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41246.0

文献号 : CN1038586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雪平蒋训锋尹永刚郑华荣

申请人 : 北京市正兴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包括高压入口管、与所述高压入口管连通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另一端连通多个喷管,所述喷管末端设有喷嘴;所述喷管为弹性喷管,所述接种设备还包括气缸、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限流部件;在所述气缸的作用力下,所述限流部件处于挤压所述弹性喷管,以限制所述弹性喷管的液体菌种流动的第一位置,或者处于松开所述弹性喷管,以使所述弹性喷管恢复自然状态的第二位置。本发明用气缸控制结合喷管自身弹性变形进行限流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限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该结构不存在限流部件与弹性喷管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现象,从根本上避免了污染。由于限流部件不接触液体菌种,无需清洗限流部件,减小了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包括高压入口管(1)、与所述高压入口管(1)连通的分配管(2),所述分配管(2)的另一端连通多个喷管,所述喷管末端设有喷嘴(31);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为弹性喷管(3),所述接种设备还包括气缸、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限流部件(4);

在所述气缸的作用力下,所述限流部件(4)处于挤压所述弹性喷管(3),以限制所述弹性喷管(3)的液体菌种流动的第一位置,或者处于松开所述弹性喷管(3),以使所述弹性喷管(3)恢复自然状态的第二位置;

还包括设于所述弹性喷管(3)一侧的受压板(5),所述限流部件(4)设于所述弹性喷管(3)另一侧、与所述受压板(5)平行,多个所述弹性喷管(3)与所述受压板(5)贴合设置;

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流部件(4)靠近所述弹性喷管(3)、将所述弹性喷管(3)压紧于所述受压板(5)上;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流部件(4)远离所述弹性喷管(3),以使所述弹性喷管(3)恢复自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部件(4)为限流杆,所述限流杆沿所述弹性喷管(3)的横截面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杆的数目为一个,所述限流杆的长度横跨所有弹性喷管(3),以使所述限流杆同步控制所有所述弹性喷管(3)内液体菌种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喷管(3)为硅胶管。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板(5)为不锈钢板。

说明书 :

