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及午休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053230.4

文献号 : CN1037674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安斌

申请人 : 张安斌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及午休枕,其特征是:设置睡枕按左中右分区为左侧睡俯睡区、仰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在左侧睡俯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中紧邻仰睡区设置有凹面,凹面的高度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且不大于人的面部长度,凹面的宽度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设置仰睡区的宽度不大于人两侧耳后根之间的距离;以人头后脑部处于仰睡区形成仰睡状态,以人头部的无压区处于凹面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本发明使人在睡觉的时面部皮肤、肌肉、神经、眼睛、耳朵不受挤压,从而使人的面部不会因睡觉挤压产生皱纹延缓面部衰老,保护视力、听力、面部神经及三叉神经节。

权利要求 :

1.一种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特征是:设置睡枕按左中右分区为左侧睡俯睡区(12)、仰睡区(11)和右侧睡俯睡区(13),在所述左侧睡俯睡区(12)和右侧睡俯睡区(13)中紧邻仰睡区(11)设置有凹面(14),所述凹面(14)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且不大于人的面部长度,所述凹面(14)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设置所述仰睡区(11)的宽度W2不大于人两侧耳后根之间的距离;以人头后脑部处于仰睡区(11)形成仰睡状态,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14)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所述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由左耳尖(22a)、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21a)、右眉峰最高点(21b)、右耳尖(22b)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22a)至左耳后根(23a)为左边线,以右耳尖(22b)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23a)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特征是:

设置处在所述凹面(14)以下、并贯穿所述左侧睡俯睡区(12)、仰睡区(11)和右侧睡俯睡区(13)为颈枕(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特征是:

在所述凹面(14)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所述睡枕的底部设置通槽(15),所述凹面(14)通过所述通气孔及通槽(15)与睡枕的外部形成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特征是:

在所述睡枕中设置用于监测鼾声的鼾声监测装置,并且在所述睡枕中还设置有扬声器或振动器,以所述鼾声监测装置的监测驱动所述扬声器或振动器发出声音或振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特征是:

在仰睡区(11)中,设置颈枕(16)的底面是与头颈部相应的弧形面(41),仰睡区(11)的表面是与后脑勺部相吻合的弧形面(42),左侧睡俯睡区(12)和右侧睡俯睡区(13)的上部是与头侧部相应的弧形面(43),睡枕的两侧边分别形成有与后脑勺相吻合侧睡支撑面(44)。

6.一种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午休枕,其特征是:设置午休枕在上部为额枕区(17),紧邻所述额枕区(17)设置为凹面(14),所述凹面(14)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所述凹面(14)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14)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所述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由左耳尖(22a)、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21a)、右眉峰最高点(21b)、右耳尖(22b)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22a)至左耳后根(23a)为左边线,以右耳尖(22b)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23a)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午休枕,其特征是:在所述凹面(14)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所述午休枕的底部设置有通槽(15),所述凹面(14)通过所述通气孔及通槽(15)与午休枕外部形成连通。

说明书 :

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及午休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睡眠用具,可以是睡枕或午休枕。

