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03003.4

文献号 : CN10378205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土井育人西川隆城户隆一坂中宏行

申请人 :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摘要 :

在高负荷传动用带(C)的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10)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20)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上端为止的尺寸(B)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下端为止的尺寸(A)之比(B/A)在4.0以上,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中心为止的尺寸(G)在2.3mm以下。

权利要求 :

1.一种高负荷传动用带,其包括形成为环形的一对张力带以及多个块,该一对张力带被设置成沿带长方向并列地延伸,在各条张力带中埋设有芯线,该芯线被设置成形成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螺距的螺旋,该多个块沿所述一对张力带而设并分别具有两个嵌合部,该两个嵌合部中的一个嵌合部在块的两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开口,该两个嵌合部中的另一个嵌合部在块的两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上开口,所述一对张力带中的一条张力带嵌合在所述多个块中各个块的一个嵌合部中,并且另一条张力带嵌合在该各个块的另一个嵌合部中,各个块的各侧面的比嵌合部靠上的上侧构成上侧带轮接触面,该各个块的各侧面的比嵌合部靠下的下侧构成下侧带轮接触面,其特征在于: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之比在4.0以上,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在2.3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下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之比在4.0以上,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在2.3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为0.4~0.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为3.1~3.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下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为0.4~0.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下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为3.1~4.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之比、和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之比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负荷传动用带,其特征在于: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相等。

说明书 :

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用于汽车、农业机械、通用机械等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具有下述结构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已为人所知,该结构为:多个块沿带长方向排列而设,并且各个块被卡止于环形张力带上(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2369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负荷传动用带,其包括形成为环形的一对张力带以及多个块,该一对张力带被设置成沿带长方向并列地延伸,在各条张力带中埋设有芯线,该芯线被设置成形成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螺距的螺旋,该多个块沿所述一对张力带而设并分别具有两个嵌合部,该两个嵌合部中的一个嵌合部在块的两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开口,该两个嵌合部中的另一个嵌合部在块的两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上开口,所述一对张力带中的一条张力带嵌合在所述多个块中各个块的一个嵌合部中,并且另一条张力带嵌合在该各个块的另一个嵌合部中,各个块的各侧面的比嵌合部靠上的上侧构成上侧带轮接触面,该各个块的各侧面的比嵌合部靠下的下侧构成下侧带轮接触面,其中,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与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之比在4.0以上,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在2.3mm以下。

附图说明

[0005] 图1是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上切下来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06]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07] 图3是图2中III-III线处的剖视图;
