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460397.3

文献号 : CN1038064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贤能林志欣靳婷

申请人 : 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边坡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排桩段,相邻的第一排桩段之间设置内凹区段,环绕内凹区段周边,设置有第二排桩段,第一排桩段包括多根第一支护桩,第二排桩段包括多根第二支护桩,第一支护桩及第二支护桩下端置于岩土体中,上端竖向向上延伸,第一排桩段上设置多道预应力锚索,内凹区段设置有水平内支撑结构。由第二支护桩和水平内支撑结构组成的联合支护结构,其变形小、整体稳定性好,相当于类固定支座,由于相邻第一排桩段之间设有内凹区段,且内凹区段中设有水平内支撑结构,增强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避免支护结构在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甚至发生破坏,从而也避免地下结构变形或破坏。

权利要求 :

1.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段沿地下结构外墙呈线状的第一排桩段,多个所述第一排桩段相间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排桩段之间设置嵌入所述高边坡内的内凹区段,环绕所述内凹区段周边,设置有呈线状的第二排桩段,所述第一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一支护桩,所述第二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二支护桩,所述第一支护桩及所述第二支护桩下端置于岩土体中,上端竖向向上延伸,所述内凹区段中设置有水平内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排桩段与所述内凹区段两侧边的第二排桩段形成的阳角处设有背拉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凹区段的竖向方向,相间设置了多层所述水平内支撑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内支撑结构包括多条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护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呈线状布置的多根第二支护桩顶设有冠梁,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冠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呈线状布置的多根第二支护桩中部设有腰梁,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腰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区段中插设有呈竖向延伸的立柱,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支撑梁中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桩段上设置多道预应力锚索,所述锚索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护桩,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高边坡土体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拉梁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护桩及所述第二支护桩。

说明书 :