背景技术

[0002] 如果人经常蹙眉,就会在两道眉之间形成八字皱纹,这是因为长期蹙眉挤压、肌肉和皮肤塌陷形成皱纹,皱纹一方面由衰老形成,一方面由人的生活习惯形成。
[0003] 睡梦中不知不觉就有了皱纹,因为睡眠侧卧时脸颊受到挤压,会在眼角等地区的皮肤造成很多褶皱。在人们年轻的时候,皮肤的修复更新活跃,弹性较好,这些褶皱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会较快恢复。但日复一日,皱纹就会沿着这些褶皱形成。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机能都老化时,皮肤弹性日益下降,长期褶皱的地方会更加快速地形成难以消除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皱纹;不仅如此,在人的脸部有着丰富的神经系统,如图1所示,脸部神经系统主要分部的区域是:由左耳尖22a、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21a、右眉峰最高点21b、右耳尖22b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22a至左耳后根23a为左边线,以右耳尖22b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23a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图1中还示意了左耳廓24a和右耳廓24b;三叉神经节在耳前的鬓角处,睡觉时人的脸部直接接触枕头,脸部神经系统长期受压会导致以下后果:
[0004] 1、侧睡状态压迫眼神经,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影响视力,长期一边侧睡导致被挤压的一侧眼睛视力下降,造成两眼视差;
[0005] 3、长期一边侧睡造成对肌肉的压迫导致单侧肌肉萎缩,造成面部不对称;尤其是婴儿期睡姿不好造成面部骨骼不对称;
[0006] 4、严重的侧睡挤压可造成神经压迫症,神经压迫主要的原因是身体某个部位保持一个单一动作太久,造成肌肉僵硬压迫神经;
[0007] 5、三叉神经节及面部神经长期受压迫而影响面部神经,引起面瘫或加重面瘫患者病情;
[0008] 6、耳朵长期受挤压,血液循环受阻滞,影响听力;
[0009] 俯视状态对人的面部神经压迫的情形最为严重,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俯视。
[0010] 已有技术中的各枕头并没有能够切实解决睡觉时面部受到挤压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在几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也是会变换不同的睡姿的,但现有技术中的睡枕尤其是不能同时解决侧睡和俯视等不同睡姿下的面部受压问题。
[0011] 枕头主要包括床上睡枕和午休枕,目前使用最多的床上睡枕为长方形枕,其既便是采用较为柔软的枕芯,但在侧睡时面部、耳廓及面部神经受到严重挤压;图6所示是根据仰睡时颈部和头部高度不同以及颈部曲线设计的仿生波浪枕31,这种枕形针对颈椎问题保持仰睡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但没能解决侧睡时面部受压问题;图7所示是一种用于限制转身枕头32,是以两侧高、中间低的形式限制人们从仰睡状态转身为侧睡状态,强迫保持仰睡状态,虽然对人的翻身有所制约,但依然无法解决侧睡时面部受挤压的问题。
[0012] 图8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一种桌面午休枕33,当取坐姿趴在桌面午休枕上睡觉时,头部枕在午休枕上不再直接压在桌面和手臂上面,但这一形式不能避免面部和耳廓与午休枕的接触而受到压迫。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及午休枕,以防止因睡觉挤压产生的面部皱纹、视力下降、面部不对称、神经压迫、面瘫、听力下降等。
[0014] 本发明为解决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5] 本发明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其结构特点是:设置睡枕按左中右分区为左侧睡俯睡区、仰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在所述左侧睡俯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中紧邻仰睡区设置有凹面,所述凹面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且不大于人的面部长度,所述凹面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设置所述仰睡区的宽度W2不大于人两侧耳后根之间的距离;以人头后脑部处于仰睡区形成仰睡状态,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所述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由左耳尖、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右眉峰最高点、右耳尖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至左耳后根为左边线,以右耳尖至右耳后根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0016] 本发明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0017] 设置处在所述凹面以下、并贯穿所述左侧睡俯睡区、仰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为颈枕。
[0018] 在所述凹面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所述睡枕的底部设置通槽,所述凹面通过所述通气孔及通槽与睡枕的外部形成连通。
[0019] 在所述睡枕中设置用于监测鼾声的鼾声监测装置,并且在所述睡枕中还设置有扬声器或振动器,以所述鼾声监测装置的监测驱动所述扬声器或振动装置发出声音或振动。
[0020] 在仰睡区中,设置颈枕的底面是与头颈部相应的弧形面,仰睡区的表面是与后脑勺部相吻合的弧形面,左侧睡俯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的上部是与头侧部相应的弧形面,睡枕的两侧边分别形成有与后脑勺相吻合侧睡支撑面。
[0021] 本发明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午休枕的结构特点是:设置午休枕在上部为额枕区,紧邻所述额枕区设置为凹面,所述凹面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所述凹面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所述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由左耳尖、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右眉峰最高点、右耳尖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至左耳后根为左边线,以右耳尖至右耳后根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0022] 本发明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午休枕,其结构特点也在于:在所述凹面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所述午休枕的底部设置有通槽,所述凹面通过所述通气孔及通槽与午休枕外部形成连通。