[0008] 图4中(a)是张力带的侧视图,(b)是图4(a)中IVB-IVB线处的剖视图;
[0009] 图5中(a)是块的主视图,(b)是块的侧视图;
[0010]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的尺寸A和A’、B和B’、以及G和G’的尺寸位置的图,(a)为部分横向剖视图,(b)为部分侧视图;
[0011] 图7是示出当已进入到带轮中时在成为前倾状态后再恢复成本来状态的块的动作情况的说明图;
[0012] 图8中(a)和(b)是示出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的图;
[0013] 图9是带走行试验机的示意图;
[0014] 图10中(a)是示出B/A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b)是示出B/A与带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15] 图11中(a)是示出G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b)是示出G与带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7] (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
[0018] 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被用于例如汽车、农业机械、通用机械等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等中。
[0019]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结构如下所示: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包括一对环形张力带10和多个块20,一对张力带10被设置成沿带长方向并列地延伸,且多个块20沿上述一对张力带10以固定节距(pitch)彼此保持间隔地设置,并且各个块20卡止固定在一对张力带10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尺寸如下所示:例如,带长为480~750mm,带节宽为20~30mm,带最大厚度为9.0~17.0mm,块20的数量为96~375个,块20的布置节距为2~5mm,块20之间的间隔为0.01~0.5mm。
[0020] 图4(a)和(b)示出张力带10。
[0021] 各条张力带10形成为环形平带状。各条张力带10的一侧面在其上侧和下侧被分别倒角加工成倾斜面,并且其另一侧面形成为倾斜面。在各条张力带10的上表面上,沿带宽方向延伸形成的由剖面为近似“U”字形的槽构成的上侧嵌合凹部11以固定节距设置在带长方向上,并且与上侧嵌合凹部11相对应地,在该各条张力带10的下表面上,沿带宽方向延伸形成的由剖面为圆弧的槽构成的下侧嵌合凹部12以固定节距设置在带长方向上。各条张力带10的尺寸如下所示:例如,长度为480~750mm,宽度为6~13mm,厚度为1.0~
5.0mm(优选为1.5~3.0mm)。特别是上侧嵌合凹部11与下侧嵌合凹部12的底部之间最薄部分的厚度t1为例如0.606~3.0mm(优选为0.606~1.5mm)。
[0022] 各条张力带10的张力带主体由保形橡胶层13构成。在保形橡胶层13的带厚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埋设有芯线14,该芯线14被设置为形成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螺距的螺旋。在保形橡胶层13上粘贴有上侧补强布15以覆盖该保形橡胶层13的外周侧表面。在保形橡胶层13上粘贴有下侧补强布16以覆盖该保形橡胶层13的内周侧表面。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张力带10不设置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而仅由保形橡胶层13和芯线14构成该张力带10。
[0023] 保形橡胶层13由下述橡胶组合物形成,该橡胶组合物是通过对在原料橡胶中配合了各种橡胶配合剂后混炼而成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加热及加压,再利用交联剂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交联而制成的。
[0024] 能够列举出的原料橡胶有:例如,氢化丁腈橡胶(H-NBR)、二元乙丙橡胶(EPR)、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等乙烯-α-烯烃弹性橡胶等。原料橡胶也可以是添加了二甲基丙烯酸锌、丙烯酸锌等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加强而成的氢化丁腈橡胶(H-NBR)。原料橡胶可以由单种物质构成,也可以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能够列举出的配合剂有:硫化促进剂、增塑剂、硅石和炭黑等加强剂、抗老化剂、共交联剂、交联剂、短纤维等。
[0025] 芯线14是由对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 唑(PBO)纤维、碳纤维等高强度纤维的拈线或者线绳(braid)实施黏合处理而获得的线构成的。芯线14例如由800~1200dtex的长丝束构成,外径为0.5~1.4mm。
[0026] 芯线14的黏合处理例如由浸渍在环氧溶液或异氰酸酯溶液这一处理液中以后再加热的第一处理、以及浸渍在RFL水溶液中以后再加热的第二处理构成。也可以在第二处理之后实施浸渍在橡胶糊中后再干燥的第三处理,不过优选不实施该第三处理。
[0027] 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分别是由被实施了下述处理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尼龙纤维等的织布、编织品或无纺布构成的。该处理包括浸渍在环氧溶液或者异氰酸酯溶液中以后再加热的第一处理、浸渍在RFL水溶液中以后再加热的第二处理、以及根据需要浸渍在橡胶糊中或者涂布橡胶糊后再干燥的第三处理。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的厚度分别为例如0.2~0.4mm。
[0028] 图5(a)和(b)示出块20。