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边坡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时建设中,山地建筑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边坡称为“基坑式”边坡,其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起基坑支护作用,当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其起高边坡作用。
[0003] 常规的边坡是开放式的,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使用期间,施工人员对其维护检修工作很方便。但是,对于“基坑式”边坡,在地下结构与基坑壁之间的空隙回填后,其在使用期间则无法维护检修,且边坡支护结构不允许发生破坏,也不能产生过大的位移,否则将对地下结构外墙产生巨大的水平推力,轻者造成外墙开裂、鼓胀及渗水,导致影响使用;重者将导致地下结构外墙直接损坏,甚至地下结构梁板柱产生损坏,造成巨大损失。
[0004] 对于高度较矮的“基坑式”边坡,基坑支护结构作为临时支护技术措施,地下结构外墙可以兼做边坡支挡结构,承担边坡岩土压力。对于高度较高的“基坑式”高边坡,边坡支挡结构与地下结构外墙则应分开设置,边坡支挡结构承担全部的边坡岩土压力或剩余下滑力,且边坡支挡结构只允许发生微小的变形;如果边坡与地下结构外墙之间的空隙回填,地下结构外墙承担的土压力通常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0005] 现有技术中,针对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主要采用大直径支护桩与大吨位预应力锚索联合而成的支护结构。但是,基坑回填后,预应力锚索锚头埋藏在回填土内,当地下水位恢复后,锚头则处于潮湿的工作环境中,如果锚头封锚体的防水性能差,或封锚体与支护桩接触不紧密,锚索钢绞线会逐渐锈蚀,这样,则难以保证锚索长期有效工作性能;且较为严重时,预应力锚索完全失效,排桩与预应力锚索的联合支护结构则变成了悬臂桩支护结构,支护结构的变形增大,支护结构通过回填土传递给地下结构外墙的水平推力也增大,当该水平推力大于地下结构外墙承担的设计推力时,地下结构会发生大变形,甚至破坏。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排桩与预应力锚索的联合支护结构,锚索易失效以致地下结构发生大变形或破坏的现象。
[0007]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包括多段沿地下结构外墙呈线状的第一排桩段,多个所述第一排桩段相间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排桩段之间设置嵌入所述高边坡内的内凹区段,环绕所述内凹区段周边,设置有呈线状的第二排桩段,所述第一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一支护桩,所述第二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二支护桩,所述第一支护桩及所述第二支护桩下端置于岩土体中,上端竖向向上延伸,所述内凹区段中设置有水平内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排桩段与所述内凹区段两侧边的第二排桩段形成的阳角处设有背拉梁。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相邻第一排桩段之间设有内凹区段,且内凹区段中设有水平内支撑结构,这样,使得整个支护结构呈凹凸状分布,增强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避免支护结构在长期使用期间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甚至发生破坏,从而也避免地下结构变形,甚至破坏。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0010] 图2是图1中的A向剖切示意图;
[0011] 图3是图1中的B向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3] 本发明提供了紧贴地下结构外墙的高边坡支护结构,包括多段沿地下结构外墙呈线状的第一排桩段,多个所述第一排桩段相间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排桩段之间设置嵌入所述高边坡内的内凹区段,环绕所述内凹区段周边,设置有呈线状的第二排桩段,所述第一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一支护桩,所述第二排桩段包括多根相间呈线状布置的第二支护桩,所述第一支护桩及所述第二支护桩下端置于岩土体中,上端竖向向上延伸,所述内凹区段中设置有水平内支撑结构。
[0014] 本发明中,将支护结构设置为凹凸结构状,内凹区段设有水平内支撑结构更好的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甚至发生破坏,保护地下结构。
[0015]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6]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0017]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高边坡3支护结构1设置在地下结构外墙2侧边,紧贴着地下结构外墙2,其包括多个沿地下结构外墙2外侧边线状分布的排桩段,该多个排桩段相间分布,且在相邻的排桩段之间设置有嵌入高边坡3内的内凹区段14,沿内凹区段14的周边也设置了上述的排桩段。
[0018] 上述的排桩段包括多根呈线状且相间布置呈排状的支护桩,支护桩呈竖状布置,其下端插设在岩土体中,上端向上竖向延伸。
[0019] 当然,为了便于叙述,外墙2外侧边的排桩段定义为第一排桩段,其中的支护桩定义为第一支护桩11;相对应地,内凹区段14周边的排桩段定义为第二排桩段,其中的支护桩定义为第二支护桩12。当然,其结构是相似的,第一支护桩11及第二支护桩12可以是矩形桩,也可以是圆形状,具体设置可视实际施工要求而定。
[0020] 为了更好支撑内凹区段14中的第二支护桩12,在内凹区段14中设置了内支撑结构,该内支撑结构包括多条水平支撑梁15,各水平支撑梁15分别连接在第二支护桩12上。
[0021] 上述的支护结构1中,由于相邻第一排桩段之间设置了内凹区段14,这样,使得整个支护结构1呈凹凸相间状,且在内凹区段14中设置了水平分布的内支撑结构,这样,内凹区段14的内支撑结构形成一个类固定支座,增强了支护结构1的整体稳定性,避免支护结构1产生过大的变形或者发生破坏,从而也不会造成地下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甚至破坏。
[0022] 沿内凹区段14的竖向方向,可以布设多层水平内支撑结构。
[0023] 本实施例中,内支撑结构的水平支撑梁15可以是对撑也可以是角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具体的布置形式。
[0024] 第二排桩段的多根第二支护桩12的桩顶通过冠梁19连接。上述中的水平支撑梁15可以连接在第二支护桩12的桩顶,这样,水平支撑梁15分别连接在冠梁19上。第二排桩段的水平支撑梁15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护桩12的腰部,通过腰梁18与多根第二支护桩
12相连接。
[0025] 为了减小水平支撑梁15的跨度,对于较长的水平支撑梁15,其中部位置还可设置立柱16,该立柱16呈竖向布置,上端连接在支撑梁15上,下端延伸至岩土体中。
[0026] 上述的第一排桩段的第一支护桩11上连接有锚索17,锚索17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支护桩11上,另一端延伸至高边坡3岩土体中。
[0027] 当然,上述的各第一支护桩11上可以连接有多道锚索17,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0028] 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桩段与内凹区段14两侧边的第二排桩段形成的阳角处设置有背拉梁13,该背拉梁1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护桩11及第二支护桩12上,这样,可保证该阳角处更好的支撑能力。
[0029] 当地下结构工程完工后,第一排桩段和第二排桩段与地下结构外墙之间的空隙填筑回填土。
[0030] 上述的支护结构1的施工过程如下:
[0031] 1)、平整场地,分别施工第一支护桩11、第二支护桩12以及立柱16,多根第一支护桩11形成第一排桩段,多根第二支护桩12形成第二排桩段;
[0032] 2)、凿桩顶、开挖基槽,浇筑桩顶冠梁19;
[0033] 3)、对于第一排桩段:按常规施工顺序逐层开挖土方、逐层施工预应力锚17、注浆体养护期满后张拉锁定,直到土方开挖到基坑底设计高程;
[0034] 4)、对于内凹区段14:桩顶冠梁19浇筑后或者桩顶冠梁19浇筑的同时,浇筑背拉梁13和第一层水平支撑梁15;逐层土方开挖,逐层浇筑水平支撑梁15和腰梁18;最下道水平支撑梁15和最下道腰梁18施工完成后,梁底剩余土方保留,不再继续挖深,仅邻近地下结构外墙2侧的坑壁按一定自稳坡率放坡开挖,直到土方开挖到基坑底设计高程;
[0035] 5)、地下结构土建施工完成后,浇筑第一排桩段的预应力锚索17的锚头封锚体;地下结构与高边坡3支护结构1之间的空隙,回填粘性土并压实。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