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10573458.7

文献号 : CN10390627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孔祥娟

申请人 : 苏州新宏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给加热管散热的风扇、框体、形成在框体内用以收容加热管和风扇的收容腔、盖合在框体上且位于加热管一侧的固定板,加热管垂直固定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上开设有排风口,框体上开设有排风窗,排风窗围设在加热管的周围。上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安全可靠,能够使老化房内的温度能够短时间内趋于均匀,同时,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且易于维护。

权利要求 :

1.一种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给所述加热管散热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还包括框体、形成在所述框体内用以收容所述加热管和风扇的收容腔、盖合在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加热管一侧的固定板,所述框体包括后板、与后板相对设置的开口部以及横跨设置在开口部上的横杆,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开口部上,所述横杆抵持在固定板的底部,用以支撑固定板,所述加热管垂直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排风口,所述框体上开设有排风窗,所述排风窗围设在所述加热管的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风扇的上方,且所述风扇的出风部朝向所述加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窗包括使所述框体内的风朝所述框体外且向上疏散的百叶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还包括密封盖合在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风扇一侧的活动盖板,所述框体包括围设在所述风扇周围的密封面、以及开设在其中一个密封面上的对流孔,所述对流孔位于所述风扇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盖板上开设有用以引出线缆的圆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体底部起支撑作用的基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置有以固定所述风扇的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还包括电性连接加热管的走线,所述走线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下方或水平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呈水平倾斜设置的两个。

说明书 :

老化房的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老化房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老化房是针对高性能电子产品仿真出的一种高温、恶劣环境测试的设备,是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实验设备,是各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性的重要生产流程。该设备广泛应用于电源电子、电脑、通讯、仪表等高性能电子产品领域。老化房的原理是通过加热装置对电子元器件进行高温老化,通过此测试程序可检查出不良品或不良件,从而为迅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常规加热装置在高温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自身损坏,所以要对加热装置进行有效的散热降温,并且将热风发散到老化房的各处,来保持老化房内温度的均匀性。现有市场上,老化房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系统集成模式,设有专业的电控系统、风力恒温系统、时间控制系统及加热系统。这种系统集成模式的体形较大,对老化房的空间有一定的要求,组装也较为复杂,并且造价成本较高,在市场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还有一种模式相对简易,几根加热管在工作,旁边一个风扇对着加热管为其降温,这种模式安装简单、成本较低,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它的缺点一是线路及加热管都裸露在外,人员在操作时有触碰的危险,从而危及人身安全;二是风扇的外围没有保护,所产生的风力会向外扩散,到达加热管的时候已经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很有效地为加热管降温,加热管的损坏率也会升高;第三遵循热气往上的原则,风扇所产生的风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吹,热风不能及时地疏散到老化房内各个角落,温度不能很快的均匀分布。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老化房内的温度能够短时间内趋于均匀,且安全可靠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
[0005]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老化房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给所述加热管散热的风扇、框体、形成在所述框体内用以收容所述加热管和风扇的收容腔、盖合在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加热管一侧的固定板,所述加热管垂直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排风口,所述框体上开设有排风窗,所述排风窗围设在所述加热管的周围。
[000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风扇的上方,且所述风扇的出风部朝向所述加热管。
[000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风窗包括使所述框体内的风朝所述框体外且向上疏散的百叶窗。
[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还包括密封盖合在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风扇一侧的活动盖板,所述框体包括围设在所述风扇周围的密封面、以及开设在其中一个密封面上的对流孔,所述对流孔位于所述风扇的下方。
[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盖板上开设有用以引出线缆的圆孔。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体底部起支撑作用的基座。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设置有以固定所述风扇的安装部。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还包括电性连接加热管的走线,所述走线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下方或水平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一侧。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管的数量为呈水平倾斜设置的两个。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设置有围设在加热管外的框体和盖合在框体上且用以固定加热管的固定板,有助于隔离加热管,安全可靠,又因为在框体上开设围设在加热管周围的排风窗和在固定板上开设排风口,使老化房内的温度能够短时间内趋于均匀,同时,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且易于维护。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老化房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图1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0017] 图3为图1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老化房的加热装置10包括加热管1、给加热管1散热的风扇2、框体3、形成在框体3内且用以收容加热管1和风扇2的收容腔4、盖合在框体3上的固定板5和活动盖板6。固定板5设置在活动盖板6的上方。固定板5和活动盖板6通过紧固件7固定在框体3上。风扇2通过紧固件7固定在框体3上。通过将加热管1设置在框体3内,能有效的将加热管1和操作人员隔离,避免操作时,操作人员因碰触到加热管而发生烫伤事故。
[0019] 加热管1设置在风扇2的上方,且该风扇2的出风部21朝向加热管1。固定板5设置在该加热管1的一侧,并且该加热管1垂直固定在固定板5上。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1设置有两个。两个加热管1平行设置,均呈水平倾斜设置。固定板5上开设有排风口51。
[0020] 框体3包括后板31、相对设置的底板32和顶板33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34、与后板31相对设置的开口部35、横跨设置在开口部35上的横杆37、以及设置在底板32底部起支撑作用的基座38。固定板5和活动盖板6设置在开口部35上。横杆37抵持在固定板5的底壁,用以支撑固定板5,便于固定板5的安装。基座38使框体3可以平稳固定在地面上,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风扇2转动而引起框体3晃动。
[0021] 顶板33、后板31和两侧板34上开设有排风窗361。该排风窗361围设在加热管1的周围。由于固定板5上开设有排风口51,所以框体3内的风可朝框体3外的前后左右和上方疏散。上述顶板33上所设置的排风窗361由开设的若干个方形槽(未标号)形成。后板31和两侧板33上所设置的排风窗361包括使框体3内的风朝框体3外且向上疏散的百叶窗39。
[0022] 由于在加热管1的四周设置有排风窗361和排风口51,所以,当风扇2所产生的风力将加热管1的热量往前后左右及顶部五个方向疏散,使老化房内的温度能够短时间内趋于均匀。
[0023] 活动盖板6密封盖合在框体3的开口部35上。活动盖板6设置在风扇2的一侧。在该活动盖板6上开设有用以引出线缆(未图示)的圆孔61。框体3的底板32、后板31和两侧板34上分别包括密封面362。密封面362围设在风扇2周围。在该框体3上还包括对流孔30。该对流孔30位于风扇2的下方,开设在框体3的底板32上。通过该对流孔30方便风扇2实现空气对流。
[0024] 上述框体3设置有用以固定风扇2的安装部321,该安装部321设置在底板32上。
[0025] 老化房的加热装置10还包括电性连接加热管1的走线(未图示)。该走线设置在加热管1的下方或水平设置在加热管1的一侧。由于风力将加热管1的热量往前后左右及顶部五个方向疏散,而通过将走线设置在加热管1的下方或水平设置在加热管1的一侧,热量将不会影响到走线,从而导致走线用电安全问题。
[0026] 综上所述,上述老化房的加热装置10设置有围设在加热管1外的框体3和盖合在框体3上且用以固定加热管1的固定板5,有助于隔离加热管1,安全可靠,又因为在框体3上开设围设在加热管1周围的排风窗361和在固定板5上开设排风口51,使老化房内的温度能够短时间内趋于均匀,同时,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且易于维护。
[0027]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