[0029] 各个块20为在俯视时上底比下底长的梯形板状体,并且具有在带宽方向的两个侧面中相对应的侧面上开口的狭缝状嵌合部21,且构成为将字母“H”放倒的横“H”形。各个块20在侧视时比嵌合部21靠上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均等厚度,另一方面比嵌合部21靠下的下侧部分形成为越朝向下方厚度就越薄。在各个块20的各个侧面中,比嵌合部21靠上的上侧构成上侧带轮接触面22,而比嵌合部21靠下的下侧构成下侧带轮接触面23。各个块20的两侧面所成的角度,也就是带角度为例如20~28°。
[0030] 各个块20的各个嵌合部21形成为:从中央一侧的靠里部朝着侧部的开口以等间隔地水平延伸。各个嵌合部21在上表面上形成有沿带宽方向延伸的由剖面为近似矩形形状的突条构成的上侧嵌合凸部24,并且在下表面上形成有沿带宽方向延伸的由剖面为圆弧状的突条构成的下侧嵌合凸部25。各个嵌合部21的靠里部由接着上表面朝里侧倾斜而成的面和接着该面朝外侧倾斜并与下表面相接的面构成。各个嵌合部21的尺寸如下所示:例如,带厚方向上的间隙t2为0.6~2.8mm(优选0.6~1.4mm),带宽方向上的进深即张力带10的插入宽度w为6~13mm。
[0031] 各个块20在正面中央的两个嵌合部21之间突出地设置有圆锥台形状的接合凸部26,并且在相对应的背面中央的两个嵌合部21之间设置有接合凹部27。
[0032] 各个块20具有下述结构,即:构成骨架的加强材28设置在中央,并设置有覆盖层29以覆盖该加强材28的表面。此外,加强材28没有必要整个地由覆盖层29覆盖住,只要由覆盖层29至少覆盖住构成带轮接触面的两侧面(上侧带轮接触面22和下侧带轮接触面
23)以及与张力带10接触的接触部分(上侧嵌合凸部24和下侧嵌合凸部25)即可,在其它部分加强材28露出也无妨。
[0033] 加强材28与块20一样构成为将字母“H”放倒的横“H”形,并且在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侧梁28a和下侧梁28b的中央部之间由中柱28c上下连结起来。加强材28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形成。
[0034] 覆盖层29由例如向基体树脂(matrix resin)中配合短纤维和树脂配合剂后混炼而成的短纤维增强树脂组合物形成。能够列举出的基体树脂有:例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基体树脂可以由单种物质构成,也可以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能够列举出的短纤维有:聚丙烯腈类碳短纤维、沥青类碳短纤维等碳短纤维、对位芳纶(para-aramid)短纤维等。能够列举出的树脂配合剂有例如石墨粉末等。
[0035]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各条张力带10嵌入多个块20的嵌合部21中将该多个块20连结起来。具体而言,张力带10从该张力带10的已被进行了倒角加工的一侧面插入各个块20的各个相应的嵌合部21中,从而使得块20的嵌合部21上表面上的上侧嵌合凸部24嵌合在张力带10上表面上的上侧嵌合凹部11中,且块20的嵌合部21下表面上的下侧嵌合凸部25嵌合在张力带10下表面上的下侧嵌合凹部12中,并且张力带10的一侧面与嵌合部21的靠里部接触。由此构成为:多个块20以固定节距彼此保持间隔地设置在沿带长方向并列着延伸而设的一对张力带10上,且各个块20卡止固定在一对张力带10上,并且多个块20的各个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22和下侧带轮接触面23以及露在外侧的张力带10的另一侧面构成带轮接触面。在彼此相邻的块20之间,一个块20的接合凸部26与另一个块20的接合凹部27接合。
[0036] 如图6(a)和(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10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带节线)到各个块20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下端,即到上侧嵌合凸部24顶端为止的尺寸A例如为0.4~0.8mm(优选为0.4~0.5mm),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上端为止的尺寸B例如为3.1~
3.8mm(优选为3.1~3.4mm),并且B与A之比(B/A)在4.0以上。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22中心为止的尺寸G在2.3mm以下。
[0037] 可以认为在图7中示出了块20的下述动作情况,如图7中X代表的范围所示的那样,块20在进入到带轮中时,首先在两个上侧带轮接触面22之间被带轮夹紧,为此相对于行进方向而言成为逐渐前倾的状态,并且在上侧带轮接触面22和下侧带轮接触面23以及张力带10的侧面被带轮夹紧之后,就会如Y代表的范围所示的那样,块20欲从前倾状态恢复到以芯线埋设位置中心为中心的本来状态,此时可以推测出上侧带轮接触面22在带轮上滑动而发热,这便成为损耗而导致传动效率下降。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如上所述由于B/A在4.0以上,并且G在2.3mm以下,因而可以认为能够抑制上侧带轮接触面22在带轮上滑动,其结果是损耗减小而使得传动效率提高。
[0038] 从以上观点来看,B/A优选大于4.0,更优选大于6.25,进一步优选大于8.5。B/A的上限并没有被特别限定,不过优选在13以下,更优选在12以下。G优选小于2.3mm,更优选小于2.2mm。G的下限并没有被特别限定,不过优选在1.7mm以上,更优选在1.8mm以上。
[0039]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10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20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下侧带轮接触面23上端,即到下侧嵌合凸部25顶端为止的尺寸A’例如为0.4~0.8mm(优选为0.4~0.5mm),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23下端为止的尺寸B’例如为3.1~4.0mm(优选为3.1~3.8mm,更优选为3.1~3.4mm),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23中心为止的尺寸G’例如在2.3mm以下。
