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及其过滤接头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407037.7

文献号 : CN1037753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世昌周宗柏廖家淯李耀吉

申请人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案系关于一种泵,包含:微泵装置及过滤接头,微泵装置具有入口及出口;过滤接头系可拆卸地连接于微泵装置之入口,且包含:中空本体、与中空本体连通的插接口、第一开口及滤网,滤网设置于第一开口上,且滤网的滤网目数介于100-500目;藉此,当流体输送时,流体系先经由滤网进行过滤,以进入中空本体中,再透过插接口将过滤后的流体输送至微泵装置的入口中,最后再由出口输出。

权利要求 :

1.一种泵,包含:

一微泵装置,具有一入口及一出口;

一过滤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于该微泵装置的该入口,且包含:一中空本体、一与该中空本体连通的插接口、一第一开口以及一滤网,该滤网设置于该第一开口上,且该滤网的滤网目数系介于100目-500目;

其中,该过滤接头的该中空本体系具有一第一表面,且该第一开口系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插接口系为一中空管状结构,且其系凸出设置于该中空本体的一侧面上;该过滤接头的该中空本体更具有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系对应于该第一表面,且该第二表面上具有一第二开口;

藉此,当流体输送时,流体系先经由该滤网进行过滤,以进入该中空本体中,再透过该插接口将过滤后的流体输送至该微泵装置的该入口中,最后再由该出口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该滤网系以熔接方式覆盖设置于该第一开口之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该过滤接头还具有另一滤网,且该滤网系以熔接方式覆盖设置于该第二表面的该第二开口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该插接口系为与该中空本体一体成型的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该泵更具有一连通管,该连通管的一端连接于该过滤接头的该插接口,另一端则与该微泵装置的该入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该滤网的滤网目数为300目。

说明书 :

泵及其过滤接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案系关于一种过滤接头,尤指一种与泵连接,可过滤并阻挡水中杂质的泵及其过滤接头。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计算机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泵、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所包含的流体输送装置为其关键技术,是以,如何藉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0003] 举例来说,一般的微泵等装置因其内部结构精细复杂,且通常具有阀门等结构以控制流体输入及输出,因而在流体输入及输出该微泵装置时,若流体中掺有外来杂质,例如:颗粒或是纤维状物质,则有可能会因杂质的粒径过大、数量过多等因素而造成微泵装置内部结构的破坏或阻塞,进而可能导致微泵结构的性能减弱或甚至是造成损坏等情形。
[0004]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泵及其过滤接头,以改善习知微泵装置易因水中携带外来杂质,而导致微泵装置的内部结构受损、性能减弱甚至于可能会损坏等问题,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案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及其过滤接头,其中该过滤接头的中空本体上具有第一开口,藉由滤网对应设置于该第一开口上,使流体可先流经该滤网进行过滤,以滤去流体中的多余杂质,再使过滤后的流体可由该过滤接头输送至该微泵装置中,藉此以维护微泵装置效能,并可延长微泵装置的使用寿命。
[0006] 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的过滤接头,其中该过滤接头系可拆卸地连接于泵的微泵装置上,藉此以便于安装及维护该过滤接头。
[0007]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泵,包含:微泵装置,具有入口及出口;过滤接头,连接于微泵装置的入口,且包含:中空本体、与中空本体连通的插接口、第一开口及滤网,该滤网设置于第一开口上,且滤网的滤网目数系介于100目-500目;藉此,当流体输送时,流体系先经由滤网进行过滤,以进入中空本体中,再透过连接管将过滤后的流体输送至微泵装置的入口中,最后再由出口输出。

