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025178.7

文献号 : CN1037235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中本秀一额田秀记伊藤秀树中村博昭

申请人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东芝

摘要 :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能够通过变动地装载辅助对重进行对重侧的重量变更的电梯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且可靠性高、安全性优良、在空间方面也没有问题的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通过卷挂有所述缆索的卷扬机,使铅垂立设于在升降通道内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设有采用使得对重的重量的辅助对重,在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该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装载部。该电梯装置还包括: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部、及从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回收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

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

可动部,其使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从规定的待机位置移动到对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的供给位置;及固定机构,其被设在所述升降通道侧,当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处于所述待机位置时,与该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一部分卡合并固定在待机位置,所述固定机构具有:固定件,其通过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从所述待机位置上升来向所述卡合被解除的方向动作,在规定的时间延迟后,向所述卡合方向动作。

2.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

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及可动部,其使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从规定的待机位置移动到对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的供给位置,所述可动部设在所述对重用的导轨的上端附近,当所述对重处于预先设定的最顶层位置时,使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移动到对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的供给位置。

3.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

4.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所述辅助对重的供给部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主动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保持部相对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部卡合及解除卡合。

5.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所述辅助对重的供给部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主动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保持部相对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部卡合及解除卡合,所述保持部具有铅垂方向配置并安装于可绕轴转动的转动轴的保持片,通过由所述驱动部转动驱动所述转动轴,所述保持片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规定角度,变位到与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状态或卡合解除状态。

6.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所述辅助对重的供给部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主动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保持部相对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部卡合及解除卡合,所述保持部具有水平方向配置并安装于可绕轴转动的转动轴的保持片,所述驱动部具有:可在直线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直动杆、以及将该直动杆的进退动作转换为旋转动作并传递到所述转动轴的齿轮机构,通过由所述驱动部使所述转动轴旋转,所述保持片变位到与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状态或卡合解除状态。

7.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所述辅助对重的供给部具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主动地进行驱动,以使所述保持部相对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部卡合及解除卡合,所述保持部构成为具有水平方向配置并安装于可绕轴转动的转动轴的保持片,通过所述转动轴旋转规定角度以变位到与所述辅助对重的卡合状态或卡合解除状态,所述保持部进一步地设有:允许所述保持片向与所述辅助对重的所述卡合解除状态的旋转,并卡止所述保持片向卡合状态的旋转的棘轮机构、以及该棘轮机构的解除机构。

8.一种电梯装置,其为通过卷挂有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所述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

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

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在所述辅助对重上设有:与设在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和使所述缆索贯通表里的开口部,所述保持部包括检查有无与所述辅助对重的接触的传感器。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对重的供给部兼作为所述辅助对重回收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被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的上端附近,当所述对重位于所述升降通道的上端附近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被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的下端附近,当所述对重位于所述升降通道的下端附近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上。

12.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器,其设在所述升降通道侧的、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可动范围下端附近,与将要移动超过该可动范围下端的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一部分相抵接,并阻止该移动。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被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侧,通过所述卷扬机使所述对重移动直到辅助对重装载部到达辅助对重供给部的供给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可分离地保持1个以上所述辅助对重,将1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并在铅垂方向上层叠装载。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进退机构,其使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在所述升降通道的下端附近的、所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上与从该升降路径上偏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往返。

1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装载面上形成有用于定位所述辅助对重的销或孔,在所述辅助对重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装载面的销或孔嵌合的定位用的孔或销,进一步地在该辅助对重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形成于其它辅助对重的下表面上的定位用的孔或销嵌合的定位用的销或孔。