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物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方法通常为:首先,将培养基和菌种倒入培养器,然后,在培养器中培养一段时间,最后利用接种设备将培养后的菌种喷装入菌瓶。
[0003]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简要介绍该接种设备的具体工作原理及其存在的缺陷。
[0004] 该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包括高压入口管1′、与高压入口管1′连通的分配管2′,分配管2′的另一端连通多条喷管3′,喷管3′的末端设置喷嘴31′,每条喷管3′上设有控制该喷管3′限流或通流的电磁阀4′。
[0005] 工作过程中,高压入口管1′以较高的压力向分配管2′输送经过培养的液体菌种,液体菌种流至分配管2′后,经分配管2′分配后流向各个喷管3′,当电磁阀4′通电,其阀口打开,喷管3′根端内部的液体菌种经电磁阀4′内部流向末端,最终经喷嘴31′喷入菌瓶中。当电磁阀4′断电,其阀口关闭,喷管3′根端内部的液体菌种受电磁阀4′的阻挡停止向末端流动。
[0006] 上述结构的接种设备具有如下技术缺陷:
[0007] 首先,电磁阀4′为电控元件,其动作非常频繁,长期工作后电源线接头容易自动脱落,造成故障、影响工作效率。
[0008] 其次,喷种时液体菌种要从电磁阀4′内部流过,且电磁阀4′的动作频繁,因此,电磁阀4′常常被较粗的菌丝卡住,导致密封性较差,造成喷洒停止后出现漏水的现象,影响接种的卫生,形成污染。此外,清洗工作特别麻烦,需要将每个电磁阀4′拆开清洗,如此反复操作多次后,容易造成电磁阀4′内各管件损坏,影响密封效果,导致无菌程度降低,也会增加人力成本。
[0009] 最后,由于每个电磁阀4′控制一个喷管3′,控制过程中会出现多个电磁阀4′不完全同步,导致多个喷嘴31′存在压力差,形成剂量的偏差较大、不均匀。
[0010]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技术中的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做进一步优化设计,增强其工作稳定性,提高密封性、避免污染,且保证喷洒均匀。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该接种设备用气缸控制并结合弹性喷管自身变形的限流方式取代了现有技术的电磁阀限流,增强了接种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密封性,且能够避免污染,保证喷洒均匀。
[001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包括高压入口管、与所述高压入口管连通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另一端连通多个喷管,所述喷管末端设有喷嘴;所述喷管为弹性喷管,所述接种设备还包括气缸、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限流部件;
[0013] 在所述气缸的作用力下,所述限流部件处于挤压所述弹性喷管,以限制所述弹性喷管的液体菌种流动的第一位置,或者处于松开所述弹性喷管,以使所述弹性喷管恢复自然状态的第二位置。
[0014]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弹性喷管一侧的受压板,所述限流部件设于所述弹性喷管另一侧、与所述受压板平行,多个所述弹性喷管与所述受压板贴合设置;
[0015] 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流部件靠近所述弹性喷管、将所述弹性喷管压紧于所述受压板上;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流部件远离所述弹性喷管,以使所述弹性喷管恢复自然状态。
[0016] 优选地,所述限流部件为限流杆,所述限流杆沿所述弹性喷管的横截面方向延伸。
[0017] 优选地,所述限流杆的数目为一个,所述限流杆的长度横跨所有弹性喷管,以使所述限流杆同步控制所有所述弹性喷管内液体菌种的通断。
[0018] 优选地,所述弹性喷管为硅胶管。
[0019] 优选地,所述受压板为不锈钢板。
[0020] 本发明提供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其喷管为弹性喷管,接种设备还包括气缸、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限流部件;在气缸的作用力下,限流部件处于挤压弹性喷管,以限制弹性喷管的液体菌种流动的第一位置,或者处于松开弹性喷管,以使弹性喷管恢复自然状态的第二位置。
[0021] 采用这种结构,当无需喷嘴向菌瓶喷洒液体菌种时,可以控制气缸,利用气缸的高压气体推动限流部件运动至第一位置,即挤压弹性喷嘴,限制液体菌种从弹性喷嘴的根端流动至其末端的喷嘴。当需要喷嘴向菌瓶喷洒液体菌种时,可以控制气缸,利用其内部的高压气体反向推动限流部件,以使限流部件运动至第二位置,即松开弹性喷管,解除弹性喷管的外力,则弹性喷管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状,其内部的液体菌种恢复通流状态,从根端流向末端的喷嘴。
[0022] 由此可见,本发明用气缸控制结合喷管自身弹性变形进行限流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限流,与现有技术相比,用气缸控制限流部件的运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即使长时间工作也不会出现故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3]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限流部件从弹性喷管外部对弹性喷管施加压力,使其变形,实现限流,再利用弹性喷管的自身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实现通流。因此,限流和通流过程中液体菌种始终在弹性喷管中,不会发生菌丝卡死等现象,并且不存在限流部件与弹性喷管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现象,从根本上避免了污染。
[0024] 此外,由于限流部件设于弹性喷管的外部,限流部件不接触液体菌种,因此无论使用时间有多长,都无需对限流部件进行清洗,从而大大减小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现有技术中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为图2中限流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图;
[0028] 图4为图2中限流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
[0029]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0] 高压入口管1′;
[0031] 分配管2′;
[0032] 喷管3′;喷嘴31′;
[0033] 电磁阀4′;
[0034] 图2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5] 高压入口管1;
[0036] 分配管2;
