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组合秤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180074144.6

文献号 : CN10389055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菊池孝平高柳一夫

申请人 :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在同轴上具备倒圆锥台状的内侧集合斜槽(11)及外侧引导斜槽(12),在将这些斜槽以具有相等的中心角的形式依次分割为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时,按照排出来自于所述外侧引导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三排出通路(50)、排出来自于所述外侧引导斜槽的第一区域及第四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二排出通路(40)、排出来自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一排出通路(30)、排出来自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四排出通路(60)、排出来自于所述外侧引导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五排出通路(70)、排出来自于所述外侧引导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被计量物的第六排出通路(80)的顺序,使各排出通路的下侧开口排列在由所述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的边界和所述第六区域与第七区域之间的边界所形成的直线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具备:

具有垂直的中心轴的中空的倒圆台状的内侧集合斜槽;

在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外侧与该内侧集合斜槽同心地配置的中空的倒圆台状的外侧集合斜槽;

在从垂直方向观察所述内侧集合斜槽时以在周方向上具有相等的中心角的方式依次分割为以下称为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的第一至第八的假想的区域时,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下端所限定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下侧开口的二分之一的第一上侧开口、和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通过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边界及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的边界的直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的下方的第一下侧开口,以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一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排出通路;

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二上侧开口、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三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第一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一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二上侧开口及所述第三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排出通路;

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四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第二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二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三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四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三排出通路;

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的下端所限定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下侧开口的二分之一的第五上侧开口、和位于所述直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的下方的第四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四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四排出通路;

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六上侧开口、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七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四排出通路的第四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四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五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六上侧开口及所述第七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五排出通路;和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及第七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及第七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八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五排出通路的第五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五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六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八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六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六排出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包括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开始以第一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的中空的半倒圆台状的第一倾斜部、和从该第一倾斜部的下端开始以大于所述第一倾斜角度的第二倾斜角度延伸至所述第一下侧开口的第二倾斜部;

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包括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开始以第一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的中空的半倒圆台状的第三倾斜部、和从该第三倾斜部的下端开始以所述第二倾斜角度延伸至所述第四下侧开口的第四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出通路可装卸地钩挂在所述第二排出通路上,所述第六排出通路可装卸地钩挂在所述第五排出通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具有:

从所述第二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一引导板;

从所述第三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二引导板;

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三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一连接板;

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二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一安装板;

所述第五排出通路具有:

从所述第六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三引导板;

从所述第七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四引导板;

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侧的侧缘且以第五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三连接板;

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七区域侧的侧缘并延伸,并且其上缘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四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二安装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具有:

从所述第二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一引导板;

从所述第三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二引导板;

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三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一连接板;

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二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一安装板;

所述第五排出通路具有:

从所述第六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三引导板;

从所述第七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四引导板;

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侧的侧缘且以第五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三连接板;

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七区域侧的侧缘并延伸,并且其上缘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四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二安装板。

6.一种组合秤,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和形成为以圆形状配置在所述内侧集合斜槽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之间的边界的上方,并且能够将各自保持的被计量物选择性地投入至该内侧集合斜槽和该外侧集合斜槽的结构的多个计量料斗。

说明书 :