说明书 :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变动地装载辅助对重来进行对重侧的重量变更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些年来,电梯的效率提高和节能化的要求越发提高了。作为这种高效率、节能的电梯的实现方法之一,有一种通过结合电梯的进出轿厢人数模式、使用频率的趋势,调整乘用轿厢与对重的平衡来使运行效率提高的方法。为了实现这种电梯,人们考虑使对重的重量变化。
[0003]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妨碍电梯的运行,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重量的变更。并且,需要一种即使发生地震等的不测的事态也能准确地进行动作的机构。进一步地,也需要一种装入到现有的电梯的升降通道中的节省空间的机构。
[0004] 作为这种的现有技术,例如,如特开2009-215049号公报所示,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对重侧挂上任意数量的辅助对重,来调整对重的重量的机构。
[0005] 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有一种驱动处于对重侧的联结轴,通过该联结轴将辅助对重挂上的构成。因此,在对重侧需要执行元件。在对重侧有执行元件的情况下,对于在升降通道内运动的对重,必须连接输送电力或信号的长电缆,有成本或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又,由于是在升降通道内频繁移动的对重的下方悬挂辅助对重的构成,在万一联结部因振动或地震等而被破坏的情况下,有辅助对重落下的危险。进一步地,升降通道的下部有缓冲器或缆索等,又产生了没有配置辅助对重的空间的问题。
[0006] 本发明所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成本且可靠性高、安全性优良、且没有空间方面的问题的电梯装置。
[0007]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为通过卷挂有所述缆索的卷扬机,使沿着分别铅垂立设于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分别可升降地设置的、相互通过缆索连接的乘用轿厢和对重交替地升降的电梯装置,包括:辅助对重,其用于变动所述对重的重量;辅助对重装载部,其设在所述对重的上部,至少可装载一个所述辅助对重;辅助对重供给部,其将所述辅助对重供给到该辅助对重装载部上;辅助对重回收部,其从所述辅助对重装载部回收所述辅助对重。
[0008] 根据上述构成,得到一种由于不需要给对重侧的动力及信号用电缆,能以低成本获得高的可靠性,由于不用担心辅助对重的落下因而安全性提高,不用担心升降通道内的其它物体的干扰的电梯装置。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0010] 图2是简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关系的图。
[0011] 图3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供给部的立体图。
[0012] 图4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供给部与辅助对重装载部的关系的立体图。
[0013] 图5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的立体图。
[0014] 图6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供给部、辅助对重装载部及辅助对重的关系的主视图。
[0015] 图7A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从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待机位置开始的移动过程的第1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16] 图7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从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待机位置开始的移动过程的第2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17] 图7C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向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待机位置的复位过程的第1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18] 图7D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向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待机位置的复位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19] 图8A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1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0] 图8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2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1] 图8C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3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2] 图8D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4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3] 图8E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5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4] 