若干开口喷射进入右集流管上腔体,气液两相工质在右集流管上腔体内混合均匀后再经上部扁管流动进入左集流管上腔体,最后全部工质从左集流管上腔体流出并汇集。本发明通过对集流管结构的改进,使得制冷和制热过程中工质的流动性得以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工质的换热效率,再就是大大简化了集流管的结构和生产工艺,进而降低了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废品率得以降低,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等特点。
[0013]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