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单元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740439.3

文献号 : CN1039129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远谷义德助名亮一

申请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的室外单元。在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的室外单元(10)中,在外装体(11)的正面,以使背板(50A1)与鼓风机的喇叭口(25)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16)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50),该电装箱(50)在该电装箱(50)的背板(50A1)的上部具备向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与喇叭口(25)之间的空间(R1)开口的吸入部(51),从该吸入部(51)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而冷却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并且电子箱(50)具备将该空气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排出的排出部(52)。

权利要求 :

1.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所述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从该吸入部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并且所述电装箱具备使该空气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所述吸入部具备罩,空气在罩的内侧从下向上流动而流入所述电装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的内侧附加有用于阻止尘埃、雾等的侵入的迷宫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备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突出的筒体,通过该筒体的空气向所述外装体内的气流之中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延伸出,并且在该空间向下方延伸出,在与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之间形成所述吸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延伸出,所述室外单元设有吸入引导部,该吸入引导部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隔着间隔设置,且在与该上板之间形成所述吸入部,在该吸入引导部上,与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的配置相应地形成有通气孔。

6.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所述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从该吸入部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并且所述电装箱具备使该空气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具备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突出的筒体,通过该筒体的空气向所述外装体内的气流之中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的底部为前低后高。

8.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所述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从该吸入部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并且所述电装箱具备使该空气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在所述电装箱内的背板上浮起配置有部件安装板,使该部件安装板的背侧作为从上向下的空气流通的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部件安装板的必要位置设有开口,能够将电子部件准确地冷却。

10.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所述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从该吸入部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并且所述电装箱具备使该空气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在所述电装箱的下部还具备第二吸入部和第二排出部,所述第二吸入部向所述外装体的前面面板侧开口而利用压力差来吸入空气,该第二排出部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开口而向该空间排出所述电装箱内的空气。

说明书 :