图8F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6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5] 图9A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来自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回收动作的第1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6] 图9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来自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回收动作的第2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7] 图9C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来自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回收动作的第3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28] 图10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0029]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卡合保持状态的立体图。
[0030] 图11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卡合解除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12A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1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2] 图12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2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3] 图12C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3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4] 图12D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4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5] 图12E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5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6] 图12F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再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由辅助对重供给部进行的向辅助对重装载部的辅助对重供给动作的第6阶段进行说明的动作说明图。
[0037] 图13A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可从对重的升降路径上退避地构成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实施方式的第1阶段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38] 图13B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可从对重的升降路径上退避地构成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实施方式的第2阶段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39] 图13C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可从对重的升降路径上退避地构成辅助对重供给部的实施方式的第3阶段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0] 图14是示出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42] 图1示出了电梯装置的整体概貌。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在升降通道11内,乘用轿厢12及对重13由相对应的导轨14、15引导,分别被可升降地设置。该乘用轿厢12及对重13通过缆索16相互连接,通过卷挂该缆索16的卷扬机17来交替地进行升降驱动。
[0043] 该实施方式中采用2:1挂索法,缆索16的一端由挂钩19固定在升降通道11的上部。该缆索16的另一端侧在升降通道11内下降,从乘用轿厢12的一侧面经由设在其底面的未图示的导向轮向着乘用轿厢12的另一侧面环绕悬挂,沿着其另一侧面在升降通道11内上升。然后,在卷挂到设在升降通道11的上部的卷扬机17的绳轮后,在升降通道11内的对重13的升降空间部分内下降,卷挂到对重13的导向轮20后在升降通道11内再次上升,由挂钩21固定在升降通道11的上部。
[0044] 另外,图1中,在升降通道11的上部支持卷扬机17或挂钩19、21的构成材料省略图示。又,在升降通道11的上部,沿着其内侧面设控制盘,但也省略其图示。该控制盘对卷扬机17进行驱动控制,被用于使乘用轿厢12及对重13交替地升降。
[0045] 该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安全准确地变动地装载后述的辅助对重来对对重13进行重量变更,在对重13的上部设有可以以层压状态装载至少一个以上的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辅助对重装载部23具有左右一对的导向支柱24,在这一对导向支柱24之间装载辅助对重。左右一对的导向支柱24设置有按如图1及如图3所示截面U字型的沟型构件,并使它们的沟相互相对。
[0046] 在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上方设有供给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供给部,及从辅助对重装载部23回收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回收部。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辅助对重供给部兼作为辅助对重回收部,以下,将它们作为辅助对重供给部26来进行说明。