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组合秤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组合秤。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应用于具有排列成一直线配置的四个物品接收口的包装机中的组合秤的集合漏斗。该集合漏斗具有环状的上部开口、和对应于包装机的四个物品接收口的每一个且依次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第一下部排出口至第四下部排出口的四个下部排出口。为了使从设置于集合漏斗的上方的分成四个组的计量料斗中排出的物品通过集合漏斗内部并从对应的下部排出口排出,而通过隔开壁隔开集合漏斗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2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然而,存在将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物品接收口由现有的四个增加为六个,从而改善了处理能力的包装机。因此,要求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应用于该包装机的组合秤的集合漏斗上设置与物品接收口的数量对应的六个下部排出口,与目标重量相应的重量的物品(被计量物)从各自的下部排出口排出。另一方面,为了使组合秤高速地工作,而需要尽可能减小从各下部排出口排出的被计量物的从上部开口到达至下部排出口的移动路径长度的分布范围(差异范围),但是在几何学意义上,该移动路径长度的分布范围在具有圆形的上部开口的集合漏斗中,随着排列在一直线上的下部排出口的数量的增加而变得越大。因此,在具有圆形的上部开口的集合漏斗中,将排列在一直线上的下部排出口由现有的四个增加至六个并不容易。
[0008]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而形成的现有示例相比,能够抑制工作速度下降,并且能够应用于具有六个物品接收口的包装机中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
[0009]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具备:具有垂直的中心轴的中空的倒圆锥台状的内侧集合斜槽;在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外侧与该内侧集合斜槽同心地配置的中空的倒圆锥台状的外侧集合斜槽;在从垂直方向观察所述内侧集合斜槽时以在周方向上具有相等的中心角的方式依次分割为第一至第八的假想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时,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下端所限定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下侧开口的二分之一的第一上侧开口、和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通过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边界及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的边界的直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的下方的第一下侧开口,以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一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排出通路;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二上侧开口、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三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第一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一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二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二上侧开口及所述第三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排出通路;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四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第二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二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三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四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三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三排出通路;具有对应于由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的下端所限定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下侧开口的二分之一的第五上侧开口、和位于所述直线上且位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的下方的第四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四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四排出通路;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六上侧开口、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七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四排出通路的第四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四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五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六上侧开口及所述第七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五排出通路;和具有对应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及第七区域的下端和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该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及第七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的第八上侧开口、和在所述直线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五排出通路的第五下侧开口相同的一侧上且位于比该第五下侧开口靠近外侧的位置上的第六下侧开口,并且以从所述第八上侧开口延伸至所述第六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六排出通路。
[0011] 根据该结构,可以将投入至内侧集合斜槽或外侧集合斜槽的被计量物从以一直线状配置的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中的对应于该被计量物的投入位置的任意一个下侧开口排出。又,可以抑制从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排出的被计量物的从第一上侧开口至第八上侧开口到达至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的移动路径长度的分布范围(差异范围)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现有示例相比的增加。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工作速度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现有示例相比的下降,可以应用于具备以一直线状配置的六个物品投入口的包装机中。