[0040] 当处于前倾状态的块20欲恢复到本来状态之际下侧带轮接触面23也会在带轮上滑动,因而从抑制该下侧带轮接触面23在带轮上滑动的观点出发,B’/A’优选在4.0以上,G’优选在2.3mm以下。B’/A’更优选大于4.0,进一步优选大于6.25,更进一步优选大于8.5。B’/A’的上限并没有被特别限定,不过优选在13以下,更优选在12以下。G’更优选小于2.3mm,进一步优选小于2.2mm。G’的下限并没有被特别限定,不过优选在1.7mm以上,更优选在1.8mm以上。
[0041] 就A和A’而言,前者可以大于后者,前者也可以小于后者,但优选两者相等。就B和B’而言,前者可以大于后者,前者也可以小于后者,但优选两者相等。就B/A和B’/A’而言,前者可以大于后者,前者也可以小于后者,但优选两者相等。就G和G’而言,前者可以大于后者,前者也可以小于后者,但优选两者相等。
[004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在带宽方向上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处的带宽(带节宽)W例如为20~30mm。
[0043]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块20的嵌合部21的间隙t2比张力带10的上侧嵌合凹部11和下侧嵌合凹部12之间的厚度t1小一些。因此,张力带10以压缩状态嵌入到块20的嵌合部21中。在此,该挤压量t1-t2例如为0.006~0.150mm,若用α={(t1-t2)/t2}×100表示挤压量t1-t2与块20的嵌合部21的间隙t2之间的比例即挤压率,则优选α=1~5%。
[0044]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中,张力带10被设置成从块20中露出地突出出来的状态,由此就能用张力带10缓和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进入带轮时所受的冲击。在此,该突出量即露出量Δd例如为0.02~0.25mm,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处的张力带10的插入宽度w为例如6~13mm,若用β=(Δd/w)×100表示露出量Δd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处块20与张力带啮合位置上的张力带10的插入宽度w之间的比例即露出率,则优选β=0.3~1.5%。此外,只要用Contracer(轮廓形状测量仪)对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侧面进行扫描,很容易就能测量出该露出量Δd。
[0045] 图8(a)和(b)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30。
[0046] 该带式无级变速装置30包括驱动轴31和与该驱动轴31平行而设的从动轴33,驱动带轮32设置在驱动轴31上,直径大致与驱动带轮32相等的从动带轮34设置在从动轴33上。驱动带轮32包括:能一体旋转且不能滑动地固定在驱动轴31上的定轮、和与该定轮相向地受到支撑能够一体旋转并能够滑动的动轮。同样地,从动带轮34包括:能一体旋转且不能滑动地固定在从动轴33上的定轮、和与该定轮相向地受到支撑能够一体旋转并能够滑动的动轮。驱动带轮32和从动带轮34分别在定轮与动轮之间构成了V形槽,在上述驱动带轮32和从动带轮34的V形槽间缠绕上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驱动带轮32和从动带轮34分别构成为:带轮节径能够在40~150mm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0047] 并且,该带式无级变速装置30构成为:在驱动轴31一侧供给带传动所需的动力而在从动轴33一侧消耗该动力,并且通过使驱动带轮32的带卷绕直径和从动带轮34的带卷绕直径发生变化,而使得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走行速度发生变化。具体而言,若让驱动带轮32的动轮接近定轮,并让从动带轮34的动轮远离定轮,则如图8(a)所示,驱动带轮32的带卷绕直径就会大于从动带轮34的带卷绕直径,其结果是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就会以高速走行。反之,若让驱动带轮32的动轮远离定轮,并让从动带轮34的动轮接近定轮,则如图8(b)所示,驱动带轮32的带卷绕直径就会小于从动带轮34的带卷绕直径,其结果是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就会以低速走行。
[0048] (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制造方法)
[0049]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50] <片状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准备步骤>
[0051] 将原料橡胶在密炼机等橡胶捏炼加工机中进行捏炼后,向其中投入橡胶配合剂加以混炼。并且,用压延辊将炼得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加工成片状。
[0052] <芯线准备步骤>
[0053] 对拈线或线绳实施黏合处理,从而制作出芯线14。
[0054] <上侧补强布和下侧补强布准备步骤>
[0055] 对织布、编织品或无纺布实施黏合处理,从而制作出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
[0056] <张力带成形步骤>
[0057] 用形成为筒状的下侧补强布16将圆筒模具覆盖起来,在该圆筒模具的周向上以等节距设置有具有张力带10的下侧嵌合凹部12形状的沿模具轴向延伸的突条,再在其上设置规定层已加工成片状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此时,可以使片状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的纹理方向(grain direction)与带长方向相对应,也可以使反纹理方向(contra-grain direction)与带长方向相对应,不过优选前者。