[0047] 即,辅助对重供给部26设置在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在对重13停止在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的规定的移动更换位置的状态下,供给并装载辅助对重到该重块装载部23上。
[0048] 在此,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通过由被配置在升降通道11的上端部的绞车等组成的可动部27介由钢索271可上下移动地被悬挂支持,且,如图3所示,设在其左右两侧面的上下的导向构件28与对重用的导轨15卡合,由该导轨15在上下运动方向上引导并支持。即,钢索271由可动部(以下,以绞车来进行说明)27卷绕并陆续放出,如图所示,被卷挂到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滑轮261。因而,通过运行绞车27,能够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图示上方的规定的待机位置移动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的供给位置。该绞车27如图所示,被设置在固定在升降通道11侧的框架29内。
[0049] 另外,上述的导向构件28如图3所示,具有一对滑动体281,这一对滑动体281在导轨15的侧面滑动,沿着导轨15引导辅助对重供给部26。
[0050] 图2是对乘用轿厢12与对重13的关系及与将辅助对重供给到该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关系容易理解地进行说明的图。即,乘用轿厢12如上所述通过缆索16与对重13连接,通过卷挂该缆索16的卷扬机17来交替地升降驱动。由于该实施方式中采用2:1挂索法,缆索16的一端通过挂钩19被固定到升降通道11的上部,另一端侧在升降通道11内下降,从乘用轿厢12的一侧面经由设在其底面的导向轮121再从乘用轿厢12的另一侧面在升降通道11内上升。然后,被卷挂到卷扬机17的绳轮后,在升降通道11内的对重13的升降空间部分内下降,被卷挂到对重13的导向轮20后在升降通道11内再次上升,通过挂钩21固定到升降通道11的上部。
[0051] 又,辅助对重供给部26由配置在升降通道11的上端部的绞车27介由钢索271可上下移动地悬挂支持。然后,通过绞车27的运行,辅助对重供给部26在从图示上方的规定的待机位置到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供给位置之间被升降驱动。
[0052] 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如图4所示,收容有1个以上的如图5所示的辅助对重31。这些辅助对重31由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左右两边的保持部32可分离地保持。辅助对重供给部26将1个以上任意数量的辅助对重31供给到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并在铅垂方向上层压装载。
[0053] 保持部32如图3及图4所示,其构成包括:铅垂方向配置并可绕轴转动的转动轴33、转动驱动该转动轴33的驱动部34、环绕转动轴33的外周地被多段安装的板状的保持片35。驱动部34介由齿轮机构联结到转动轴33的上端部,对该转动轴33进行绕轴转动驱动。保持片35的短边与长边的长度不同,通过使转动轴33绕轴90°旋转,使得用于支持辅助对重31的部分的突出长度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该保持片35的旋转,能够进行辅助对重
31的支持、释放。即,保持片35是通过在水平方向上90°旋转,来变位到与辅助对重31的卡合状态或卡合解除状态,为了使保持片35相对辅助对重31卡合及卡合解除,驱动部34主动地驱动保持片35。
[0054] 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的、上述的两个保持部32的内侧,分别纵向地设置导向部37。该导向部37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上下运动的时候,与铅垂被设置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的左右一对的导向支柱24组合,一边相互接合一边在上下方向滑动。然后,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引导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的规定的装载位置。
[0055] 在此,导向部37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在其纵向上多个地方设有导辊38。该导辊38在导向部37与导向支柱24接合并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情况下,在导向支柱24的U字沟的两内侧面及底面上转动,使导向部37沿着导向支柱24移动。
[0056] 又,在左右一对的导向支柱24的截面U字型的底面部上,图1及图4所示,以与辅助对重31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隔来上下配置多个限制部39。该限制部39防止装载在一对导向支柱24间的辅助对重31的跳起,相对导向支柱24内的U字的底面可突出或收回地构成。通过上述的导向部37在导向支柱24内下降,该限制部39由导向部37按入而进行收回动作。与此相对,当导向部37在导向支柱24内上升而解除按压力时该限制部39突出,从上侧卡合到装载在导向支柱24间的辅助对重31,防止该辅助对重31的跳起。
[0057] 如图5所示,辅助对重31在其左右两端部设有与上述的保持片35相应的卡合部311。又,在相对这些卡合部311的内侧,还分别设有使上述的导向支柱24及导向部37插入的导向口312,以及,使如图1所示的缆索16在其内侧贯通的开口部313。这些导向口312及开口部313的分隔部分即构件314是用于被上述的跳起防止用的限制部39从上面固定的构件。
[0058] 又,如上所述,开口部313是对重13用的缆索16通过的部分,即使万一辅助对重31从辅助对重供给部26或辅助对重装载部23分离,由于缆索16限制了水平方向的移动,因而能够不接触升降通道内的其它物体,形成安全的系统。进一步地,通过导向支柱24及导向部37进入到导向口312中,在回收到辅助对重供给部26时或,装载到辅助对重装载部