[0012] 在根据上述发明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包括从所述第一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开始以第一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的中空的半倒圆锥台状的第一倾斜部、和从该第一倾斜部的下端开始以大于所述第一倾斜角度的第二倾斜角度延伸至所述第一下侧开口的第二倾斜部;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包括从所述第五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开始以第一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的中空的半倒圆锥台状的第三倾斜部、和从该第三倾斜部的下端开始以所述第二倾斜角度延伸至所述第四下侧开口的第四倾斜部。
[0013] 根据该结构,可以防止第一排出通路接近或接触到第二排出通路,可以防止因第一排出通路而导致第二排出通路被堵塞或者变得狭窄。又,可以防止第四排出通路接近或接触到第五排出通路,可以防止因第四排出通路而导致第五排出通路被堵塞或变得狭窄。
[0014] 在根据上述发明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排出通路可装卸地钩挂在所述第二排出通路上,所述第六排出通路可装卸地钩挂在所述第五排出通路上。
[0015] 根据该结构,可以改善第三排出通路及第六排出通路的清洗作业的作业性。又,相对于包装机的物品投入口的第三下侧开口及第六下侧开口的对位作业也变得容易。
[0016] 在根据上述发明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排出通路具有:从所述第二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一引导板;从所述第三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第二引导板;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二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三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二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侧的侧缘且以所述第二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二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一排出通路上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五排出通路具有:从所述第六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五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三引导板;从所述第七上侧开口的与所述外侧集合斜槽的位于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八区域的外侧的部分的下端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五下侧开口的第四引导板;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四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一区域侧的侧缘且以第五下侧开口的外周作为下缘延伸,并且其上缘的两端部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且上缘部的该两端部之间的部分被向下方进行切割的第三连接板;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六区域侧的侧缘和所述第四引导板的所述内侧集合斜槽的第七区域侧的侧缘并延伸,并且其上缘无间隙地安装于所述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四连接板;和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整个上缘向所述第四排出通路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该第四排出通路上的第二安装板。
[0017] 根据该结构,可以使第五上侧开口及第八上侧开口分别位于第二上侧开口和第三上侧开口之间以及第六上侧开口和第七上侧开口之间。又,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二排出通路相对于第一排出通路的安装以及第五排出通路相对于第四排出通路的安装。
[0018]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秤具备:上述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和形成为以圆形状配置在所述内侧斜槽和所述外侧斜槽之间的边界的上方,并且能够将各自保持的被计量物选择性地投入至该内侧斜槽和该外侧斜槽的结构的多个计量料斗。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本发明如上所述地构成,发挥提供一种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现有示例相比能够抑制工作速度下降的同时能够应用于具有六个物品接收口的包装机中的组合秤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的组合秤的构成示例的图;
[0022] 图2是示出图1的组合秤的计量料斗以及集合斜槽的构成示例的俯视图;
[0023] 图3是示出图1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的排出装置的构成示例的俯视图;
[0024] 图4是示出图1的组合秤的被计量集合排出装置的第一排出通路至第三排出通路的构成示例的立体图,并且是示出将第三排出通路从第一排出通路及第二排出通路卸下的状态的图;
[0025] 图5是示出图1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的第一排出通路及第二排出通路的构成示例的侧视图;
[0026] 图6是示出图1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的第四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的构成示例的立体图,并且是示出将第六排出通路从第四排出通路及第五排出通路卸下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另外,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0028] [组合秤的构成示例及动作示例]
[0029] 本实施形态的集合排出装置100例如组装到手动式、半自动式或自动式(全自动式)的组合秤中并使用。以下,例示组装到自动式的组合秤(以下简称为“组合秤”)1中的情况。另外,以下,将组合秤1的面向中心侧的一侧(即,面向下述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中心轴的一侧)称为内侧。
[0030] 又,应用组合秤1的包装机具备相互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并且位于一直线状位置上的六个物品投入口。
[0031]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组合秤1的构成示例的图。图2是示出组合秤1的计量料斗101~132、以及集合斜槽10的构成示例的俯视图。
[0032] 如图1所示,组装有根据本实施形态的集合排出装置100的组合秤1具备:容纳通过组合秤1的未图示的公知的供给机构供给的被计量物的多个计量料斗;和设置于该计量料斗的下方的集合排出装置10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计量料斗例如设置有32个,配置为圆形状。供给至计量料斗且容纳于其中的被计量物的重量是通过称重传感器153检测。
[0033] 而且,从垂直方向观察时,32个计量料斗101~132被分成分别由四个计量料斗构成的第一组至第八组的a~h。即,计量料斗101~104属于第一组a,计量料斗105~108属于第二组b,计量料斗109~112属于第三组c,计量料斗113~116属于第四组d,计量料斗117~120属于第五组e,计量料斗121~124属于第六组f,计量料斗125~128属于第七组g,计量料斗129~132属于第八组h。
[0034] 而且,第一组至第八组a~h的计量料斗以从垂直方向观察时在周方向上各自具有相等的中心角的方式分别位于分割为八个的假想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A~H)内。
[0035] 计量料斗101~132如图1所示具备分别形成为筒状的料斗主体150、内侧闸门151和外侧闸门152。内侧闸门151形成为上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主体部150上,且向外侧斜下方延伸,可关闭料斗主体150的下侧开口的内侧二分之一的结构。外侧闸门152形成为上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主体部150上,且向内侧斜下方延伸,可关闭料斗主体150的下侧开口的外侧二分之一的结构。而且,在关闭外侧闸门152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并打开内侧闸门151时,容纳于料斗主体150内的被计量物向内侧斜下方排出。又,在关闭内侧闸门151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并打开外侧闸门152时,容纳于料斗主体150内的被计量物向外侧斜下方排出。像这样,计量料斗101~132形成为能够分别向内侧斜下方及外侧斜下方的两个方向排出被计量物的结构。