附图说明

[0008] 图1系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泵及其它装置的结合设置示意图。
[0009] 图2系为图1所示的过滤接头的滤网的分离示意图。
[0010] 图3系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泵的滤网的分离示意图。
[0011] 图4A系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泵的过滤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4B则为图4A的侧视图。
[0013] 图5系为图3所示的泵作动示意图。
[0014] 【主要组件附图标记说明】
[0015] 1、2:泵
[0016] 10、20:微泵装置
[0017] 100、200:入口
[0018] 101、201:出口
[0019] 102、103、202、203:连通管
[0020] 11、21:过滤接头
[0021] 110、210:中空本体
[0022] 110a、210a:第一表面
[0023] 110b、210b:第二表面
[0024] 111、211:第一开口
[0025] 113、213、218:滤网
[0026] 114、214:插接口
[0027] 115、215:容置空间
[0028] 116、216:侧面
[0029] 217:第二开口
[0030] 2:其它装置箭号:流体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0032] 请参阅图1,其系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案的泵1主要由微泵装置10及过滤接头11所构成,其中微泵装置10系具有入口100及出口101,且在微泵装置10中,更包含例如致动器(未图示)、入/出口阀门结构(未图标)等结构,但不以此为限,该致动器系作动并促使流体自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流入,透过入/出口阀门结构(未图标)的控制,在微泵装置10的腔室(未图示)中流动后,再由出口101流出。于一些实施例中,入口100及出口101系分别与连通管102、103连接,用以辅助流体的输送。
[0033] 请续参阅图1,如图所示,本案的过滤接头11系可拆卸地连接于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且过滤接头11主要由中空本体110、与中空本体100相连通的插接口114、第一开口111及滤网113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及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中空本体110系可为但不限为一框体结构,其中具有容置空间115,且中空本体110系具有第一表面110a及侧面
116,第一开口111即设置于第一表面110a之上。以及,于本实施例中,插接口114系可为但不限为一中空管状结构,并凸出设置于中空本体110的侧面116上,由于插接口114系与中空本体110内部的容置空间115相连通,故其系可将容置空间115内的流体透过插接口114输送至另一端所连接的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处,于本实施例中,插接口114的一端系与连通管102相连通,并可藉由连通管102而与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相连通,但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插接口114亦可直接与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相连通,其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插接口114系可为但不限为与中空本体110一体成型的结构,而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插接口114亦可设置为一可拆卸的结构,而可与中空本体110分离设置,其型态及连接方式系可以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并不以此为限。
[0034] 如图1及图2所示,滤网113系对应设置于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开口111上,且滤网113系可为但不限为网状过滤片,且该网状过滤片的孔隙大小系可依照实际需求而任施变化,举例来说,若是孔隙越小,则流体流经网状过滤片的阻力则会越大,且其相较于孔隙大的网状过滤片,则可阻挡掉更多小粒径的杂质,意即可将流体过滤得越干净。于本实施例中,滤网113的滤网目数系以介于100目-500目为较佳,且其中以300目的滤网目数为最佳,但不以此为限。关于滤网113的滤网目数的孔隙大小对泵1性能的影响系如下表一所示:
[0035] 表一
[0036]
[0037] 如表一所示,其中对照组系为未使用过滤接头的泵,由此表中可见,虽采用过滤接头后,滤网会对流体产生一定的阻力,然而经由表一的实验数据即可得知,尽管采用不同网目数(即对应不同的孔隙大小)的滤网,然而其对于泵的流量及扬程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故可见即便是采用了本案的过滤接头的泵,仍可维持其流体输送效能,同时更可对流体进行过滤,以滤去会影响泵性能及使用寿命的杂质等。
[0038] 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滤网113系可以熔接的方式覆盖并接合于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开口111上,但滤网113与第一开口111的结合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采取其它接合方式为的。
[0039] 请续参阅图1,如图所示,泵1的过滤接头11系可设置于盛装流体的其它装置2中,但不以此为限,当泵1作动时,则可透过微泵装置10的抽吸力,而促使流体自过滤接头11的第一开口111上的滤网113流入过滤接头11的中空本体110的容置空间115中,再由插接口114流入连通管102,并流至微泵装置10的入口100,进而进入微泵装置10中,最后再由微泵装置10的出口101流出,藉此,则本案的泵1可透过过滤接头11而达到有效的过滤流体杂质、且不会影响微泵装置10运作的目的。
[0040] 请同时参阅图3、图4A及图4B,图3系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泵的滤网分离示意图,图4A系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泵的过滤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B则为图4A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本案的泵2系同样具有微泵结构20及过滤接头21,且微泵结构20亦具有入口
200、出口201,且分别与入口200、出口201相连接的连通管202、203。同样地,过滤接头21亦具有中空本体210、与中空本体210连通的插接口214以及第一开口211,其结构及设置方式均与前述实施例相仿,故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泵2的过滤接头21更具有一第二开口
217(如图4B所示),该第二开口217系设置于中空本体210的第二表面210b上,且该第二表面
210b系与第一表面210a相对应设置。
[0041] 以及,于本实施例中,过滤接头21更包含另一滤网218,其系对应覆盖并设置于第二开口217上,且如前所述,滤网218系可以熔接的方式对应设置于第二表面210b的第二开口217上,但不以此为限。至于滤网218的滤网目数,则同样以介于100目-500目之间为较佳,并以300目为最佳,但不以此为限。
[0042] 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1与第二开口217系为大面积的开口,但不以此为限,又因本实施例同时具有第一开口211及第二开口217,故此多方向且大面积的开口及与的对应的滤网设计系可减少于过滤流体时会产生的流体阻力。
[0043]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5,图5系为图3所示的泵的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泵2的过滤接头11系可设置于盛装流体的其它装置中,但不以此为限,当泵2作动时,则可因微泵装置20的抽吸力,而促使流体如图中的箭号方向所示,自过滤接头21的第一开口211及第二开口217上的滤网213、218,流入过滤接头21的中空本体210的容置空间215中,再由插接口214流入连通管202,再流至微泵装置20的入口200,而进入微泵装置20中,最后,则由微泵装置20的出口201流出。于本实施例中,透过将两滤网213及218对应覆盖并熔接于过滤接头21的两开放端(即第一开口211及第二开口217)上,藉此以有效地对其他装置中的流体中所含的外来杂质进行过滤,如此一来,透过泵2的过滤接头21的设置,则可无须在其它装置的流体槽中另行设置相关的过滤装置。
[0044] 以及,微泵装置20及接头21系透过连通管202相连接,即连通管202的一端系连接于微泵装置20的入口200,另一端则与过滤接头21的插接口214相连接,因此,若过滤接头21的滤网213、218具有脏污、损坏或有其余问题时,仅需将过滤接头21的插接口214与连通管202分离,即可达到简便安装、拆卸,并可轻松地进行维护的目的。此外,又因本实施例的过滤接头21系具有多方向且大面积的滤网213、218,因而可减少流体流经时所产生的阻力,进而可达到有效的过滤流体杂质,且不会影响微泵装置20运作的目的。
[0045]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泵及其过滤接头,主要藉由将过滤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于泵的微泵装置上,藉此以便于安装及维护该过滤接头,此外,透过滤网对应设置于过滤接头的第一开口上,使流体可先流经该滤网进行过滤,以滤去流体中的多余杂质,再使过滤后的流体可由过滤接头输送至微泵装置中,藉此以维护微泵装置的运作效能,并可延长微泵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案的泵及其过滤接头极具产业利用价值,爰依法提出申请。
[0046]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