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外装体内具备电装箱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公知有如下结构: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外装体内具备电装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室外单元的内部被分隔板分隔成换热室与机械室,在换热室侧设置有鼓风机。电装箱跨分隔板配置,在机械室侧具备吸入口,在换热室侧具有排出口,利用换热室与机械室的压力之差,使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7610号公报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在不具备分隔板的情况下在吸入口与排出口之间难以产生压力差,因此无法使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的室外单元。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上吹风的鼓风机,该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所述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从该吸入部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而冷却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并且所述电装箱具备使该空气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
[0011]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吸入部具备罩,空气在罩的内侧从下向上流动而流入所述电装箱。
[0012]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罩的内侧附加有用于阻止尘埃、雾等的侵入的迷宫结构。
[0013]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排出部具备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突出的筒体,通过该筒体的空气向所述外装体内的气流之中排出。
[0014]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筒体的底部为前低后高。
[0015]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电装箱内的背板上浮起配置有部件安装板,使该部件安装板的背侧作为从上向下的空气流通的通路。
[0016]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部件安装板的必要位置设置开口,能够将电子部件准确地冷却。
[0017]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罩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延伸出,并且在该空间向下方延伸出,在与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之间形成所述吸入部。
[0018]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电装箱的下部还具备第二吸入部和第二排出部,所述第二吸入部向所述外装体的前面面板侧开口而利用压力差来吸入空气,该第二排出部向所述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开口而向该空间排出所述电装箱内的空气。
[0019]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罩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向所述电装箱的背板与所述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延伸出,所述室外单元设有吸入引导部,该吸入引导部与所述电装箱的上板隔着间隔设置,且在与该上板之间形成所述吸入部,在该吸入引导部上,与所述电装箱内的电子部件类的配置相应地形成有通气孔。
[0020] 发明效果
[0021] 根据本发明,在外装体的正面,以使背板与鼓风机的喇叭口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抵接的方式配置电装箱,该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背板的上部具备向电装箱的背板与喇叭口之间的空间开口的吸入部,并且具备向喇叭口的下方的空间内排出的排出部,因此在吸入部与排出部之间产生压力差,能够使空气在电装箱内流通。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0023] 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是图1的II-II剖视图。
[0024] 图3是表示拆下扁平风扇护板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的上部的立体图。
[0025] 图4是表示图3的室外单元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6] 图5是表示前侧顶面面板部的立体图。
[0027] 图6是表示后侧顶面面板部的立体图。
[0028] 图7是表示固定扁平风扇护板后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0029] 图8是表示拆下室外单元的前面面板的状态下的电装箱内部的主视图。
[0030] 图9是从背面侧表示电装箱的主体的立体图。
[0031] 图10是从上方表示图8的X-X剖面的立体图。
[0032] 图11是图8的XI-XI剖视图。
[0033] 图12是从正面侧表示电装箱的主体的立体图。
[0034] 图13是表示电装箱的主体的左侧视图。
[0035] 图14是从后方表示图8的X-X剖面的立体图。
[0036] 附图标记说明:
[0037] 10 室外单元
[0038] 11 单元外壳(外装体)
[0039] 15 前面面板
[0040] 16 连结部(下端缘)
[0041] 22 鼓风装置(鼓风机)
[0042] 25 喇叭口
[0043] 50 电装箱
[0044] 50A1 背板
[0045] 50A2 上板
[0046] 51 吸入部
[0047] 51B 置
[0048] 51C 吸入引导部
[0049] 51D、51F 通气孔
[0050] 51E肋部 (迷宫结构)
[0051] 52 排出部
[0052] 52B 筒体
[0053] 52B1 底部
[0054] 53、54 部件安装板
[0055] 53A 开口
[0056] 56 第二吸入部
[0057] 57 第二排出部
[0058] C 电子部件
[0059] R1 空间