[0036] 接着,说明组合秤1的动作示例。
[0037] 未图示的组合秤1的控制部对容纳于构成第一组a及第四组d的八个计量料斗101~104、113~116中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一最佳组合。
[0038] 接着,控制部对容纳于构成第二组b及第三组c的八个计量料斗105~112中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二最佳组合。
[0039] 接着,控制部对容纳于构成第五组e及第八组h的八个计量料斗117~120、129~132中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三最佳组合。
[0040] 接着,控制部对容纳于构成第六组f及第七组g的八个计量料斗121~128中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四最佳组合。
[0041] 接着,控制部对在构成第一组a至第四组d的计量料斗101~116中的、除去容纳与第一最佳组合及第二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的计量料斗之外的计量料斗中被容纳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五最佳组合。
[0042] 接着,控制部对在构成第五组e至第八组h的计量料斗117~132中的、除去容纳与第三最佳组合及第四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的计量料斗之外的计量料斗中被容纳的被计量物执行其重量的组合运算,并求出组合重量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达到与目标重量相等或最接近的重量的第六最佳组合。
[0043] 接着,控制部驱动容纳有与第一最佳组合至第四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的计量料斗的驱动部而打开外侧闸门152,向外侧斜下方排出被计量物。
[0044] 又,与此同时,控制部驱动容纳有与第五最佳组合及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的计量料斗的驱动部而打开内侧闸门151,向内侧斜下方排出被计量物。
[0045] 然后,从计量料斗排出的与第一最佳组合至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分别通过集合排出装置100,从下述的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排出。然后,该被计量物被投入至与各下侧开口对应的包装机的物品投入口中,并通过包装机进行包装。
[0046] [集合排出装置的结构]
[0047] 如图1所示,集合排出装置100具备:将从计量料斗排出的被计量物向内侧斜下方引导,集合后排出的集合斜槽10;和将从集合斜槽10排出的被计量物对于与第一最佳组合至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分别地进行集合,并从下述的所对应的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排出的排出装置20;
[0048] (集合斜槽的构成示例)
[0049] 集合斜槽10具备内侧集合斜槽11和外侧引导斜槽12。
[0050] 内侧集合斜槽11整体上形成为具有垂直的中心轴的中空的倒圆锥台状。该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中心轴构成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而且,如图2所示,内侧集合斜槽11具备板状的八个引导板13,这些八个引导板13在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A~H内分别配置有一个。这些八个引导板13的上端限定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上侧开口,下端限定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下侧开口。引导板13向内侧斜下方延伸,并且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而宽度变窄的锥体形状。引导板13的侧缘向上方折曲。借助于此,防止沿着引导板13滑落的被计量物从引导板13的侧缘向外侧溢出。而且,引导板13可装卸地安装于未图示的框体上。
借助于此,可以改善内侧集合斜槽11的清洗作业的作业性。
[0051] 另外,本实施形态形成为具备板状的八个引导板13,这些八个引导板13在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A~H内分别配置有一个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此,取而代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A~D的区域及第四区域至第八区域E~H的区域上分别配置一个引导板,总共配置两个的结构。
[0052] 又,优选的是将内侧集合斜槽11的第四区域D和第五区域E之间的边界、以及第八区域H和第一区域A之间的边界进行区划以防止在内侧集合斜槽11上滑落的被计量物越过各边界而相互混合,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进行区划。
[0053] 外侧引导斜槽12整体上形成为具有垂直的中心轴的中空的倒圆锥台状,在内侧集合斜槽11的外侧与内侧集合斜槽11同心地配置。而且,外侧引导斜槽12具备板状的八个引导板14,这些八个引导板14在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A~H内各配置有一个。这些外侧引导斜槽12的八个引导板14的上端及内侧集合斜槽11的八个引导板13的上端限定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又,外侧引导斜槽12的八个引导板14的下端及内侧集合斜槽11的八个引导板13的下端限定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下侧开口。引导板14向内侧斜下方延伸,并且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而宽度变窄的锥体形状。引导板14的侧缘向上方折曲。借助于此,防止沿着引导板14滑落的被计量物从引导板14的侧缘向外溢出。而且,引导板14可装卸地安装于未图示的框体上。借助于此,可以改善外侧引导斜槽12的清洗作业的作业性。
[0054] 另外,本实施形态形成为具备板状的八个引导板14,这些八个引导板14在第一区域至第八区域A~H内分别配置有一个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此,取而代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区域A、包括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区域、第四区域D、第五区域E、包括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区域、以及第八区域H上分别配置一个,总共配置六个的结构。
[0055] 又,优选的是将外侧引导斜槽12的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之间的边界、第三区域C和第四区域D之间的边界、第四区域D和第五区域E之间的边界、第五区域E和第六区域F之间的边界、第七区域G和第八区域H之间的边界以及第八区域H和第一区域A之间边界进行区划以防止在外侧引导斜槽12上滑落的被计量物越过各边界而相互混合,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进行区域。
[0056]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计量料斗101~132配置在内侧集合斜槽11的各引导板13的上端的上方。借助于此,打开计量料斗101~132的内侧闸门151而向内侧斜下方排出的被计量物被投入至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上侧开口中。另一方面,打开计量料斗101~132的外侧闸门152而向外侧斜下方排出的被计量物被投入至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中;
[0057] (排出装置的构成示例)
[0058] 图3是示出排出装置20的构成示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第一排出通路至第三排出通路30、40、50的构成示例的立体图,是将第三排出通路50从第一排出通路30及第二排出通路40上卸下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第一排出通路30及第二排出通路40的构成示例的侧视图。
