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439252.5

文献号 : CN1037320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李龙李武奇涂雅森

申请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热交换装置和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热交换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热交换核心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第二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外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或相同。本发明可增加进气量,进而减少外循环风扇所形成的噪音,并提升散热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以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与该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反,且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内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内各自的气流方向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内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具有90度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所述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夹设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该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一侧面,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二侧面,且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具有外露于该壳体的一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的上方。

6.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以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与该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且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内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内各自的气流方向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内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具有90度夹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所述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夹设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该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一侧面,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二侧面。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的上方。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子装置本体,该电子装置本体连结一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与该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或相同;以及一电子元件,容置于该电子装置本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该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所述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夹设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一侧面,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该第二侧面,且所述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与所述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具有外露于该壳体的一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本体与所述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相互连通。

说明书 :

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提升散热效果的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使得对电子元件的运作速度及效果的要求日益提升,然其衍生的散热问题亦愈形严重,进而影响到运行时的性能及稳定性。为使电子装置能够正常运作,一般会于发热电子元件上加装散热装置,借由散热装置将热能导出。
[0003] 其中,若仅以被动式散热方式无法即时且有效地将热排除,因此电子装置通常会设置冷却装置以利进行散热。目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冷却装置主要为热交换装置,通过将其架构于电子装置内,引导电子装置外部的冷气流与电子设备内部的热气流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电子设备内部的温度。图1A为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透视图,而图1B为图1A的热交换装置的气流路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A及图1B所示,现有的热交换装置1具有壳体10、热交换区11、第一风扇12及第二风扇13,其中热交换区11、第一风扇12、第二风扇13设置于壳体10内部,且热交换区11与壳体10定义形成彼此相互隔离的内循环路径14及外循环路径15。第一风扇12设置于内循环路径14中以架构于驱动内循环气流,即由壳体10的一侧面引导因电子装置2的发热元件20运作所产生的热气流进入热交换装置1的内循环路径14。同时,第二风扇13设置于外循环路径15中以驱动外循环气流,即由壳体10的另一侧面引导电子设备2外部的冷空气流入热交换装置1的外循环路径15,如此一来,热交换区11便可对相对较高温的内循环气流及相对较低温的外循环气流进行热交换作用,进而使内循环气流降温并提供至电子装置2的发热元件20,以达成降低电子装置2内部温度的功效。
[0004] 然而,现有的热交换装置1内用于引导外循环气流的第二风扇13外露于电子装置2,当第二风扇13运转时声音会直接传递到电子装置2的外部,造成环境中的噪音。另一方面,更由于内循环路径14以及外循环路径15皆为L型的路径,因此气流的流向于该些路径中必须经过一90度的转折,此将会造成风阻加大,风量相对变小而无法有效提升散热效能的问题。
[0005]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通过简易设计及设置方式,即可增加外部气体的进气量,进而增加散热效率的热交换装置,并在此基础下,降低外循环风扇的转速而减少其所形成的噪音,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通过简易设计及设置方式,即可增加外部气体的进气量,进而增加散热效率的热交换装置,并在此基础下,降低外循环风扇的转速而减少其所形成的噪音。
