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087653.8

文献号 : CN10386030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贺利军贾帅军王文涛

申请人 : 贺利军

摘要 :

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包括外衬,所述外衬上设置有能够充气并且充气后表面带有若干突起的气囊,气囊和外衬之间设置有平行排列的若干组能够折叠的连杆,每组连杆包括若干套管,每两个套管之间设置有能够滑动到套管内的套芯,套芯和套管内部穿有与套芯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动套芯的引导绳;外衬两端设置有提拉把手,外衬两侧设置有束带。本发明的支架能够折叠,便于携带,可纳入背包或挎包中,随身携带方便,尤其适合于野外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固定。

权利要求 :

1.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衬(4),所述外衬(4)上设置有能够充气并且充气后表面带有若干突起的气囊(6),气囊(6)和外衬(4)之间设置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组能够折叠的连杆,每组连杆包括若干套管(1),每两个套管(1)之间设置有能够滑动到套管(1)内的套芯(2),套芯(2)和套管(1)内部穿有与套芯(2)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动套芯(2)的引导绳(3);外衬(4)两端设置有提拉把手(52),外衬(4)两侧设置有束带;

所述套芯(2)的一端为圆台状结构,另一端为圆柱状结构;套芯(2)的中心开设有贯通套芯(2)的导引孔(22);套管(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并且套管(1)一端为与套芯(2)的圆台状结构相配合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两端的侧壁上沿套管(1)周向开设有一圈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有两个半圆状的夹子(12),套管(1)通过夹子(12)固定于外衬(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半圆状的夹子(12)上开设有固定孔(14),套管(1)通过固定孔(14)固定在外衬(4)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芯(2)的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槽(21);套管(1)上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穿出套管(1)内壁并且和卡槽(21)相配合的第一销钉(11);套芯(2)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出套芯(2)内壁的第二销钉(23),引导绳(3)通过第二销钉(23)的端部固定在套芯(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1)沿套芯圆台状结构的一端向圆柱状结构的一端开设,卡槽(21)的长度小于套芯(2)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芯(2)和套管(1)均由碳纤维、玻璃钢或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外衬(4)的材质为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6)一端设置有用于给气囊(6)充气的充气阀门(62);所述提拉把手(52)由帆布缝合数条牵引绳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连杆内引导绳(3)的端部汇合并且在汇合处设置牵引把手(31);外衬(4)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根用于提拉外衬(4)的提拉绳(51),每根提拉绳(51)的两端均固定在外衬(4)的一端,提拉把手(52)设置在每根提拉绳(51)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当固定外衬(4)上端的提拉把手时,提拉外衬(4)下端的牵引把手,套芯(2)在引导绳(3)的带动下从套管(1)中滑出进入另一个套管(1)内,此时连杆处于展开状态;当固定外衬(4)下端的提拉把手时,提拉外衬(4)上端的牵引把手,套芯(2)在引导绳(3)的带动下滑到套管(1)内,连杆处于断开状态。

说明书 :