[0059] 如图3所示,排出装置20具有第一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30、40、50、60、70、80。
[0060] 如图4所示,第一排出通路30具有第一上侧开口31、和位于第一上侧开口31的下方的第一下侧开口32,并且连接第一上侧开口31和第一下侧开口32。而且,第一排出通路30形成为其内部空间从上方至下方变窄的结构。借助于此,通过第一上侧开口31投入到第一排出通路30内的与第五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一排出通路3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从第一下侧排出口32排出。
[0061] 如图3所示,第一上侧开口31位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A~D的区域,形成为半圆形。即,第一上侧开口31由沿着第一区域A和第八区域H之间的边界及第四区域D和第五区域E之间的边界L1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31a、和连接该开口缘的两端且通过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A~D的区域并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31b所限定。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31b如图1所示位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外侧。即,第一上侧开口31对应于由位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A~D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所限定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下侧开口的二分之一。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A~D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滑落的与第五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一上侧开口31被投入至第一排出通路30中。
[0062] 如图3所示,第一下侧开口32大致形成为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通过第二区域B和第三区域C之间的边界及第六区域F和第七区域G之间的边界的直线L2上。
[0063] 而且,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排出通路30具有从第一上侧开口31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31b开始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形成为中空的半个倒圆锥台状的第一倾斜部33、从第一倾斜部33的下端开始倾斜延伸的第二倾斜部34、和连接第一倾斜部33及第二倾斜部34的两侧缘的连接部35。第二倾斜部34的倾斜角度(第二倾斜角度)形成为大于第一倾斜部33的倾斜角度(第一倾斜角度)的结构。
[0064] 如图4所示,第二排出通路40具有第二上侧开口41、第三上侧开口42、和位于第二上侧开口41及第三上侧开口42的下方的第二下侧开口43,并且将第二上侧开口41及第三上侧开口42与第二下侧开口43连接。借助于此,投入至第二上侧开口41及第三上侧开口42的与第一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二排出通路40的内部空间中滑落的同时合并而集合,并且从第二下侧开口43排出。
[0065] 如图3所示,第二上侧开口41位于第一区域A且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形成为扇形。即,第二上侧开口41由在第一区域A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1a、从该开口缘的两端分别向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41b、41c、和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对应的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面所限定。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1a如图1所示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二上侧开口41对应于位于第一区域A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一区域A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一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二上侧开口41被投入至第二排出通路40中。
[0066] 如图3所示,第三上侧开口42在第四区域D位于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并且形成为扇形。即,第三上侧开口42由在第四区域D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2a、从该开口缘的两端分别向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42b、42c、和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对应的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面所限定。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2a如图1所示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三上侧开口42对应于位于第四区域D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四区域D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一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三上侧开口42被投入至第二排出通路40中。
[0067] 如图3所示,第二下侧开口43形成为大致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在直线L2上并位于相对于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在与第一下侧开口32相同的一侧上且比第一下侧开口32靠近外侧的位置上。
[0068] 而且,如图4所示,第二排出通路40具有第一引导板45、第二引导板46、第一连接板47、第二连接板48和第一安装板49。
[0069] 第一引导板45从第二上侧开口41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1a延伸,并且延伸至第二下侧开口43中第一区域A侧的开口缘43a。
[0070] 第二引导板46从第三上侧开口42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2a延伸,并且延伸至第二下侧开口43中第四区域D侧的开口缘43b。
[0071] 第一连接板47连接第一引导板45的第二区域B侧的侧缘和第二引导板46的第三区域C侧的侧缘,并且以第二下侧开口43的外侧(与第一排出通路30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开口缘43c作为下缘延伸。而且,第一连接板47的上缘以V字形向下方切割至其下缘附近。
[0072] 第二连接板48连接第一引导板45的第八区域H侧的侧缘和第二引导板46的第五区域E侧的侧缘,并且以第二下侧开口43的内侧(第一排出通路30所在的一侧)的开口缘43d作为下缘延伸。而且,第二连接板48的上缘的两端部向第一排出通路30延伸,且其上缘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无间隙地安装于第一排出通路30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二连接板48通过焊接接合在第一排出通路30上。
[0073] 第一安装板49从第一连接板47的整个上缘向第一排出通路30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第一排出通路30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一安装板49通过焊接接合于第一排出通路30上。