[0060] R2 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2] 空气调节装置由室外单元10与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在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中流通制冷剂,进行制冷运转以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于室外,与室外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而向外部空气释放热量,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而从外部空气获取热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的上下以及左右这样的方向表示在设置了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方向。
[0063] 图1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内部结构的图,是图1的II-II剖视图。
[0064] 如图1所示,室外单元10具备大致长方体箱形状的单元外壳(壳体、外装体)11,该单元外壳11构成为具有架设并固定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腿构件13、13上的底板12、从该底板12的四角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支柱14、以及前面面板15。
[0065] 在底板12上,如图2所示,配置有弯曲成俯视大致コ字形状而形成的换热器21,利用该换热器21形成单元外壳11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侧面。在该换热器21的上部配置有鼓风装置(轴流型鼓风装置、鼓风机)22。换热器21构成单元外壳11的侧面部,从该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沿着背面以及右侧面进行配置。
[0066] 鼓风装置22构成为具备在换热器21的上方配置的风扇马达23以及安装在该风扇马达23的轴上的螺旋桨式风扇(叶轮)24。在相邻的支柱14、14之间,在与换热器21的上端相当的位置处设有连结该支柱14、14的连结构件16、16(参照图4),风扇马达23固定在架设于这些连结构件间的支承框架17、17。
[0067] 在螺旋桨式风扇24的周围,设有将螺旋桨式风扇24的吸入侧的空气向吹出侧引导的喇叭口25,如图2所示,该喇叭口25的吹出开口25A的上方被用于防止人体等与螺旋桨式风扇24接触的扁平风扇护板40覆盖。另外,在喇叭口25的周围设有装饰面板27。
[0068] 当利用风扇马达23来驱动螺旋桨式风扇24而使其旋转时,从室外单元10的周围、更具体来说如图中箭头X所示,从单元外壳11的除去前面的左侧面侧、背面侧以及右侧面侧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单元外壳11内,并通过设置在该单元外壳11的上表面部的喇叭口25的吹出开口25A向外部排出。换句话说,该室外单元10构成为从上面吹出换热后的空气的上面吹出类型。
[0069] 在单元外壳11内,虽省略图示,但在底板12上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压缩机、储存器、分油器以及储气罐,并且四通阀、膨胀阀这样的阀体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通过配管连接而被收容在单元壳体11内。这些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一端侧借助换热器21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该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另一端侧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由此,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0070] 另外,在本结构中,压缩机配置在单元外壳11的前面侧,在该压缩机的上方空间配置有电装箱50,该电装箱50配设有用于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基板等各种电装单元。因此,通过拆卸前面面板15,操作者能够从前面侧容易进行单元外壳11内的部件的维护作业。附图标记29是设于压缩机的上方、后方以及左右侧方的、用于防止压缩机被雨滴直接淋到的罩板。
[0071] 接下来,对室外单元10的上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2] 图3是表示拆下扁平风扇护板40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10的上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室外单元10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前侧顶面面板部33A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后侧顶面面板部33B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固定有扁平风扇护板40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10的俯视图。
[0073] 喇叭口25的后方以及左右侧方如图3以及图4所示分别被背面面板体31以及侧面面板体(侧板)32、32覆盖。喇叭口25形成为与单元外壳11的短边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在吹出开口25A具有沿着侧面面板体32、32的直线部25B、25B。各面板体31、32具备上部向内侧弯折形成的上端面(顶面)31A、32A。背面面板体31以及侧面面板体32、32的侧部固定于支柱14,下端固定于连结构件16、16。
[0074] 在背面面板体31以及侧面面板体32、32上设有顶面面板体(端板)33。这些面板体31-33为钣金制,构成单元外壳(外装体)11。
[0075] 在顶面面板体33上形成有使喇叭口25的吹出开口25A露出的大致圆形的开口(内周部)34。顶面面板体33具备前侧顶面面板部33A与后侧顶面面板部33B而折半构成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顶面面板部33A与后侧顶面面板部33B隔着喇叭口25的直线部25B、25B的量进行设置。