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骨科现场急救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由施工生产、交通事故、重大地质灾害等原因引发的肢体骨折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下肢长骨不稳定性骨折,经常引发骨折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骨折急救的目的是采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挽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后送,以便尽快妥善处理。因而在现场抢救、后送转运过程中必须使用可靠的外固定支架或夹板暂时固定骨折,以防止骨折断端继续移位,进一步加重骨折周围血管、神经损伤,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0003] 但目前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尚不完善、覆盖范围过小,特别是地质灾害导致的大量四肢骨折,在野外条件下多采用传统的夹板固定、或就地取材使用木棍、树枝等,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所使用的外固定物体积和重量均较大,不利于施救人员的携带与操作,固定效果不牢靠,在复杂道路条件下后送过程中容易引发骨折断端二次损伤。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做出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设计出了部分外固定支架或夹板用于骨折现场固定,但这些装置或多或少都存在有某些不足或限制。
[0004]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1507669B中提到的“一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系统装置”,采用竹塑夹板配合横行贴束带固定肢体骨折,根据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但其夹板整体长度无法调节,野外携带不便。
[0005]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554188U中“便捷骨折外固定器”设计了一种长C形弹力夹板,利用弹力带将C形夹板收紧固定骨折,形成一个较为坚硬的圆筒状外固定器。其针对骨折断端保护作用较为可靠,但其直径较大、长度不可调节,难以携带。
[0006]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676048U中提到的“外固定夹板”,采用弹性绷带以及连接在绷带两端的两块金属板体环绕包扎固定肢体骨折,但其夹板总体长度是固定不变的,携行多有不便。
[0007]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397670U中“外固定加压骨板”设计利用弧形板和加压板结合加压带固定四肢骨折,但其弧形板宽度较大、总长较长,不适合骨折现场急救使用。
[0008]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313853U201120451095.0“一种骨科外固定架”利用固定带将衬有海绵条的数个小夹板连接起来,环绕固定四肢骨折,其优点在于可以调节松紧程度,但其固定效果并不牢靠,且其夹板整体长度无法缩短,携带不便。
[0009]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260718Y中提到的“单人操作小夹板外固定带”,其采用长棉布条、薄海绵垫、尼龙搭扣等材料连接数个小夹板,虽然其携带性较好,但其力学强度低于硬性外固定夹板或支架,对于严重创伤导致的下肢粉碎性骨折固定效果不理想,在后送途中容易造成二次损伤。
[0010] 目前涉及骨折现场急救的外固定支架普遍体积较大、长度及宽度无法缩短,特别是野外条件下携带非常不便。
[0011] 这些骨折外固定支架还存在一个共有的问题,即起固定作用的夹板与肢体直接接触,没有缓冲层,随着骨折端出血逐渐增多、组织水肿加重、肢体持续肿胀,容易出现固定包扎过紧的问题。在小腿部分存在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共同构成骨筋膜室,创伤骨折血肿和组织水肿有可能引发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加,此时如果同时出现包扎过紧、固定局部压迫过重的现象,就非常容易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55mmHg,挤压闭塞供应肌群的小动脉,造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引发肌肉缺血坏死,最终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甚至引发患者生命危险。因而在获得骨折断端牢固固定的同时,如何避免包扎过紧或固定过重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就成为了必须克服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折叠式便携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该支架能够折叠,便于携带。