[0074] 像这样,第二排出通路40相对于第一排出通路30设置为一体。但是并不限于此,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为独立体。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在限定第二排出通路40的壁中与第一排出通路30共有的部分由用于第二排出通路40的壁和用于第一排出通路30的壁构成即可。
[0075] 而且,如上所述,形成为第一排出通路30的第二倾斜部34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倾斜部33的倾斜角度的结构,因此可以防止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面与第一引导板45及第二引导板46接近或接触,并且第二排出通路40不会因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面而被堵塞或者变窄。借助于此,可以防止与第一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二排出通路40内被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面卡住从而导致的无法排出该被计量物,或直至排出前所花费时间的增加。
[0076] 如图4所示,第三排出通路50具有第四上侧开口51、和位于第四上侧开口51的下方的第三下侧开口52,并且连接第四上侧开口51和第三下侧开口52。而且,第三排出通路50形成为其内部空间从上方至下方变窄的结构。借助于此,通过第四上侧开口51投入至第三排出通路50中的与第二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三排出通路50的内部空间中滑落的同时集合,从第三下侧开口52排出。
[0077] 如图3及图4所示,第四上侧开口51在包括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区域位于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形成为扇形。即,第四上侧开口51由如下边缘所限定:在包括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区域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外侧开口缘51a;位于该外侧开口缘51a的内侧,在包括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区域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内侧开口缘51b;和连接外侧开口缘51a及内侧开口缘51b的各自的第一区域A侧的端部,以及外侧开口缘51a及内侧开口缘51b的各自的第四区域D侧的端部,并且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51c、51d。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42a如图1所示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内侧开口缘51b位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外侧,外侧开口缘51a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四上侧开口51与位于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相对应。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二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四上侧开口51投入至第三排出通路50中。
[0078] 而且,如上所述,第二排出通路40的第一连接板47的上缘以V字形向下方切割至其下缘附近,从该整个上缘向第一排出通路30延伸的第一安装板49连接第一排出通路30和第一连接板47。借助于此,第一连接板47和第三排出通路50不相互干扰,可以使第四上侧开口51位于第二上侧开口41及第三上侧开口42之间。又,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二排出通路40的相对于第一排出通路30的安装。
[0079] 如图3所示,第三下侧开口52形成为大致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在直线L2上并位于相对于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在与第二下侧开口43相同的一侧上且比第二下侧开口43靠近外侧的位置上。
[0080] 而且,第三排出通路50通过未图示的钩挂工具可装卸地钩挂在第二排出通路40上。借助于此,可以将第三排出通路50从第二排出通路40卸下后清洗第三排出通路50,可以改善第三排出通路50的清洗作业的作业性。又,相对于包装机的物品投入口的第三下侧开口52的对位作业也变得容易。
[0081] 图6是示出第四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60、70、80的构成示例的立体图。
[0082]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第四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60、70、80与第一排出通路至第三排出通路30、40、50镜像对称地形成。即,
[0083] 如图6所示,第四排出通路60具有第五上侧开口61、和位于第五上侧开口61的下方的第四下侧开口62,并且连接第五上侧开口61和第四下侧开口62。而且,第四排出通路60形成为其内部空间从上方至下方变窄的结构。借助于此,通过第五上侧开口61投入到第四排出通路60内的与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四排出通路6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从第四下侧排出口62排出。
[0084] 如图3所示,第五上侧开口61位于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E~H的区域,形成为半圆形。即,第五上侧开口61由沿着边界L1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61a、和连接该开口缘的两端且通过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E~H的区域并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61b所限定。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61b如图1所示位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外侧。即,第五上侧开口61对应于由位于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E~H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所限定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下侧开口的一半。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五区域至第八区域E~H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滑落的与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五上侧开口61投入至第四排出通路60中。
[0085] 如图3所示,第四下侧开口62大致形成为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直线L2上。
[0086] 而且,第四排出通路60具有从第五上侧开口61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61b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形成为中空的半个倒圆锥台状的第三倾斜部63、从第三倾斜部63的下端倾斜延伸的第四倾斜部64、和连接第三倾斜部63及第四倾斜部64的两侧缘的连接部65。第四倾斜部64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形成为大于第三倾斜部63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的结构。
[0087] 如图6所示,第五排出通路70具有第六上侧开口71、第七上侧开口72、和位于第六上侧开口71及第七上侧开口72的下方的第五下侧开口73,并且连接第六上侧开口71及第七上侧开口72与第五下侧开口73。借助于此,投入至第六上侧开口71及第七上侧开口72中的与第三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五排出通路70的内部空间中滑落的同时合并而集合,并从第五下侧开口73排出。