[0058] 然后,将圆筒模具放入加热加压装置中,将装置内设定成规定温度和规定压力并使该状态保持规定时间,以便使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的交联进行大约一半。此时,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的交联进行了大约一半,使得保形橡胶层13下半部分的形状得以成形,并且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产生流动,设置在圆筒模具上的突条便按压下侧补强布16,从而形成了下侧嵌合凹部12。
[0059] 接着,把圆筒模具从加热加压装置中取出后,将芯线14以等螺距呈螺旋状地缠绕在已进行了半交联的橡胶组合物上,再在其上设置规定层已加工成片状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然后将已形成为筒状的上侧补强布15套在其上。此时,可以使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的纹理方向与带长方向相对应,也可以使反纹理方向与带长方向相对应。
[0060] 然后将筒状套筒套在最外层。在该筒状套筒的内周面上沿周向以等节距设置有具有上侧嵌合凹部11形状的沿轴向延伸的突条。
[0061] 并且,将已装好了材料的圆筒模具放入加热加压装置中,且将装置内设定成规定温度和规定压力并使该状态保持规定时间。此时,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产生流动,设置在套筒上的突条便按压上侧补强布15,从而形成了上侧嵌合凹部11,并且进行了半交联橡胶组合物和未交联橡胶组合物的交联,从而形成了保形橡胶层13。芯线14表面的黏合剂与保形橡胶层13彼此扩散,从而使得芯线14与保形橡胶层13黏合成一体,并且附着在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上的黏合剂与保形橡胶层13彼此扩散,从而使得上侧补强布15和下侧补强布16分别与保形橡胶层13黏合成一体。经由上述步骤,在圆筒模具表面就形成了圆筒状的坯(slab)。
[0062] 最后,将圆筒模具从加热加压装置中取出,再使已形成在该周面上的圆筒状坯脱模,将该坯切成规定宽度的带状,并对其实施倒角加工等,从而就制出了张力带10。
[0063] <块成形步骤>
[0064] 将加强材28安装在形成于块成形模中的型腔内再进行合模以后,向其中注射树脂组合物并加以冷却后再进行开模,将块20取出。该块20是加强材28嵌件成形于由树脂组合物制成的覆盖层29内的成形品。并且,对已成形出来的块20实施用以提高强度的热处理等必要的加工。
[0065] <组装步骤>
[0066] 使块20的上侧嵌合凸部24和下侧嵌合凸部25与一条张力带10的上侧嵌合凹部11和下侧嵌合凹部12相对应,再将该张力带10插入块20的一个嵌合部21中,使得上侧嵌合凸部24和下侧嵌合凸部25分别相应地嵌入上侧嵌合凹部11和下侧嵌合凹部12中,从而使块20卡止固定在张力带10上。对张力带10的整个一周进行上述操作,同时在彼此相邻的块20之间使接合凸部26与接合凹部相接合。同样地,将另一条张力带10插入块20的另一个嵌合部21中,由此便能够获得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
[0067] 实施例
[0068] (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
[0069] 制作出了下述实施例1~3及比较例1~5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这些V型带的构成亦示于表1中。
[0070] <实施例1>
[0071] 制作出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并满足下述尺寸要求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实施例1。在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中,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上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A为0.4mm,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B为3.8mm,因此B与A之比(B/A)为9.5,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上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G为2.1mm。
[0072] 实施例1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的尺寸如下所示:带长为492mm,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处的带宽W为20mm,带最大厚度为12.8mm,带角度为26°,块的数量为164个,块的布置节距为3mm,块间的间隔为0.05mm。
[0073] 在带厚方向上,从各条张力带的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各个块的相对应的侧面的下侧带轮接触面上端为止的尺寸A’为0.4mm,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下端为止的尺寸B’为3.8mm,因此B’与A’之比(B’/A’)为9.5,并且从芯线埋设位置中心到下侧带轮接触面中心为止的尺寸G’为2.1mm。
[0074] 此外,张力带的保形橡胶层由添加了二甲基丙烯酸锌而加强了的氢化丁腈橡胶组合物形成,芯线由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线绳形成,上侧补强布和下侧补强布由尼龙纤维织布形成。块的加强材由铝形成,覆盖层由含碳纤维的酚醛树脂形成。
[0075] <实施例2>
[0076]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实施例2。A和A’为0.4mm,B和B’为3.1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7.8,并且G和G’为1.8mm。
[0077] <实施例3>
[0078]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实施例3。A和A’为0.8mm,B和B’为3.8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4.8,并且G和G’为2.3mm。