[0076] 如图5所示,前侧顶面面板部33A构成为一体具备位于喇叭口25(图4)的上方的顶面件33A1、从顶面件33A1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面33A2以及从竖立设置面33A2向前方的前面面板15(图1)延伸出的上端面(顶面)33A3。
[0077] 如图6所示,后侧顶面面板部33B构成为一体具备位于喇叭口25的上方的顶面件33B1、从顶面件33B1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面33B2、以及从竖立设置面33B2向后方的背面面板体31延伸出的上端面(顶面)33B3。
[0078] 如图4~图6所示,在顶面件33A1、33B1的两侧部设有向下方延伸出的延伸片33A4、33B4。该延伸片33A4、33B4通过使构成顶面面板部33A、33B的钣金弯折而与顶面件33A1、
33B1形成为一体。在前侧顶面面板部33A上,上端面33A3固定于前面面板15(图3)以及支柱
14,延伸片33A4固定于侧面面板体32、32。在后侧顶面面板部33B上,上端面33B3固定于背面面板体31的上端面31A,延伸片33B4固定于侧面面板体32、32。
[0079] 面板体31-33的上端面31A、32A、33A3、33B3如图7所示,构成大致矩形状的内周缘30,在这些上端面31A、32A、33A3、33B3上固定有扁平风扇护板40。
[0080] 扁平风扇护板40是形成为扁平形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风扇护板,外周缘部(外周缘)40A形成得比面板体31-33的内周缘30小。由此,在扁平风扇护板40与面板体31-33之间形成间隙δ,因此能够抑制扁平风扇护板40与面板体31-33之间的接触。该扁平风扇护板40构成为在纵列、横列上排列有多个细线材41,并且在细线材41之间排列粗线材42。扁平风扇护板40的各边在多个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处)通过螺钉49固定于面板体31-33的上端面31A、32A、33A3、33B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附图标记43、44是设于任一条粗线材42的两端部42A处的、用于将扁平风扇护板40安装于上端面31A、32A、33A3、33B3的安装部。
[0081] 接下来,对电装箱5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82] 图8是表示拆下室外单元10的前面面板15的状态下的电装箱50内部的主视图。图9是从背面侧表示电装箱50的主体的立体图。图10是从上方表示图8的X-X剖面的立体图。图11是图8的XI-XI剖视图。图12是从正面侧表示电装箱50的主体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电装箱50的主体的左侧面图。图14是从后方表示图8的X-X剖面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省略前面面板15、电装箱50的盖体以及电装箱50内的各种电子部件C(电子部件类)。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方向表示在设置了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方向。
[0083] 如图8所示,电装箱50是大致矩形状的箱,具备前侧开放的主体50A和闭塞主体50A的开口部的盖体50B(参照图10)。主体50A具有比单元外壳11的宽度小的宽度,使背板50A1与单元外壳11的正面侧的连结构件16抵接配置。
[0084] 在此,如图4以及图8所示,喇叭口25的下部形成为可载置于在俯视下呈矩形地配置的连结构件16、16(喇叭口25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的大小,利用该喇叭口25将单元外壳11大致分隔成喇叭口25的外侧的空间R1与喇叭口25的内侧以及下方的空间R2。
[0085] 如图9所示,在背板50A1的上部设有向电装箱50内吸入空气的吸入部51。如图10所示,吸入部51具有向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与喇叭口25之间的空间R1开口的开口51A。开口51A在电装箱50的遍及宽度方向设置,为了防止老鼠等小动物的侵入,将电装箱50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形成为规定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mm)以下。该吸入部51通过将从上板50A2向下方延伸出的罩51B与上板50A2一体设置,并设置与上板50A2隔着间隔设置的板状的吸入引导部51C,并且在吸入引导部51C上形成通气孔51D而构成。因而,从开口51A吸入的空气在罩51B的内侧从下向上流动而从通气孔51D向电装箱50内流通。这样,由于吸入部51通过设置罩51B而构成,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直接向开口51A滴落,能够防止雨水等向电装箱50内侵入,能够省略电子部件C类的防水结构。
[0086] 与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的配置相应地变更通气孔51D的位置、数量、大小等,能够变更来自通气孔51D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形成朝向需要冷却的电子部件C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引导部51C形成为具备正面、下面、两侧面的正面剖视下コ字状,在吸入引导部51C的正面以及下面形成有通气孔51D。
[0087] 沿电装箱50的宽度方向延伸出的多个肋部51E以在上下方向上交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罩51B的内侧,通过该肋部51E在吸入部51上附加用于阻止尘埃、雾等异物的侵入的迷宫结构。由此,能够防止尘埃、雾等异物侵入到电装箱50内,能够省略电子部件C类的防水·防尘结构。
[0088] 另外,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在背板50A1的下部侧设有供进入电装箱50内的空气排出的排出部52。排出部52具有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开口的开口52A。这样,使吸入部51向喇叭口25的外侧的空间R1开口,使排出部52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利用鼓风装置22(图