[0007]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热交换核心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热交换核心与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第二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外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其中,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反,且第一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第一内循环通道内与第二内循环通道内各自的气流方向分别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内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具有实质90度夹角。
[0008]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夹设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
[0009]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
[0010]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一侧面。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二侧面。且第一外循环通与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具有外露于壳体的一通道。
[0011]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设置于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内循环通道的上方。
[0012]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热交换核心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热交换核心与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第二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外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其中,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且第一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内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第一内循环通道内与第二内循环通道内各自的气流方向分别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内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具有实质90度夹角。
[0013]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二外循环风扇。至少二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至少二外循环风扇夹设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
[0014]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至少一外循环风扇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
[0015]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一侧面。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二侧面。
[0016]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至少一内循环风扇设置于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内循环通道的上方。
[0017]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电子装置本体及一电子元件。电子装置本体连结一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热交换核心及一第二热交换核心。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第一热交换核心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一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第一内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热交换核心与第一热交换核心间隔设置于容置空间,且第二热交换核心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及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第二内循环通道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呈彼此交错隔离配置。第二外循环通道与第一外循环通道对应。其中,第一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或相同。电子元件容置于电子装置本体。
[0018]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更包括至少二外循环风扇。至少二外循环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之外。且至少二外循环风扇夹设第一外循环通道及第二外循环通道。
[0019]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一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一侧面。第二外循环通道的一侧连通第二侧面。且第一外循环通与第二外循环通道之间具有外露于壳体的一通道。
[0020]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本体与第一内循环通道及第二内循环通道相互连通。
[0021] 承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具有二热交换核心,且通过将外循环风扇设置于二热交换核心的外侧,使外界进入热交换装置的空气可经过较短的热交换路径,使风量增加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另外,在热交换路径变短的基础下,外部空气在散热的过程中可与内部的热空气维持较大的温差,可解决现有的热交换装置中,外循环于热交换路径末端温度提升过多,而降低其与内循环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0022] 另外,本发明的内循环通道与外循环通道相互间隔设置,亦即,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内的热交换核心为一内循环通道邻设一外循环通道,通过内外循环通道的交替设置,使相邻层为不同循环层,此时外循环通道所带入的冷空气会与内循环通道所带入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气带走,达到散热的效果。通过此热交换装置间隔通道的设计,隔层对流交叉可有效提升电子装置散热的速度。

附图说明

[0023] 图1A为现有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透视图;
[0024] 图1B图1A的热交换装置的气流路径侧视图;
[0025] 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26] 图2B为图2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部分分解内部示意图;
[0027] 图2C为图2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前视透视图;
[0028] 图2D为图2A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第一热交换核心及第二热交换核心的部分外观示意图;