[0088] 如图3所示,第六上侧开口71在第五区域E且位于第一排出通路30的外侧,形成为扇形。即,第六上侧开口71由如下边缘所限定:在第五E区域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1a;从该开口缘的两端分别向集合装置100的中心轴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71b、71c;和对应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面。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1a如图1所示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六上侧开口71对应于位于第五区域E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五区域E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三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六上侧开口71投入至第五排出通路70中。
[0089] 如图3所示,第七上侧开口72在第八区域H且位于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形成为扇形。即,第七上侧开口72由如下边缘所限定:在第八区域H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2a;从该开口缘的两端分别向集合装置100的中心轴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72b、72c;和对应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面。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2a如图1所示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七上侧开口72对应于位于第八区域H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八区域E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三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七上侧开口72投入至第五排出通路70中。
[0090] 如图3所示,第五下侧开口73形成为大致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在直线L2上且位于相对于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在与第四下侧开口62相同的一侧上且比第四下侧开口62靠近外侧的位置上。
[0091] 而且,如图6所示,第五排出通路70具有第三引导板75、第四引导板76、第三连接板77、第四连接板78和第二安装板79。
[0092] 第三引导板75从第六上侧开口71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1a开始延伸,并且延伸至第五下侧开口73中第五区域E侧的开口缘73a。
[0093] 第四引导板76从第七上侧开口72的以圆弧状延伸的开口缘72a开始延伸,并且延伸至第五下侧开口73中第八区域H侧的开口缘73b。
[0094] 第三连接板77连接第三引导板75的第六区域F侧的侧缘和第四引导板76的第七区域G侧的侧缘,并且以第五下侧开口73的外侧(与第四排出通路60所在的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缘73c作为下缘延伸。而且,第三连接板77的上缘以V字形向下方切割至其下缘附近。
[0095] 第四连接板78连接第三引导板75的第四区域D侧的侧缘和第四引导板76的第一区域A侧的侧缘,并且延伸至第五下侧开口73的内侧(第四排出通路60所在的一侧)的开口缘73d以作为下缘。而且,第四连接板78的上缘的两端部向第四排出通路60延伸,且其上缘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无间隙地安装于第四排出通路60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四连接板78通过焊接接合在第四排出通路60上。
[0096] 第二安装板79从第三连接板77的整个上缘向第一排出通路30延伸,其梢端无间隙地安装于第一排出通路30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二安装板79通过焊接接合于第四排出通路60上。
[0097] 像这样,第五排出通路70相对于第四排出通路60设置为一体。但是并不限于此,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为独立体。在该情况下,只要利用用于第四排出通路60的壁和用于第五排出通路70的壁构成在限定第四排出通路60的壁中与第五排出通路70共有的部分即可。
[0098] 而且,如上所述,形成为第四排出通路60的第四倾斜部64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三倾斜部63的倾斜角度的结构,因此可以防止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面与第三引导板75及第四引导板76接近或接触,并且第五排出通路70不会因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面而被堵塞或者变窄。借助于此,可以防止与第三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五排出通路70内被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面卡住从而导致的无法排出该被计量物,或直至排出前所花费时间的增加。
[0099] 如图6所示,第六排出通路80具有第八上侧开口81、和位于第八上侧开口81的下方的第六下侧开口82,并且连接第八上侧开口81和第六下侧开口82。而且,第六排出通路80形成为其内部空间从上方至下方变窄的结构。借助于此,通过第八上侧开口81投入至第六排出通路80中的与第四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在第六排出通路80的内部空间中滑落的同时集合,从第六下侧开口82排出。
[0100] 如图3及图6所示,第八上侧开口81在包括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区域并位于第四排出通路60的外侧,形成为扇形。即,第八上侧开口81由如下边缘所限定:在包括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区域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外侧开口缘81a;位于该外侧开口缘51a的内侧,在包括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区域中向以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的内侧开口缘81b;和连接外侧开口缘81a及内侧开口缘81b的各自的第五区域E侧的端部,以及连接外侧开口缘81a及内侧开口缘81b的各自的第八区域H侧的端部,并且以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缘81c、81d。内侧开口缘81b位于内侧集合斜槽11(引导板13)的下端的外侧,外侧开口缘81a位于外侧引导斜槽12(引导板14)的下端的外侧。即,第八上侧开口81对应于位于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内侧集合斜槽11的引导板13的下端及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的下端。借助于此,沿着位于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外侧引导斜槽12的引导板14滑落的与第四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通过第八上侧开口81投入至第六排出通路80中。
[0101] 而且,如上所述,第五排出通路70的第三连接板77的上缘以V字形向下方切割至其下缘附近,从该整个上缘向第四排出通路60延伸的第二安装板79连接第四排出通路60和第三连接板77。借助于此,第三连接板77和第六排出通路80不相干扰,可以使第八上侧开口81位于第六上侧开口71及第七上侧开口72之间。又,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五排出通路70的相对于第四排出通路60的安装。
[0102] 如图3所示,第六下侧开口82形成为大致矩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在直线L2上并位于相对于集合排出装置100的中心轴在与第五下侧开口73相同的一侧上且比第五下侧开口73靠近外侧的位置上。
[0103] 而且,第六排出通路80通过未图示的钩挂工具可装卸地钩挂在第四排出通路60上。借助于此,可以将第六排出通路80从第五排出通路70卸下后清洗,可以改善第六排出通路80的清洗作业的作业性。又,相对于包装机的物品投入口的第六下侧开口82的对位作业也变得容易。