[0013]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外衬,所述外衬上设置有能够充气并且充气后表面带有若干突起的气囊,气囊和外衬之间设置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组能够折叠的连杆,每组连杆包括若干套管,每两个套管之间设置有能够滑动到套管内的套芯,套芯和套管内部穿有与套芯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动套芯的引导绳;外衬两端设置有提拉把手,外衬两侧设置有束带。
[0014] 所述套芯的一端为圆台状结构,另一端为圆柱状结构;套芯的中心为贯通套芯的导引孔;套管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并且套管一端为与套芯的圆台状结构相配合的通孔。
[0015] 所述套管两端的侧壁上沿套管周向开设有一圈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有两个半圆状的夹子,套管通过夹子固定于外衬上。
[0016] 所述两个半圆状的夹子上开设有固定孔,套管通过固定孔固定在外衬上。
[0017] 所述套芯的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槽;套管上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穿出套管内壁并且和卡槽相配合的第一销钉;套芯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出套芯内壁的第二销钉,引导绳通过第二销钉的端部固定在套芯上。
[0018] 所述卡槽沿套芯圆台状结构的一端向圆柱状结构的一端开设,卡槽的长度小于套芯的长度。
[0019] 套芯和套管均由碳纤维、玻璃钢或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外衬的材质为帆布。
[0020] 所述气囊一端设置有用于给气囊充气的充气阀门;所述提拉把手由帆布缝合数条牵引绳构成。
[0021] 所述每组连杆内引导绳的端部汇合并且在汇合处设置牵引把手;外衬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根用于提拉外衬的提拉绳,每根提拉绳的两端均固定在外衬的一端,提拉把手设置在每根提拉绳的中部。
[0022] 当固定外衬上端的提拉把手时,提拉外衬下端的牵引把手,套芯在引导绳的带动下从套管中滑出进入另一各套管内,此时连杆处于展开状态;当固定外衬下端的提拉把手时,提拉外衬上端的牵引把手,套芯在引导绳的带动下滑到套管内,此时连杆处于断开状态。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 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能够折叠的连杆,连杆的套芯能够滑动到套管内,当套芯从套管中滑出后,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硬性连接,当套芯完全滑入到套管中后,相邻套管间无硬性连接,支架能沿相邻套管间的软性连接处折叠,并且支架折叠后处于收缩状态时体积较小,整体质量轻巧,可纳入背包或挎包中,随身携带方便,尤其适合于野外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固定;
[0025]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气囊,能够针对开放性伤口予以包扎后在创伤局部形成适当的挤压力,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
[0026] 3.本发明中气囊充气后表面形成许多突起,与皮肤接触时在相邻突起间留有空隙,减少对肢体皮肤和局部血液循环的直接压迫,有效避免皮肤压伤和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有利于后期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0027]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的连杆为由碳纤维、玻璃钢或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优良力学性能,能够牢固固定骨折断端,避免搬运、后送过程中骨折断端移位,造成二次损伤,固定效果牢靠。
[0028] 本发明由碳纤维、玻璃钢或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的连杆可透过X线,支架固定肢体后拍摄X线过程中无需取下,防止拍摄搬动中的继发损伤,同时不影响X线影像观察。