[0079] <实施例4>
[0080]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实施例4。A’为0.8mm,B’为4.0mm,因此B’与A’之比(B’/A’)为5.0,并且G’为2.4mm。
[0081] <比较例1>
[0082]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比较例1。A和A’为0.8mm,B和B’为4.0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5.0,并且G和G’为2.4mm。
[0083] <比较例2>
[0084]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比较例2。A和A’为1.4mm,B和B’为5.4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3.9,并且G和G’为3.4mm。
[0085] <比较例3>
[0086]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比较例3。A和A’为1.4mm,B和B’为4.8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3.4,并且G和G’为3.1mm。
[0087] <比较例4>
[0088]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比较例4。A和A’为1.1mm,B和B’为3.8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3.5,并且G和G’为2.5mm。
[0089] <比较例5>
[0090] 制作出除了下述尺寸以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并将该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作为比较例5。A和A’为1.4mm,B和B’为4.5mm,因此B与A之比(B/A)和B’与A’之比(B’/A’)为3.2,并且G和G’为3.0mm。
[0091] [表1]
[0092]
[0093]
[0094] (试验评价方法)
[0095] 使用图9所示的将驱动带轮91和从动带轮92设置于腔室93内的带走行试验机90,进行了用以对下述各项加以评价的带走行试验。
[0096] <传动效率试验>
[0097] 将实施例1~4及比较例1~5各自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缠绕到带轮节径(缠绕上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时芯线埋设中心位置处的直径)为45.1mm的驱动带轮91及带轮节径为110.8mm的从动带轮92上,并且向从动带轮92施加1000N的固定载荷(DW),使腔室93内的温度保持在25~35℃,并用15N·m的驱动轴转矩使驱动带轮91以5500rpm的转速旋转。
[0098] 并且,用((N2×Tr2)/(N1×Tr1))×100算出传动效率,其中N1为输入转速,N2为输出转速,Tr1为输入转矩,Tr2为输出转矩。
[0099] <带发热试验>
[0100] 与传动效率试验相同,将实施例1~4及比较例1~5各自的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缠绕到驱动带轮91和从动带轮92上,并且向从动带轮92施加1000N的固定载荷(DW),使腔室93内的温度保持为65℃,并用15N·m的驱动轴转矩使驱动带轮91以5500rpm的转速旋转。
[0101] 并且,在从带开始走行时算起经过了15分钟以后,用非接触型温度计对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C背面的带温度进行了测量。
[0102] (试验评价结果)
[0103] 将试验结果示于表1中。
[0104] 传动效率如下所示:实施例1为98.2%,实施例2为98.0%,实施例3为98.0%,实施例4为97.2%,并且比较例1为95.0%,比较例2为91.0%,比较例3为92.0%,比较例4为93.5%,比较例5为92.0%。
[0105] 从带开始走行时算起经过了15分钟以后的带温度如下所示:实施例1为74.0℃,实施例2为73.5℃,实施例3为73.0℃,实施例4为77.0℃,并且比较例1为82.0℃,比较例2为90.0℃,比较例3为88.0℃,比较例4为87.0℃,比较例5为88.0℃。
[0106] 图10(a)示出了B/A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图10(b)示出了B/A与带温度之间的关系。图11(a)示出了G与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图11(b)示出了G与带温度之间的关系。
[0107]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看出:B/A在4.0以上,并且G在2.3mm以下,便能够提高传动效率,并且能够抑制发热。
[0108] -产业实用性-
[0109] 本发明对于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很有用。
[0110] -符号说明-
[0111] C 高负荷传动用V型带
[0112] 10 张力带
[0113] 11 上侧嵌合凹部
[0114] 12 下侧嵌合凹部
[0115] 13 保形橡胶层
[0116] 14 芯线
[0117] 15 上侧补强布
[0118] 16 下侧补强布
[0119] 20 块
[0120] 21 嵌合部
[0121] 22 上侧带轮接触面
[0122] 23 下侧带轮接触面
[0123] 24 上侧嵌合凸部
[0124] 25 下侧嵌合凸部
[0125] 26 接合凸部
[0126] 27 接合凹部
[0127] 28 加强材
[0128] 28a 上侧梁
[0129] 28b 下侧梁
[0130] 28c 中柱
[0131] 29 覆盖层
[0132] 30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0133] 31 驱动轴
[0134] 32 驱动带轮
[0135] 33 从动轴
[0136] 34 从动带轮
[0137] 91 驱动带轮
[0138] 92 从动带轮
[0139] 93 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