[0104] 而且,集合排出装置100形成为从内侧集合斜槽11或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至第一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10、20、30、40、50、60的下侧开口的与第一最佳组合至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所通过的每个的路径的距离相互大致相同的结构。借助于此,投入至内侧集合斜槽11或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的与六个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可以大致同时地从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排出。
[0105] 另外,尽管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位于相互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但是并不限于此。
[0106] [使用例]
[0107] 从构成第一组a及第四组d的八个计量料斗101~104、113~116的外侧闸门152排出的与第一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一区域A及第四区域D的引导板14滑落,通过第二上侧开口41及第三上侧开口42投入至第二排出通路40中。然后,在第二排出通路4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合并而集合,并且从第二下侧开口43排出。
[0108] 而且,从构成第二组b及第三组c的八个计量料斗105~112的外侧闸门152排出的与第二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二区域B及第三区域C的引导板14滑落,通过第四上侧开口51投入至第三排出通路50中。然后,在第三排出通路5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并且从第三下侧开口52排出。
[0109] 而且,从构成第五组e及第八组h的八个计量料斗117~120、129~132的外侧闸门152排出的与第三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五区域E及第八区域H的引导板14滑落,通过第六上侧开口71及第七上侧开口72投入至第五排出通路70中。然后,在第五排出通路7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合并而集合,并且从第五下侧开口73排出。
[0110] 而且,从构成第六组f及第七组g的八个计量料斗121~128的外侧闸门152排出的与第四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外侧引导斜槽12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六区域F及第七区域G的引导板14滑落,通过第八上侧开口81投入至第六排出通路80中。然后,在第六排出通路8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并且从第六下侧开口82排出。
[0111] 而且,从构成第一组a至第四组d的计量料斗101~116的内侧闸门151排出的与第五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内侧引导斜槽11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一区域A至第四区域D的引导板13滑落,通过第一上侧开口31投入至第一排出通路30中。然后,在第一排出通路3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并且从第一下侧开口32排出。
[0112] 从构成第五组e至第八组h的计量料斗117~132的内侧闸门151排出的与第六最佳组合相关的被计量物被分别投入至内侧引导斜槽11的上侧开口,并且沿着位于第五区域E至第八区域H的引导板13滑落,通过第五上侧开口61投入至第四排出通路60中。然后,在第四排出通路60的内部空间滑落的同时集合,并且从第四下侧开口62排出。
[0113] 又,计量料斗101~132具备内侧闸门151及外侧闸门152,可以将被计量物选择性地投入至内侧集合斜槽11或外侧引导斜槽12,因此可以紧凑地构成组合秤1。
[011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的集合排出装置100,可以使从计量料斗投入的被计量物沿着位于第一区域A至第八区域H的引导板13及引导板14滑落,并且通过所对应的第一排出通路至第六排出通路30、40、50、60、70、80中的任意一个排出通路后,从以一直线状配置的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中所对应的任意一个下侧开口排出。又,可以抑制从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排出的被计量物的从第一上侧开口至第八上侧开口31、41、42、51、61、71、72、81到达至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的移动路径长度的分布范围(差异范围)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现有示例相比的增加。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工作速度与四个下部排出口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现有示例相比的下降,且可以应用于具备以一直线状配置的六个物品投入口的包装机中;
[0115] <变形例>
[0116] 在本实施形态中,尽管举出第一下侧开口至第六下侧开口32、43、52、62、73、82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示例,但是并不限于此,各下侧开口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
[0117] 在本实施形态中,被计量物形成为从计量料斗直接投入至内侧集合斜槽11或外侧引导斜槽12中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取而代之,也可以形成为将一部分的被计量物通过存储料斗投入的结构。
[0118] 此外,也可以由具有将集合斜槽10和排出装置20合为一体的形状的一个构件构成集合排出装置100。
[0119]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尽管举出将32个计量料斗101~132分为分别由四个计量料斗构成的第一组a至第八组h的示例,但是并不限于此,构成各组的计量料斗的数量在不妨碍组合计量的范围内可以是任意的数量。
[0120] 由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发明的较多的改良和其他实施形态等。因此,上述说明只是例示解释,是以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教导实施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形态为目的提供。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实质上变更其结构和/或功能的具体内容。
[0121] 工业应用性:
[0122] 本发明的组合秤的被计量物集合排出装置在应用于组合秤时有用。
[0123] 符号说明:
[0124] 1 组合秤;
[0125] 10 集合斜槽;
[0126] 11 内侧集合斜槽;
[0127] 12 外侧引导斜槽;
[0128] 13 引导板;
[0129] 14 引导板;
[0130] 20 排出装置;
[0131] 30 第一排出通路;
[0132] 31 第一上侧开口;
[0133] 32 第一下侧开口;
[0134] 33 第一倾斜部;
[0135] 34 第二倾斜部;
[0136] 35 连接部;
[0137] 40 第二排出通路;
[0138] 41 第二上侧开口;
[0139] 42 第三上侧开口;
[0140] 43 第二下侧开口;
[0141] 45 第一引导板;
[0142] 46 第二引导板;
[0143] 47 第一连接板;
[0144] 48 第二连接板;
[0145] 49 第一安装板;
[0146] 50 第三排出通路;
[0147] 51 第四上侧开口;
[0148] 52 第三下侧开口;
[0149] 60 第四排出通路;
[0150] 61 第五上侧开口;
[0151] 62 第四下侧开口;
[0152] 63 第三倾斜部;
[0153] 64 第四倾斜部;
[0154] 65 连接部;
[0155] 70 第五排出通路;
[0156] 71 第六上侧开口;
[0157] 72 第七上侧开口;
[0158] 73 第五下侧开口;
[0159] 75 第三引导板;
[0160] 76 第四引导板;
[0161] 77 第三连接板;
[0162] 78 第四连接板;
[0163] 79 第二安装板;
[0164] 80 第六排出通路;
[0165] 81 第八上侧开口;
[0166] 82 第六下侧开口;
[0167] 100 集合排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