23时,能够限制其移动,以使辅助对重31在水平方向上不偏离。
[0059] 图6示意地示出了上述的各部,即对重13、升降导向用的导轨15、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一对导向支柱24、辅助对重供给部26、导向构件28、辅助对重31、保持片35、导向部37、导辊38的关系。
[0060] 对于辅助对重供给部26,如图7所示,设有当该辅助对重供给部26位于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的待机位置时将该辅助对重供给部26固定到待机位置的固定机构41。该固定机构41安装在升降通道11侧的框架29,如图7D所示,具有与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一部分卡合并固定的固定件411。即,固定机构41如图7A所示,按如下方式构成:通过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待机位置上升,固定件411在解除卡合的方向上动作,通过粘性转动机构
412在规定的时间延迟后,向卡合方向动作。
[0061] 又,对于辅助对重供给部26,如图1所示,在与升降通道11侧相邻的导轨15上设有落下防止用的减震器42。该减震器42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可动范围下端附近,与将超过该可动范围下端而落下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止挡部部262抵接,阻止该落下。即,由于即使在万一钢索271断开辅助对重供给部26落下的情况下,也能缓冲并接住辅助对重供给部26,因而能够不破坏辅助对重供给部26及周围的构件地使其停止。
[0062] 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辅助对重装载面上,如图6所示,形成有用于定位辅助对重31的销44,在与其相对的辅助对重31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形成有与上述的销44嵌合的定位用的孔45。又,在辅助对重31的上表面,如图5及图6所示,形成有与形成于其它辅助对重31的下表面的定位用的孔45嵌合的定位用的销46。当然,该销44、46与孔45的关系也可以反过来。即,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辅助对重装载面及辅助对重31的上表面形成定位用的孔,在辅助对重31的下表面设有定位用的销。
[0063] 然后,对将辅助对重31从辅助对重供给部26供给并装载到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的动作进行说明。辅助对重31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被收容1个以上,在对重13侧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达到可装载所需数量的状态。绞车27由于通过钢索271与辅助对重供给部26连接,因而能够介由钢索271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上下移动。
[0064] 首先,通过图7对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升降通道上部的规定的待机位置开始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5] 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通过固定机构41被固定到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的待机位置。即,固定机构41被安装在升降通道11侧的框架29内,杆状的固定件(以下,称为止挡部)411如图7D所示,与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一部分261卡合地固定。该止挡部411通过粘性转动机构412能够一边受粘性阻力一边绕轴转动。又,该止挡部411在水平位置上与框架29接触,且不能再向下运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有与止挡部411卡合的止挡部悬挂部261,这里通过与止挡部411卡合,能够固定辅助对重供给部26。
[0066] 在打开止挡部411,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向下移动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绞车27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暂时提起。通过该动作,如图7A所示,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侧面上部将止挡部411往上推,使其进行打开动作。止挡部411一直打开知道止挡部悬挂部261从上方通过,如图7B所示,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下降。
[0067] 此时,止挡部411由于粘性转动机构412的粘性力起作用,关闭速度变慢,在止挡部411关闭前,由于止挡部悬挂部261能够通过,因而能够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下降。
[0068] 图7C及图7D是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复位到上述的待机位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对于这些将在后面叙述。
[0069] 图8是示出了从辅助对重供给部26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辅助对重装载动作。
[0070] 收容了辅助对重31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通过如上所述从待机位置下降,辅助对重供给部26如图8A所示,与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接近。另外,此时辅助对重31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其两端通过设在左右两边的保持部32的保持片35被卡合保持,以多个(图中的实例中为2个)层叠状态被收容。