[0029] 图2E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1] 图4A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2] 图4B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3] 图5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4] 图6A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35] 图6B为图6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前视透视图;
[0036] 图6C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内部透视图;以及[0037] 图7为应用图2A的热交换装置的电子装置的部分透视示意图。
[0038]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9] 1、3、3’、4、5、5’、6、7、7’:热交换装置
[0040] 10、30、30’、50、70:壳体
[0041] 11:热交换区
[0042] 12:第一风扇
[0043] 13:第二风扇
[0044] 14:内循环路径
[0045] 15:外循环路径
[0046] 2、8:电子装置
[0047] 20、81:发热元件
[0048] 301、301’:内进气部
[0049] 302:热交换部
[0050] 303、303’:内出气部
[0051] 304:第一隔板
[0052] 304a:第一内入风口
[0053] 304b:第二内入风口
[0054] 305:第二隔板
[0055] 305a:第一内出风口
[0056] 305b:第二内出风口
[0057] 306、706:第一侧面
[0058] 306a、506a’、706a:第一外入风口
[0059] 306b、306b’、406b、706b:第一外出风口
[0060] 307、707:第二侧面
[0061] 307a、507a’、707a:第二外入风口
[0062] 307b、307b’、407b、707b:第二外出风口
[0063] 31、41、51’、71、71’:第一热交换核心
[0064] 311、411、511、711、711’:第一外循环通道
[0065] 312、712:第一内循环通道
[0066] 32、42、52’、72、72’:第二热交换核心
[0067] 321、421、521、721、721’:第二外循环通道
[0068] 322、722:第二内循环通道
[0069] 33、43、53、53’、73、73’:外循环风扇
[0070] 34:第一内循环风扇
[0071] 35:第二内循环风扇
[0072] 80:电子装置本体
[0073] h1、h2、h3、h4:开口
[0074] P1、P2:空间
[0075] S’、S1:导流板
[0076] T、T’、T1、T2、T2’、T3: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0078] 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部分分解内部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2B所示,热交换装置3包括一壳体30、一第一热交换核心31、一第二热交换核心32及至少二个外循环风扇33。其中,本发明是以六个外循环风扇33为例说明,然外循环风扇33的数量并非限制性者。以下将先针对热交换装置3的各结构特征逐一说明之。
[0079] 同样请参考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热交换核心31具有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311,而第二热交换核心32则具有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321,六个外循环风扇33分别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321之外。详细而言,二个外循环风扇夹设第一外循环通道311及第二外循环通道321。
[0080] 于本实施例中,壳体更包括一第一侧面306及一第二侧面307,第一侧面306与第二侧面307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面306相对于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以一第一外入风口306a连通,且第二侧面307相对第二外循环通道321以一第二外入风口307a连通。其中,第一外循环通3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321之间具有外露于壳体30的一通道T,且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于靠近通道T的一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外出风口306b,而第二外循环通道321于靠近通道T的一侧分别具有一第二外出风口307b。
[0081] 通过上述的设计,当外循环风扇33带动壳体30外界的气体分别经由第一外入风口306a及第二外入风口307a进入第一外循环通道311及第二外循环通道321时,气体可进一步经由第一外出风口306b及第二外出风口307b送出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外来的气体分别经过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321的热交换作用后,气体更由第一外出风口306b及第二外出风口307b汇集,并经由通道T送回至壳体30外,此时,第一外循环通道311内的气流方向与该些第二外循环通道321内的气流方向相反。上述的热交换过程将于后方详细说明,于此先不赘述。
[0082] 承上述,外循环风扇33分别通过第一外入风口306a及第二外入风口307a将外界的空气吸入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此时,外界的气流仅须经过第一外循环通道311或第二外循环通道321的路径即可自通道T流出,并完成热交换的动作,亦即,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321可使外界进入热交换装置3的空气可经过较短的热交换路径,使风量增加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的功效,更佳地,在热交换装置3的热交换核心及进气口增加的设计下,外循环风扇的运转速度可调降,进而达成减低噪音的功效。
[0083] 图2C为图2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前视透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B及图2C所示,热交换装置3由一热交换装置3包覆以与外界的环境隔绝并形成气流循环的通道,壳体30具有一内进气部301、一热交换部302以及一内出气部303,其中第一热交换核心31、第二热交换核心32及通道T皆设置于热交换部302。内进气部301以一第一隔板304与热交换部302隔绝,而内出气部303则以一第二隔板305与热交换部302隔绝。特别须说明的是,第一隔板304及第二隔板305分别相对于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的位置设置开孔,使内进气部301、热交换部302、内出气部303至少于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之处部分连通。
[0084] 承上述,一第一内循环风扇34相对于第一热交换核心31与内进气部301连通的第一内入风口304a而设置于内进气部301的一侧,同样地,另有一第二内循环风扇35相对于一第二内入风口304b而设置于内进气部301的另一侧。通过二个内循环风扇的设置,可引导容置空间,甚至与内进气部301连通的空间内的气体经由二个内循环风扇的引导,分别进入第一热交换核心31以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内。此处所指的内循环风扇是以轴流风扇为例,然其他类型的风扇,如横流风扇或斜流风扇亦可运用,本发明于此不限。
[0085]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核心31具有多个第一内循环通道312,而第二热交换核心32与第一热交换核心31间隔设置于热交换部302,并具有多个第二内循环通道322。壳体30或是其他与壳体30连通的空间内的气流,可经由第一内循环风扇34及第二内循环风扇35的牵引,分别平均地经由第一内入风口304a及第二内入风口304b而进入第一内循环通道
312及第二内循环通道322,于二个热交换核心中进行热交换后,冷却的气体会再继续经由第二隔板305上的第一内出风口305a及第二内出风口305b流回至壳体30或其他与壳体30连通的空间内。同样地,上述的热交换过程将于后方详细说明,于此先不赘述。