10)使风从下向上流动的空间R2开口,因此在吸入部51与排出部52之间产生压力差,能够使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
[0089] 排出部52具备以开口52A为前端的筒体52B,该筒体52B从背板50A1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突出。由此,排出部52的开口52A位于单元外壳11内的气流之中,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吸入部51与排出部52之间的差压,能够提高吸出效果。筒体52B在电装箱5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得较薄。
[0090] 另外,筒体52B具有形成为前(前端侧)低后高的底部52B1。由此,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电装箱50,进一步能够省略电子部件C类的防水·防尘结构。另外,利用具有坡度的底部52B1,使从筒体52B排出的空气在底部52B1附近弯曲的角度变得舒缓,因此能够抑制在筒体52B内部产生旋涡,能够顺畅地排出空气。另外,通过在底部52B1设置坡度,增大开口52A的流路剖面积,因此能够增加通气风量。
[0091] 在电装箱50内,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设有与筒体52B连结、并且与电装箱50的侧板50A3隔着间隔地向上侧延伸出的排出引导部52C,在排出引导部52C的上部形成有通气孔52D。因而,来自上板50A2的通气孔51D(图10)的空气从通气孔52D向排出引导部52C以及筒体52B内流通,从筒体52B的开口52A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排出。通气孔52D为了防止老鼠等小动物的侵入而将最大尺寸形成为规定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通气孔52D例如形成为细长,短边方向的尺寸形成为规定尺寸以下。
[0092] 在电装箱50内的背板50A1上,如图10所示,将安装电子部件C的部件安装板53浮起配置,并且在背板50A1与部件安装板53之间的吸入引导部51C上形成有通气孔51F。由此,在部件安装板53的背侧形成从上向下的空气流通的通路,利用在该通路中流通的空气与在部件安装板53的表侧流通的空气,对安装于部件安装板53的电子部件C进行冷却。在该部件安装板53上,如图8所示,形成有开口53A,能够将设置在开口53A附近的电子部件C准确地冷却。在此,开口53A的位置并不特别限定,可以配置在必要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附图标记53B、53B是用于供将主体50A固定于连结构件16上的固定件(未图示)插入的贯通孔。
[0093] 另外,在部件安装板53上,如图8以及图10所示,使安装电子部件C的部件安装板54浮起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部件安装板53、54上的电子部件C有效冷却,将上述通气孔51D设置在部件安装板53的前侧和部件安装板54的前后。
[0094] 在电装箱50的下部,如图8、图11以及图12所示,设有向电装箱50内吸入空气的第二吸入部56。更详细来说,在电装箱50的下板50A4上,在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单元外壳11的左侧)形成有使电装箱50内露出的露出部56A。在与该露出部56A对应的背板50A1的下部,设有安装电子部件C的部件安装台55。部件安装台55形成为箱形,且配置成下部从露出部56A向下方突出。在部件安装台55上,在从露出部56A突出的下部的下壁55A、上壁55B以及右侧壁55C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孔56B、通气孔56C、56D。即,从通气孔56B吸入的空气在部件安装台55内去掉风速之后,从通气孔56C、56D向电装箱50内流通。由此,能够防止雨水、尘埃、雾等异物侵入到电装箱50内,进一步能够节约电子部件C类的防水·防尘结构。
[0095] 另外,在部件安装台55内,如图13所示,将在电装箱5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出的多个肋部56E以在上下方向上交替重叠方式配置,利用该肋部56E,将用于阻止尘埃、雾等异物的侵入的迷宫结构附加于第二吸入部56。由此,能够防止尘埃、雾等异物侵入到电装箱50内,能够节约电子部件C类的防水·防尘结构。
[0096] 另外,在背板50A1的下部,如图8、图12以及图14所示,设置有将进入电装箱50内空气排出的第二排出部57。第二排出部57具有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开口的开口57A。这样,将第二吸入部56设置在前面面板15侧而从单元外壳11内的自下向上的风的流动分离,并使第二排出部57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利用鼓风装置22使风自下向上流动的空间R2开口,因此在第二吸入部56与第二排出部57之间产生压力差,能够使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
[0097] 在下板50A4上浮起配置有排出引导部57B,上述开口57A在下板50A4与排出引导部57B之间位于部件安装台55侧。在排出引导部57B上形成有通气孔57C。因而,来自通气孔56D的空气从通气孔57C向排出引导部57B内流通,从开口57A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排出。通气孔57C设置在与第二吸入部56的通气孔56D在电装箱50的宽度方向上远离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因此能够有效冷却配置在通气孔56D与通气孔57C之间的背板
50A1上的电子部件C。另外,通气孔57C设置在与开口57A在电装箱50的宽度方向上远离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例如在鼓风装置22的停止过程中雨风较强、雨水等从开口57A侵入而雨水等向电装箱50内侵入的情况。