[0071] 当辅助对重供给部26继续下降时,设在其导向部37的下端部的导辊38如图8B所示,与导向支柱24的上端部接触,进行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与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位置对齐。即,如扩大了该部分的图4所示,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导向部37的导辊38由于被构成为向着多个方向,并接触导向支柱24的U字型沟的内表面,因而这两者一边相互接触一边进行位置对齐。
[0072] 当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该状态进一步地下降时,如图8C所示,导向部37一边与导向支柱24的内表面接触一边结合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此时,被可突出或收回地设在导向支柱24的U字型沟的底面的限制部39,随着导向部37的下降进行收回动作。于是,最后如图8D所示,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与辅助对重装载部23完全结合。此时,辅助对重31达到所有被暂时层叠的辅助对重均放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位于保持片35之上的状态。即,所有的辅助对重31从保持部32分离。
[0073] 由于通过这样所有的辅助对重31从保持部32分离,能够转动保持片35,因而通过驱动部34使铅垂方向的转动轴33绕轴转动,如图8E所示,使保持片35在水平方向上90°旋转。因此,由于保持片35从与辅助对重31的卡合状态变位到如图8F所示的卡合解除状态,因而辅助对重31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被释放。
[0074] 此时,如图6所示,设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辅助对重装载面的定位用的销44与位于最下层的辅助对重31的下表面的定位用的孔45嵌合,又,形成于该最下层的辅助对重31的上表面的定位用的销46与上层的辅助对重31的下表面的定位用的孔45嵌合。因此,能够防止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被释放的辅助对重31在水平方向的偏移。这样,当将辅助对重31装载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时,进行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与辅助对重31的位置对齐,并且进行装载在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各辅助对重31的位置对齐,能够防止相互间横向上的偏移。
[0075] 其后,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向上方移动,使其从辅助对重装载部23离开。通过该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离开,被其导向部37压制处于收回状态的限制部39突出,从上方与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的辅助对重31卡合,防止后续的电梯运行时辅助对重31的跳起。
[0076] 通过这样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离开,返回到上方的待机位置后,电梯装置以对重13上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装载了所需数量的辅助对重31的状态进行升降运行。
[0077] 然后,通过图9对从辅助对重装载部23去除辅助对重31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辅助对重供给部26作为辅助对重回收部来发挥功能。
[0078] 首先,使辅助对重装载部23装载了所需数量的辅助对重31的对重13移动到辅助对重31的换载位置,例如未图示的建物的最顶层位置并停止。
[0079] 然后,如图9A所示,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待机位置下降到正处于停止的辅助对重装载部23。此时,保持部32的保持片35处于卡合解除位置。该保持片35移到作为去除对象的辅助对重31的位置的话,如图9B所示,使保持片35在水平方向上90°旋转,达到与辅助对重31卡合的状态。在图中的例中,位于最下层的保持片35达到与上层的辅助对重31卡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上升,如图9C所示,将上层的辅助对重31抬起,从辅助对重装载部23去除。
[0080] 通过这样,能够从对重13上去除并回收所需数量的辅助对重31并收容到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收容了辅助对重31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退避到上方的待机位置。
[0081] 然后回到图7对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固定在上述待机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0082] 首先,如图7C所示,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下方上升,往上推处于水平状态的止挡部411,使止挡部悬挂部261位于相对止挡部411更上方的位置。辅助对重供给部26在该位置停止,等待止挡部411因自重而关闭。在规定的时间延迟后,当止挡部411关闭,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下降,如图7D所示,将止挡部悬挂部261卡合到止挡部411上。由于止挡部411被构成为通过框架29的作用而无法旋转到水平状态的下方,通过该止挡部411,能够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固定在待机位置。
[0083] 这样,由于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通过止挡部411被固定在未使用时的待机位置,因而不给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上下运动的绞车27或钢索271增加平时负载,形成更加安全的系统。又,为了使止挡部411动作,若像该实施方式那样采用粘性转动机构412并利用辅助对重供给部26自身的上下运动作,不需要添加作为止挡部411的动作用的致动器,能够形成高效率的系统。