[0086] 特别须说明的是,本发明于内进气部301及内出气部303二侧的壳体内部皆具有导角的设计,当第一内循环风扇34及第二内循环风扇35将气流引导至内进气部301时,气流可顺着导角顺畅的往第一内入风口304a及第二内入风口304b的方向流动,而当气流自第一内出风口305a及第二内出风口305b流出时。相较于现有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气流须于壳体内部进行90度的转折,造成内循环气流的风阻增加及风量渐少,本发明具有使内循环气流的流场平顺,并降低风阻的优势。
[0087] 图2D为图2A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第一热交换核心及第二热交换核心的部分外观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B、图2C及图2D所示,其中图2D是以部分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实施的热交换装置的散热效果。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核心3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分别包括多个散热片,且散热片平行堆叠设置。此处所使用的散热片是以铝片为例,然此非限制性者,其他可具有高度散热性的材料亦可使用,本发明于此不限。
[0088] 于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热交换核心31内及第二热交换核心32内各自的六个相邻设置且平行排列的散热片说明。详细而言,第一热交换核心31于靠近内进气部301的一侧形成三个可供壳体内部气体流入的开口h1,而相对于该三个开口h1的位置,第一热交换核心31于靠近内出气部303的方向具有三个开口h2,通过此些开口的对应设置,可于第一热交换核心31形成三个第一内循环通道312。其中特别须说明的是,上述的三个开口h1是间隔设置,因此所形成的三个第一内循环通道311为间隔设置。同样地,第二热交换核心32亦具有上述的开口h1及开口h2,以形成三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内循环通道322。
[0089] 而同样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核心31于靠近壳体30的第一侧面306的一侧形成三个可供外界气体流入的开口h3.而相对于该三个开口h3的位置,第一热交换核心31于靠近通道T的方向具有三个开口h4,通过此些开口h3及开口h4的对应设置,可于第一热交换核心31形成三个第一外循环通道311。其中特别须说明的是,上述的三个第一外循环通道311为间隔设置,且三个第一内循环通道312与三个第一外循环通道311相互间隔设置,亦即,于图2C中六个散热片所组成的流道,为一内循环通道邻设一外循环通道,且第一内循环通道312内与第二内循环通道322内各自的气流方向分别与第一外循环通道311内与第二外循环通道321内的气流方向具有实质90度夹角。特别须说明的是,在此所称的“实质上相同”并非限制该些内循环通道与该些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夹角正好为90度,而是涵盖因制造瑕疵、少数特殊状况、或学说实作上所能允许的误差,可例如但不限于正负5度的误差,本发明于此不限。
[0090] 通过上述的内外循环通道的交替设置,使相邻层为不同循环层,此时外循环通道所带入的冷空气会与内循环通道所带入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气带走,达到散热的效果。通过此热交换装置间隔通道的设计,隔层对流交叉可使散热效率大幅提升。
[0091] 同样地,第二热交换核心32于靠近壳体30的第二侧面307的一侧具有三个开口h3,且第二热交换核心32于靠近通道T的方向具有三个开口h4,通过此些开口h3及开口h4的对应设置,可于第二热交换核心32形成三个第二外循环通道321,并具有如上述的第一外循环通道311的功效。
[0092] 图2E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2E所示,热交换装置3’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3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通道T’内更设置有一导流板S’。通过导流板S’的设置,可将来自第一外出风口306b’以及来自第二外出风口307b’的气体各自借由导流板S’的导流效果,使气流可顺着导流板顺畅地往壳体30’外溢散,亦即,通过导流板S’的设计,可具有使外循环气流的流场平顺,并降低风阻的优势。
[0093] 图3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3所示,热交换装置4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3’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外循环风扇43的方向与前述实施例相反,亦即,于本实施例中,外循环风扇43通过抽气的方式将壳体外的气体经由通道T1抽入后,使气体分别经由第一热交换核心4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42流入并进行热交换,最后再通过第一外出风口406b及第二外出风口407b流出而溢散。
[0094] 整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外循环气流的方向与前述实施例相反。然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循环通道411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421内的气流方向相反。特别须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抽气”是指在风扇导流的过程中,气体于进入风扇的方向尚须经过物体、气体、或液体的介质,方能接触到风扇并进而穿越扇叶的方式。于本实施例中,介质是指二个热交换核心的散热片。
[0095] 图4A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4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5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3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是将外循环风扇53设置于通道T2内,其中,本实施例是以三个外循环风扇53为例说明,然外循环风扇53的数量并非限制性者。
[0096] 于本实施例中,外循环风扇53是将壳体50外的气体自通道T2吸入二个热交换核心,外来的气体分别经过第一外循环通道5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521的热交换作用后,气体可再进一步经由第一外出风口506b及第二外出风口507b送出二个热交换核心而溢散,同样地,第一外循环通道511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521内的气流方向相反。通过将外循环风扇53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5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521之间,可使热交换装置5内的外循环风扇53埋藏在装置中,使其运作时所发出的声音不易直接发散到环境中,达到遮蔽噪音的效果。
[0097] 图4B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4B所示,热交换装置5’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5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外循环风扇53’的方向与前述实施例相反,亦即,于本实施例中,外循环风扇53’是通过抽气的方式将壳体外的气体经由通道第一外入风口506a’及第二外入风口507a’抽入后,使气体分别经由第一热交换核心5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52’流入并进行热交换,最后再通过通道T2’流出而溢散。
[0098] 图5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5所示,热交换装置6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5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于本实施例中,通道T3更设置有一导流板S1,且导流板S 1将通道T3分隔为二个空间P1、P2,通过将六个外循环风扇63分别设置于空间P1及空间P2,可增加热交换装置6的外循环气流的入风量,在此基础下,外循环风扇的运转速度可调降,进而达成减低噪音的功效。