[0029] 本发明中的连杆包括套芯和套管,套芯能够在套管中移动,并且套芯在移动时,第一销钉的端部位于套芯的卡槽内,这样能够防止套芯在滑动过程发生旋转,卡槽的长度小于套芯的长度,当第一销钉与卡槽的端部接触时,可以防止套芯过度滑出;另外,本发明具有力学强度高、固定牢靠、保护患肢皮肤、防止压迫血液循环,并且在后送途中不会造成二次损伤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的套管示意图,其中,图1(a)为套管整体视图,图1(b)为套管纵剖面视图,图1(c)为半圆形夹子的套管整体视图。
[0031] 图2为套芯示意图,其中,图2(a)为套芯的剖视图,图2(b)为图2(a)的中段截面图,图2(c)为图2(a)的俯视图。
[0032] 图3为套管套芯牵引滑动连接卡紧原理示意图,图3(a)为套芯没有滑入到套管中时示意图,图3(b)为,套芯的头部将要滑入到套管中时示意图,图3(c)为套芯滑入到套管中时示意图。
[0033] 图4为本发明展开效果示意图。
[0034] 图5为气囊充气后整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0035] 图6为气囊保护固定患肢示意图。
[0036] 其中,1为套管,11为第一销钉,12为夹子,13为铆钉,14为固定孔;2为套芯,21为卡槽,22为引导孔,23为第二销钉;3为引导绳,31为牵引把手;4为外衬;51为整体提拉绳,52为提拉把手;6为气囊,61为突起,62为充气阀门;71为第一束带,72为第二束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38] 参见图4和图5,本发明包括外衬4,所述外衬4设置有能够充气并且充气后表面带有若干突起的气囊6,气囊6为可充气气囊,气囊6一端设有充气阀门,通过充气阀门可以向气囊6中充气,气囊6和外衬4之间设置于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组能够折叠的连杆,每组连杆包括若干套管1,每两个套管1之间设置有能够滑动到套管1内的套芯2,套芯2和套管1内部穿有用于移动套芯2的引导绳3;外衬4两端设置有提拉把手52,提拉把手52由帆布缝合数条牵引绳构成,外衬4两侧设置有束带,每一侧各有4条,束带包括设置于外衬一侧的第一束带71和设置于外衬另一侧的第二束带72,其中一侧束带的外端有勾面搭扣,与相对侧对应位置的束带背侧毛面相互粘贴,起到收紧、固定支架的作用。
[0039] 参见图1和图2,套芯2的头端为圆台状结构,尾端为圆柱状结构,套芯2的头端内径小,尾端内径大,参见图2(a),套芯2的中心为贯通套芯2的导引孔22;参见图2(c),套芯2的表面沿长度方向从头端向尾端开设有卡槽21,套芯2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出套芯内壁并且用于将引导绳固定在套芯上的第二销钉23;参见图2(b),卡槽21只开设了一段,从套芯头部延伸至中后部,并没有贯穿整个套芯2,即卡槽21沿套芯圆台状结构的一端向圆柱状结构的一端开设,卡槽21的长度小于套芯2的长度。
[0040] 卡槽21与侧壁形成台阶状结构;参见图1(a),套管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并且套管1尾端为与套芯2的圆台状结构相配合的通孔,参见图1(b),套管1的尾端剖面为等腰梯形,并且套管1尾端的内径大于靠近尾端的内径,这样套芯2的头端能够进入到套管1的尾端。
[0041] 所述套管1的两端的侧壁上沿套管1周向开设一圈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有两个半圆状的夹子12,两个半圆状的夹子12上开设有固定孔14,将两个半圆状的夹子12通过两枚铆钉13铆合后,两个夹子12包绕套管1,通过夹子12上的固定孔14将套管1固定在外衬4上。套管1头端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销钉11,第一销钉11穿出套管1的内壁,并且第一销钉11的尖端与套芯2上的卡槽21相配合,防止套芯2滑动过程中出现旋转,同时限制套芯2尾端从本组连杆中的套管1中滑出。
[0042] 本发明中套管内径接近尾端处内径变小,形成一台阶样结构,限制本组套芯在引导绳3牵引滑回套管时,由于过度牵引从尾端脱出套管。套管尾端内径呈喇叭状,能保证下一组套芯的圆台状头部顺利滑入套管,同时能够在套芯滑入套管一定距离后收紧套芯头部,保证套管和套芯连接牢靠,此种牢固连接是通过下一个套芯滑入套管喇叭状尾端时设置的过盈配合卡紧而实现的。
[0043] 通过旋转第二销钉23,可以紧密固定引导绳3和套芯2,防止引导绳3滑脱,套芯2直径从中上部向头端逐渐减少,呈收缩圆台状,保证套芯2能在引导绳3牵引下顺利滑入上一个套管的喇叭形尾部,并通过进一步的牵引与套管卡紧。当套芯在牵引绳牵拉下滑入上一个套管尾端时,套芯上的卡槽与本组连杆的套管管壁上的销钉配合,防止套芯旋转,并防止套芯过度滑出。
[0044] 外衬3由帆布制成,具有耐磨、透气的特性。所述套管1呈厚壁圆筒状(本发明中壁厚为2mm),由碳纤维、玻璃钢、工程塑料或类似具有一定强度、并可透过X线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轻、力学强度高的优点。套芯、半圆形的夹子均和套管的材质相同。