[0084] 图10示出了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另一个构成例。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共通的转动轴33上多段安装多个保持片35作为保持部32,通过使它们同时在水平方向上90°旋转,进行与辅助对重31的卡合及卡合解除。
[0085] 与此相对,图10的保持部51按如下来构成:设有共通的驱动部52,并且在辅助对重53的周围的共计四个地方设有转动轴54,进一步地,介由设在它们之间的中转用的转动轴541卷挂环状的传动带55,通过驱动部52使各个转动轴54转动。转动轴54上一体地安装通过与辅助对重53的卡合来保持它的保持片56。该保持片56也通过驱动部52的转动,介由传动带55及各转动轴54分别90°旋转,并进行辅助对重53的保持、释放。
[0086] 在该构成中,由一个驱动部52来驱动一层的辅助对重53。因此,驱动部52的需要量为辅助对重53的数量,但通过对每个辅助对重53驱动或停止驱动驱动部52,能够个别地进行辅助对重53的保持、释放。因而,不用同时进行按上述实施方式的位置控制,能够通过简单地控制来切换给对重13的辅助对重53的卸下或数量的变更。
[0087] 图11示出了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另一个构成例。
[0088] 在该例中,保持部61对每个被层叠的辅助对重62设置围绕它们周围的框体63。虽然图11仅示出了一段框体63,但根据辅助对重62的层叠数量框体63也被多层层叠地设置。在这些框体63的相互相对的长边上,设有水平方向配置并可绕轴转动的转动轴64。
在该转动轴64上一体地安装有能够与辅助对重62的长边部卡合的保持片65。又,转动轴
64的一个端部介由齿轮机构66及杆67与纵向设置的直动杆68联结。该直动杆68被构成为沿着图示的上下方向可进行进退动作,该直动杆68的进退动作通过杆67及齿轮机构
66变换成旋转动作,传递到转动轴64。因而,直动杆68作为使保持片65旋转的驱动部来发挥功能。即,通过转动轴64旋转,保持片65变位到如图11A所示的与辅助对重62的卡合状态(水平状态),或如图11B所示的卡合解除状态(铅垂状态)。另外,图中符号37所示的部件具有与如图3所示的导向部37同等的功能。
[0089] 在上述构成中,辅助对重62如图11A所示,由多个的保持片65来支撑。对于这些保持片65,在它们变为水平的位置上有止挡部,保持片65不能向相对水平位置的下方运动。当在该状态下使直动杆68下降,从上面按下杆67时,介由齿轮机构66转动驱动转动轴64,一直进行90°旋转直到保持片65如图11B所示达到铅垂状态。这样通过保持片65达到铅垂状态,解除与辅助对重62的卡合,辅助对重62被释放。
[0090] 在本构成中,由于通过一个直动杆68,能够驱动被层叠的多个的杆67及保持片65,因而能够形成简单的机构。
[0091] 图12示出了设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辅助对重的保持部的再另一个构成例。
[0092] 保持部71具有配置在辅助对重72周围的框体73。该框体73上设有水平方向配置并可绕轴转动的一对转动轴74。在这些的转动轴74上一体地安装可与辅助对重72卡合的保持片75。保持片75通过转动轴74旋转规定角度,变位到与辅助对重72的卡合状态或卡合解除状态。又,保持部71设有允许保持片75向与辅助对重72的卡合解除状态的旋转(图示向上的旋转)、并卡止保持片75向卡合状态的旋转(向图示水平位置的旋转)的棘轮机构76,及解除由该棘轮机构76造成的卡住状态的解除机构。
[0093] 辅助对重72通过如图12A所示与保持片75的卡合来被保持。该保持片75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到框体73的上表面而停止。另外,在该保持片75上,通常配置有未图示的弹性体以施加向着水平方向的力。
[0094] 然后,对该构成的动作进行说明。
[0095] 首先,使保持有辅助对重72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如图12A所示,向着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而下降。当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所保持的辅助对重72如图12B所示放置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时,辅助对重72从保持片75上分离。进一步地通过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下降,如图12C所示,辅助对重装载部23相对地往上推保持片75,使这些保持片75的间隔扩大到辅助对重72能通过的宽度。在该状态下,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停止下降。此时,通过棘轮机构76的棘轮的效果,保持片75被固定到打开上述宽度的状态。因此,以层叠状态收容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内的所有辅助对重72被装载到对重13侧的辅助对重装载部
23上。
[0096] 然后,如图12D所示,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上升直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剩余的辅助对重72通过。图中的实例是剩余一个辅助对重72的情况,当保持片75的高度如图12E所示,上升到一个辅助对重72通过的高度,驱动棘轮机构76的棘轮爪,使棘轮释放。通过该棘轮释放,保持片75向着水平方向逐渐关闭。当在该状态下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继续上升,辅助对重装载部23上剩余的辅助对重72上的其它辅助对重72如图12F所示,与在水平方向上关闭的保持片75卡合并被保持,上升到待机位置。