[0037] 弹性喷管3;喷嘴31;
[0038] 限流部件4;
[0039] 受压板5。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该接种设备用气缸控制并结合弹性喷管自身变形的限流方式取代了现有技术的电磁阀限流,能够增强接种的工作稳定性,且能够提高其密封性,避免污染,保证喷洒均匀。
[0041]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2]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根端”指的是弹性喷管3靠近分配管2的一端,即图2中弹性喷管3的左端,“末端”指的是弹性喷管3靠近喷嘴31的一端,即图2中弹性喷管3的右端;应当理解,这些方位词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基准而设立的,它们的出现不应当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3] 请参考图2至图4,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限流部件4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图;图4为图2中限流部件4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
[0044]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包括高压入口管1、与高压入口管1连通的分配管2,分配管2的另一端连通多个喷管,喷管末端设有喷嘴31。该喷管为弹性喷管3,接种设备还包括气缸(图中未示出)、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限流部件4。在气缸的作用力下,限流部件4处于挤压弹性喷管3,以限制弹性喷管3的液体菌种流动的第一位置,或者处于松开弹性喷管3,以使弹性喷管3恢复自然状态的第二位置。
[0045] 采用这种结构,当无需喷嘴31向菌瓶喷洒液体菌种时,如图3所示,可以控制气缸,利用气缸的高压气体推动限流部件4运动至第一位置,即挤压弹性喷嘴31,限制液体菌种从弹性喷嘴31的根端流动至其末端的喷嘴31。当需要喷嘴31向菌瓶喷洒液体菌种时,如图4所示,可以控制气缸,利用其内部的高压气体反向推动限流部件4,以使限流部件4运动至第二位置,即松开弹性喷管3,解除弹性喷管3的外力,则弹性喷管3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状,其内部的液体菌种恢复通流状态,从根端流向末端的喷嘴31。
[0046] 由此可见,本发明用气缸控制结合喷管自身弹性变形进行限流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限流,与现有技术相比,用气缸控制限流部件4的运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即使长时间工作也不会出现故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47]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限流部件4从弹性喷管3外部对弹性喷管3施加压力,使其变形,实现限流,再利用弹性喷管3的自身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实现通流。因此,限流和通流过程中液体菌种始终在弹性喷管3中,不会发生菌丝卡死等现象,并且不存在限流部件4与弹性喷管3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现象,从根本上避免了污染。
[0048] 此外,由于限流部件4设于弹性喷管3的外部,限流部件4不接触液体菌种,因此无论使用时间有多长,都无需对限流部件4进行清洗,从而大大减小了人力成本。
[0049] 具体的方案中,如图2所示,上述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还可以包括设于弹性喷管3一侧的受压板5,限流部件4设于弹性喷管3另一侧、与受压板5平行,多个弹性喷管3与受压板5贴合设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如图3所示,限流部件4靠近弹性喷管3、将弹性喷管3压紧于受压板5上;切换至第二位置时,如图4所示,限流部件4远离弹性喷管3、松开弹性喷管3。
[0050] 采用这种结构,受压板5和弹性喷管3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动,只需控制限流部件4的运动即可实现限流或通流,这种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的特点。
[0051] 可以想到,上述接种设备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例如,还可以取消受压板5,在弹性喷管3的两侧均设置上述限流部件4,通过控制两侧的限流部件4使二者相向运动,从两侧夹紧弹性喷管3,可实现接种设备的限流;再通过控制两侧的限流部件4使二者相背运动,可以松开弹性喷管3使其恢复自然状态,进而实现接种设备的通流。
[0052] 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上述限流部件4的具体结构和数目。
[0053]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限流部件4可以为限流杆,限流杆沿弹性喷管3的横截面方向延伸。
[0054] 将限流部件4设为杆状,能够以较小的生产成本实现接种设备的限流、通流,当然,为了避免限流杆长时间挤压弹性喷管3后在挤压处产生应力集中,可以在限流杆的两侧设置较为圆滑的倒角等。
[0055] 可以想到,上述限流部件4并不仅限杆状,还可以将其设为板状、块状等。
[0056] 进一步的方案中,上述限流杆的数目为一个,限流杆的长度横跨所有弹性喷管3,以使限流杆同步控制所有弹性喷管3内液体菌种的通断。
[0057] 这样,通过设置较长的长度,可以通过一个限流杆的动作同时控制所有弹性喷管3的限流、通流,以使所有弹性喷管3动作同步,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多个喷嘴31存在压力差,使得多个喷嘴31喷洒均匀。
[0058] 当然,还可以采用多个限流杆,每个限流杆控制与之对应的一个弹性喷管3。
[0059] 另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弹性喷管3为硅胶管。硅胶管质地柔软、具有较好的弹性,抗击打、抗撕裂能力强,将其作为接种设备的弹性喷管3,能够避免限流部件4挤压时断裂,并且限流部件4松开后硅胶管能够尽快恢复自然状态。当然,上述弹性喷管3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具有较好弹性的喷管。
[0060] 另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受压板5可以为不锈钢板。这样,不锈钢板具有较大的硬度和强度,能够进一步保证接种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当然,上述受压板5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0061]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