[0023] 本发明针对已有枕头的缺陷,克服了人侧睡以及从仰睡转身至侧睡时面部、耳廓及三叉神经节受挤压的难题,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0024] 1、本发明将睡枕按左中右分区为左侧睡俯睡区、仰睡区和右侧睡俯睡区,不论是呈仰睡或是任意翻转为左侧睡、右侧睡及俯睡都能有效避免面部、耳廓及三叉神经节受到压迫;
[0025] 2、本发明保持了颈枕的设置,有益于颈部保健;
[0026] 3、本发明设置通气孔,使得在取俯睡姿态时,气流顺畅,不憋闷;
[0027] 4、本发明设置鼾声监测装置,通过声音或是振动及时驱使醒睡眠者停止打鼾;
[0028] 5、本发明与睡枕相同的方式设置午休枕,同样能有效避免面部、耳廓等受到压迫。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人的头部无压区WY分布示意图;
[0030] 图2A为本发明中睡枕俯视示意图;
[0031] 图2B为本发明中睡枕左视示意图;
[0032] 图2C为本发明中睡枕正视示意图;
[0033] 图3A为本发明中午休枕俯视示意图;
[0034] 图3B为本发明中午休枕左视示意图;
[0035] 图3C为本发明中午休枕正视示意图;
[0036]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睡枕俯视示意图;
[0037] 图4B为图4A的B-B剖面图;
[0038] 图4C为图4A的C-C剖面图;
[0039] 图4D为图4A的D-D剖面图;
[0040] 图4E为图4A的E-E剖面图;
[0041] 图5A为利用实施例3中睡枕取仰睡或侧睡睡姿示意图;
[0042] 图5B为利用实施例3中睡枕取俯睡或侧睡睡姿示意图;
[0043] 图6为已有技术中仿生波浪枕示意图;
[0044] 图7为已有技术中限制转身枕头示意图;
[0045] 图8为已有技术中桌面午休枕示意图;
[0046] 图中标号21a左眉峰最高点,21b右眉峰最高点,22a左耳尖,22b右耳尖,23a左耳后根,23b右耳后根,24a左耳廓,24b右耳廓;11仰睡区,12左侧睡俯睡区,13右侧睡俯睡区,14凹面,15通槽,16颈枕,17额枕区,31仿生波浪枕,32限制转身枕头,33桌面午休枕,41头颈部相应的弧形面,42后脑勺部相吻合的弧形面,43头侧部相应的弧形面,44侧睡支撑面,51睡枕边部侧睡姿势,52仰睡姿势,53俯睡姿势,54睡枕中间侧睡姿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实施例1:
[0048] 参见图1、图2A、图2B和图2C,本实施例中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睡枕的结构形式是:设置睡枕按左中右分区为左侧睡俯睡区12、仰睡区11和右侧睡俯睡区13,在左侧睡俯睡区12和右侧睡俯睡区13中紧邻仰睡区11设置有凹面14,凹面14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且不大于人的面部长度,凹面14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设置仰睡区11的宽度W2不大于人两侧耳后根之间的距离;以人头后脑部处于仰睡区11形成仰睡状态,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14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由左耳尖22a、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21a、右眉峰最高点21b、右耳尖22b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22a至左耳后根23a为左边线,以右耳尖22b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23a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0049] 具体实施中,设置处在凹面14以下的区域、并贯穿左侧睡俯睡区12、仰睡区11和右侧睡俯睡区13为颈枕16;在凹面14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睡枕的底部设置通槽15,凹面14通过通气孔及通槽15与睡枕的外部形成连通;还可以在在睡枕中设置用于监测鼾声的鼾声监测装置,并且在睡枕中还设置有扬声器或振动器,以鼾声监测装置的监测驱动扬声器或振动装置发出声音或振动。
[0050] 这一形式满足了各种睡姿的要求,包括仰睡、侧睡和俯睡,满足不同睡姿的变换。
[0051] 仰睡时,头与睡枕接触的主要是在两侧耳后根之间的头部,仰睡区宽度W2不大于人两侧耳后根之间的距离完全能够满足人仰睡时头与枕头接触需要的面积;从仰睡转身侧睡时,使得无论如何转身人头部无压区WY及耳廓朝向侧睡区的凹面,确保人头部无压区WY及耳廓与睡枕无压力接触或不接触。
[0052] 本实施例中颈枕的设置,一方面使得仰睡时有效保护颈椎,并有辅助治疗颈椎病及预防颈椎病的功效;另一方面,睡枕对颈椎的支撑减小头部与睡枕的接触压力,并能够限制人睡觉时无意识转身时头部斜歪,以保证无压区WY朝向侧睡区的凹面和眉峰与耳尖连线以上的头部能够枕在睡枕上。
[0053] 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在睡眠者听到某种声音或感觉到振动时可以停止打鼾,本实施例通过中睡枕中设置鼾声监测,并实时发出某种声音如哨声使人停止打鼾,或者发出振动使人停止打鼾,效果显著。
[0054] 实施例2:
[0055] 参见图1、图3A、图3B和3C,本实施例中使面部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耳廓免受挤压的午休枕的结构形式是:设置午休枕在上部为额枕区17,紧邻额枕区17设置为凹面14,凹面14的高度H不小于人的眉峰至下巴底边的距离,凹面14的宽度W1不小于人两侧耳廓之间的距离;以人头部的无压区WY处于凹面14形成侧睡或俯睡状态;人头部的无压区WY是指:
由左耳尖22a、依次经左眉峰最高点21a、右眉峰最高点21b、右耳尖22b的连线为上边线,以左耳尖22a至左耳后根23a为左边线,以右耳尖22b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右边线,以左耳后根23a经面部下轮廓至右耳后根23b的连线为下边线形成的区域。
[0056] 具体实施中,在凹面14的底部设置有通气孔,在午休枕的底部设置有通槽15,凹面14通过通气孔及通槽15与午休枕外部形成连通。
[0057] 本实施例中的使用效果与实施例1中的睡枕相同。
[0058] 实施例3:
[0059] 参见图4A、图4B、图4C、图4D和图4E,本实施例是针对实施例1的结构形式,将枕面设置为仿生曲面,以使其更加符合人体结构,包括:在仰睡区11中,设置颈枕16的底面是与头颈部相应的弧形面41,仰睡区11的表面是与后脑勺部相吻合的弧形面42,左侧睡俯睡区12和右侧睡俯睡区13的上部是与头侧部相应的弧形面43,睡枕的两侧边分别形成有与后脑勺相吻合的侧睡支撑面44。
[0060] 图5A中所示分别为睡枕边部侧睡姿势51和仰睡姿势52;图5B所示分别为俯睡姿势53和睡枕中间侧睡姿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