[0098] 在背板50A1上,如图9以及图14所示,在第二排出部57的开口57A的上方设有散热片58。散热片58形成为覆盖设于背板50A1上的贯通孔58A的大小。散热片58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出的翅片58B。另外,以在侧方以及后方覆盖散热片58的方式设置有引导罩58C,在引导罩58C的上部形成有向倾斜上方突出的突出片58C1。利用该引导罩58C对在单元外壳11内由下向上的空气进行引导,高效地通过翅片58B间。另外,利用突出片58C1在引导罩58C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产生差压,因此使空气在引导罩58C内顺畅流动。另外,散热片58设置在开口57A的上方,因此作为开口57A的屋顶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抑制雨等水直接落入开口57A。
[0099]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59是固定电子部件C的配线的带构件。
[010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单元外壳11的正面,以使背板50A1与鼓风装置22的喇叭口25的大致矩形状下端缘即连结构件16、16抵接的方式配置电装箱50,该电装箱50具备在该电装箱50的背板50A1的上部设置有向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与喇叭口25之间的空间R1开口的吸入部51,从该吸入部51通过压力差吸入的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而冷却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并且电装箱50具备将该空气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排出的排出部52。利用该结构,能够在吸入部51与排出部52之间产生压力差,使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
[010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吸入部51具备罩51B,形成空气在罩51B的内侧从下向上流动而流入电装箱50的结构。利用该结构,能够不使雨水等直接落入开口51A,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侵入电装箱50内。
[010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罩51B的内侧附加有肋部51E,该肋部51E构成用于阻止尘埃、雾等异物的侵入的迷宫结构。因此,能够阻止尘埃、雾等异物侵入电装箱50内。
[010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排出部52具有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突出的筒体52B,通过该筒体52B的空气向单元外壳11内的气流之中排出。利用该结构,使排出部52的开口52A位于单元外壳11内的气流之中,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吸入部51与排出部52之间的差压,能够提高吸出效果。
[010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筒体52B的底部52B1前低后高,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电装箱50内。
[0105]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装箱50内的背板50A1上浮起配置有部件安装板53,使该部件安装板53的背侧作为从上向下的空气流通的通路。因此,在部件安装板53的背侧也使空气流通,能够从部件安装板53的表侧以及背侧将安装于部件安装板53的电子部件C冷却。
[0106]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部件安装板53的必要位置设置有开口53A,能够将电子部件C准确地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将需要冷却的电子部件C可靠地冷却。
[0107]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罩51B从电装箱50的上板50A2向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与喇叭口25之间的空间R1延伸出,并且在该空间R1向下方延伸出,在与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之间形成吸入部51。利用该结构,吸入部51并非向例如电装箱50的上方、侧方突出,而是位于背板50A1后方的空间R1中,因此能够将具备向空间R1开口的吸入部51的电装箱50紧凑地配置在单元外壳11内。
[0108]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装箱50的下部进一步具备第二吸入部56和第二排出部57,该第二吸入部56向单元外壳11的前面面板15侧开口而利用压力差来吸入空气,该第二排出部57向喇叭口25的下方的空间R2内开口而向该空间R2排出电装箱50内的空气。利用该结构,在第二吸入部56与第二排出部57之间能够利用压力差使空气在电装箱50内流通,因此增加通气风量,能够更有效冷却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
[0109]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罩51B从电装箱50的上板50A2向电装箱50的背板50A1与喇叭口25之间的空间R1延伸出,室外单元设有吸入引导部51C,该吸入引导部51C与电装箱50的上板50A2隔着间隔设置,在与该上板50A2之间形成吸入部51,在该吸入引导部51C上,与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的配置相应地形成有通气孔51D、51F。利用该结构,通过与电装箱50内的电子部件C类的配置相应地变更通气孔51D的位置、数量、大小等,能够变更来自通气孔51D、51F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从而容易形成朝向需要冷却的电子部件C的流动。
[0110]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是不言而喻的。
[0111]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扁平风扇护板40为扁平形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但扁平风扇护板4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