[0097]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虽然都是辅助对重供给部26被设置在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当对重13位于升降通道11的上端附近时,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移动,向辅助对重装载部23供给辅助对重,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升降通道11的下端附近设置辅助对重供给部26,当对重13位于升降通道11的下端附近时,从辅助对重供给部26供给辅助对重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辅助对重供给部26经常存在于升降通道11的下端附近的、对重13的升降路径上时,会在通常的电梯运行时的对重13的升降过程中引起故障,在除换载辅助对重时之外的通常的电梯运行时,需要先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移动到从对重13的升降路径上偏离的退避位置。以下,通过图13A、B、C对这种情况的构成进行说明[0098] 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介由钢索81被绞车82吊着,能够上下移动。绞车82配置在进退机构(也称直动机构)83的可动部的顶端。因而,绞车82及辅助对重供给部26通过直动机构83被横向地移动,能够在对重13的升降路径上与从该升降路径上偏离的退避位置之间往返。
[0099] 在上述构成中,辅助对重供给部26在电梯的通常运行时,为了不造成对对重13的升降的妨碍,如图13A所示,退避到从对重13的升降路径上偏离的退避位置(升降通道的壁附近或者壁中的空间)。在辅助对重86的换载时,对重13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更下方的状态下,首先驱动直动机构83,如图13B所示,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移动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的上方。然后,驱动绞车82,使辅助对重供给部26接合到辅助对重装载部23,进行辅助对重85的装卸。
[0100] 这样地构成的话,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配置在升降通道11的下端部,能够在升降通道的下端附近进行向对重13侧的辅助对重85的换载操作。
[0101] 又,上述的实施方式都是在辅助对重的换载时,使收容了辅助对重的辅助对重供给部26移动到停止在规定的换载位置的对重13一侧来进行操作的,反过来,也可以构成为将辅助对重供给部26固定在升降通道11一侧,通过卷扬机17使对重13一侧移动对重13侧直到对重辅助对重装载部23到达辅助对重供给部26进行供给的供给位置。
[0102] 图14示出了电梯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0103] 首先,对自动控制上述的辅助对重的换载所需的传感器进行说明。
[0104] 传感器A如图7D所示,是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止挡部悬挂部261位于相对止挡部411的上方,并来到止挡部411关闭能够锁定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位置时进行反应的传感器。传感器B如图7A所示,是当辅助对重供给部26来到止挡部411充分打开到止挡部悬挂部261能通过的位置时进行反应的传感器。传感器C是止挡部411变为水平位置、在能够锁定辅助对重供给部26的位置时进行反应的传感器。传感器D是对重13与辅助对重供给部26如图8D所示,完全地结合时进行反应的传感器。传感器E被构成于辅助对重的各保持片上,对辅助对重是否被放到各保持片上进行检查。即,对现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上容纳了多少个辅助对重进行检查。传感器F如图9A所示,在辅助对重供给部26从辅助对重装载部23拿走辅助对重31时,检查辅助对重31的边界,对辅助对重供给部26位于从下数起的第几个辅助对重31的位置进行检查的传感器。基于以上的传感器信息按以下的流程进行动作。
[0105] 首先,如图7所示,从辅助对重供给部26由止挡部411支撑的状态起,通过绞车27将辅助对重供给部(以下记为SW供给部)26抬起(步骤141)。其结果,若传感器B有反应(步骤142),则判断止挡部411已充分打开,使SW供给部26下降(步骤143)。由此,SW供给部26通过了止挡部411,下降到对重13一侧。
[0106] 然后,在传感器E全部没有反应的状态下(步骤144),即,在如图8D所示辅助对重31全部被放到对重13,从保持片35浮起的情况下,使SW供给部26的下降停止(步骤145)。然后,如图8E所示打开保持片35(步骤146),再次使SW供给部26下降(步骤147)。
若传感器D有反应(步骤148),由于SW供给部26与对重13侧完全地结合,因而全部被放到对重13侧上,SW供给部26来到最下端。
[0107] 此后,如图9所示使SW供给部26上升(步骤150),通过传感器F对回收的(抬起的)辅助对重31的数量进行计数(步骤151)。当来到抬起的辅助对重31的地方,使SW供给部26停止(步骤150),关闭保持片35(步骤153),使SW供给部26上升(步骤154)。此时,由传感器E确认辅助对重31的数量(步骤155)。由此,能够由SW供给部26抓持规定的辅助对重并抬起。最后,在要由止挡部411锁定SW供给部26的情况下,抬起SW供给部26直到传感器A有反应(步骤156),再使SW供给部26停止并等待数秒(步骤157)。然后,等待止挡部411下降,通过使SW供给部26下降规定时间(步骤158),将止挡部悬挂部
261放到止挡部411上。当传感器C反应(步骤159)时,由于止挡部411达到锁定位置,通过使SW供给部26停止(步骤160),结束止挡部411的锁定动作。
[0108]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实现由开/关动作的简易的传感器进行的、通过时序的控制的一系列的动作,控制装置也变得紧凑。又,即使最初在对重13一侧有几个辅助对重31,若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进行规定个数的辅助对重的换载。
[0109]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的实施方式是作为实例来提出的,并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的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要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要旨内,并且也要被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述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