[0099] 图6A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6B为图6A所示的热交换装置的前视透视图,请同时参考图6A及图6B所示,热交换装置7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5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惟热交换装置7的壳体70仅以第一外入风口706a及第二外出风口707b与外界连通。另外,热交换装置7的三个外循环风扇73容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721之间,且三个外循环风扇73仅与第一外出风口706b及第二外入风口707a连通,同样地,外循环风扇73的数量并非限制性者。
[0100] 特别须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7的内循环气流的流动方式及特征大致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以下仅针对热交换装置7的外循环气流的流动方式及特征进行说明。
[0101] 第一热交换核心71具有多个第一外循环通道711,而第二热交换核心72则具有多个第二外循环通道721。三个外循环风扇73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72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壳体70更包括一第一侧面706及一第二侧面707,第一侧面706与第二侧面707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面706相对于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以一第一外入风口706a连通,且第二侧面707相对第二外循环通道721以一第二外出风口707b连通。另外,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于靠近外循环风扇73的一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外出风口706b,而第二外循环通道
721于靠近外循环风扇73的一侧分别具有一第二外入风口707a。通过上述的设计,当内循环风扇带动壳体外界的气体经由第一外入风口706a进入第一外循环通道711,气体可进一步经由第一外出风口706b送出第一热交换核心71后,再次进入第二热交换核心72,外来的气体经过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721的热交换作用后,气体更由第二外出风口707b送回至壳体外,亦即,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循环通道711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二外循环通道721内的气流方向相同。同样地,上述的热交换过程将于后方详细说明,于此先不赘述。
[0102] 承上述,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721可使外界进入热交换装置7的空气可直进直出,亦即,通过第一外入风口706a与第二外出风口707b的对应设置,于外循环中流动的空气无须于如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外循环通道,必须在流动过程中经过方向的转折,因此具有降低循环通道内的阻抗,使风量增加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的功效。
[0103] 另外,通过将外循环风扇73设置于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721之间,可使热交换装置7内的外循环风扇73埋藏在装置中,使其运作时所发出的声音不易直接发散到环境中,达到遮蔽噪音的效果。
[0104] 而同样于此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为间隔设置,且三个第一内循环通道712与三个第一外循环通道711相互间隔设置;同样地,第二内循环通道722与三个第二外循环通道721相互间隔设置。亦即,第一热交换核心7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72皆为内循环通道邻设一外循环通道,通过内外循环通道的交替设置,使相邻层为不同循环层,此时外循环通道所带入的冷空气会与内循环通道所带入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气带走,达到散热的效果。通过此热交换装置间隔通道的设计,隔层对流交叉可使散热效率大幅提升。
[0105] 图6C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内部透视图,请参考图6C所示,热交换装置7’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7内的二个热交换核心具有相同的外循环气流方向及相同的多数特征,惟热交换装置7’具有六个外循环风扇73’,六个外循环风扇并分别设置于第一热交换核心71’及第二热交换核心72’之外,且外循环风扇73’夹设第一外循环通道711’及第二外循环通道721’。同样地,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以及第二外循环通道721’可使外界进入热交换装置7’的空气可直进直出,亦即,通过第一外循环通道711’与第二外循环通道721’的对应设置,于外循环中流动的空气无须于如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外循环通道,必须在流动过程中经过方向的转折,因此具有降低循环通道内的阻抗,使风量增加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的功效。
[0106] 图7为应用图2A的热交换装置的电子装置的部分透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7所示,一电子装置8包括一电子装置本体80、一热交换装置3以及一发热元件81。其中,热交换装置3与前述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特征,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3直接设置于电子装置本体80,连接的方式可为卡合、嵌合、或甚至利用焊接的方式,本发明于此不限。另外,热交换装置3的尺寸、数目及确切连结关系皆以电子装置的散热需求及构造为根据,而非限制性者,于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更包括其他散热元件,本发明于此不限。
[0107]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本体80与热交换装置至少于热交换装置3的内进气部301与内出气部303连通,使发热元件81所产生的热能可经由内进气部301进入热交换装置3,以与外界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循环,达到散热的目的。
[0108]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应用前述的热交换装置7的电子装置,同样地,热交换装置7内的二个外循环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惟此处所指的热交换装置及电子装置的结构皆已详述于上,于此不再赘述。
[0109]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具有二个热交换核心,且通过将外循环风扇设置于二个热交换核心的外侧,使外界进入热交换装置的空气可经过较短的热交换路径,使风量增加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另外,在热交换路径变短的基础下,外部空气在散热的过程中可与内部的热空气维持较大的温差,可解决现有的热交换装置中,外循环于热交换路径末端温度提升过多,而降低其与内循环进行热交换的效果。
[0110] 另外,本发明的内循环通道与外循环通道相互间隔设置,亦即,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内的热交换核心为一内循环通道邻设一外循环通道,通过内外循环通道的交替设置,使相邻层为不同循环层,此时外循环通道所带入的冷空气会与内循环通道所带入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气带走,达到散热的效果。通过此热交换装置间隔通道的设计,隔层对流交叉可有效提升电子装置散热的速度。
[0111]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