[0045] 参见图3所示,当牵拉头端牵拉引导绳3时,下一个套芯2在引导绳牵引下向头侧滑入上一个套管1的喇叭状尾部,继续牵拉引导绳3使套芯2圆台状头部与套管1尾部进一步收紧,保证套管1和套芯2连接牢靠,并依靠过盈配合卡紧。此时下一个套芯2前段位于上一个套管1尾部,而其后段位于下一个套管1的头部,通过套芯2使相邻的套管1间形成了牢固的硬性连接,数组套管1和套芯1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形成较长的硬质连杆。
[0046] 参见图4所示,本发明中连杆为4组,每组连杆包括5个套管和4个套芯,先将套芯的卡槽21对准套管上的第一销钉11位置装入套管内,适当旋入第一销钉11,限制套芯2过度向头端滑动脱离套管1。将引导绳3依次穿过4个套芯2,旋紧第二销钉23紧密固定引导绳3和套芯2,同时在引导绳3头端穿入一套管1。将这5个套管1间隔一定距离,固定于帆布外衬4上,按照此方法在帆布外衬上平行固定4组相同的连杆。将4组连杆的引导绳3收拢,制作牵引把手31方便整体操作。在帆布外衬4两端各缝制一条整体提拉绳51,整体提拉绳51的两端缝制于外衬的同一端上,整体提拉绳51的中部设置一提拉把手52。套芯2圆台状头部朝向定义为头端(即半径小的一端),在外衬及提拉把手上分别作出标识。
[0047] 参见图5所示,在外衬4一侧缝制4条第一束带71,在外衬4的另一侧相应位置缝制4条第二束带72,其中,第一束带71和第二束带72上设置有粘扣带,第一束带71的外端有较硬带钩的刺毛,能够与相对侧的第二束带72背面的细小柔软的纤维相互粘贴。通过粘扣带可以将外衬两侧的第一束带71和第二束带72相连接。在外衬4上设置4组连杆后,再在外衬上面缝制气囊6,气囊6表面有间隔突起61,由气泵或人工充气通过充气阀门62充气使气囊6膨胀,气囊6内压力大小可以通过充入气体量多少予以控制,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调整气囊压力。
[0048] 参见图6所示,放置与于患肢下方的气囊6具有许多突起,对于开放性伤口予以包扎后在创面处形成适当的挤压力,减少伤口出血;气囊6充气后表面形成许多突起,与皮肤接触时相邻突起间留有空隙,减少对局部血液循环的直接压迫,不干扰肢体血液流动、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利于后期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0049]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当固定外衬4上端的提拉把手52时,提拉外衬4下端的牵引把手31,在引导绳3的带动下每组连接杆中的套芯滑入上一个套管尾端并固定,此时相邻两个套管通过套芯形成硬性连接,相邻数组连接杆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此时支架呈展开状态。当固定外衬4下端的提拉把手时,提拉尾端的牵引把手使引导绳牵拉套芯滑出上一个套管,重新进入下一个套管内,此时相邻套管间无硬性连接,支架能沿相邻套管间的软性连接处折叠,此时支架呈收起状态。
[0050] 本发明中的外固定支架依据不同部位的骨折设计不同长度及宽度,例如上肢、下肢。
[0051] 下面通过具体使用实例进行说明:
[0052] 参见图6,四肢骨折急救现场,首先从挎包或背囊中取出呈折叠状态的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1手提起支架头端的提拉把手52,用1足踩踏支架尾端的提拉把手52展开支架,此时支架内的连杆尚处于断开状态。用双手紧握头端的牵引把手31,用力向上提拉,同时踩踏支架尾端提拉把手的足给予反方向对抗,4组连杆内的套芯2通过引导绳3的牵引顺利滑入上一个套管1的尾部,继续向上提拉牵引把手31,确定套芯2已经牢固卡入套管1尾部,此时支架内的连杆处于连通状态,通过套芯2使相邻的套管1间形成了牢固的硬性连接。通过充气阀门62向气囊6充气。牵拉抬起骨折肢体,将完全展开的支架置于患肢下方,放平患肢,从支架两侧卷起包绕患肢,利用四组第一束带71、第二束带72固定、收紧支架,此时患肢获得了良好的保护。同时垫于患肢下方的气囊具有许多突起,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减压作用。
[0053] 患肢后送至医院采取进一步治疗,首先解除四组第一束带71、第二束带72,向两侧铺开支架,牵拉抬起患肢,迅速从患肢下方抽出支架,打开充气阀门排空气囊内气体,用双手紧握支架尾端的牵引把手31,用力向上提拉,同时1足踩踏支架头端的提拉把手52予反方向对抗,4组连杆内的套芯2通过引导绳3的牵引从上一个套管1尾部滑出,继续向上提拉牵引把手31,确定套芯2从上一组套管尾部1完全滑出并重新进入相邻套管1内,此时支架内的连杆再次脱离,相邻套管间无硬性连接,沿相邻套管间的软性连接处折叠支架,收纳入支架携行囊或挎包中。
[0054] 本发明根据使用部位不同,依据支架整体长度、宽度可以大体划分为上肢骨折外固定支架和下肢骨折外固定支架。
[0055] 该使用实例仅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该领域内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